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传统文化中蕴含和积淀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夜上海论坛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具有制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而“传统教育”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相对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传统教育。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清末前,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的作用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
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的核心。从孔子开始就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再到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大学》开篇也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夜上海论坛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
夜上海论坛 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所以,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将“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孔子坚持“一贯”和“忠恕”。“一贯”就是要坚持做,持之以恒,“忠”就是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恕”就是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自己不愿意做或接受的东西,就不要施加给别人,这是爱人的基础。自己想要得到的,也要为别人谋之,这是爱人的高层次要求。所以,“仁爱”的思想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不加害他人。只有做到“仁爱”,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宽恕,社会才会和谐。
夜上海论坛 2、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孝悌
夜上海论坛 《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之所以能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起点、核心和根本的地位,其在于“仁爱”是德育的基础,而谈仁爱必然先要谈孝悌,且孝悌是仁爱之本。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又何谈兼爱他人。孔子故曰:“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基础,也是“忠”的基础,从爱父母,到亲人,到朋友,到他人,再到国家和民族,只有调整好自己一父母家人的关系,才能进一步调整好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仁的实践,所以它在中国伦理规范中居于重要核心地位。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育
夜上海论坛 古人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其较多的贯穿在《论语》、《学记》中。
夜上海论坛 (一)孔子《论语》中的教育教学方法
1、温故知新
孔子开篇就说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能按时复习,这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而能在其中获得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两句话都表达了学习要按时温习,并要从就旧的知识中总结提炼,得出新的体会。
夜上海论坛 2、思考与学习
夜上海论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说明了思考与学习的辨证关系,即学习时要思考,思考的同时也要学习。
夜上海论坛 3、因材施教
夜上海论坛 来自于《论语》中的一个典故,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件事情以后就要马上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够听到以后就要去实践它。冉有又问听到一件事就要马上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是的,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另外一个学生听到后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答案。孔子就说,冉有退缩不前,我教导他要勇于进取;而子路勇猛过人,我教导他要谦退。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方面的区别,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性和一刀切。
4、启发诱导
夜上海论坛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即教师在进行启发诱导的时候要注意时机,要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发挥积极的主动性,教师要适时、适当的进行施教。
(二)《学记》中的教育教学方法
夜上海论坛 1、“预、时、孙、摩”
夜上海论坛 《学记》中说,:“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就是说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教学,要循序渐进,按照次序进行教学,要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这是教学的四大原则,掌握这些原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夜上海论坛 2、教学相长
“学,然后能知不足,教,然后能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长善救失
《学记》中说,学习者有四种过错,教师是必须知道的,即“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是说有的人学的不好,要么是因为贪多,学的太过繁杂,要么是读的太少,知识过于狭窄,要么是不够专注,见异思迁,要么是不能坚持,浅尝辄止。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的不好的原因,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夜上海论坛 三、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美育
(一)乐
中国古代教育很重视音乐和音律的教育。其教学内容六艺就有“乐”,到了汉朝,董仲舒大力倡导以学校、社会与家庭为场所的乐教,汉朝随即设立了乐府机构,确立了乐教的重要地位。
(二)诗
夜上海论坛 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他的出现和繁荣不得不归功于古代的诗词教育。《诗》是六经之首,诗教为各教之首位。在太学生的培养中,诗就是不可缺少的美育课程。在汉代还设立了五经博士,自此之后,各朝个代都把五经作为教学内容,诗的学习也作为传统沿袭了下来。
(三)书
夜上海论坛 书法可以抒发和表达人的感情和素养,能达到静心养神的功效。而六艺的教学内容中也有书法。唐代设六学,书学便是其中之一,宋代书学更加完备,有篆、隶、草三体,而历代帝王多擅长并倡导书法,致使书法成为古代学者必学科目之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也在这个文化大潮中传承沿袭了几千年,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才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2丁鼎.礼记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夜上海论坛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历次讲话中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指明方向,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夜上海论坛 1、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夜上海论坛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积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助于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2、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夜上海论坛 3、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夜上海论坛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全面系统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精神。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但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5、重视课程文本阅读,扩大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
一、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基本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成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以下特征:
夜上海论坛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辉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诞生出许多爱国志士。中华民族在坎坷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爱国主义民族气节。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伦理性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是儒家文化,其独特的价值定位使其更加注重个人内在修养的塑造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思辨性智慧。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荀况认为自然界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改变自有的规律。对于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追求上,中华传统思想也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传统的思辨智慧,也是与哲学思想深刻接轨的。
夜上海论坛 第四,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夜上海论坛 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并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这样,由此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成人教育客体的特殊性,成人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目的,应该是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推崇优良道德规范和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伦理道德观念,来促进这些已经形成一定形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人受教育者的优良道德品质等的养成。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方面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人文素质:
夜上海论坛 1.“格齐治平”与“自强不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架构
夜上海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规划了人一生的奋斗途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在自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就要学会“为天地立心,为民生请命,为天下开太平”。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信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先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皆充分反映了中华英烈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自强不息精神。
“格齐治平”的思想能促使成人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小我”置于国家、社会这个“大我”当中,将个人理想的实现同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在社会的发展中重新确立和再次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人教育学生已经涉足于社会,承担了相应的社会义务,需要这种精神再次重建自身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精神有助于磨砺成人教育学生的意志,增强其化解挫折的能力及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竞争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加适应现有工作的磨砺和年龄所带来的压力。
夜上海论坛 2.“允执厥中”与“天人合一”:处世观与宇宙自然观的建构
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提倡“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并把“中庸和谐”之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追求一种超然旷达的情怀。在对待自身上,中华传统文化追奉淡泊名利,以平常心来看待万事万物,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而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即在强调天地人相统一的同时,又强调人的能动性和特殊性,推崇用理性的眼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已经拥有了相对完整的交际圈,因而“允执厥中”的处世之道有助于成人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和平时工作中的不同意见,懂得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知晓对持不同观点的人要学会宽容、理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让学生们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超越。
夜上海论坛 3.“仁爱礼智”与“夙夜在公”:道德观与社会责任感的塑构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德育,孔子以仁、义、勇为达德;孟子以仁、义、礼、智作为四基德。可见道德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和能量源。而中华传统德育的归旨,则在于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从而对人的内心进行启迪。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及爱祖国、民族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便提出“夙夜在公”,《尚书》写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道出“举公义”。如此意念历代经久不衰,如屈原、范仲淹、陆游、岳飞、文天祥、于谦、顾炎武及林则徐等皆高唱出一曲曲为国家和民族无私捐躯的慷慨之歌。
夜上海论坛 “仁爱礼智”的思想有助于提高成教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由于其相对的成熟性和自知性,解决他们已有固定路径依赖的道德和心理等方面难题,需要这种更深层次的德育教育,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夙夜在公”精神能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意识的养成,由于他们已经步入社会,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激发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夜上海论坛 4.“先义后利”与“求真向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重构
夜上海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讲求道义,弘扬仁德,遵循“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和“以义制利”的道义原则,是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体现。另一层面,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历代文学作品间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真求实的理性态度及各种宽容仁厚、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善行等长期以来也是人们所反复称颂的对象。这些作品以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先义后利”观能促使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他们已经接触了许多社会现状,所以这种思想的教育能使他们对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茫然、不盲从,不在利益面前丧失信念,不在道德面前成为矮子。同时,人文教育不求人人成材,但求人人“成人”。“求真向善”的审美观能使成人教育学生从悠久绚烂的传统文化中受到感染、鼓舞、感动和启发,利用古代文学艺术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情商领域,宿就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层次,精神追求的提高也可以缓解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的压力。
三、 结语
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也包含着许多对人生和教育有所启迪的思想。针对我国的成人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加强成教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中华传统文化合理和巧妙地运用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启迪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深层次上升华他们的道德修养,从而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功地完成再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任务,从而更好地融入和回报社会与国家。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夜上海论坛 [2] 冯进.高校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成人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