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监测的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化生态;农村;寄宿制初中;构建;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14―03
夜上海论坛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产生由来已久,伴随着新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陆续出台,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逐渐在农村迅速推广开来。寄宿制学校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到底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学生文化在学校生活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生存环境,又会催生什么样的学生文化生态环境,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访了河南省某县三所公立初中。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的构成与特点
夜上海论坛 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该县所有的公立初中都包含两部分群体:走读生和寄宿生,其中以寄宿生为主。三所学校中一所位于县城旁边,也就是城关镇,另外两所位于乡里。
夜上海论坛 我们走访的学校在全县的考试排名均处于上游,而且三所学校在管理上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三所学校不论是半封闭式(所有学生中午可自由出入)还是封闭式(只有走读生可以凭证出入),都在时间管理上极为严格,学生的一日生活从晨读、吃早饭、上午上课、午饭和休息、下午上课、晚饭、晚自习,整个流程下来,全天学习时间超过10个小时,午饭与午休时间合计约一个半小时,不少学生中午直接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晚上就寝前的时间看似是学生最自由的时间,实际上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将班主任的津贴与学生熄灯后的表现联系起来,因此,晚上熄灯后的宿舍也很快沉寂下来。
夜上海论坛 不过,这三所学校在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同,这些差异恰恰为学生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提供了不同的环境。我们走访的三所学校虽然都有基本的体育器材和图书馆,但是,其中一所乡镇初中的设施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平时图书馆并不对学生开放,有限的体育设施也并非学生可以自由使用,体育课完全针对中招考试的项目训练,美术、音乐被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挤占。位于城关镇的学校图书馆不对学生开放,美术、音乐课程同样是被所谓的主科所挤占,体育课同样为中招考试而设,不过不同的是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使用体育设施(各种球类、跳绳等)。第三所学校虽然同是位于乡里,但是情况相比之下好很多,尽管藏书量有限,但这所学校的图书馆平常对学生开放,每个班级设有小书架,陈列学校购书与学生自愿提供书目,供学生自由借阅,自主管理,体育设施的种类和场地虽然有限,但是学生可自由使用。学校为学生正常开设美术课、音乐课,每周各1节,体育课每周2节,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也有助于释放青少年多余的精力,缓解高强度学习带来的压力。
夜上海论坛 这三所学校均要求学生遵循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周考、月考都是惯例,这在以学习成绩和学校排名论成败的应试教育文化氛围下几成公认的管理模式。尽管我们看到不同的学校在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校园生活条件上有所不同,但是,课外阅读资源的缺乏和艺体方面课程的变质很难作为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调剂。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循规蹈矩,触犯校规校纪的学生会因严重程度受到相应的处分,严重的将被劝退,可以说严格的管理大幅度减少了学生硬性对抗教师或学校的行为。不过,受访班级的教师反映,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上课睡觉或是走神等消极的形式对抗学校的管理体制,表达其对成人社会规范的不服从。
夜上海论坛 因此,尽管生存空间不同,但是学术型、玩乐型和违规型这三种学生亚文化类型是天然地存在于初中学生群体中的,这也构成了寄宿制学校学生文化的基本生态系统。不过,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追求学业成功的动力并非内源性的,多来自于想使父母得到安慰或是获得教师的肯定等外源性因素。表面上看,离家寄宿使得大多数学生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应该能够增进同辈之间的交流,激发不同类型学生文化的生长空间,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极为脆弱的学生文化生态。正如正常而健康的自然生态一定是丰富的、充满了差异性的状态,校园的学生文化生态也应该给不同的学生文化类型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助长违规型亚文化,而恰恰是严格的非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贫乏的教育资源剥夺了青少年发挥潜能、丰盈个性的空间,反而更容易催生违规型亚文化,只是表现形式是软性的,甚至会令教师感到麻木和无奈。当学校的升学率高低与考试成绩排名影响到校长的晋级、名誉及地位等切身利益时,当所教班级的升学率高低与考试排名已成为学校考核与评价教师的一项基本依据,进而影响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奖金、晋级、名誉及地位时,一切以文化课学习为重(确切地说是考试课为重)的管理模式必将造成学术性亚文化一家独大,其他的亚文化类型或无生存空间,或者被压抑扭曲地释放出来。
由于学生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学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学生的年龄阶段、家庭背景、学生在学校的社会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走访的三所学校不能代表所有的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发展的状况,但是,以军事化管理闻名全国的“衡中模式”被那么多学校所追捧也反映了这种状况可能并非单一的现象。本应在学习、体育和文艺活动当中绽放青春活力的学生形象却成了不少农村寄宿制初中稀有的风景,我们看不到十几岁少年的青春活力,也看不到同辈之间深入的交流与碰撞,日复一日埋首苦读的背影充斥校园,被学校所鼓励的只是一个个学生追求学业成功的单打独斗式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甚至使学生失去了非寄宿情况下本可以从家庭、社区和大众传媒获取多方面信息的可能,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
作为学生个体,其价值观念可能呈现出复杂的融合,即追求学业成功,在文体活动中放松自我,追求同辈群体的认可,抑或不适应学校生活,被动或主动地违反校规校纪,以的姿态标榜青春的独特性,这三种亚文化类型基本上代表了学生生活的三种维度或是倾向。校园环境天然地存在这三种学生文化类型,只是不同类型的学生文化在整个文化生态中所能得到的生存空间不同,而且这种畸形的失衡的状态对于学生发展的不利已无须赘述,因为多年来学术界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屡见报章。
抛开那些宏观的大命题,人们很容易想到的理由是,不少农村的学校受制于办学条件,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不过,这个理由也需重新加以审视。由于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县级财政收入,而河南省不少县级财政的支撑能力难以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我们所走访的正是一个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的县。2004 年以后,教育部提出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不少学校的校舍得到改善,该县也曾有所受益。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制定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2011―2015年)》,除了提出加强基础的校舍标准化建设,还专门强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要求各地装备教学实验仪器、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器材。走访中不少教师也提到,由于面临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的压力,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图书馆、基本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这些简陋的设备和藏书量少而陈旧的图书馆更多的是作为摆设,只有空架子,利用率很低,平时都是门窗紧闭,学生无缘使用。因此,大家反复提及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如果与10年前、20年前相对比,我们会看到农村教育硬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充实。因此,在宏观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艰难推进的大背景下,以办学条件作为理由似乎并不令人信服。
实际上,功利的教育理念和非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学生文化生态失衡的根本性原因。一提到农村,人们首先想到的贫穷、落后、封闭,但是,各级政府多年来的投入已经使大部分学校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而图书馆、阅览室(我们走访的三所学校均无阅览室)和体育器材的闲置、社团活动的取消,多半是因为追求学校排名、追求升学率造成的。当然,这是关涉不少校长和教师切身利益之所在,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非一日之寒,很难对其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不过,学校能否并愿否尝试另一种发展路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激发出来,却是身为一线管理者的校长应该考虑的问题。访谈中很有意思的一个对比是,同样是位于乡镇,一所学校的校长信奉“严就是好,严才能好”,学校实施全封闭式管理,课堂上学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除非教师提问,自习时间更是寂静一片,因为自习时间也有教师值班看管学生。有限的体育器材在课余时间成了摆设,更不用奢谈开放图书馆、增设选修课、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等。“校长不喜欢师生活跃”,这样一句话可以想见学校的师生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这所学校的排名在县里一直名列前五,校长将之归功于严格的管理。学校引以为傲的是考进县一中的学生人数比较多,不过访谈中某位教师也提到,学生习惯了被管得过细过多,不少高分进入县一中的学生由于不适应高中自习课无教师专门指导的情况,分数下滑的不在少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在后续的学习阶段暴露无遗。另一所学校则显得人性化很多,半封闭式的管理使得学生可以利用中午有限的时间自由出校活动,同样是每天学习10小时以上,但是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每个教室也设有书架,体育设施可供学生在课余自由使用,学校还非常难得地组织部分教师为学生开设多领域的选修课程,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活动的空间,这所学校在全县的排名与前一所管理甚严的学校不相上下。当我们在抱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质量难以保障等困难时,是不是应该着眼当下的实际,尽可能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既尊重并释放了教师的潜能,也能为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引导。这样一种既考虑升学率,也尽量发挥办学自主性,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也许更值得学习。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文化生态的构建策略
原因的分析内在地蕴含了问题的解决方向。宏观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改善学校教育质量,滋养健康的学生文化生态的大背景和根本性的影响因素,但是,我们关注的是作为行动者的学校和教师。因此,接下来将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自然的、丰富的、差异性的学生文化生态。
夜上海论坛 一种策略是做减法。即减少学生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改变学习变异为重复性训练和考试的做法,严格按国家相关规定,保障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微机房、操场、体育设备等,让音乐、美术、体育课回归其本来面目。要做到上述要求,除了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外,还需要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评估和过程管理作为保障。这里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也默认一些学校的做法,这些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谁来追究?如果学校愿意按国家的教育计划开设相关课程,有没有专业的师资作为保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安排新进教师计划时,是否充分考虑到专业的艺体类课程教师的紧缺问题?如果缺乏此类课程的师资,学校可以请有此兴趣爱好的教师暂时担任,即使难以与专业的师资相比,但是至少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滋养了学生的身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违规型行为的发生率。
另一种策略是做加法。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开设校本课程的权力和机会。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以来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突出标志,是以满足本校全部学生或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旨趣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样,应受到同样的重视。尽管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吸纳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校长、家长代表、课程专家、社区代表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集体审议,民主决策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如果学校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的专长,为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选修课,同样值得肯定和提倡。广大的教师群体中不乏对学术研究(任教专业的深层次的钻研)、文体娱乐、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训练等方面有心得体会之人,若有学校的激励,相信学生的学校生活也将充满活力,教师也能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于多方都有益而无害。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夜上海论坛 1.1生态环境监测的类型
1.1.1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的生态监测,是指监测范围较大的生态监测类型,一般以一个区域作为监测的整体,如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等。宏观的生态监测主要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功能的变化为监测的对象,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制图技术等,还包含生态统计和生态调查等手段。宏观生态监测的结构大多以图件的方式进行显示,通过与自然底图和专业图件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对宏观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
1.1.2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生态监测是指监测范围较窄,其主要内容为监测生态因子在人类活动下的影响变化情况。微观的生态监测按照具体监测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污染性生态监测,主要以农药和工业污水、重金属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其在食物链循环中的传递;二是干扰性监测,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情况作为监测对象,如草场的过度放牧与草原沙漠化,生产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树木砍伐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动植物生态结构的影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影响,湿地过度开发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三是治理性生态监测,主要是以人类对以遭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治理的过程为监测对象,如退耕还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1.2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因为生态监测工作涉及到很多学科,监测的对象包含有农林牧副渔等;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调节也是潜移默化进行的,因此,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也需要长期性,需要在长期的监测结果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较为典型的例子为北美酸雨的发现;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就十分复杂,生态环境监测又包含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因此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分散性,生态环境监测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较大,导致其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表现在监测站点分布广泛,间隔较大和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大,有时需要周期性的监测。
二、生态监测的指标和技术方法
2.1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确定指标确定的原则,主要的原则包括有:代表性原则,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敏感性,选择在生态环境内部和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可操作性,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监测简单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选择性原则,根据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具有自身特点的选择性指标进行监测。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设置,首先要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选取能够代表生态系统基本现状和变化特征的因素作为生态系统监测的指标。一般情况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选择气象、土壤、水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作为监测要素;对于水文生态系统,选择水文、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质、游泳动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作为监测的因素。不同的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特点进行监测指标的选择。
2.2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夜上海论坛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既是指通过现代仪器等对生态系统中的检测指标进行测量和判断,从而对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生态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案的制定,大致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监测站的选址,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的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监测范围和监测周期的确定,数据的整理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主要包含有观测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实验分析数据、图形及图像数据,建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行数据输出。
三、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较晚,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国家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技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2003年,江苏省率先建立生态监测部,对省内环境进行监测;2010年,安徽成立全国首个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级实验室,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研究;2012年,山东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的生态监测工作,对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进行监测。我国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生态环境监测站,为微观生态监测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和流失等问题进行监测;利用资源卫星技术,对全面重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作物产量、森林农牧的产量等进行监测,为宏观生态监测奠定基础。3S监测技术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着理论研究落后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此外,相关的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善和专业人才缺失,也是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夜上海论坛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ask,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夜上海论坛 一、前言
夜上海论坛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夜上海论坛 二、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三、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夜上海论坛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夜上海论坛 四、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五、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夜上海论坛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六、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
(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
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七、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