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高考改革的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语文;高考作文;立意角度;备考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33.34;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0-01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夜上海论坛 一、命题意图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很好地贯彻了关于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传统文化不断流失,青少年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夜上海论坛 二、材料立意解读
夜上海论坛 对于2016年高考的这道作文题,与其名曰“任务驱动型”,不如说是“驾轭鞭轨型”,不要求立意创新有多大的发散,只求驾在轭中的牛,在牛鞭驱使下顺着规定好的路线或犁沟往前拉。如果不能入轨于“上述三条路径”,或立意只偏执于说“语文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的自信”的作用、意义等,这就算未执行“任务指令”,脱题了。“比较上述三条路径”a.课堂有效教学,b.课外大量阅读,c.社会生活实践。这里的“比较”一词大有文章。并非是比较论述三条路径的高下优劣,“比较”是一个“考证识别甄选抉择”的构思立意过程。于是选择立意的角度只能在 “任务指令”下组合:a、b、c、ab、ac、bc、abc。当然,立意角度要“正中下怀”,以杨玉环在李隆基前起舞作比,剥一句《长恨歌》诗句,最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眸吻题别”。如果你只盯着“课堂”,只算是“凝眸”,是顺着说,跳的是“国标”,不抓眼球;如果你关照“课外”,却有“含情”,是接着说,跳的是“芭蕾”,有点意思;如果你触及“实践”,更为“亲吻”,是“兜底说”,跳的是“探戈”,拓展有力。于是立意视角的价值取向就很明确了,“课堂教学”小于“课外阅读”小于“生活实践”,即“顺着说”小于“接着说”小于“兜底说”。从内容的丰富充实、表达的全面深切、发展的特色凸显而言,上列七个角度中前三个角度胜于后四个角度,两组内细择优选,可形成如下两个不等式:a
夜上海论坛 三、备考启示
夜上海论坛 1. 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流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有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进而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 注意思辨思维能力培养
夜上海论坛 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在备考时,教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 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夜上海论坛 高考作文常从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4. 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体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写作要求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个体生活,表达个体感受,而一些考生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在表达个体的体会和看法时,文字单调,思维浅显,甚至是记账式的呆板。所以,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备考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夜上海论坛 四、 结束语
夜上海论坛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备考中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思辨思维能力、对生活的关注以及表达看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高考制度 高考改革
一、对现行高考的看法
夜上海论坛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30多年,30多年来,高考扛起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虽然社会上对现行高考的非议比较多,但是,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高考起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渐走向成熟。在高考招生中通过不断自我革新,在招生机制和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上,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在制度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打破了社会上人为的等级划分,为每一个考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学识水平的平台。由此看来,关键不是对现行体制的改革,而是自我完善,在现有基础上,使之更加透明,让更多的考生、家长及全社会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高考招生过程,消除他们内心深处对招生的误解。
夜上海论坛 二、为什么要对高考进行改革
夜上海论坛 1.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直接和招生相结合。这样高考和招生就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二者紧密结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在选拔过程中高考额外肩负起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使命,对求学路上的学子做“终结性”评价。真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为自己招来不少非议声。3.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结者,必然会成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此过程中肩负了另一个使命“塔台”的作用,指引基础教育向前发展。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塔台”的指令为主,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基础教育放弃了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发展方向,而紧紧盯着“塔台”,时刻关注“塔台”随时发出的指令,担心因错过“塔台”指令而误入“歧途”或“落后”于同行。4.作为广大学子一心向往的“象牙塔”,招揽“人才”过程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也失去了自我,唯成绩是从,尤其是稍有名气的高校,每年高考招生结束后,以招收了多少名状元为荣,而不考虑在这个熔炉中能否历练出宝剑,考生更加不顾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名校“趋之若鹜”。5.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紧盯高考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紧盯中、高考升学率和每学期的期终统考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校长给一线老师施压。不管是职称晋升还是外出培训,学生的成绩成了唯一指标,必然导致一线教师紧盯考试,因为学生的成绩决定老师的“命运”。然而,所有一切带来的不利因素最后都指向了高考,高考成了替罪羊。
夜上海论坛 三、对教育部1+5方案的认识
夜上海论坛 “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1.外语一年多考,能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考试结果分等级还是分数,在招生过程中占多大比重?如果考试结果是实际分数,就必然会出现一年组织多少次考试,学生就会参加多少次考试的情况,这样肯定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分等次则情况会好很多,考试成绩在规定区间内等级是一样的,学生会结合平时的情况对考试成绩作比较,只要是正常发挥就不会再考试。只有极少数发挥欠佳的学生会参加下次考试,这样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2.综合素质评价能否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校招生过程中,是否和现在一样只看高考成绩?一线教师的评先、晋职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年终考核只要和高考挂钩,就必然导致综合素质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表面文章,表里不符。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能否起作用?在整个招生中占多大比重?这些将决定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3.考试招生违规处理,能否做到考试的绝对安全,能否保证招生过程的完全公平、公正和透明。
夜上海论坛 四、对高考改革的看法及建议
夜上海论坛 在现行的评价制度下,只要高考和招生连在一起,人们对高考的质疑就无法消除,高考必然肩负终结性评价的重任,怎么改革都无法让每一个人都满意。
高考总是媒体焦点,今年,种种高考新闻中,有两条颇具意味。一是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预计将达72.3%,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另一条是在“自授文凭”的南方科技大学,45位自主招收的学生此前发出公开信表示要拒绝参加高考。
夜上海论坛 30多年前,高考平均录取率还不到10%,与那个年代相比,今天的考生真应感到欣慰和庆幸。超过七成的录取率,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但如何保证高校生源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则成为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对学历、文凭的看法也日渐多样。从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到南科大的改革,高考体制外的选才探索,也有了强大的现实基础。同时,单一的考试方式问题渐多、积弊渐重,与时代对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有所脱节,高考制度出现“裂缝”,高校招生方式不断多元,个人成才途径不断丰富,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高考录取率上升、南科大学生“拒考”,从正反两个方面,佐证着高考改革的必要。
夜上海论坛 虽然说高考自恢复之日起不曾停止改革的步伐,但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社会和个人在需求、心理上的变化,远远快过高考改革的步伐。而高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入口”,更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高考改革,必然要直面新的挑战、解决新的课题。
夜上海论坛 改变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高考,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更寄托着无数学子和家长对未来的希望,是社会流动、个人上升一个必不可少的通道。
夜上海论坛 因此,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应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前提。一段时间以来,高考作弊、高考移民、高考加分等等,引起广泛质疑和诟病。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取消或缩减加分项目、加分幅度,可谓必然选择,也体现着高考价值的重塑和回归。
一些人对为高考改革探路的高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还心存芥蒂,不愿认同。在他们看来,诚信体系尚未健全的社会,除高考分数外,很难保证其他评价方式的真实性、可靠性。“一考定终身,分数论英雄”的标准,相对仍较为客观和公正。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高考改革一定要等到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起来才进行吗?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高考英语听力 “一年多考” 原因 好处
夜上海论坛 自从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它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在不断地改革。三十余年来,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有重大意义。但是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一考定终身”的机制加大了考试的风险,难以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2010年7月印发的被称为“中国未来10年教育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将“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写入其中。1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到高考改革时表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针对这一改革设想,对一些受环境干扰因素多,标准化程度高的科目,将率先试点一科多考。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英语听力可能最先进行试验。在全国各省中,浙江省从2009年已经开始对高考英语听力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收获颇丰。本文分析了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原因和好处,并为它的实施给出相关建议。
1.理论基础
夜上海论坛 1.1情感过滤假说。
夜上海论坛 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考试时,心理素质较差的考生可能注意力难以集中,紧张、焦虑、害怕,最终导致英语听力考试结果不理想。“一年多考”给考生机会去适应这种关键时刻,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自主选择参考考试的时间,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
1.2人本主义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考查其各个方面,不能采取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具体的人。“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考生个体的差异,给予他们多次机会来面对严峻的高考,让他们有机会发挥得更好。“一年多考”能减轻考生的压力,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2.高考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原因
2.1听力考试的特殊性。
夜上海论坛 首先,听力测试具有易受干扰的特性。外语听力测试对外界的要求比较高,比如设备、环境和监考人员的素质。外界干扰常常使考试的组织者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有关高考中是否保留听力测试及听力测试如何进行等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2005年很多省市取消听力测试,其原因也是如此。
夜上海论坛 其次是听力测试的即时性。高考中考生的心理均处于高压状态,听力试题播放转瞬即逝,更加剧了考生的紧张心理,其中哪怕出现微小波动都可能对考生造成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凡是即时性的、无法再现的考试方式用于“高利害”的考试都有着很大的风险,这也是听力测试虽然进入高考时间不长,比重不大,却问题迭出、争议不断的原因。
2.2英语改革时机成熟。
高考科目改革在英语上率先突破,这是大势所趋。我国高考从1997年开始一直在力求完善英语听力。如今的“一年多考”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普通高校入学统一考试的安全、有效、公平、公正,确保全体考生的利益。
夜上海论坛 “一年多考”政策已在浙江省试点,收获颇丰。从2009年高考开始,浙江省对英语听力部分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总分30分的英语听力考试,放在每年3月和9月举行,考试成绩两年有效。每个学生在高考前自主决定考试时间,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统计显示,2008年9月,浙江全省30多万考生参加了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其中得到30分满分的有5500多人;到了2009年3月的考试,满分考生增加至1.5万多人,不少考生参加第二次听力考试,成绩比第一次有所提高。据分析,听力考试分数的提升,一方面是因为考生经过半年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考生对听力考试更适应,心态更平和,更能发挥真实水平。
夜上海论坛 3.英语听力首先实行“一年多考”的好处
从图一来看,超过50%的人认为“一年多考”能减轻高考压力,能提高高考的公平性。
首先,测试条件对听力测试的影响是最大的。英语听力“一年多考”改革可以避免很多环境的影响因素。
夜上海论坛 其次,一年多次考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参考考试的时间,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提前考完可以让考生放松“心情”,再有针对性地准备下一次考试,弥补上次考试的不足之处。
夜上海论坛 最后,“一年多考”可以让考生不再花费时间在复读上。复读一年,父母和学生又要承受一年的压力。如果一年多考几次,学生可以选择状态最好的时候参加高考,考完如果不满意可再考。
夜上海论坛 总的来说,“一年多考”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高考的公平性会大为提高,有利于构建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人性化。
4.建议
夜上海论坛 4.1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听力技能。
考试的主体是学生,考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应变的能力。在目前情况下,广大中学教师能遵循英语语言教学规律,从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尽可能地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夜上海论坛 4.2改进高考听力播放系统和周边环境。
实行“一年多考”只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却无法最终消除这些影响听力环境的客观因素。在高考的两天时间里,社会其他部分应该尽可能地配合,为高考听力创造更好的环境。高考听力考试系统也可以尝试采用一种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维护简便、保密性好、投资较少、可长期使用的听力考试系统。
夜上海论坛 4.3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应保持其稳定性。
夜上海论坛 “一年多考”出现后,很多人担心会因为出题的工作量、监考的工作量等的大大增加,而降低高考监考、试卷安全和试卷的稳定性。所以还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定明确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让评价在量化、公开的尺度下进行。总之,高考改革不仅要提出路线图,而且要广泛征求意见,小心求证。高考应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抛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循序渐进、谨慎操作。
夜上海论坛 4.4保持改革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
夜上海论坛 高考听力“一年多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听力设备欠缺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有利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但是要使“一年多考”能够扭转整个不平衡的局面,还需要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设施支持和教师支持。“一年多考”还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对招考进行监督,无论是考试现场的监督,还是阅卷的监督,抑或是有效分数的录取存档工作监督,都必须落实到位,不给“暗箱”有操作的黑暗角落。
总之,一年多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让教育更加人性化,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因为高考涉及考生、家长、大学等多个群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如何保证“一年多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意义重大。高考听力改革作为领头羊,如果能够改革成功,将为高考改革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Maslow,A,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Norstrand,1978.
夜上海论坛 [3]楚慧杰.对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题的探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夜上海论坛 [4]周轩,张鹏.对高考英语听力测试的探讨[J].中国考试(高考版),2005.
[5]杨晓军.听力测试中的心理调适[J].考试,2006.
[6]王海波,李力.对浙江省取消高考听力的几点看法[J].教育与管理,2005.
夜上海论坛 对于这次由高考改革催生出的走班教学,不同人群的态度和建议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走班制能够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有人觉得推进走班制不宜太匆忙;还有人担心走班制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对学业会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准确把握“走班”和“选学”的关系是正确理解走班制的关键。
夜上海论坛 首先,实施走班制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本次高考改革提出的走班制,其直接目的在满足高中学生选学的需要。由于高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固定班级、统一授课的形式显然无法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走班制可能是目前较为合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将走班制视为能够牵动教育改革“全身”的“一发”的扩大化理解,或者只将走班教学窄化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看法,都是脱离本次高考改革背景而对走班制产生的误解。
夜上海论坛 其次,明确学生选学的需要有哪些。一般来说,学生选学的需要主要集中在选目标、选内容、选方式、选结果等几个方面。对学生选学的需要进行梳理,尽可能全面地弄清楚学生选学的需要,既为走班制的设计与实施奠定基础,明确走班制的可为和不可为,也可以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多角度来规划满足选学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再次,落实走班制需要系统实施。走班制与目前固定班级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既需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也要加强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还要建立走班教学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以促进走班制的有效落实。
记者:您3年前在《“高考”在美国》一书中提出了12条中国高考改革的基本方案:“高校逐年加大自主招生的量和面,争取两三年内,在数量上增加到20%;20%的自主招生与80%的传统高考招生模式同时并存;参加各个大学的自主招生的申请者,必须参加高考……”这几条与2006年的真实情况不谋而合。特别是今年复旦大学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您怎么看:
夜上海论坛 黄全愈: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都只是检测的方式和手段,关键是我们通过哪种检测手段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并且通过这种对人才的选拔,向社会、向大众传达一个什么信息。比如说,你选拔的是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一流考生,那么,你就用你的选材标准向社会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大家都应该培养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也就是说,看一个高招模式是不是合理,首先要看它的选材标准是什么?然后,再看这种模式的检测手段是否能筛选出所设定的人才。
记者:尽管自主招生在选材上有许多优越性,但社会上许多人拿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来责难复旦大学的“一面定终身”,说复旦大学是“五十步笑百步”。同时,社会上对于自主招生是否可以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也提出质疑。本报对此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59.2%的人对高校自主招生并不赞同,因为,自主招生没有完善的保障公平的制度。您认为,自主招生能保证考官没有主观的偏爱,实现公平、公正吗?
夜上海论坛 黄全愈:可以说,面试这种“面对面的双向交流”比笔试那种“面对面的单向交流”更合理、更科学。因为,教授、专家们可以根据他们心目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的人才标准来选人才。经过五个教授和专家“面对面”地选的人才,远比“面对纸”地录取学生要科学、合理得多!当然,经过五个不同的专家、教授的面试和筛选,其中仍然难免有人为的偏爱和喜好。但是,总比笔试以某些一成不变的、现成的标准答案来筛选人才更能识别、甄别各种类型的、有性格、有特点的多姿多彩的人才。同时,我们也可以反问:笔试就没有人为的偏见和喜好吗?标准答案本身可能就代表着某种偏见或喜好。何况作文一类的批改,同样有个人的偏见和喜好。另外,从学术层面上说,面试的要求更苛刻。笔试需要读和写,面试需要听和说。美国天赋教育的“童子功”之一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的习惯。一个是对书面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另一个是对口语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但是,“批判性阅读”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而“批判性聆听”的反应时间很短。因此,要求更苛刻。
夜上海论坛 记者:但面试也有它的局限性吧?
黄全愈:当然是这样。比如,对特别拔尖者或特别低劣者,人们较容易作出判断,但对那些虽然优秀但又没有优秀到可以一锤定音程度的学生,要对他们的面试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必须借助录像和录音,由终审小组做出最后决定。尽管复旦的面试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但这种“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的录取方式,是一种既认分又认人的选材标准,考分并不是惟一的考量因素,因此是一个进步,是对“认分不认人”的传统高招方式和高考选材标准的改良。如果什么时候,自主招生高校能够把“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变成“高考成绩+申请材料(包括高中三年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教授面试”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改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当然,这个新“三合一”的各部分的考量比重,可以逐步变化,直到各部分的比例足以影响和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此外,为了面试的公平和公正,尽管复旦大学采取随机抽五个教授的方式,但仍然解决不了外人的重重疑虑。我认为,针对人们的疑虑,自主招生高校还可以组建“公证监督团”――借鉴美国陪审团的组建方式,根据随机抽调、利害回避、资格审查等程序,组成由一定比例的上级纪委代表、媒体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监督小组只负责公正与否的监督,不参与录取与否的资格判定。
记者:每年高考过后,高考作文都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而您在《“高考”在美国》里,提出了作文不仅是语文中的一项,而是思维和心智判断的一种综合考察。中国的未来高考,是否也会朝着更加重视作文的方向走呢?
夜上海论坛 黄全愈:美国学生在申请一般大学时只考数学和英语,只有申请美国一流大学时需要考写作。分析美国大学的申请材料,就会惊奇地发现,写作已经巧妙地包括在申请过程中,而且是开卷形式。开卷作文,可以帮助招生人员选择适合本校特色的学生,了解申请材料和干巴巴的数据后面的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申请者,通过文风看考生的思维、思想和性格,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考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的内容。考生填写美国大学的申请材料,特别是提交的作文,就像商业广告中的“包装”。美国大学的招生可以看成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学生在商品市场标价“出售”自己,而作文就好像是“商品介绍”。就开卷作文潜在的作弊问题,美国几所大学招生办的人不太重视。因为,美国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参照提交的作文、美国高考SAT的写作考分、高中的英语平时成绩和面试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开卷作文的作用,我们的高考应该取消闭卷作文作为高考和高校录取的惟一作文成绩,代之以闭卷作文和开卷作文并存的形式。
夜上海论坛 记者:您在书中提出的12条中国高考改革方案,目前已经有4个方案进入实施阶段。那么,您认为还有哪些方案是未来可以尽快实现的?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委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方案所示,英语将成为变动最大的学科――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学科总分将由150分下调至100分,同时上调其中听力部分的分值;考试频率将由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可考多次,将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年末,教育部也表示,在最新的高考招生改革中,将探索实行英语科目一年多考的政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多次参考。对于这些改革动向,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争论异常激烈。
夜上海论坛 支持者认为,现在有不少孩子英语学得不错,作为母语的语文成绩却很差;还有不少孩子从小学英语,却只会写不会说,这都是国内民众把英语学习看得太过重要造成的。通过高考弱化英语的办法,为这股“英语热”降降温很有必要。
夜上海论坛 也有人认为,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和外国人打交道,学英语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有时还不得不在课外参加补习班,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金钱。弱化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可以有效调动学校教学重点的转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同时也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反对者认为,大学里要考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也要考英语,出国读书、游玩更离不开英语。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外交流日益加深,英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弱化英语不是明智之举。
夜上海论坛 英语老师则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意见。北京101中学的英语教师张燕说:“成绩三年内有效,是不是意味着英语好的同学在高一考到了满意的分数后,高二高三就可以不学英语了?如此一来,原本按部就班的教学计划不就被打乱了吗?”
夜上海论坛 徐书琳: 英语如此重要,怎能弱化?
夜上海论坛 我不赞成弱化英语的高考改革。因为一旦英语的分值降低,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会随之减小。往大里说,这对提高全民素养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是不利的。往小里说,一旦因为高考降分而忽视了英语学习,只会使我们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要知道,高考弱化了英语的地位,不代表大学里、工作中、社会上不看重英语能力。
陈逸杰: 拒绝英语学习功利化。
北京高考改革欲降低英语分值,与社会上“英语热”现象过了头不无关联。对英语学习本身而言,无论总分是高是低,你若想学,认真去学便是了。但目前的“英语热”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君不见在围绕英语降分进行的讨论中,不少声音带有功利色彩:学英语为高考,为争分!
夜上海论坛 试问那些指望英语拉分的同学,是不是得到了理想的分数后,就可以把曾经学过的英语知识抛到脑后,不再涉及?难道我们学英语不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不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如果人人都抱着这种功利的心态来学英语,那这股“英语热”确实应该降降温了。
宓晨远: 降分不一定能减压。
夜上海论坛 高考制度改革,降低英语分值以减轻学生负担,对这样的政策,我们学生肯定是拍手叫好的。但是,拍手叫好前大家都心存疑虑――改革真的能减轻负担吗?它的效果会不会是镜中花、水中月?
夜上海论坛 毕竟,降低英语分值不等于这门课不用考,只要高考会考,同学们就会竭尽全力、每分必争,学习“压力山大”的现状不是调整分值就能改变的。
夜上海论坛 侯 鑫: 需要改革的是学习方式。
高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它的导向引领着千千万万高中学子的学习方向。在降低英语总分的同时上调听力部分的分值,考试成绩三年内有效,这些措施看似能增加我们的自主选择权,适度减轻负担,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还英语作为交际用语的本来面目,但我以为,单单改分值,恐怕不能让人们真正认清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作用,反而可能由此产生一批苦练听力的“听力应试生”。为什么这么说?看看针对每年3月和9月的英语听力测试,学校进行的“魔鬼训练”就知道了。
考试的要求更高了,可我们的应试模式依旧落后,如果不能真正触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分值的变化意义不大。
我们为什么学习
夜上海论坛 同学们的看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大家会为“高考弱化英语”的决策大声叫好,不料班上30多个学生中,只有5个表示赞成。
很高兴看到同学们没有因为英语分值降低就否定英语的重要性,认为英语不用学。但不少同学的理由是只要高考会考,就要学,对降分带来的减负效果不抱希望;只有小部分同学是因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很实用、掌握它很重要而表达了反对意见。
如果仅仅因为高考会考才认真学习,这是功利、短视的,我们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指挥着学科的教学,但学习绝不只是为了高考。曾经,我也为高考过后不用再认真学英语而松一口气,现在,我开始后悔自己过去不重视英语学习,因为工作中要用到英语时,我只能多方求助;家中女儿向我请教英语问题,我也只能无奈地摊开双手……
夜上海论坛 再问问班上的同学,有没有哪门课是你认为没有什么用处,但为了应付高考只能硬着头皮学习的?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有同学提及。我们为什么学习?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场名为《我们为什么上学》的演讲中曾说,教育给了我们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医生、教师、警察、护士、建筑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各学科的学习,直接决定着你的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理性思维。
所以,没有哪门学科是毫无价值不值得学习的,也不要把调低某一门学科的高考分值看作这门课不重要的信号,而应该通过改革认清学科的本质,明了学科学习的真正目的。从这个角度看,降低英语总分的同时,提高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对还原其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好的探索。
夜上海论坛 降低英语总分的同时,提高听力部分的分值比重,对还原其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好的探索。
没有哪门学科是毫无价值不值得学习的,也不要把调低某一门学科的高考分值看作这门课不重要的信号。
“如何应对竞争”“改革的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英语改革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相关,也与现实题材的作文题息息相关。
编后记: 就在全社会沸沸扬扬地讨论着英语考试改革的时候,网络上,“数学滚出高考”的言论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正好,编辑部里有两件小事与之相关,也说给大家听听!
夜上海论坛 事件一: 英语老师的“下岗再就业”
夜上海论坛 “杨倩啊,我们英语老师要下岗了呢!”QQ上,一位英语老师半开玩笑地和编辑杨倩说起对高考英语改革的忧虑,“虽然浙江还没有这样的改革方案,但是不能不未雨绸缪啊!”
夜上海论坛 “老师您别担心,如果您真下岗了,就去英语教学机构教书吧!”
夜上海论坛 “这主意好!今后国际间的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作为最通用的语言,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学校削减了英语课时,为了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落人后,应该会有更多人在校外补习英语。”
夜上海论坛 似乎小编的随口一说,让这位老师对想象中的“下岗再就业”充满了信心。
事件二: 哪门课应该“滚出”高考
你觉得最该“滚出”高考的是哪门学科?某天午饭后,小编们就此谈起了自己的看法。“应该是政治!”“我觉得是历史!”“唉,还是数学吧。”“不,不,肯定是政治。”……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程理解;社会关注
当代传播学理论视域下,理解就是“我们解释可感觉资料的过程”,主要包括“结构式理解”与“功能式理解”。其中“结构式理解”主要受人们所接触的物理刺激,如相关的符号表达等;“功能式理解”主要受理解主体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人的愿望、需要、情绪、态度和假定等。两种方式造成了人在接收和解释信息过程中的不同解码方式,使人的“理解十分活跃,它包含了学习、更新视角、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等许多活动”。在达成彼此理解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编码者、解释者、解码者的多重身份,都在信息解码与编码活动中制造“含义”。因此,透过不断现于报端的关于课程改革的多种声音,可以呈现出北京高中新课程起始阶段社会舆论的存在与建构状态。
本研究对2007年的《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都市报纸中的159篇、14余万字的资讯进行搜集整理,依据拉尔夫·泰勒的经典课程理论,从课程与教学目的与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对内容进行聚类分析,归纳出北京高中课改起始阶段在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管理、教材选择与使用、学习方式变革、学业评价和高考改革等四个社会关注点,透过来自政府、教材编写者、组织实施者、学者、校长、校内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士的多种声音,展示北京高中课改第一年宏观与微观的景象。
一、社会关注之一: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管理
夜上海论坛 高中新课程的一大显性变化是课程结构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并行以及学生选课的不同侧重面,这引起了人们对其具体实施过程的关注。
夜上海论坛 (一)对“文理分班与否”的不同看法
夜上海论坛 按照北京高中新课程计划,高一年级所有学生以学习共同基础的课程为主,高二年级则依照“高中毕业直接就业”“人文学科”“理工学科”以及“艺术或体育学科”四个方向选择所需要学习的课程;高三第一学期为自由选修,第二学期则允许进行总复习。由此使传统的高中文理分班学习的模式有可能逐渐淡出,一种“走班上课”的运行方式有可能出现。对此引出了人们不同的话语。
夜上海论坛 区县教育主管人员表示:把侧文、侧理不同方向的学生放在一个班,上课时大规模“走班”,这在实际上操作起来很不现实。按照目前的教室数量、师资等教学资源看,大规模“走班”上课存在很多困难,但在确定文、理科方向之后,学生在该方向内进行小范围的“走班”学习是可以实现的。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既然有侧文和侧理方向的课程设置,文、理分班教学在管理上也是符合实际的。
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走班制”上课在目前不会出现。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可以自主对原有的行政班进行调整,也可以按照文、理科学习方向重新编班。只要不违背课程方案,学校对教学的组织享有自主权。
夜上海论坛 家长表示:仍然青睐文理分班的模式,一时间还难以接受新的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改革方式,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影响高考。
夜上海论坛 校长有自己的解读:新课改后的班的概念将有两个,一个是教学班、一个是行政班。学生选课形成教学班、学校管理把学生分成行政班。在高中学习中,学生会进入到很多教学班中,但行政班却是从高一到高三不变的。教学班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选修不同的课程,二是同一课程选修了不同的模块。
不同声音显示出人们对高中学习的分班传统、学生在一个行政班级中完成三年学习的做法是很熟悉的。当学生的班级归属、修课过程有了选择、调节的空间后,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可见人们面对变化需要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学校需要在整体课程规划中有步骤地规划实施。
夜上海论坛 (二)对“怎样选课”的不同看法
夜上海论坛 如何提供出更多的课程供学生修习、如何面对课程资源的不足、如何凸显学校的课程特色、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等,在新课程中都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有市政协委提出建议:实行分学区选修,避免浪费教学资源。
有区县提出资源共享:扩大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探索建立学区联考制度。
夜上海论坛 有校长说:选修课不是课程的延伸,这次学校制定选修科目时就尽量脱离高考色彩。但由于学生视野还不是很宽阔,出现了“跟高考挂钩的课程吃香”的结果。
有记者说:课改以后,学校更像是一片文化大集市,教室里的讲台上将站着科学家、学者、企业精英、文体明星……课堂和讲台不再是属于教师的唯一专属领地。
夜上海论坛 有学校做了这样的探索:学校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师若申请开设选修课程需提交详细的书面申请,还要经过答辩、质询等环节。
夜上海论坛 有学生拿着手中列有26门的选修课表一筹莫展: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们最大的希望是我能上个好大学,但选修哪些课程更有利于考大学呢?
夜上海论坛 有的学生因为看着老师的课程“煽动”兴奋得手舞足蹈:这些课太好玩了,我都想选。我觉得考大学没问题,只是不知道哪些课程对将来发展更有用。
夜上海论坛 有家长感到困惑:不知哪些选修课对决定孩子命运的高考更有用,因为上个好大学或者好专业还是学生和家长的最近期目标。
选课本身并不难,难在因为缺乏经验而引出的畏难、因为担心高考而心生抵触、因为缺乏资源而轻言放弃。可喜的是在多方参与中,已经体现出“从政府方面开始统筹协调、从学校方面开始规范开发、从学生方面开始关注成长”这样的特征。这样,课程的选择、规划、理性、个陸的多元整合意识与能力是对每个人的挑战,也是人们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种真实成长。
夜上海论坛 二、社会关注之二:教材改革与使用
教材是课程改革中一个最直接的载体,它的变化往往是人们捕捉课改动向的一个晴雨表。北京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关于教材的话语可谓是最丰富、最热门。
夜上海论坛 (一)对教材容量的争论
夜上海论坛 随着新教材的面世和进入高中教学的视野,多种担忧和表达在增多。“怎么能把大学课程中的内容放到高中呢?一些内容不是大学课程的下移吗?”“这么多本书,这么多新鲜的主题,听着很好,能学完吗?”等疑问不断出现在报端。
教材问题的争论焦点直接指向了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所提出的问题:“究竟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是有价值的?”这种争论将人们的视线从具体篇目的变动引向对教材变革深层的思考。有专家就此回应说: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三性”的考虑,即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体。但是,高中的教学内容不能总停留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水平上,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夜上海论坛 (二)对使用不同教材的关注
新课程在教材建设中是采取“一标多本”的开发与审定原则,教材多样化也使教材具有不同的特色,体现教材本质功能的个性化实施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过去高中教材‘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从新学年起,学生将使用两个版本的教材,在使用区县的划分上,基本采取以中轴线为界,东、西各使用一套。……在教材选用的版本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占据了半壁江山,同时北京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岳麓出版社等多个出版社的教材也人选此次高中课改。”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是教材多样化在操作层面的具体体现,也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新要求和新困惑。“使用的版本不同,将来考试怎么办?关键是高考怎么办?”“我们是不是需要两套教材都要教给学生呢?”对于这种疑问。也能让我们看到了在广大教师中存在的教材理解上的差异,显示出加强教师的教材的自主分析研究能力的必要,也使得加强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教学、课堂和学生等相关研究,应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议题。 转贴于
(三)对教辅资料的关注
夜上海论坛 教材变化相伴随的就是教辅材料的变化。然而两者的变化是否同步、使用者是否具有筛选、判断能力却是有待研究的。
夜上海论坛 家长说:高一新版教材改动很大,开学了想给孩子买点新版教材的参考资料,可是有点摸不着头绪,市面上的新书太多了,搞不清楚怎么买。
学生说:现在的教辅书挺多的,可选择的也很多,课改后,比以前只是单纯地学一科、没有选择要灵活多了。
夜上海论坛 商家说:由于近年来教材改动频繁,所以每年都会有不少写着“新版”“最新”字样的参考书,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是今年的高中课改,的确使教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势必要推出新的教辅书。
对教材的关注让我们看到对于教材所以成为教材的深层理解,还是远远缺乏理性思考的。对于课程内容的容量、篇目的疑问,会将关注课改的人们带入客观理解教材、理解课程的新视域中。因此不能孤立只看内容本身,还要看到这些内容如何呈现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怎样的经验联结。
夜上海论坛 三、社会关注之三:教与学的方式变化
夜上海论坛 高中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鲜活多样的课堂、活动吸引着各方人士的注意,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话语显示着人们对学校课程和学生生活的见解。
夜上海论坛 围绕新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有了下面的感言场景:
学生体验1:选修这门课是父母建议的。上课后发现这门课与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因为要用很多时间去作调查研究。
夜上海论坛 学生体验2:一个月的学习接触了很多新鲜的理财知识,相信这些在将来对自己会有帮助。
夜上海论坛 当高中学生经历着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来与知识对话、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呈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智慧时,其学习的愿望与情趣、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品质、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都拥有了具体的实践过程。因此,学习方式发生的变化理所当然成为多方关注和显现的热点。透过热点,传递的不仅仅是现象、活动、形式本身,而是开启了社会各界感受高中课程生活的新视窗,既是一种关注,也是一种对关注的继续关注。
夜上海论坛 四、社会关注之四:学业评价和高考改革
谈及高中教育,高考似乎是难以回避的话题,高中教育的点滴变化,都会令人一下联系到高考。北京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点依旧很突出。无论涉及到怎样的话题,人们都会有一个追问:“三年后的高考是什么样子?”“这与高考有关系吗?”“如果高考不改,课改能走下去吗?”归纳看来,人们都对未来的高考有着不同的理解。
校长:最担心课改与未来的高考是否配套。现在很多都是未知数,心里没底。
教师:现在将高中的课程改了,而且改得还很“素质”,那么如果高考仍然“按部就班”不动,只做一些“应试内容”的小调整,可以想见,高中课改要么根本改不动,要么即使形式上改了但实质上一点“素质”不起来,最终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多大意义。
家长:对课改持保留态度。改革挺好的,但觉得不大现实。中学改完了,还得通过高考。高考不改,那这个改革很难有作为。
学者:高中课改牵动着体制内外一系列复杂的宏观问题。其中最直接连带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高考。高中课改本身能否改得动、改得成功还是流产失败,全赖于此。二是由高考问题和尚未改革的户籍制度引申出来的地域公平问题。
夜上海论坛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今后高考有望从一考定终身转变为多元评价,高校在录取时将综合考虑学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统一考试等三个方面,综合成绩将作为普通高校的录取依据。
夜上海论坛 2013年年底,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出台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引人关注和遐想。先有“英语退出高考”之说,后又有了“数学‘滚出’高考”的呼声。面对高考改革。我举双手表示赞同。但让“数学滚出高考”的浪潮,却让我想起了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的一句话:“他(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把孩子和洗澡盆里的脏水一起倒掉了。”我觉得,高考改革如果让“数学‘滚出’高考”无异于“把孩子和洗澡盆里的脏水一起倒掉了”。
众所周知,数学是基础学科,是研究社会基本规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知识的学科。这时有人站起来说,别吹了,在现实社会中数学没太大的用处,我会在买菜或算工资时用到函数与立体几何吗?这样的看法未免太短视了,数学并不仅仅是“函数与立体几何”,数学思想更不是那种狭隘化、功利化的利益计算。
你们知道吗?北京大学数学系56%的本科毕业生被欧美知名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而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中,美国占了76所,英国占了31所。其中前10名被美国6所大学和英国4所大学包揽。中国内地只有北大、清华等7所高校入围前200名,北大的排名也只是第46位。那为什么这些世界知名大学还要“抢”我们的学生呢?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是最好的。如果数学真的“滚出”了高考,学生的数理思维何以保障?中国的基础科学发展从何谈起?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将何去何从?
有人会问:数学既然这么重要。那为什么会有七成的网民支持将其赶出高考呢?用数学家丘成桐的话来说就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数学人才!”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问题不在数学学科本身,而在于中国的教育理念。数学考试本应考查学生对数学精神的全面理解,而中国的教育却落入了故意“为难人”的怪圈。出题者绞尽脑汁为考生设计陷阱,老师和学生则殚精竭虑地揣摩出题者的思路。这种被异化的功利性数学才需要“滚出”高考,真正的数学思想,会永远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数学不实用就让其“滚出”高考,那么未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只能是认识几个汉字、仅会数钱的低能儿,我们的民族何以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实我们社会奇缺的不是会“卖鸡蛋”的小摊贩,而是会“造导弹”的高科技人才。钱学森之间言犹在耳,为何还让数学“滚出”高考?
洗澡盆里的脏水可以倒掉。但孩子不应该被倒掉。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英语教学 爱好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5-02
夜上海论坛 现在的高中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只是出于高考的压力,相当多的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还有些班主任重视数理化,轻视对英语的学习,不好的导向也使学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学习这门学科。在国家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之后,学生反而不像以前那么重视英语,作为一线教师,自己也在反思,为什么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不那么热情,不爱学习这门学科,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来更好的学习这门学科,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那么学生为什么在高中阶段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反而减少了呢,我认为有下面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高考导向。我们大部分一线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多做习题,多背诵单词p句子p作文,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在高考中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对老师来说,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和劳动,对学生不间断的督促,学生不是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学习,结果学生和老师都很累,很辛苦。现在国家出台了英语高考改革,多了一次考试的机会,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多考分数,这就需要家长p社会补课机构p一线教师明确国家的教育改革的目的,不只是局限于高考的分数。
夜上海论坛 第二,教学模式。高中教师的教学只是对词汇的讲解,课文的分析,学生学习了很多课文,学习完之后,真正有印象,能爱学,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文章非常的少,一开始,高一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还不太熟悉,没有完全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环境,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很重要的,要让他们逐渐的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走向自主学习,而不是乏味p无聊的学习,一旦学生能够跟上英语学习,他们就能主动的学习,不是输在高一,而是最终赢在高三。
夜上海论坛 第三,社会影响。现在的好多人对英语持有的态度倾向是无用论。很多人认为,学习英语没有太多的用处,只有那些出国p从事和英语相关工作的人,才有必要学习英语。甚至好多人,都认为,在高考中应该取消英语考试,因为好多学生在学完英语之后,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不会应用。在高中p大学毕业之后,基本上不使用英语,所以觉得英语学习没有用处,对自己的工作p生活都没有什么帮助,这也是现实当中确实存在的情况。那么,我们的社会p生活,到底需不需英语呢?笔者认为,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学习,是不会真正学会这门语言的,学会另外的语言,也是自身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只是很多人处的社会位置不同,对于英语的学习,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会觉得英语学习无用的看法了。
夜上海论坛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有如下看法。
第一,高考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两依据、一参考”。目的是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高校科学选才。“英语实行一年两考”,表明英语率先突破了“一考定终身”。
第二,转变教学模式。学校和老师依然持“考试升学教育教学”的观念,依然“为考而教”,还有所谓“怎么考,就怎么教”,那么,改革除了多一次考试,多更大的负担之外,我想在教学方面不会带来更多的变化和影响,因为他们还是会坚持“海量做题讲题的应试教学方式”。期盼在外语考试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尽可能地加大力度有所改变,以能给高中外语学与教带来良性的导向。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医出身,曾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偶然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立志成为一名“思者”。近年来创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夜上海论坛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公布以后,我接受了广东电台的电话采访,就这份高考改革方案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对于这个高考改革方案有赞有弹,也提出了质疑与建议,其中一个主要的建议就是,应该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选考科目,以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对这个提议,多数网友表示赞同,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大家共同的观点是,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今天我们一日不能离开网络,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网络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争论之处在于,有人认为,今天的孩子大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甚至不亚于教师;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可能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孩子有利,而对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孩子不公平。
夜上海论坛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虽说大中城市的孩子较早接触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但不等于信息素养就一定很高。信息素养包含很多方面,比如,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能力等,信息素养还包括在网上应该遵守哪些网络道德与网络规则,如何辨识信息的来源与真伪,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如何防范网络的攻击,如何有效获取、加工、整合与信息,如何进行社会化交流与合作,如何在网上开展各项活动,等等。这些能力并不是仅仅通过接触电子产品就可以有效获得的,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说,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选考科目,有助于提高当地政府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大相关的投入与课程的建设。
我曾经走访过一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发现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开设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有些学校即使曾经开设,后来也都取消了,理由是信息技术不在高考考试范围内。可见,学校和家长都把信息技术课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农村和落后地区由于资金和师资的缺乏,更倾向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那些高考的主要科目上,这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然而,这种现象实堪忧虑,它会加大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加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信息贫困”,不利于全面实现教育和社会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对今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极其不利。
夜上海论坛 近年,中学历史教学界存在着一种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历史课不受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是每年一度的高考中,历史试题大有越来越难的趋势,其中有些题目本来是用来考研究生的,却拿来考高中生。教师学生拿到成绩,总不免英雄气短。许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抱怨:我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正规的教学,几乎每年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度过。
夜上海论坛 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前者,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因为历史课不好学,学生对历史缺少兴趣,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老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虽然十分重视历史,将历史列入总统规定的所有初高中必修的五门核心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据美国全国人文科学捐款基金会对部分大学生抽查后公布的调查报告(1989年10月10日)中披露:当抽查问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句名言时,竟有1/4的人认为语出美国宪法;当问及杜鲁门哪年发动朝鲜战争时,近60%的学生都回答说不知道;有50%的学生不清楚美国南北战争发生的年代。东方近邻如日本,这方面的情形同样不妙,“历史课在(学生)不喜欢的课程中占据首位,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历史教师也因历史课很不容易教而感到苦恼。学生们不喜欢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人们都说,那就是一些不要求思考的历史用语、重要事项的罗列和强记的课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办、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79页)。为改变这种状况,世界范围内,人们正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令人疑惑的是后者。诚如一位教育学者所指出的,“如果说教学工作是学校主体的话,那么课程与考试就是左右学校教学的两翼。课程是实施教学工作的蓝图,考试则是评价教学工作的镜子。”(吕达:《英国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制度的改革》,载《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6期)。课程改革必然要引起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制度改革的成败,不仅反过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且必将对教学产生导向作用。中国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中小学历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公认的事实。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新一轮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已于新近颁布并出版发行。与新大纲配套的高中教科书试验本,也以崭新的面貌陆续与广大师生见面。然而,近些年的高考,虽然在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目标、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在注重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历史课的重视,但也确实存在不够完善之处,客观上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既不切合大学大文科选拔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高考命题人员主要由大学历史系教师组成,他们重视学术研究,命题首先注重考查“一个中学毕业生在历史学科中将进入大学文科历史系学习历史时所应具备的学习潜能”,而不是考虑一个中学毕业生在历史学科中将进入大学大文科各专业学习时所应具备的学习潜能,表现出明显服务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倾向。几年来材料解析这一题型占分比例越来越重的趋势,是这种倾向的突出表现之一。用分析、解析某一材料的手段来测试考生的能力,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很古老的测试方法,但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引进中学历史教学与测试领域,却是近十年的事情,最早出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册练习册》当中。我们认为,适当地采用这种题型进行训练,给学生接触文字材料的机会,有助于锻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但是,把它作为一种固定题型运用于高考,将所占比分逐年增加至总分的24%,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学究式地寻找微言大义,与科举制似有相近之处。这种测试方法,多大程度上符合大学大文科各专业选拔人才的要求,我们且不去深究,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这种超出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试方法,程度不同地影响了正常的中学历史教学。为帮助学生应付这类题型,“老师(只好)搞题海战术,你去年考卷上出了一道A类题,我就让学生复习时做100道、200道这种题。这就是完全不顾教学规律的所谓‘应试教育’,对于命题本身,也会走向僵化、单调、脱离实际,甚至‘新八股’的死胡同”(《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负责人谈高考命题》,见《光明日报》1996年7月11日第2版)。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近年有关材料解析的小册子为何泛滥成灾了。这一题型在高考中的出现与固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大了老师的教学难度。
1995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30分,39行一千多字。过大的文字量,占去学生过多的时间,使全套试卷所能容纳的信息量相对减少。例如,第一题有关司南和指南针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因与教科书叙述和所引材料基本重复,实属多此一举,使第①问缺乏效度;第③④问,因答案过于宽泛无定,既不严谨,也不唯一,缺乏信度。这一题型,是高考历史服务于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指导思想的产物,个别命题人员对此颇为得意地说:材料解析题测试功能的宽阔,广为人们所肯定。一份中学历史杂志载文评论这种题型功能时,曾指出:“高考试题中出现这种题型,是一个创造。它不仅可以为大专院校历史系挑选优秀生提供依据,而且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材料解析题这一题型的功能,随着逐年的实践,其材料来源不断被扩宽,其功能也逐年拓展,其〖ZZ(〗绝对难度也越来越大。他们对自己的只为大学历史系挑选人才服务的指导思想并不讳言。如此下去,中学历史教学只好将中学生当成准大学历史系学生来培养。人们不免思忖,大学历史系每年招多少学生,在大学文科招生总量中占多大比重?以历史系的选拔标准要求所有文科专业的考生,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有强人所难之嫌?由此可见,这类试题的导向作用越大,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就会越严重。
夜上海论坛 二、历史命题即使改变了为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服务的倾向,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会大于积极导向作用
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是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年龄段,在学校教育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这一时期,课程繁多,课时总量有限,各科教育内容的平衡应摆在首要地位,因而各种矛盾相对集中。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后三年或四年,学生只在小学社会课中学过点滴的历史,这一阶段的历史课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任务,是打基础的好时机;高中阶段,学生素质有所提高,历史课的三项任务没有根本变化,但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即一方面要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水平的人才。既要满足大学历史专业的选拔要求,又要顾及大学其他各专业的选拔要求,更要符合其他各行各业对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历史课基础教育的性质没有变化,面向的是大多数,所以任何拔苗助长,只抓“40%”,不顾全体的做法,都将有损于基础教育的办学性质,影响正规的中学历史教学。
受现行高考体制的制约,历史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会考不同,是选拔考试,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新生提供考试分数。普通高等学校要从当年的考生中选拔40%左右的新生,因此,考试还须在全体考生的成绩中,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特别要在40%上下‘拉开距离’。高考试题的水平(或难度),是由全体考生,特别是成绩在前40%左右考生的水平决定的”。事实上,只要上了高中,几乎没有学生甘居60%之列,也没有哪位教师单纯只抓40%,于是,高考试题的难度,也就成了中学历史教学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如此居高不下的难度,使广大学生忽视基本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逐步陷入片面追求高、难、深畸形发展的境地。
中学历史教学,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基本的历史学科的能力。“‘基本’这个词,含有‘普通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之意。’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并对新问题的适用性越宽广,知识越是归纳为定义、原理和法则,越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有助于记忆,有助于从已知到未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缩小高层次知识与低层次知识间的差距。历史高考因为“特别要在40%上下拉开距离”,所以不免脱离基本的学生、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在长期的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基本”,实施“应试教育”。这种情形不单影响高中,而且贻害初中。由于决定能否在高考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将要进入的高中学校的质量,大多数初中的学生都面临巨大压力,千方百计要在这个既高度平均主义,又竞争十分激烈的体系中上一所好高中。为了准备中考,许多学校只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集中大量时间复习备考。因历史往往被排斥于中考科目之外,历史课仅有的每周两课时理所当然地“临时”取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历史学科课时都得不到保证,何谈“基本”,何求兴趣与能力?长此以往,历史教学大纲所设计的蓝图,只好遗憾地留下若干空白。
三、历史高考引发出对历史教科书地位与作用的两种不切实际的看法
关键词:新高考;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思考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以及试点城市等相关内容,试点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开始,这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将要考什么,根据浙江省《方案》将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三个科目成绩组成,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选。用我们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变一次高考为多次,变规定科目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来适应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也成了值得大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思考
2014年9月19日,随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高中思想政治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最大的变化是高中政治从文科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2015年2月28日,根据2017年拟在浙招生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的公告,可以看出有500余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不限选考科目占54%,设限选考科目占46%,其中设限范围为1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因此,相比旧高考的文理分科,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要进行选考。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对学生进行两次选课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政治作为选课科目的比例是最低的。大部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首先考虑理化,再是史地,思想政治学科则是到高二才进行选考,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更引发了师生对政治学科课程价值的讨论。
夜上海论坛 作为政治教师,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本次大讨论中,其实高考改革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一直被怀疑和否定,新高考改革方案一公布出来,就有很多师生和家长在议论,认为高校专业中把政治课作为设限选考科目的很少,所以得出的结论便是轻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习上表现为懈怠和懒散,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会变得更加薄弱和无力。因此,现实不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进行解读。最后,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启蒙性和关联性。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思考
夜上海论坛 据浙江某重点学校在2014年下半年对高一新生的调查,其中课程内容易学百分比的数据比较中,政治课被认为是比较难学的,历史和地理则比较易学,并且对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更大,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最低。高中思想政治课一般不存在上课听不懂的情况,但为什么学生会存在政治难学的问题呢?这首先就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考改革背景下,必修内容没有变化,高一新生首先接触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人民币汇率等比较难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块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显得尤其重要。以高一经济生活内容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例,应该突显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夜上海论坛 自2012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浙江省各地高中都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高中思想政治也面临着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等问题。而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由于我国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非常模糊,学科背景比较宽泛,这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上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需要开设能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深化理解学科内容的选修课程,从而增加课程的特色和强化学科特点,为学生高考选考提供一定的学科导向,首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模块化;其次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时效性;最后,要重视课程内容开发的趣味性。
夜上海论坛 三、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夜上海论坛 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高二以后,思想政治课要进行走班教学,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班而汇集起来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只有上课的时候在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教师要想借课外时间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效率和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对象和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成为高中政治课有效与否的重要一环,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
夜上海论坛 四、高考改革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面临选考和学考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选择哪门科目上很纠结,如果单纯依据学习成绩的评价肯定是太单一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就应该把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有所了解。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政治课程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阶段文科类的学习评价标准一直是一个难点,在新高考背景下,笔者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谈谈看法。
夜上海论坛 1.建立对学习目标的评价
夜上海论坛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在高一的时候就要建立起来,教师要利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以此纠正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追求成绩的狭隘性,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对学习内容的评价
夜上海论坛 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内容有了新的改变,四个必修、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内容的主体。除此以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社会万象和热点新闻事件等也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建立应该学习内容评价表格量表,学生自主登记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夜上海论坛 3.建立对学习效率的评价
所有的课程学习都有学习效率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新高考下,高考的压力被化解为两次,并且在时间上提前了,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学习任务去评价,花了多少时间完成预习、作业等;另一方面从学习时间去评价,每个小时能完成多少学习任务。
4.建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高考下我们应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评价的结合会更加全面,有些甚至可以尝试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相结合来进行更为客观,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评价。
总之,新高考下,学生面临“学考”和“选考”的选择,每个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单纯依靠成绩的评价无法给学生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为何会在就业率和月薪上出现这种差异?有舆论将此归为就业不公平,但在笔者看来,当前就业不公平,就业中存在“父辈就业”现象,是导致农村生无法和城市学生“拼爹”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不合理的高考制度导致农村生更多进入二本、三本等普通院校,而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的盲目扩招,也是农村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改革高考制度、不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完善就业体系,这种城乡差异还会持续扩大,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夜上海论坛 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在逐年提高,2000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48%,2012年达到59.1%,其中本科生由44.1%提高到52.5%。但是,农村生进重点大学的比例却很低。2013年,北京大学共招收3145名本科生,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仅为14.2%。这还是在国家推出定向扶贫招生计划之后得到的数据。此前,北大的农村生比例只有10%左右。从全国范围看,“985工程”高校中的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根据调查数据,更多农村生进入了二本、三本院校。
而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比“985”、“211”院校更令人忧虑。一方面,这些高校,尤其是三本院校获得的政府资源少,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相对也少;另一方面,不少二本、三本院校近年来走规模办学路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且,为使扩招顺利进行,很多学校选择办学成本较低、不需要专业实验室、对专任师资也要求不严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盲目扩招,直接的后果就是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难。前不久,一项由麦可思等机构联合的“薪酬排行榜”显示:在2012届各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酬排行的倒数十名。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2年)》也指出,2012年各大类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平均水平分别为:哲学专业1600元、历史学专业1871元、教育学专业2263元、文学专业2518元、医学专业2636元、军事学专业2667元、农学专业2703元、经济学专业2708元、工学专业2812元、管理学专业2825元、理学专业2834元、法学专业3021元。总体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毕业生起点薪酬整体高于人文学科。
这清晰地描述出农村学生的求学与就业路径:农村学生上本科院校的比例提高,但大多数是进入二本、三本院校,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且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较多,结果导致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薪酬低,再加上“父辈就业”的影响,就业的城乡差异就十分巨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就业公平是必须的,但还必须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改革高考制度,不再以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在目前的高考体系中,分数是唯一的评选标准,表面上看,每个考生在同一张试卷上进行竞争,是公平的,但对教育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的农村生来说,高考其实并不公平。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2010年的高考中,考生的父亲来自农村,考生的文科高考成绩平均能达到433.8分,如考生的父亲在城市,其文科平均成绩可达到471.4分,相差37分。
夜上海论坛 改变这种不公平状况,从长远看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在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实中,改革高考制度更具现实意义,如果能建立全国重点大学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并在自主招生中加入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就可很大程度地校正地区不公平、城乡差异。
其次,应打破学校间的身份等级,推进一本、二本、三本院校平等发展,甚至取消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的制度设计,我国将高校分为“985”、“211”和一本、二本、三本,是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为等级,这制造了学校间的不平等,压缩了二本、三本院校的发展空间。加之学校普遍缺乏办学自,因此,不少二本、三本院校的办学没有特色、办学质量不高,学生缺乏竞争力。
看看这些KB的高考口号吧:“火热六七月!”“浴血奋战!”“拼了!”“拉响最后的冲锋号!”
夜上海论坛 面对这些堪称世界奇观的口号,心里的感觉,除了悲哀,还是悲哀。
千千万万的考生,从小学开始(其实有的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抓了),到高中结束,十几年的宝贵光阴,父母的心血,被无情地耗费在这场考试里。
夜上海论坛 中国的高考制度,造就了一代高分低能的学生。许多高考题目,就是教授也做不出来。实在是荒唐。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宗旨是行善。人们追求知识、美德、正义绝不是为了获得一种“知识”,而是为了达到自我理解即达到对自身生存的觉解。当一个人对这些方面的事情都能思考得正确和准确时,他就能做对事,做好事,行为理智,于是他成为一个好人、公正的人。
夜上海论坛 中国一位伟人说过,“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经完全抛弃了德育和体育,因为唯一的选拔标准是单一考分,升学率就是硬道理。
今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是创纪录低的6.2%,也是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率最低。4月23日,哈佛大学邀请被录取的考生和父母们访问哈佛校园,动员游说他们别去别的学校了。校长和大家见面时,说的这句话,让笔者震撼了:
“我们哈佛大学录取学生的第一要素,是品德,而不是智力或其他才能”。
中国的大学校长们, 你们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当一个分数不够的考生,可以借助父母的权势,或者财力,缴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上理想的学校,学习理想的专业,那么你给TA的人生观形成时期的教育就是:权势钱财比别的更重要。
夜上海论坛 每当高考录取时刻到来的时候,中国各大学的办公楼前,停留着一串串的豪华轿车,进进出出手里提着人民币或者银行汇票的家长,和办公桌旁忙于数钱的财务人员。成为世界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东,四川等地的孩子们,必须要比他们在北京上海的同伴们分数高许多,才能上同等大学,教育公平何在?
各地分开考试的结果之一,是照顾了京沪和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如果全国统一考卷,就不容易解释为什么分数面前不是人人平等。
夜上海论坛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要更公平一点。
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教育必须要平等。要给所有的孩子,公平的机会。
在各种‘呼声’推动下的改革,比较容易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决策偶然,上马仓促,轰轰烈烈推出,撑不了几年,悄无声息结束。雷声大,雨点小。
自主招生不能突破应试教育,因为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人们对自主招生的质疑一点儿都不多余,因为权力还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自主招生中的公平公正难以保证、腐败势必越来越严重。
国内出现一种看法,建议取消高考,持有这种主张的市场很大,人民代表有,教师有,家长中也有。主要原因是这些年的高考改革的负面影响太大,城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所造成的考生受教育条件不平等,地区之间高教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所造成的分数线相差悬殊。
国外名牌大学招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是中国现在的状况允许吗?如果中国大学招生也讲究综合素质,教师推荐,那后门不知道要开到哪里去了。最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的公信度不高。这是伟大的三十年改革开放带来最大的弊病。
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基础教育结束之后学生的分流关注很不够,都是过分关注高考的结果。高考已经成为人生道路的决战,显然已经背离了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结果许多在校大学生高考前拼命,入学后游荡玩游戏租房同居。
夜上海论坛 中国大学的收费,亟待改善。国家的人均教育投资,在世界排名一百名之后。让家境贫寒的学生无后顾之忧,如果西方国家可以办到,为什么有着悠久文明史,历来注重教育的中国不可以办到?
我个人认为,教育产业化是二十一世纪日益强盛的中国最大败笔之一。对整个民族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当年Dengxp在做出恢复高考决策时有一句话:“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那么这三十多年我们是不是从完善这个制度进行改革是值得研究的。毕竟,教育是一个“树人”事业的真谛。
目前的高考制度,浪费了多少孩子的青春年华,和父母的人力财力资源,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忽略了品德教育和健康身体教育。我为中国这一代孩子们哭。 高考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