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高血糖的护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血糖的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血糖的护理

第1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高血糖患者100例,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病程2~20年,用泵时间5~16天,体重指数高于正常,病人多肥胖。其中1/3合并泌尿系感染,1/3合并慢性并发症,1/3血糖高、生活不规律、饮酒、抽烟多等其它少数酮症、尿酮体(2+)pH<7.35。

1.2方法

①材料:患者均采用门冬胰岛素和德国拜安公司的胰岛素泵、胰岛素泵管和储液槽、贴膜治疗;②操作步骤与部位:将所用物品备齐后携至患者床旁,嘱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选择脐周3cm以外(左右两侧均可)不妨碍活动之处为穿刺点,选择腰围处及不被衣服摩擦或挤压的部位。重复穿刺时应选择在距上次注射部位至少2.5cm处。护理人员要技术熟练,装泵时严格无菌操作,埋管前应检查储药管有无气体,并先排出4~6U的胰岛索,见针尖有胰岛素溢出为止,埋针时助针器与皮肤呈90℃。穿刺完毕慢慢拔出引导针,用专用护皮膜及透明胶布固定,并妥善固定导管,将泵固定在患者腰问或外衣口袋,进出温差较大的地方应贴身佩戴。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较好地控制血糖。

2结果

50例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在用泵治疗后5~7天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10mmol/L)。30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经过调适胰岛素量后7~10天血糖控制达到(空腹血糖≤7.0mmol/L)。10例患者皮肤出现红肿、痒痛、不适、硬结及贴膜过敏现象,软管置于皮下5~7天后,拔出更换新装置、观察结果均达正常指标。10例酮症患者酮体转阴,代谢紊乱迅速纠正于置拔管后观察5~7天左右,住院15~18天出院。无1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的。

3护理

3.1胰岛素泵安装前护理

①安装前准备:护理人员应掌握胰岛素泵的知识,降糖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报警的识别及处理,操作前要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各管连接是否正确,输注管是否通畅;②方法:提前15min从冰箱取出胰岛素,使胰岛素温度与室温相同,避免产生太多气泡;③选择注射部位:腹部、臀部、大腿外侧或手臂外侧。指导患者取平卧或坐位,首选腹部(避开脐周4~5cm以内的区域),孕妇则选择臀上或上臂外作为输注部位。

3.2胰岛素泵安装后护理

①定时监测血糖:置泵后每日监测血糖8次(即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00)为医师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依据。每日根据血糖值调整大剂量。血糖控制目标值以空腹血糖4~7mmol/L,餐后2h血糖7~10mmol/L为宜。观察有没有低血糖的发生,置泵后(3~7)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易发生低血糖。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症状,护士密切观察,及时指导患者适量加餐,并让患者掌握自救方法,确保患者安全。②预防感染:置泵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要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输注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出血、针头脱出等,一般情况下5~7d换一次输注部位和输注导管,在同一部位埋置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危险,还会降低胰岛素的吸收和敏感性,影响治疗效果。新穿刺点距上一次穿刺点应相隔2~3cm以上,如有局部不适给予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3.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根据患者的职业、性格、经济状况等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其重视病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使机体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计划。

4讨论

第2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的效果。 方法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两组患者均给予胰岛素治疗,并给予护理与血糖调控。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血糖调控;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74-02

危重症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均处在非常危险的边缘,是临床上非常危险的患者,患者随时都会出现死亡。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受手术应激、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很容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1]。现对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于血糖调控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的80例危重症高血糖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糖尿病病史)和对照组(无糖尿病病史),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女性18例,男性22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为(49.2±6.2)岁,其中呼吸系统患者14例,消化疾病系统患者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例,外科和外伤大手术患者7例,其他疾病患者5例。对照组女性19例,男性21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8.4±6.7)岁,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7例,呼吸道疾病患者为13例,外科手术患者6例,其他疾病患者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糖的控制 两组都采用胰岛素治疗。(1)胰岛素的使用:血糖值控制在7.8~10.0 mmol/L之内。当空腹静脉血糖在10.0~15.0 mmol/L范围时,采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当空腹静脉血浆血糖大于15.0 mmol/L,选用持续微量静脉泵(在40 mL生理盐水中加40 U普通胰岛素,依据血糖值的大小控制静脉泵入速率)对血糖进行调控。(2)血糖的监测:选用电脑血糖仪测量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使用皮下注射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4 h/次,静脉泵的患者血糖测量频率为2~2 h/次,对于特殊患者(病情危重且血糖变化不稳定)血糖测量频率前期为30~60 min/次,待稳定后,可适当改变血糖测量频率,不低于4次/d。(3)血糖的影响:要格外注意影响血糖的各种因素,如患者的饮食、营养摄入、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降糖药使用后的协同作用等。

夜上海论坛 1.2.2 患者的护理 (1)对于危重患者的护理:实时监测并24 h记录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等生命体征值变化,避免水、电解质发生紊乱;做好对患者呼吸、循环、神经、消化、泌尿等系统的护理及防预并发症,做好导管护理。(2)对于高血糖患者的护理:定期对护士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把控细节与难点。每日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血糖仪质控,确保其准确性;在进行末梢血糖测量时,需对未输液手的无名指选用针刺自然流出法进行采血,可以减少用力挤血引起血液稀释进而造成测量值降低;测量用血应弃去第一滴血,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外周循环不好的患者需测量静脉血血糖;正确掌握胰岛素皮下注射捏皮法要领,由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捏起皮肤,禁忌五指捏皮,防止注射入肌内;要严格控制胰岛素注入速率,防止血糖波动太大造成低血糖现象的出现。ICU重症患者常常不能正常表达自身状况,生命体征不稳定,容易忽略其低血糖表现。严重的低血糖可能造成危重患者各脏器功能的恶化,进而诱发医疗事故。胰岛素使用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慌、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弱的症状,需要马上进行血糖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及静脉泵治疗的患者,需严格床头交接班,定时查看注射泵运行状况及胰岛素用量,输注部位及患者个人体征反应(如皮肤红肿、脱出、出血、过敏及感染等);对输注部位进行管理,防止局部皮肤出现硬结、增生等;注重患者饮食的护理,对于血糖升高的患者要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给予能量补充,对于昏迷的患者需通过鼻饲管输入特定的流食,还可匀速泵入肠内营养液,频率为1 000 mL/d,整个过程要严格控制营养液用量和滴速,防止血糖过高。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夜上海论坛 无论既往有无糖尿病的ICU危重症患者都因其存在应激因素,故而常伴有高血糖症状,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及肠内肠外营养的摄入都将引起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有研究表明,ICU危重症患者的高血糖症状会加速患者的死亡及并发合并症。赵京阳[2]研究发现,重症患者进入ICU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概率高达97%,炎性介质和应激性高血糖变化呈显正相关关系,血糖升高炎性介质也会随之升高,而应激性高血糖和人体自身机体的免疫功能呈负相关关系[2]。

夜上海论坛 目前,专家学者及医疗机构常认可的ICU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范围为7.8~10.0 mmol/L,其借鉴是AACE和ADA于2009年共同发表的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标准。当患者血糖小于6.1 mmol/L或大于10.0 mmol/L时都属于不正常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血糖调控。

研究发现,在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中,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外科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死亡概率分别为15%和37.5%,其院内感染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0%和50%,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结合对该院ICU危重高血糖患者的重症监护过程中数据值的研究,发现血糖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ICU危重症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具有很明显的效果,但是血糖的良好控制给患者带来的预后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反应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存在着个体差异,需针对不同的糖尿病患者选择不同的血糖调控标准。但血糖调控标准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知识来验证。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潘英彩.危重症患者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预后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13(1):24-26.

[2] 赵京阳.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外科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52-1054.

[3] 鲍佳萍. 高血糖护理及血糖调控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33.

[4] 任晓红,刘虹.血糖控制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54.

第3篇

【关键词】 高血糖危象;救治;护理措施

夜上海论坛 高血糖危象即使处理的得当,但是也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比如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等,这两种仍然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急性代谢并发症,而且一型和二型的糖尿病均有很大可能发生,即使在经验非常丰富的治疗中心,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它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在血液循环中的胰岛素作用降低,不能有效的对抗相应的升糖激素等,而且高血糖危象的诱因非常对,主要有感染、胰腺炎、心肌梗死、外伤和药物使用不当等这几个原因,高血糖危象的症状也有很多,如食的次数和量很多,而且喝的也多,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多尿,但是患者的体重却是减轻的,会发生呕吐、腹痛脱水、虚弱甚至意识朦胧甚至昏迷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存在呕吐现象,如果行内窥镜检查,可以发现胃出血等,患者的提问往往比正常偏低,下面我就向大家做一下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的80例高血糖危象的救治和护理体会。

1 一般资料

夜上海论坛 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一共收治高血糖危象患者80例,把这80例高血糖危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患者,实验组40例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的是39岁,其中小学文化的有15例,初中12例,高中10例,大学以上学历3例。实验组40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其中最大年纪为81岁,最小年纪为42岁,其中小学文化的有17例,初中13例,高中8例,大学以上学历2例。对比符合统计学意义。

2 救治措施

2.1 纠正脱水 给与等渗盐水静脉点滴,如果患者血钠低于正常水平,则可以补充生理盐水,尤其注意的是第一个小时之后的补液量要根据患者做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夜上海论坛 2.2 胰岛素治疗 在当今治疗高血糖危象的方法中,药物治疗是运用最多的,可以根据患者本身的情况选用胰岛素泵入,等患者纠正之后可以进食,同时也可以改为皮下胰岛素正规的治疗,如果患者不能进食的要给与持续输入胰岛素。

3 护理措施

夜上海论坛 3.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意识等,其中意识是最关键的,可以嘱咐家属时时刻刻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并且要对比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效果,并且要观察患者的尿、大便的颜色和量,并且要准确记录患者的24小时出入量,如果出入量相差太大,要第一时间告知值班医生,采取措施。

夜上海论坛 3.2 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保持病房的安静和政界,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避免光、声等刺激,另一方面要保持患者床单的整洁,定时的给与翻身,避免患者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和基础护理,如果患者有尿管和胃管的,也要做好患者的尿护。

夜上海论坛 3.3 心里护理 由于很多高血压危象的患者都是老年人,在现在这个年代,很多孩子都不在来人身边,很多老人过的都很孤寂,再加上疾病缠身,会出现孤寂、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患者的心里护理。

4 思考

通过分析80例高血糖危象的救治和护理,我们可以看出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的治愈率能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0.

[2] 张文,罗震.高血压危象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29(30):143.

夜上海论坛 [3] 张艳春.高血压危象的治疗[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11):125.

[4] 刘菊和,刘欢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57.

夜上海论坛 [5] 周川芬.输液泵静脉滴入硝普钠治疗高血压急症44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