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法治教育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摘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提出依法治国,并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回顾我国三十年来法治教育,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法治教育师资薄弱、法治教育重数量轻质量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亟需开展更加有效的、常态化的法治教育。
关键词:
法治;依法治国;教育;普法
在2014年10月20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一次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的战略构想。法治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与进一步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法治教育在建立的初期阶段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当前,我国法治教育的开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其所要承担的不仅是教育公民遵纪守法,更包括了塑造法律人格,培养法律信仰的重任。
一、法治教育在我国的历史
虽然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一次将法治教育提上日程,但是“法治教育”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期的“法治教育”称为“普法”,顾名思义,是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法制宣传活动。在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定》。由此,一次声势浩大的普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根据全国人大做出的决定,我国早期普法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培训重点对象和培训重点内容。早期的普法活动也不是一以贯之,而是随着我国政策的转变、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对法治社会认知的加深而不断调整。但综合来看,早期的普法都以宣传法律知识,倡导群众遵纪守法为主要目的。这一目的的确定与我国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面临着“”拨乱反正后法制尚未完善与改革开放逐步与世界接轨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前提就是人民群众了解法律的作用、内容,逐步树立法律威严。另一方面,我国当时经济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薄弱的经济实力也决定了我国当时尚不满足全面宣扬法治思维条件。随着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2014年10月20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又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且将法治教育提升到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大局意识、塑造法律人格、培育法律信仰”为理念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从上述理念可见,法治教育不再如以前以“使广大人民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实施。”为目的,而是希望将法治理念深入我国民众的“骨髓”,使民众在生活中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沿着法治教育演变的历史向前望,可以发现,我国当前法治教育亟需改革以谋求更加多样的教育形式,更加灵活的教育手段,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
二、我国法治教育的现状
夜上海论坛为贯彻落实《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切实做好我市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全面依法治省、依法治市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局面,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乐山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落实全面依法治市总体要求,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狠抓教育系统“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将我市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学用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学校和对象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健全系统化、多样化、规范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夜上海论坛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与课程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基本法律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语言的熟练使用等法律素养。培养道德与法治师资的师范院校在职前培养中应通过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法律课程设置,提高相关法律课程的教学水平,并在教育实践中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职前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今年将开始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招生,未来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少先队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而道德与法治教学自当是主要工作。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本文将对教师的法律素养做一分析,以期为小学教师教育德育方向和职后教师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概述
夜上海论坛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1]在《辞海》中,修养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一定水平。[2]由此看来,素养应是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法律素养,简言之,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该定义只是说明了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法律素养应该是内在法律修养与外在运用法律能力的相互统一,结合素养的一般定义,法律素养一般可以定义为:个人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在法律理论、知识、思维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想和观点、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进行思考,以及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法律素养指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4]道德与法治教师属于一般教师范畴,但是,由于其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法律理论、观点、知识,其法律素养应高于一般教师,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还包括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据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主要指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培养和锻炼所形成的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法律素养,以及按照国家法治教育方针、政策及课程标准要求,为从事法治教育教学所具备的法律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很难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及形成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现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应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概念及本质特征、法的价值,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法律概念等。二是对宪法的深刻理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突出了宪法教育,教师必须对宪法有深刻的理解。掌握与宪法的有关的基本概念,如公民、国籍、基本权利、国体、政体、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等;掌握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认识理解宪政,正确看待当代宪政思潮。三是对于部门法的一定了解和掌握。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法律知识,教师需了解和掌握的部门法包括宪法,涉及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国籍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刑法,涉及刑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民商法,涉及民法总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等;行政法,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禁毒法等;程序法,涉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经济法,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
夜上海论坛 (二)基本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5]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相信法律,能够正确认识法的作用和价值;树立积极的法律情感,加深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具备法律的观点和信仰,能从法律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能用法律思维的方法分析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
夜上海论坛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给学生一定的激励,让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夜上海论坛 从本质上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和鼓励,主要是赏识学生的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环境,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因为他们处于成长期,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合理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赏识教育的合理融入会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较强的信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赏识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较强的信心,就会针对具体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分析。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会共同进步,最终强化师生关系。第三,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为学生提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朝着多个方面发展和进步。总之,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夜上海论坛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教师在实际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良好行为和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扬,其个人荣誉感会得到满足,并最终展现出一定的带头示范性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学习表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交往艺术新思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人们交往的相关视频,学生在真实案例的激发下,会深刻理解何为交往的艺术。在此,教师开展赏识教育就会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
3.创建良好班风、校风、家风,营造良好德育气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良好班风、校风和家风为学生提供引领和帮助。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初中生品德修养和法治思想的建设。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典范。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和谐交往、相互帮助。在其中融入法治常识,提升学生的法治修养。另外,政治教师还应该和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从教育理念出发,家长也需开展赏识教育,在家庭中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法治思想,提升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合理融入赏识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应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师要联合家长,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在教育多主体合作的背景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
夜上海论坛 作者:吴晓楠 单位: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摘要:曾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没有道德支撑的法律是站不稳脚跟的,而没有法律的道德也会流于虚无。可见,要建成一个良好健康的法治国家,道德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自然而然地成为道德和法律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人格逐渐独立,思想逐渐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是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为了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法治观念,有必要对顶岗实习支教中的法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法治;道德;顶岗;支教
夜上海论坛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法治社会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建设,法治的根本问题是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应切实开展法律教育,将法律知识加入到课程中,社会上也要进行法律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理应肩负起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义务,从学校最基本的课程入手,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耳濡目染的感受到法律知识和普法氛围,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法律思维。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从而增强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依法办事,规范自身行为,为把自己养成具有法律常识的国家栋梁之材而不断努力。
一、顶岗实习支教中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一)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自党的十五大提出“法治国家”之后,我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写进宪法。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我国人民的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和完善纠纷机制,并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17-21。为此,在教育中加入法治教育十分重要。青少年正是形成独立人格和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加强其法律知识的培养,是青少年健康人格及良好道德形成的关键,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必不可少。
夜上海论坛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开始由具体运算转向形式运算,人格逐渐倾向独立化,思维逐渐倾向抽象化,性格特点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周围环境。因此,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冲动,不计后果。青少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推进我国法治进程的后备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建成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时期的特点,当前中学生犯罪现象已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他们缺少必要的法制教育,法律素养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在顶岗实习支教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对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起关键作用,有着现实意义。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便利的生活,也带来了泛滥的信息从而为不法分子创造了温床,且将魔手逐渐伸向了尚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尚未成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诱惑,加之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许多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有些甚至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走上了犯罪道路。加之顶岗教师的教学往往有教期短、不固定的特点,因此非常容易忽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往往使学生在关键时刻缺失法律教育。随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逐步提高,犯罪年龄的逐步年轻化,中学生的法律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镇学校成立于1958年,是一所民汉合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教职工42名,334名学生,由汉、维、哈、柯、蒙等民族组成,其中汉族教师19名,民族教师23名。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占地24000平方米。现把我校法治进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夜上海论坛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法治进学校”工作深入发展
夜上海论坛 我校在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中,始终坚持“四个落实”,做到“三个到位”。
夜上海论坛 坚持“四个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书记及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法治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法治进学校”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个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管理体系。二是人员落实:配齐配强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校长、法制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队伍;以法治教育兼职教师、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辅导人员队伍;以德育处、团队和班主任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工作队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三是责任落实: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总结,形成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四是制度落实:学校制定《师德师风承诺书》并与全体老师签订,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教师依法执教能力。
夜上海论坛 做到“三个到位”。
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治教育与教师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以《五五普法教师读本》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学习内容,提高教师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
夜上海论坛 其次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工作计划,保证法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机制。
第三是资料管理到位:我们将建立学校法治教育专项资料,收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实施规范化管理,对问题学生专门建立个人档案,实行追踪管理,努力做到分类科学、记载详实、装订规范。建立教师法治教育档案,加强对教师学法用法的指导管理。
夜上海论坛摘要:师范院校法学专业与其他院校法学专业具有“同质化”特征,教育目标不鲜明未凸显自身优势,在中小学法治教育日益重要的历史趋势下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教育学背景的专业法律人才是师范院校法学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师范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办学原则;课程设置
改革开放40年来,“法”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8年后的高等教育办学热使得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热门人文社科专业都成倍的扩招,法学教育更是成为全国各层级、各专门高等院校在兴办的专业。法学专业的畸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类法学院毕业生同质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发展态势不相适应,多数的法学专业学生如果没有考入公检法等部门,就要面临无专业的就业风险;二是,法律共同体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评价不高———这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整体性脱节相关,并不仅仅是法学一门学科的问题———使得法学虽然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就业市场上法学专业也成为最难找到对口工作岗位的专业之一。教育部在2012年的专业目录上将法学列为控制布点专业,预示着法学专业需要新的整合。
一、师范院校法学专业现存问题
夜上海论坛 我国从20世纪初兴办师范院校的目标就是为中小学教职岗位输送专业人才,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各个层级的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纲要都已经成熟完善。然而,师范院校中的法学专业多是1998年之后乘着“扩招”的东风而兴起,在不具备独立办学条件时,以依托于人文学科大类而创建,早期通常是设置在政治学专业下,究其成因在于我国的政治学法学被划归为法学这个学科大类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有少量与法学吻合。(一)教育目标不鲜明,同质化问题严重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从思政专业独立出来之后,由于缺乏自身的历史积淀,且面临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基本套用全国法学院校通行的模板。这样的培养模式,虽然有利于师范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能与其他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形成统一的法律共同体意识,但是也让师范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泯然众人。而且,人文社科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更让师范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除一部分希望继续深造之外,更多的是以进入公检法机关单位或者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为本职,与其他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法律的实践操作上具有相当大的劣势。
(二)未利用资源优势,学生择业途径窄
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各级教师的专门院校,其强项在于对“师”与“生”之间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师范院校的法学专业如果把培养在立法机关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专业研究型后备人才作为目标,显然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在教师资格的准入条件由专门化学历资格向社会化考核资格转变的过程中,身处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生受大环境影响也把报考教师资格证作为“考证”目标之一,多集中于文科类的政治、历史、语文等,这样的就业准备与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在核心竞争力上具有相当大的劣势。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改革愿景
夜上海论坛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探讨
摘要:
夜上海论坛 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事的关注度,建立慕课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并加以适时引导,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夜上海论坛 一、近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特点
1.教学方式多元化。第一,主题式教学。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行的“问题链教学法”为模板,开展主题式教学。以“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程为例:教师应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主要问题链,渐进式导入课程内容。哲学内容本身较为枯燥抽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哲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将二者加以类比。结合具体事例,讲解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引入其地位,矛盾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也指出了为什么要学习矛盾的观点,最后介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可以说,“问题链教学法”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垂直化知识体系。长此以往学习下来,可将知识系统化、脉络化,运用知识得心应手,增强学生的心理满足感,进而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专题式教学。该项教育方法侧重学生以学为主,转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以“争做四有新人”为例,教师提出课堂教学专题,学生围绕该专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明确知识点,并结合自身实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四有新人”的各项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以知识点为载体,向学生渗入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并科学地应用于实践,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案例式教学。思想政治课应达到寓言式的教学效果,即通过深入全面的剖析个案,达到对学生灵魂启迪的效果。案例式教学的最终指向是以点带面。通过学习毛丰美同志的事例,感受红色精神和实干精神,理解实干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此外,案例式教学应注重师生间互动,在互动交流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走向,并加以正确引导。
2.思想政治课堂“互联网+”教学。“互联网+”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变革。与此同时,慕课、学堂在线、微课等网上在线课堂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很多高水平大学投入了大量师资力量,致力于打造慕课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垂直化互联网IT技能免费学习网站,实现教育的开放性,扩大教育的人群覆盖层次。网上在线教育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性,其开放性也取消了对受教育者学历、身份的限制,从而实现教育的普及性及大众化。此外,慕课尤为重视课堂的互动性,强调课堂参与以及课后反馈评价。慕课模式为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