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正确地认识、欣赏、接受美也是难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那就更难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同去寻找美,感悟美,从而加强审美教育。
其实,教学活动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就语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就其性质而言,它决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其功能而言,又是多元化的,它包括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实用功能等等。《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文学美、艺术美等,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
夜上海论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广泛而深厚的,需要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是课本。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具有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社会美、文学美等的典型范例,有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美
夜上海论坛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大多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特景观;“如积水空明”的澄澈月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原;“绿烟红雾,迷漫二十余里”的西湖;如优美画卷的春;激情奔放的夏;给人以成熟头脑的秋;温情秀气的济南的冬……这些自然景物的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深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文章中所描写的美去领悟其中理性的内容,最终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
夜上海论坛 语文课中的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感悟课文中描写的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热情讴歌了新生活;席慕容的《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阐述了幸福的真谛;《愚公移山》显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勇气》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宗璞从《紫藤萝瀑布》身上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玛丽·居里在《我的信念》里更是直接地告诉我们:“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紧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能发现、体味到生活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加强引导学生体味人情美
语文课文中的人情美的展现也是丰富多彩的。《金黄的大斗笠》中姐弟俩的手足情深,《背影》中深挚的父子情,《散步》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与小魏巍的师生情深,《一面》中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同志情谊,无不蕴含着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和感悟,潜移便能默化。
夜上海论坛 四、加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的一部分是劳动美,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语文课文中反映出来的劳动美,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更典型,更集中,也更为强烈和纯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美的教育,明确劳动美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现成的教材有的《回忆我的母亲》,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李广华孙西辉的《种树种到联合国》,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锄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割麦。
夜上海论坛 五、加强引导学生鉴别文学美、艺术美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29-001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美的世界,是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凭借。在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去认识这个美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夜上海论坛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夜上海论坛 当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较大时,这种情境创设就成为必要。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这样就能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消除文本与学生的“心理隔阂”,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夜上海论坛 对创设情境,我们不应该对文中情境生搬硬套。例如执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有的教师自己或者让学生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样子,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是不足取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去想象,进而得到审美体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启发,教师引领学生去创设一种与学生似曾相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课本教材的审美体验上。
二、教师要通过朗读,让学生去认识美、感知美
如朗读、吟诵课文,是进入对课文进行审美感知领域的基本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课文内容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想有效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单单依靠我们教师讲解、分析和说明是远远不行的,还必须借助朗读,品味、揣摩其内在的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朗读能够将书面语言有声化,能够在声调的抑扬顿挫中激发出美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从而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声音增强课文的感染力,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因此,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树立学生美的意识,增强学生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对课文的朗读和指导。并在朗读时注意语调、重音、停顿、速度等,充分传达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夜上海论坛 三、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内涵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创造性思维的发问技巧,提出一些开放性、美的问题,这类问题容易引导学生的想象,得出出人意料的效果,再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张开理想的翅膀,在想象的具有美感的世界里尽情的遨游,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夜上海论坛 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精读全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根据文中留下的线索,你认为孔乙己的结局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讨论,思维的火花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闪烁。学生们从阅读体会出发,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推测。有的学生认为他最终是饿死的,因为他被打断腿后,丧失了谋生的能力,缺衣少食;有的学生认为他可能远走他乡,到别的地方讨饭去了,因为换了个陌生的地方,没人认识他,他有可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以乞讨为生;有的学生认为他有可能替别人抄写东西,自食其力,用劳动换取微薄的生存资本……在激烈地讨论之后,同学们排除了其它推测,一致认为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以当时的世态炎凉来看,像孔乙己这样无权无势的落魄文人,只能是人们嘲讽的对象,被侮辱,被损害,不可能得到外界的资助。而以孔乙己自身的迂腐性格和生存能力来看,他也根本没什么活路。
夜上海论坛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文本,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戕害,更深切地感悟到小说的悲剧性。而这样的阅读体验,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鲁迅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口诛笔伐的勇气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领略到作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也是一种审美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够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使得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觉探究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美,品评其中的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审美特色
夜上海论坛 学生的生活经验其实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学生形成审美认知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若巧妙地利用这个资源,往往能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在课堂语段赏析时,对一难句赏析,直说不好解释,我举了生活中“水下憋气游泳”的例子,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夜上海论坛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中职语文教育中却 存在着一种忽视语文审美教育的倾向,本文着重从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解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等几方面对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这些话表达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重任,那么,对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无疑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作为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受着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支配,审美教育也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以“实用”为目的的教学观念,从“实用性”出发,只强调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把语文课干脆上成了应用文写作课。一些省市编写的中职语文教材删除了大量经典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代之的是所谓“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文体。把本来具有丰富内容的,融人文性、审美性、思想性、工具性、文学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弄成了纯技术性的实用课。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而且也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发掘中职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使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融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不断地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当代青年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会很容易接收到大量的有益的和有害的信息。因此,他们既容易受到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更容易受到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在中职学生中,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把畸形的、扭曲的所谓美当作“时尚”去追求和崇拜,成为了当前中职学生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可以说就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毒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在教授《诗经关雎》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节诗起兴的诗句都是“参差荇菜,左右流(采、)之”,分析古代青年男女产生爱情的基础是什么。使学生明白,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的,诗中描写的爱情是浪漫的,又是积极的、健康的和美好的,女主人公勤劳美丽温柔端庄,男主人公多才多艺,大胆热情执着,这种爱情是那么的纯洁和高尚。与此相比较,网络上流行一时的歌曲《老鼠爱大米》、《披着羊皮的狼》。歌词中所描写的老鼠和狼的形象都是无法和爱情联系起来的,老鼠从来就是让人一想起来就生厌的动物,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而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暴力的象征。老鼠对大米是一种本能的占有,披着羊皮的狼是对羊的一种欺骗,老鼠和大米之间,狼和羊之间哪里有爱情基础呢?这哪里是对爱情的歌颂?这些歌曲是对神圣爱情的践踏和玷污,是对爱情的庸俗的诠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高尚的健康的爱情观。在学习《命若琴弦》、《一碗清汤荞麦面》等小说时,老瞎子对光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一家人在遭受灾难时的团结互助,面对困境的顽强不屈、奋发进取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人间的温暖。使学生认识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阅读欣赏,逐渐树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2.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北国风光的壮美,天山景物的多姿多彩,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美的特点,捕捉美的形象,激发学生审美的激情。在教学《故乡的榕树》、《我的空中楼阁》时,我一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所描写的家乡的美景,大自然的美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方面我也将自己假期中在家乡骑自行车时拍摄的一些风景照片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再平常不过的家乡景物,在老师的镜头里是如此美丽,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审美热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在讲《沁园春 长沙》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品的韵律之美,进而感受作品磅礴雄壮的气势。指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壮丽的秋景。透过景物的描写,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充分的表现了出来。由此引起诗人对祖国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自然美,更感受到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人格美。引导学生把身心沉侵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这应该是中职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
3.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美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应该说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形成是审美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审美能力的综合表现。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学生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一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二要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他们才可能进行审美创造。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内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草木荣枯的变化;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游览我们当地的山川湖泊,如有东方麦加城之称的钓鱼城,少年英雄刘文学的墓园,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故居。启发学生游有所得,深入观察,仔细思考,用心体验,不仅仅看到外在的美,更要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在钓鱼城不仅看到滔滔奔流的嘉陵江水、雄伟险峻的悬崖峭壁、苍劲挺拔的千年古树,还要由此感悟到合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从简朴的卢作孚故居中,感受到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美。当有了这些生活积累后,再指导学生用心写作,学生既有了写作的素材,又有了写作的激情,也有了写作的兴趣。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表达美的方法和规律,慢慢步入创造美的境界。当然,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始终和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培养是交互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它们统一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的结果。把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语文课上成了干瘪的、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纯实用技术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应该是生动的,当我们重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时,学生也就会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了,就会热爱语文、学习语文,将来也就会把学习语文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