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博物馆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社区博物馆;博物馆传播学;社区发展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社区博物馆成为国外博物馆业界所热议的发展课题,逐渐形成了博物馆学研究的新领域。事实上,作为一个仍令人倍感新鲜的博物馆学研究概念,“社区博物馆”早于1966年便在美国被研究者们所提出;迄今为止,关于“社区博物馆”的定义与相关理论的讨论仍然有很多,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而当这一博物馆理念传入国内,亦引发了博物馆业界各方的关注与重视。此中,国内学者单霁翔对社区博物馆的理解值得一提,“社区博物馆是传�y博物馆范围与界限在特定条件下的扩展,贯穿着对于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重新定位。社区博物馆力图冲出馆舍天地,突破文物藏品的狭义概念,并且使文化拥有者自己成为文化的主人”1。
从西方国家正在尝试的社区博物馆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博物馆”理念更多地是作为社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融入到公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活化规划工程中。笔者认为,“社区博物馆”理念本身早已超越了传统博物馆的涵义与功能,其目的是利用博物馆这一形式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在保存特定社区发展历史记忆的同时,促进社会公民意识的育成、公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推广、深刻理解“社区博物馆”理念,贯彻、灵活运用“社区博物馆”理念,将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建设进程。
本文将从博物馆传播学角度,解析运作社区博物馆的传播原理与社会效果,探讨社区博物馆之于城市文化发展和城乡社区建设的意义,期盼国内博物馆事业发展需对“社区博物馆”这一崭新理念多予重视、研究,并尝试灵活运用。
夜上海论坛 一、博物馆学与传播学的结合
夜上海论坛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传播学有着纽带般的不解之缘。2站在现代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与性质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具有着现代社会所期望的、天然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功能,对于社会导进、公众教育、社会文化传承发挥着独特作用。融入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与传播模式作分析,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的相关功能有着显而易见的传播学意义。在现代跨学科整合发展的潮流之下,传播学在博物馆研究上的整合和应用渗透是必然发生的。这就是博物馆传播学的诞生背景。
夜上海论坛 作为一种应用研究的学科整合产物,博物馆传播学现时在国内博物馆学研究中讨论不多,这与国内博物馆学研究尚在起步关系很大。而在国外,如美国,全世界博物馆事业最发达、也是博物馆学研究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普遍对博物馆传播学有着清楚认识与专门研究。例如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内占有顶尖地位的美国费城艺术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其博物馆学专业研究中,均设有专门的博物馆传播学专业或安排相关研究课程。3博物馆传播学在美国博物馆学研究中的重视程度,亦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博物馆传播学研究作为一种博物馆学研究的应用性分析框架,是指对以博物馆教育、文化传播为最终目的的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博物馆的关系的应用性分析研究。基于博物馆自身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属性功能与社会职能,利用博物馆传播学作博物馆功能运作效果的应用性分析,将对现时博物馆学研究内的不少问题带来新认识和新发展。
二、社区博物馆的博物馆传播学分析
社区博物馆的出现是社会生态大转变在文化上的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产业的发展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已经出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扩展,衍生出产业生态结构的转变,即由农业社会想工业社会转型,再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4联系到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个体社会化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冲突,及城市文化多元发展的困境,“社区博物馆”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充分表达了博物馆学对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思考与反应。在博物馆事业的新时展中,社区博物馆诚然具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
在一般理解与目前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尝试的实际情况下,社区博物馆显然与生态博物馆有着不同区别。最直接显著、却不是必然的区别,即狭义上,社区博物馆是建造在城市社区区域的博物馆,如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而生态博物馆则更倾向于指“将展品置于与之相关的环境中”的思想5,对大多表现为特定群落的原生态保护,如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当然,两者差别其实并无严格的界限,无论城市社区环境与特定群落生态都有相通的规律。但此处,笔者仅以建于城市社区环境内、最能体现现代媒介传播效果、狭义的社区博物馆整体作为解析的标本,以讨论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实现传播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和受传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传播活动。6对社区博物馆的博物馆传播学分析,是基于这四项基本条件的传播过程解析。
夜上海论坛 (一)博物馆传播的主体:社区民众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09-02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概念解读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后人对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中,其不仅包括宏观层面,如世界、国家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包括微观层面,比如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机构,甚至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博物馆是指对社会风俗、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有效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这种保护致力于进行保护其现状,调动一切资源,尤其是当地居民进行保护,力图保护其原生态,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和谐共生。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的主人能够能动地保护当地的文化资源,保证文化的完整性、发展性和地域性。
夜上海论坛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是指生态博物馆在初始建设和建成后的维护和运营中能够从始至终符合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实现对文化原住地的文化景观的系统和连续保护,不至于在建设和后期运营期间因为理念不清晰,维护资金缺乏,建设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生态博物馆建设不仅起不到生态博物馆应有的作用,反而破坏原住地的文化生态系统,瓦解文化环境,使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造成生态博物馆昙花一现或名存实亡。
二、制约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夜上海论坛 (一)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不高,文化保护意识薄弱
夜上海论坛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社会与自然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这是生态博物馆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不同的地方。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当地居民是主体,是主要参与者,是当地文化的见证人和亲历者,承担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大任。海先生指出:"中国的生态博物馆运动可能要经过一个学者的文化阶段,但是最终必须发展到当地人们的文化自觉,才能够说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因为文化是与所有生活在文化之中的人有关的,文化是动态发展的"。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最初,应该由当地政府和专家协同当地民众制定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核心、方法、模式等,培养当地民众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使其能够自觉加入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行列,因为文化是变动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器物。只有这样,即使外来力量退出,生态博物馆也可以依靠当地民众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深刻的文化自觉和科学的文化保护方法,实现健康、活力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建设理念不清晰,建设方法不科学,规划不合理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若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视为政府的政绩,县域招商引资的宣传工具,或者是专家进行调研的项目,抑或是一个扶贫项目,那么建设理念就很容易背离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生态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原则——"六枝原则"中明确指出,旅游与保护发生冲突时,保护优先,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避免短期经济行为损害长期利益。"六枝原则"还指出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③中国目前在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多地建有生态博物馆,每个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都是根据当地实际,在具体深入调研和走访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但是由于生态博物馆本身"无定法",因此有些生态博物馆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时走上弯路,建设方法不科学,规划不合理,直接导致当地文化"越保护,越稀少;越保护,越濒危"。生态博物馆的使命是保护原住民的文化和自然社会生态,如果建设生态博物馆后反而不如建设之前,那就违背了生态博物馆的使命,生态博物馆也就没有建设的必要了。
关键词: 博物馆人类学;全球化背景;知识建构;文化政治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夜上海论坛 文章编号:1005-5681?穴2012?雪01-0009-05
夜上海论坛 Brief Discussion on Museum Anthropology
GUI Rong
Abstract:Museums and anthropology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e basic concepts of museum anthropology include two aspects: anthropology used in museums and anthropology concerning museums. The former refers to collections of museum articles(anthropological field work),the research into museum book reservations(interpret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ethnographic articles)and museum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and the latt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 pondering of localizations in community museums, museum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information times, and cultural politics showed in museum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 museum anthropology;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cultural politics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博物馆旧有典范遭受质疑与批判,各国都在探寻建构适合当代的本土博物馆学。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生态博物馆概念的引进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探索性实践,政府、学者、民间机构、文化持有者等各方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事业中,创造出一种民族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中国模式。在这种博物馆人类学本土化的实践模式中,以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村、文化传习馆等命名的各种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原生境的新型博物馆,与传统的城市博物馆一同,在“美美与共”的中国政治文化氛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话语中,使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虽然博物馆人类学的相关概念、理念在中国还未得到系统的建构与梳理,但博物馆人类学已经游走于中国人类学界和博物馆学界的广阔“田野”之中。本文从博物馆与人类学的渊源关系,及博物馆人类学所指涉的基本概念——“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和“有关博物馆的人类学”两方面,对博物馆人类学的基本要义做一探讨,希望抛砖引玉,能有更多学人关注中国博物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及其应用实践。
夜上海论坛 博物馆人类学(Museum Anthropology)可以定义为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或者是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这两个概念有重合的地方,前者包括了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为主;后者是博物馆学(Museology)或博物馆研究(Museum studies)的新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人类学家强调如何使用博物馆中的物品来展示文化和对物质文化的内容进行反思。《博物馆人类学通讯》是美国博物馆协会(AAM)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办的,它提供了学术对话的场所,并首倡了今天所谓的“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通讯》、《博物馆人类学》杂志以及《美洲人类学家》的展览评论,对理解人类学在博物馆里的实践和关于博物馆让人类学出现至关重要。[1]博物馆人类学是在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人类学就是立足于“后殖民”、“后现代”的全球视野,对博物馆体系进行的理论反思。这种反思首先从对作为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人类学博物馆的整体批评开始。目前,博物馆作为社会机构已经被新兴民族国家所接受。博物馆研究出于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新需要,与族群认同、国家意识等大众话语紧密联系。不少族群正在借助自己创造和管理的博物馆表达自己的声音。[2]
一、博物馆与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