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

第1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教育。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入,它逐渐演变为一个目标多元、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现代教育领域,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考察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它大体经历了“面向学科知识”、“面向学科工具”和“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开发取向,每种开发取向也表现出不同的课程特征。

1.面向学科知识的信息技术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根据、围绕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内容体系,即为面向学科知识的课程组织。20世纪7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引发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占得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先机,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开设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程序设计成为当时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内容。1981年,前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A.P.Ershov)在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作了《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报告,提出了“程序设计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是否具有编排与执行自己工作的程序的能力是人们能不能有效完成各种任务的关键。现代人除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比拟的程序设计能力”。该观点反映出计算机程序学习的理念:希望学生通过程序原理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过程,以适应计算机时代的生活。受程序设计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初期也将“发展学生程序设计技能”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设计了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学习内容。从实施过程来看,程序设计课程为青少年创造了接触和了解计算机的机会,推动了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但是,从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来看,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忽视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抽象地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程序知识,无疑也是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一种摧残。此外,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化世界,计算机课程并不是要把每位学生培养成程序设计专家,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计算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独特的学科思维就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新挑战。

2.面向学科工具的信息技术课程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日趋成熟,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如Dbase)、电子报表系统(如Visculc)、文字处理系统(如WordStar)开始安装到微型计算机上,越来越多非专业的人员开始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现实需求促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程序设计”向“工具应用”转型,学习内容从前期的BASIC程序设计发展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应用等主要内容。例如,美国东田纳西州大学科尔教授在第四届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发表的《面向职员的计算机课程》中将计算机教育的目标界定为应用者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其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处理、数据库、图像处理等应用软件的使用。这种“技术学以致用”的观点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特别是对即将毕业寻找工作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也非常希望学习一些实用的操作技能。但是从教育发展来看,基础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社会职业教育,其最主要的任务还应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如果过于强调信息技能操练,忽视信息技术本身所特有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应用策略,随着信息工具的快速发展,“当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前,他们所学的工具技能就已经落后于信息化社会的现实需要了”。

3.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

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DisciplinaryThinking)发展的结合,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全面理解生活中的世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随之,大众传媒摆脱了传统的单向、线性、控制的信息传播模式,进化为多元、互动、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信息受众也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信息“者”。在此充满新奇、变幻乃至诱惑的信息环境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不应局限于信息知识掌握和信息技能操练上,甚至也不应停留于生活问题的解决上,而是更需要帮助青少年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理解信息世界,正确认识技术、个人、社会的内在关系,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因素。多元智能专家霍化德•加德纳教授(Gardner,H.)在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研究中指出,“只限于学科知识(Subject-Matter)的学习虽然可以暂时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但过于强调知识记忆也会导致学生丧失解释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教育设计方式,即面向学科思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在《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修订版中就反映了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理念,增加了“批判性思考”和“数字化公民”的指标,指出学生要批判性地选择工具和资源,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文化、社会的相关问题,安全、合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技术。面向学生思维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摆脱了“纯技术”教育的狭隘观念,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信息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希冀帮助青少年在“学技术”、“用技术”的基础上,能够从现实情境中,批判性地认识技术变革给信息环境带来的整体影响,并应用学科思维解决信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综上可看出,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三种取向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随着研究者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的深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在继承信息知识、技术工具课程取向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内在思维发展,希望学生能够像“信息技术学科专家”那样深刻地思考信息化世界。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本质与特征

加涅(RobertMillsGagne)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将认识领域的学习结果分为三大类,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其中,认识策略是指学生学习后形成的对内控制能力,以及调控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是学生内在价值的学习结果。就学科教育而言,其认知领域的教育意义既体现在外显的知识与技术学习方面,也反映在内隐的认识策略学习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在合理安排信息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应用行为时,更需要关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内在思维发展,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即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信息技术课程需关注学生的计算思维

夜上海论坛 算法是应用于计算机中产生特定结果的一种精确、系统的方法。从技术实现来看,它直接体现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工具的普及与推广,算法思想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之中。2006年,卡耐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JeannetteM.Wing)在计算机科学协会(ACM)年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学习者以算法为核心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Thinking),她认为“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应是涵盖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所采用的最广泛的心理工具,是对问题解决、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的综合能力反映。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就是要‘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考信息化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绝不只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它适合信息技术所渗透的每一个角落。”显然,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已超越了传统计算机环境中“为计算而思维(ThinkingforComputing)”的学术观念,而是将其放在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形成“用计算而思维(ThinkingwithComputing)”的数字化生存的普适理念,以“算法”为核心的、关注人机互动的计算思维已成为信息化社会中处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201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研制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标准》和2012年英国学校计算课程工作小组(ComputingatSchoolWorkingGroup,CAS)研制的《学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课程》都将计算思维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构、回归验证、数字实现”的计算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的内在价值。

夜上海论坛 2.信息技术课程需关注学生的设计思维

夜上海论坛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规划活动,其目的是为事件、过程、服务以及在整个活动周期中所构成的系统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方式。西蒙(Simon)在《人工科学》中分析了“设计科学”的内容体系,认为设计不仅是技术教育的专业要素,更应是每个知书识字的人的核心素养。1990年,马奇(March.S)和史密斯(Smith.G)等人在西蒙理论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设计科学的“概念、结构、模型与方法”,强调设计者要通过建立行为、形成知识、使用知识、评价知识来实现设计,并突出说明“构造与评价”作为设计科学特有的活动与思维方式。由此可见,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正是设计者经过相应的设计活动或学习相应的设计知识后,所具备的擅长于设计的专业技巧,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表现在处理问题上包括有“现象分析”、“问题识别”、“事实表征”、“概念产生”、“方案形成”、“方案评价”的过程。从表现形式来看,设计思维更强调通过形象化、结构性的方式来表示设计进程中的模糊属性,以此来明确所需设计的作品和研究过程的方案。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们的生存空间,怎样区分复杂的信息现象、如何基于现实需要合理选择技术工具,怎样制定与验证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都是对信息化社会成员设计思维的考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也就有益于学生将所学习的信息知识与技能迁移于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之中。

3.信息技术课程需关注学生的批判思维

所谓“批判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能发现其问题所在,根据特有的思维逻辑作出的理性思考。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就在对个体反思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批判思维”的概念,认为它是反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1990年,范西昂(PeterFacione)等人开展了“批判思维特征”的研究,研究报告指出,“个体批判思维的培养并不完全在于是否知道一个批判思维的概念,最主要的还应该是明确批判思维的度量标准和习性特征。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澄清意义、分析论证、评估证据、推理判断’的批判思维分析维度和真实情境下合理运用批判思维的‘心智习惯(MentalHabit)’”。近年来,青少年接触信息技术和媒体信息的频度和时间迅速增长,也引发了“迷恋电视”、“沉迷网络”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NeilPostman)就曾尖锐地指出“教育的目的本应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学会独立地思考。然而,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却使得年轻人正竭力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为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因此,青少年缺少了对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批判意识与分析能力,将个人陷于信息技术固有的程序控制之中,也就很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为技术所“异化”。2008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分析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中的现实问题,重新修订“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NETS•S)”,将批判思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的技能,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作出信息选择与判断,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对信息应用的自控能力是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内在价值之一。

夜上海论坛 三、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框架与结构

夜上海论坛 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是知识技能学习与应用情境的结合,它不仅关注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同样也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怎样学习这些内容以及如何用这些内容进行专业交流,即发展学生“了解学科专业的基本目的,理解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掌握学科专业的探究方法、懂得学科专业的交流方式”等四项基本能力。由此可见,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既不能脱离“知识”而孤立地谈“学科思维”,也不能忽视“学科方法”讲普遍性的“思维方式”,而是在综合分析学科结构、学生特点、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科课程的学习缘由、知识内容、探究方法和交流方式进行一体化的架构。

夜上海论坛 1.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元课程观

夜上海论坛 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同样也使得整个“科学范式(Paradigms)”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在此过程中,如果人们缺少了对人、科学技术、社会一致性的思考,忽视技术生态“范式”的重新建构,就很有可能会引发人类生存环境的潜在危机。当前,社会存在的青少年“网络上瘾”、“沉迷手机”等社会问题,也时时提醒着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者“不仅要关注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要帮助学生理解技术本身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批判性思维技能分析信息现象,作出合理决定,解决信息化问题”。STS课程观以综合、多样化的方式描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一体化教育。正如亚格尔(R.E.Yager)指出的那样:STS教育为学习者学习科学技术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其中既包含了各个理论上的认识,也融入了其他方面的许多因素,其课程理念本身也就具备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特点。因此,承担着培养数字化公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需要树立STS的科学课程观,从而实现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思维发展的统一。

夜上海论坛 2.融合原理、方法与工具三类知识

一门充分发展的学科课程应有其独特的核心概念、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以此反映学科课程的本体价值。中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样需要明晰知识结构,辨清逻辑关系,融合课程本身所固有的原理、方法、工具三类知识。2008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重新修订中小学“信息与信息交流技术”课程标准,从信息过程、信息技术和信息对象等三个方面构建知识体系。其中,信息过程的内容包括信息表征、信息传输、信息加工等;信息技术的内容涵盖信息交流技术主要设备的原理特征、评价指标、应用过程与方法等;信息对象的创建与处理的内容包括多媒体信息化数字化、数据库、编程和建模等,以此构成课程的知识技能体系,突出“计算(Computing)”在本学科的核心地位。再如,华盛顿大学LawrenceSnyder教授按照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发的“通晓信息技术(BeingFluent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的内容要求,从信息技术技能、算法和数字化信息、数据和信息、程序设计等四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将计算机和网络原理知识、应用方法和工具特征融合到知识体系之中,发展学生的信息通晓能力。可见,当前无论国外教育研究部门还是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原理、方法与工具三类知识的融合,构建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体系,明确核心概念,理顺要素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本体价值,发展学生独特的信息技术思维方式。

3.渗透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探究过程

学科课程的本质特征既取决于它特有的学科逻辑体系,也表现在它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斯卡特金(M.H.CKATKNH)在对学科结构的研究中指出,“科学的学科课程既要包括重要的学科事实、概念、法则、理论,也要反映出它探究方法、认知活动的逻辑操作和思维方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样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话语体系和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能够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方法和研究过程去理解信息现象,思考信息问题。1990年,艾森堡(MikeEisenberg)和博克曼(BobBerkowitz)博士在对信息技术探究过程和应用方法中发现信息能力不同于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如果缺少了应用方法与策略的学习,这些特定的技能也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术应用迁移,也就无法实现问题的解决。据此,他们开发出发展学生批判思维和设计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的Big6技能方案,将信息能力的发展贯穿于任务确定、策略分析、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生成、过程与结果评价的学习过程中。2013年,英国教育部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将“计算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过程,要求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判断、加工、综合、创新、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使用“结构分析”、“模型设计”、“程序开发”和“调试完善”的学科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显然,这种具有学科特征的、调控思维的过程与方法,也正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非常看重的学习目标。

夜上海论坛 四、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开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得以建立与实施,同样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傻瓜化”和“日常化”,信息技术课程也面临着重重困惑。一方面信息技术工具的普及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机械的操作练习也限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质特征的理解。实现知识技能与方法过程的统一,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能力,就成为信息技术课程重构的关键环节。

1.建立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表现性标准

表现性标准(PerformanceStandards)解释了在一定学习水平层次上学生应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是一种可操作性的、具有等级特征的标准体系。从应用效能来看,它既可以把抽象的学习目标细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要点,也可以表述这些具体要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学习目标的整体特征。在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设计中,为了能明确学科思维的具体学习结果,知道学习结束后所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的学科能力,就有必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性标准。例如,美国计算机教师协会(CSTA)制定的“学校计算机课程标准”,建议10年级学生要能够“聚焦于真实世界问题,应用计算思维和批判思维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这些方案”。为了达到这种学科思维的要求,他们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性标准:分辨利用计算科学能处理的、难处理的、不能处理的问题;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解释启发式算法(HeuristicAlgorithms)的近似方案;批判性地检测分类算法,并执行原算法;通过模型和模拟分析数据来确认方案。可见,建立一套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表现性标准,既有利于师生对学科思维的理解,也便于组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如同CSTA研究报告所言,“面向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育的表现性标准,不仅明确了对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期望,也建立了一个根本的等级体系,影响着教育管理者怎样选择、分配和利用教学资源。”

夜上海论坛 2.设计与表现性标准相一致的学科知识结构框架

学科思维之所以能对学科规律作出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一定程度上在于它是以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学科思维也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构也需要按照信息技术科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科思维的表现性标准建构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框架。2012年,英国计算课程工作小组从“语言、机器、计算;数据与数据表示、信息交流与合作;抽象与设计;宽泛的计算情境”等方面构建计算(Computing)学习的知识框架。近年来,无论国外的专家学者还是教育研究部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构过程中都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的本体内容,并将此贯穿于课程设计之中。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和国内经验,笔者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自身的原理、方法和工具特征,梳理了其中的核心概念和内在关系,从计算、通信、控制等三个领域建构了促进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发展的知识结构框架,将此融合于学科活动情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解决信息问题的知识支撑。

夜上海论坛 3.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思维迁移的教学活动

第2篇

一、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要注意的原则

(一)完整性

微课程虽然同普通的语文教学相比,有一定的科技性、灵活性,但它和普通的课程教学一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它的内容要包括:目标的设立、内容的编排、过程的建立、情景的设定、后期判定与评价等设计流程,让整个课程显得更流畅、更合理、更科学。但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科技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在评价与判定方面相比传统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习后的测评系统,对于语文微课程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反馈,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规范性

虽然微课程比普通的课程要灵活多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时间长短上却有严格的要求,不能为了讲清一个知识点或者加上外延的知识,讲上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微课程的优点是不需要在讲课过程中停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只用短小的微课程视频,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设计微课程时,选的背景图片和整体结构都要与所讲内容相适应,都要满足看和听这两个主要的功能,因为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都会有所影响和干扰。当然,作为贯穿整个微课程的要点,微课程的语言设计标准也很重要,因为语言对整体构架起着支撑和连贯的作用。微课程中所应用的语言不但要流畅、规范的普通话,而且还要简短、精确,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我们知道,优质的微课程,不但对知识的传授有一定推动作用,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也大有助益。

(三)系统性

微课程虽然有短小、针对性强等特点,但老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还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细节进行仔细的推敲,让整个课程除了完整性还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所以,在对微课程进行设计时,无需像普通课程那样明确地划分出不同个体,微课程只要逻辑相依,把各个知识块之间的网状系统连接成有机的整体结构,使学生便于掌握和理解就好。这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更多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接纳很有帮助。

夜上海论坛 二、初中语文微课程应用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初中语文不仅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层面,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使学生很好地受到崇高品质的感染和熏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知识的吸收对提高语文综合成绩是非常关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其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微课程就成了教学的新宠。确实,微课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改善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对初中语文高质量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一)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传授知识完全依靠教师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行传授,并且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疑点前还要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铺垫,这无形中占去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遗憾的是,有时候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微课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节约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完善,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教与学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提高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夜上海论坛 注:本论文是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GS2016GHB1066.

近年来,随着“微信、微电影、微学习”等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越来越适应于现代社会的较快的生活节奏.而这种新事物与教育领域相遇时,微课便随之诞生了.例如,可汗式微课程、TED、凤凰微课程等等.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时间短、内容精简、容易制作、应用灵活广泛等特点,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微课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特点,是其切入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具备极高的可行性.

夜上海论坛 一、高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一)设计原则

笔者通过对现有的微课程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高中数学微课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夜上海论坛 1.微型原则,微课程的设计应该满足课程时间短、课程内容精简的特点.突出其微型化的原则.在课程时间的设计上,一般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因为较短的时间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地细化,将每个小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模块,让学习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学习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微课程的设计是围绕高中生展开的,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背景.比如,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等.要了解他们的目的以及学习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资源多元化,在设计以多媒体等媒介实施的微课时,应该尽量选择多元化的资源,改变传统的文本模式.结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网页等多种资源,根据高中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状态,恰当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

4.简单化原则,首先,微课的使用媒介应该是简单易用的,微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不能用较高的数字化技术,用简单明了的操作界面,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面,而不能因为操作难度大等问题,浪费学生的精力.

夜上海论坛 5.学科特点鲜明,数学学科具有很明显的学科特点.学好数学需要培养数学的学科思维.在微课设计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二)设计模式

夜上海论坛 微课程的设计不能像传统的课程一样的完整.它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上面无不体现“微”的特点.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以丰富和实用的内容来设计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活动.同时,不断总结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将这些问题考虑进去.对学习的重点和内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进行下面的学习.同时,针对不同内容和题型,根据实际的情况,设计一些贴近于生活实际的情境设计.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学生,设计拓展课程.实现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够各取所需,不断进步.另外,课程反馈系统是必须要具备的,针对学习者的使用意见反馈和评价,及时改进课程内容,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案例解析

夜上海论坛 “函数y=Asin(ωx+φ)+b的图像与函数y=sinx图像之间的关系”微课程的设计.

夜上海论坛 首先,要通过一个动画展示,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唤起其对有关知识的回忆.通过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函数y=sinx与y=Asin(ωx+φ)+b的图像,使这两个函数的特点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加深学习印象.

第二,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展示这些图像的同时,提问: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与之前的哪些函数具有相似性,与哪些函数的图像特点具备不同性?在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后,给出答案,总结复习之前的内容.之后,点明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函数y=Asin(ωx+φ)+b的图像与函数y=sinx图像之间的具体关系.

第三,深入解析,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用几何画板来动态演示该函数的各个参数变化,以及各参数与图像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得出相关结论.总结归纳四种变换,让学生经历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从而更清楚地认识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

第四,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在以上的归纳知识分类的任务完成之后,深化课程知识结构,总结一般性结论.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印象.

夜上海论坛 第五,与学生交流互动,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微课程结束之后,设计一些交流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解决自己的疑惑,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六,教师总结,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难点,和学习重点,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巩固学习成果,并检测各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提高微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王春来.基于微课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7):75.

夜上海论坛 [2]陈芳.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在高中数学中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刘清昆.高中数学教材同步性微课的样式与课堂整合[J].教学与管理,2016(16):42-45.

第4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机械设计 matlab 应用

夜上海论坛         0 引言

夜上海论坛         目前,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在完成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后,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 综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总要安排1~2周的课程设计[1]。而在课程设计中所进行的课题大多是围绕传动系统中轴的结构及强度设计展开,由于时间短,工作量大,使得学生产生畏惧感、厌倦感,东拼西凑、东抄西抄,应付了事,失去了搞课程设计的真正意义。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 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机械设计越来越方便、快捷。针对高职 教育 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机械课程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多的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一是让学生掌握 现代 化的设计理念,适应新形式下的职业需求;二是通过引入相对较容易上手的软件,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2] [3]。经过详细的比较研究,笔者选择了功能全面且界面友好、人机交互的软件——matlab[4]。

夜上海论坛         1 matlab软件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它是一种以矩阵运算为基础的交互式程序语言,是专门针对 科学 和工程中计算和绘图的需求而开发的一种科学计算软件。与其它计算机语言相比,其特点是使用方便,输入简捷,运算高效,内容丰富,并且很容易由用户自行扩展。

        2 应用研究

夜上海论坛         机械课程设计中的轴类零件大部分受空间力系作用,发生弯扭组合变形,而解决弯扭组合变形的轴强度设计问题对高职学生来说,相对复杂,其原因是计算量和作图量都极大。下面就以减速箱传动轴零件的强度设计问题为例,来探讨matlab在机械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2.1 基于matlab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夜上海论坛         2.1.1 根据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建模 ①为工程结构或构件选择合适的简化平面,画出其平面简图;②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画其受力简图;③列平衡方程。

夜上海论坛         2.1.2 编写matlab程序 ①matlab程序编制方式:matlab程序编制的方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行命令方式,这就是在命令窗中一行一行地输入程序,计算机每次对一行命令作出反应,像计算器那样。这只能编简单的程序,在入门时可以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是m文件方式,当程序稍复杂一些时,就把程序写成一个由多行语句组成的文件,通过在matlab的命令窗中输入文件名回车来执行这个文件。②matlab程序编制框架:matlab程序编制的框架分三部分:a已知数据输入程序段。一般采用input函数输入数据。其格式是z=input(’屏幕上显示的提示信息’)。当执行该函数时,系统等待从键盘输入数据后按回车键,输入的数据就存入变量z中。b相关表达式编制程序段。把建模中的表达式按matlab规定格式进行编制。此时的程序语句基本上与其数学表达式一致。c结果数据输出程序段。一般采用fprintf函数输出数据微。其格式是fprintf(' 屏幕上显示的提示信息   变量名=%数据输出格式单位\n',变量名)。在编写程序时,在程序开始处先输入已知条件(给已知参数赋值),这样得出的程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若需要修改参数,只需修改头几行的数据即可。③matlab程序运行。

        2.2 应用举例 例:设计带式输送机减速器的输出轴直径。已知该轴传递功率为p=5km,转速n=140r/min,齿轮分度圆直径d=280mm,螺旋角β=14°,法向压力角an=20°。作用在右端联轴器上的力f=380n,方向未定。l1=200mm,l2=150mm,载荷平稳,单向运转。轴的材料为45钢调质处理。

夜上海论坛         2.2.1 建模 首先,根据力学概念确定轴为研究对象。其次,画出轴的空间受力图, 根据空间力系的平面解析法,画出各平面及f支反力受力图以及轴上作用力偶的受力图;最后,根据各平面受力图,通过静力平衡方程,列出各参数的表达式。

        圆周力   

        径向力

        轴向力

        水平面支反力

夜上海论坛         水平面弯矩

夜上海论坛         ……

        2.2.2 编程

夜上海论坛         %轴的设计 计算 (弯扭组合)

夜上海论坛         %输入参数

        sigmab=input(‘σb='); %材料的强度极限值

夜上海论坛         sigmabb=input(‘[σ-1]bb=');

        %材料的对称循环状态下的许用弯曲应力

        p=input('p='); %轴传递的功率(kw)

夜上海论坛         ……

        %进行计算——将前面对应的建模表达式输入

        %齿轮上作用力的计算

夜上海论坛         t=9.55*10^6*p/n;  %齿轮所受的转矩——t=9.55×106

        ft=2*t/d;         %齿轮上作用的圆周力——

        fr=ft*tan(alphan*hd)/cos(beita*hd); %齿轮上作用的径向力――——

夜上海论坛         fa=ft*tan(beita*hd);  %齿轮上作用的轴向力——

夜上海论坛         ……

        %输出计算结果

        fprintf(' 轴的直径 dd=%3.3fmm\n',dd)         %输出轴的直径dd

        fprintf(' 水平面弯矩 mcy=%3.3fnmm\n',mcy)    %输出轴c处的水平弯矩

        fprintf(' 垂直面弯矩 mcz1=%3.3fnmm\n',mcz1)  %输出轴c处左侧的垂直弯矩

        fprintf(' 垂直面弯矩 mcz2=%3.3fnmm\n',mcz2)  %输出轴c处右侧的垂直弯矩

夜上海论坛         ……

夜上海论坛         %轴的弯扭强度设计作图

        %画水平弯矩图

        title('水平弯矩图')

夜上海论坛         %确定图形的标题

        xlabel('x')                   %确定x轴的标签

        ylabel('my')                 %确定y轴的标签

夜上海论坛         x=[0 100 200 350];          %给出x轴的坐标值

        y=[0 mcy 0 0];             %给出y轴的坐标值

        figure(1);                       %图形排序

        plot(x,y,'*',x,y,'-b')          %绘制曲线是实线,蓝色

夜上海论坛         hold on                    %保持当前图形

夜上海论坛         ……

夜上海论坛         2.2.3 运行结果 matlab输出的 计算 结果和如图3 matlab输出的水平弯矩图、垂直弯矩图、f力作用下的弯矩图、扭矩图及合成弯矩图。

夜上海论坛         通过上述编制的程序段和相应的程序语句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matlab 编程特点,只要掌握的输入输出语句的固定格式,对于中间的表达式的输入,形式基本上类似于数学符号的直接应用。不用过多的去记忆大量程序指令,使编程易于上手完成。

夜上海论坛         3 结论

夜上海论坛         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绘图及仿真功能,把它应用于工科机械课程设计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真正让学生掌握一些 现代 化的设计手段。matlab软件简单易学、方便快捷,希望它能在职业院校中也真正地广泛开展起来,促进现代高职 教育 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参考 文献 :

[1]柴鹏飞.机械设计基础[m]. 北京: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07.203~206.

[2]朱艳英,陈月娥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的matlab应用研究[j].教学研究.2006.5:258~260.

第5篇

关键字:微课程;微课教学;设计

基金资助:本论文受北京联合大学2016年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大学工科第二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k110201611

本论文受北京联合大学2015年校级教研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性机制研究与实践-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资助,项目编号JJ2015Y043

1 引言

夜上海论坛 随着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的网络媒体为导向的“微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微课程、微课、微学习、微内容等名词也应运而生。其中微课程以其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内容精悍、学习灵活等诸多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学习资源的创新,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资源,在近年来,改变着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夜上海论坛 2 “微课程”概念及特点

夜上海论坛 微课程(Micro-teaching)这个概念最早是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首创的,他称微课程为“知识脉冲”,其核心是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程的创始人是美国青年萨尔曼・可汗,他创立了“可汗学院”能够免费提供包括数学、历史、物流、化学等多学科的高品质的教学视频,并能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学习进度跟踪、学习行为分析等学习的支持工具。比尔・盖茨高度评价可汗学院,认为“可汗模式”预见了教育的未来。我国微课程最早是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老师,他以PPT的方式将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等呈现在网络中,称其为微课程。2011年,佛山市教育硕士胡铁生老师,将之前的教育资源库映像进行了整理,将其命名为微课。这些教师的成果得到了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微课程也随之流行起来。微课程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原有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部分知识点可以做成相关的微课供学习者使用,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育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课可以作为新一代教学课件,在微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微课程中不仅要有微课,还要有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才是一个完整微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课堂中是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微课程主要的特点有。

(1)课程短而精,内容丰富

夜上海论坛 微课是微课程的基本单元,一般一节微课会控制在十几分钟以内,并且内容都具有针对性,学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持注意力进行有效学习。每个微课单元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都是浓缩的精华部分,另外微课程中还有相应微教案、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等丰富的资源可以使用,这些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2)学习时间灵活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教学,并且教室人数也是有限制的。而微课程很灵活,因为是视频媒体,主要通过网络传播,所以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就比较随意和自由。教师录制完课程之后,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在学习人数上也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还不会耽误其他事情。

夜上海论坛 (3)课程形式多样,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夜上海论坛 在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视频录制方法,如利用录屏软件录制、在录课室录制、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讨论、直观演示、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3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夜上海论坛 微课程主要以网络为主要载体,针对于一系列和课程相关的知识单元,通过视频或文档将可信的概念重新编排形成了相应的微教学资源,它不仅包括了学习资源,还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微课程教学形式开放、内容短小精悍、结构清晰,有讨论和作业的支持,所以得到了广大认可。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者首先要对课程非常了解,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安排将微课程按照知识点分成需要录制的微课单元;然后按照每个单元微课的教学主题进行分析和细化,确定需要录制的微课的类型;接着准备相关的教学文档并拍摄录制微课视频;最后对微课视频进行后期编辑与输出。另外,除了核心资源微视频之外,还需要制作其他多种资源,如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微反馈、微点评等。

夜上海论坛 微课程最重要的设计就是每个知识点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微课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微课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型、问答型、讨论型、演示型、启发型、练习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和合作学习型。按照视频录制方式可以分为拍摄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按照传递方式可以分为讲授型、解题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按照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发。微课的主要制作方式有摄像机拍摄、智能手机拍摄和录屏软件录制。制作者可以通过专业的摄像机对学习过程进行拍摄,或用三角架将智能手机固定,对教师在白纸上的教学进行拍摄,或通过录屏软件,ppt讲稿或其他视频合成形式来制作课件。

4 结论

信息网络时代,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成效,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今后将继续研究微课程的制作,为微课程的应用带来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雯等,大数据时代MOOC环境下微课程教学研究 [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年第12期:200-201。

[2] 吕琴、王忠华,基于微博应用的微型学习资源设计与实现 [J],软件导刊,2013.7:6-8

[3] 路璐曹效英王乔峰,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分析与设计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132-134

作者简介

第6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夜上海论坛 一、数学建模教学贯穿于大学数学教学模式中

我院连续三届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面向全院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培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我们从三方面进行这项教学工作:

(一)数学建模进课堂,贯穿大一、大二两学年,融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为32个学时,其中微积分16课时,线性代数6课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实践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以广泛介绍数学建模基础知识和方法为特点,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我学习与研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研究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建立数学模型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学生互相协作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开展第二课堂

1、面向全院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教学时数20课时,主要通过各个领域中的实例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建模,主要包括:初等数学方法与实验;Matlab、Lingo的使用;微分法建模与实验;微分方程建模与实验;差分法建模与实验;优化方法建模与实验;离散方法建模与实验;随机方法建模与实验。

夜上海论坛 2、在全校一、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学员,组建数学建模培训班,利用下午七八节课晚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并利用晚自习进行数学实验。既给参加培训的学生讲授数学理论知识也介绍数学建模实例,传授计算机知识、数学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把课堂讲授与课外讲座相结合,查阅、收集文献资料与自学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了全面提高我院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经过前期的严格培训和层层选拔及考核,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夜上海论坛 二、数学建模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的渗透及培训教学方法

(一)制定教学大纲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微分方程式,介绍如何应用几何与物理意义建立微分方程模型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讲定积分的应用时,介绍如何用微元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求一些几何量和物理量等。

夜上海论坛 (二)数学建模选修课授课计划及课件、培训方案

夜上海论坛 制定合理、详细的课程内容、考试大纲;完成教案、课程设计;实现多媒体教学,完善精品课程设计与制作;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赛前培训方案。

三、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

(一)教学方法

夜上海论坛 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提出课题,学生分析研究、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内容。

(二)考核评价

在考核中既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又有统一的期末考核,比例为46。在平时考核中主要包含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和单元测验情况三部分。为鼓励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增加能体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和对知识与方法整理的小论文形式。请学生寻找生活和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研究结果,教师根据论文质量给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目。我们要加强过程考核,特别是实践过程的考核。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采用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定方法,提高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的自觉性。

夜上海论坛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外培参加学术研讨会、山西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组织的每年一届的数学建模培训、校内组织的导师组织的研讨会等方式,对我校较多青年数学及计算机教师进行数学建模教学与参加指导培训,通过培训,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得到了加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热爱学生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精神。这对于一支新型的数学教学、科研队伍的全面健康成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

夜上海论坛 近几年来,我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数学建模选修课、数学建模培训、竞赛及数学建模课程设计。概括来讲,有利于学生知识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夜上海论坛 2.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3.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夜上海论坛 4.提高学生互相协作能力。

夜上海论坛 5.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吃苦耐劳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6.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011年到现在我院共组织了27个数学建模队参加2011―2013年全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山西赛区全省一等奖1个、全省二等奖2个、全省三等奖10个的好成绩。

五、经验总结

首先教师对数学建模课程属于摸索阶段,需要通过培训及向子弟学校学习慢慢成长过程。其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软硬件方面的条件是较差,赛前临时向有关部门借用,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不能常态化,资料和条件也很缺乏;加之学生入学分数很低,因此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明显缺乏信心,这些都给平时授课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参赛学生集中培训时间短,指导教师经验不足.

夜上海论坛 总之,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数学建模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对我校数学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李大潜.中国大学生建模竞赛[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7篇

“互联网+”时代使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行为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人都可以平等、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服务途径和服务模式。开放、互动、分享和创新已经成为如今的主流生活方式,众多的社交平台如QQ、微博、微信等赋予了每个公民个性化表达的权利和机会,信息传播、交互和获取的渠道变得更加简捷通畅。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支撑着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为满足高校师生知识信息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既要坚守传统的业务,又要高度关注“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的趋势,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使“互联网+”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以更新迭代的创新服务满足师生的细致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1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含义

夜上海论坛 1.1 “互联网+”的含义

夜上海论坛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作为交互平台,大量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来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无缝衔接,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相对较成熟的传统行业之中,以形成传统行业的全新的业务体系,使之在新兴“互联网+”的沃土中更加繁荣昌盛。

1.2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含义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碰撞融合、互联互通,以解决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与用户不相匹配的僵持、被?泳置婕捌渌?面临的信息技术问题。通过“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使高校图书馆这一“生长着的有机体”所提供的服务始终保持常变常新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履行使命。

夜上海论坛 2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路径

2.1 服务理念的创新是先导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服务的创新,服务理念的创新是先导。服务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摒弃消极被动的传统服务理念,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了解高校师生的兴趣爱好,根据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搜索、浏览痕迹,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用户建立个性化移动阅读行为模型。高校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移动阅读行为模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阅读推送、信息检索等[1],为他们提供快速、细致、精准、个性化的服务。

夜上海论坛 2.2 服务平台的创新是重点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是建立在纸质文献服务架构上的,受其文献资源数量、场地大小、开馆闭馆时间等条件的制约,只能接待有限读者,且师生需要任何文献资料都必须到图书馆才可以查询、借阅,费时费力,这种服务的低效率与“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极不协调。但是,高校图书馆要独自打造一个新的服务平台,发掘新用户,拓展服务空间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要实现“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创新,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之力与社交平台融合互通,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服务载体,以用户数庞大的社交平台为服务阵地,高校图书馆介入其中提供服务。如:借助“二维码读者证”让高校师生及校外用户用手机替代借书证通过图书馆“门禁”并查阅资料、借还图书;借助微信、支付宝平台推出高校图书馆“借还图书查询”功能,用户通过登录微信就能了解到自己所借图书是否超期,并能在手机上办理图书“续借”手续,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时间;借助微信让用户可以免费预订图书馆的展览、讲座、培训、娱乐互动等入场券,既便于图书馆组织者事先了解参与图书馆活动的人数,从而妥善地做好统筹安排工作,也有利于用户方便、快捷地利用图书馆,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而借助“微阅读”则可以让高校师生和校外用户能够用手机随时随地阅读图书馆的电子书,使之成为用户获取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借助“手机+社交平台”的服务创新,不仅吸引了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大大增强了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黏合度,还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社会效益。通过借助“手机+社交平台”的服务创新,使高校图书馆服务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中山大学程焕文倡导的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更值得称道的是,这类服务属于“自携载体(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模式”,图书馆既因无须配备电子阅读器等终端设备而节省大量经费,也无须在平台建设、维护和宣传上费力费钱,还可借助社交平台的种种优势将服务资源直接推送到读者的手机,使阅读和服务推广获得更高的效能[2]。

2.3 服务方式的创新是关键

夜上海论坛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创新,除常用的电子邮件、电话、面对面的交流、QQ、MSN等即时交流的服务方式外,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创新应着力微服务、嵌入式服务两个方面。

2.3.1 微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微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依托微媒体技术,通过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将微服务传播打造成信息交流、共享的公众平台,加强与高校师生的信息交互,提供细致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从而满足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因贴近用户需求提供服务而深受师生喜欢,它是一种高效、新型的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微博、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主要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用户信息、资源检索、信息快递、互动咨询。用户信息主要关注为用户提供图书查询、荐购、预约、提醒等功能;资源检索则包括期刊数据库检索、电子资源阅读等;信息快递侧重于图书馆提醒、通知服务,如图书馆开放时间、借阅规则、新闻公告、资源推介、讲座培训、娱乐互动等;互动咨询涵盖用户互动咨询、答疑、建议、留言等[3],如: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20个将“服务”项目单独列出的大学图书馆新浪微博中,提供的服务包括新书推荐、培训通知、楼层导视、访问官网、本馆概况、通知、开放时间、移动图书馆、知识库、图片素材、数字校园、趣译、阅读、团队介绍、科研工具、学术链接等[4]。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实践证明,微服务可使图书馆与用户无缝对接,建立良好的馆读关系,有利于方便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微服务正在成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品牌和新增长点。高校图书馆要实现高质量的微服务,应加大图书馆微服务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并关注微服务,吸引更多的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高校图书馆可在主页上将本馆的微信平台二维码、微博账号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以便于用户查询、利用;通过图书馆大厅的电子屏幕滚动宣传微服务的内容,在微博、微信平台上邀请移动通信、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使图书馆的微服务吸引更多的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参与其中。高校图书馆要实现高质量的微服务,还应主动了解高校师生的服务需求,针对高校师生的服务需求构建清晰的服务目标。图书馆应围绕服务目标,根据高校师生的阅读习惯灵活制订微信时间,在使用微平台的高频时段之前推出信息的更新。高校图书馆可进行问卷调查、短信互动、语音调查,根据用户的兴趣个性、阅读痕迹,分析高校师生的阅读倾向,贴近其阅读需求,增设其感兴趣的热点内容,提升高校师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高校图书馆要实现高质量的微服务,应采取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来丰富微服务的内容,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精美的图片、鲜活的视频、生动的音频、灵活的对话方式和互动的参与方式相结合,使微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以提升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微服务的内容更丰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从而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需求,为高校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便利条件,推进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平台建设的良好发展。高校图书馆要实现高质量的微服务,应优化微服务人员的素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参与,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其他学科背景知识,同时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针对移动终端提供信息推荐的能力,能够了解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需求,根据其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科研项目,提供专业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2.3.2 嵌入式服务。嵌入式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应用一定的现代技术,采用各种方式把数字信息资源嵌入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中的一种知识服务方式。①在“嵌入教学”时,高校图书馆采取与高校学生的协同模式,嵌入他们的学习环境中提供服务。创新性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积极探索的路子,即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实践灵活和实用的教学方式,由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们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学以致用,这种创新性教学方法深受高校学生欢迎,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最佳路径。在这一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特定问题相关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来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知识构建、应用的协助者。而在创新性学习过程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数据馆员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价的途径和建议[5]。图书馆还可以嵌入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提供信息服务。毕业生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开题阶段,图书馆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掌握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具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图书馆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评估的科学方法,使他们能够检索到高质量、前沿性的信息资源;在研究和撰写阶段,图书馆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自建的往届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帮助学生确立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为他们提供毕业论文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为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②在“嵌入教学”时,高校图书馆通过与专业教师协作,嵌入学校课程和网络数学平台。与专业教师合作就是在高校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图书馆组建由学科馆员、技术人员、数据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提供相关支持,全程参与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活动。图书馆团队要与教师预先做好课程设计,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并将数据素养的相关理论、方法有机地嵌入课程中,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与之相关联的数据处理技能[6]。这种图书馆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模式,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教研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氛围,也使高校图书馆服务和谐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去,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服务。除了嵌入课堂教学提供信息服务外,高校图书馆嵌入网络在线课程也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制作成专门的课件供学生学习,将图书馆专家学者的讲座录制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网络在线课程以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知识和高效组织对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生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基础知识与技术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查询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利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③在“嵌入科研”时,高校图书馆通过与高校科研人员合作,嵌入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如:高校图书馆馆员可以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整个科研项目的探讨、论证、研究、创新,围绕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收集、存储、提炼等专题情报服务,从而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在科研项目论证阶段,图书馆员为项目组收集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收集相关专利、研究成果,为项目确立相关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提供专题研究资料;在科研项目立项到完成阶段,围绕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图书馆员为项目组科研创新编制与本学科研究相关的“题录”“书目”和“文摘”,收集、提供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研究成果,为科研项目顺利结项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

第8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孙三民(1977-),男,甘肃陇西人,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夜上海论坛 基金项目:本文系塔里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DZGZY09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90-02

夜上海论坛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业水土工程专业主修课程之一,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地区水情变化规律、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1]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可以从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等工作。

在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即大学三年级的下学期,64学时共4学分,教学环节由理论讲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3部分组成。其中讲课58个学时,通过讲授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灌溉与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实验8个学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设备对该课程涉及到的一些规律进行验证,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课程设计2周是课程学习后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加强课程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夜上海论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往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采取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随着时代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其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更新与完善。本论文旨在培养农田水利专业合格的人才,对我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从理论教学层面、基础实践教学层面和创新实践教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夜上海论坛 一、理论教学方面

1.加强理论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灌溉排水原理的认识不断深化节水灌溉技术与工程措施有了新的发展节水灌溉设备不断更新相应的工程管理方法也不断改进,面对新形势、新技术。“灌溉排水工程学”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调整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求的优秀专业人才。

夜上海论坛 首先,在讲授“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时应突出了其内在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如强调灌溉与排水并重,尤其强调在新疆次生盐渍化地区排水沟的重要性,排水不只是简单降低地下水位,还有淋洗盐分,防止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强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后期工程管理并重,介绍管理的重要性,及当前国内外新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充分认识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其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内容涉及土壤、植物、工程、数学、力学、环境及经济等多个学科。[2]其中,在讲授作物需水量和节水灌溉技术时涉及农业中植物、土壤等内容,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为工科专业,很少了解农学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灌水时间和灌水量与作物生理生态之间的关系,以为灌水就是浇地,不知道灌水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很少考虑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种类等因素对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的要求不同,而造成对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的确定不清晰;另外,由于缺乏土壤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相关知识,因而对不同灌溉方式影响到土地板结、土壤通气性、生长环境温湿度等因素,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产量不能理解,因此,应加强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

夜上海论坛 最后,结合实际,适当地增加渠道防渗新型材料管材管件灌水器等新设备和施工技术的介绍。如微润管,一种新型的地下灌水装置,在温室中有较好的应用。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产中优先选用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新产品设备和施工方法,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质量。

2.选择合理的教材

夜上海论坛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主要参考工具,是学生学习的范本。目前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史海滨等合编的《灌溉排水工程学》(高等学校精品规划教材)教材,[3]内容覆盖面广。但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并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尽快进入角色,应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新疆大部地处干旱荒漠区,耕地面积大,日照充分,人口相对较少,单位面积水资源短缺,使得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相对发达,且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因此,在讲授节水灌溉技术时应着重介绍本地区技术成熟、大面积推广的灌溉技术,如棉花膜下滴灌、林果业的地表滴灌等灌溉技术,让学生了解新疆现有的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介绍适合干旱地区正在研究的一些新的灌溉技术,如间接地下滴灌、深层坑渗灌、根部加压注水灌溉等前沿灌溉技术,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在盐分治理方面,由于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采用秋季浇水压盐等灌溉制度也应加入教学内容。另外,还应针对新疆灌溉中出现的问题,如近些年大面积采用滴灌灌溉作物并治理盐碱,而减少了排水沟的使用,没有起到改良盐碱的目的,给学生从机理上解释原因,进一步加深了解排水沟治理盐碱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图形、文本等诸多媒体的优点于一身,并能灵活、动态、有机地将各种媒体综合连接起来,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展示作物灌溉制度设计示意图、各种灌溉技术工作原理、渠系设计等教学内容,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现场作图费时费力、难以精确、缺少实物演示、原理抽象不易懂等缺点,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传达的信息量并使教师将精力与时间更多地集中在知识难点、重点与分析方法的讲解上。

夜上海论坛 二、基础实践教学方面

1.强化实习环节,提高感性认识

教学实习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我校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现共有校内外实习基地4个,其中校内实习基地1个,校外实习基地3个。校内实习基地设置有农业水土工程实验演示室、日光温室、自动气象站、田间灌溉系统、水工建筑物演示试验区等。同时,学院与新疆克孜尔水库管理局、新疆兵团农一师水土保持监测分站、新疆青松塔里木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3个单位签订了教学实习协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识实习的机会和条件。每年在上专业课之前,通常由带队教师或现场的管理技术人员到实习基地给学生们介绍各种灌排工程,如水库、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和运行管理,田间灌溉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使学生们对灌溉排水系统有一个初步印象。

2.重视课程设计,加强技能培养

课程设计是“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的另一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该课程有全面深入的再认识,并初步具备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本专业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国内“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主要模式为:教师依照《灌溉排水工程学习题集与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给学生定1~2个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设计,在2周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规划图和设计书,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成果和平时表现,综合评定给出评价结果。但由于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陈旧、设计内容老化、不能与现实工作需求紧密联系等弊端,致使部分学生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高,也不能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近年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师在“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第一,课程设计题目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我院教师经常带学生到当地进行渠系规划、低改田等服务社会等活动,掌握有周边团场、乡村等地的地形图和水文等基本资料,因而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需求做课程设计。如我院教师带领农水专业的学生对224团进行了地形图测绘、渠系规划等工作,当本届和下几届学生做“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的时候,让他们以224团的基本资料为依据,划分几个灌区分别做渠系规划、土地规划。由于是学生自己参与测绘的,对地形、水源等情况熟悉,结合实际工程要求,再对其进行设计时就有相当的兴趣和成就感,会积极利用理论知识完成设计,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第二,优化设计手段和加强规范的使用。由于农水专业学生毕业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到设计院从事设计的工作,而设计院对设计手段和规范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要求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中原理部分的基础上,结合设计院所用的先进设计手段和规范要求,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如规划网络图、框图[4]的使用;同时养成严格使用相关规范的意识,如设计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面

夜上海论坛 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特长,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和引导,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如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施展他们的特长,开阔他们的眼界。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各类竞赛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如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国家三等奖4名,优秀奖17名;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4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家一等奖1项(新疆唯一),国家二等奖4项。此外,近几年,随着学院教师国家、兵团各类科研项目的增多,使我院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延伸,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结语

“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对于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在以后从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等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从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更深层次获取理论实践知识,培养出合格的农田水利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王盂雪,于立红.“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558-21559.

夜上海论坛 [2]汪志农.灌溉排水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第9篇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 高等数学 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该专业要求学生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并能进行简单的机电产品设计,重点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等数学是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科学合理的机电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可持续发展以及职业素养培育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

二、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高等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是逻辑的严密和抽象性,很多同学认为高等数学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不好学懂,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很多院校较多地注重在数学领域研究数学,并没有在机械工程领域研究数学,这就造成了高等数学的学习与机械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脱节,缺少实用性。其次,高职类院校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对高等数学的课时进行缩减,这就造成了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在课上多讲,造成没有时间和学生互动,学生的困惑得无法及时解决,从而使学生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夜上海论坛 2、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仍然是重视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重视考核理论、忽视考核能力的。因此,我们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考核过重,摈弃传统的单一理论形式,采取期末考核和考核过程并重的形式,不仅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高职机电专业高等数学的改革途径

1、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内容选取时我们注重加强专业针对性,探讨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衔接,实行教学内容模块化,层次化,做到因材施教,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思想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夜上海论坛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需求,我们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选取原则,将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切割,并加以优化和整合,将本门课程设计为三个模块:首先是基础模块,我们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把各知识点与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转化为课程的教学项目,突出数学知识与专业内容的联系,每一项目均以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引入;其次是应用模块,我们认为每一项目要有该知识点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应用的学习案例,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数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再次是拓展模块,即引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以机电一体化相关案例和数学模型的实例为引领,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合理地连接、过渡到专业上,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

2、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主要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授课之前,檠生提供相关内容的微课视频、课件和素材资源等,并利用手机教学软件“云班课”、QQ群、等手段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相关任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微课视频先自行学习,并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在课堂中,通过互动来完成教学和学习,由学生互相分享学习效果,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重难点的分析讲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逐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手机教学软件云班课的云服务功能可以记录跟踪每个学生的每次学习行为和学习时长,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总体学习进度和每章节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价统计。学生的笔记、练习、测试、活动等情况可作为平时学习的考核依据。

夜上海论坛 3、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该课程在考核中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理论考核,我们在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时遵循多主体、多形式、重过程的开放性原则。在考核时我主要采用的是以过程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将过程化的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态度、理论、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主要分为:平时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平时加分三部分,其中,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外作业、考勤、云班课中的在线测试、练习等活动记录;终结性考核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考试;其他项加分是指数学论文、角色互换、回答问题时学生的表现等等。

第10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60-04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规模与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确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而应用性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应运而生的。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因此,为了培养适合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在专业方面下功夫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作为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修订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夜上海论坛 2009年6月运城学院各专业制定了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大教育、大教学、大学习、大实践”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的基本要求,通过“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统筹计划与安排。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学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两部分构成。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三大模块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进程。素质拓展计划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计的素质拓展项目。二者互为依托,共同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三方面特点:(1)地方性特点,突出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特色。(2)应用性特点,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3)时代性特点,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出发,按照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结合,专业教育实践与综合教育实践的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的结合,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结合。

随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迅速发展,一般院校必须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进行深入研究。重点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因其深厚的办学底蕴、强大的师资阵容和较高的生源质量而具有一般院校无可比拟的办学优势,而对于一般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多数教师只从事过基础数学或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很多教师仍然沿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不注意培养他们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会制约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运城学院作为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如何办好这一专业,如何对专业进行科学定位,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大实验课程的课时与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探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使之符合“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等等,这些都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值得探究的问题。加强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既要强调基础,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加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学,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发展后劲。因此,在确定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基础上,针对往年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技能模块、调整部分课程体系(如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分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课学时。同时为进一步体现应用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改革毕业论文的方式、加强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等等。为此,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课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题对本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2 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的,确立实践教 学体系

2.1 改革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过去单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向高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建立科学合理地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在主要学习数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应用数学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夜上海论坛 针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对实践课程体系作了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改革了实践教学体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课程实验、教育见习与教育调查、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数学竞赛、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及课外科技创新训练等,共安排40周。在学生毕业要求完成的166个学分中,主要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18%以上。对专业课的实验进行重组,加强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紧跟当前数学学科科技的发展,满足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通过参与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因为学生参加此类科技活动,是直接培养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几年运城学院在组织本科在校二三年级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是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效体现。今年,由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划报15~20个参赛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专业学生达60~100人。

2.2 专业基础课体现应用性、实践性

夜上海论坛 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因此,要加强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注重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和应用能力,能够为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后续课程学习中的应用性,把握专业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相关知识应用方面的训练[3]。教学过程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在教学模式上强化基础、加强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实践性,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性,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环节,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部分。作为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应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不断更新其内容。适当调整课程中的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创新思维,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性人才提供良好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2.3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和职业能力教 育课程注重应用性、实践性

夜上海论坛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从事数学教师职业岗位或教学管理工作必备的课程,该课程注重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与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的特点,专业教育主干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过程,了解任何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再进一步为实践服务。专业选修课的应用性则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最新的专业方向,通过应用进一步感受到本专业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专业选修课中应开设部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30%左右。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职业能力教育课程包括汉字书法及训练、心理学、教育学、中学数学课程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等。安排204学时,占总学分的5%。这些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实践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学生可以增强职业观念,了解职业特点,提高职业素质。

2.4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夜上海论坛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提升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把学生送进一线的课堂,使学生在“全真”的教育情景下得到训练,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因此,选择适宜的实习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学校是提高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为此,近两年运城学院对学生实施了集中教育见习、集中教育实习的方式。截至目前,本专业已有两届196名学生进行了集中教育实习,涉及盐湖区9个县市的39所中学,并与实习中学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集中教育实习受到校内师生和实习校师生的高度认可和热烈欢迎。

夜上海论坛 3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 几点思考

3.1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夜上海论坛 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受制于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关键。要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应更新实践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并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4]。由于实践教学有课程实验、教育见习与教育调查、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及课外科技创新训练等多种类型,所以根据实践教学类型的不同,其过程及不同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完善与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使得实践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要做好实践教学工作,一方面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强化质量意识的教育思想观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实施,充分保障整个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行,并注重制度的落实和严格执行。

3.2 提高实践教学队伍的素质

夜上海论坛 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是保持实践教学高质量的有力保障。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包括主任、教学副主任、学生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班级辅导员,他们是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国家、社会、教学的要求,促使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和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高素质实践教学队伍,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主动钻研、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使教师能够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其次,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管理和业务水平。要有计划地组织实践教学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汲取新知识和方法。

夜上海论坛 3.3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理论上的一些难题,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从以下两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夜上海论坛 1)增加实验课时和实验项目,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和选择范围。按照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认识规律,合理设置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明确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教学目的和技能培养要求。鼓励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以学生自主做实验为主,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验项目。根据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和学分。

夜上海论坛 2)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实验室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开放;二是实验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开放。前者是实验室开放的基本要求,后者是实验室开放的本质目的。

夜上海论坛 3.4 完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

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再认识的方法,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强化。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习过程。为了改变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的有限性,改变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实习工作过程的局面,避免实习工作流于形式,将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周改为16周,实习基地由原来的10所中学增加到39所,并且将继续拓宽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真正接触中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体会实际工作的特点和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的使用价值,真正达到实习的效果和目的。

夜上海论坛 2)严格实结和考核。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发挥理论知识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学生要带着问题去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在完成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全过程中实行严格总结和考核,要求实习校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进行认真鉴定和考核,要求学生自己对见习和实习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总结。最后,根据鉴定和考核情况,评定实习成绩,评选优秀和模范实习生。

3.5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夜上海论坛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四年中最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科研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过程,是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它可帮助学生把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它也可以针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为今后更进一步地做好科研打下基础。因此,做好毕业论文工作,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各环节过程的管理。从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选题并确定指导教师、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初稿形成、定稿形成、一直到答辩、成绩评定等,对每一环节都进行细化、规范。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4 结束语

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元化要求,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已成为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问题。要切实提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积极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培养成既适应社会需要、又能迎接挑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世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众化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9,(12):17-19.

[2]王雪莲,江萍,王炳举,等.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林业人才[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190-191.

夜上海论坛 [3]曹珊珊,韩晶,刘艳微,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基础课中实施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0):21.

第11篇

1  实践课程简介

夜上海论坛 本课程属于我校计算机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实践课,课程内容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内容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类、对象、继承、派生、多态、模板等概念。实践部分则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训练、类和模板的设计编程、几个算法的实现、简单应用等。

夜上海论坛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本科生的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程,虽然现在大多数程序员使用Java语言做项目开发,但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语言,考虑到在培养程序员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既要兼顾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又要程序员从传统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继承并成功转型到计算机逻辑思维方式。目前也只有C或C++语言能够较好的满足这种需求。

本课程注重采用C++编程语言的最新国际标准[1],结合我们学校实验室硬件的情况,尽可能采用国际上正在流行的比较新的编程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使得课程的讲授内容始终跟踪C++程序设计语言的前沿性和先进性。积极学习和引入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简单介绍C++语言程序设计的几个流派、现实的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夜上海论坛 本课程强调学生在认真听课、阅读理解课本上的有关程序设计的概念、方法外,还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资源,特别是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几个官方网站、几个行业大牛的网站上的知识。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实验验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理解偏差,使自己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形成体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形成。自2004年以来,本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好的完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2  实践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包括: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践,让学生从中学生传统的数学思维方式转变为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特点和计算机逻辑的计算机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编写程序、实现解决问题。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训练,了解什么是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利用C++语言程序设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会自顶向下,逐步细化,会把复杂问题拆解为几个更为简单的问题,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设计和编程。培养团队协作和开放意识,为计算机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实践教学方法、手段(举例说明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夜上海论坛 ①建立以转变传统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为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特点的计算机逻辑思维方式为主线的,分层级、渐变式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训练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的三种基本逻辑,数组等数据的组织方式,学会排序等几个简单常用算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然后学习把数据和定义在数据上的操作整合在一起引入类的概念、学会类的定义、理解继承、派生、多态、学会模板的定义和使用、学习文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形成计算机逻辑思维模式。

夜上海论坛 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加快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具体的例题,先解决基本问题,然后分析对于一些语句进行适当修改和加入新的语句就可以解决类似的其他问题。设计、利用一些实验数据发现所设计的程序的关键性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此类问题。因为本门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出的问题有些是当前阶段可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还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能力后才能解决,不一定马上就要把问题解决掉、重点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鼓励学生自主组建C++语言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去找协作课题、完成课程设计作业。实验课堂上也鼓励学生多走动、多交流。建立网上资料、技术分享机制、鼓励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情况,适当增加学生的平时成绩。

③逐步建立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课外时间如有可能,适当组织部分学生走出校门,利用校友资源,组织参观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单位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情况。了解社会需求、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教学团队通过学院与广州易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这些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总评价分数包括平时考勤,平时作业,中段考试、期终前上机考试、课程设计与新技术资料翻译,期末考核六部分。分别占10%、10%、15%、15%、10%、40%。其中,平时作业主要是针对课程中每章节后,为巩固所学内容所布置的习题编程实现;课程设计则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设计、编程能力、要求提交一份相对完整的设计文档;英文资料翻译采用自主选择网络上国外近半年来计算机类的英文资料、鼓励组团分解翻译大块文件,要求每人翻译至少2个A4版面。期末考试通过闭卷方式考核程序设计的能力,期终考试占总成绩的40%。

夜上海论坛 5  实践教材

本课程的实践教材为本课程主持人及参与人员王玉山等所编著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该教材现在只有电子稿,还没有正式出版。

夜上海论坛 6  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夜上海论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为:①学习版的微软公司的Visual Studio Visual C++的集成开发环境。②Bloodshed Dev-C++(C++开发工具)V5.11.0中文免费版。③奇趣科技开发的跨平台C++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开发框架Qt。

教学资源:

①课程概要: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特色、教学效果。

②在线课堂:课程PPT。

夜上海论坛 ③实验指导: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

夜上海论坛 ④部分大作业选题目录。

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及研究常用、重要网址列表。

夜上海论坛 7  实践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试验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团队成员发表相关教改论文10余篇,获得过2010年广东省千百十校级人才项目,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教学研究课题“毕业设计管理系统”,2010年度、2012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科研业绩奖二等奖,周咏梅和林华两位老师获得过年度优秀个人。教学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保证了本门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夜上海论坛 通过大作业与新技术资料翻译,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部分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坚定同学们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实践和申报项目,获得成绩如下:

①在王玉山老师的指导下,软件系2015级大学一年级新生林泽聪等获得了广东省团委的攀登计划项目:个人健康档案,获得资助2万元。

夜上海论坛 ②在周咏梅和蒋盛益老师指导下,彭金原等同学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网络舆情构建关键问题研究―以微博客为分析对象(2011年校级);黄确君等获得:面向高校图书馆的推荐系统(2012年校级)。

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夜上海论坛 Innc多媒体解析语言,2007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第10届挑战杯比赛3等奖,2004级软件工程专业,文羲畅。指导老师王玉山。该项目同时获得广东省2007年第九届挑战杯1等奖。

省级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夜上海论坛 ①四灵象棋――基于互联网与移动设备联合开发,广东省第18届“高校杯”软件作品赛一等奖,2006级计算机专业:郭勇、刘荣科、何健,指导老师:林华、蒋盛益、吴彩虹、王玉山。

②基于Web3d的网上服装商城 , 第十七届广东省“文泰高校杯”软件设计(本科组)竞赛1等奖,  2004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指导老师,王玉山。

夜上海论坛 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

2006级计算机专业,陈俊平,余雯. 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垃圾邮件识别系统, 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广东赛区, 二等奖,2009。

夜上海论坛 2006级计算机专业学生,“任意达”――私人定制高校客车联盟系统,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暨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广东赛区选拔赛三等奖 , 指导教师林华。

8  实践课程特色及价值

夜上海论坛 《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类1年级新生的第1门实践课程, 肩负着既要把学生从传统的数学思维方式向结合计算机软硬件特点的计算机思维方式转变,又要转变学生的应试教育模式学习方式向探索式、实证式、协同式、全球互联网求助式、开放式教育学习方式转变。还要求学会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本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验证并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理论体系。学习本课程后,要求能够进行面向对象的类的设计,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主要表现在:

夜上海论坛 ①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所用软件实验工具、环境要符合时代需要、要采用最新的C++语言程序设计国际标准进行实验讲学,在试验中老师要善于对于同一个程序代码、进行适当变换就可以讲解、实验几个概念和方法,争取用较短的实验时间获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第12篇

近年来,微课逐渐崭露锋芒,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促进了微课的兴起和广泛使用。微课作为一种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学习者的个性化的和自主化的学习需要,成为人们提升教学水平的工具。微课的形式多样、特点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大,将微课引入数学教学中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在专业方面成长;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等需要;可以补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然而,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信息技术时代全新的教师知识框架,教师发展TPACK对于有效使用技术进行教学及数学微课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对微课的概念、特点,等研究以及TPACK框架下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微课整合的意义,数学微课教学的优势和影响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微课教学的支持,并提出加点建议。

1 引言

夜上海论坛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互联网应用方式,同时对于教育领域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微”教学模式正在教育教学领域不断发展着,微课就是顺应时代产生的。

目前,微课作为信息化微时代的新势力,以视音频为载体的新型的教学手段进入了教育教学课堂,并融入了数学教学中。虽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都正处在一个逐渐发展的阶段,但是将微课融入数学教学中,能优化数学课堂,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帮助教师成长、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很有意义。然而在现今信息技术时代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在教师教学领域备受关注,它是在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即合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理论框架。因此,基于TPACK框架下的数学微课教学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微课教学进行技术支持,更是帮助微课融入课堂教学。

2 微课的概述

2.1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型视音频课程的简称,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例题习题、重要考点归纳、实验操作、教学总结等进行的简短的(中小学 10分钟以内,高校 10-20分钟以内) 、完整的教学组织活动及教学设计、教学媒体、测试反馈、教学反思等相关辅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

2.2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以视音频为主要载体,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听化。微课应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的特点。其中,(1)教学时间较短是微课的最主要特点[2]。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因此内容更加简练。(3)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3]。它是把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汇聚在教学视频片段中,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4)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夜上海论坛 总之,微课它的精髓就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直接面向学习者的优质学习材料。。

3 数学微课教学

微课对数学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都有着很多影响,将微课引入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翻转数学课堂,还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还为数学教学改革提出借鉴。

夜上海论坛 3.1微课促进数学言语教学的传递

夜上海论坛 数学学习是数学语言的学习,所以熟练掌握数学语言、掌握数学知识是学习数学的两个必要因素。微课这种课程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学会听、说、读、写的本领,达到掌握数学语言和学会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效果。

3.2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影响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夜上海论坛 数学是最抽象的学科,容易使数学学习造成一种表面理解性的学习,体现在只记住了基本的形式符号,但是却不能理解其数学意义,能做简单的运算联系,但是不能够举一反三,然而,微课通过视频这种教学手段能够向学生展示数学实例,图形换边等等,生动形象,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微课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以一种载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并自主探究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学习视频内容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

3.3影响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时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科学态度

夜上海论坛 在学习做数学知识时,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优秀的成就,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其次,数学中充满了哲学智慧,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对立统一关系(有理数的除法转换为乘法)、普遍联系(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4 基于TPACK框架的数学微课教学

4.1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框架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这个新的教师知识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五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以及境脉因素(Context)[4]。各个要素具有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整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atthewJ.Koehler和PunyaMishra为TPACK给出的定义是[5]: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框架”,该框架建立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6][7],并加入了技术知识;它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式,它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教学的所必备的一种新兴的知识,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备受关注,同时在教师领域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新的定义,对于未来教师教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4.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微课教学

借助信息技术能直观、生动呈现事物的特点及其动态演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知识点的生成过程。

4.2.1课前教学

夜上海论坛 借助整合技术的数学学科教学教学知识,数学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建立相关的微视频教学,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主动探究讨论等学习活动接受知识,为课上学习做好了准备。

4.2.2课上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微课创设教学情景,模拟再现生活,使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环境。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大多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通过硬性记忆知道概念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在进行函数教学时,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对于“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性,分别体现解析式y=x+1,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效果直观地体现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与其对应的唯一一个值”,最后观看三峡大坝蓄水时的录像,指引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y与x的函数关系就产生了①。

4.2.3课后教学

补充教学知识,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并且提高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将具有深度、可探究的问题以微课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学习。

夜上海论坛 4.3信息技术对数学微课教学的支持

4.3.1提供微课制作软件及课程资源

夜上海论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种技术资源的开发,也为微课制作提供更多的软件。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Articulate Storyline、Outsmart Trainer等、数学动态教学软件 Geo-Gebra几何画板等、屏幕录像软Camtasia Studio、Wink、Screen Flow 等、基于平板电脑的微课制作软件如 Show Me、Educreations、Ask3。其中,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它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得心应手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充分的技巧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简单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同时网络中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也为微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夜上海论坛 4.3.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环境。教师可进行电子备课,将制作好的微课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线观看或通过下载进行线下学习。

夜上海论坛 4.3.3构建网络交流环境

通过网络通信交流软件,实现生生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对微课教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问,教师在线解答,还可就某一数学问题展开话题,学生发表观点形成和谐的网络交流环境。

5 对TPACK框架下的数学微课教学的建议

夜上海论坛 5.1数学微课设计制作

夜上海论坛 正确区分微课和小课件。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的简短但是精炼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思反馈,交流互动”的原则[8],课程设计要生动有趣,逐渐深入,并适当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整理思路,强调重点,强化数学思维。微课设计不仅要注重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更要体现微学习环境的交流互动的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设计[9],如提供微课应用过程中反思反馈,教学评价等。

教师要善于撰写“脚本”,把好的微课设计变成主线清晰、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内容进行拍摄,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明确如何做。

教师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5.2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目前,我国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无法操作现在教育教学所需应用的软件,例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用到一些学科专用信息技术(例如几何画板、Fathom动态数据软件等)。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科教育技术”课程的培训,发展数学教师以及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师使用学科专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9]。除此以外,还需引进大量教学软件,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注释:

①爱梅.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0:(119).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10-12.

夜上海论坛 [2]陈心忠.关于微课设计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1):11-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夜上海论坛 [4]AACTE. Handbook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 for Educators[M].New York: Rout ledge, 2008:9.

[5](美)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7]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New Reform. Harvard[J].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1-22.

夜上海论坛 [8]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9]袁智强,李士.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第13篇

依据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同范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另外一种是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3]。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适用于某一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目的是明确专业内不同课程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与方式,这种模式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易明确能力的不同类别及不同层次要求,在教学上不易突出能力培养之间的连续性。另外一种按能力的层次划分构建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学型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时常采用的一种模式,并按通识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三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注重能力的分层,但对能力的分类及不同教学环节的要求划分不够,在教学上不易把握能力培养的重点以及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不能较好地兼顾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的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从学校层面来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应具有全校指导意义。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教学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必然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其主要的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强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素质”主要通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来体现。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讲,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然首先要对培养的能力进行分类,这样便于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课程模块(通识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职业课程模块)相对应,然后确定不同类别的能力培养应采用的教学实施环节,最后才是对不同的教学实施环节进行能力培养的分层设计。由此,就形成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能力分类别—实施分环节—要求分层次”的体系化构建模式。本文拟在这种模式下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夜上海论坛 二、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院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主要遵循时代性、系统性和地方性三个原则。时代性就是要求在建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体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要求。具体讲就是结合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本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养结构的需要,按照“注重基础、加强综合、强化训练、突出能力”的原则,围绕本科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系统性就是要求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坚持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设计的原则。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再对能力培养进行系列性的整体优化设计,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作品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具体能力的培养。地方性就是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上应坚持体现地方性,在结合地方性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性和前瞻性。就是针对当地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设定专业方向,使所设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突出职业性,就是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与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研究,按照技术领域和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的职业岗位指向更加明确。具有前瞻性,就是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预测未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创办新兴产业和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适时满足社会需要。

夜上海论坛 三、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内涵

夜上海论坛 根据上述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类别—分环节—分层次”的构建模式以及构建原则,高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内涵如下。(一)基本框架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实践教学培养能力的类别、环节、层次三个维度构成。不同类别的能力由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来培养,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培养能力的方式及侧重点也不同,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都具有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具体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又是由能力类别体系、实施环节体系和要求层次体系等三个子体系构成,体系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二)基本内涵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类别子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的功能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的能力体系按模块设置分别为通识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职业技能培养模块等三个方面构成。通识技能模块由人文素质及相关能力(如人文社科知识,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文学、艺术创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如心理学知识、心理调适能力、心理平衡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鉴别能力等)、体育素质及相关能力(如体育知识、体能体质状况、体育欣赏能力、体育参与能力等)、社会素质及相关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公关礼仪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驾驶能力等)、军事素质及相关能力(如队列训练、内务管理、军事意识等)构成。外语应用能力主要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计算机应用技能主要是指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办公、教学和学习。本模块主要通过通识选修课的实验、认识实习、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完成。专业技能模块分师范专业技能和非师范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知识、技能要求,通过实验教学(由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构成,根据课程和教学大纲要求开设)、设计(论文)(由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实习(由以参观、考察、走访等形式开展的认识实习,野外采风、校外考察、艺术实践、专业见习、生产实习等方式进行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构成)、实训等环节完成。职业技能模块包括职业资格鉴定、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等,各专业均在第七学期设置了岗前培训及就业指导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其尽早进入职业角色,了解岗位要求,为就业奠定基础。[4]师范专业的职业技能由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现代教学设计与媒体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构成,主要通过“微格教学”训练,以举办说课竞赛、讲课竞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促进提高。非师范专业主要根据对应的职业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素质为核心制定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环节子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实施性质不同分别由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职业实训、设计(论文)、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六个环节构成。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要求层次子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难易程度分为基础型、提高型、研究创新型等三个层次,构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体系。实验教学环节按难易及综合性程度分为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和操练性实验)、提高性实验(主要指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由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生独立科技立项实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等构成)三个层次。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检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实习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桥梁,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综合程度及难易程度分为基础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认识实习)、提高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见习及金工实习)和创新性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师范专业特指教育实习,非师范专业特指专业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三个层次。三个实践层次构成学生对专业的综合知识和工程技能认识的全面框架。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的从事科研学术能力的主要手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论文(设计)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专业培养的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形成系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洞察能力、资料检索与分析能力、规范化撰写论述性文章的能力。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由专业调查报告、专业研究综述等构成,主要在一年级配合专业导论课、介绍本专业发展情况的专题讲座或专业基础课,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文献工作撰写专业调查报告、专业文献综述,从而对专业培养目标、从业领域、知识体系、能力要求、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树立专业意识,确定专业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之路。提高性要求是在本科二、三年级对学生科研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以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调查为主进行。创新性要求是在四年级通过毕业实习后,全面梳理和综合专业知识,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体现。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科研学术能力的全面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独立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有明确的能力训练要求,具有严格的执行程序和评价标准,是学生合格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环节。科技竞赛具有强烈的竞争、淘汰性质,科技竞赛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钻研意识、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检验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课外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形式组织实施。按层次分,基础性竞赛主要指各项单项技能竞赛,提高性竞赛主要指校内组织的学科技能或学科论文竞赛,创新性竞赛主要指全国性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制作竞赛、英语竞赛、挑战者杯论文竞赛等。职业实训是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职业实训的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主要是指表述能力、基本形体规范、普通话、书法等的训练,提高性要求主要指文体艺术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简笔画、教学试讲等的训练,创新性要求主要指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现代媒体技能、岗位角色扮演等的训练。各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将职业实训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层层落实,步步推进,形成系列化的职业实训体系,缩短就业适应期,逐步实现校内专业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社会实践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际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责任公民。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性要求主要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提高性要求主要指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创新性要求主要指学生参与假期社会调查的要求。上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程计划全面反映,实践教学的不同能力、内容、层次的学时与学分的具体分配由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设置。具体讲,通识技能模块与通识课程模块对应,专业技能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对应,创新能力模块与发展性选修课程等对应,职业能力模块与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实训课程对应。

四、结束语

第14篇

【关键词】Web2.0;混合式学习;混聚;学习系统设计;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21―05

夜上海论坛 一 问题提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应用进程之中。随着网络接入设备的普及、接入速度的提升,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越来越多地涉入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特别是被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年轻一代,几乎每天都在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PSP等内置联网功能的计算终端,并利用电子邮件、文字信息(手机短信或即时通讯)、在线聊天或诸如“魔兽世界”等虚拟世界进行人际交互。可以说,以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体验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轻一代对数字生存的倚重及其在虚拟生活中投入的大量精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含了很多有待挖掘的教育潜力。首先,越来越普及的联网终端提供了传输和展示交互式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极佳渠道;其次,在适当的引导与自我管理之下,现有技术环境可以很好地支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除了以资源、技术等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之外,还能以时间管理、认知辅助等方式支持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最终使个人学习生态(Personal Learning Ecosystem)健康演进;第三,联网终端及其应用系统变革了人类社会的通讯方式与互动结构,学习者可以按任务、兴趣、人际等多种维度构建学习共同体并进行交互。ICT的这一特征,也与近十余年来关注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的学习观不谋而合,可以说ICT已经为新学习理论下开展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

夜上海论坛 基于以上原因,教学设计者如何利用新兴的ICT特别是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利用泛在数字生活资源的教育潜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变革,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提升学习效果,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研究课题。所谓Web2.0,主要是指自大约2003年兴起的,以RSS(Atom/Jason)、Tag、Ajax等技术为基础,以Blog、Wiki、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SNS)、社会书签等应用为载体,以用户创建内容、注重集体智慧积聚和用户体验等为特征的一种互联网应用形态。当前,对Web2.0的关注早已不再是技术领域的专利,实际上它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当前经济、生活、教育等诸多社会活动的运作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Web2.0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本身也应该是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也理应成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国内外研究者对新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于Web2.0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占据了主要部分。部分学者探析了Web2.0的技术特征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建议Web2.0技术应纳入21世纪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1]:研究者认为Web2.0具有“可写”(Writable)性,有助于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内容的创建,从而获得更深的学习体验[2];同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能引导深入的人际互动,构建多维的、高内聚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此外,Web2.0可以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人学习生态(环境)[3]。基于Web2.0技术的教育实践也很普遍,研究者对Blog[4][5][6]、Wiki[7]、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s,SNS)[8]等技术形态的教育应用进行了大量尝试,以社会网络为例,仅在SNS站点Ning中,以“Education”为主题的在线共同体就已达到4995个[9]。国内研究者对Web2.0教育应用的研究也同样表现出极大热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同时包含“Web2.0”和“教育”、“教学”或“学习”关键词的记录在短短三、四年间已经达到235条,就研究内容上,既有对Web2.0教育应用理论分析与探讨[10][11][12],同时相关的实践也在各级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研究者除了将Blog、Wiki、社会书签等Web2.0应用作为开展英语、化学、文献检索[13][14][15]等课程的支持平台外,有的还将Web2.0应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进行课程化建设[16]。

夜上海论坛 可见,以Web2.0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教育价值已为教育工作者所共识,但由于Web2.0这一概念框架本身技术架构庞杂、应用形态多样、更新发展迅速等特点,加之相关研究也缺乏明晰的范式与研究方法加以借鉴,因此对于这一新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以及对新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仍有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试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进行的混合式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互联网络服务设计与开展混合式教学。本文介绍了以Google Sites(协作平台)为核心构建课程资源站点,并依赖Google Groups(讨论组)、微博客、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公共Web2.0应用规划和设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方式与方法。

二 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课程规划与建设

1 课程概况

夜上海论坛 《人类学习与认知》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计3学分48学时,规划于本科第4学期开设。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模块:1)学习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学习理论流派;2)影响学习绩效的个体认知心理与群体认知因素;3)当前ICT背景下进行学习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一方面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前期有关“学习理论”的系统梳理,同时也是对“技术支持学习”这一本专业重要研究领域的引领与指导。课程设计者希望借此促进学生搭建理论与技术的桥梁,提高个体和组织学习的效能,推进知识创新的组织方式、支持策略与激励机制应用,能以系统、整合的、生态观的方式开展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ICT支持下的人类学习活动。

夜上海论坛 2 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规划

依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研究者规划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在课程站点设计上,研究者希望除基本的在线学习功能外,还为学生提供及时、多渠道的课程资源获取方式,以使学生能以即时通讯、Web、E-mail、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共同体交互,将学习融入学生日常数字生活,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一体化的学习生态。

为更好地进行课程规划,研究者于2008年12月提前对选修该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了前期调研,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已有的技术基础以及对课程的期待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只停留于对一些名词如“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的了解,而对于理论的意义和整体脉络较为混乱;在技术方面,选修学生均自备电脑,每周平均上网时间约为18小时,每周平均使用即时通讯工具QQ与社交网站校内网(省略)超过8小时;同时学生对课程拟提供的多渠道、多维度的技术支持系统期待较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研究者采取了以下策略开展本门课程教学。

(1)在资源提供方式上,使用公共互联网,基于Google协作平台和讨论组、微博客(选用“饭否”、“嘀咕”)、社会网络(选用“校内网”)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信息。

夜上海论坛 (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法。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对各学习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最终拟定的学习活动规划如表1所示。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3)在教学组织与学习支持服务上,课程采用了本、硕互动的组织方式,由预修过本课程的4名硕士二年级研究生担任本课程的助教,通过面对面、电话及课程互联网平台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同时鉴于研究者先行研究[17]中已验证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的互相支持与自我服务方面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兼职管理员制度,吸纳部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与学习支持。

2、注册微博客并绑定即时通讯、跟踪课程内容更新微博客

2 2009年2―3月,18学时 学习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1、学生在社交网站中为学习理论家创建个人页面;

2、学生将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制作成一个专题学习网站;

3、学生小组间作品互评、展示与终评。

3 2009年4月,12学时 新兴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社会与情境取向的学习论、非正式学习等) 1、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生涯规划知识,完成个人大学四年生涯规划,集体策划一个面向新生的生涯规划教育项目;

2、对策划生涯教育项目的过程进行会话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分析集体协作的发生过程。

夜上海论坛 4 2009年4-5月,12学时 新兴学习技术与学习设计 1、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规划与管理个人网上活动生态;

夜上海论坛 2、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进行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

5 2009年5月下旬,3学时 课程内容梳理与总结 无

3 课程站点的设计与集成

夜上海论坛 课程站点作为混合式学习中在线学习部分的起点,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支持服务设计的技术基础,是课程资源信息、师生和教辅人员交互的中枢。根据本课程规划的功能需求与应用流程,研究者最终选定Google Sites作为课程门户站点(sites.省略/site/coglearning/,图1),Sites可以创建页面(Pages)、列表(Lists)、公告牌(Announcements)、文件夹(File Cabinets)和面板(Dashboards)等5类Web对象,可以满足Web资源建设的主要功能;同时支持无限分级、文档附件、多人协作和版本管理等功能,便于开展基于Web的协作活动; Sites还可以Web部件的方式混聚与利用Google Docs等外部应用和资源。

夜上海论坛 依据课程内容、先行调研并辅以运行过程中的持续修正,课程站点最终模块包括课程简介、学习指南、最新公告、教学日历、课程资源、课外阅读、每周电子报、课程讨论区等9部分。

夜上海论坛 功能模块 功能说明 实现技术

课程简介(主页) 课程及师生基本信息、课程最新动态展示 Google Sites页面

学习指南 课程目标、评价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指南 Google Sites页面

最新公告 课程相关的通知、公告以及资源信息 Google Sites公告牌

课程大纲 提供课程教学大纲及各章节学习目标 Google Sites页面

教学日历 提供教学进程安排及资源建设动态 Google Sites列表

夜上海论坛 课程资源 提供课程面授讲稿、学习活动规划,阶段学习成果展示等 Google Sites页面、文件夹。其中在线课件由Google Docs后嵌入(同时也以文档附件形式提供PDF版本下载)

课外阅读 提供各章节相关的课外拓展阅读资料 Google Sites文件夹

每周电子报 由助教和学生兼职课程管理员收集并编辑的电子小报,用于展示学生每周心得、制品及推荐的优秀资源。 Google Sites公告牌

课程讨论组 兼有邮件列表与Web讨论区功能,提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 Google Groups邮件列表

其它资源 提供了微博客(饭否、嘀咕)和社交网站(校内网)的课程资源更新源 基于GMail、Google Groups、饭否、嘀咕等服务混聚而成

4 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

在以技术为中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支持服务的作用尤为重要。本课程学习支持服务设计主要依循三条思路,一是发挥学生者自我服务的意识与作用;二是注重学习群体的建设与学习氛围的营造;三是提供多源、泛在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的非正式学习。

夜上海论坛 具体的讲,除了提供课程讨论组、教师及助教定期答疑等常规支持服务形式之外,本课程还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是征集部分学生承担学生兼职管理员,他们与研究生助教协同参与课程网站建设、讨论组释疑解惑等支持服务;此外,管理员还负责维护一份称为“每周电子报”的在线杂志,用于收集全体学生每周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经验、心得、作品以及分享的网络资源。采用这一方式的用意一是为了创建学习者共同体;二是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生成自主意识。此外,研究者组织优秀学员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探讨并分享课程学习的经验,期望以模仿学习的方式,诱导其他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夜上海论坛 其次,从技术的角度整合公共互联网技术,规划与构建多源、立体的学习支持服务网络。出于引发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中的偶发学习的考虑,研究者采用混聚方法设计实现了以微博客为中介,面向学生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Gtalk)和社交网站(暂时支持校内网)的信息推送机制。首先是课程站点的更新信息自动通知管理员,并由管理员审核后通过邮件转发在讨论组(groups.省略/group/coglearning),而讨论组的所有更新(包括师生创建的交流主题)均以RSS源的方式混聚自动更新课程微博客(省略/coglearning 或省略/coglearning),考虑到学生较多地使用社会网络,研究者同样利用微博客站点的插件将更新信息同步至至建于社交网站校内网的信息帐号(省略/profile.do?id=230650652 )。这样,学生只需要注册相关的微博客服务或社交网站并将课程的信息帐号加为好友,即可以及时地接收课程资源、师生交互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在将自己的微博客与即时通讯软件绑定后,还能在QQ等即时通讯软件中及时了解课程动态。另外,由于课程服务采用的Google讨论组具有邮件列表的功能,因此师生也可以通过收发电子邮件实现及时接收课程信息,并参与异步的讨论。本研究中课程信息资源的最终流程如图2所示。

三 应用效果及讨论

1 应用效果

夜上海论坛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研究者依据学生到课注册率、学习活动成果、课程作业、课程考试以及研究者编订的调查问卷,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的评价。

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到课注册情况较好,两个平行班的平均到课率分别达到93%和87%,当然由于研究设计上无法应用组间比较进行检验,这一数据无法证实与课程组织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就此数据大致可以判断,学生对课程的组织方式持有认同感和欢迎的态度。从课程学习活动成果、课程论文及期末成绩的分析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除了对课程内容体系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之外,对于课程讲授的相关技术有了更多的理解,对于技术的教育化应用意识也有所提高。

夜上海论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夜上海论坛 此外,研究者还采用自编订的问卷就这一课程组织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知识习得、技能掌握、学习态度与学习意识改变等方面影响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评价。首先,研究者采用德尔斐法(Delphi method)分两轮向领域专家征求意见,同时结合对目的抽样样本进行的深度访谈,最终编制成一份包括课外学习情况、课程内容掌握、技能掌握、技术教育应用设计与应用能力等四个维度共25题的自编问卷,经试测并修正后对87名修读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94.3%;问卷信效度分析Cronbach α=0.775、KMO=0.685)。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基于协作平台的,师生协作构建课程网络资源、基于微博客与即时通讯等方式提供及时课程更新信息通知、学生兼职管理员制度等课程组织形式具有较高认同度;另外,借助多源信息通知的技术机制来引发非正式学习的设计也获得明显效果,学生借由这一方式引发的课外自主学习达到4.3次/周和3.1小时/周之多,而学生在同时期修读的同类其它课程上,每周的自主学习活动则为1.7次和1.2小时,效果较为明显。用于调查学生对课程组织方式的Likirt 5点量表(1=完全不认同 5=非常认同),显示学生对这一课程组织方式的总体接受程度较高,如表3所示。

此外,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一课程组织方式调动了其对课程学习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有助于其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对选修学生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1=完全没有效果、5=非常有效果)结果也显示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课程内容体系把握、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对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选择、设计与规划技术支持的意识与方法等方面有较佳的效果,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学生在知识、技能与应用意识等方面较好地达到课程设计的预定目标。

总之,本研究的结果证实,这种新课程设计与组织方式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该研究对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夜上海论坛 2 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夜上海论坛 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在进一步研究中做更为深入的探讨。

(1)要使这一较多融合了非正式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具有实效,首先前提是学习者发挥主体意识,意识到学习是自身成长的自觉诉求。但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却缺乏这种对个人意义的追求,只是将课程学习视为任务,处于被动化。这影响了学生对课程设计思想的理解,并限制课程学习效果的拓展和深化。

夜上海论坛 (2)在设计本课程之初,研究者试图发挥多样的计算技术来帮助学习者学习,但在应用中发现学生对于相关的技术背景缺乏基本的了解,加之课程前半期在技术支持上的不足,限制了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力度,直至课程后半期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并建立以兼职管理员制度为核心的同伴互助机制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不是专门为教育而设计的,而课程是有着严密组织与逻辑结构的教育项目,当将其放置在公共互联网上时出现了诸多限制,特别是在任务分发与作品统一回收、多系统之间同步学习内容等方面也偶有捉襟见肘之感。

第15篇

夜上海论坛 [摘要]2013年9月全国28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届本科招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特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并列二级专业门类,2014年,开设新专业的高校增加至48所,从行业影响到教育热点,围绕新专业的人才讨论多元分化,如何构建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核心能力体系,设计具有学科普适性又兼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作者通过全国范围的行业调研,选择高校培养计划作为样本研究,从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设置两个层面,探索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关键词 ]新媒体 人才培养 体系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人才培养定位

夜上海论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品、互联网思维。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层面:

夜上海论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技能。

夜上海论坛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一)课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图表1)

通过图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比较重视,排名前10的课程中,网络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营实务等。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夜上海论坛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平面设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夜上海论坛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内容及课程名称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提取门类,排前5名的依次为技术类(包含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概论(包含传统与网络新媒体)、网页设计(包括网页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图表2)

夜上海论坛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夜上海论坛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夜上海论坛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技术等。

夜上海论坛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够独立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及其他实务能力。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夜上海论坛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等。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20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夜上海论坛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播》2014第2期

夜上海论坛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年第6期

夜上海论坛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夜上海论坛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张运香、李川汇、金升灿:《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