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脉诊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针灸治疗学;实训课;教学;对策

针灸治疗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主要适合针灸推拿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是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的桥梁。实训教学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和临床接轨的有效途径,是进入临床前的演习,是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教师作为这个过渡阶段的引路人,如何应对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怎么引导好学生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将是教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近些年来针灸治疗学实训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夜上海论坛 针灸治疗实训课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掌握相关的西医知识和技能。上课时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较早,学生常出现遗忘的现象;又因教材西医内容匮乏,为满足临床需求,需要补充有关西医知识[1-2]。我们以腰痛[3]为例简单说明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与易出现的问题:①中医:肾的作用及特点,中医四诊,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寒湿、瘀血、肾虚的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及舌、脉象等。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生易出现中医辨证不准确、抓不住主要证候特点的现象。实训课我们采用模拟场景的模式,患者由学生模拟,这就要求“患者”对于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较透彻的了解,因患者信息大部分是通过问诊来取得,如“患者”对临床主要证候描述不准或未描述,这样易出现辨证不准导致失治误治。②针灸:膀胱经及督脉的经脉循行及“是动则病”的表现,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阳关、膈俞、申脉、大钟、后溪、夹脊穴的归经、定位及主治特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生易出现不知道经脉的走向,不明白取穴原因,穴位归经、定位及主治特点,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③西医:腰椎的解剖特点、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盘的结构、坐骨神经的走向、影像学表现。在多年的实训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匮乏,不知道腰椎的特点及椎间盘的结构,不会读影像学摄片,这样易失治误治,延误病情及影响患者预后。策略:实训课前1周提前告之与本次实训课相关的内容(实训课一般1次/2周),给足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补充加强。①中医方面,查看相关中医书籍和文献等。②针灸方面,查阅相关针灸书籍和针灸文献等。③西医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去解剖室观看腰椎不同解剖层面及神经走向特点;影像学知识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分批去医院影像科学习,或网上学习相关内容。实训课前5min老师进行抽查,以强化巩固基础知识。

2基本技能不熟练

实训课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穴位选取、针刺手法、灸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技能不熟练的学生常出现不会扎针与不敢针刺的现象[4-5]。因此,实训课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在实训中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方面常出现以下几种问题:①穴位定位不准。很多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穴位的归经、定位,但就是找不到具置。如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一些学生背的很正确但找不到具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这里的“横指”指的是“中指”而部分学生取穴时常用拇指。②针刺角度、深度不准。如足三里操作要求直刺,学生也都明白该直刺,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针尖与胫骨前嵴垂直进针,而不是与穴位的表面皮肤垂直进针;太阳穴教材要求是直刺或斜刺0.3~0.5寸(10~15mm[6]126-127),而在临床实践中针刺0.5~0.8寸(15~20mm)疗效最好,实训课时学生一般进到0.2~0.3寸(5~10mm)时就不敢再进针了,怕刺入大脑内部。③手法不熟练。教材中有关进针法仅描述了持针手法[6]149,但并没有详细描述如何操作,实训课中很多学生进针时是很缓慢地捻转或硬按刺入,或用前臂甚至整个上身的力量而不是用腕力进针,动作笨拙而不灵活,且刺到病人身上时病人常常会“抽动”一下,有被突然“击打”一下的感觉。策略:①对于临床易出现定位有误差的穴位,采用课堂上老师演示后同学互相点穴,老师逐一检查指导及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方法。对于个别学生对某些穴位定位把握不准的,老师采用单独指导。②对于针刺角度、深度把握不准的学生,老师采用先讲解并演示针刺的方法,然后学生2人一组互相针刺操作,老师逐一指导。③对于针刺手法不熟练的学生,要求学生做纸垫每天至少练习2h,要求他们练习时注意动作要领,拇、示及中指用力持针,针刺时用腕力,在针尖距离纸垫表面1~2mm时提前放手,利用惯性将针刺入穴位。这样进针时就不会有突然“击打”的感觉了。

3综合运用能力差

夜上海论坛 实训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领悟中医针灸学术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实施的重要途径[4,7-9]。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这种综合运用能力是他们今后进入临床必需具有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差常表现为:面对病人不知如何下手?问诊时前言不搭后语,思路混乱。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模拟临床试诊教学[10]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演示不同的角色即“医生”和“病人”,亲身体会不同的感受和需求,对以后处理好医患关系大有裨益。在这方面的训练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面对病人不知从何谈起;②对病人叙述的症状等抓不住重点;③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不知如何用。策略:①我们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及参考别的医生的诊疗过程,对医生问诊的一般顺序总结如下:哪儿不舒服多长时间了什么原因引起的最早出现这种现象的情况及治疗经过到目前共发作多少次做过哪些检查及治疗有没有其他疾病及家族史。这样就引导学生从问诊时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②要从问诊的信息里面抓住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析,如一个60岁的腰痛病人,可能会描述他“有腰扭伤病史5年,几天前因开空调引起腰痛有重坠感,局部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疼痛不是锥刺样,无腰膝酸软、耳鸣,纳差,舌淡,脉沉。”这里我们应抓住辨证的重点是病人的疼痛不是锥刺样,可排除瘀血腰痛;无腰膝酸软、耳鸣,可排除肾虚腰痛;腰痛有重坠感,局部有压痛,又因天热受寒引起,可诊断为寒湿型腰痛。③对于马上要进入临床的学生除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及怎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及告之病人预后。腰痛病人可根据症状先建议做腰椎正、侧位X线片,如发现椎间隙有变窄的考虑椎间盘有问题时再建议病人进一步检查做CT或MRI,了解椎间盘的情况是膨出或脱出等,然后根据坐骨神经的受压程度告诉病人预后是否良好。另外,老师提前去医院影像科借一些正常和异常的片子以供实训课时讲解及同学们练习读片。

4总结

第2篇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作用是:我身体不舒服了,去看了西医也没什么大毛病,我去中医那里调理调理吧;要么就是,医生,你给我号号脉,看看我有什么毛病;又或者是患上了西医无法治疗的绝症了,看中医死马当活马医吧。中医靠望闻问切看病,再加上中医与国学的紧密联系,使得中医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夜上海论坛 2008年我很幸运地考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接触神秘而神奇的中医。当时记得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好的中医需要什么,我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需要学好中医知识,有的说要善于与病人沟通,还有的说要善于观察。老师最后却出乎我们意料地说:“尽管我们学习的是中医,但却应该具备扎实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不应该排斥西医,而应该更好地利用西医来帮助中医诊断治疗。”因此,我们中西医课程都要学习。

夜上海论坛 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医诊断学,再到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从正常人体解剖到生理学、病理学,再到诊断学基础、药理学和西医内科学;从医古文到《黄帝内经》,再到《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课程多种多样,有的课程理解比较重要,但是更多需要背记。我大学的老师曾经笑称谁能把《伤寒论》从头背到尾,《伤寒论》选读这门课就满分,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中医的背诵的内容很多,我们需要动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去记忆。比如各种方剂会被编成趣味方剂歌,例如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我们就编成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虽然后三本已经成为我们的选修课,但却是中医的精华所在:经典的配伍,经典的剂量。也许诊治时你开药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种类没有问题,但最后疗效却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剂量的控制也是关键所在。虽然中医背记的内容较多,但是也有让文科生觉得比较恼火的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西医学课程,里面包含有文科生高中没有学习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夜上海论坛 学医,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犹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脉诊时,我才了解到,其实在以前诊脉有三部九侯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老师讲到这里时,同学还打趣道,幸亏由于时间和方便等因素,现在一般都是独取寸口了,要不然每天不知道要闻多少个臭脚。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

转贴于

有28种之多,而书本上的都是形容,偏理论,经过理解和实践才能弄明白。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可能听说过“滑脉”,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喜脉”,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摸上去应该是圆润的,如盘走珠,就像有珠子在盘子上来回滚动的感觉。其实它不仅仅是妇女的孕脉,也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的病症,更重要的一点,滑脉有时候往往是青壮年的常脉,说明一个人的身体还不错。所以我们不能在搭出一个男生的脉是滑脉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怀孕了,那就要出笑话了。

第3篇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作用是:我身体不舒服了,去看了西医也没什么大毛病,我去中医那里调理调理吧;要么就是,医生,你给我号号脉,看看我有什么毛病;又或者是患上了西医无法治疗的绝症了,看中医死马当活马医吧。中医靠望闻问切看病,再加上中医与国学的紧密联系,使得中医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08年我很幸运地考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接触神秘而神奇的中医。当时记得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好的中医需要什么,我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需要学好中医知识,有的说要善于与病人沟通,还有的说要善于观察。老师最后却出乎我们意料地说:“尽管我们学习的是中医,但却应该具备扎实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不应该排斥西医,而应该更好地利用西医来帮助中医诊断治疗。”因此,我们中西医课程都要学习。

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医诊断学,再到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从正常人体解剖到生理学、病理学,再到诊断学基础、药理学和西医内科学;从医古文到《黄帝内经》,再到《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课程多种多样,有的课程理解比较重要,但是更多需要背记。我大学的老师曾经笑称谁能把《伤寒论》从头背到尾,《伤寒论》选读这门课就满分,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中医的背诵的内容很多,我们需要动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去记忆。比如各种方剂会被编成趣味方剂歌,例如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我们就编成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虽然后三本已经成为我们的选修课,但却是中医的精华所在:经典的配伍,经典的剂量。也许诊治时你开药的种类没有问题,但最后疗效却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剂量的控制也是关键所在。虽然中医背记的内容较多,但是也有让文科生觉得比较恼火的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西医学课程,里面包含有文科生高中没有学习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学医,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犹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脉诊时,我才了解到,其实在以前诊脉有三部九侯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老师讲到这里时,同学还打趣道,幸亏由于时间和方便等因素,现在一般都是独取寸口了,要不然每天不知道要闻多少个臭脚。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有28种之多,而书本上的都是形容,偏理论,经过理解和实践才能弄明白。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可能听说过“滑脉”,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喜脉”,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摸上去应该是圆润的,如盘走珠,就像有珠子在盘子上来回滚动的感觉。其实它不仅仅是妇女的孕脉,也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的病症,更重要的一点,滑脉有时候往往是青壮年的常脉,说明一个人的身体还不错。所以我们不能在搭出一个男生的脉是滑脉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怀孕了,那就要出笑话了。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医学研究生,但我觉得六年的学习仅仅接触到了中医的皮毛,且越学习,越加感觉到中医的魅力。如果你想行医治病,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习中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