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综合经济论文范文

综合经济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综合经济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综合经济论文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1.1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兀反应

结合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分析,大部分规划主体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事后管理范畴之中,对于过程控制下的绩效内容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绩效沟通流程。这类问题往往与组织内部文化息息相关,现下我国经济组织文化设定上过于形式化,有关个人崇拜信息全面散播,使得绩效管理实践中偏差比比皆是。单纯透过不合理的绩效管理组织解析,所谓的激励机制已经全面缺失,这势必直接危害管理者的决策执行效率。作为新时代优秀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走出核心误区,进而针对计划控制基础加以稳固。

1.2非核心业务的过度考核

管理主体必须时刻关注组织存在动机指标,明白核心业务内容,毕竟一切管理都是围绕业务核心内容拓展,其间获得应有的增值绩效。有关价值水平不高的非核心业务,行政性管理花费书面过高,这样必然导致组织工作注意力的分散结果。具体来讲,管理主体有必要依照既定职责规范标准发挥应有的权力能效,定期观察增值性业务划分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资源结构规划程序的等级特性,避免今后管理出现头重脚轻问题。

2.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操作环节细致解析

夜上海论坛 2.1核心业务的顺利拓展

组织内部一切管理资源都是极其宝贵的,必须应用到具备特殊价值的业务中,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针对组织整体战略计划以及业务流程实施深度解析,避免一切模糊认知问题滋生。作为组织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业务模式进行精简、优化,尽量将部分理论空间不高且市场前途狭窄的业务清除,并且将核心发展实力投射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营业务范畴之中。上述一切细节需要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做好战略定位,确保组织结构的紧凑灵活特性,适时进行内部优化,进而针对职能部门做出调整,为后期管理行为有的放矢做好铺垫。

夜上海论坛 2.2业务流程的精细化管制

管理行为不单单与组织结构质量紧密衔接,同时需要依靠严谨的数学结构优化系统指引。这部分强调的精细化管理,实际就是利用科学的系统工程和实践经验加以调试的决策手段。传统粗放式管理手段已经被历史淘汰,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全面渗透到任何程序环节之内。有关业务流程控制要求显得足够精细化,特别是在关键关节调试动作中,必须借助大量生产运作管理知识规范。当然,为了充分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柔性生产模块绽放是有必要的,企业领导应结合组织技术条件,完成精细化生产任务,关注库存风险隐患,全面提升组织对待现实问题的应对实力。以上任何工作细节都无法脱离大量科学数据和严密管理制度而独自运行。

2.3综合管理模式的凸显

结合客观角度观察,有关综合行政管理在组织内部归属于围绕后勤管理手段,管理人员不至于将精力集中投射于此,同时更不可遗留任何行政管理缺失迹象。涉及较为合理的激励、考勤以及人事制度,都将是日后经济管理环节中需要重点调试的关节,管理者不得产生任何轻视心态。

2.3.1综合管理的现实意义

夜上海论坛 综合管理作为企业组织凝聚力的根本所在,能够时刻督促单位成员保留深度归属和认同情感,至于规范严格的管理体制可以适当遏制不必要的精力损耗现象,稳定决策执行效率。实际上业务管理作为组织支撑媒介,需要配合综合管理体制作为剂,确保组织文化能够在其中清晰呈现,时刻监督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杜绝生产线上出现一切产品质量问题,为企业实现后期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2.3.2综合管理制度化

主要是透过组织结构设置以及业务绩效考核等细致层面拓展,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主动关注一下细节:第一,避免任人唯亲以及任何赏罚不公迹象,始终坚持制度严明和公正特性,借此提升员工长远工作的积极态度。第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严格执行,其间贯彻人本服务理念,如大部分公司针对员工迟到早退行为加以规范,但是有关加班和休假制度并未进行科学完善,单纯地要求员工保留奉献精神便显得不尽人意。针对富士康事件加以审视,由于其自身制度设置不够严谨,加上管理程序上丢失人性化特征,使得员工长期饱受经济和精神剥削;员工经过长久的机械化加班劳作逐渐被组织所异化,最终悲剧就此上演。透过这类结果分析,综合管理的制度化必须透过企业健全文化内涵加以拓展,这样才能顺势稳定内部成员工作积极态度,进而为组织良性发展积累更多适应实力。

夜上海论坛 2.4阶段经济指标的合理设定

按照上述内容陈述,企业经济管理期间组织不同行为细节和素质状况都会清晰地反映给管理人员,那么其在面对纷繁的数字信息环境中,经常会因为注意力分散而缺失整体判断分析能力。此时阶段指标存在意义就清晰展现,主要在于能够针对某类环节以及部门信息予以充分解析、记录,将内部关键内容反馈给管理者。

夜上海论坛 2.4.1指标的分类和设置

夜上海论坛 组织内部指标主要包括业务、财务以及综合管理指标等内容,其中后两者模式较为稳定,包括流动、产权比率等运营能力指标,计算公式基本固定,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公司不同组织财务状况和盈利绩效。而相对来讲,业务指标个性特征极为显著,单纯拿物流企业作为示范,其装载率能够准确反映车辆实际运输成就,到货准时性则映衬出物流服务基本本质。业务指标设计需要管理者针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加以深度解析,撇开实际操作而盲目规划明显是不科学的。

夜上海论坛 2.4.2指标的分析和优化管理

各项指标需要经过分析才能看出其意义。尤其是需要通过编制各种表格。在现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指标可以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分析。反之而言,信息管理系统不但需要各种原始数据,更需要通过指标分析、编制生成各种报表来工作。指标也具有时效性。在组织进行重大经营调整后,许多指标都需要相应的进行优化。对于指标的管理和应用,不但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指标的接触者所需要的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清楚的了解各种指标的具体意义,才能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经济管理不够均衡问题应该适当加大调试力度,必要时依靠不同地区经济产业特征以及规范管理制度,提供对应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政策,如利用发展速率较快的城市带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实效,全面鼓励落后地区及时开展各类经济发展方案,进一步完善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最终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便利支撑条件,如透过招商引资等经济管制手段加快偏远地区经济建设实力。再就是对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完善经济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对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不断的补充,在问题产生时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完善的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经济管理的工作态度,提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管理工作。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燃气供暖方式寿命周期费用

夜上海论坛 AbstractAnalysesthethreetypesofgas-firedboilersheatingsystems.Resultsshowthatindoorboilerssystemaremoreeconomicalthanothersystems;thechargeofgasconsumeaffectthelife-cycle-costgreatly.

Keywordsgas,heatingsystem,lift-cycle-cost

一、引言

我国以往城市供暖主要以煤为燃料,供暖热源热效率低,燃烧产生大量SO2、CO2、NOX和烟尘,成为北方城市冬季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在燃煤热源的各种供暖方式中,因为大型燃煤锅炉便于集中处理烟尘、灰渣污染物,锅炉效率高于小型燃煤锅炉,故一般公认采用大型集中锅炉房的城市集中供暖优于分散锅炉房供暖,单户煤炉采暖最差。随城市能源结构调整,许多城市已逐渐用天然气替代煤作为供暖燃料。与燃煤相比,燃烧天然气CO2排放可减少52%,NOX可减少45%,无SO2排放和灰渣产生[1];燃气锅炉效率高,大、中小型的锅炉效率区别不大;锅炉燃烧过程和出力易于调节控制。因此,以燃气为热源的供暖系统方案评价不能沿用燃煤锅炉的结论。

夜上海论坛 以燃气为热源时,可供选择供暖方式有城市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城市集中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小区燃气锅炉房集中供暖和户用燃气锅炉供暖等。天然气热值高,燃烧易于控制,燃烧温度很高,火焰温度可达1400℃以上,有条件采用燃气轮机直接发电,燃烧后的高温烟气生产高压蒸汽可用于再次发电和供暖。这种热电联产方式充分利用燃气热值产生高品位电能和较低品位的热能。综合热效率较后三种高,经济效益也最佳,有条件时应优先考虑。但考虑到燃料价格等因素,城市电厂仍以燃煤为主。大多数情况下,可供用户选择的燃气供暖方式限于后三种。这三种供热方式特点对比见表1。

*

夜上海论坛 二、经济分析

如表1所示,供暖系统经济性受建设费用、设备费用、系统寿命、燃气价格政策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因各地而异。因此,进行适用于各地的普遍性经济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只就北京地区行分析,各系统土建、设备和材料等费用均按当地普遍水平考虑。对于实际工程,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为方便下文比较,将城市集中燃气锅炉房供暖、小区燃气锅炉房供热和户用小型燃气锅炉房供暖分别定为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

夜上海论坛 根据北京市规定,天然气价格商用1.8元/Nm3、民用1.4元/Nm3,天然气增容费1200元/Nm3。集中供热燃气锅炉和户用燃气两用锅炉效率取85%[2]。方案一管网热损失取15%[3],考虑到方案二只有二次管网,热损失较小,故取10%,方案三无管网热损失。建筑冬季耗热量按40W/m2,采暖期140天,天然气低热值35MJ/Nm3。

夜上海论坛 各供热方式的初投资及运行费用比较(元/m2)表2*

*

注:1.对于100m2住宅(下同),户用两用燃气锅炉每台7000元,设备费用为70元/m2,但考虑到因此可以节省热水器费用10元/m2,故取60元/m2。

2.因方案三具有各户独立调节的特点,燃料费用按节约30%计[4]。

3.

4.年采暖电费包括水泵和风机耗电费用,方案一、二根据4和产品样本数据估算得出,方案三根据产品样本数据估算得出。

夜上海论坛 上表中各项初投资包括设计、设备购置、系统建设等全部费用,初投资总计为各项初投资之和;年经常总费用包括运行中燃料、电力费用和系统管理、维修费用。表2对各燃气供暖方式的初投资、运行费用两个指标给出初步定量的比较。但以它们都只反映各方案经济性的一个方面,在决策时只能就各方案的某一指标进行比较。要对各方案进行综合经济比较时就需要一个综合经济指标。因初投资、维修费、使用寿命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引入综合经济指标的基础,也使对系统的综合费用分析成为可能。

寿命周期费用是指系统或设备从诞生到报废的整个期间各种费用的总和。对于供暖系统而言,寿命周期费用包括系统的购置费用(设计、设备购置、系统建设等)、在寿命周期中运行费用残值的总和。常用的寿命周期费用是将系统在寿命周期内所有发生的费用折算成系统设置时的价值。在一个系统中,各设备或子系统的寿命周期可能不同,为便于分析,需用将不同寿命周期的各设备和子系统折算成统一寿命周期费用。统一寿命周期采用各设备和子系统寿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数,每个设备或子系统的多次设置用贴现法折算成第一次设置时的现值。日后系统经常费用也采贴现法折算成初次设置时的现值。

(1)

Pa:现金总额,

夜上海论坛 A:日后每年的等额支付金额,

夜上海论坛 i: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的净利率,

N:生产时间(年数)。

所以对每一既定系统而言,费用周期内部民贴现值PZ为:

(2)

PC:系统初投资现值。

夜上海论坛 考虑到各子系统使用寿命不一致,需要引入各子系统寿命周期的最小公倍数为系统统一的使用寿命,V。在此寿命时间中,若某子系统或设备需要投资j次,由各系统总设置费用贴现值:

(3)

(4)

利用式3可对不同寿命周期的各系统进行比较。因燃气锅炉效率随使用年限变化不大,以燃料价为基础的运行费用在使用寿命内也基本稳定,故可用锅炉使用寿命代替锅炉寿命周期。

*

一般供热管网的使用寿命为20年,锅炉使用寿命10年,故可将表2中各系统的统一寿命周期定为20年,其中户用锅炉需更换一次。计算中系统设置费用为各次设置折算到初次设置时的费用。供暖系统的废置费用主要包括系统的拆除费用,拆除后的废旧材料回收视作系统残值,根据实际上情况,近似认为两者相抵,在计算中不再考虑,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方案一和方案二天然气价格为1.8元/Nm3,方案三天然气价格为1.4元/Nm3,为比较相同燃料价格下各方案的经济必,对方案三也取1.8元/Nm3进行计算,在表中列为方案三1。表4为在各种利率条件下总贴现值计算结果。

夜上海论坛 以上比较是建立在不采用分户热计量的条件下的。当采用分户热计量系统时,方案三不需改动,以燃气耗量计量代替热计量。方案一和方案二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在原双管采暖系统中每个房间的散热器上安装热计量装置,一般100m2左右房间需要5~6个热计量装置;其一是在各户采用章鱼式采暖系统,在每户引入总管上安装一个热计量装置。两种形式的室内采暖系统造价的差别主要在于热计量装置的购置上。一般认为分户计量可节能20-30%[5]。因此,各方案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都有变化。此时寿命周期总费用贴现值比较见表5。

*

夜上海论坛 注:1.a为方案一和方案二采用双管采暖系统,引入总装一个热计量装置(200元/套),每户需要六个蒸发式热分配表(50元/个),总计折合5元/m2;

夜上海论坛 2.b为方案和方案二采用章鱼式系统,每户入户需要一个热计量装置(1500元/套),折合15元/m2;

3.采用分户计量后,各方案年采暖燃料费用都按节约30%计。

三、结论

夜上海论坛 1.每种方案的总贴现值都随利率提高而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高利率下,日后每年所发生的等额费用相对于现值的贬值的程度较高。

2.无论在有无分户热计量的情况下,方案三的性都优于其它两个方案。在无分户热计量时,方案三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各户独立调节功能,而产生节能效果的作用;在有分户热计量时,方案三的优势在于省去了热计量装置的投资。

夜上海论坛 3.当民用燃气价格低于商用时,方案三的优势更加明显。

4.当以燃气为燃料时,无论何种情况,采用城市集中锅炉房的集中供暖方式经济性都是最差的。

5.采用燃气为燃料时,燃料费用在总经济指标中所占权重较大。在供暖系统设计方案选择中应充分重视锅炉效率,系统可调节性等运行费用的指标,不可单一追求降低初投资而造成日后运行费用增加。

6.本文只就燃气热源供暖方式的经济性进行。供暖燃气热源的选择还涉及诸如安全、污染排放控制等各方面的问

夜上海论坛 题,应综合考虑。

夜上海论坛 1李先瑞等,燃气供热的现状和展望,建筑节能,2000,31(3):43-47

夜上海论坛 2李先瑞等,住宅区采暖方式的选择,建筑节能,2000,29(2):24-27

夜上海论坛 3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第3篇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从生产经营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等指标反映;从物化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固定资产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而从活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等指标反映。由于这些指标在一个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企业中表现出高低错落的状态,而很难作出经济效益的最终判断。为此,本文将运用加权组合方法来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并以此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

2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无量钢化处理

根据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投入与产出、效率与效益方面分析,产出效益的指标可分为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这些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盈利程度和回收速度;从资源利用方面分析,产出效率的指标可分为固定资产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这些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源的利用效果和运行质量。

为了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综合成一个新的变量序列,因此需在综合评价之前对各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对上述8项指标(分别设为x1、x2……、x8)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如下。无量纲化后数据可制表,表略。

其中:x’t为第t个变量无量纲化数值。

2.2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产出效益和产出效率指标从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本、人力及其组合的运行质量和有效程度,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间可能存在着线性相关、甚至是高度相关的关系,这将使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模型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出现重复迭加现象。为此,应该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只保留相关性较大变量中的一个。经计算,上述8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见表1。从中看出,相关系数最大的为(r32)0.5014,说明评价指标间不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至此,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上述8项指标组成。

夜上海论坛 3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夜上海论坛 3.1企业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评价

企业经济效益的加权组合模型为:

夜上海论坛 式中f为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w为第t个变量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权重;x’t为第t个变量无量纲化后的数值;n为变量个数。

夜上海论坛 每个变量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权重系数按层次分析法中的方根法确定,其步骤包括构造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a)、计算a中行元素乘积(m)、计算m的n次方根(g)、对g现一化得相对权重(w),其结果如表2。

夜上海论坛 经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8.84,a的一致性指标(ci)为0.120,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0.085。因为cr<0.1,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加权组合模型,得到各企业综合得分依次为0.232,0.497,0.791,0.403,0.537,0.018,0.786,0.208,0.409,0.361。按综合得分由大到小每隔0.25划分一个档次,10个企业的分类情况如表3。

3.2企业经济效益的聚类分析

夜上海论坛 聚类分析是从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中,找出能度量样本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构成一个对称的相似性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各样本或指标之间的相似程度,再按相似程度的大小把样本或变量逐一归类。聚类分析的步骤包括数据标准化(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计算相似性统计量(本文采用最小欧氏距离法,其公式如下)。

式中m为样本数;n为变量数。最后,接着d中由最小到最大距离逐步进行归类,直至合并为一类。

夜上海论坛 根据有关数据,采用最小欧氏距离法分类结果及其聚类谱系图,类间距离如表4,从表4和聚类谱系图中看出,12、13、14与15类到16类之间的差距较大,说明这时各类之间的内在性质已有较大的差异,已不宜再归为一类。因此,归类过程到此结束。

夜上海论坛 3.3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结合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表3与聚类谱系图,加权组合模型评价结论与聚类谱系图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如果将两种方法的第二与第三类合并会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由此,也充分说明了加权组合模型法在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至此,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结论,表3已作了详尽的叙述。

4结束语

第4篇

品就轻易理解了。宋朝政府为了保证汴京的皇室贵族官僚士兵等居民的食用粮供给,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漕运制度,大规模地组织南粮北调。江淮漕运米粮之船沿汴河抵达开封,一年三次。宋真宗时,漕运粮食最多达700万石,一般在600万石左右。另外尚有沿五丈河从京东路等地运来的每年约50~70万石。这些漕粮中的大部分是江淮荆湖等地的赋税所得,并以实物的形式分配给京师等地的皇室贵族官僚兵卒,基本不属于商品的范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收购来的。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其闻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就说:“今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江浙诸路,岁籴米二百万硕,其所籴之价与辇运之费,每岁共用钱三百余万贯”。据此,若来自东南的漕粮总额以每年600万石计,则通过市场购买的部分就占了其中的1/3左右。既然是籴买而来的,这部分漕粮就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宋政府还经常就近从汴京的市场上收购粮食。如天圣年间,唐肃担任度支副使,“会官籴麦京师,数且足,有豪姓欲入官者以数十万石,因权幸以干掖庭。太后面命肃,肃曰:`麦贮于仓,率不过二岁,多则朽腐不可食,况挠法耶?’卒不受”。问题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居民的增多,这每年650万石左右的漕粮,究竟能否满足汴京的需求呢?宋人通常采用的人均粮食消费的计量数是,一人日食2升。一个享受中等待遇的士兵的饷粮标准是“月粮两石五斗”。汴京人口,据宋太宗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在宋朝开国之初就已达一百数十万之众,此后肯定要持续增多。以至出现了300万、500万、甚至700万等种种说法。即使按周宝珠先生的考证,以北宋汴京最盛时有13-7万户,150万人计,那么650万石左右的漕粮,只是89万余人一年的口粮,或22万士兵的饷粮。很显然,汴京居民实际的口粮需求量与漕粮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这还没有包括造酒、饲料等其他种种消费在内。这个缺口主要或者说只能通过商品粮填补。三司告说:“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以至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一次能够拿出数十万石麦子的大粮商。巨大的商品粮消费市场自然造就了一大批专门以经营粮食买卖为业的商贾稗贩,单从汴京行会中的米行、麦行、面行等就可窥其一般。那么,汴京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粮究竟在口粮需求总量中占有多大比重呢?假设汴京的常驻居民按150万人、人均年消费口粮3石计算,汴京全年的口粮需求总量则是1095万石。除去650万石的漕粮,则商品粮应达445万石左右。也就是要占到口粮需求总量的41%左右。更何况,东南地区运到汴京的漕粮并不是始终保持在每年600万石的水平上。自宋仁宗时起,由于汴河涸浅、粮区遭灾等原因,漕粮经常缺额。这样一来,对商品粮的依靠更得成倍增加。汴京如此,其他城市对商品粮的依靠程度就更高了。吴自牧说:南宋的“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余石,皆需之铺家”。所以,杭州的粮食贸易十分繁荣。“本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俱是米行,接客出粜。……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表铺家。及诸山乡客贩卖,与街市铺户,大有径庭。杭城常愿米船纷纷而来,早晚不绝可也”。另据周密记载,“杭州除有米之家,仰籴而食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厢不与焉,客旅之往来又不与焉”。的确,假如算上方圆若干里的城外南北二厢居民区和众多的流动人口,仰籴而食者之数肯定会成倍增加。即使官府调拨分配的漕粮,也像汴京一样不完全来自赋税。据李椿计算,临安“月须米十四万五千石”,而政府储备漕粮的“省仓之储,多不能过两月”,必须经常从市场上购买加以补充。临安漕粮中购买的数量究竟有多大呢?据宋孝宗乾道元年,司农少卿张宗元奏称:临安“辇毂之下,供馈至广,岁用粮一百五十余万硕,虽全仰两浙苗米,然所得不过八十余万硕,其余七十余万硕尽系坐仓收籴及和籴客人米斛”。可知临安每年消费漕粮官米150万石左右,其中80万石属于租税上供米,其余的70万石是在杭州等地从客商等处籴买来的。如此说来,在临安,即使是政府调拨分配的漕粮当中,来自市场购买的也占了467%,真正属于租税收入的只占533%。建康府的繁华仅次于杭州,它在南宋的政治军事地位也仅次于杭州,但对于商品粮的依靠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刘宰说:“金陵古帝王州,民物所萃,食焉者众,生之者寡,岁仰籴客贩。长江天险,舟至不时,价辄翔踊”。袁燮说:“金陵军民杂处,舟车辐辏,米、麦、薪、炭、鹾、茗之属,民间日用所须者,悉资客贩”。担任建康知府的余嵘在给朝廷的告中说得更严重:“此邦虽名为繁庶,而民生最艰,素无盖藏,日食所须,仰给商贩,米舟一日不至,米价即倍腾踊。……万一上江岁歉、邻邦遏籴,则狼狈尤甚。……以是数十万之生齿常寄命于泛泛之舟楫,而米价低昂之权又倒持于牙侩之手”。这座城市所需要的粮食,恐怕绝大部分靠市场解决。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无论是政治城市的汴京,还是综合型城市的建康府,以及居于两者之间的杭州,其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粮食当中,依靠市场供给的比重都很大,依靠赋税收入调拨的部分反而较小。商品粮对于这些城市而言,绝对不是零星的补充。这些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就更可想而知了。同时,粮食是城市居民消费量最大的商品,也是宋代官府通过二税征收最多、调拨数量最大的物资。粮食的供给结构尚且如此,城市消费的其他商品也就更可想而知了。城市不仅是农业商品的消费市场,而且是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基地。如四川农民通过成都的蚕市贸易:倾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

不唯箱篚供妇女,亦有锄博资男耕。张方平说:“彼穷乡荒野下户细民,冬正节腊,荷薪刍入城市,往来数十里,得五、七十钱”。朱熹说:“近城乡民,全藉将些小系税之物,入城货卖,办籴口食”。方回说:在浙西秀州的魏塘镇,“见佃户携米或一斗,或五七三四升,至其肆,易香烛、纸马、油、盐、酱、醯、浆、粉、麸、面、椒、姜、药饵之属不一。皆以米准之,整日得米数十石,每一百石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粜钱,复买物货归售水乡佃户”&nb

sp;。这些都是农民自己通过与城市市场的交换,直接获得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例子。至于农民利用商人的中介间接向包括城市在内的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事例就更不胜枚举了。前面谈到的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就尤其是城市市场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这种双向的商品流通,使双方建立起了密切的商品交换关系,通过商品货币经济的纽带,城市和乡村结成了一个经济的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关系并非仅仅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对立关系,还有彼此促进、相互依存的一面,尽管后一方面的关系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人们较强调城乡关系中对立的一面,却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城乡相互促进的一面,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第三,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市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给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工业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一方面,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购买力越强,城市的辐射能力也就越强,以它为中心形成的市场圈就层次越多、范围越广。即市场圈的大小通常是与城市的大小成正比的。另一方面,从大小不等的城市对其各个层次的市场圈的影响力度来看,越是距离较近的地方,受城市的影响越大。也就是说,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延伸而逐步递减的。多数情况下,受城市影响最大的还是其一、二环市场圈,即城市周边的地区。一般说来,城市的近郊和四周地区,受城市消费需求的拉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条件相对好一些。城市居民所需的粮食、布帛、薪炭、鱼肉、蔬菜、水果等日用消费品,还有城市需要的雇佣劳动力等,都为这些地区农业商品生产和劳动力提供了市场。同时,城市集散销售的各种外地商品,也使这些地区得近水楼台之便。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恐怕最初多半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假如说市镇的兴起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市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辐射带动。根据龙登高博士的研究,宋代大城市四周的市镇数量多于小城市,并且一般而言,州治所在的县份比其他县的市镇多。例如,南宋建康府所属各县计有16个市镇,其中有12个市镇位于距县治60里以内的地方。会稽府有10个市镇,其中的8个距离县城在60里以内。在杭州的四周,市镇的分布也是由远而近愈来愈稠密。临安府管辖的钱塘、仁和县境内有19个市镇,其中距县治10里以内者有10个,另有6个在30里以内,其余3个也都不超过60里。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汴京开封府有31个镇、西京河南府有22个镇、南京应天府有13个镇、北京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路有163个镇等等。都说明在大城市的四周和城市密集的地方镇市也较集中。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一些市镇的发展历程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湖州的新市镇,在北宋时就已“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岁久成聚。谓弃陆市而新徙于此,故曰新市”。到了南宋,更直接受到了临安的辐射影响,“建炎南渡,密迩行都,衣冠鳞集”。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交通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另外,城市向来就是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宋代的乡村人户大量离乡进城,是城市人口增加的重要渠道,这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进城的农民提供谋生再就业的机会,表明城市吸纳和安置农业剩余人口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这也是宋代城市综合经济功能增强的一个显著标志。总之,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在其内部突破了坊市分离的旧体制,商业空前繁荣,而且对于区域性市场体系的构建、对于带动农村商品经济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作用汇聚到一起,表明宋代城市的综合经济功能大大增强了。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经济依托乡村经济的发展而繁荣,农村的商业性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则以城市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和销售网络中心。与前代相比,宋代的城市已经远远不仅是政治的堡垒、军事的据点,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的意义明显提高,其带动的能力大大增强。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工商业者队伍的壮大和城市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使得社会经济格局在表现出一种从城乡对立和分离走向城乡一体的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间的分工。所以,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应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结构性标志。顺便说一句,中国古代的城市无论是政治的产物、还是经济的果实,随着全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它都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研究城市经济,不应只关注其自身的繁荣与否,还应当重视其综合经济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在学术界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中,城乡一元的分析构架正在逐步取代城乡分离、城乡二元体系的理论模式。把城市作为封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局限于城市本身,而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上加以熟悉,应是研究的方向之一。

注释参见《宋代经济史》第1012~1013页。

夜上海论坛 参见《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第232~233页。

夜上海论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96页,1963年版。

《长编》卷394元佑二年正月辛巳。

夜上海论坛 参见《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第92~99页

夜上海论坛 《长编》卷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

《长编》卷109天圣八年三月已卯。

《梦溪笔谈》卷11;《横浦集》卷12《状元策》。

《长编》卷161庆历七年十二月;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国计出纳事》。

夜上海论坛 《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六月乙酉。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第34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夜上海论坛 譬如仅造酒一项,熙宁九年“在京酒户,岁用糯米三十万石”。

夜上海论坛 《长编》卷63景德三年五月戊辰。

夜上海论坛 《梦粱录》卷16《米铺》。

夜上海论坛 《癸辛杂识》续集卷上《杭城食米》。

《晦庵集》卷94《敷文阁直学士李公墓志铭》。

《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40。

夜上海论坛 《漫塘集》卷22《建康平止仓免回税记》。

《斋集》卷13《黄度行状》。

《景定建康志》卷23《城阙志四-平止仓》。

【2

1】苏辙《栾城集》卷1《蚕市》。

夜上海论坛 《乐全集》卷26《论率钱募役事》。

《晦庵别集》卷6《晓示乡民物货减饶市税》。

夜上海论坛 方回《古今考-续考》卷18《附论班固计井田百亩岁入岁出》。

斯波义信《宋都杭州的商业中心》,《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第322~327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第5篇

夜上海论坛 【摘要】:综合绩效评价是指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行业评价标准,对企业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增长以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的综合评判。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逐步去完善。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但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拓展绩效评价的应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探讨。

一、国资监管的历史沿革

夜上海论坛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夜上海论坛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夜上海论坛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在财务动态监测中引入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季度报表进行评价,将得出的结果与财务预算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果结果相近则说明企业运行较为正常;如果结果偏离较大则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一方面警示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预算调整的依据。

对财务决算进行绩效评价除前述的作用外,还可以综合评判企业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更为主要的是可为业绩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业绩考核是出资人对经营者所下达的最低完成指标,但在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根据业绩考核目标倒挤财务预算的现象,使财务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业绩考核目标进行报表粉饰,使财务决算失真。利用绩效评价评判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企业从主观上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绩效评价工具凭借其特点,其应用范围将更为广阔,不仅在财务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发展规划、人事任免、投资评审等领域以及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实施子公司监管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逐步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第6篇

夜上海论坛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夜上海论坛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夜上海论坛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夜上海论坛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夜上海论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夜上海论坛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夜上海论坛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夜上海论坛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夜上海论坛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夜上海论坛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夜上海论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夜上海论坛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夜上海论坛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夜上海论坛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第7篇

夜上海论坛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围绕中心城市开展生产力布局的模式,以放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构建城市群的实践,表明国内生产力布局模式正逐渐向城市主导型转变。为此,研究环昆经济圈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建设重点,加快环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云南省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差距,以促进云南省经济统筹协调和持续快速发展。 论文关键词:环昆经济圈,协调发展,合作,一体化 一、经济圈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经济圈的形成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的产物,是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实现形式,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的结果。当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已日益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经济圈的概念和内涵 1.经济圈的内涵。目前,世界各地对经济圈的实践形式各不同,尚未形成公认的关于经济圈的统一界定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圈是超越单一城市行政区域的大城市概念,一般包括中心城市及与之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统一体。我们认为,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市场和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依托一定的结点城市和交通干线,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形成不同圈层的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实现各种经济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从而使不同圈层经济实现有机联系和互动发展。 2,经济圈的基本特征。经济圈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中心性。经济圈的规模大小不等,但通常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不仅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对周围一定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是该区域经济体系的核心和枢纽。二是联系性。圈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产业之间彼此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开放的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结构转化能力与综合竞争能力。三是通勤性。经济圈内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之间、经济区域之间交通便捷,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 经济圈的边界与各个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有关。随着中心城市带动影响力的增强,辐射扩散范围的扩大,经济圈的边界也随之扩大。经济圈通常由若干圈层组成,可以是以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单核心城市圈,也可以是以多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组成的多核心城市圈。圈层的划分通常由其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空间要素、交通、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因素确定。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联系程度,使经济圈因联系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圈层式的结构。内圈是与中心城市联系最紧密的核心经济圈,外圈可以涵盖较大的区域范围,各圈层及圈层内部相互开放与兼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及相应的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形成有机衔接。 3.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50—1994年,城市总人口增加了18.25亿,年均增长2.94%,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达到45.2%。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迅速形成了一批大城市。1950-1990年,5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从8座增加到33座,聚集人口由5200万人增加到3.15亿人。预计到2015年,大城市人口将达到7.32亿人,占世界同期城市人口数的18.1%。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大城市的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集聚作用不断增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联系不断紧密。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城市中心圈。随着中心圈集聚辐射作用的增强,以及城市功能的外溢和扩展,形成了次级层次的经济发展圈。当中心地区的辐射集聚力影响到整个区域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圈层结构,呈现出环绕中心区域的多层圈形经济结构。 经济圈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经济的集聚效益。产业对集聚效益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扩大、空间范围扩张。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逐步加大,通过将一部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疏散,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与次一级的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的经济圈。城市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第8篇

〔摘要〕经济发展与村庄和谐,是村庄发展变迁的两个重要维度。但是,多数学者只关注到村庄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模式,而没有能够对村庄经济发展的后果进行评估。本文从社会资本的理论出发,对经济发展和村庄和谐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了经济发展增进村庄和谐的现象,并对经济发展增进村庄和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最后,文章讨论了经济发达村庄中政治精英的动员能力的过度增长可能会给村庄和谐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社会资本 经济发展 和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中国城市经济轰轰烈烈的发展,中国的广大农村也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成果,终于在90年代显现出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始了经济发展之路,而其代表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学者在90年代进行了大量探讨村庄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模式的实证研究(折晓叶、陈婴婴,1997;陆学艺, 2001)。到21世纪初,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则开始转向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后果评价。蓝宇蕴认为“非农化村庄是一种缺乏延展性的社区组织”(2001),毛丹称则把农村经济实体的建立称为“村庄的单位化”(2000),王晓毅讨论了“经济发达村庄的封闭”(2001)。 以上学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评价,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村庄和谐。村庄和谐是村庄经济发展的重要评价项目。但是,村庄是否和谐,是一个非常抽样的命题,很难用简洁的指标和数据来标示。本研究把村庄和谐操作化为村庄的社会资本,通过对村庄的社会资本进行定量测量来探讨经济发展与村庄和谐的关系。 二、社会资本:概念与测量 1.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 笔者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经济发展和村庄和谐的关系,首先要对社会资本进行定义。社会资本虽然广为使用,但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福山,1999:22)。在社会资本研究中,有众多学者对其做过定义,我们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共性,给社会资本下一个容易操作的定义。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被学术界公认为首先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布迪厄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某种持久性的网络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布迪厄,1988:192-202)。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本质上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中含有资源,可以给拥有者带来利益(科尔曼,1990:330)。 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Robert?Putnam)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普特南,1993:195)。 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Fukuyama)认为社会资本可以简单定义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共同享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或准则”,“社会资本的作用像一种润滑剂,它使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作更有效”(福山,1999:18)。 从以上的四个定义,我们发现,尽管学者对社会资本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关注了社会资本的两个方面:社会资本的本质和社会资本的功能。对社会资本的本质,布迪厄强调其是资源的集合,同时也强调其往往表现为持续的社会关系;科尔曼强调其是持续的社会关系,又强调其中具有资源。笔者认为,“持续的社会关系”和“资源”并不矛盾,是社会资本本质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关于社会资本的功能,学者都认识到社会资本可以为行使者带来利益或者提高效率。综上,笔者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本质上是蕴藏在持续社会关系中的资源或者是具有资源的持续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和资源的运用可以给其所有者带来利益或者提高效率。 2.社会资本的测量 有了定义之后,下面就要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而这恰恰是社会资本研究的困难之处 。笔者认为,社会资本的本质是具有资源的持续的社会关系。因此,对村庄社会资本的测量,就转变为对村庄“社会关系”的测量。社区研究的成果揭示,一个村庄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部分:(1)个人与个人的关系;(2)社区与个人的关系,这为我们的测量提供了第一个维度。另外,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指出,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着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其中,认知因素

第9篇

未来,总是让人满怀期待。 要对亿万人充满万千遐想的2008年中国经济走向做出某种确定的猜想,自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风险活儿。不过,正因为充满了期盼、悬念和变数,才使得所有面向未来的预测和猜想充盈无限的思维张力和价值魅力。 猜想一 宏观经济快牛变慢牛 2008年,由于持续增长的惯性作用力,飞驰的中国经济快车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下的适度增长,国内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基础上的消费需求继续上升。投资与消费的继续扩大,将进一步扩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国外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将明显增多。 不过,这辆飞驰的中国经济快车将很难保持2007年11.4%的高速,它的增速将下降。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9日公布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显示,截止到去年12月,中国经济已在趋热范围内停留了5个月。不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系列中的一致指数出现了9个月来的首次下降,显示经济热度可能已经处于调整之中。 2007年1月到9月,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1%,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在2008年进入又一轮周期性的低谷,全球系统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充满太多变数的国际油价以及国际贸易收支失衡所滋生的诸多贸易摩擦,必将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并影响中国经济运行,将进一步阻滞持续快速增长的步伐。 猜想二 金融调控力度加大 决策层对“由偏快转向过热”发展迹象的警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管制措施决定,给持续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降温,将成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的执行,将在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预调和微调,利率、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三率”将继续调整,实际利率和汇率水平将告别“明紧实松”的状态,公开市场操作必将同步灵活运用。 投资过快增长与全面通胀压力下的流动性过剩管控,依然是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不得不面对的最突出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极有可能进一步放大,全面释放的金融风险必将传递到全球各大经济体,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猜想三 企业加速分化转型 在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国家持续实施的诸多调控和干预政策,将逐步发挥其应有的“降温”功效。宏观经济“降温”,意味着相关行业市场需求不同程度地减少,这将对那些从事传统粗放型经营的企业敲响警钟。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目标的政策刚性、强制性要求,在加大企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成本的同时,也必将对那些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给予致命一击。 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和我国外贸依存度过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压力将同步增大。由于国际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和海运价格大幅上升,同时,国内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安全生产成本、利率、汇率和能源价格等各种影响成本的要素价格也明显上升,而工业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在经历了几年挖潜后开始减弱,在出口减速、投资转为平稳增长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的分化转型也就成为必然。 猜想四 房价拐点令人心惊 2008年,房市将出现拐点,这场由普通购房人、房地产开发商、大小投资或投机者、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多方角力的市场战争将初见分晓:普通购房人“卑微”的持币待购策略威力开始显现,房地产开发商“捂盘”之类的房价操控策略开始失灵,大小投资或投机的炒房客们暴利预期破灭后的套现动力大增,政府政策调控与经适房、廉租房批量供应的“组合拳”合力发威,房价高位踏空迹象渐趋明朗化,“有价无市”的现象仍将持续。 鉴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发所存在的复杂利益关系,2008年上半年的房价将“涨”声依旧,但涨幅趋缓,含而不露的“降价”措施将隐藏于花样层出不穷的各类促销措施之中;到了下半年,局部地区促销失灵的房价将出现试探性的小幅降价,此举极有可能引发该地区竞相降价,由此进一步夯实全国房价“拐点”走向的基调。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整体采取的“降温”措施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未来市场走向的心理预期,并不能排除特定的“蝴蝶

第10篇

新型城市经济,是指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背景下,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新兴经济形态。它具有要素投入的智力密集性、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性、产出的高增值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其主体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八种形态: 1、创意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结构转型的战略产业、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引擎、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有效抓手。浙江应以创新和开放为动力,以服务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为重点,贯彻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整合要素、突出重点、搭建平台、集群发展等原则,打造若干有影响的创意城市,集聚一批国内外有较强知名度的创意人才,扶持发展一批综合优势明显、有一定辐射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品牌创意企业,使浙江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行区。 2、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某些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增加税收、GDP贡献、产业乘数、消费带动、劳动就业和环境优化等作用,集中体现了知识密集、集约发展、产业融合、强力辐射、合作共赢等特征。发展总部经济应当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为主要导向,重点发展区域性和特色化的总部经济。其中中心城市,重点集聚民营企业集团总部,跨国企业区域总部、研发和营销中心,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等,成为区域性的总部经济集聚地;有条件的城市,发展以满足本地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生产性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化总部经济。 3、空港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具有时间价值指向的产品及生产方式在区域对外联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航空运输凭借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空港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发展空港经济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可以把杭州空港经济圈作为率先培育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航空制造、商务服务、空港服务、高新技术等临空产业,打造为长三角南翼空港经济中心、环杭州湾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节点和浙江现代产业的新高地,进而为全省的空港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宁波、温州应结合深水良港和民营经济优势,及早谋划空港经济发展,为都市经济圈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指基于互联网或网络的,以信息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是现代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网络经济,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发展网络经济,应当重点突出两个方向:一是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和支柱产业为依托的行业门户网站,发展完善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等业务,鼓励和支持专业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影响力强、运作规范、发展潜力大的行业网站,使其成为行业的信息发布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二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有条件的商贸、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企业发展B2C的电子商务业务。 5、孵化器经济 孵化器经济就是以孵化器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创业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孵化为主要功能,以推动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成长为目标的经济形态。孵化器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创新形式,在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3家,其中已投入使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1家,目前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的环杭州湾地区,占到总数的90%以上。应当把发展孵化器经济作为发展创新创业文化,满足创新创业需求,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中心等发展,突出对特色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基础性孵育作用,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孵化器。 6、会展经济 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和展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的一种经济形式。

第11篇

一、关注金融危机背后的世界经济转型1.从长周期看,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在本质上属于世界产业周期的危机。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会成为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的动力与契机。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二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00年美国的高科技泡沫破裂后,标志着IT产业作为推动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引擎时代的结束。正是在IT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力结束后,缺乏新的引擎产业跟进,形成产业空洞的背景下,在高科技时期形成巨额剩余的资本开始流向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由金融投资家与房地产商合谋演绎出了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畸形引擎产业:虚拟经济。从这个角度看,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产业周期危机,所以,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着力点,不仅仅是金融秩序重建,还有实体产业动力再造。 2.新能源革命的背后酝酿着世界经济的转型: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酝酿中新经济有以下三个标志。 一是新能源革命解决了在工业经济模式的框架内无法解决的人类文明难题。能源与环境是制约工业经济模式持续发展的世界难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人类发现这个难题以来,在持续的探索中越来越发现在工业经济的框架内无法解决。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是从对土地资源的依赖,转向对土地之下的化石能源的开发,启动了一个全新的财富生产模式与生产方式。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则标志着人类又一个全新财富生产模式与生产方式的诞生。 二是新能源将成为引爆一系列新兴产业与新技术诞生的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人类经济史上每一次技术与产业革命,都是从先导产业发展开始,然后引爆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新产品诞生。衡量是否属于先导产业有三大特性:该产业必须是牵动全局的龙头产业,属于全覆盖的普适技术,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目前正在酝酿中新能源革命完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三是驱动新能源革命的利益驱动机制已经成熟。长期以来,尽管全世界都认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非常重要,但却未能成为各国竞相投资对象。这是因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投资属于财富扣除的投资,属于投资与获利不对称的世界性公共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40多年的积累性发展,支持新能源发展技术(如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的适用性与经济性开始达到与市场接轨程度。在这次应对危机的刺激经济计划中,能源与环境一下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竞相投资对象,这绝不是发达国家对保护世界环境的道义水平大幅提升的结果,而是标志着推进能源与环境利益驱动机制开始形成。金融危机之所以成为新能源革命的契机,就在于经济危机使传统的产业与原有利益驱动机制造成重创的背景下,凸现了成长中新产业的优势,才使边缘化的产业进入政府决策与企业投资的视野。二、奥巴马新政旨在推动经济转型,抢占新经济高地一是奥巴马新政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抢占新经济高地。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是把金融危机作为实体经济空心化危机来对待;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复兴美国经济、占领新经济高地的战略性产业来对待。 二是奥巴马新政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结构调整,而不是眼下的经济增长。奥巴马上台以来,所走的三步棋,都是围绕如何推进结构性变革,强化经济竞争机体,提高竞争力而展开。第一步棋,出台在国会通过总量投资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确立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复兴美国经济的长期目标。第二步棋,对处在危机中企业进行压力测试,强化美国经济微观组织机能。第三步棋,是经过半年的酝酿,美奥巴马于2009年6月17日在白宫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从制度创新的高度启动金融体制改革,为美国新经济航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是奥巴马新政把高科技与生态理念相结合聚焦的生态经济,上升到重塑美国形象与提升美国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处在拐点时期,美国勇敢放弃了传统的制造业,把冷战时期积累起来的信息技术转向民用领域,把高科技作为国家战略主攻方向,由此使美国成为90年代高科技经济的最大赢家。具有原创与冒险精神传统的

第12篇

夜上海论坛【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因其没有明确的概念内涵及定义边界而不被人们所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经济区域应该被理解为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相对独立却高度开放的经济功能区,彼此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网络特征的经济空间。区域经济学应该研究这种经济空间的形成、发展、交互作用以及主体政策问题。 区域经济,顾名思义是“区域”加上“经济”之后两个概念的结合。经济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产物,包括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而区域首先是一定的地理范围概念。至于具体的内涵和定义边界。目前还很难以界定。因此.“区域”这一相对模糊的概念加上“经济”这一专有名词,形成的“区域经济”往往不容易被理解。 这一点无论是学界还是在实践的经济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子系统,通常指国内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大的区域经济可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国际经济区,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田;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省际壁垒是区域经济的最大障碍”,这种理解很显然是将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国内跨越省际边界的经济区概念。在实践层面上.国家宏观部委将涵盖多省市或多城市的区域经济活动称之为区域经济,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概念;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概念都反映了这种认识。地方政府更多地将自己所管辖的行政区看作一定的区域经济,例如将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分为城市经济、农村经济两大部分,然后整体看成是区域经济。而对于企业来说,往往将区域经济直接理解为宏观经济。 那么区域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边界在哪里?许多学者试图在回避这个问题,认为区域经济是指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或不能完全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区域相结合的复合体。但这种解释仍未完全揭示出区域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的理解在理论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亦即区域经济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空间属性。区域经济是探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问题,是空间维度上的经济展现。二是中观性。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有着自己的区域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三是相对开放性。区域经济通常在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制度、体制和运行规则,而对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四是动态性。区域经济相对于国家宏观经济来说,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范围可能发生变化。 基于此,要完全理解“区域经济”,首先必须要弄清楚区域的概念问题。 一、区域与经济区域概念辨析 目前对于“区域”概念的界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远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正如区域经济学家H.理查森(H.Richafdson)说的“精确地定义区域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大多数区域经济学家宁可回避这项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差异,各个学者从自身对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进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各自展开对区域经济学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构建。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科的不成熟。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地理学、规划学等学科对于区域概念的界定,只就经济学对于区域概念的讨论做出分析。区域的经济学观点主要指从西方传统的经济学视角来看待区域的一些观点,西方经济学者对于区域概念的理解也是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的,但这一类观念在理论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艾萨德开始就侧重于将区域作为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 (一)经济学中“无限空间”的区域概念 一般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时,往往做出简单但不太符合现实的假定,即所有生产和消费都集中在一个地点上,这样就剔除了空间因素这一极其重要而很棘手的变量。最简单的例子是运输成本,这种运输成本是因生产区和市场区的空间分离而产生的。一般经济学视这种成本为一种生产成本,并认为降低这种本的主要途径为运输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然而,如果调整厂商的生产区位,则可以避免这种额外的成本,或大大节省运输成本。正如贝克曼所指出的那样:“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分析生产和定价的空间层面,而把它让给了区位论”。从这种角度去理解区域时,区域是一种无限空间,可以由点、线、面来表示,但不包含范围。人们经常接触的空间是地理空间,可以用点(位置)和线(距离)来表

第13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把水利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水利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步形成,最大程度减少了经济损失。全国累计建成江河堤防28万公里,兴建水库8.5万座,总库容6345亿立方米,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常遇洪水,防洪保护区内5.6亿人口、600多座城市、6.9亿亩耕地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供水能力迅速提高,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591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200立方米增加到458立方米。特别是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占全国耕地面积46%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90%以上的经济作物。 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累计解决农村2.8亿人饮水困难和1.04亿人饮水不安全问题,50%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大中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兑现,移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水利支撑。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97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46,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实现零增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100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河、黑河、首都水资源生态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受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情况将长期存在,并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利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水资源条件更加复杂。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资源分布格局更加突出,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加快、强度加大、危害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主要江河部分堤防的防洪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有一半多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三是人民群众对水利功能的需求更加多样。水利不但要强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不但要发挥工程的基础设施作用,还要发挥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四是一些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超采、湿地减少、河道断流,局部引发了严重生态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重的国家。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水利部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总结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和现代化方向,既要防止水对人类的伤害,更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更要抑制粗放增长的不合理需求;既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更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实践证明,这个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成功治水之路。 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转化为实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观念,创新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五个转变":防洪工作要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第14篇

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壮大循环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无害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在体制、机制、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毫不松懈地开展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但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孕育着技术革新的机遇,应对得好,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进而实现新一轮发展。在全社会推广应用循环经济,能够明显减少资源消耗,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这不仅可以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益,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提供重要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创性、挑战性很强的事业,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这些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当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壮大循环经济,切实将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壮大循环经济,应加快构建高效、节约、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高效、节约、环保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通过工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实施产业集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使用。通过产业链的衔接,把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做到“物尽其用”。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尽可能把投入的资源“吃干榨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壮大循环经济,应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要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推进绿色采购。 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壮大循环经济,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着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继续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产学研以及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努力开发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在内的各项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的技术。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相关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壮大循环经济,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措施。可通过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

第15篇

夜上海论坛能源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在自然科学范畴内,“能源”仅表示一种作功“能力”,如抬高或加热物体;在经济学范畴内,“能源”涵盖了所有因内含物质能量而能够提供作业能力的能源资源和能源商品。能源资源,如原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水力、铀、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均可以被采集和产生;能源商品,如汽油、柴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等等,可直接为人类活动提供能源服务。当能源作为投入生产过程的一种必需商品时,与能源商品相关的所有方面构成了能源经济。能源经济是指那些产生能量的物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活动,是能源各类产业经济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与人类多项活动有密切联系。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的无止境是一对基本矛盾,而这一矛盾正是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基础,由此而引起的种种选择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哈维在《现代经济学》中给经济学下了直接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其有限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科学。”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表述是:“经济学的精髓在于承认稀缺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一点是经济学独特的贡献。” 从上述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可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是为了解决资源稀缺问题而产生的,中心问题是由稀缺性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能源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能源经济学正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主线,结合运用其它学科,来探索人类如何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并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的科学。人类对能源资源的稀缺性的认识有一个历史过程,而能源经济学也是随着这一认识的逐步加深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对能源经济研究的认识、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经济迅速增长,是以大量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为前提。此间,西方经济学开始蓬勃发展,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的发展,由此孕育了能源经济学的萌发和基本思想。古典主义着重经济总量研究,相关经济学著作中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而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的,其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均衡价格理论,资源优化配置和外部性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对能源经济学的贡献。可以说,在能源经济学的孕育和认识阶段,经济学大师的诸多论著构成了能源(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内容,为能源经济学的产生作好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准备。这一阶段,能源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侧重于煤炭的开发利用。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1865年出版的《煤的问题》一书,是文献中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全面分析能源问题的专著。杰文斯在详细论述了煤的情况和各种替代能源非对称性的特点之后,认为英国的煤储量有限,靠煤炭而繁荣起来的英国经济总有一天不得不停止发展(雷仲敏,1994年)。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世界人口猛增,经济迅速增长,导致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结束于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电气化的新纪元,全球生产力得到更加高速的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偏远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地下矿物资源得以实现,从而大大促进了能源(资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同时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加剧。于是,在经济学领域,从发展资源经济和解决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及环境问题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建立资源经济学的需要,资源经济学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运而生。一般认为,哈罗德?霍特林(Hotelling)1931年发表的《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是资源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也为能源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其后,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K?E?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和以70年代以D?梅多斯的《增长的极限》(1972)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增长极限论”,孕育了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 然而,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生产和供给相对较充裕,人们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认识一直笼统地满足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能源资源通常被看作是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