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媒介融合的策略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媒介融合的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媒介融合的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编;创新;策略

1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相关理论概述

1.1 媒介融合相关理论概述

孙东霞(2013)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媒介由传统的单一形式转变成多元化形式,也就是媒介的功能多样化。例如报纸,广播是单一的媒介,而媒介融合就是让它俩结合为一体,如电脑。刘玉红(2014)则认为,媒介融合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将数据,文字,图形三者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从而达到信息的一体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是媒体技术发展的一种整体发展趋势,其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内容的融合,媒介的整合,从而促进整个多媒体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1.2 新闻采编相关理论概述

新闻采编,即为从事新闻信息处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对新闻系统进行指挥的总编辑,还包括对新闻信息进行提取,修改,删除,编辑,设计等等一系列流程的编辑人员,最后还包括对加工好的新闻进行播报的播音人员及场景控制人员。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论从新闻信息的设定,还是新闻信息的处理,再到最后的新闻信息的播放,新闻采编工作贯穿于新闻工作的整个过程。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变化

夜上海论坛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媒介的变化。与传统的报纸,广播不同,媒介单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广泛,如电脑,手机。媒介的变化,导致了新闻采编工作不在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第二,信息资源的变化。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采编的信息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收集信息资源的时候一定要对其真实性,价值性进行把关。

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特点

夜上海论坛 3.1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多元化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彻底瓦解了传统单一化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渠道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要求新闻采编工作更多的运用网络技术,把新闻的内涵性和真实性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与传统枯燥,局限的传播模式相比,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模式更加生动,更注重全局视角,能够使旁观者更清楚的了解事情的全过程,认清事实情况,以达到新闻传播的真正目的。

3.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主体扩大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大众也变成了新闻传播的主体。传统媒体下,只有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才可以进行新闻的传播,但是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等各种传播平台的兴起,每个社会大众都可以进行新闻的传播,而这些社会大众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新闻采编培训,在的信息中难免会出现不真实的情况。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这就加重了新闻采编工作的难度。

3.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全能化

夜上海论坛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求更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在只是局限于单一的采集,而是对声音,图片,文字等的整合,以实现信息的最佳,最快共享。因此需要综合素质高,业务流程强的全能性工作人员。

4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的策略

4.1 完善新闻采集采编共享平台

新闻采编工作是多方面沟通的工作,一旦沟通出现问题就会出现不同渠道,内容雷同化的现状。因此,将新闻采编工作进行资源共享,有利于新闻采编工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从而有利于采编的双向互动,不但可以增强员工间的凝聚力,还能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

4.2 创新信息处理机制

夜上海论坛 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采编工作无论是在信息的采集上,处理的的程序上,内容的制作上,还是受众的关系上,以及最后的技术保障上都要突破传统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在信息的采集上,要进行特色信息的采集与开发,以打破传统的排版,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全新版面。其次在处理程序上,要合理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根据当天采集的情况,合理制作方案,以突出新闻想要表达的重点。在新闻选择的内容上,一定要具有针对性,避免雷同,这就要求对采集内容进行合理归类,差异化处理。对于受众的反馈,要做到及时的处理总结,可以设立信息及时回复机制,这样有利于新闻信息的及时跟进,从而确保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最后,技术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不但可以加强新闻信息的生动性,还能满足广大群众的不同需求。

4.3 加强新闻采集人才队伍的建设

媒介融合时代,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这就要求新闻采编部门要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定期对现有新闻采编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新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首先要对新闻采编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行提高,在保证新闻信息特色的前提下,一定要确保其真实性,而不是随意编写。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讲座,通过互相间的交流,提问丰富自己的阅历。还可以针对某些案例,组织现场提问的活动,以提高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应变能力。其次,要注重新人员的引进,这样才能打破队伍传统的思维模式,给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2篇

媒介融合与图书品牌

营销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从世界范围看,作为传统媒介的图书出版业,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也加速在平台、经营上进行扩张,呈现飞跃式的发展。在媒介战术性融合基础上实现的出版业与其他传媒业之间的融合,突破了分工的限制,使各产业得以寻求交叉产品、交叉平台以及收益共享的交叉部门,导致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这种资源包括内容、技术、平台、手段等。图书品牌营销工作,也随着这种融合的趋势,而出现各出奇招、异彩纷呈的局面。总体而言,媒介融合给图书品牌的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内容、手段、技术和平台。

迪士尼的图书品牌营销策略

夜上海论坛 近100年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像迪士尼那样,给全世界几代人(特别是儿童)带来如此多的欢乐和梦想。百年迪士尼代表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理念,一种全球知名的品牌形象,这里面也包括了图书品牌。总结起来,迪士尼图书品牌营销特点有以下三点:

虽然图书的出版发行在迪士尼庞大的经营领域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但是其图书在同类图书产品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其品牌营销有以下特点:

1.紧紧围绕迪士尼品牌的核心价值,即“制造快乐”,选取相关题材内容形成图书品牌,如全世界儿童都喜爱的儿童文学名著。利用迪士尼的品牌效应,扩大图书品牌影响力。

夜上海论坛 2.集团内部各媒介形式整合营销和交叉营销的能量和威力,促进了相关图书品牌的提升。

夜上海论坛 3.全球标准化与本土定制化的结合。迪士尼本身是个美国化印迹明显的品牌,为了突出全球化的特征,而不得不在世界各国寻找异域文化的代表作品,以体现其产品的多样性。

夜上海论坛 迪斯尼的图书品牌营销

夜上海论坛 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夜上海论坛 在媒介融合领域,迪斯尼是与时代华纳在线、维亚康姆等国际传媒集团并列的巨头之一。虽然图书并不是它的主营产品,但它的图书品牌充分享受了强大的媒介整合优势。从对它涉足图书出版领域的方式和图书品牌营销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图书品牌营销要注意运用三个手段:

夜上海论坛 1.运用整合营销和互动营销手段。

营销沟通是品牌的“声音”,是与消费者对话和联系的手段。常用的营销沟通方法有:媒介、直接反应、网络广告、地点广告、销售点广告、对中间商的促销、对消费者的促销、活动营销与赞助、公共关系与宣传、人员推销。

迪士尼集团通过整合其覆盖全球的电视广播频道资源和网络资源,使得其动漫产品具备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空间,品牌价值呈几何级数提升,这其中也包括了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动漫图书品牌。在互动营销方面,要重视第三媒体网络和第四媒体手机的强大互动力量。图书是个性化色彩浓厚的精神产品,充分运用媒介的互动功能,能有力促进图书品牌的建立、巩固和提升。

2.围绕品牌价值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各环节互相促进提升的产业链,即品牌延伸。品牌衍生产品要体现品牌价值,不能和品牌形象、品牌内涵毫无关联。

目前以中国原创作品的现状来看,品牌延伸还是一个很远的目标,但是这种意识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并大胆尝试。这方面,华文圈内的港台出版界由于与西方出版界融合得较早,因而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这里以台湾的米绘本为例。米在绘本出版获得成功后,米作品的全球总、台湾墨色国际公司走出平面书籍出版的限制,向多元文本的异业结盟发展。通过图像授权建立米品牌形象,研发出不同的周边商品,如文具、礼品、手表、玩具等,这些对品牌核心价值,即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概念的经营,成功进行了品牌的延伸,将米品牌变成了一种资产,同时也使资产的拥有者墨色国际公司成为和美国的迪士尼同样性质的“内容提供者”。

第3篇

都市类报纸的生态位分析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①都市类报纸的“生态位”,就是指其在媒介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本文把都市类报纸定位为立足城市,面向市民,市场化程度高,主要反映都市变动,以服务市民生活见长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

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具有相同或相似习性的两个物种,一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如果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它们就会利用不同的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②也就是说,物种之间包括种群内部个体之间一旦出现生态位重叠,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相当残酷的竞争。只有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位段,不同的种群和种群内的个体才有可能生存下来。此规则同样适用于媒介生态系统。

夜上海论坛 我国都市类报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抢占了日报的生态位空缺,一度非常繁盛。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在创刊两年之后的1997年,发行量就突破50万份,1999年的广告收入达1.8亿元。③这在当时是令人瞩目的成功。一时间,都市类报纸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据统计,截至2005年7月,中国大陆共有1926种不同种类的报纸,其中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都市类报纸群体。④但好景不长,2005年成为都市报发展的拐点。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兴起,新媒体席卷而来,报业市场受到冲击。都市类报纸的生态位不断受到入侵,既有来自其他种群如电视,特别是新媒体如网络、手机的威胁,也有同城都市类报纸之间愈演愈烈的生态位竞争。都市类报纸陷入生态危机的窘境。其具体表现如下:

1.媒介生态资源萎缩、锐减。网络、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对受众、广告市场资源不断分割、掠夺。生态学告诉我们,在一定时段中的某一地域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受众与广告资源也如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此外,由网络、手机等催生出来的新媒体,如博客、微博、手机报等也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受众市场。都市报的定位如前所述主要是市民,特别是那些“有点钱、有点闲、有点品位”的人群,而目前这部分人群也是网络主要适用人群,他们的工作依靠网络,休闲娱乐也离不开网络,获取信息也要通过网络,根据报纸的“二次售卖”理论:受众市场萎缩,必然影响广告份额。而都市类报纸跟报业其他种群的盈利模式无太大差别,主要依靠广告和发行,广告甚至被称为是媒介运作的“血液”,血液大幅缩水,生命也就岌岌可危了。

2.生态位段重叠,争夺激烈。表现出来就是,一个地区内或城市内有好几个性质雷同的报纸抢占相同的生态位段,生态位段的占领与保护战役不断上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都市类报纸的生态位不断被入侵,都市类最初以提供新鲜的、较为原生态的都市新闻见长,娱乐性、服务性较强,而现在网络等新媒体都能做到,而且其媒介属性决定它能做得更好。再加上报业本身的发展、扩张,党报也在不断改革,向都市报取经,侵入都市报的生态位;另一方面,都市类报纸之间的生态位争夺也很激烈,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是好几家都市类报纸并存。

都市类报纸的生态位生存策略

如前所述,每个生物个体之所以存活,是因其占据独特的生态位,媒介生态论中的生态位规律也要求传播媒介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必须占有生态位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要取得独特的生态位,都市类报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夜上海论坛 1.多终端应对策略。媒介融合时代,新的传播手段和信息消费特点无疑会对都市类报纸形成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不乏机会。报纸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其他媒体的合作,特别是在国家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政策下,都市类报纸是能够与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进行合作、互利互赢的。如报纸的网络版,手机报,电视台的读报栏目,这些终端形式都可以为报社本身做广告,提升报社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都市类报纸在这些合作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自和创新性,不能用自己的信息资源、影响力为他人“做了嫁衣”,还浑然不觉。那样的话,都市类报纸只能落得个“寄人篱下”或最终消亡的命运。

当然,报纸最重要的终端形式还是纸质,这也是实现其价值的途径。都市类报纸可以尝试免费发行。免费报纸生态位的独特性在于:一是免费,不向读者收取任何费用,其收入来源完全靠广告;另一方面,其阅读场所可设在地铁站、公交车站、飞机、轮船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超市内,获取十分便利。都市类报纸如能在免费报纸这一相对独特的生态位中占得先机,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将处于有利地位。

2.内容为王策略。媒介生态环境变数日趋增多也越发复杂,竞争更趋激烈,“内容为王”一点不为过。在网络、新媒体传播优势下,都市报类报纸快不过网络,在“原生态”上也比不上微博等新媒体。如今,想做独家报道比较难,但是给读者提供独特的事件解读及评论是能够做到的。都市类报纸要做有深度、有责任感的报道。要重点做好社会焦点、热点、难点事件或问题的报道,横向拓展报道面,纵向深挖报道深度,找准报道高度,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立体化报道,让报道有思辨性,帮助读者明晰真伪得失,看清事件本质。此外,还要注重本土化报道,注重本地资源挖掘。

3.差异化定位策略。都市类报纸生态环境恶劣,外有网络、新媒体的虎视眈眈,内有报业种群及都市类报纸对生态位的争夺,大部分都市类报纸面临困境,停滞不前已成既定事实,都市类报纸兴起之初抢占的党报留下的生态位段,已经不再完全属于都市报了。要提升或保住其生态位就必须采取生态位分离的策略,都市类报纸之间要尽可能差异化。都市类报纸也要根据自身性质和特点,定位不同的受众和市场。

注释:

夜上海论坛 ①②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篇

[关键词]手机电视 传输速率 终端价格 节目源 媒介融合

长期以来。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慰藉心灵、排遣孤独的情感旅伴,在诞生以来的几十年间,电视一日千里的迅速成长,并且逐渐成为流传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介形式。从最初的黑白到彩色、录播到直播、摆拍到现场:从录像机到ENG、EFP、SNG,这些生动的技术名词注定了电视与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手机是当今生活中人们另一个“带着体温的媒介”,数据显示,全球有近20亿手机用户。正因为手机拥有极高的普及率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其与电视的“联姻”可谓顺理成章,强强联手。手机电视以其全新的移动信息平台,打破传统的家庭收视模式,开拓了广阔的新媒体资源领域,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点。以进发式的前进势态似乎要向人们宣告“新视听收视时代”的到来。

一、手机电视的概念

关于手机电视的概念,业界目前并无固定的说法。争论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将手机作为移动无线终端,通过WAP或I-mode接收来自互联网电视节目以及其他视频:二是将手机作为特殊的收视方式,通过专有信号为其传送各类点播或定制的电视节目。前者意义上的手机电视仍然是依靠传统电视的收视模式,手机的作用如同我们生活中的电视机,作为一种接收信号的终端而存在。而后者则颠覆了传统收视方式、体现了全新的收视理念。此时的手机成为一种独特的新媒介,由量身定制的电视节目、便携轻巧的观赏效果、随时随地的与受众互动、接收信息的私密空间等等,这些看得见的优势让手机电视成为一股全新的媒介力量。

夜上海论坛 手机媒介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数字化,因此手机电视具备着其他媒介所没有的潜在市场。首先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电视互动性强。拉斯韦尔曾提出传播学的著名理论5W模式,而手机媒介又体现了现代传播的5个W:Whenever无论何时、Wherever无论何地、Whoever无论是谁、Whatever无论什么内容、Whomever能找到对方,即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基于这5个W的现实传播意义。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短信参与当前节目讨论、评论热点新闻事件、甚至可以修改手机剧的情节结局、或与其他用户在虚拟的空间内同时交流。第二个特征是灵活便捷。一来手机外形轻巧,操作方便。拇指点一点。便可浏览大事小事。第三个特征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3G(3rdGeneration)技术的出现,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实时语音、E-mail这些功能的实现从理论成为现实,为手机电视的传送和接收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同时受众范围广这一特征又使手机电视潜在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极大可能。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20亿的手机用户,而电脑用户不足其十分之一:我国现拥有超过4亿的手机用户,是网民数量的4倍。数目之巨、悬殊之大让人啧啧慨叹。手机正成为人们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影子媒介”。因此争夺这块份额巨大的“金奶酪”正在成为媒体与商家实施交叉产业发展战略的必争之地。

夜上海论坛 二、手机电视的现实困境

夜上海论坛 尽管说手机用户是巨大的潜在市场。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用户就一定接受手机电视这一新鲜事物。此外,手机电影、手机报纸、网络广播、博客、电子杂志等其他形式的新媒体也在不断的瓜分市场。因此,手机电视并不十分被看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夜上海论坛 第一、网络传输速率不稳定,手机电视图像效果差

目前的手机电视节目大多数都是依靠网络提供各级电视台的链接。通过WAP或I-mode平台观赏已有的诸如电视剧、体育比赛等节目。手机电视既需要网络信号的支持,又要具有移动信号的覆盖,按照预期的网络速率,下载速度应达到60kb/s,但事实上目前技术指标仅仅达到了20kb/s。距离设计要求相差甚远。此外,手机的便携性也带来了屏幕小、像素低、图像效果差的缺陷。例如收看一些体育赛事,由于屏幕过小。非但看不清赛场的整体情况,可能连运动员的表情特写也看不清,或者因为屏幕宽高不同而带来画面的变形。

第二、手机电池寿命短、播放软件不兼容

尽管手机已经开始从2.5G向3G转化,容量空间长足的进步,但是它的技术空间还未开发到位。所谓2.5G是基于2G和3G之间的过渡类型,通俗上说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GPRS,它是一种GSM系统的无限分组交换技术,速度和带宽都要比2G提高很多。网络传输速率的发展不代表手机硬件已无技术难题。例如手机电池的待机时间就给手机电视的发展带来新的要求。据产品介绍,一部诺基亚N95的电量可以支持连续不间断收看8小时的网络电视。如果扣去打电话、收发短信所消耗的电量,最多只能看2小时,也就是一场足球赛的时间。目前大部分手机电视用户收看的仍然是电视台转播的节目,节目时长大都超过45分钟一集/期。如此耗电的新娱乐功能将会严重影响到手机原先作为通讯手段的常规功能。各类手机款型的不同,又带来了播放软件不兼容的新问题。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有近2000种类型的手机可以支持收看手机电影或电视。用诺基亚手机定制的电视在三星手机上却完全找不到踪迹。不久前,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等5大国际手机生产巨头已相继表示将共同支持手机电视系统,其中摩托罗拉首席技术官表示:“如果内容是国王,那么移动性就是王后。而我们则共同促成了这场王室婚姻”这是他们在发现手机不兼容有可能阻碍手机电视发展后作出的正确选择。

第三、节目内容匮乏、终端价格偏高

夜上海论坛 在一项针对手机电视的潜在使用行为的调查中显示。有超过88.8%的消费者选择“希望试试看”,在这些愿意尝试的消费者当中,有19.77%和32.02%的人关心中断的价格和节目内容的收费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经营报2005年9月26)。而2007年2月,国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联合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对互联网、移动信息服务等热点增值业务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手机电视业务定价过高成为阻碍人们进一步选择该业务的首要因素。既然手机电视并不省钱,那么少数使用派便强烈要求能看到更精彩的电视节目。目前,我国的手机电视节目市场仍是一片空白,几乎没有任何的其他节目,用户若想通过手机看电视。不得不依靠移动通信运营商模式,采用流媒体技术,在线或 下载收看。由于无线网络资源紧俏,一旦用户数量饱和则视频质量严重下滑,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按流量计费。用户看手机电视的代价极大。因此手机电视业务要想占据更多的受众群。一方面要选用新的运营模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节目类型。

三、手机电视的发展策略

夜上海论坛 随着2005年3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拿到国内第一张手机电视“准生证”。再到2008年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纷纷推出奥运赛事手机接收的增值服务。手机电视作为一种全新的视听媒介开始正式介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与其他手机媒体相比,手机电视业务有着其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它既实现了报纸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的特点:又具备了广播媒体受众面广、渗透力强的优势:同时保留了传统电视声情并茂、视听兼容的媒介特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媒介融合的“新型复合型媒体”。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1・浦尔(1・Pool)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并随着网络的推动,逐渐成为建构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而手机电视要想成为这种新力量,首先需要的就是发展自己独特的节目类型,拉拢更多的收视人群。

“媒介即信息”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体的形式规定了媒体的内容。手机媒体与传统电视在信息编码、传送接收方式上的不同要求必须开发出适合自身媒介特性的内容产品。那么,究竟可以从哪些媒介特性上另辟蹊径呢?

1、受众角度

哪些人会收看手机电视?答案毋庸置疑,首先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尤其是经济收入允许,拥有良好教育素质的白领。日本NFFDoCoMo公司调查显示,手机媒体最受年轻人欢迎,绝大多数用户分布在24 35岁之间,年轻、富有、教育程度高,其中以20多岁的高收入女性为主要收视市场。英国移动电话市场服务公司ENOCKET在2003年所做的调查显示,经济支付能力是直接影响手机用户动机和行为的主要因素。这种独特的年轻化的受众群就要求手机电视节目必须具备一切时尚、轻松、前沿的都市元素。在未来,手机广告更多时候将以资讯的形式出现,拥有精美绝伦的画面、吸引眼球的剧情、煽动诱惑的词汇,成为众多白领了解时尚前沿的主要途径。从观众角度来看,精心设计的广告犹如一个个小的艺术作品,既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又可以便捷的掌握讯息。从广告商角度来看,虽然前期广告拍摄的投入较大,但通过广泛的传播,不仅博得了大众的好感,起到了推销宣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拥有了最具消费力的人群,因为这些占据手机使用率61.8%的18-30岁的年轻人绝对代表着未来的消费趋势。而作为移动通信商。他们通过广告赚取了广告费,得到更多的投资:又从观众那里获取了收视率,增长了用户的数量。这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告诉我们:事实上。手机电视进入市场,依靠节目本身盈利并不是主要目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新媒体实现节目后产品开发及相关产业的良性运作。

2、收视特性

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传播学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曾表示:手机是唯一能将人类两种基本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一实现无缝对接的媒介形式。在生活中一边打电话一边走路的情景已经司空见惯,手机就像我们独特的附属器官。正是这种无缝对接让手机电视必须实现随时性――随时消磨“碎片时间”。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手机电视的出现不仅消解了等待时的尴尬,也见缝插针的向受众传递信息。既然随意性、流动性大,再加上手机屏幕小、带电时间短,这就要求手机电视首先应该大力推广的是移动短节目。所谓移动短节目MSP(Mobile Short Program)就是适合移动状态中的人们享受的,长度不超过5分钟的电视节目。除了上文提到的精彩广告、FLASH动画就是短节目的现成资源外。大力推广手机剧也是必然的选择。在海外市场,手机剧拥有很大的份额,美国甚至大规模的制作“手机肥皂剧”,真正让手机电视与传统电视接轨。而在我国,首部手机剧是由北京乐视传媒集团投资300万量身定做的爱情文艺片《约定》,每集5分钟,一共拍摄了5集。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东方龙移动信息公司也拍摄了首部手机互动剧《白骨精外传》,这部针对年轻时尚白领的情景互动剧由高清设备拍摄,以全年365天每天5分钟的播放模式吸引着固定观众的眼球。更值得一提的事,该剧的互动性为观众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手机用户们不仅可以在线讨论,还可以修改节目内容,使剧情按照自己的想法更加完善。打破了原先“传者一受者”的单项传播模式。

3、分众需求

第5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媒介融合;图书出版业;机遇与挑战

夜上海论坛 所谓的媒介融合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终端和网络传输数字形态信息,使不同的媒体之间拥有了关联性与互换性。从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各类传播媒介的出现对图书出版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也使传播媒介的发展逐渐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而各类传播媒介的出现,压缩了有限的市场空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各大传播媒介间的相互融合则不可避免。

1 充分发挥内容资源优势

从人类接收事物的本质上来看,人类对于动态的图像、影音的接收能力比较强,对静态文字的接收能力较弱。因此,人们对现今市场上能提供动态图像、影音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更感兴趣。而原始图书出版业想要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内容方面的优势,通过对业务领域的不断创新,逐步与时代接轨。具体方法如下:

夜上海论坛 首先,我国传播媒体产品在面向市场进行推广时,多数产品会针对客户的需要,在内容的开发上尽量增强产品的功能性与适用性,这也正是传统图书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缺少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图书出版业自身发展时间长、内容资源丰富的特点,就必须将自身的优势与其他媒介的优势相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并充分利用图书出版业在整个传播媒介产业中的地位,促使原始图书出版业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图书出版业转型,创造更多内容增值点。

其次,在充分利用图书出版业内容资源的基础上,要不断寻找内容热点,提升图书出版业的“保鲜度”。基于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来讲,“保鲜度”就是指图书内容要始终符合当下热点,对广大读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图书出版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保持内容“新鲜度”的关键在于对图书内容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进行选取。

2 通过媒介融合挖掘内容资源

夜上海论坛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寻找图书热点与内容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虚拟网络或者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作为图书选题的标准。在寻找热点的时候要注意读者重点关注的地方。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图书的要求以及读书的品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选择传播媒介的选择上虽然依旧是以内容为主,但如何利用寻找读者关注的热点内容满足读者的需求,就成为了图书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关键。而其中媒介融合就是有效措施之一,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的拓展新媒体的内容资源,使图书出版业通过媒介融合这一方式,来满足市场和人们的需求。

夜上海论坛 如果说内容资源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核心,那么作者资源就是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图书出版业要在保护好已有作者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作者资源。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逐渐兴起,许多网络依靠网络、手机的传播媒介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在读者中十分受欢迎。刨除网络小说自身优势外,网络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图书创作领域不可缺少的群体。因此,图书出版社要积极开发与利用新时代作者资源,增强图书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收益。

3 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盗版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新传播媒介对市场产生冲击以外,盗版图书的出现,也使正版图书的销量大幅度的下降,并对我国图书出版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盗版书籍严厉打击。以目前的情况看来,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是解决盗版行为泛滥的重要方法,依照目前掌握的信息技术来看,保护技术已经无法对图书的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必须使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确保图书市场正常运行。然而,数字保护技术只是一种保护措施,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盗版图书的威胁,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健全了法律制度,才能消除盗版图书造成的不利影响。

4 积极探索消费市场 创新图书出版业策略

夜上海论坛 4.1 整合多种资源,选取最优题目

选题对图书内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利用多媒体进行选题成为当今图书出版社较为青睐的方法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选题渠道:(1)报纸图书,通过对报纸中优秀专栏资源的整理来获取最新的热点资源;(2)杂志图书,将杂志的快捷性与图书的文化性相结合,打造选题资源;(3)影视图书,图书与影视的联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熟悉,无论是小说翻拍电影或电视剧,还是电影、电视剧的同人小说,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与经济收益;(4)手机图书,手机图书充分利用了手机的便捷性,使人们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对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是很受读者关注的一种形式,出版社与其相结合,使手机图书成为图书出版的宣传,在选题的同时提高图书销量。

4.2 积极探索市场,寻求战略联盟

夜上海论坛 在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媒介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上的融合,还要加强图书出版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寻找合适的战略联盟伙伴。跨媒体经营是一种常见的媒介融合经营形态。图书出版业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因此在寻求战略联盟的时候,不仅可以与传媒产业合作,也可以与传媒产业外的运营商、电子商务产业、信息工程业等其他相关产业进行合作,在合作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不断弥补出版社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传播媒体的出现,对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图书出版业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内容资源的优势,促进各类内容资源的整合的同时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作者资源与选题资源。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产业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使图书出版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媒介融合 城市 文化软实力

城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人类的交易和聚集集中为城市,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在城市中被创造与创新。当今时代,城市的竞争力不再简单地用GDP、人均收入等量化指标来衡量,市民素质、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等无形指标也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即城市的软实力,其中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资源。

夜上海论坛 传媒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毫无疑问,文化的传承是经过媒介传播而实现的,如果失去传播的空间,它只能默默无声地消亡,带来群体的文化失忆症。对于城市而言,这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首先取决其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城市文化的构建和认知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那其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传媒所具有的强大的传播能力正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必须的。城市文化能否通过传媒场域向外扩散,让人们从所听、所读、所看的内容中产生主观和公认的意义构想,掌握舆论话语权,形成文化的辐射力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对自身传媒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包括媒体的影响力、传媒内容的生产能力、传媒产业的经济效益等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传播力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文件中对文化产业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的框定,将文化产业与传媒产业进行交叉对比,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概念层面,传媒产业具备了文化产业的特征;从范围层面,文化产业的范围虽然宽泛,但主体行业门类是传媒产业,而传媒产业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随着结构升级和外延扩展,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越来越交融在一起;从产值构成层面,《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5万亿元、广播电视年度总收入破3000亿元(不含媒体制造业收入等),总计约占文化产业总产值的近1/2。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内核,早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文化软实力核心资源。正如浙江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知名的上星卫视,《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极具影响力的都市报,这些媒体不仅在本地受到了关注和喜爱,也对全国受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媒介品牌,更成为城市对外形象树立的一张名片。

夜上海论坛 定位文化核心价值 打造文化品牌

城市形象的塑造早已成为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不仅包含了城市外在形象的构建,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升华。在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统历史文化的开发挖掘传统,也要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的凝练,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并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力打造魅力城市形象。

夜上海论坛 一、影视作品的软传播。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社会逐渐进入“媒介引导型”的文化形态,在媒介环境中感受历史文化逐渐成为更直接与现实的认知方式。就像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晋商文化、《刘老根》中东北的乡土民风、《租个女友回家过年》中的龙门古镇,也如电影《鸡犬不宁》中的汴梁印象、《心花路放》中的大理风光、《杜拉拉升职记》中的上海都市时尚,影视作品浓缩了城市的风景、方言、民俗、情感,以光影声色的城市意象让观众在获取记忆屏幕信息的同时,释放自我的想象力,理解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媒体报道形成“焦点”。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在预测当今经济发展趋势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①通过主流媒体对于文化事件的集中报道,将形成受众的持续关注,从而引发“焦点效应”。例如2014年10月,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在古城开封拉开帷幕,引发了媒体的集中关注和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等主流门户网站,《香港商报》《大公报》《国际日报》等港澳台和海外媒体,《福建日报》、山东卫视、安徽卫视等外省主流媒体,《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开封日报》等省内媒体及各地市媒体累计派出230余名新闻记者,全程报道世客会和文化节各项活动。可以看出,开封借助“世客会”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对“世客会”的报道又吸引了受众对开封的注意,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彰显了开封城市文化软实力。

夜上海论坛 三、利用媒介融合优势,开拓传播渠道。目前,文化传播渠道主要有出版物发行、广电传输网络、电影院线和文艺演出院线。伴随着媒介融合、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新媒体技术不仅开发了文化资源的新形态,模糊了传统媒介样态的区隔,更拓展了传播空间,打通了传媒产品与发行渠道的限制,在不断整合和重建中实现文化产品传播与流通渠道的多元整合。

《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整合和搜索优势促使庞大的网民群体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这一优势也为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产业的推进提供了平台。不仅可以通过权威的门户网站萃取精品文化,以新闻报道、专题等形式打造文化品牌,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站,如城市著名景点的网络平台来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空间。随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逐渐全面覆盖,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在持续增加。此外,基于移动网络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微传播成为传播主流,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传播渠道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传统媒体资讯的整合与再传播,从而改变了整个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众多传统媒体都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集中了新闻、文化娱乐资讯,以新的媒体舆论场实现了城市特色文化的大传播。

夜上海论坛 与此同时,手机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注重多元化形式的开发创新。例如,中国邮政近几年先后发行的《唐诗三百首》《昆曲》《宋词》特种邮票彰显了先进的科技含量,用户可以通过专用的点读笔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014年“六一儿童节”发行的《动画―大闹天宫》特种邮票,更是非常前卫地运用了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AR),将虚拟与现实进行叠加。用户可以用手机等终端下载安装应用程序,扫描邮票即可观赏到动画片的片段,还可以开启软件中的互动游戏,和孙悟空拍照,装扮孙悟空。把动画片视频和三维模型动画嵌入邮票动画中,从而使手机应用程序与邮票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在增强邮票的欣赏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这一技术应用可以被借鉴在城市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展上。

四、加快传媒产业发展,助推文化软实力。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与支柱的传媒产业,其产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其他门类的发展状况,也体现着当代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国传媒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传媒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孟建教授提出的“在现代社会,一个大都市媒体的影响力,直接耦合了这个大都市的软实力”。②

尤其在新媒体的促进下,文化产业价值链不断完善,其中资本运营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社会资本的进入和兼并重组的政策导向推动了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文化传媒板块已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累积资金近400亿元,影视娱乐板块资本整合案例高密度出现。③其中,大连万达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在美国娱乐业最大的一起并购案。华谊兄弟并购游戏公司广州银汉科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综合性传媒集团。而新闻出版业也呈现出内部整合以及外部跨媒体融合趋势,如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整合,成立了上海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内部及跨产业并购、整合是企业获得融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式,未来三到五年内文化产业的并购之路将进一步发展。

夜上海论坛 除传统融资方式之外,众筹模式也引起了关注,即利用互联网向公众展示创意,获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2013年,《快乐男声》主题电影20天内在众筹网上筹得501万元,创中国电影众筹融资金额纪录,并且此次众筹网与天娱传媒的跨行业合作是国内互联网金融与商业娱乐的一次成功联姻,也展示了文化产业多样化的融资模式。

正如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样,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文化软实力也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实力彰显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借助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同表现形式的媒介联盟正在形成。媒介融合带来的不仅是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文化的传播和资源配置、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众传媒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策略研究――以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视角》(项目编号:2014-QN-46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夜上海论坛 注释:①侯翠贤:《浅析县域经济发展》,《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22)。

第7篇

OTT TV 与 智能电视

夜上海论坛 OTT TV是“Over-The-Top”的缩写,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又称互联网电视,是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其终端可以是电视机、手机、电脑、机顶盒等。OTT TV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转屏功能,即数字媒体可以任意在不同智能设备之间传输共享。从应用上来看,OTT TV在业务模式上实现创新,除提供传统的电视节目以外,正在向语音通讯、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商店等方向发展。OTT TV 终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 Connected TV,其主要特征是能够接入公共互联网,但所支持的应用以及可访问的信息和内容源是受限的。

智能电视(Smart TV),是OTT TV 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指具有全开放式平台与芯片,搭载了操作系统,可实现人机双向交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应用程序商店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彩电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上网冲浪等功能的互联网电视的总称。智能电视具有互联网接入功能、网络通信功能,通过应用商店实现电视功能的扩展性、人机交互功能、创新的用户界面和遥控体验,可以与各种移动终端链接互动等特征。

我国智能电视发展的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渗透以及电视、电脑、手机“三屏合一”的推进,智能电视被称为是继PC、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后的第四屏,也是继PC、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大流量入口,因此吸引了中外众多企业的目光。

一、“盒子”引爆客厅革命。“盒子”是互联网电视盒的大众称呼,也称“OTT盒子”,是一个小型的计算终端设备。与传统的电视机顶盒不同,互联网电视盒可以兼容手机、iPad或电脑上的内容,通过WiFi投射到电视上,也可以在线观看合作商提供的内容,使用户能在电视上免费观看网络电影、电视剧,分享互联网各类资源。

早在2007年,美国苹果公司就推出了一款高清电视机顶盒产品Apple TV。用户可以通过Apple TV在线收看电视节目,也可以通过Airplay功能,将iPad、iPhone和电脑中的照片、视频和音乐传输到电视上进行播放。

在国内互联网电视领域,盛大集团董事长兼CEO陈天桥开创了盒子的概念,并于2005年10月推出盛大盒子,但由于政策和宽带的限制被政府叫停。2011年11月,小米公司开发的小米盒子,被称为小米手机“最发烧的配件”,其所具有的网络协同功能,可以成为连接电视、电脑、智能手机三屏的纽带。小米盒子没多久就被叫停。借助CNTV的牌照,小米盒子在2013年3月19日迅速“复活”,并于9月推出“新小米盒子”。2013年3月视屏网站乐视推出互联网盒子乐视CIS并通过微博开始接受预定。此后,PPTV、爱奇艺、风行网、快播、阿里集团等互联网和电商企业都迅速抢滩,智能“盒子”终端应用已经成为相关企业逐鹿的焦点。

夜上海论坛 二、智能电视大战。各类智能电视和电视“盒子”的出现为互联网公司进入家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一场新的“智能革命”正在兴起。国际上,苹果、谷歌、微软三大互联网公司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而在国内各互联网企业和电商企业也纷纷开始抢滩。2013年5月,乐视网联合夏普、美国高通公司、富士康和播控平台合作方CNTV推出乐视TV,成为国内首家正式推出自有品牌电视的互联网公司。2013年9月3日,TCL与爱奇艺联合推出专为互联网家庭量身定制的“TV+”。时隔两日,9月5日,小米科技公司推出小米电视。随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进驻互联网电视行业。无论是从谷歌、苹果到爱奇艺、小米、阿里巴巴,还是从海尔、TCL到创维……国内外各大电视机厂商、IT企业,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电视机背后的家庭互联网市场。传统彩电企业与互联网、电商公司在智能电视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互联网企业依赖内容优势,而传统企业固守终端优势,补齐互联网短板,虽各自优势不同,但争夺主导权成为双方竞争的核心。

近几年,智能电视作为一个集成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终端的新技术或者新媒介,获得较好的发展。智能电视的到来,顺应了电视机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国内外的观众也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智能电视,智能电视正逐步进驻当代家庭的客厅。

夜上海论坛 我国智能电视发展的困境

一、电视牌照成为我国智能电视发展的“紧箍咒”。从政策层面上讲,我国包括智能电视在内的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得益于“三网融合”政策。“三网融合”的进度、深度与广度对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政府从国情考虑和意识形态的管理要求出发,对我国互联网电视的发展采取了“可管可控”的发展模式。行政主管部门通过颁发牌照来对互联网电视实行管理,并要求牌照方负责建设内容播控平台。国内销售互联网电视,包括一体机和机顶盒形态终端的企业在面向顾客销售产品时都需要捆绑特定的集成播控平台,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互联网上的视频内容。通过颁发“牌照”的方式来管理互联网电视,虽然可以保障内容的安全性,但从长远讲对互联网电视的产业和市场的未来发展促进作用不大。

夜上海论坛 二、原创内容匮乏,版权纠纷问题不断。智能电视,从本质上讲是一台收视终端,只有搭载丰富的内容才能真正体现其优势。与互联网电视终端的生产相比,内容运营成为互联网电视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难题。目前,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互联网电视业务采取“集成服务+内容服务”的牌照管理模式,只有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上海文广百视通、杭州华数三家获得内容集成牌照。在牌照准入制度下,节目平台只能与持有牌照一家机构所建立的平台相连接,内容资源相对匮乏且原创性优秀节目少、内容创新不足,许多视频内容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观看,且互联网电视提供的视频内容与网络视频内容具有高重合度,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竞争力。此外,通过电视观看或下载电影涉及到版权问题,版权纠纷也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内容版权问题也是互联网电视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三、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目前,互联网电视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服务运营商、集成服务运营商、网络提供商、终端生产商和用户。虽然各主体的运营范围及相关职责已经明确,但盈利模式仍很模糊。业界将“免费+收费”营利模式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用户已经习惯于免费,且愿意付费的用户占整体用户的比例较低。因此开发哪些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如何合作以及如何进行利益分成等都成为构建营利模式的难点。

四、网络安全存在风险。随着电视的网络化、智能化,电视同电脑一样都有可能中病毒。如果没有安全防护功能,电视有可能将会和电脑一样因病毒导致系统瘫痪而无法使用。现在的智能电视采用Android、ios 等智能系统,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可访问许多网络服务,可安装各种应用软件,而电子支付、个人数据存储等方面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保障智能电视上网安全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应对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一、积极规范和引导智能电视发展,探索和制定适合市场发展的监管模式和监管体制。随着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特别是智能电视的兴起,互联网电视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之一,政府不能再按照传统媒体的模式来监管。由于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牵涉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工信部两个部门,因此两部门应加强合作,结合国外的经验和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制定灵活的监管政策,制定统一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以及行业准则,从“融合”的视角看待内容市场的多元化特征,形成新的内容监管机制,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夜上海论坛 二、在加强版权管理的同时,各方应加强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升商业价值。针对智能电视内容资源匮乏现象,网台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多发放牌照或联合建立节目内容的网站方式,丰富资源内容,密切网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为智能电视提供更多的视频资源。针对版权问题,在加强版权管理的同时,各方应实现“利益均衡”,加强互动与交流,探索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

夜上海论坛 三、建立科学的运营模式,加强市场调研与分析,探索可行的营销策略和收益方式。目前,我国互联网电视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科学的内容运营体系还未建立,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阶段还尚需时日。因此,产业链各方应以一种协同发展的心态来共同推动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在市场营销上多下功夫,创新营销手段,加强市场调查研究与分析,注重数据挖掘和利用,探索可行的营销策略和收益方式。

四、企业之间必须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开发专门针对智能电视的软件,保障智能电视上网安全。智能电视方兴未艾,安全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各方应该行动起来做好技术支撑工作。企业之间应加强自主创新,开发自有知识产权的软件及硬件系统。企业之间应达成深度合作协议,为智能电视定制开发安全软件,提高杀毒、数据加密、系统优化等功能,保障智能电视的上网安全。

第8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媒介融合 共识 城市媒体 新媒体 发展

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城市传媒业集中而且发达的地方,城市的传媒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传媒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媒体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①

(二)媒介融合渗透具有现实条件

首先,不同媒介各自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媒介融合有利于缺点互补。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它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文字为主,图片作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播、电视虽然融合了声音、画面在里边,但是对于技术的依赖比较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媒体之间的融合,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夜上海论坛 其次,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在媒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带来了媒介工具的巨大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作为支撑,集各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问世,客观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夜上海论坛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最后,信息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为媒介融合提出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再向小众回归的过程,手机短信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②

二、城市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发展策略

(一)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

作为最为传统的媒介,报纸承受了更多的来自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因此,在媒介融合中,传统纸媒要想有新的发展,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进行转型。这个转型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进驻新媒体终端,即利用新媒体终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手机报。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手机报拥有更高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内容上的趣味生动性,虽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常饱受争议,但是它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媒介市场,得到了广大受众的高度认可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手机使用的普及、增长速度来看,手机报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个就是开发新闻网站。很多传统的拥有强大实力的报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已经先后开通了自己的新闻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协调和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媒介生态。而新闻网站就是传统纸媒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到融合的结果。新闻网站的开发,使得传统的报纸有了新的样态,为传统纸媒朝着网络转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正是由于诸如上述两种成功的转型,传统的报纸媒体不仅没有被新媒介"驱逐出境",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其求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改革媒体管理策略

夜上海论坛 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影响,受众出现分流,经营创收遭遇瓶颈。面对这种情况,比较可行的战略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管理策略,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藉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个方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拥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它的内部管理突出体现在集中办公、资源共享、整合营销和融合生产四个方面。其中,所谓的集中办公,就是将不同性质媒介的总编集中在一起办公,便于公司通过各种媒介平台生产和新闻;资源共享,主要指的是设备资源的共享、新闻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体现跨媒介集团化运作的优势;整合营销,即通过不同性质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媒体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媒体的发展;融合生产,就是整合媒体资源,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成功运营,离不开其正确的发展策略,而这也为我国各大媒介在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供我们参考借鉴。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的尝试。比如说打造品牌栏目,"内容为王",通过有特色的品牌栏目来吸引受众,而这要求有一批素质优秀的采编、主持人员等。还可以挖掘潜在价值,开发相关的产业链等。因此,适当调整管理策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管理之路就显得异常重要。

夜上海论坛 (三)采用新技术发明新媒体终端

夜上海论坛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网络)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一种发展规律。传统媒体只有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趋势,按规律办事,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失去新媒体就等于失去了把握未来的机会。新旧媒体在这场受众争夺战中,并不会拼个你死我活,互通有无、互补不足才是其寻求发展的最好道路。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过程中,许多新媒体终端便应运而生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电子菜谱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公交车载广告、公交车LED广告、电梯内部的新型显示终端、机场滚动灯箱等,正以更加优越的方式成为受众的新选择,新媒体也正在宣告它以强有力的竞争态势进入了传媒领域。

面对这样一种潮流,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想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极采用新媒体终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促进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在新媒体终端的实现。随着新媒体终端的不断普及,传统媒体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城市新媒体正在技术的推动之下不断问世,不过再多的新媒体的出现其本质都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媒介融合带来的是技术上的革命,也是经营与服务的革新。适应了媒介融合趋势的媒体,必将在媒体之争中占据上风。因此,城市媒体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的时候,应该把媒介融合作为共识,以此为前提,然后进一步寻找新的发展策略,才能在技术和经营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站稳脚跟。

注释:

①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②王漱蔚 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期刊论文]-传媒观察2009(2)

第9篇

夜上海论坛 作者简介:罗琦,女,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节目制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电视艺术,新媒体融合研究;金晶,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夜上海论坛 摘 要:我国媒介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应坚持电视节目特性,发扬自身优势,通过网络传播逐步渗透,手机终端及时反馈,同时保障公信力及确立权威性,培养电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进行全媒体运作才能创新发展。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节目;全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69-02

夜上海论坛 所谓媒体融合,即是在新技术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虽然电视仍然是人们日常收视的首选,但央视―索福瑞历年城市收视调查数据显示,观众以每年2%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电视节目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突破自身瓶颈,变劣势为优势,与新媒体强强联合,放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是媒体融合背景下必须追求的目标。

夜上海论坛 一、电视传播,品牌认知

夜上海论坛 电视节目应坚持自身特性,发挥比较优势。电视节目的可视性、观众对节目情感性诉求和节目按人们生活习惯编排的时间性是其它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一)可视性

在电视屏幕上,观众能够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节目内容,有新闻、电视剧、纪录片、广告、访谈节目和娱乐节目等。节目形态各异,时间长短不一。电视仍然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下最适合一家老小共同观看的最具可视性的媒体。同时要注意到,当下的一些综艺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为了博取观众眼球,往往全国几家或几十家电视台会争相模仿,也就是业界俗称的节目“同质化”现象。在追求节目可视性的同时,要注意以低成本和节约为宗旨。例如2014年由冯小刚导演筹办的春节晚会,就以低成本、节约和创新为宗旨,收到了观众的呼声。此外,与某些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电视剧相比,2011年一部创各卫视收视奇迹的《甄传》,没有华丽的宫廷场景,没有夸张的人物造型,但凭借精彩的剧情,演员的精彩演技,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电视剧精品。

(二)情感性

夜上海论坛 电视往往在情与理之间把握观众心理。新闻节目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往往带有“情”。例如每年七月与九月,各新闻节目里都会出现“毕业季”与“开学季”的系列报道。法制节目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使观众也动之以“情”。当然,要注意的是,有的编导为了追求节目的可视性,一味地放大情感的表达和表现,使得电视内容过于感性,使观众失去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在电视播出时如何避免把真实、真切和真诚的内容传递给观众而产生虚假、做作和矫情的效果,是电视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

(三)时间性

电视内容的播出,完全是按照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事件流程来设置和编排,因此电视内容与生俱来的拥有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伴随物的独特传媒属性。例如早间时段,以大量的信息资讯为早起的观众提供早间新闻,上午时段基本为重播节目时间或教育类节目,中午和下午分别为资讯时间和休闲娱乐节目。晚上人们下班回家后的黄金档则以新闻栏目为主,晚饭后,则以电视连续剧为主,使观众释放一天的压力和疲惫。周末娱乐、休闲的综艺娱乐节目占据了大部分屏幕时间。可以说,电视各时段的节目内容和观众群涵盖了从老人到儿童,从上班族到自由职业者,从发达城市到偏远的农村地域。因此,不同内容的不同时段编排仍将是电视内容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四)品牌化

在众多的媒体竞争中,电视要想深入人心只有凭借其自身的节目品牌。电视媒体建立品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打造独有收视价值的过程。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已经成为湖南卫视的品牌。央视一套“以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节目在众多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独树一帜。电视品牌要扩大知名度并保持活跃性,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推广和传播。最好的推广和传播通常是和节目相结合,和媒体相结合,制造关注点。

夜上海论坛 二、网络传播,逐步渗透

夜上海论坛 (一)门户网站,打造观众忠诚度

除了电视媒体需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外,电视更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将电视主流媒体强大的视频资源和其他媒体的内容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加以整合,使节目视频赢得较高点击率,赢得年轻观众的关注,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夜上海论坛 由于当下年轻观众时间的碎片化,导致对电视节目的收视忠诚度下降,对网络新媒体的熟悉和喜爱日益增强,电视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节目的品牌推广。传统媒体可借助新媒体维护和拓展重视读者,提升品牌影响力。网络掌握着大量客户群,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与受众进行互动,增强对电视节目品牌的认同感,进一步密切联系受众,形成电视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凤凰新媒体是以凤凰网、凤凰移动传媒和风凰宽频三维一体的跨媒体联动传播体系。通过凤凰网的门户窗口作用,凤凰卫视与凤凰图文资讯服务可以实现直接的信息对接。凤凰网和凤凰移动传媒的页面设计层次上,保持着凤凰传媒总体对20~40岁的白领阶层用户群体的定位。

(二)网络传播,长尾播放平台

夜上海论坛 网络正在成为电视节目视频的长尾播放平台。目前,在网络上看电视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前卫的休闲方式,网络带给人们以更多的参与和深度的情感沟通,弥补了电视转瞬即逝的不足,拉近了网络与用户、电视与受众的距离。例如《舌尖上的中国》是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的系列纪录片。作品生动展示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息的电视作品。借助于网络上的反复播放,创造了一个传播奇迹,该片也成为2011年和2012年网络上最火热的焦点话题之一。在新浪微博位居每日的热门话题超过了一个月。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在央视推出。经过网络反馈第一二集对美食的展示比例较少,第三集《时节》进行了调整,满足了广大美食爱好者的诉求。

夜上海论坛 (三)微博互动,扩大影响

夜上海论坛 电视节目播出后,难以检测节目效果及受众反馈,微博与微信具有快捷、话语权相对自由的特点,电视节目可以借助微博与微信,激活年轻人热点话题,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建构固定的网络受众群,形成蝴蝶效应。

夜上海论坛 由于微博140字符的限定使得媒体的信息更加便利,因而,电视媒体可以将微博作为播报节目内容的最佳载体。《中国达人秀》在微博讯息时,同时采用文字、图片、视频、超链接的方式进行精彩节目预告,粉丝还可以参加抽奖活动和通过微博报名参赛等。这不仅满足了受众获知的需求,同时也推广了节目和活动,扩大了东方卫视的线上影响力。借助微博这个社交媒体平台,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所关注的电视节目进行收视和互动,更有粉丝们会将节目传播至更大的社交范围,实现无成本传播。不仅能打破传统媒体的观众单项反馈方式,更能实现充分的全方位参与。例如2013年8月对前重庆市委书记的审判,央视微博就进行了同步直播,使受众第一时间掌握了审判进展。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台的官方微博应有专门人员管理。

三、手机终端,及时反馈

夜上海论坛 除网络外,手机也是目前一个不容小觑的平台。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便携性和及时性。一方面,通过手机平台提供的微信,能够形成与微博一样甚至更广的互动,可在朋友圈中形成对节目的舆论圈,也就是俗称的“病毒营销”。此外,通过手机无线上网,在手机上观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但以手机作为终端收看电视节目不是手机电视的唯一追求,手机电视业务还需在个人操作上有足够的拓展空间。

夜上海论坛 作为新媒体,手机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电视节目正综合手机媒体的特质,寻找适当的内容和形式承载手机电视观众期待的内容。

夜上海论坛 四、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保障公信力

夜上海论坛 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在信息采集、内容选择、编排制作和节目播放等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要做到严格把关、科学监管。防止“泛娱乐化”倾向。电视新闻节目在鼓励创新、融合新媒体的过程中应防止在节目中添加或渗进娱乐元素,应始终坚持真实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坚决抵制庸俗之风。

(二)确立权威性

在众多媒体中,电视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是极具权威性的媒体。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有些权威性的信息容易被垃圾信息所湮没,客观上造成网络的权威性受到打击。因此,全社会应提高网络媒体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网络媒体假新闻、垃圾新闻的上网率,力求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在群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和美誉度。

(三)培养职业素养

夜上海论坛 要使电视节目更好发展,应培养电视从业者素养,建设高素质的全能媒体编导记者队伍,打造集新闻采编、节目编导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化团队,从传统媒体独立作战向全媒体整合运作转变。作为一名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电视编导记者,必须熟悉电视、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并能最大化地利用新媒体的各种特性,借助各种媒体渠道使电视节目最大化和最迅速传播,这才是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智峰,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J].视听界,2008(5).

夜上海论坛 [2]李荣,韩秋雯.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初探[J].新闻知识,2008(2).

夜上海论坛 [3]寇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生存策略[J].新西部(下半月),2010(3).

[4]束秀芳.反思2011电视节目“微博营销”――以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与腾讯微博的互动为个案[J].中国电视,2012(4).

第10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媒产业;发展变革

夜上海论坛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多元化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世界级企业纷纷完善自己的业务体系,进一步向传媒产业发展。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我国要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先进技术,建立自己的传媒系统,促进传媒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介为网络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网络媒介自身的发展。各种新兴传媒以及网络媒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伴随着用户的增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新兴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通过媒介融合发展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也成为新时期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启示。对于传统的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市场的同时,丰富了传媒产业的发展形式,推动了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电视传媒的发展逐渐与网络媒体的发展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视频终端传输播放设备标准,利用网络、手机等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传统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在向网络传媒靠拢,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丰富自己的业务范围,将电子新闻更加迅速的传输到更多的人手里。与此同时,很多杂志期刊也将传媒产业的发展触角延伸到网络媒体,不断发展电子期刊产业,促进了我国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的发展,加强了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传媒产业的结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各种传媒形式以及产品交错复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因而,我们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传媒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到我国传媒产业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及问题,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结合信息对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对社会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明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使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符合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实际标准,从而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夜上海论坛 二、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夜上海论坛 信息对现代而言比金钱更为重要,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和选择。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迅速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各种网络媒介以及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做出调整,以与市场更加吻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传媒产业集团的企业实力。

夜上海论坛 本文基于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背景以及目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了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对传媒产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对新时期媒介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在第三部分针对新时期的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明确了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发展历史以及现状,然后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进行分析。针对传媒产业发展的价值链体系进行研究,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机制与媒介融合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以及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然后对传媒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策略进行研究;在第五部分,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进行分析,首先,对技术创新与传媒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分别以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背景以及变化。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进一步寻找适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实际的发展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以这个研究思路为主线对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以及变革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法、总结归纳法以及比较研究发展对我国新时期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新时期我国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产业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三、文献综述

(1)媒介融合概念

夜上海论坛 随着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产业带来新的改革,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也涉及到很多的层面,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媒体产业,也包括新兴的网络媒体、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等。对于新兴传媒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他的研究意义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对于媒介融合的定义,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以信息为核心,以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为目标的业务拓展,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向导,将现代的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以及客户终端三方面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促进现代传媒产业的顺利变革。根据媒介融合定义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可将媒介融合分为三种,即媒介内容的融合、传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其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实现的资源基础,网络融合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前提条件,终端融合则是媒介融合最终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的集成端口。

夜上海论坛 (2)核心能力的概念

夜上海论坛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都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核心能力则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核心能力突出企业自身的优势地位,进而提高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因而这种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拥有的。对于核心能力而言,主要通过各种技术以及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通过这种协调的配合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以及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自身而言,核心能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自身属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价值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直接而明显的特点。

(3)核心业务概念

核心业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为自己赢得利润的主要业务,因而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够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产生相互联系,并且通过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完善自己的多元化业务,提升企业在多元化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业务是企业最具有优势以及代表性的业务,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核心业务也是基于媒体融合背景的传媒产业所必须拥有的。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特征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传媒产业自身的事业属性比市场化经济中的产业属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媒产业逐渐顺应市场化发展的趋势,本身的产业属性逐渐得到加强。新媒体背景下的垄断与竞争对于我国的传媒产业而言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域差异,现有的传媒发展体制一直是四级办媒体体制,因而我国的媒体数量较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存在较多的小媒体。在很多省份省级媒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性垄断地位。媒介融合下价值链的构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在媒介融合新的背景条件下,要想构建新的价值链,就必须注重受众,这也是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媒体融合规制落后于媒介融合发展,媒介的发展是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导致了新兴媒介的快速增长。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媒介融合,就必须制定完善的媒体融合规制,这也是促使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新媒体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

夜上海论坛 新时期传媒组织内部的发展变化,传媒企业同其他任何的产业一样,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企业构成,微观的企业构成了宏观的产业。上述中所提及的传媒产业的媒介之间融合策略及模式,在实质上,只是针对于单独的传媒集团或传媒企业来说。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可知,传媒产业要采取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必然会导致更好的行业融入到传媒产业当中。基于新媒体下的传媒产业媒介融合策略。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究其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传统媒体企业与现代媒体企业的并购融合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打造出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媒体团队。

二是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的关键技术,使得两种媒体互相取长补短,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夜上海论坛 六、 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创新

技术创新是媒体创新的核心,在客观上,集团的跨媒体运营、媒体融合,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统一采集,放在同一平台上,采取多种介质、多格式生成的方式,以此实现一次性采集、多次生成、销售。媒体融合迫切需要储备、培养、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来指挥和完成多媒体的采编管理工作。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媒介融合发展。从20世纪末开始,媒体融合成为世界媒体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在同一市场拥有多种媒体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越来越多的大型媒体集团要求本国政府开放媒体所有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媒体体制上的变革。

七、总结及展望

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我国传媒产业主要的发展和变革手段。在崭新的传媒环境中,媒介融合意味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传媒企业的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 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开始不断重视媒介融合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开展和深化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目前大多数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或者是对于一些理论设想的整合。所以,如果仅仅是对于传媒产业表面层次的研究,就必定会造成该领域的研究流于简单化,从而无法实现媒介融合策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对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变革的研究,必须要创新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以通过借助其他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Tim Porte. London Bombings: T he Unread News paper [ EB/ OL ] http: / / timpor ter. com/ fir st dr aft/ ar2chives/ 000468. html, 2005- 07- 07.

[2] 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 EB/ OL ] . H ttp: / / xici. net/ b244699/ htm. 2001- 5- 10.

夜上海论坛 [3] The Daily. About The Daily [EB\OL]. http:///about/, 2011-02-01.

[4] 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 刘颖悟.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夜上海论坛 [7] 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M].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2)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第1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媒介融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8-0005-02

随着十的召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健全的重要性,更在这个向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转型的我国政府的发展中日益凸显。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作为引导社会舆论、构建社会公共空间的现代媒介广播电视,其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更是势在必行。本文以当下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为视角,旨在探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建构的利弊,以及如何利用好媒介融合的契机建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策略及对应的路径。

1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的优势背景

进入21世纪后,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广播电视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发动机,其广泛应用与网络传播等迅速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主流趋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也受到该洪流的诸多有利影响。

1.1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理念的强化提供推力

夜上海论坛 从传统媒体间的融合到媒介元素间融合乃至传播内容、传播载体的融合,媒介融合的各种形式、形态无不冲击着受众对于一个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需求。公共服务的概念在我国也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在此背景下,更是强化了本身的服务理念。树立协调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的基本取向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公共服务先行相一致,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政府职能要求。

1.2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信息的多元化奠定基础

无论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的渠道,还是支撑公共服务体系的各类信息传播的渠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都实现了信息丰富、渠道多种、技术多样的多元化特点。正是通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与高普及率的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等试听新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交叉与融合,促使音视频资源、网络信息承载量、各媒体信息供给量的巨幅增加以及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上的极大丰富与多元。基于媒介融合,原来的一种信息传播途径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和服务,原来的一种服务方式可以在更多途径上得到实现,这种巨大信息量以及供给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的趋势,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准备条件。

夜上海论坛 1.3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形式与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夜上海论坛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自然随着数字化进程、新业态的产生而对服务形式、以及服务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服务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不仅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区域广度、覆盖面及便利程度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媒介融合,可以实现受众从体系的接受者向接受者与创造者并存的转变,使得服务体系更人性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一定背景支持。

2 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挑战

媒介融合这一变革,在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带来全新机遇与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境况与挑战。

1)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和大势所趋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技术、财力与法制等支撑保障系统脱节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建立,必然面临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而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而媒介融合的快速性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假设速度、服务内容的供给薄弱以及对位服务的严重不足和服务条件的滞后性产生了鲜明的反差对比。由此而带来的体系建构的技术支撑、财力支持保障体制以及相关公共服务法规制度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软硬件发展不同步,在体系建构的实践中便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支撑保障系统。

2)媒介融合的迅速发展和大势所趋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舆论监督系统完善的要求更为迫切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关注最多的几个问题包括体系建构的长效机制、服务体系均等化的实现以及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规制问题等,随着媒介融合的迅速展开,包括以上问题在内的各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都受到更广泛的监督监管。所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的舆论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就面临着更大的考验与挑战。

夜上海论坛 3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基于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策略研究

针对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积极影响与巨大压力、重重机遇与全新挑战,为了更好的建立健全该体系,在其建构过程中便要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抓住重重机遇,并且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契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系的真正价值所在,为我国政府由重经济发展向重服务转型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建构策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服务理念起到的强化推力功效,推进产业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服务理念,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引导和鼓励社会其他机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或有偿公益服务等形式,加上市场机制与政策调控来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丰富体系建构的内容,提高体系公共服务的效率。

二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基础作用,缩小城乡服务的距离,逐步实现均等化。

既然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所促进作用,则可以利用其广泛性与舆论监督作用,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的今天,以优势带其他,以城促乡,借着媒介融合,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服务资源,加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丰富的步伐,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成就逐步匹配,缩小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为城乡提供服务上的差异性与距离。

夜上海论坛 三是利用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服务形式多样与质量提升创造的条件作用,完善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健全其发展的制度保障。

夜上海论坛 借助媒介融合促进了体系建构的形式多样化与质量提升的推动,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如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解决职能配置空转现象和公共服务的人员配置与编制分配不到位的局面,强基固本,使得无论是职能配置还是管理体制,都落到实处,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夜上海论坛 四是从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新境况发现契机,加大技术发展投入、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并加强法规制度完善。

既便是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导致体系建构中的多种脱节,但从中发现问题并在新境况中寻找发现新契机、带来新思考,如怎样发展技术水平,如何建立筹资渠道以及怎样根据公共服务的长效、常态、高效运行的需要来逐步完善法规体系,慢慢拉近与媒介融合的速度,提高与大环境相匹配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能够稳步发展完善。

五是从媒介融合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带来的高压力转为动力,加强体系评估监管力度,健全舆论监督系统。

一个完善的舆论监督系统,能够大大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效性,一个有约束力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使得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加的科学规范。可以通过不同级别指标的设置来评估内容、公平、效率、渠道覆盖及影响力等,对体系建构起到督促作用,为体系的良性发展起到监管效用。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有良性的影响也有全新的挑战,利用优势影响思考挑战带来的机遇,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提供了媒介融合策略的,与此同时,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路径也随此呼之欲出。在强化服务思想,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下,丰富服务内容投放,扩大覆盖范围以减小城乡服务差距,完善体系运行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支撑与相应的服务法制建设,做好评估监管系统,体现舆论监督效应,最后逐步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一系列体系构建目标。

也许,媒介融合只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中一个看似微弱的影响因素,起到的推力作用尚薄,但由媒介融合这个大趋势、大背景连锁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及效果,却不得不承认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中的一剂强行针,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作用。如果加以好好利用,取其积极影响,克服或变压力挑战为完善的契机机遇,则在以民为本,重视为民服务的中国政府进行积极转型与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很好的利用起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借以此文庆十及两会的召开,新一届政府的成立。

参考文献

[1]袁正领,魏蕾.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9(1).

夜上海论坛 [2]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62.

夜上海论坛 [3]赵力平,洪永和,童欣.遵循广播电视规律 服务人民群众需求 创新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视听纵横,2008(5).

第1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新闻采编

一、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制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媒介正在进行着不断地融合,对于电视新闻采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纸广播的挑战。虽然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比报纸广播出现的晚,其媒介传播形式也更具进步性,但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开始认识到新媒体对其严峻的挑战,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报纸和广播的改革,同时对报纸广播媒介传播工作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所以目前成为电视新闻采编的最大竞争对手。

(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挑战。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电视媒体。互联网这种新的媒体对电视新闻采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主要是由电视台等一个声音发声,而在互联网中,很多互联网用户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第二,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需要对收集来的新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编辑,然后再通过电视等方式传播出去;但是,在互联网媒体平台上,很多用户可直接发生而不需甄别。

夜上海论坛 (三)新型技术设备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媒体设备,对于信息传播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这些设备适合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信息传播,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无法使用这些设备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策略

夜上海论坛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必须要不断进行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背景。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与其他媒介的融合。目前,对于我国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媒介融合是其面临的未来趋势,所以必须要对工作进行创新,从而不断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并且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找出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新途径:第一,促进电视新闻采编与其他媒体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吸取其他媒介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良好发展;第二,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来讲,大众仅仅作为主要的听众,无法对电视新闻采编提供意见和反馈。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促进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与大众的交流,改变大众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听众角色。

(二)要注重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对于电视新闻采编来讲,实时性和准确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过去的传统媒介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媒介相比,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时性和准确性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要注重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此可以做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新闻采集的速度,例如:当产生重大新闻时,应该使得记者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工作,从而能够掌握第一手的新闻;第二,为了更好地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准确性,必须要对新闻进行反复核实,对相关的知情者进行采访和询问,从而确保电视新闻采编的准确性。

夜上海论坛 (三)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整体素质水平对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不断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对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熟悉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流程,更快地适应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第二,要制定完善的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规章制度,从而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周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3):56-57.

第13篇

关键词 新媒体 湖南卫视 营销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夜上海论坛 On the Television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ake Hu'nan Satellite TV for example

夜上海论坛 Abstract New media is new media forms in new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the platform of the free movement of ideas, sharing knowledge and in-depth exchange of the property to get more and more recognition,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the fifth-largest media. Interactivity of new media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diversity, richness, community-based, mobile and audiences now mobile, fragmented, massed fit, easy integration of new features, and more and more investors, advertisers and pro-gaze of the audienc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ditional media. This article by Hunan Satellite TV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summarize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Hunan Satellite TV, learn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the traditional television media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夜上海论坛 Key words new media; Hunan Satellite TV; marketing strategy

1 新媒体环境分析

新媒体在内容价值、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和传播特点等方面的优越性,使传统媒体的弊端凸现,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状态不再是“一点对多点”,而是“多点对多点”,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样的传播特点决定了电视媒介不再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工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新媒体传递信息的时效性使得电视媒体相形见绌,新媒体的娱乐功能相比传统媒体手段更为丰富、互动性更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成为各个产业以及国内外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称雄中国传媒业的电视在21世纪初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然而,在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界和广告界热门词汇的同时,电视媒体的作用仍然难以颠覆, 2012年《美国互联网产业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网络广告的份额由2006年的23%上涨到2011年的38%,报纸广告的收入经历了崩溃,然而电视广告仍占据广告市场的第一位(42%)。①可见,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功能上仍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电视媒体仍然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

2 电视媒体分析

夜上海论坛 2.1 我国电视媒体整体环境分析

(1)新媒体分流电视媒体的预算。投资者、广告主由于预算和投资效率压力,会将一部分广告预算分流到新媒体,而一些小型企业,迫于预算压力,也会优先选择新媒体。(2)“双限令”对电视媒体影响深远。“双限令”等对资源量的限制使得2012年1-7月电视广告时长整体缩减9.5%。②虽然广告空间减少,但刊例花费仍然增长,广告主对其传播价值的期望有所提高,得到受众亲睐的新媒体逐渐变成首选。(3)整体格局稳定,地方台呈收缩趋势。央视依然强势,但省市地方台受到资源限制,在全国收视竞争中呈收缩趋势,但由于具有地缘性优势,承接地方性的信息传播业务,以谋求发展。

2.2 湖南卫视分析

夜上海论坛 湖南卫视作为老牌的传统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了“快乐中国”的明确定位,制作了一系列紧跟时代和潮流的节目,紧随其年轻、活力的定位,建立了受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湖南卫视从“快乐中国“的定位出发,缩减了新闻等信息的传播,使受众认为湖南卫视有泛娱乐化倾向,而且“受众第一原则”有盲目迎合受众偏好之嫌。湖南卫视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制定了一系列应对策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湖南卫视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策略

(1)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媒介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实现电视节目的数字化,“媒介融合应该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流程以及传播方式的全方位融合,媒介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功能的融合和相互渗透。”③

湖南卫视通过和金鹰网、芒果TV等资源合作,对许多优质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打造品牌影响力。湖南卫视在原湖南卫视网站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金鹰网湖南卫视频道”及其姊妹频道“金鹰网娱乐频道”上传播最新资讯、娱乐节目、观众服务等内容,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金鹰网与原湖南卫视网站的成功整合,彰显出湖南卫视新媒体的属性与优势。

(2)注重节目创新,制作有吸引力的节目。湖南卫视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注重本身节目的定位,从品牌定位、个性创意、形式创新等方面都有差异化的价值取向。从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我们都看到了“寓教于乐”的影子,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文化之间的交流。电视文化的形成,不仅展现了文化的时代特征,丰富了受众的文化生活,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立,也使得湖南卫视与其他卫视差异凸显出来。

(3)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在互动中让受众认识和了解湖南卫视。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引入贴近民生和百姓生活的话题,增加与受众的亲近感,增强其娱乐性,秉承其“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坚定“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的目标,实现电视媒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夜上海论坛 湖南卫视与搜狐网深度合作打造的娱乐纪实秀《惊讶大调查》,选取的题材都是广大观众对生活中各类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用各种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注重与观众保持互动、普遍听取观众看法。

(4)重新制定广告运营模式以适应广告行业的新变化。广告行业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一列新变化:广告媒体由分立到融合、广告对象由大众到小众、广告效果由到达到互动、广告核心由创意到策划。④湖南卫视广告遭受诟病,在新媒体环境下,湖南卫视结合广告行业的新特点采取措施,运用新媒体,定向分散的投放广告,创新广告形式,进行品牌营销,植入性广告等使广告主更有效的针对个人目标客户进行投放。

夜上海论坛 (5)节目为主,制作高质量、有特点的节目。《数字媒体时代家庭与个人信息接触行为考察》中曾说过:纵观中国电视传媒营销观念的变迁,无论是先前的“频道细分”的差异化策略,还是后来的“内容为王”的品牌营销强调的都是电视节目内容的本身,仍属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范畴。⑤可见,对于电视频道来说,节目是十分重要的,湖南卫视在新时段播放的电视剧,在编排的数目和风格方面,并不以“多”、“新”见长,却依然能够通过其“质量”和“特色”来吸引目标受众。⑥

4 总结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网络传播融合了传统媒介的特性,它是一种跨时代的媒介。但是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媒介的地位。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介发生了角色上的转移,造成了受众群体数量的减少,但无法完全取代它们。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契机,众多电视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湖南卫视无疑是成功的,其制定的应对策略,不仅仅做到了一个电视媒体的营销,更做到了一个品牌的营销,而且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突破,对于其他电视媒体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 数据来源:2012 年《美国互联网产业现状及趋势报告》. [EB/OL].

夜上海论坛 ② 2013 年广告市场:低增长修正期——对话央视市场研究(CTR)副总裁田涛[EB/OL].综艺报官网http:///new/info.asp? id=1348

③ 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分析[J].声屏世界,2009.1.

④ 张霖枫,董茜.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广告突围——以湖南卫视的广告经营为例[J].媒体时代,2011.9.

第14篇

【关键词】FT中文网;融合新闻;财经报道

夜上海论坛 在新闻传播史中,新媒介的诞生往往导致传媒格局巨变。网络媒体诞生之初,新闻业界甚至出现了所谓“报纸消亡”之类的猜想,认为网络新闻会完全取代纸制报刊。然而事实证明,消亡的只有纸,报还在继续。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传媒业从技术层面到媒介层面都实现了融合。本文选取英国《金融时报》唯一的非英语网站FT中文网,研究该网站报道层面上的媒介融合策略。

FT中文网进行媒介融合的经济学动因

夜上海论坛 英国金融时报集团进入亚洲市场后,将发展重心放在中国网络媒体市场,欲将FT中文网打造成中国最权威、最受欢迎的垂直型财经新闻网站。FT中文网的发展模式借鉴了英文网站ft.com成功的媒介融合经验,以寻求差异化优势为动因进行媒介融合,以期在网络中延续“商业粉红色”的魔力。FT中文网进行媒介融合的经济学动因可解读为以下三方面:

新闻内容生产成本低廉。成本优势是网络媒体在传媒业长尾中存续的关键。除了必要的设备投资和维护外,网络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微乎其微,且新闻网络发行的成本几乎为零。[1]FT中文网利用报网信息共享策略,以母媒体(英国《金融时报》)的新闻资源为其新闻内容生产节约成本。原本制约金融时报集团在华发展的报刊发行壁垒政策,却因媒介融合转化为FT中文网在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当下,互联网传媒市场已从“蓝海”转为“红海”,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新闻内容生产成本的优势使FT中文网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经济既是规模经济又是范围经济,前者表现在统一媒体的产品要具备规模,而范围经济则表现在媒介集团中,一个媒介集团不能只依靠一个媒体打天下,必须走多种媒介的联合经营。”[1]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在内部即是采用这种策略,FT中文网与《金融时报》亚洲版在内容上共享,又在经营上相互独立,从而实现了集团内部各媒体新闻产品的二次或多次开发,并实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共同作用,为媒介集团交叉盈利。

夜上海论坛 通过增值服务取得内容的收费权。网络媒体创办初期,其根本任务是为母媒体(报刊)建立忠实的受众群体。但一些优秀的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为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群之余还实现了自身的盈利。比如金融时报集团英文网站ft.省略的“部分收费制”,将大多数的新闻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以线下活动、数据库、定制服务等高端增值服务吸引商业精英付费,使其成为网站的VIP会员。FT中文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拥有了与商业门户网站对抗的实力,从而最终赢得内容的收费权。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中国的网络社会,免费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心理已成为一代人的消费习惯,但如能实现受众自愿付费阅读,则表明社会对稀缺资源的认可,FT中文网实现“分层收费”就说明了受众对该媒体的高度认可。

夜上海论坛 媒介融合模式下的FT中文网财经报道

2003年,美国西南大学的Rich Gordon教授对美国当时的媒介融合情况进行了分类: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2]笔者认为,上述五种融合方式中,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在FT中文网的财经报道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结构性融合和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是指媒体采编的新闻超越媒介载体的介质约束,比如文字新闻可以在电视新闻或网络新闻中被拿来二次或多次利用;信息采集融合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即“媒体公司要求记者有各种技能”;新闻表达融合,主要是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和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3]在上述媒介融合方式的综合作用下,FT中文网的财经报道较之《金融时报》的传统财经报道更有光彩。

夜上海论坛 新闻采写突破多种约束。网络媒体的一大特点是它打破了报刊和电视传播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全时段、全球化、跨介质的采写。但由于网络媒体不具备独立的采编权,网络财经新闻的报道一直为浅薄所伤。在媒介融合模式下,FT中文网组合各种媒介的优势,将内容聚合并整合为多媒体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多种限制,并弥补了自身在报道深度方面的“短板”。

首先,新闻内容打破报纸的版面限制和广电节目播出时间限制。报纸和广电节目由于版面限制和播出时间有限常常不得不删去部分内容,而网络却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如何有效地聚合资源,是媒介融合模式现在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FT中文网延续了《金融时报》的报道特色,并在网络上实现了声音、图像和文本结合,合理体现信息的层次。另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存储空间限制,FT中文网能够就特定的主题或事件,高度聚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个整体单元性的信息传播。

其次,跨媒体、跨介质采写,提高报道深度。网络媒体不具备独立的采编权,因此往往无法对重大时事进行采访,新闻内容也就难以触及事实的深处,而FT中文网却运用媒介融合打破了网络媒体的桎梏。FT中文网利用其庞大的受众群获取新闻线索,例如在网站夜上海论坛显著位置设置问卷调查、从新浪微博上广征博览信息。此外,为满足受众对全球经济、金融和商业权威资讯的需求,FT中文网还开设专门的视频板块,视频多为高端财经访谈,采访对象多为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资深媒体人或政商名流,采访的议题也围绕时下热点进行,给出全球化视角、独立观点、具有强大数据支撑的评论和前瞻。

夜上海论坛 用户制作内容改善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用户制作内容,是指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以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传播各种信息,传播与分享日记、知识、资讯、技术、体验和观点内容等,它反映了受众通过新媒体技术参与媒体的程度。[4]英国金融时报集团一直以权威性、专业性著称,新闻内容一般不发表普通读者的撰稿。但在Web2.0时代,“高傲”的金融时报集团也让位于时代潮流,逐步实现了媒体与用户的互动。

夜上海论坛 首先,博客评论、分享功能打开传者与受众的交流渠道。《金融时报》素来以观点著称,FT中文网也在网站上单独设立观点板块,其子栏目中最著名的就是Lex专栏。该专栏为ft.com英文网站Lex专栏的中文译作,由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首席评论家马丁・沃尔夫领衔的6名专职高级评论员撰写,对全球财经进行精辟评析,获得世界各地的商业精英和各界学者的高度推崇。FT中文网通过接纳权威专栏邀请财经界的权威专业人士参与网站内容的建设,再通过专栏的读者评论功能和站内分享功能,实现了专栏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其次,数码技术、电信业、传媒业三者融合,使信息实现高效水平流动。很多人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确产生了裂变过程。成本几乎为零的网络新闻发行使信息更为廉价,以往的信息穷人摇身一变成为信息富人,“曾经稀缺的信息被当成鱼子酱一般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5]网络新闻以原始文本为中心向外辐射,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广阔的信息圈,原本转瞬即过的信息显现出延展性和可持续性。当前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越来越强,博客、播客和微博的相继出现,令信息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实现快速、高效的传播与反馈。此外,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又使受众的媒介素养进一步提升,受众通过网络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收看、点评FT中文网站内的视频,还可上传原创视频。传媒业素来以“渠道为王”,网站开放信息传播渠道的做法令受众从信息流动的底端上升到与传者同样的高度。如果说《金融时报》是“蜘蛛型媒介”,那么媒介融合模式下的FT中文网就是“海星型媒介”①。在此类媒介中,受众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传播,由此提高他们对该网站的好感,FT中文网也因此赚取了更多的浏览量。

夜上海论坛 再次,利用微博在不同形态的网络媒体间实现结构性融合。FT中文网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两个微博客网站中架设“站中站”,加快了FT中文网信息传播的裂变,也使信息的有效期不断延长,有时还能实现新闻资源的重组,充分体现出媒介融合模式下信息传播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还使网络编辑在进行新闻专题组织时既可以捕捉到信息传播的重点,又可以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恰到好处的信息延展,使网络新闻专题具备丰富的信息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新浪微博以其成熟的海星型组织运作模式声名鹊起,许多媒体均在新浪微博上“圈地”开设微博,FT中文网也不例外。FT中文网利用新浪微博的发表、评论、分享、关注等一系列功能,进行多层次的信息传播:网络编辑将FT中文网站内的资讯简化成140字以内的微博发表,并附上链接吸引人进入主站阅读详细内容;编辑部在关注最新的新闻事件时,会对当事人或其他媒体相关报道的微博进行评论;新浪微博用户可通过他人分享的微博看到FT中文网的报道,或通过自己在微博中的影响力使FT中文网分享其微博。通过在新浪微博的账户与FT中文网两种不同形态的网络媒体之间实现融合,FT中文网与受众之间建立了多层次的水平信息流动。

夜上海论坛 FT中文网的媒介融合模式对中资财经新闻网站的启示

夜上海论坛 FT中文网一跃成为金融时报集团在华的主力媒体,其媒介融合模式值得中资财经新闻网站借鉴。

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中国网络财经媒体在创办初期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究其原因,是没有领悟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真谛。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中资财经新闻网站首先需要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大众化则是要媒体贴近受众,满足他们的资讯需求。《金融时报》认为,人们读报的根本原因是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为了读到与他们各自擅长的专业有关的东西。因此,中资财经新闻网站不应盲从其他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而应结合自身定位制定出独特的媒介融合策略,并最终体现在内容和服务的差异上。

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尝试产业融合。目前,媒介融合仍在不断加深,并将最终实现向产业融合的过渡。传媒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未来将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中资财经新闻网站如想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适应时展,大胆尝试产业融合。当下3G技术方兴未艾,电信业却已提出4G技术的构想,各产业之间的界限进一步被消解。媒体若在此时率先将自己纳入4G技术的产业链中,在未来或将成为传媒业中的“大媒体”②,推动传媒业快速向前发展。

注 释:

夜上海论坛 ①“海星型媒介”是指具备“海星式组织”传播特点的媒介。“海星式组织”一词来自于畅销书《海星模式》,书中将组织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蜘蛛型”,它具有严格的各层结构和自上而下的领导关系;另一类是新的“海星型”,它拥有扁平化的结构和分散的决策权。

夜上海论坛 ②“大媒体”(Mega―media)是由凯文・曼尼(Kevin Maney)在《大媒体潮》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具有更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大型媒体集团。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郜书锴.报业网站的生存悖论及其经济学分析[J].中国报业,2009(2).

夜上海论坛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

[4]黄楚新.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特色分析[J].中国报业,2010(3).

[5]大卫・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第15篇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媒体;发展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83-02

夜上海论坛 一、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夜上海论坛 新媒体一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便有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定义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他将新媒体定义为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生成的各种媒介形态。本文所采用的也是他的新媒体概念。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生成的媒介形态,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即受众主动性强,相较于传统媒体的被动观看、阅读体验,新媒体受众可以主动选择观看时间、顺序、内容和形式等。信息容量大是新媒体的另一大特征,在虚拟空间,数字化的内容易于查找、保存、分享和再利用。另外,新媒体“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以较低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到达跨越地域疆界的广大受众,这又是新媒体的一大特征。

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夜上海论坛 自2002年起,由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每年两次的互联网状况调查报告揭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2016年1月的调查显示出我国互联网普及化、年轻化、移动化等特点:

1.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继续增长。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6.88亿,较2014年增加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0.3%,较2014年提升2.4个百分点。

图1 2005~2015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夜上海论坛 2.移动化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0.1%,较2014年增长4.3个百分点,而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上网比例呈下降趋势,网民个人上网设备向手机端集中。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数为6.29亿,较2014年增长6303万,手机是拉动网民增长的主要设备。

夜上海论坛 图2 2007~2015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3.年轻人群是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最高,达29.9%,10~19、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与2014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的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

夜上海论坛 图3 2014及2015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夜上海论坛 资料来源:图1-3均属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夜上海论坛 三、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互联网冲击已经坐实,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革新和调整。这不是一种媒介取代另一种媒介的过程,而是传统电视媒体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自身动态的演进过程。

1.“内容为王”的节目内容开发策略。伴随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受众接触到的传播媒介形式趋于多元,但任何媒介承载的信息仍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只是不同媒介呈现的信息形式不同而异,即内容仍然是媒介的核心价值,媒体内容制作和编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强势媒体为尽可能满足受众,会根据细分的受众需求及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处理自己的内容资源,并可将自己的内容放到其他平台传播,获得更多收益。传统电视媒体更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受众互动,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并积极与其他媒体合作。

首先,创新内容的主题,充分发掘广大网友的智慧,将网络热门话题、事件作为节目线索展开报道;其次,创新内容的叙述方式及讲述风格,用故事化、草根化及本土化叙述方式将“硬”新闻“软”化,既可以增强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同时有助于提升节目质量。另外,对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也是节目内容开发的体现,手机、博客、微信等媒体上的信息大多带有个人色彩且分散、简短,无法做到全方位解读,电视媒体作为专业传播机构能够对离散信息进行梳理、挖掘,给出解释性、分析性报道。

夜上海论坛 2.“一云多屏”的媒介融合策略。当下,新旧媒体已形成共存、竞争、融合的局面。传统电视媒体只有积极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多媒体融合既指媒介形态融合,更包括内容、资源、市场和组织间融合。它是一个发展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包含三个阶层:一是媒介互动,即媒体间战术融合;二是媒介整合,即组织结构性融合;三是媒介大融合,即同一媒体数字平台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对于传统电视媒体来说,“一云”就是指一个以视频为主的内容产品集合,“多屏”即电视、电脑、手机屏幕及户外广告屏等。若电视媒体实现了“一云多屏”,就意味着任何内容都能够在不同终端互动、传播,受众可以使用一个账号在不同的终端登陆观看节目,进行评论、转发等。

夜上海论坛 电视媒体 “一云多屏”的媒介融合策略,实现了节目在不同媒体形态上的传播,既提升了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又扩大了节目内容的传播范围,变相地拓宽了电视媒体的收益渠道,同时该策略促进传统电视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媒介经济效益。另外,媒介融合使得本来相互独立的各产业边界模糊、业务领域部分重合,这就导致相应政策法规不再适合媒体的新发展状况,进而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总之,“一云多屏”的多媒体融合策略能够使电视机构在保持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同时向着全媒体方向发展,增强了电视媒介的竞争力。

夜上海论坛 3.差异化品牌经营策略。简单来讲,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产品系列的认知度,是市场化行为中的一个概念。不同于一般消费品,人们在消费了其使用价值后便将其抛弃,品牌是一种虚拟价值,是一种消费体验,不会随消费行为结束而消失,而是植根于人们内心,增加认同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资产。

在当前愈加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媒体领域的竞争越来越凸显了品牌优势的竞争能力。电视媒体要打造自身的品牌竞争力就要通过制作差异化的节目内容和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等方式树立自身独特的品牌形象。而一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取得受众的认可,便可以获得高收视率进而取得更多广告主的青睐,在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提升自身在同行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降低了媒介经营风险。

新媒体领域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媒介品牌的竞争。而创立品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协调发展各个方面。电视媒体要树立新媒体品牌就要对节目内容全方位包装,打造差异化口碑节目或品牌栏目。例如,节目主持人的明星化,主持人自身就是一个个人品牌,主持人自身的明星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粉丝观看节目提高节目关注度,而通过节目又能让更多观众认识自己,形成良性循环。台标作为电视频道的标志也是树立品牌的一个努力方向,除具有识别区分性外,台标的设计更具象征性、装饰性和艺术性。以“芒果台”的昵称被大家所熟知的湖南卫视,其台标是明黄色勾画出的简单流畅的椭圆形轮廓,左下方留有缺口,与芒果颜色和形状相似,因此被网友们亲昵地称为“芒果台”,这样的外形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被称为“鱼米之乡”的湖南。而“芒果”的昵称更是符合了湖南卫视的几档综艺娱乐节目的风格,新颖独特,活泼而不失稳定,严肃又不呆板。另外,新媒体平台上的电视节目内容通常由多个版块组成,如果各版块名称能在考虑节目内容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其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又具生动、鲜明性,也是差异化品牌经营的一种方式。

夜上海论坛 品牌效应具有延续性,因此传统电视媒体若能很好地树立自身的品牌,既能够在品牌策略引导下提升传统业务能力,又能将这种优势带入新媒体平台,为拓展新媒体业务提供品牌基础,而新媒体业务的发展也必定会助力传统业务,形成多媒体平台品牌资源共享、相互推动、促进良性发展格局,达到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体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夜上海论坛 [2] 黄升民,周艳,何晗冰.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 席巧娟.电视传媒与传播文化大趋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夜上海论坛 [4] 喻国明.媒体新视界――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5] 余明阳.品牌学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

[7] 陈力丹,付玉辉.论电信业与传媒业的产业融合[J].现代传播,2006(3).

[8] 言靖.论媒介融合时代全媒体新闻人才的培养[J].新闻界,2011(5).

夜上海论坛 [9] 黄思慧.如何在电视网站中发展IPTV业务[J].有线电视技术,2008(1).

夜上海论坛 [10] 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夜上海论坛 [11] 王钰.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夜上海论坛为例[D].武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