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日本饮食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日本饮食文化论文

第1篇

汉文化,作为对外汉语传播的核心始终影响着汉语教学,汉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众多璀璨文明中的一员,有其独特和宏大的特点和魅力。在日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是不可少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深刻地理解汉文化并且传播汉文化,就必须了解汉语传播在传播对象国家的传播历史,这样就能深刻理解汉文化在对方国家的发展情况,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汉文化的传播。 

汉语在日本得到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封建统治集团对汉字和秦汉典籍产生了极大兴趣和学习热情①。由于缺少本民族文字作为记录载体,日本借用汉字文言书写宫廷文书。公元9世纪初,由留唐学生与僧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公元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开始步入商品经济社会。应中日贸易之需,长崎地方行政长官选拔汉归化人任唐通事,担任中国语口译官兼商务官员。唐通事重视汉语口语学习,他们采用中国传统的私塾启蒙教育方式为子女传授“唐话”,还在“通事会馆”中教授汉语。自唐通事始,日本汉语学习由阅读经典转向实用目的,对此后的日本汉语教育深具影响。 

由上述历史证明汉语在日本传播的历史是很长的,无论是官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融合,还是民间的互通学习,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无时无刻不在吸取着中华文明和汉文化中的精髓。在日本的汉语教学也是发展成熟,无论是隋唐时期日本兴办的“大学寮”,还是当代的“孔子学院”,可见各时期日本对学习汉语必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汉语的热情,虽然中间经历坎坷和曲折,但是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学习汉语的需要。 

二、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正面影响 

夜上海论坛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自身完善成长起来的亚洲强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是在汉文化的滋养中生长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学,接受群体对汉文化的理解是促进汉语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催化剂,不断地在汉语教学中进行入汉文化的渗透会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寓教于乐,在学习中掌握教学对象的文化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日本,这个曾经热爱并依赖汉文化的国家对汉语或者说汉文化的理解层次一定比其他国家要高,这对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有利的条件又是挑战。如何正确地在汉语教学中输出正确的汉文化知识是每个对外汉语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语言的文化价值是传播的根本动因之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历史上,汉语曾是亚洲最具文化价值的语言,是东亚乃至中亚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日本主动学习传播汉语是出于对当时优势文化的崇拜,引进汉字是为了直接摄取中国文化。即使在假名产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仍通过中国典籍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正如日本著名文化史家家永三郎所言:“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考虑,其影响最大的则在于文字(流传下来的文章典籍)的世界中,我国原来没有文字,借用汉字后才开始能够记述语言思想。敬重汉字汉文的观念之所以在国字国文诞生以后还能永久地存在下去,就是基于这一原始的事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反向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自然就被视为低层次的语言,在日本文化教育界的地位跌至谷底。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并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将其翻译为日语,称为“和制汉语”。和制汉语词大多创造于明治时代,在清末民初大量传入,而这种和谐的文化传播却被战争所打破,到了20世纪40年代左右日本的汉语学习则是为了战争目的。“近代日本的汉语不是从现实中国吸收文化所需的文化语学外语,而是服务于侵略中国的政治的”。 

三、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负面影响 

(一)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中汉字、词汇的差别的影响 

外国学生进行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在这点上日本学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日语中存在不少汉语词汇,日本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所受到的母语的影响比欧美学生更大。同样适用汉字,给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提供了方便,但是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词汇不尽相同,极容易引起误会,甚至会造成学习障碍②。 

(二)日语和汉语在文化层面的差别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中原地区;食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自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地域概念基本形成,不同朝代涵盖的区域范围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区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代的中原地区更多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周边的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北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域。2011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指出,中原经济区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1]。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区域,与广义的中原地区涵盖的区域范围基本相同。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2]。“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行为,因此,饮食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有关中原地区饮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一些门户信息网站上[3],但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的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较少。因此,笔者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主题构成和类型构成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夜上海论坛 1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夜上海论坛 1.1保护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

中原地区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融合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原地区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其文化资源生存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洋快餐普遍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这些都对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有一些影响,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饮食文化也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法国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传统饮食、日本和食及韩国泡菜文化等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美食也在中原地区得到传播,中原地区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4]。中原地区食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汇融合多个民族饮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吸取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饮食的优点,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近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编制《河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中原食文化数据库能为政府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持续开展。

夜上海论坛 1.2促进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现代化

夜上海论坛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原地区许多传统食品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已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出现了经营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局面,依托其上的一些传统中原美食也濒临消失。因此,如何推动传统食品企业实现现代化转型,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健康发展,是政府、食文化研究人员、传统美食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原地区的食品企业都在努力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白象食品作为河南省的重要食品企业,是全国方便食品企业的领头羊。为了发扬传承中原地区食文化,白象食品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现代营养学理念融入传统食品中,开发了大骨汤面、河南烩面等食品,吸收了中原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从一碗香喷喷的面中找到“家乡的味道”。因此,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能为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支撑。

2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2.1特色突出原则

特色突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突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特色数据库的资源优势,增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实力,推动中原地区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2.2共建共享原则

为了避免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浪费,相关部门应在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遵循分散建立、馆际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的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为中原地区读者提供特色鲜明、资源全面、检索便利的信息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效能。

2.3实用性原则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实用性原则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在尽可能节约建设成本的前提下收录重要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实现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更多的读者了解数据库、使用数据库。

2.4先进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产物,需要先进信息技术与成熟管理方式的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可采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将其建设成容量大、兼容性高、安全性强、搜索便捷、速度快、准确度高和扩充性强的新型数据库,保障数据库的先进性。

夜上海论坛 3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主题构成

3.1食文化风俗

食文化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环境的影响,在食品原料选用、加工生产、食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普遍、独特的传统习惯。中原地区食文化古老、活跃,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原料选择、加工方式、饮食礼仪等方面。原料选择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对小麦、大米等大宗粮油的选择,偏远地区对玉米、小米等杂粮的选择,中原西部地区对牛羊肉等原料的选择等;加工方式主要体现焦作地区的土炒面馍、武陟的炒制油茶等;饮食礼仪主要体现在中原地区民众根据《礼记》对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进行了规定。这些习俗都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现代人在就餐时仍然能够遵守这些习俗,如主客座位的安排、敬酒时的端杯方式等。食文化风俗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风俗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2特色饮食

中原地区不同区域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饮食,如:河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马豫兴桶子鸡、真不同水席、逍遥镇胡辣汤、黄河大鲤鱼等,河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碗、永年驴肉等,山西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上党腊驴肉、晋城过油肉、石子饼,安徽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丁里羊肉汤、濉溪双堆面鱼、太和板面、利辛撒汤和公山豆腐宴,山东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高唐驴肉、定陶焖子和泰安煎饼等。地方特色饮食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这些地区特色饮食来源、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民间传说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3食文化遗产

中原地区食文化遗产是指中原地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如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淮南八公山淮南王炼丹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被广泛认可的能够体现中原地区食文化特点的文化活动、文化表演、知识、技能等,以及承载食文化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如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农耕文化”中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原地区的农耕老物件,仰韶文化遗址中保存的酒器、酒具,《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酒楼、饭馆、食店、茶肆等。食文化遗产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4食文化名人

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孕育出一些食文化名人,他们提升了各个时期的食文化水平,在传承、发扬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食文化名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名人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夜上海论坛 4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4.1出版文献

目前,中原地区食文化相关的出版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和政府出版物等。图书主要包括食文化相关的教科书、科普读物和生产技术图书,如《食珍录》《饮膳正要》《中国馔食文化》《饮食文化》等;期刊主要有《中原文化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等与食文化相关的期刊;会议文献主要包括在国际或国内食文化学术或专业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如《中原食品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录的相关论文;标准主要是指传统食品现代化加工涉及的相关标准,如河南省地方标准《油茶》;学位论文主要包括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硕士、博士论文,如《仰韶文化时期陶质食器造型设计研究》;政府出版物主要包括中原地区各省、市、县政府部门及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版的与食文化相关的文献。

4.2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资源,以及商业数据平台、专题数据库收录的相关信息资源等。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包括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河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这些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信息更新及时、信息量大等特点。商业数据平台主要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CNKI中国知网”等,用户在这些数据平台以“文化+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到大量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相关文献。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一些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开发的相关数据库,如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图书馆“民俗文化专题数字图书数据库”、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粮油食品专题特色数据库”等。

第3篇

关键词:维吾尔语;饮食;饭类名称

夜上海论坛 一、维吾尔族的饮食特点

纵观中华烹饪,各民族饮食文明的进化都经历过生食一熟食一烹饪三个阶段,从饥不择食,如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从最早的火炙石燔发展到而今的崇尚饮食审美风尚,人们逐渐追求其精食,美食乃至食趣来,饮食美在社会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一个民族聪智的标志之一,是一个国家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具体写照。

夜上海论坛 饮食是伴随人类诞生出现的微生物,当今新疆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甚多,他们在共同的区域环境条件下基于宗教和地区统一性的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维吾尔族传统饮食为核心的共同饮食习惯,即新疆饮食文化圈,而维吾尔族却是该文化圈的主要代表,它规范着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方式和礼仪,体现了该民族的饮食思想,同时也是该民族之民族性格的外在体现。

夜上海论坛 首先,维吾尔族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是它却跟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些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回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及少部分托茂人禁食马肉,其中回族人不食马肉是因为回族人大多数姓“马”,俗话说“十回九马”,食用马肉是不允许的,而维吾尔族却可以食用马肉,他们的姓名中也没有“马”这个字,或许有的外号或绰号中带有“马”这个字,但是外号,绰号都属非正式场合使用。

夜上海论坛 其次,维吾尔族禁食驴肉,但是驴奶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饮用,如:体弱多病者,肺炎患者可以饮用。在维吾尔族饮食生活中,奶制品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他们常食用的erim jk奶酪,syzrn奶疙瘩等等。

在维吾尔族饮食习惯中最常吃的肉类有山羊肉,绵羊肉,除此之外,还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兔肉,鸽子肉和一部分野生动物的肉。由于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根据教规自己死的,无放血的动物的肉不吃,同时,蹄子中间分叉的动物中,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的肉都可食用(其中牦牛的肉也可食用)。而蹄子呈圆形的动物中,除驴,驴骡子以外的其它动物的肉都可食用。除此之外,狗肉也不能食用。这些肉非但不能吃,而且有关这些动物肉的话也不允许说,尤其是吃饭时,有关这些方面的话更不允许说。但是,有些动物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如:“马”可以用来骑; 牛”可以用来耕地; “骆驼”可以用来运货。诸如此类动物的肉,维吾尔族一般不食用。

夜上海论坛 维吾尔族的饮食对其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有些饭类名称可以当作比喻词来使用.如:用“包子”比喻小姑娘,“油饼子”比喻脸皮厚的人,用“搅团”比喻无聊的人,这种用饭的名称来作比喻的现象在其他民族中也有,但是具体的比喻词不同,意义也不同。如:汉语中“包子”比喻一个人的脸比较大。“面条”比喻消瘦的人。

虽然维吾尔族的饮食结构极为丰富,山珍海味样样俱全,但是他们还是保持自己独特的饮食方式,比如有客上门时,他们就会端出上好的饭食来招待客人,当抓饭,汤面,稀饭,凉皮,酸奶,烤肉,馕等饭食同时端上餐桌时,主人就会要客人先嚼一口馕,以防上火,然后开始吃主食抓饭,吃抓饭的过程中可以夹带烤肉,凉皮一起吃,继而喝稀饭,最后喝酸奶。

夜上海论坛 二、居住在内陆地区的维吾尔族与居住在沿海地区人们的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众所周知,深居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多元的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及融合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都体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及民族文化。

维吾尔族和汉族一样,他们是定居生活的民族,并且一直生活在中亚内大陆。具体说,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另外,在湖南、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维吾尔族人居住。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特点是冬寒夏热,年温差及昼夜温差较大。所以维吾尔族人生活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因各地所处纬度不同,所以它们的温度也有差异,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所以维吾尔族饮食中用海鲜做得饭特别少,虽然海鲜都属于清真食品,但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人们的饮食结构。在这种特殊的气候下,维吾尔族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夏天他们多食用凉性食物,以此来消暑,冬天为了防寒多食用热性食物。相反,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却截然不同,海洋气候四季温润,温差较小,这里生活的人们多食用中性食物。因此内陆地区的维吾尔族与沿海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天壤之别。

夜上海论坛 三、居住在中亚大陆的维吾尔族与居住在东南亚,西南亚地区人们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夜上海论坛 中亚大陆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水分缺乏,多适于种植小麦,玉米,高梁,棉花等耐早性作物,它是我国最早的小麦产地,自古至清末,天山南北,尤其是塔里木盆底,吐鲁番盆地和依犁河谷地带出产的谷,疏,果,肉等饮食达一百几十种,仅《突厥语大词典》记载了百种左右,如今更是多姿多彩。住在中亚内陆的维吾尔族多食用麦制品,一日三餐都以面食为主,最常吃的主食有馕,烤包子,包子,抓饭,馄饨,汤面,油塔子,拉条子等。在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中肉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烤羊肉串,烤全羊,灌米汤,面肺子等珍馐,不仅为全疆各民族人民所喜爱,有的已经风靡全国。

夜上海论坛 而东南亚,西南亚与海接壤,水分极为充足,多适于栽培水稻,如:东南亚的日本,西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西亚的阿拉伯等国家,其中日本人多食用糯米饭,籽粑;印度南部盛产水稻,那里的人们几乎每天吃抓饭,阿拉伯人亦是如此。同时,居住在西南亚的穆斯林一般不用筷子吃饭,而维吾尔族却使用筷子。

如果地理环境不相同,在这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同一民族的人的词汇也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汉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整个东亚,一部分生活在东南亚,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汉族人的语言里表示海鲜名称的饭类词汇与生活在河西走廊,山西,甘肃,新疆,青海,的汉语言比起来比较丰富。

夜上海论坛 以上是本人从民俗,不同地理环境方面着手,对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浅析,当然,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仅靠这些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民族文化是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论文内容丰富,语言材料翔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能也存在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奇曼.乃吉米丁,热依拉买买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J].西北民族研究, 2003汉文版;

[2l罗会光简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J].国穆斯林, 2008 4汉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