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的典故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文化的典故

第1篇

关键词:汉语典故;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作为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和教师,我们应该思考:最好的孩子教育在哪里?我认为,首先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因为,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汉语中的每一则典故夜上海论坛都是流传已久的精彩故事,体现了深刻睿智的人生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学龄前的幼儿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心理时期,如果在他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引入汉语典故教育,既可以开发记忆力,又可以打好语言文字功底,还可以获得文化熏陶和修养。

夜上海论坛 一、对幼儿进行汉语典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加上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还难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思想内容。而汉语典故是一个个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故事和事件,富有知识性和文化内涵。对幼儿来说,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是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利用这些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因为,一个典故能精确描述一段历史,婉转表达一种人生态度。在教育中把比较抽象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他们,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也更易于孩子接受。这些汉语典故中的故事情节能够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幼儿提供多角度的帮助,给他们启迪,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和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汉语典故对幼儿进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教育,既是可行的,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幼儿进行汉语典故教育的策略运用

夜上海论坛 1.网络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激发幼儿对汉语典故的学习兴趣

夜上海论坛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电脑电视等网络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一般的说教,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学习过程。因此,通过电脑电视的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幼儿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幼儿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

夜上海论坛 2.注重理解典故内涵,尝试记忆

幼儿对于典故的内涵并不能很容易理解。有些幼儿背诵汉语的一些经典如诗歌等,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把诗句死记硬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念诵出来。但事实上,他们对于这首诗的内涵却一窍不通,究竟诗中说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并不能完全明白。其实,碍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我们不能要求幼儿完全了解汉语典故的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那些对于幼儿来说太深刻了;我们也不能要求幼儿深刻理解典故含义,毕竟个别字词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相差太远了。所以对于汉语典故,让幼儿了解字面的内容和浅显的含义便足够了,例如,悬梁刺股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给幼儿解释“梁”是古时候建筑房顶用的木头,“股”是指人的大腿。然后告诉他们这个故事是讲古时候有两个人用功读书,发愤图强。后来,一个成了饱读诗书,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一个成了六国的丞相,非常显赫。

夜上海论坛 在幼儿阶段,典故的学习贵在精而不在多,每一个典故我们不应该主要以能否记得作为成功的依据,而应该要求幼儿从中受到启迪,得到自身在语言和审美,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提高。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典故更应该深刻、完整地去理解、去感受,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同化幼儿。我想用那一句诗来表达正恰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所期望的就是这样,在一种淡淡的无意识之中把汉语的经典融入幼儿心中,融入他们的生命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之间给幼儿以影响、以启迪,让他们真正接受五千年优秀文化这座“南山”。

今天,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需要幼儿继承和发展。汉语典故正是蕴含了丰厚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一大国宝,让幼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但可以让幼儿更加了解这一文化精髓,同时还能赋予这些典故时代感,让它们在新的时期里焕发出新的现代风采。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王金龙.用典种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夜上海论坛 [2]季燕.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关于幼儿本土文化教育与外来文化教育[J].幼教博览,2007(01).

第2篇

古代诗词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夜上海论坛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夜上海论坛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夜上海论坛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夜上海论坛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夜上海论坛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夜上海论坛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夜上海论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夜上海论坛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夜上海论坛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夜上海论坛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夜上海论坛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夜上海论坛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夜上海论坛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夜上海论坛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夜上海论坛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夜上海论坛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夜上海论坛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夜上海论坛 2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夜上海论坛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夜上海论坛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夜上海论坛 3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夜上海论坛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夜上海论坛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夜上海论坛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夜上海论坛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夜上海论坛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夜上海论坛 4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夜上海论坛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夜上海论坛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夜上海论坛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夜上海论坛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夜上海论坛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夜上海论坛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夜上海论坛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夜上海论坛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夜上海论坛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夜上海论坛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夜上海论坛 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夜上海论坛 6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夜上海论坛 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夜上海论坛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夜上海论坛 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夜上海论坛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夜上海论坛 含贬损之意的: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夜上海论坛 7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夜上海论坛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夜上海论坛 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夜上海论坛 7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夜上海论坛 8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夜上海论坛 8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夜上海论坛 8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夜上海论坛 8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夜上海论坛 86、斑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88、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夜上海论坛 9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夜上海论坛 92、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6、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8、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01、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夜上海论坛 102、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103、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04、采薇 借指陷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05、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夜上海论坛 10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夜上海论坛 107、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108、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题诗满红叶,何必浣花笺。”(唐)郑谷《郊野》“红叶题诗”一典出自唐代范摅《云溪友议》。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109、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夜上海论坛 110、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夜上海论坛 111、柳营 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12、南冠 指办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113.顾曲周郎

夜上海论坛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夜上海论坛 诗句中运用的“顾曲周郎”之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周瑜不仅善于用兵,且精通音律,若谁在宴饮时的器乐演奏中出错,他常不由自主的望一眼演奏者,以示提醒,因此吴地有谚语云:“曲有误,周郎顾。”后世以此典故喻指精通音律之人。

114.寄梅赠春

夜上海论坛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驿寄梅花”一句运用的“寄梅赠春”的典故,出自盛弘之的《荆州记》。三国时吴人陆凯与范晔交好,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人常以此比喻远方友人送来的雅致礼物。

115.弹无弦琴

“洗心去淫邪,须弹无弦琴。”(宋)邵雍

诗中的“弹无弦琴”一典出自《晋书·陶潜传》。陶渊明并不精于音乐,却置了一张无弦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和朋友们饮酒聚会时便会抚弄一番,曾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后人以此比喻高雅闲适的情趣。

116.千里送鹅毛

第3篇

关键词 典故词语 结构 形成 典源文献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4-0187-03

中华典故浩瀚如海,典故撷取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经典语句等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几千年历史,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文明进程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典故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使用典故的过程中,根据典故的各种形式形成复杂多样的词语符号,这些词语符号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类意义固定的特殊词汇群体,即典故词语,如“得兔忘蹄”“御史雨”。笔者统计了《汉语大词典》中的典故词语共7663条,这些典故词语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是典故文化对语言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本文运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相关理论,着重从典故词语的结构形式、形成方法、蕴含意义和典源文献等视角来解读典故词语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

夜上海论坛 一、典故词语的形式和形成体现了

中华文化的审美特质

典故词语作为中国典故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在形成过程中也以一种非自觉的状态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典故文化比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的典故文化都兴盛发达,使用典故既能表达情感,又能不失含蓄之美。

典故形成典故词语、典故词语再被使用,实现了两重模式的转换。首先使用者根据典故原型,进行内部语义和形式的整合,形成典故词语;继而运用典故词语形式,将典故的意义进行相似事物的投射。比如“吞毡”本是苏武在恶劣环境下啮雪吃毡的行为,但后人对苏武在极度艰苦环境中不失节的行为和精神予以升华,赋予“吞毡”新的含义即比喻坚贞不屈。历代许多文人喜好用典,文学成就因此至巅。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善用工典,其诗歌既典雅优美,又富含深意。如《锦瑟》中巧妙运用“庄周梦蝶”“望帝杜鹃”等典故表达自己对浮华人生的苦闷和无奈,“锦瑟年华,庄生梦蝶,望帝鹃啼,沧海遗珠,一切皆空。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锦瑟》是李商隐精神世界与佛学义理的美妙契合。”①

典故词语暗合了中华民族思维的隐喻认知倾向。隐喻是认知心理的一种重要模式,隐喻是产生新语义的根源。人们基于概念之间的“相似性”,通过认知领域的联想方法,将两种相似概念关联起来,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隐喻分主动和被动两种。被动隐喻是主体由于自身思维能力限制或临时性的言语贫乏,无法选择恰当的词或表达方式时,不得已而使用另一种相似的情况完成当前的表达需求。主动隐喻是主体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合适的相似对象来实现预期目的。用典更多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主动隐喻心理,影响着典故词语的形成。

夜上海论坛 在音节分布上,偶数音节典故词语的数量远远多于奇数音节词语。偶数音节词语数量占总数的8438%,奇数音节词语仅占1562%。在偶数音节词语中双音节词语最多,其次是四音节词语。

夜上海论坛 偶数音节词语数量多,双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数量又居多,是受汉语整齐匀称的节奏要求和韵律构词的影响。韵律构词是人们心理作用的一种表现,典故词语的形成受追求韵律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四音节典故词语在意义上完全可用三音节词语来表达,但人们却有意识地将其凑成四音节,如大量“之”字四字结构的存在就说明人们为追求韵律和谐、补足音节而在本可以不用“之”的地方加上一个无意义的“之”,如“寢丘之志”“没羽之虎”。总之,汉语作为一种音乐性极强的语言,其高雅的形式美决定了另一种高雅艺术——典故词语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和谐、自然之美。

典故词语的比喻成词手法是中国古代三种艺术思维方式“赋、比、兴”三元素之“比”。诗学创作有三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即赋、比、兴。典故词语的形成非常直观地体现了“赋、比、兴”理论中的“比、兴”艺术思维模式和手法。在典故成词的情况中,比喻成词最多,包括以物喻人、以事喻事、以人喻人等。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利用客观世界的例子来比喻论证作者思想的情况,出典成词非常多,如“蛮触”“一指马”“运斤成风”“游刃有余”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质彬彬”这是对“美”的一种内在提升和要求。典故词语的形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精神向往和艺术思潮。

夜上海论坛 典故词语数量多,但却不是面向大众的,而是针对一部分文人雅士,其出现文本是文学创作或典籍著作中,并不口语化,很多词语都难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甚至有的词语晦涩深奥,对受众的文化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典故词语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李占伟在解读审美趣味时提及了布尔迪厄对“统治阶级趣味”在服饰上、饮食上、欣赏艺术作品、语言表达和行为上的种种表现,其中如“架屋”(对专事模仿者的讥讽)、“吞爻”(精于易学)“丧斧”(失去旅行费用)、“析圭儋爵”(任官受爵)等,若非饱读诗书,普通人民是很难理解的。

二、典故词语的意义多角度地折射了

中国传统文化

典故词语从内涵意义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几大模块:

夜上海论坛 孝养思想: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在中华文化传承中一直兴盛。反映孝道的典故词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很多词语盛传至今,比如“噬指”“卧冰求鲤”“寒林笋出”“斑衣戏彩”等。

第4篇

【关键词】经典名著;网络游戏;传播功能;梦幻西游

夜上海论坛 经典名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什么都讲究快,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名著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游戏又是当今如此风靡的娱乐方式,将二者结合,既有利于经典名著的传播,也有利于丰富网络游戏的文化内涵,网络游戏在经典名著中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所以,经典名著与网络游戏相结合,网民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一些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起着传播经典名著的作用,但网络游戏在经典名著的传播中却也存在被肢解、被娱乐化的问题。

一、经典名著是网络游戏的丰富资源

从网络游戏自身看,它必然带有特定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是游戏的灵魂。网络游戏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大型的网络游戏一般都有诱人的情节与内容,而将经典名著改编成网络游戏则是一种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

夜上海论坛 1.经典名著的广泛阅读性有利于中国网络游戏的传播。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网络游戏在传播方面有着比其他网络游戏更大的优势,即经典名著本身的广泛阅读性。对于中国玩家来讲,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深入血脉的民族文化使其对经典名著有着本能的偏好。正因如此,经典名著一路领先,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网络游戏最丰富的资源。例如,网易就一直围绕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大做文章,包括《大话西游》、《快乐西游》和《梦幻西游》等,而《梦幻西游》更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网游,受到大家的欢迎。

夜上海论坛 2.丰富的文化、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是网络游戏取之不尽的素材。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要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靠剧情而吸引玩家。而作为经典名著都有着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且都被大家所熟悉。网络游戏立足于这些丰富的素材,情节才有血有肉、才能受到玩家的欢迎,它是网络游戏能被玩家接受的必需。例如,比较成功的网络游戏《梦幻西游》,它是以古典巨著《西游记》为背景蓝图展开的,故事发生在唐朝盛世,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来普度众生。将神话故事作为游戏的主线,让玩家参与到剧情中,剧情情节的安排都与《西游记》的角色关系一致,常规的副本任务“车迟斗法”、“乌鸡国”等也取材于《西游记》中,让玩家在获得奖励的同时,还了解了小说中的经典桥段。

二、网络游戏是传播经典名著的有效载体

《梦幻西游》作为国产网络游戏的经典之作,其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成功的把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融入进了游戏,经典名著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对于受众接受具有重大的影响。总的说来,经典名著在《梦幻西游》游戏中的表现和运用主要分为场景设置、情景设置和系统设置三部分来谈。

1.场景设置。场景设置旨在营造一个感同身受的场景,给玩家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环境,在了解经典名著的同时加深对其的理解。《梦幻西游》游戏中的画面风格唯美,所有场景都由美工手绘完成,显得栩栩如生。所有人物的造型都显得异常的圆润,人物造型借用古代服饰样貌特征,头盘发髻、束带踏履的古人设计,不经能通过服装的样式来区分社会阶层也让游戏人物更加丰满,行为举止更加生动。和名著中所描绘的任务形象都有所契合,是一个很好的展现出名著的身份载体的一个平台。这些在加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同时,也体现出对《西游记》中所展现的文化因子的一个诠释以及形象的展示。

夜上海论坛 2.情景设置。通过情景设置的方法来将名著中所勾勒和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运用和展现出来,很好的将名著中所表现的主要的内容展现,对于经典名著和传统文化具有引导和灌输作用。而《梦幻西游》采取西游记整个故事作为它的背景故事。它的大部分的剧情任务和副本任务都是源自于经典名著《西游记》。这充分表现了网络游戏作为一个载体,在传播经典名著方面的作用和角度。通过一个个剧情或者副本任务,在对于环境、场景、情节、人物交换等各个方面的体验中可以看出,《梦幻西游》可以充分的自然地让玩家了解相关的经典故事,对西游记有了深入的了解。

3.系统设置。在游戏的系统设置上有很多独特的想法。在这些想法中,不仅仅对传播经典名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展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更是有着特别作用和意义。《梦幻西游》一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玩家在游戏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譬如《梦幻西游》中的版图非常的庞大,一共有四个州、五组迷宫及十二个门派以供玩家来探险,《梦幻西游》的世界中有仙、人、魔三族,十二大门派,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特色。不论是场景设置、情景设置还是系统设置,《梦幻西游》游戏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能在建立一个虚拟的世界的同时,让玩家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成为其中的主人公,从而在故事情节中获得娱乐的同时被这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影响,从而对这些相关的传统名著的学习和探讨,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三、网络游戏对传播经典名著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经典名著在网络游戏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存在机遇,但短短的数年的发展历程却给经典名著带来一些问题。

夜上海论坛 一方面,对经典名著的肢解。由于市场化的驱动,许多网络游戏为追求刺激,大量引入各种负面文化。在《梦幻西游》中,也存在着一些网络暴力的方面,玩家享受组队PK的,并把这种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游戏里有很多行骗行为,木马盗号,骗取装备等。在玩家中青少年占据主要成分,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暴力元素会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冲动,继而演变成现实中的冲突。血腥厮杀和仇恨又被过分地加以渲染,使得一些青少年理念中的传统就是武侠。博大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被片面化。在片面化中传统文化中的负面性又被放大。

另一方面,经典名著的被娱乐化。“轻松愉悦性与严肃性的双重悖论,”是游戏本来就具有的矛盾性,游戏本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与发泄,是人在闲暇之余投入的一种娱乐活动,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的真正本质在于使游戏的人脱离那种他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所感到的紧张状态。”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自由与放松,它基本上是不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娱乐是其最重要的目的。正因如此,经典名著在被引入游戏之时,适用娱乐化的人为涂改便成为普遍的问题。玩家就是故事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经典名著造成巨大的伤害,人们也会产生对经典名著的误读。

夜上海论坛 总的来说,将经典名著改编成网络游是对经典名著的一种传播,也体现出了网络游戏的传播载体功能,但这种传播却利弊共存。所以,对于这一做法还需深思熟虑,对经典名著负责。

【参考文献】

[1]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网络传播与文化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0.

[2]谢麟振,倪健中.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9.

第5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历史档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响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长的国家。我们已经很难确定我国饮茶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法证明是谁发明了饮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多数地区的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理念都是从我国传递过去的,可以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内涵。

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分析

夜上海论坛 1.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分析

夜上海论坛 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茶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相对传统文化来说,当前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更注重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可以说,茶文化体系中更讲究“写真”,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认知的融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对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化了解。首先,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传承性。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所产生的,如今整个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和产业,正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茶文化机制。一直以来,我们的茶文化都没有断绝过,其关键原因在与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传承下来。其次,我国的茶文化并非在一个地区,而是在多个地区都形成了茶文化体系,分布广泛、内容多元的茶文化体系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机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事物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茶文化都通过一定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无论茶文化如何发展,其都需要有一定文学作品做传播铺垫。

夜上海论坛 1.2我国茶文化中形成的相关典故分析

典故一:赐茶代酒。现代社交礼仪中,酒是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场合,不适宜喝酒,因此就会用“以茶代酒”来具体代替,既不失去礼节,同时也能有效开展情感沟通活动。这一“做法”的来源事实就是从记载的典故中转变而来的。根据《三国志》中介绍,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而且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有一位大臣韦曜酒量并不多,而孙皓非常器重博学有才的韦曜,因此每次当韦曜喝不了酒的时候,孙皓就会让内侍偷偷的用茶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从这一典故的形成,其中就是茶文化内涵的一种展现,以茶代酒,实际上是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具体展现。而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这一典故,正是经典著作记录的结果。典故二:陆纳杖侄。实际上,茶在饮用之风兴起初期,只是被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品鉴的饮料。陆纳杖侄是根据东晋著作《中兴书》的记载所流传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讲的是: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谢安的拜访时,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因此就认为整个接待的安排过于简单,所以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之后,陆纳便对侄子这一行为愤怒职责不已,并且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就是陆纳杖侄典故的来源,这一典故也被成为我国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这一典故中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当然这一典故的传承,离不开《中兴书》的记载。典故三:王蒙与水厄。真正意义上,饮茶从贵族走向大众,还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因此在魏晋时期,很多人并没有形成饮茶的习惯,即使是多数贵族,也没有形成相应习惯,所以多数人对喝茶并没有太多兴趣。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时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因此也是当时的权势重臣。而王蒙有个爱好就是喝茶,并且是非常喜欢喝茶,其喝茶的热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围,一旦家里有客人来,其就一定要来访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饮,由于多数贵族尚未养成喝茶的习惯,所以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访,就表达出自身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在每次去之前,通常都说今天有水厄。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茶在东晋时期并未形成风气,同时其也被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工具。此外饮茶风气的形成,应该与权贵推广有很大关系。

2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档案是一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其中囊括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同时其中也富含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共同信仰和社会风俗等等。可以说,历史档案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而整个档案中也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体系化了解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历史档案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记录依据,也是几千年文明的见证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证明同时期文明的方式都不复存在,无论是民谣,还是语言,其对原有故事内容记载的内容缺乏客观依据。而只有历史档案能够对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清晰化描述,后人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档案内容,能够对故事进行真实有效的还原。除了真实记载价值之外,实际上历史档案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在多数人看来,更在意的是历史档案对历史事迹记录的内容,因此其看中的是档案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随着我们对文化观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研究历史档案时,通常也充分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认知历史档案典故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历史档案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深深相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文明延续性都有极高要求。想要达到中华文明的有效创新、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语言,更重要的是依赖可信度极高的文字记载,历史档案就一起客观性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历史档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档案内容,而是融入了社会发展心态和实践价值的重要内涵。所以,历史档案中所记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容和历史资料,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有效继承,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3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分析

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和语言,只有依托这两种形式,各种文化才有可能被传承发展下去,而语言的传递方式比较多,比如民歌、民谣等等,但传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通过文字的记载,不仅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传承过程不发生变质,同时也能实现对整个文化的等量传递。因此我们在界定一种文化或者文明时,最有力的证明依据就是其文字内容。历史档案无疑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方式。茶文化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日益重大,其关键就是有陆续出现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乃至经典专著对整个文化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宣传和记载。历史档案作为文化记录的重要文字形式,其中记载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富含了各种文化元素。相对于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而言,历史档案更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可以说历史档案是我们了解茶文化的最正面渠道。深度了解传统茶文化,不仅需要了解其文化内容,还要有效认识其外部延伸。所谓传统茶文化的外部延伸,并不是简单元素,并非一般人所想到的茶道等。实际上其延伸是融入了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而这些延伸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且学习的内容,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并且相应融入情感和价值内容,从而才能为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创新茶文化奠定基础。历史档案所记载的方式比较科学,同时其保存性比较好,因此其就成为我们传递文化,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关茶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档案是我们体系化了解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我们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典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可信度高,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典故事迹都是通过相关经典著作所形成的。因此茶文化的历史主要依据历史档案来实现记载和传承,如今我们所知道的第一部有关茶叶的著作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因此当前我们研究、学习茶文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些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历史档案是茶文化典故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此外,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都有独特的背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茶文化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内涵与价值,这是我们传承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

4结语

我国的茶文化不仅体系全面,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其承载和沉淀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可以说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是融入了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遍布各地区,涵盖多种茶叶类型,融入了多种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记载我国茶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历史档案,通过历史档案的有效记载,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前提。因此通过对历史档案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层次分析历史档案在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时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J].茶世界,2013(11):151-154.

[2]陈文华.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J].世界农业,2013(17):112-125.

夜上海论坛 [3]范增平.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14(7):53-57.

[4]于越.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14(15):79-83.

第6篇

成立于2010年的山西介休实验第二小学建校伊始,就把美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整合在一起,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施美育的新途径。

中国古代的儒家圣贤会把美作为道德的一个基石,人因为向往美好而产生道德感,因为有了仁义的内心才会有审视美好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会那么推崇“礼”“乐”的原因。因此,传统文化中的美,常常和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梳理,比如在国学经典中,常常都含有中庸的人文之美、和谐的人伦之美、仁义的道德之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如道德、伦理、哲学,美与其中的理念、思想都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德育、智育甚至体育和美育都是一体的。也正因如此,在传授传统文化时,我们非常注重发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并会把很多精力花在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品味之上,注重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的情感碰撞,使传统文化不只是存留在文言中或博物馆里的“死”东西,让美好的审美情感贯穿在孩子们的阅读、思考过程之中。我们相信,这种情感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们,让他们认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而对他们的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为了让传统美和传统文化精华同时落户孩子们的心田,我们做了很多努力。

夜上海论坛 从身边入手,让传统美更贴近现实

从地域文化入手。我们学校地处文庙,是“三贤故里”,是清明、寒食两个节气背景故事的发生地,这种地域特点可以使我们的孩子离传统文化更近一些。我们让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化作一种环境符号,用孩子们能懂的图解方式画在校园的墙上。这些东西都是孩子们从小就有耳闻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熟悉。当他们知道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分量时,一种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就会油然而生,而同样在墙上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德,也就不会仅仅是一些陌生的概念。

从故事入手。经典古训也是我们校园墙上常见的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等美好的文言若只是这样挂在那里,孩子们会视而不见。我们用一些孩子们能懂的图画来表达,孩子们便能感受其中的情感,对其中的故事、画图有了一个审美过程,其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我们开发的经典阅读校本教材《文蕴》,包括了《做人篇》《处事篇》《求学篇》,遵循学生爱读、易懂易接受的原则编辑,每篇经典背后都会辅以能让孩子们懂的小故事,很多都是儿童故事,甚至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通过故事情节让孩子们体会情感,最终接受经典以及其思想内涵。

从生活入手。如果传统美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某项元素,就更能让孩子们接受。我们想到了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时间纹路,是表征民族文化身份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一种“活着的”传统文化。除了庆祝、娱乐等一些内容外,各种节日背后都有着一个特别的故事,一份特别的情感,造就一种特别的美。如自然节律之美、美满的亲情人性之美……爱惜这些美、读懂这些美,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理念、思想与价值的认同和传承。为此,在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中,我们都会以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美、体验美。比如,寒食节背后是介子推的故事,因其抱母被焚烧在绵山,这个节日便有了“慈孝”的文化内涵,能唤起孩子们爱父母的一份真情。

在朗读和书法中让传统美渗入学生的血液

夜上海论坛 经典是要读出来的,而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审美的旅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的韵律美、节奏美,渐渐地就能领会其内涵美,这也是古代读书的一种方法。为此,我们安排了课间读、午读和专门读三种集体朗读,使朗读成为我校学生的一种习惯。每天安排一个课间,每周二、三中午安排20分钟,来进行我们的课间读和午读。我们会播放悠扬的古筝背景音乐,学生们放声朗读某段经典,共同体会经典中的情感、思想。而专门读是指每班每周都要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兴趣活动课,也会有相当的时间用来朗读。经典朗读需要一定的重复,在一段时间内,内容须保持一致。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文化经典,会随着孩子们的诵读最终流入他们的血液中。

夜上海论坛 而书法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审美,中华文明的精、气、神都蕴含在书法中。每周一、四下午有20分钟是全校写字时间,我们认为,作为中国人不能没有这项熏陶。

夜上海论坛 让传统美的发掘遍及各个学科

我们对各个学科中可进行传统美熏陶的知识点做了一些梳理。语文课补充了一些国学内容,特别是一些含有审美情感的经典故事;体育活动课上我们增设了一些武术项目,如太极拳;数学趣味课上,师生辩论解决两鼠穿墙、鸡兔同笼等中国古代数学趣题,引导学生走近中华数学典籍;音乐活动课上,欣赏民族器乐演奏的中国古典乐曲,让孩子们进行古诗新唱活动;在美术课上,孩子们可以画脸谱、作国画、写书法、用废旧瓶子仿制青花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开展国学寻美、走进孔子、围棋象棋等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传承”系列活动。上述举措,都将国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审美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

第7篇

夜上海论坛 一、词汇的积累文学的传承性是语言类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作为语言类文学作品的承载者,词汇的传承是最丰富的。而作为中学生来讲,由于其阅读范围的限制,学生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大,所以在传统文学教学中,如果能把词汇的积累做好,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和现代词汇相比,经过历史的沉积、沿革、发展,文言词汇更言简意赅、概括力更强、更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在词汇积累上做的好,那么对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词汇的积累,为作文教学提供帮助。

夜上海论坛 二、典故的积累典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东西,“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卧薪尝胆”、“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三顾茅庐”、“负荆请罪”等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典故,本身就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中,如能更多的积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典故,并能在作文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一定能使作文水平不但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收到表达丰富、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典故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内容,其他的可能记不住,但典故却有异常的兴趣,不但记的牢,而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合情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内在接受性。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典故积累的作用。必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优美诗词的积累从《诗经》到《楚辞》,从诸子散文到汉魏歌赋,从唐宋诗词到元明清小说,丰富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到处都是优美诗词,从“溯回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优美意境到“操吴戈兮披犀甲”的悲壮。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激昂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闲适到“车粼粼,马萧萧,行人弓剑个在腰”的紧迫。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学体系当中,这样的优美诗句,这样这样迷人的意境,如果学生能在学习传统文学的中积累起足够的的素材,对于学生提高古典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思想文化的积累文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传统。所以传统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的延承和积累,更是思想的传承和光大。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中国最光辉、最灿烂、最智慧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是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墨家兼爱的博大,法家的严谨求真,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人性化的思想。而范缜的无神论,佛家的宽容,道家的天人和一,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和睿智。这和我们当今提倡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治国理念真是不谋而和。我们不能不佩服中国古人对人类自身的合理理解,创造性的社会理想,以及通古阅今智慧。所以如果我们能在传统文学教学中把这些优秀的思想融于其中,必将在塑造人、升华人、改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思想,最美好的精神,最感人的品格。这是传统文学教学中最不可或缺的。

第8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文化转向 《浮生六记》 典故翻译 译例分析

引言

夜上海论坛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已经不单纯侧重于语言层面上的对等,而是转向于研究促使翻译形成的一切语言之外的因素。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夫维尔在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中提出,翻译研究逐步转向了文化,转向文本外部的研究。本文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为例,比较译者在处理含有大量文化因子的文化负载词―典故时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研究当时译者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对其翻译策略有何影响。

一、《浮生六记》及其译本简介

夜上海论坛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年间文人沈复的一部笔记式的自传。作者以简洁通俗的文言文描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清新寡欲、追求真美的性情,其中不乏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精髓。

概括起来,目前在学界较为重要的英文版《浮生六记》大概有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林语堂先生1936年的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另两个版本分别是:1960年雪莉・布莱克的译本和1983年白伦与江素惠合译的译本。对于这三个不同的翻译版本,需要说明的是,布莱克的版本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浮生六记》的编译,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笔者选取了林语堂先生的译本(简称林译本)和白伦与江素惠合译的译本(简称白、江译本)进行比较。

夜上海论坛 二、林译本和白、江译本《浮生六记》典故翻译的对比分析

1.典故释义。对于典故,《辞海》将其释义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其主要来源有:(1)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2)神话传说;(3)民间传说;(4)文学作品;(5)寓言故事;(6)民间习俗、谚语等。总的说来,典故是指人们在口头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出自神话、寓言、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或文学名著等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夜上海论坛 2.典故译例对比分析。根据以上典故的六个主要来源,笔者总结了《浮生六记》的典故12例,并对每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个译本中的典故翻译共用到的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文内增译、文内注释和意译。

夜上海论坛 直译最大程度的在语言层面上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特点,但是对于富含特定文化负载词的典故,有时仅靠直译不能传达出异质文化背后的意义,由于异质文化的独特性和源语―目的语自身所具有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异同,直译势必会给读者理解译文造成一定的障碍。在翻译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典故时,宜采用一些辅的翻译手段,也就是对文化信息做一些弥补性的工作,也称为文化补偿。在《浮生六记》的两英译本中,所采用的文化补偿手段主要有:文外注释(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文内注释和文内增译。

夜上海论坛 例:余戏日:“当日文君之从长卿,或不在琴而在于此乎?”复相与大笑而罢。林译:“Perhaps,” I said, “Wenchün was tempted to elope with Hsiangju not because of his ch’in music, but rather because of his fu poetry,” and we laugh again. (林语堂,1999:23)

夜上海论坛 白、江译:I jokingly said, “So perhaps Wenchün did not fall in love with Hsiang-ju19 because of the way he played the lute after all, but because of his poetry?” The conversation ended with us both laughing loudly. (Pratt&Chiang,1983:32)

尾注19.Notorious lovers of the Han Dynasty. Cho Wen―chün fell in love with Ssu―ma Hsiang-ju and ran off with him one night after he courted her by playing the lute at her father’s home shortly after she had been widowed. (Pratt&Chiang,1983:151)

夜上海论坛 林语堂采用直译法,通过添加关键词“elope” 将典故的内涵在译文中明点了出来,让读者联想起‘文君夜奔’的故事。中国读者对卓文君故事比较了解,但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西方读者则不然,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一历史典故,白、江二人则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

夜上海论坛 综合以上两译本中的翻译方法,再按照是否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文化色彩,笔者总结了两个译本的典故翻译方法和策略,见表1:

夜上海论坛 从表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译本都综合地运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林译以归化为主,归化和异化相对比较均衡;白、江译以异化为主,其中异化翻译占主导。

夜上海论坛 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不是偶然现象,从历时性和文化大视野的角度看,译者会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出于某种文化目的,选择其翻译选择和翻译策略。在各自的序言中,译者道出了各自译著的目的。

林语堂在其序言中写道:“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 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目的是让西方读者了解到这对可爱的中国夫妇淳朴恬淡的生活,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作为一个游走在东西文化间的中西文化边缘人,林语堂在向西方读者传递东方历史文化的翻译过程也必然会受到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影响。在中西文化地位悬殊的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采用了以归化为主,兼顾异化的翻译方法,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又适当保留原作中文化负载信息,译文仿佛就是采用译语进行的创作,行文流畅自如,毫无翻译的痕迹,大大地提高了异域读者对中国文化接受程度。

三、结语

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并重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日趋增多,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问题上,刘宓庆提出了“文化适应”的概念:译者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一元论文化翻译观,以综合平衡观为原则,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达致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恰恰调和”。我们在向世界译介中国传统文化时也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化传真”的目的在于最大可能地传递源语的文化内涵,让译语读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更好地欣赏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从而获得与源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文化感受。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沈复、林语堂.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9篇

一、选材不广泛,只注重儒家

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了老子、庄子、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家。和以《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以及以诗词、书法、戏曲等为代表的艺术文化,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目前,国学经典阅读都是以儒家为主,不利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让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儒家文化一种,不利于学生思想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

读书先治史。我们的经典阅读应先从讲“文化史”开始,通过浅显生动的故事化的讲读,让小学生知道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知道诸子百家,知道他们的主张和思想。

在阅读的选材上,要注重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儒家、墨家、法家,传统的科学文化、艺术文化都要有适当的比例。

夜上海论坛 二、重背轻讲,割裂与当前课程教学的联系

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是否让学生背会《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就算完成了经典的阅读教学?自汉朝以来,私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识字―教书―背书―理书―讲书―读书―习字―作对―学问。这套教学过程并不适应今天的经典阅读教学。

夜上海论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传统经典内容过深,文意上的差异,即使教师讲解,学生也不能领会。对国学经典的讲读应该从内容入手,把经典中的内容变成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学习国学经典产生兴趣。

夜上海论坛 同时,传统的儒家经典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一些内容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对学生的一些思想产生了负面的作用,我们要把它从经典阅读学习中有选择地去除。

在我们的小学课程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经典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经典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化阅读教学,为课程教学服务,阅读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拓展,而不应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夜上海论坛 三、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的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夜上海论坛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脉,它必须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我们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只是把传统文化教下去,没有把传统文化用社会发展的线索和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第10篇

1建设高职院校的谨信文化,培养高职学生的谨言慎行、讲求信用的良好品格

夜上海论坛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着力打造高职院校的谨信文化。谨信文化的建设,一是需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来命名学校的建筑、道路、长廊;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饰品来装饰图书馆、宿舍、食堂;校园广播、宣传大屏时常播放一些古琴、古筝、戏曲等古典音乐作品,使学生们时常处于传统文化环境的包围之中,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需要加强训练与引导。大量设定情景环节来练习高职学生谨言慎行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着重对高职学生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社会关爱的教育和人格修养的教育;充分利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经典故事的朗读、说讲、模拟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普及教育活动,以培育培养并激发起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教师节期间开展“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敬老孝老我能行”等感恩、敬老孝老活动,帮助高职学生学会感恩、心存感恩;以元旦、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开展生动活泼且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将经典教育生活化、实践化、落地化,从而在训练与引导中帮助高职学生认知谨信文化并弘扬谨信文化,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是着重培养学生讲求信用的诚信品质。诚信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说出去的话,就必须做到,承诺了必须去做,培养诚信厚重的精神。四是全面开展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教育,以培养高职学生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爱护公物、谦虚礼貌的礼仪规范。以敬人、自律、真诚、宽容、平等为原则,以“礼貌、礼节、礼仪”为主要内容,以二级学院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校园礼仪方面的系列讲座与活动,各二级学院组织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由团委来主持评选出校园年度文明礼仪之星。

夜上海论坛 2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和开展二课堂活动

夜上海论坛 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选修课程体系,以选修课的形式传播并弘扬传统文化。

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晨读的必备内容,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体系。需要制定详实的诵读计划,本着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以点带面、从少到多的原则,在各二级学院开展不同的诵读内容,可以将《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唐诗宋词》、《二十四孝顺故事》等国学精粹引导学生诵读;可以将《大学》、《中庸》、《道德经》、《论语》《诗经》等国学经典组织教师们诵读,师生共同参与诵读,构建起国学经典诵读体系。

三是定期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诗词鉴赏与朗读、古典音乐欣赏、书画欣赏等二课堂活动。可以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二课堂活动,可以每月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一刻钟”和“书写国学经典一刻钟”活动,确保各二级学院各班级诵读内容的落实;可以把国学经典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利用传统节日开展说唱、朗读国学经典故事、国学情景剧展演活动等;要求各班级每月的黑板报、橱窗、班级微信圈、博客、微视频等都要有一定的国学经典内容,定期安排校园广播播放国学经典音乐等,把国学经典教育贯穿于日常的点点滴滴活动之中。

夜上海论坛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

成立陶艺社团、空竹社团、风筝社团、古筝社团、茶艺社团、书画社等带有传统文化性质的社团组织,开展识字猜谜、唐诗宋词鉴赏、端午划龙舟、重阳走访敬老院、中秋赏月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活动;以大学生科技艺术节、文艺汇演等为展现载体,围绕孝敬父母、心怀感恩、诚实守信、善待他人、日行一善等话题,借鉴朗读者、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节目,邀请名师名人、校友、老教授等用?文朗诵、课本剧、说唱、快板等新颖生动活泼的形式可以把《论语》、《弟子规》、《孝经》、《礼记》等国学经典介绍出来并欣赏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帮助学生们深层次思考并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夜上海论坛 4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流行歌曲;元素;应用技巧;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05-0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其古典代表元素

提到中国古典元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何为传统文化呢?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广泛吸收融合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有机体系。而中国古典元素就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物象的统称。其中包括中国结艺、京戏及各地方戏曲、皮影、剪纸、风筝、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竖排线装书、如意纹、祥云、凤眼、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瓷器、文房四宝、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太极、中国书法艺术、篆刻印章、中国古代诗词、唐传奇及散文小说等意象和具象。

二、现代歌曲的流行趋势以及研究成果

夜上海论坛 随着近现代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各国越来越看重大众媒体对于本国文化的宣传效果。各国也纷纷将电影、流行歌曲等现代媒体的中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试图将国家文化和精神通过其内容传遍世界的角落。也因此,流行歌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古典元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流行歌曲在产生及发展等方面已经开始了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更为深刻。其中以马树春副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学阐释》以及张鹭的《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风格表现》,张海明的《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宋秋敏的《浅析周杰伦专辑中歌词的传统化修辞》,李新、崔胜利的《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内蕴》,宋秋敏的《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王建浩的《一种“活”的诗歌――谈流行歌曲的文学研究》,宋秋敏的《试论当代流行歌词向唐宋词的诗意回归》,苏自勤的《古代诗歌向现代歌词的嬗变》等几篇相关学术论文为代表。

本文将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国古典元素中一个独特的亮点进行深入分析。

三、中国古典元素在歌曲中的应用

(一)应用特点

作为中国“词坛”首屈一指的御用词作家,方文山在词曲创作中,方文山常多采用中国古代诗词中富有特色的意象或典故词语,融入到其创作中,体现中西结合的古典韵味。将中国古典情愫巧妙地融入到了现代流行乐中,从歌曲《青花瓷》中,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这种方法在歌词《青花瓷》的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青花瓷本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象征,加之词中“帘”、“芭蕉”、“骤雨”、“惹”等古诗词中常用且极具特色的字眼,表达了衷肠哀情,是歌曲平添了感伤和古典的韵调。

由此可见,中国古诗词在歌词中的应用,有着常运用独特词语,多化用诗词语句,中表达词曲意境等特点。

(二)具体应用技巧

1.借景。借景抒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表达方式。因此,流行歌曲中借用此种表达方式抒发作者情感的例子亦不罕见。“月”自古就被人们寄予了阴柔、相思、伤情的感叹。以歌曲《白月光》为例,歌词通过“月亮”这一常用意象,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温婉意境,借以表达了对月思人的感伤情怀。

2.化典。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中,化用了楚霸王乌江边死别虞姬的凄美典故。歌曲《霸王别姬》在进行歌词创作时化用了同名典故,描绘并发散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歌词中的“悲欢共生死同。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表现了项羽和虞姬生死不惧的爱情;“人世间有百媚千抹。我独爱爱你那一种”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情”;“归去斜阳正浓”说明了楚霸王项羽的“义”。《霸王别姬》这首歌词继承了用典的手法,很好地化用了相关典故,大大丰富了歌词的内涵,增强了这首歌的感染力。

3.比兴。比兴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寄情于物的一种创作手法。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作为诗类文体的一种,在对歌词的创作中实践了这一手法,使得歌词寓意更为深刻,也更加含蓄委婉。仍以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为例。该歌歌词较多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得想要表达的意境更为有韵味。全词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表面上是在描绘青花瓷的工艺及形态,实则吟咏了如青花瓷一样美好的爱人。“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心上人一笑倾城的美丽立见词中。又如:“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也是巧妙地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其的美好赞叹。

四、结语

现代流行乐歌词中对中国古典元素的使用可谓云云。在歌词中巧妙地运用古典元素,不但符合国人对于爱国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是中国文化通过歌曲走向了世界。因此,适时适景适情的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典元素,是大势所趋并值得深入研究,继而不断实践应用的。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同人小说;反经典性;文学生态性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1―0102―05

在网络小说中,同人小说已自成一种小说类别。所谓网络同人小说,是指借用既有的小说、影视剧、漫画等文本作为戏拟对象而进行改写与创作的网络小说。这其中,出现了一批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戏仿对象的网络同人小说。这些网络同人小说具有鲜明的反经典性,并体现出可贵的文学生态性。

夜上海论坛 一、文学反经典的合理性

夜上海论坛 文学的反经典行为有着鲜明的当代文化印记。从文化形态上看,中国当代是由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混杂的时代。西方学者将现代社会视为一个“裂变”的时代:“当代可以被看成是‘裂变’(Umbruch)的时代,即从体系到结构的裂变。当代的一切问题都在裂变的光辉中被提出,并且由此被恰当地解释和解决。”当然,这种断裂并不是社会有机体的断裂,而是一种共识的断裂。于是,解构、戏仿、反经典等现象都是当今“裂变”时代的文学衍生物。正如琳达・哈琴所说:“戏仿是后现代主义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而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目前最显著的特点或者手法之一便是盗袭。”可见,文学的“反经典”手法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最鲜明的文学性名片之一。

夜上海论坛 其实,文学的“反经典”并非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文学所独有,而是一切时代之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因为反经典性的文学冲动具有一种文学的先锋精神:“先锋派的人是现存体系的反对者。他是现有东西的一个批评者,是现在的批评者――而不是它的辩护士。”因此,文学的反经典性使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无法逃脱被模仿的命运。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从这点来看,文学的反经典行为使经典作品具有一种文学的衍生力量,催生了经典文本周围空间里的文学生长,并使得经典文学不断被关注。因此,文学反经典行为恰恰是对经典的另一种形式的尊崇与确认。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学时代都允许这种反经典性的文学作品的出现。反经典性的文学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文学环境。在当代,网络文化语境的出现为文学的反经典行为提供了一个具有意识形态豁免权的文学场,更能容忍和接纳文学上的越轨行为。因而,恶搞、戏仿、拼贴等反经典性的艺术形式在网络文学场中倍受青睐。

夜上海论坛 总之,文学的反经典行为作为文学的一种基本属性,在当代的文化渎神时代被激活,并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二、网络同人小说故事层面的反经典性

夜上海论坛 网络同人小说在小说故事层面的反经典性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的设置方面与原作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首先,网络同人小说大胆突破了原作的故事框架,任意撮合故事和设置情节。其一是将具有当代性的社会与生活事件移植到主人公身上,这在穿越类型的网络同人小说中尤为常见。穿越主人公带着穿越前世界的记忆,在穿越后将当代的思想、行为等生存智慧与技巧带入古代,上演了一幕幕匪夷所思的举动,以成就其辉煌业绩,甚至改变整个历史,如《重生红楼梦》(担花郎)、《贾宝玉新传》(新空空道人)、《梦回水泊梁山》(李逍遥)等作品。其中要么是具有史诗性的重大事件,要么穿插一些现代性的生活小事件。当代记忆和事件被植入历史语境,不仅使主人公具有了历史的优越感和超越性,而且动摇了传统小说情节设置的基于现实经验的情感逻辑,使原本不可能、不可信之事变得可能、可信起来,从而使情节极具有传奇性。

夜上海论坛 网络同人小说在情节方面反经典性的第二种情况是在重大情节的设置上与原作相左,使故事别开生面。如在《红楼梦》中,“黛玉之死”是重要的核心情节之一,它决定了,整个故事的精神走向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而网络同人小说若要以黛玉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话,须直面“黛玉之死”这一情节。对此,君幻凤的《黛玉传奇》将此事轻易化解:黛玉在吃了元神绛珠之后得以肉体生还在李逍遥的《梦回水泊梁山》中,小说从“不可能”的情节处开篇行文。国际通缉犯姚成功穿越到了武大郎身上,而且他早知潘金莲是,将会和西门庆合谋害死自己。这一心结让穿越后的姚成功非常痛苦。然而,原作中“金莲谋夫”一节同样被作者轻易化解。在另一处,原作中的“智取生辰纲”被改为光明正大的武力夺取。这种对原作经典故事情节的逆转极大地改变了原作的故事止向与人物的结局,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在情节方面,反经典性的第三种情况是任意虚构故事情节。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张德坤的《大话红楼梦》,作品写异世少年石柳穿越成了贾宝玉,来到了内忧外患的清朝前中叶。作者将真实的历史时空进行错位嫁接,作品中的清朝前中叶北有蒙古肆意扩张,南有刘备犯乱。这种内忧外患的虚拟历史空间为贾宝玉的建功立业创造了一个宏大的外部环境。于是,贾宝玉结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并在众英雄的辅佐下干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事件。这里,不同经典小说人物被作者写进同一文本,各路英雄都得到夸张性地塑造。尽管这类网络同人小说看似与经典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实际上这类小说的故事已经脱离原作而自成一体,而这些貌似原作的人物已完全契合进新构成的故事空间里。

这种情节的设置也导致了网络同人小说对原作人物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的任意设置。特别是在穿越类的网络同人小说中,由于穿越主人公带着当代的记忆穿越到古代,他们在穿越后缺乏强烈的自我身份认同,特别是家族伦理关系加诸自身的约束。如在新空空道人的《贾宝玉新传》中,王燃先后与王熙凤、秦可卿发生肉体关系。原作中“王熙凤”和“秦可卿”相对于“贾宝玉”而言的道德符号意义已完全消失,她们只是穿越主人公在现代猎艳心理驱动下的一个个被征服的女性而已这种设置使主人公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合法外衣下暴露出了当代人在文明宰制下的狂野的本能欲望及其在想象性解禁下的欢乐图景。在这种人物关系中,“穿越”文学形式的存在使横亘在当代和历史之间的坚硬屏障破裂了,从而让不同历史时空的人物进行亲密接触,使文本具有极强的传奇性,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

网络同人小说情节构造的随意性体现了一种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网络对经典情节的解构、对不可能情节的设置以及将可能性情节与不可能性情节进行的糅合都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性的戏仿与折射。当代“断裂”的社会中,全球化与本土化、时尚与复古、多元与霸权、解构与建构等矛盾异常突出。因而,当代社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故事性、传奇性与戏剧性,即一种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解构”特征。正如德曼对于解构的理解:“解构是一种洞穿隐喻和概念的误人假设和效果的‘否定式眼光’。解构约莫相当于一种认识论上的反证姿态,它反证出一切统摄性原则充当真理与完整性的虚伪性。”在德曼看来,解构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由于“解构”性使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充满了活力,而网络同人小说的情节的恣意设置正是当代“断裂性”(“解构性”)社会的文学性表达。正如弗雷德里克所说:“情节的可能性可以作为社会有机体活力的某种证据。”这里,情节设置的灵活与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达成了一种默契,体现着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

除了在情节和人物方面的反经典性之外,网络同人小说在主题方面的反经典性主要体现在与原作立意的逆向思维上。与原作相比,网络同人小说的主题滑向了意义价值的另一极,神性与人性、悲剧与喜剧等主题因素在网络同人小说中完全遭到逆转。例如,在关于《西游记》题材的网络同人小说中,经典《西游记》中“神性”主题遭到逆转,由经典作品的一个关于“神”的故事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性文化内涵的“人”的故事。在今何在的《悟空传》中,西天佛祖从经典文本中的普度众生、终极性的精神符号变为玩弄阴谋、戏谑众生的威权的代表。显然,这是个披着神话外衣的关于人的现代性故事。而在明白人的《唐僧传》中,作者让师徒四人取经成功后又重新东游,结果师徒四人都发生了深刻的世俗化改变。如果说《唐僧传》还有明确主旨的话,那么林长治的《沙僧日记》则是没有主旨意向的语言碎片。小说采用日记文本的形式展现了一片散乱、荒诞而幽默的生活碎片,文本的意义也就在插科打诨式的场景中消散殆尽。

由于主题的改变,主人公的审美特性也发生了变化。在林长治的《沙僧日记》中,师徒四人变成了龌龊的猥琐人物;而在明白人的《唐僧传》中,师徒四人都成了世俗生活的追求者,甚至是世俗的殉道者。此外,《贾宝玉新传》中的贾宝玉、《重生红楼梦》中的贾环、《梦回水泊梁山》中的武大郎等形象都体现了一个圣化的成长历程。网络同人小说中对人物的圣化的塑造,体现了网络的文学救赎意识。首先,网络通过文学想象和故事的编造而改变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使作者成为他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命运的掌控者;其次,这种文学救赎意识也可能是网络作者的现实生存感受的一种文学式的宣泄与转移。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当青年人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规划遇挫时,他们很可能退而在虚幻的文学世界中求得补偿。当然,现实中的无奈和文学想象中的成就使这类网络同人小说在精神取向上是悖论式的:洒脱与拘谨、广阔与促狭、温暖与寒意等共同构成了小说现实文化隐喻的一体两面。

总之,网络同人小说对经典小说的戏仿,既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空间的探讨,也是对传统历史时空的文化形态和生存方式进行的一种文学式的反思与改造。从而,这一文学的反经典行为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互文性:网络同人小说语言层面的反经典性

夜上海论坛 网络同人小说在叙述层面的反经典性使其具有鲜明的互文性特征。在有关互文理论中,热拉尔・热奈特把由别的文本派生的文本叫作“承文本”。网络同人小说就是典型的互文意义上的承文本。同人小说与经典小说的互文性可以说是网络同人小说在叙述话语层面的重要特征。互文性改变了文学创作观念中文本与现实的关系,它强调文学并非是现实的反映和再现,而是语言自身的产物。“互文性用读者一文本的关系取代了饱受质疑的作者一文本的关系,把文本意义的位置放在话语自身的历史里。实际上再也不能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原创性了;假如有的话,对读者来说可能毫无意义。文学作品只是以前话语的组成部分,一切文本都是从这种话语获得意义。”因而,从互文性理论看,一个文本的产生是由其他文本派生而来的,是话语自身活动的一个产物。在网络同人小说中,互文性的表现是多层次的,既有小说精神层面的,也有文本话语与修辞层面的。

首先,网络同人小说在文化精神层面的互文性表现为当代文化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的间性关系。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生成于传统的文化语境之中,因而传统文化精神通过作品的叙事模式体现出来;而网络同人小说生成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化因素势必通过网络同人小说的叙事模式表现出来。因而,网络同人小说与传统经典小说的互文性关系,实际就是当代文化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的互文关系。尽管文化的出现有先后之别,但传统的文化并未随着新文化思潮的出现而消失,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都差异性地并存于当代社会语境之中。例如,从经典《西游记》到今何在的《悟空传》,在主题上存在一个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从表面上看,“神性”似乎是被今何在否定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从现实角度看,在道德失范、精神滑坡、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相对弱化的今天,“神性”所包含的理想主义、终极主义价值以及整体性的文化诉求并未过时。尽管“人性”被今何在极力颂扬,但他又在“人性”之中注入某种“神性”因素,如作品写道:“‘为什么要做神仙?因为我想,那样至少自己的命,不用握在他人之手。’孙悟空声音高了起来。”这里,“神”与“人”只是概念符号的差异,而其内涵已近乎等同。

夜上海论坛 再次,叙述语言中大量的当代文本的嵌入形成了网络同人小说在话语层面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的运用,极大地破坏了小说故事所虚设的时空界限,尽可能地向外开放以容纳其他文本,形成了鲜明的文本间性特色。新空空道人的《贾宝玉新传》最具有代表性,如:

长崎域中大街上到处可闻老百姓们沿街游行以及开批斗会时发出的呼喝声:“打倒武士,均分财产;打倒武士,减除赋役”……孩子们欢乐的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也到处可闻。

作品中,当代小说、影视剧经典台词、歌曲等艺术形式被作者信手拈来,进行天衣无缝式地衔接和运用。尽管这种互文性叙述在主观上并没有刻意传达某种深奥而晦涩的东西,在客观上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间性效果:对当代生活而言,网络同人小说以文本的形式介入当下生活,在这个文化健忘的时代唤醒了人们的阅读记忆以及这个记忆背后的某些深厚的东西;而对于小说文本而言,当代人以及古代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都以碎片化的形式介入文本,成为文本话语生命的一部分。历史与当下、文本与生存、话语与生命等因素在这种互文性的关系中得以保存和呈现。可以说,互文性使网络同人小说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文本形式。

夜上海论坛 网络同人小说叙述话语层面的互文性使文本极具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征。互文性手法所形成的混杂的文本形式往往被后现代主义小说称之为“拼贴”或“拼凑”。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拼凑与戏仿相似,也是一种奇特面具的模仿,一种死的语言中的言语;但它址这种模仿的一种中性的实践,没有戏仿那种别有他意的动机,取消了讽刺的冲力,没有什么笑料,也没有任何说服力使人相信随着你不时借用的反常语言仍然有健康的语言常态。”由此看来,网络同人小说中的互文性手法更类似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意义上的“拼凑”,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无目的性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模糊性。网络所做的只是一种混杂式的呈现,一种语言能指的杂糅,而非目标确定的语言所指。

夜上海论坛 这种“拼凑”的话语形式极具陶东风所说的“大话文学”所具有的“话语大拼盘”特性:“大话文学继承了狂欢文化的精神,打破时间、地点、文化等级的限制,把古语和今语、雅语与俗语、宏大话语和琐碎话语随心所欲地并置在一起,组成话语大拼盘。陶东风认为,大话文学是当代大话文艺的一个文学性表现,而大话艺术术则是中国当代经典祛魅思潮的一个文化表征、其实,文化的“祛魅”并不意味着一种消失,一种取代,而更多是一种并存的文化状态。承文本的出现并没有动摇经典文学的地位。经典文学的地位是通过用一整套的文化体制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而得以确立的。这种地位一旦确立便很难撼动。而网络反经典小说的存在只不过是在经典文学的周边获取了一份生存空间,与经典文学共时态性地存在于文学场之中。

四、网络同人小说反经典的文学生态性

从表面上看,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手法体现了一种“断裂”式的文化立场,但它潜在的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往往被忽略。网络同人小说反经典性的文学生态性主要体现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审美规范和促进了文学的“群落”式发展两个方面。

首先,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体现在对小说传统审美规范的质疑与打破上。小说的理论和审美规范是在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被确立的,具有普世主义价值。但任何理论和审美规范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因而,反经典手法其实是利用解构手法撕破了小说既有审美规范的看似完美的外衣,以发现其不完善之处。RobertF.Berkhofer,Jr.说:“解构揭示了在表面看来具有统一性的事物表现中被压制的东西,它还破坏了在表现和指涉之间、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中介的努力,因为在它看来现实也不过是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东西。”因而,反经典性的解构暗含着打破已有的文学话语体系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虚假契约,“解构的深层目标是揭露所有表现的真实无误的本质:基于社会的话语建构”。因此,站在文化的创新性角度以及文化平等的立场来看,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

其次,网络同人小说的反经典性促进了当代文学的“群落式”发展。在生态学的整体性思维之下,文学的经典样式和非经典样式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场。经典文学更多属于体制文学场,而网络同人小说更多属于网络文学场。尽管两个文学场有交叉性,但不同点更多。经典文学的地位是由体制文学场决定的,是由一系列意识形态操控机制和教育体系促成的,一旦形成,其霸权地位很难被撼动。而网络反经典小说更多属于网络文学场,是由文学网站的商业化运营机制、网民的自由创作和阅读等因素构成的,较少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两者很难置对方于死地,更无法取代对方。因而,经典文学与非经典文学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生存图景。

其实,非经典作品的存在印证了经典文学的一种近乎被人忽视的文学功能。在传统意义上,经典承载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它所体现的审美规范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往往被后世所继承和借鉴。但是,反经典手法的运用发掘了经典文本的另一种文学功能:文本的衍生作用。也就是说,任何经典文本都有着衍生其他文本的潜在功能或会被其他文本所引用。可以说,作为“承文本”网络同人小说就是文学反经典行为的创造性结果。因而,反经典性的网络小说与传统经典小说并存于当代文学场之中,并形成了一个“群落式”的文学图景,体现着当代文学在传统经典文学之外的生存图景和发展态势。

夜上海论坛 总之,网络同人小说以其反经典性的手法在与经典小说的“似又非似”的互文性关系中确立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并在解构性的面具下深藏着文化与文学方面的建构意义,具有重要的文学生态意义。如果说经典文学是一株株参天大树的话,各种反经典文学则是形形的树林与灌木丛,它们共存于当代文学场之中,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的生态性文学图景。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德)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结构存在论的问题与解答[M].王俊,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夜上海论坛 [2](加)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M].李杨,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夜上海论坛 [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法)尤奈斯库.论先锋派[A].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C].李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第13篇

【关键词】幼儿;学习古文;培养兴趣:语言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璀璨夺目,传统诗文更是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现如今在我们城市大大小小的很多幼儿园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背诵我国最传统的一些简单古文。如:小班开设《百家姓》,中班开设《弟子规》,大班开设《三字经》等。

夜上海论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夜上海论坛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夜上海论坛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夜上海论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夜上海论坛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夜上海论坛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湾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夜上海论坛 通过学习古文,不仅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一些自私的孩子可从古文故事的学习中开始变得谦恭礼让,这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14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幼儿;学习古文;培养兴趣:语言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璀璨夺目,传统诗文更是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现如今在我们城市大大小小的很多幼儿园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背诵我国最传统的一些简单古文。如:小班开设《百家姓》,中班开设《弟子规》,大班开设《三字经》等。

夜上海论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夜上海论坛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夜上海论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夜上海论坛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通过学习古文,不仅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一些自私的孩子可从古文故事的学习中开始变得谦恭礼让,这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15篇

关键词: 幼儿园 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传统文化

2006年9月,国务院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吟诵经典诗词,传承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夜上海论坛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幼儿园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重大使命,我深思:传承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诵读经典,浸润心灵

季羡林先生说:“振兴国学,诵读经典,必须从娃娃抓起!”我园把幼儿经典诵读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诵读最有价值的书可以使幼儿受到文化的熏陶,培养人格。

1.幼儿经典诵读的内容选择。

夜上海论坛 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等教材,通过唱歌、角色游戏及讲故事等方法教孩子们学习,浅显易懂,效果极佳。让孩子们在《弟子规》里聆听圣人训,在《三字经》里体悟中华传统美德,在《唐诗三百首》里感受汉文字的魅力,在《成语故事》中有所悟,有所成长。

2.幼儿经典诵读的课堂形式

夜上海论坛 我们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机制,让经典走进课堂。孩子们跟着节奏明快的传统民谣做起了广播操;音乐课上古诗词编成的优美旋律响起;语言课上孩子们看图讲述《弟子规》里面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从而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关注传统节日,把“根”留住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资源。”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园教师经过探索研究,决定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幼儿走进传统节日,关注传统节日。

1.弘扬传统文化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夜上海论坛 如在端午节,我们除了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习俗,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包粽子、缝香包的实践活动之外,还开展了“走近屈原”的活动。一场“屈原故事知多少”的讲故事比赛让孩子们更翔实地了解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又如清明节,我们收集资料,追寻清明文化,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传说,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父母和孩子一起画一幅清明的画,充分挖掘其内涵: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同时向家长和幼儿倡导:低碳清明,保护环境。

夜上海论坛 2.弘扬传统文化与亲子互动活动相结合。

夜上海论坛 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家长共同体验做月饼的亲情互动活动,一边品尝着亲手制作的月饼,一边播放着与中秋节有关的地方民俗的视频,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重阳节,我们组织幼儿、家长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培养幼儿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把我们的“根”留住。

三、开发《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的言传身教,成人创设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环境,幼儿接受的就是怎样的文化教育。

1.以“楼道文化”为依托,开发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自2009年以来,我们开发了以“山西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研究,把“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成了独立的课程。我们经过收集整理,精心构思,整体打造,楼道墙壁上有了“晋商文化”、“古建宗教”、“黄河古道”、“山西特产”、“民间艺术”、“孝悌文化”等系列课程内容;教室墙壁上红红的中国结,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灯笼、玻璃窗上的十二属相,等等,处处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只要一踏进园门,就会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孩子们耳濡目染,在传统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中,充分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夜上海论坛 2.以民间艺术活动为载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