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

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的核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核心 语感 指导 实践 训练 积累 诵读 分析

语感即语言感受,是读者对语言表达的直接感悟。它是一种语文素养,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能力,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敏锐的领会和领悟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淑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成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指语感。由此看来,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自然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必须将语感知识化、技能化,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语感实践和语感训练。训练,一方面是教师的指导――“训”,一方面是学生的实践――“练”。教师的“训”要靠学生的“练”来实践,学生的“练”要靠教师的“训”来指导。这二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强化学生的语感实践,又要加强对学生语感实践的指导。

夜上海论坛 语感是自己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使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叶圣陶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学生自身的语感实践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要想将学生的语感实践落到实处,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指导工作。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感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和语言文字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多看多记则是积累丰富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不二法门。多看,既要看书又要看生活。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应该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重,接触社会与生活较少。除课本之外,能大量阅读博览群书的人实在不多,能大量阅读经典的更是寥寥无几。学生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语感能力自然就无从提高。该记而没有记住的东西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学常识、成语、典故等的了解和掌握太少,少得可怜,令人寒心。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本就不多,但在语文教学中还常被忽略。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最起码的记忆也谈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观察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一步。多写,即勤写。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随心所欲。教师可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等。写的时候,坚持以正确的语感为前提,讲究文气,便于听读,还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语言念一念、听一听。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入耳,就得修改。多写多念多改,作文进步就快,语感能力就强。这样,文章上口入耳,语言规章和表达习惯就会变成“熟套”,敏锐的语感自然会形成。

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积累的语言材料,感知语言的神妙。多读、熟读,读后深思,一定能有效的激发语感。重复是学习之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便是对诵读功效的评价,实在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层次感悟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朱作仁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生命。”我们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感悟时,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过程,而且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诵读、吟咏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有语调语气、有节奏、有感情、全身心投入的去诵读,在诵读中接收、积累有关的语言材料,储存语言的表象材料,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语感能力才能逐步增强。学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悟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良好的语感才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培养学生语感要提倡学生出声朗读,同时还要加强默读指导,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良好途径。

夜上海论坛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为能言善辩之人,进而增强学生语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说话的机会,把口语训练纳入教学轨道。课堂上应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格局出现,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一般教师对于学生,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却应该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点到为止,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和活动的时间。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口头复述、口头回答、口头作文、改编课文、扩展语段等,通过各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进行说话训练,如开展演讲、经验交流、记者访谈、专题报告等多种语文活动,以指导学生多说。同时,要求学生说得上口入耳,言之有物,说得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正如叶圣陶所说:“无论如何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一定要表达一个意思。”

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语感分析。文学作品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文字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不可言,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学积淀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领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等隐含信息,从而形成敏锐而准确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使用语言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方式有:

夜上海论坛 其一:依据语境推敲语言内涵。语境是个别语言赖于生存的“上下文”和“前后语”的集合语言,它对语感起直接作用,且包孕着语感。语境确定了语义,只要依据语境进入角色,就能解读蕴藉极深的隐含意义。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这对偏正词组在语言形式上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因而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能当作两个事件对比去看待。根据上下文脉判断,其中“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无疑指的是刘和珍等女学生的遇难,“武功伟绩”是对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极大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相互勾结屠杀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只有在具体语境提示下,通过揣摩品味,才能领悟其用法用意。

其二,巧借经验,类推语言意蕴。语感分析的最大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叶老认为敏锐的语感总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能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走进作者的心灵。比如,当我们读到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这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就难以领悟“了”字的所蕴含的丰富情韵。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积累 表达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52

1 积累语言是口头表达的需要

小学语文的各册的每组教材的《语文园地》中都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而每次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都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我们乡镇小学的学生,很多同学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往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准备、启发、鼓动,花正常教学课时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勉强的开展下来,但效果都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贫乏,往往都是三两句话就把交际的内容说完了,而这俩三句话中有些还是不得要领,没有切中要害的话,更谈不上说得形象生动具体,有声有色。有的同学是根本不说,开不了口。每每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满脸通红不知道如何是好,老师也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是好。老师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事,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认识告诉给同学们就行了,怎么这样的难。这些都是源于语言的贫乏,如果语言的积累够了,丰富了,生动了,各方面的语言素材都有来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如何克服这种情况呢?平时一定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不能说半句话,虽然说半句话有时候大家都听得懂,但它对于学生积累语言是不利的,说半句话会让人养成不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看问题,看事情,越是说半句话,越是思维狭小,越是不能积累语言,不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对说半句话的学生要坚决纠正他们说半句话的坏习惯,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自己积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积累的语言才会越来越多,才能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说形象。

夜上海论坛 2 积累语言是倾听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听别人说是语言能力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常常听见老师在办公室埋怨:怎么老师说什么学生都听不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讲很久都听不懂,让他们自己查字典、动手、讨论也不得要领,还是不懂,真是很气人。其实这气人的事是自己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平时没有积累到这方面的语言,也就没有积累到这方面的知识,列如:把下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当中就有两个词语:反问句和陈述句。这两个词既是语言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学生连反问句是什么,陈述句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他怎么听得懂老师的话呢?又怎么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呢?这个只是积累语言中的极端的例子。如果连基本的语言都没有积累到,你怎么去听别人讲,别人讲什么都听不懂,或者能听懂一些,或者别人换个说话就又听不懂。学习中是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这些都是积累语言不够的原因造成的,如何克服呢?笔者想老师平时在讲很基本的东西时,用语言把它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准确地精炼地语言表达给学生,让学生正确地积累语言,同时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时该给学生某方面一个正确的概念时,笔者认为:不给学生讲是某某概念,某某名称,该说一定要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是相当惊人的,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特别是对单个词的理解,因为这是组成词组和句子的材料。如果这个理解都不准确,那听别人说话时肯定听不懂或似懂非懂。平时还要注意对一些优美句子和精彩段的积累。

夜上海论坛 3 积累语言是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需要

积累语言的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积累语言到一定程度,自己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各学科体系的语言,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自己能够自立式地探究式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他就能运用这些已经积累了的语言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接触更多的语言,积累更多的语言,让积累语言的过程就像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如能够这样有效地运动起来,那积累语言的效益是无可估量的,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和境界。这样老师教育起来也就十分地轻松,也就能够更好地推行: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积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积累的效果很好,就像数学中的几何级数的增加一样,积累语言的速度和能量就会出现惊人的效果。

4 积累语言是学生书面表达的需要

积累语言是学生书面表达的需要,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道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他明明感受到是什么?但就是表达不出来,就是源于他没有积累到与这方面相关的语言,比如说难受。内心如何地难受?难受到什么程度?他不能用准确无误的语言把内心地难受具体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因为他没有积累到描写这方面的语言。因此,知道自己难受,但却不能够很形象、很生动、很具体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难受,就如我们读了朱自清的《匆匆》一文,大家都知道时间如流水一样一趟而过;如眼前的烟云一般眨眼不在了;时间的宝贵……但是我们很多人写不出像朱自清那样地对时间宝贵易逝得描述。这是因为,对时间这事物没有这方面的语言积累或积累不够,而朱自清确用他自身积累的语言,让人心惊胆颤地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和易逝,不得不让人叹服他积累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核心

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在教学中将语文素养渗透到听、说、读、写过程中。

夜上海论坛 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出味道

夜上海论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倾听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如何把握住这些信息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去理解文本的关键词,首先,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不仅需要认真倾听,还需在倾听中思考、分析,这样才能听出味道,听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说出自我

“我口述我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相关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应用内容,教师要结合这些教学内容,以演讲、辩论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夜上海论坛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读出体验

夜上海论坛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精彩的导入,还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讨论,从而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容。在引导阅读中需要注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对文本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写出水平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以考为准,以教材为准”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以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素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贤路.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