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华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华文化论文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论文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夜上海论坛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夜上海论坛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成语与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等等。

2.成语与建筑

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彩画装饰的梁栋。形容建筑物的美丽华贵。元·郑廷玉《看钱奴》三折:“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栊,郁巍巍画梁雕栋。”《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醒世恒言》卷二九:“中间显出一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画栋雕梁。”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的建筑强调群体的宏伟,如果是“独门独院”,则显出一家独住,而与四邻不相通,和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相违背。另外,建筑物形成群体结构时,屋与屋之间有很多“空”,亭池草木点缀其中,显出主次之分,虚实相间的效果,特别是楼台亭阁,总是以其“空”面向外界,达到和自然的交流,身在“琼台玉宇”(指华丽精美的建筑物。常用以形容仙家楼台或月中宫殿),使人如置仙境。

建筑结构中的一些各称也经常用在成语中比喻人或事情。例如,“栋梁之才”(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才。)“栋折榱崩”(栋,房屋的正梁,榱:椽子。正梁断裂,椽子倒塌。比喻倾覆。)“抚梁易柱”,传说中商纣王能手托屋梁,抽换房柱。形容力大无穷。)还有“添砖加瓦”,“偷梁换柱”,“铜墙铁壁”等等。

3.成语与服饰

夜上海论坛 从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衣着主要的是体现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这里主要介绍几个。例如,“高冠博带”,亦作“峨冠博带”。指带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或指穿着礼服。《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元·关汉卿《谢天香》一折:“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师大夫,你与老夫说咱。”《三国演义》三七回:“忽人报:‘门外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

夜上海论坛 形容帝王官僚阶层的有“黄袍加身”(以天子黄袍加载身上,即用为天子之意。)“凤冠霞帔”,“衣紫腰金”(衣紫,穿紫袍,紫袍为古代官服。腰金,腰间佩戴金印。指做大官。元·关汉卿《蝴蝶梦》二折:“陈母教子,衣紫腰金”。明·无名氏《精忠记·说偈》:“感吾皇,博得个衣紫腰金,朝野为卿相,方显男儿自强。”)

二、成语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精神文化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明包含了教育制度,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古代哲学,传统伦理道德等等方面,本文主要分析成语体现出来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中华传统美德。

1.成语与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数著名的教育家,流传下来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成为优秀的教育遗产,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

中国古代教育家意识到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教育。古代的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在教授知识技能之外,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提升,比如从以下这几个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对气节、操守、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立身行道”(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醇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改过迁善”(认识并改正过错,诚心向善。)……这些成语在漫长的中国历代教育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些优秀的教育理论,好多都浓缩为成语,脍炙人口:

夜上海论坛 公认的最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因材施教”(依照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2.成语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以“善”为核心,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德,有自我的约束和完善。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至今为人们继承和发扬,在成语中我们能充分体会这一点。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家族内部把这种爱延伸到社会,就成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对国家也要有担当,甚至危机时刻可以“为民请命”,“杀身成仁”。

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诚信原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待人做事都要“诚心诚意”,“言而有信”,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如果是“背信弃义”必然会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勤劳节俭,清正廉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三国的诸葛亮提出要“俭以养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人需自我约束,不贪求太多,才能表现出“刚正不阿”,才能正己,正心。此外,“厚德载物”“荣辱不惊“天下为公”“不屈不挠”等成语也能让我们领略崇高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中华美德的精髓。

第2篇

设计的过程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被物化也可以当做一个精神,中国文化与工业设计之间可以看成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总与支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1.中国文化是工业设计

汲取营养的源泉设计是一个将各种理念,技术,文化糅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自然的共同体的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我们的文化融入其中,在设计中展现精神文明和文化色彩,增强设计的感染力,给设计作品增添更加浓郁的民族色彩。

2.工业设计是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夜上海论坛 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涌现出文化的色彩。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建筑设施已经演变成一种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经典,我们热爱这些新鲜的文化。鸟巢、水立方、奥运场馆、世博会场馆都展现出一种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一种中国精神。

3.中国文化与工业设计的相互融合

在中华文化和设计结合的过程中,进行设计之间的融合,交流与思想核心的碰撞,从中转化为一个整体性设计。在创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设计相互推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设计文化,我们在进行创新设计道德过程中,就要寻找设计和文化的结合点。

二、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

夜上海论坛 1.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的窗户的设计演变成我们现在的时钟上的花纹设计,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形态到结构、色彩都过渡得很自然,这个时钟摆在家里的墙上的时候,会感觉很自然,闲逸。中国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是武当创立的,是黑白两种颜色代表天地万物糅合在一起,浑然天成的感觉。用太极文化来转化为书柜设计,看上出显得家庭的文化气息很重,浓雅。在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创新设计的完美融合。

夜上海论坛 2.中国文化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启示

在对于文化的设计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在设计的文化中要吸取文化的精髓,才能有好的创意设计。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与设计相互交融。

三、结语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归纳并加以整理研究对我国文化的今后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武术;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夜上海论坛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01-01

中华体育文化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的独有的东方武术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武术曾被提到高一种文化层面,“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则是对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武术文化也逐渐受到热烈的追捧,武术项目不仅成为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同时其也频频现身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从70年代香港媒体中的功夫之王-李小龙,到近期好莱坞中的红得发紫的“功夫熊猫”,无处不彰显着这种东方古老文化的强大魅力。武术,又名国术,是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世界,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保留和继承中华先民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肢体语言,是全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

一、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

(1)“和”,“合”文化价值

与西方在搏击,剑术上所推崇的格斗中人性的释放的价值取向不同,我国的武术文化长期在中华文化大环境的熏陶下,形成一种独到的,以追求“和”为最高目的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据了我国社会文化的主流,而其中包含的“和为贵”的理论精髓,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信条;以至于后来的道家的“不争”、“无为”,墨家的“非攻”、“兼爱”都摆脱不了对“和”的依赖。从我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也可以看出,其追求“和”的内在本质也是非常明显的。原始社会,人少兽众,为了更好的获取生产资料,发掘自然,满足世间万物的平衡所需,人们就必须通过武术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人们对原始社会的摆脱,人们自身的私欲日渐膨胀。曾几何时狼烟四起,人们家破人亡,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武术相关指导,以武力抵抗外族的侵略。后来武术又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营生手段,封建社会的“武状元”、民间团体的“武术总领”、近代出现的“私人保镖”等。当然武术不一定是理论上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但是“止戈为武”的指导原则确是在实际中取得效果最好的方法。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在实质中又相互制衡,协调发展。肢体运动“斗”的内涵与精神层面“和”的意识在武术文化上取得高度地辩证统一。对“合”的文化价值的追求也是中华武术精髓的另外一面。主要包括“形神合一”、“知行合一”、“阴阳合一”三个方面。“形”指的是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是习武之人的外部形态;“神”指的是习武之人的意识,精神面貌。“形神合一”就是说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内在的文化内涵,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古人云:“既学艺,必试敌”,这表明古人已深知认识与实践两者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并使认识得以发展,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知行合一”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阴阳合一”在武术界得到广泛流传,阴阳通常用来代指同一种事物不同属性的对立的两面,合一则表示其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2]武术搏击中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变幻无不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体现。

(2)休闲文化

武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对养生性的追求,中国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着重表现在“养身体”,“养家糊口”等方面。武术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因此其包括娱乐和健身在内的休闲性相对突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体身体健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效自然不用多说,在配合有关“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等科学内涵,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达到极致。增强体质的同时,以“打”、“踢”、“拿”等基本动作为主打的中华武术,常常也被用到民俗文化的发展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中华杂技艺术,美轮美奂的功夫动作指导,精彩绝伦的国粹京剧表演都大量渗透着武术文化的影子,在为观众带来愉悦,调节情感,舒展身心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产业链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机会,如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江西卫视的“争霸擂台”节目等都是武术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3]。

(3)整体谋略思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无疑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流,不同于西方拼规模,拼人数,拼装备。我国武术文化在军事指导方面自古以来就偏好于带有谋略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兵书表现的尤为透彻,“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国武术文化认为在体能斗争中,体格间的差异是不可否认,也不可避免的事实,但这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通过智取,谋略,同样可以达到“出奇制胜”,“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是我国武术的核心思想,同时我国武术文化也非常看重整体意识,这与强调个体,个性突出的西方搏击文化有天壤之别,具体表现在武术的格斗过程中攻守转换,手脚并用的技巧。武术的基本技法中手可拿、可打,脚可踢、可踹,腿可拌摔。就连背也可以靠,身体所有接触的部位都可能会成为技击的点[4]。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吴明.漫谈武术文化内涵.搏击(武术科学),2010,(10).

[2]、次春雷. 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