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世界经济格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世界经济格局论文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夜上海论坛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第2篇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转移世界工业中心,规律性,启示

 

一、导论

1、产业转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他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目前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有具大作用。产业转移是指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变动,也就是说由一国或者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移动,是产业区域间的转移,产业转移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横向或者纵向移动,本质是生产力、生产要素的转移。①

夜上海论坛 2、产业转移的作用主要有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两个方向。产业转移的主体不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对产业转移的企业或者国家、地区来讲,他的积极作用是延续企业的寿命,扩展市场空间,或者说是为了新的企业进入或者为了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对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来讲,积极作用是指某些产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产业链的延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竞争力的增强等等因素,也可以讲是为了提高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产业的消极作用是针对承接国或者说地区来讲的,产业转移大体上都是从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向不发达国家或者地区进行转移,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比如说政治上、经济上。发达国家或者地区都不想让不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富裕起来,所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的产业大都是有选择的、有保留的。这就会造成承接国或者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有所偏差,在核心技术上产生对发达地区的依赖,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使不发达地区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始终受制于发达地区或者国家。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世界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与之相对应的是国际产业转移也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重要纽带。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论文,实现了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轮新的国际产业转移,他与以往的产业转移不一样,呈现出产业结构高度化、转移方式多样化、第三产业成为产业转移重点领域等一些新的特征。产业转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机遇。那么,5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呢,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回顾

国际产业转移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进行的,他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地区都被卷入到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到目前为止,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四个阶段,许多理论界人士称之为“四次浪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形成,应有两个基本的判断条件:一是国家产业转移时间长,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二是国家产业转移规模很大,对所有参与产业转移的国家或者地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产业的跨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是为发达国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城提供了历史机遇。(见表1、表2)

夜上海论坛 表2、1 5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历次的国际产业转移

 

年代

转移的方向及主体

备注

18世纪-19世纪

夜上海论坛 英国-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历次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总体呈现多层次追赶和相互作用的发展态势。传统产业一般采取梯度转移方式,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往往采取跳跃的方式。由此,发达国家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获得了吸纳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加速发展的契机论文怎么写。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美国-日本、德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日本-亚洲四小龙(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