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
夜上海论坛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夜上海论坛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夜上海论坛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夜上海论坛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夜上海论坛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夜上海论坛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夜上海论坛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夜上海论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夜上海论坛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夜上海论坛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夜上海论坛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夜上海论坛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夜上海论坛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夜上海论坛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土壤;审美习惯
一、民族风格是中国动画存在发展的历史选择
相对于世界动画的发生发展,中国动画经过30年的摸索,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在一个极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对一种舶来品进行探究并自成体系,遭遇到的困难和艰辛恐怕是今天宽松环境中的人们不能意识到或无法想象的事。
夜上海论坛 1956年,中国动画前辈特伟先生提出了“敲响喜剧之门,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动画创作口号。请注意,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这句口号在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中不仅不是空洞的,而且是指导中国动画早期创作的根本方针,这是中国动画人艰难地探索了30年的经验总结。自此,中国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思想创造了世界动画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动画艺术形式,并使中国动画真正地成为世界动画的组成部分。
夜上海论坛 中国动画实践民族风格探索的第一部动画作品即是特伟先生的《骄傲的将军》。在这部影片中,成功地借鉴了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些典型特质,在人物的脸谱化及动作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无遗。在原画的设计中,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壁画的形式因素,浓重饱满,富有特色。而影片的配乐更是恰如其分地巧妙运用了中国民乐,使声画完美的结合。总之,整部影片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息。
夜上海论坛 以今天人们的欣赏角度看,这部仅30分钟的短片仍然有吸引人眼球或全部感官的东西。对关心中国动画发展的人来说,看这部片子不禁难免有一声长叹,这是中国动画片第一次真正被赋予了文化存在价值的动画创作,在中国动画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和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夜上海论坛 如果人能够回到过去,或者说人能够通过想象回到过去,置身于过去的那个历史时段,观察并体会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动画创作,则必为一种精神或意志感动:真诚、执菩、热忱、敬业、智慧、勇敢等等。现代人或缺的一切美好品质都可以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动画人身上体现。如果要谈到这种精神或意志的具体表现,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得淋漓尽致:在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的工具的情况下,只通过人的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部近120分钟的动画巨制――《大闹天宫》,时至今日,这部动画片无论在造型、色彩、音乐、画面效果及制作技术都可使观者沉醉其中,即使再挑剔的观众也难看见这部影片在某一方面有一丝苟且之处。据不完全统计,此片的手绘图就有15万幅,15万幅,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一部影片用了15万幅画图,这是世界动画史上的奇迹!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除了一种精神的意志,还能是其他什么吗?
是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了人,也许这两者同时都有吧。在中国的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动画人创造了历史。或者说,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动画史是由中国动画书写的。20年间,30多部动画片,荣获国际国内百余项大奖,且不断地创造出新。难道不能这样说吗?
充满主观色彩的文字书写会使观者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随之语言叙述的可信度亦会受到置疑。按照论文的一般规则,对待一个问题的论述是不允许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但是,当用文字书写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总使人不自觉地在心中涌起一种情感,不能自控。有时,用文字平淡地叙述一段历史真是一件残酷的事。
假如中国的动画发展只停留在《骄傲的将军》或《大闹天宫》的艺术语言形式上。就世界动画史的角度看,这个动画艺术形式的发生只能算作一种偶然。虽然说偶然就是必然,但那是哲学思辨的范围,在历史叙事中,偶然就是偶然。然而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动画的发展创造非但没有故步自封,而且是不断地以一种又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画艺术形式刷新着世界动画史,并同时证明了中国动画并非是动画史上的一个偶然现象。继《骄傲的将军》之后,1958年,中国动画出现了另一类新形式――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等。1960年又有了折纸动画片《聪明的鸭子》等一系列富有趣味的创新形式,尤其值得一说的是1961年推出了举世瞩目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这不仅是动画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而且成为中国动画最富特色的代表。1963年另一部水墨动画片《牧笛》更是让世人领略了中国动画的魅力与诗意,被认为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自此,中国动画被冠以“中国动画学派”的国际动画定位。
面对如此丰富的动画艺术语言,难免使观者产生一个疑问:即这些想法或创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毕竟在艺术的王国里要有所创新是一件众所周知的难事。那么到底是什么支撑了中国动画的这些创造,或者说中国动画的发展和创造的原动力究竟是什么。
对于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或稍有一些中国艺术知识的人来说,这个显得比较专业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是问题。这就好像是在一个中国人跟前提到“床前明月光”一样的情形。如果问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姓名和“床前明月光”相比较哪一个更熟悉一些?相信大多数人会觉得自己的名字陌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惯性体现。无论语言是否可以说清楚,或者文字的表达是否明确,中国动画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中国人眼中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正是由于这种关联太过明显而使人忽视了这种联系的存在。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中国动画的发展创造提供了无数可能,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可能,而且更是现实的发生,这一点恐怕是任谁也不可否认的。
夜上海论坛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存在发展的合理依据
夜上海论坛 阳光、空气和水是世界万物存在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普遍条件,对一片庄稼或一株植物来讲,这些几乎没有特别去说明的必要。除此之外,则必须强调的必须值得说的就是土地的因素。盐碱地里长不了庄稼,贪脊的土地长不好庄稼,这几乎是全世界农民的共识。同样的道理,文化的土壤也直接决定文化产物的质量。而且在细微处,同样的东西可以有差别很大的味道,就如晏子所云桔生于南为橘,生于北为枳是也,这道理其实一点就通,不必多说。
夜上海论坛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创作和发展必然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这是毋庸置疑的事。传统艺术在造型语言及形式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动画的影响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审美习惯,图像造型艺术必定是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深层意识之中的东西。这一点是没有错的。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余年来生生不息、绵绵不断,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自始以来就确立的一种和谐相生的文化生态心理――“天人合一”不无关系。纵观中国文化史,其中蕴涵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 相争相融的多线发展,生生流转,而并非一脉单传。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传承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或者可以成为解释此文化传统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夜上海论坛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的存在发展的土壤和背景,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即脱离了此文化的“中国动画”还是不是中国动画。答案是显然地,中国动画之所以区别于世界其他动画艺术而独立存在,恰好是中国动画所具有的独特性或民族性特征。这也是中国动画存在的全部意义。故此,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可以是任何动画,但绝不是中国动画。如果逻辑永远只按照合理的方式演绎,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动画存在发展的唯一合理解释。
夜上海论坛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发展取之不尽的渊源
夜上海论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而这种取之不能穷尽正是这个文化固有的特质。这不是一个狭隘民族主义的盲目自大,却是生存于这一文化传统下的民族共识:一切中华古典都是贯穿在模糊和混沌之中,无论从语言文字或者是个中内容都是如此。所以解释的可能和维度不可限制。比方说:一个碗就是一个碗,它不可能是一个盆或者一个瓮或者别的什么东西。但是一个圆就可以被认为是碗、是盆、是瓮、是太阳、地球或可以被以为是任何圆的实体或抽象体。中国的古代文化就是这种性质。在大约四、五千年的时间内,数以亿计的人来挖掘这个资源以待已用,但对这资源来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不断地有所增加并共同构成了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几千年下来,其间之增融不可胜数。
用一个外国学者的话说:“一切的阅读都是误读。”这句话用在中国传统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尤为合适,正所谓作者未必有而读者未必不能有,文化传统的传承和诞生就是这么一个无穷尽的过程,世界上的文化大都是如此,只不过,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中表现尤为明显。
如果以上的说法没有明显地牵强之处,那么中国动画的发展就不再是无材可用或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而只是一个如何选择或利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