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第1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震技术;基本原则;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基本原则

雷电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能带来直击雷、感应雷或者是雷电波侵入的危害。一般而言,当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且通过电气设备而入地而形成的雷击过电流是我们常说的直击雷;而由雷闪电流所带来的磁场的剧烈变化以及雷闪电与导体所感应出的电压或者过电流而形成的雷击损害是我们所说的感应雷。从当前看,直击雷所产生的灾害影响相对降低,而感应雷和雷电波的入侵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危害,感应雷所造成的磁场剧烈变动以及脉动电压入侵能够对一些电气设备造成巨大的损害,从而使得系统无法正常运作。

鉴于雷电的上述危害,在智能建筑物中加设防雷装置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在建筑物防雷中,要为雷电对地泄放提供顺畅而合理的抗阻路径,避免随机选择而造成的一些雷击危害。对于雷电干扰的实现是由干扰源、干扰通道及其受阻设备组成的,而干扰源又有内部与外部干扰源的区别,内部的干扰源与相关设备的原理及其质量有关,而外部干扰源则主要是由其使用环境等因素所决定的,这两者构成了内部防雷与外部防雷。而对于干扰通道而言,一般会有三种耦合路径,静电耦合、公共阻抗及其电磁耦合,这是三种耦合共同存在于内部防雷中,而外部防雷通道则是由分布有电容的电磁耦合来实现电流等的传输。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建筑物安全,在进行防雷设计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首先,对于智能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应从防雷系统的要求出发。高层建筑物防雷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其防雷效果以保证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因此,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该建筑物的防雷要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测量或者评估,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更好的实现建筑物防雷效果。

其次,防雷技术的应用应该以雷电活动规律等作为基础。雷电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对于该种自然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其破坏力等的分析能够为建筑物防雷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在防雷技术的应用中,综合考虑雷电危害形式及其该种防雷技术应用的外部条件、建筑物内容所使用的电气设备类型等,以此来保证防雷技术能够实现更好的效果。为了避免一些雷电灾害,在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中,要讲上述情况综合考虑,不断改进防雷技术,以提高其对建筑物安全的保护作用。

夜上海论坛 再次,建筑物防雷技术应该坚持全面、经济等原则。在防雷技术的设计中,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全面思考各种可能的雷电危害及其可能影响技术应用的相关因素,对于防雷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选择并不断优化,实现对智能建筑物防雷效果的综合治理,并且保证其经济成本在合理范围内。所应用的技术,应该能够满足只能建筑物安全的需求,并且使技术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能够满足设备更新换代等对于防雷技术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最后,要注重技术的综合性。智能建筑中,微电子设备的使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其对防雷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在防雷技术的选择上要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措施,在具体的工程中要从布线的合理性、对于直击雷的有效防护和屏蔽等角度出发来进行防雷设计,使得等电位的连接以及电涌保护装置等都有科学合理的结构,使其更好的发挥防雷的作用。并且还应综合考虑智能建筑所在地的雷电灾害登记,使电气设备处于雷电防护区中,实现防雷技术应用的效果。

二、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现智能建筑防雷的效果,我们要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来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防雷技术应用的效果:

1.电源系统的防雷

智能建筑中,对于电源系统的防雷是防雷技术措施中的一个重点。因为智能建筑中,一般是由信息网络来完成其建筑物内配电室的管理和控制,而电源高压的防雷工作对于整个建筑物供电安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电源系统的防雷设计及其具体施工是,我们应该从建筑物控制机房的低压配电柜系统出发,在其中设置一级间隙防雷装置,以实现防雷的效果,而在控制系统计算机专用的配电回路上应用三级防雷保护,在电源输出一段则进行以及电压防雷保护,对于重点电气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安置必要的防雷箱,从而实现最末级电源的防雷保护。

2.过电压保护

过电压保护也是我们可以采取的防雷技术措施,从原理上讲,其主要有信号隔离、放电、开路以及短路等方式,而当前建筑物防雷中应用较多的是开路或者短路的方式。过电压保护的形式,通常是在建筑物电气设备所使用的电源上安装电涌保护器等装置来实现的,当前应用较多的是放电模块及其限流电阻模块等,能够有效实现过电压保护的效果。

3.终端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

夜上海论坛 对终端设备的电源防雷保护是智能建筑物防雷技术应用中的另一重要措施,它对于智能建筑物控制系统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技术应用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安全,综合考虑配电室与控制机房的距离,并且考虑雷电侵害的形式,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在具体应用时,应该考虑到雷电侵害所造成的电网电流的涌动形式及其对电气设备的冲击和破坏,同时对于智能建筑物中的控制网络电源输入端防雷装置的选择也要充分的考虑,实现终端设备的全面防护。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相似的原理加强对智能建筑物内部其他终端的电源防雷保护,以保证其运行的安全。

夜上海论坛 结语:智能建筑物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其设计、施工等都要充分考虑防雷要素的影响,保证防雷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在电气设备不断应用于智能建筑物中,并且其计算机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得其防雷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而这也对于防雷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电源保护、终端设备保护等角度出发,综合提升防雷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许帮芬.智能建筑防雷技术的基本原则与有效技术措施[J].城市建设,2012(27)

夜上海论坛 [2]高素萍.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防雷接地技术措施[J].低压电器,2005(3)

[3]刘胜荣,史美芳,姜圣天.防雷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2008(3)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民用建筑;设计;参考依据;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自己的栖身之所,随着房产市场的火热发展,房价不断攀升,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人们在不断地为之奋斗者,这也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民用建筑自自然界有人以来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能力有限,建筑主要依靠泥土、茅草和树枝来建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采用砖瓦来搭建住房,建筑事业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在逐步开始运用砖石、钢筋混凝土构筑生活居所了。建筑物也由传统的平放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摩天大楼,建筑风格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转变。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当中,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量也正在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无论建筑事业发展到何种程度,建筑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三种构成要素,即:建筑的功能、建筑风格与形象、建筑的资金与技术。建筑设计基本严责也必须紧密围绕这三项构成要素加以制定。

1 进行民用建筑设计的具体参考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设计上主要以人体尺度、家具设备尺寸、气象条件、地质条件等四项基本因素。

夜上海论坛 1.1 建筑设计要紧密结合人的根本需求,符合人体尺度与人的活动空间

夜上海论坛 建筑设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体的尺度对空间的需求,建筑空间尺度过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空间尺度过小便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设计人员对工程的各个部位进行设计都要与人的活动空间这一内容紧密集合。

1.2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家具设备尺寸对房屋空间的需求

夜上海论坛 在进行建筑平面与空间设计时要将家具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设计当中。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好家具设备的合理使用空间,这样即使房屋空间得到了合理的规划布局,同时也为空间的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础。

夜上海论坛 1.3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气象条件对房屋的影响

气象主要包括了空气的湿度、日照、雨雪天气、风速、风向等多种自然因素。气象对建筑的供暖、采光、保温、朝向等多项具体内容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所跨的经度和纬度区域都比较广,受此影响,也决定了我有不同地区的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加以区别对待。在对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气象环境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设计,能够使建筑充分的运用自然资源,可为建筑发挥环保与节约能源的重要作用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是促进我国民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夜上海论坛 1.4 建筑设计要对施工场所的地质环境进行充分的勘测考察

夜上海论坛 地质条件是否适合建造房屋是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建设能否成功,以及适合建造何种类型的房屋的关键性问题。有很多工程建设案例证明一项工程是否选择了适合的地质环境进行施工,会给企业的经营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因地质问题导致的工程建设失败甚至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开发企业的生存。为此建筑设计要对施工场所的地质环境进行充分的勘测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障建筑工程的根本质量和使用寿命。

2 现阶段民用建筑设计所应参照的基本原则

建筑设计是一项政策性和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泛的创作活动。建筑设计成果不仅能体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地方特点、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它还必然受到当时有关建筑方针政策的制约。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外,尚应执行下列基本原则。

夜上海论坛 2.1 遵守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制定的城市规划实施条例

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实施条例是对贯彻执行规划的具体规定。建筑设计必须服城市规划的总体安排,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对建筑群体和个体的基本要求,使建筑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谋求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讲求效益要克服片面性,不仅要对建筑自身进行经济评估,同时还应对建筑的社会贡献和在促进环境改变的效益方面进行评估,把三者结合起来,全面评价效益。

夜上海论坛 2.3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间,提倡社会化综合开发和综合性建筑

城市土地十分宝贵,要改变那种一个单位一栋楼、封闭、小而全的割据局面。按城市规划要求,建造适当体量的综合性建筑,不仅可以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还能丰富城市建筑轮廓线,增强建筑艺术效果。

2.4 谋求建筑设计眼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

夜上海论坛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将来提高和改造的可能。建筑设计应该考虑远近期结合,使设计在近期与现实经济条件相适应,而在远期有适应更高要求的可能。在个体设计中,寓未来于现实之中的设计手法称潜伏设计。

2.5 节约建筑能耗,保证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夜上海论坛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南北不同的气候区分别存在着保温和隔热的围护结构热工问题。应该从节约能源出发,合理选择围护结构。处理这个问题,应着眼于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不能只考虑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能源浪费。

夜上海论坛 2.6 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应与多样化结合

夜上海论坛 在建筑构配件标准化和单元设计标准化的前提下,应注意建筑空间组合、形体和立面处理的多样化。由于建筑不仅是物质技术产品,同时也以其形象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所以建筑形象不能雷同。建筑不仅应具备时代特征,还应该具有寓于时代性之中的个性。

2.7 建筑设计要融入对社会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体现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怀,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提供无障碍的室内外环境。

夜上海论坛 2.8 建筑环境应综合考虑防火、抗震、防空和防洪等安全措施

火灾、地震、战争的空袭和洪水泛滥等是突发灾害,对建筑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害,从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在设计时必须遵照相应规范和标准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夜上海论坛 2.9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对固有环境及文化的保护

在国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各项建设,应按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有关条例和保护规划进行。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名山大川风景秀丽,在相应地区进行建设时,必须注意不破坏原有环境,使新建设与环境协调,从而突出或加强应当保护的文物、景观及环境。

结束语

夜上海论坛 建筑设计作为工程开发与建设的核心内用,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工程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人们不同时期对建筑设计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建筑设计理念与方针。但建筑设计的参考依据及基本原则无论在何时都是设计工作者能否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工程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筑设计当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内容。

参考文献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一、循循善诱:教师的教学艺术

“循循善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来发展知识和能力。其源于《论语·子罕》中颜渊对孔子教学艺术的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里卓尔。”何晏对此解释道:“循循,次序貌。诱,进也。言夫子以此道劝进人,有次序也。”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循善诱不但是教师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准绳。在今天,要贯彻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准则,教师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夜上海论坛 1.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林德格伦的研究,在学习失败的各种因素中:缺乏努力占25%,缺乏兴趣占35%,个人问题占8%,其他问题占32%。从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成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做到:积极引导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使学生树立起来的兴趣爱好是崇高的而不是卑劣的;大力拓展学生兴趣的广度,延伸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度,使学生坚定不移地在自己兴趣的道路上坚持到底;维持学生兴趣的稳定性,使学生把兴趣长时间保持在某一问题或研究对象上,这样才能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兴趣,使兴趣获得深度,提高学生兴趣的效能。

夜上海论坛 2.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疑”中也要能“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中小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事物“好问多疑”,喜欢刨根问底,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内部矛盾、激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教会学生自学并授之以方法。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教书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由于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完善、不稳定,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自学方法的不恰当而导致自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还要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的过程中能“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夜上海论坛 二、诲人不倦: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许多教育家就是诲人不倦的楷模。如孔子拿自己来和圣人、仁人相比较,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的弟子公西华对孔子的自谦的回应则是:“正唯弟子不能学业也”。而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讲学时,对学生是“执经讲解,无所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教书时,则“每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和古代相比,今天的教师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其一,知识经济的冲击、功利主义的滥觞、“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以及“升学主义”的根深蒂固,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给教师的教育效果带来了冲击;其二,教学压力的增大、人际交往之间的冷漠化,使教师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教师不再以“诲人不倦”为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而是极力规避教师本应承担的责任。因此要使教师贯彻“诲人不倦”的原则,在教书育人中就要具有“二心”,即爱心和耐心。这“二心”是所有教师在“诲人不倦”的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内在职业品质,也是对教师诲人不倦行动品质的高度概括。

1.爱心,诲人不倦的动力。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悔乎?”一语点中教师诲人不倦的动力,即在教书育人中的过程中热爱学生,做学生心灵的领航者、引导者。教育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有一颗爱人之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的活生生的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在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他们和教师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尊重和爱护,需要教师向自己的家长一样来爱自己,把自己当作教师呵护的对象,这是处在心智和道德发展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渴望,给予学生及时的关心、爱护,让爱的溪流流淌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意识到、感受到、体验到、享受到教师之爱。当学生体会到教师之爱,就会把这种情感体验通过“移情”回传给教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筑起“爱”的暖流,师生之间就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教师“诲人”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以下五种感觉:(1)接近感,即对教师感到放心,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拉近了;(2)安定感,即仰慕教师,心目中有了教师的良好形象;(3)共鸣感,即被感动、感化,内心激荡着感情的浪花;(4)信赖感,即对教师充满信任和感激之情;(5)觉悟与决心,即把情感升华为动力和志向,产生了学习的决心和干劲。这五种感觉会推动着学生跟随着教师“诲人”的步伐走向成功,教师也能把学生塑造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耐心,诲人不倦的前提。耐心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表现,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尤其是教师在教育“学困生”、“问题生”的过程中更需要耐心。正如德国谚语所言:“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实却十分甜美。”对于教师来说,如果班内的学生都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抑或都是“听话的”、“行为好”、“品德好”的学生,这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会轻松自如、游刃有余,“诲人”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倦”。但是由于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经历的重要事件的迥异,由此所形成的个性和人格形形、千差万别,这就给教师的“诲人”带来困难,使教师在处理学生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感到“有倦”,从而失去耐心,放弃一部分“另类”学生。事实上,如果教师有耐心,坚持“诲人不倦”,这部分“另类”学生也会转化为“优生”,实现成功的人生,结出“十分甜美的果实”。

三、因材施教:教师的育人之道

夜上海论坛 “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其来自于朱熹对孔孟思想的注释。朱熹在对孔子思想解析的时候,说过“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在对孟子思想阐释时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王守仁在其教育思想中对因材施教也倍加推崇,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明清之际的教育家朱之瑜在与弟子讨论教学时更是把教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归结为“因材施教”,即“师之教任,必因其材而笃焉,无所谓法也”。

和古代相比,教育发展到今天,“材”和“教”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材”上,“学生中心论”的提出给教育带来了转向,教育的焦点也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发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解放了学生的灵魂,给学生自由自主的成长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在“教”上,由于学生主体精神的觉醒、教育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理念在师生交往之间的实现以及创新型、个性化社会对创新型、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教师的教书育人再也不能维持旧有的、权威型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就要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共同拥有话语权力的教学,“填鸭式”、“满堂灌”就要发展为师生对科学知识、道德知识的共同合作探究,“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就要变革为适合不同学力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满足不同“材”对学习的需求,才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培养出个性化的、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做到以下两点:尊重学生个性、了解学生特点。

1.尊重学生个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有个性的人才,就需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个性,用学生突出、鲜明的个性弥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使学生最终成长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人才。但是,今天在以“分数为评价学生惟一标准”的应试教育下,尊重学生的个性、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话、一个美好但不能实现的愿望、一个苦苦追求但永不能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书育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具有各具特色的人才,就需要在“诲人”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莎士比亚曾说:“做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领域产生兴趣才会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地去探究问题、追寻真理,把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身不断成长的原动力。第二,在尊重学生个性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现有的发展水平,找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四,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求教师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身体上健康、精神上平等、行动上自由的主体,这样在因材施教的时候,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老师的“弃子”,才会在教师的尊重下自主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