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世界文化交流的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中国文化 传承与发展 安全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4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的压力,保护中国文化安全是当务之急,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要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利用其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千年的文化积淀来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坚持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才能保护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安全。
1 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1.1 全球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与发展借助网络变得异常便捷,却也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安全性挑战。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的广泛和快捷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各类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全球化凸现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的某些共同性质,并产生了全球意识、全球价值,文化的认同与交融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不加以节制,最后会导致文化趋同,消灭一些文化的独特性,甚至威胁某些文化的生存。目前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矛盾也频频出现,冲突更加复杂,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对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夜上海论坛 1.2 传统文化的断裂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带给了人们无穷的智慧与财富。面对工业革命的冲击以及后工业化社会的思想冲击,剧烈的社会变革让人们慌了手脚,难以完成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思想文化的转变,这就使得传统文化没有进行充分的转型,而工业文明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这种状况下,传统文化出现了断裂。今日,我国大力建设文化强国,打造文化软实力,就要意识到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文化断裂问题,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夜上海论坛 1.3 产业文化的落后
夜上海论坛 以传统文化价值为基础、吸收全球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交融贯穿其中的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表现。由于长期对文化建设的忽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与国家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目前,我国文化资源未能实现产业化发展,技术力量薄弱,文化产业结构化构造失衡,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文化产业政策体制落后,这种无序化的文化发展状态,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4 多元文化的冲突
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冲突,差异性导致的文化冲突不仅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横向多民族文化的竞争甚至对立,而且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纵向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多元交叉和时序错位。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内,由于生产力、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也存在文化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各阶层间的对立,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间彼此因价值指向不同会产生诸多的争夺,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利益的争夺,需要不断的磨合。
2 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安全战略选择
2.1 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树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观
在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的不同文化处于不断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呈现优势互补的态势,并最终实现文化的整合和快速发展,对世界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多元化的文化能够长期并存就需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呈现文化的多元繁荣景象。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每一种文化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各种文化互相平等,和而不同是推进文化健康交流与合理发展的一条原则,符合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夜上海论坛。中国的传承与交流就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倡导文化平等交往,主张开放与融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优秀世界文化,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寻求创新。
夜上海论坛 2.2 坚持文化发展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增强文化安全意识,维护文化
夜上海论坛 世界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中国文化要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展现自身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所用。在吸收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始终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扩张压力,树立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文化独立性,并将文化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上来。
2.3 大力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
夜上海论坛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扩大影响,西方文化已经借助互联网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着我国文化的安全,因此,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才能有效保护我国文化的安全。我国的文化发展要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积极推广我国优秀文化。构建安全规范的网络信息平台,鼓励人们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加强网络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完整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有效保护我国文化的安全。
3 结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交流借助于网络平台得以迅速快捷的传播,对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却也给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保护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安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强盛之举,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与配合之下,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美)乔治・索罗斯.走向全球的开放社会[A].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C].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夜上海论坛 [2](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A].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C].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夜上海论坛 中国跨文化交流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飞速发展,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增加、跨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等方面。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有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以及影视学等领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具有学术和工具两方面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本论文中将跨文化交流纳入到电影传播的行列。
跨文化交流是阐明全球范围内社交网络中不同空间文化之间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包含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两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空间发展背景下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的交流规则;跨文化交流可以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空间内的文化知识进行阐述和理解;跨文化交流还能分析各个文化领域内文化影响、延续和变迁的实际状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并不了解跨文化交流的实际含义,实际上跨文化交流在各国的发展中已经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跨文化交流活动从兹绸之路开始,到玄类西游、郑和下西洋等,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交流过程中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建立起世界框架结构体系的渠道主要有陆路、海路和互联网等手段,这些手段在构筑连接实际的体系的同时,并将其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枢纽。电影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兴起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媒介,它不仅可以通过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还能拉近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英语电影交流手段以好莱坞电影最为典型,好莱坞电影以现今的电影制作工艺为依据,将不同视角下的美国文化展现在观众眼前。
夜上海论坛 2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局限性
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被纳入到文化的范畴当中,该范畴具有典型的原点性。原点性是指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空间和不同文化属性的文化知识,其具有典型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论何种文化只要存在原点,这种文化就会一直延续发展下去。英语电影中包含的英语国家文化植入了英语国家发展过程中已经被认可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既包含英语国家对世界、对其他国家一些对人类的思考和总结,还包含着英语国家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英语电影文化植入既包含着商业价值,同时又包含着发扬文化和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文化原点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虽然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只要存在文化原点,文化交流过程中便存在局限性。
夜上海论坛 众所周知,文化与物质基础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某种文化被视作为优秀的文化存在,文化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扩大和发展。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走向交融和同步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过程通常以弱势文化为牺牲对象,也就是说,文化在交流传输的过程中表现了既统一又分散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电影作为全新的媒介形式登上文化交流的平台。近几年,电影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电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是英语电影蕴含的文化属性在传播过程中与不同文化所产生的抵触和摩擦现象,这种现象与英语电影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构架体系的成立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英语电影是具有人类最大优势的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摩擦与融合。
3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夜上海论坛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离不开现今的传媒手段,英语电影则是这个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媒介工具。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做了总结介绍。
3.1英语电影传播了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英语电影快速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传播英语国家的文化机制理念,并借助现今的电影媒体技术构架西方文化机制的世界文化整体格局。英语电影中包含着较强的帝国主义文化色彩,这种色彩传达出较强的文化霸权和侵略色彩,意在通过文化政策建立全球统一的文化框架,从而形成以英语国家为主的文化模式。
夜上海论坛 3.2英语电影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发生必须经过适应和挑战环境这一环节,现代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文化传播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实际环境和区域的形态与结构,与之相反的是它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之处。英语电影是现代媒介发展的重要产物,在不同文化形态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电影通常以单向传播形式为主,导致英语国家与其他非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认同感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3.3英语电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双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上。英语电影以很强大的卖点占领了我国电影市场,在改变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影响着人们思想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某部英语电影讲述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让我国人民在一夜之间了解了牛仔裤,牛仔裤也逐渐成为我国很多家庭衣柜中必不可少的服装。当然,英语电影侵入我国电影市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英语国家文化在入侵我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国历史文化能够展现出强大的抵抗力。但是,就生活形式而言,英语电影的入侵使圣诞节、情人节以及愚人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我国受到广泛欢迎。
夜上海论坛 3.4英语电影在全球化传播体系的整体构成趋势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电影技术因此取得较高的发展成就,英语电影逐渐成为英语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英语电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植入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的过程中,全球文化经济体系整合速度不断加快,英语电影的发展以影像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全球化时代下贸易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英语电影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载体。英语电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运用还体现在其是媒介技术展示平台上,英语电影向全世界展示了媒介技术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在赢得无数观众支持的同时,还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电影的忠实追随者。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从而在文化的层面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既成事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态势下,各自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不仅是世界文化发展应有的价值理性,而且正在成为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强烈呼声和实际行动。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充满自信,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持多元、平等的看法,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反对民族文化沙文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坚持和平发展的文化战略,将是可以预见的未来10年的整体发展趋势之一。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拓展人类文化发展的世界胸怀和全球意识,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以及其他种种类型的民族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总态势下,各擅所长,各有其位,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异彩纷呈,相得益彰,“道并行而不相悖”不仅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增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越来越成为世界文化不可分离的部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诸多国际间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往往通过文化表现出来,因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多地是通过文化的方式进行。经济文化化甚至政治文化化,使得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而在文化的层面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强化了文化的价值。无论人们如何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特质,甚至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但最终都必须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中,通过文明对话而解决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是相反。
普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仍然存在
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对于普世价值有颇为不同的见解。从对普世价值内涵和内容的认识,到普世价值本身的有无,都有见仁见智的阐释。但如果彻底否认普世价值,则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沟通的价值基础,就缺乏合理的证明和沟通的平台。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承认普世价值,关键在于如何诠释普世价值,谁掌握普世价值诠释的话语权。民主、法制、人权、平等、和平、公平、正义,这些经过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检验并已成为人类基本精神的价值理念,无疑是普世价值。而中华文化所长期坚持的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爱好和平的优秀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品德,当是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至少,是可供借鉴的人类文明的重要资源。
当今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自然更是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道理十分简单,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冷战早已结束的时代,如果不建设和谐世界,难道要去制造恶斗的、分裂的、动荡的世界吗?发达国家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更上层楼,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进程中需要奋起直追,二者都需要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在饱受全球金融风暴吹袭之后,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赢得时间治疗经济创伤,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方略,推动自己的国家进一步发展,因此,未来十年内,普世价值必将得到更多的认同。
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仍然存在,但势头将有所减弱。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源自西方,经过数百年发展后的西方,挟强大的经济优势,在文化方面也引领世界,甚至攫取了文化方面的话语权。即使在近年西方一些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情势下,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其文化强势依然存在。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凭借其发达的技术和成熟的大众文化制作的经验,横扫全球,影响极为深刻。至于遍及全球的麦当劳、肯德基、汉堡包之类的非常生活化、人性化的大众文化,以及正在进一步扩张的迪斯尼游乐文化,其制作方式、传播手段和发展理念,都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好好学习、认真借鉴。而学习、借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要根据本民族情况,从自家国情出发,以我为主而博取众长,建设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因此,在可见的未来10年内,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将依然存在。不过,由于世界格局这些年来的变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金砖四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新的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将使西方文化的强势有所减弱。
夜上海论坛 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意识形态的碰撞继续存在。无可讳言,任何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有意识形态的纠结。在未来的十年发展中,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总体上将是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进行,以双赢以至多赢为目标,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彼此之间的碰撞在所难免。
文化民族主义的声调将进一步高涨,中国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阐扬
>> 提高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探索 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现状分析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英文电影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探究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响 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 提高大学生语言能力方法研究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大学生校际科技文化交流的实践与启示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探究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练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探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音乐欣赏课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学生证券投资能力的探究 提高大学生证券投资能力的探究 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阐述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现状;并以北工大都柏林学院为例,就高校如何提高大学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跨文化交流 培养对策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工作或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得中西方文化不断交织与碰撞。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不断挑战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通晓世界规则,熟悉中西方沟通方法和技巧,才能满足开放的中国对外向型人才的要求。我国高校如何切实通过有效的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接受世界文化洗礼的同时,冲破文化和语言的局限性,提高包含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内的软实力,成为日益凸现的课题。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成为高校教育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组成部分
人是文化动物,所谓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就是指跨文化组织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广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发生在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中国大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沟通。狭义上讲,跨文化交流还可以发生在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例如大陆大学生与香港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跨文化交流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随处都有可能发生。
夜上海论坛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沟通,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方式。鉴于人们在交流内容、层次和方式上有所差异,跨文化交流能力一般包含4个方面的内涵:
夜上海论坛 1、双重意识层面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是基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跨文化意识等同于接受异国文化,认同异国文化只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际意识”;另一方面更要牢固树立“民族意识”。跨文化不是“西化和分化”,国际意识与民族意识是有机统一的。不了解非洲的殖民历史,会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惨烈的悲哀;不学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就无法对当今的市场做出正确判断。走向国际,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又要辨别是非,捍卫民族利益与国家尊严,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开放交流。高科技、新技术、大资本,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泥土――文化、历史、信仰和语言。国际化是手段,保护传统、共同发展才是目的。
2、文化知识层面
当外来文化震荡中国传统文化,当西方价值观融入东方人的血液,我们走出封闭和僵化,不可避免地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欧美强势文化的挤压下生存和发展。大学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前沿阵地。文化的多元性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也使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方式需要知识和文化。只有熟悉自己的文化,才能将其兼容并蓄、传承发扬。同时,知识的掌握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层次与实践水平。因此,大学生应当了解世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涉外礼仪、日常交往准则等通用知识,学习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常识。
3、语言技能层面
夜上海论坛 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变化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传承又要靠语言交流来进行。掌握不同的外语工具,了解自己和其它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可以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目的语习得与异国文化紧密相连,大学生必须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将其与文化同步结合。
夜上海论坛 4、情感因素层面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大学生不适应交流方的文化,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混乱、沮丧、孤独感、失落感。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大前提。包容、开放、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跨文化交流要承认各民族文化差异,大学生要在情感上互相尊重,;要在日常交往中避免心理排斥力和对抗力,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寻求合作,增强对外交流的情感纽带。
夜上海论坛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现状
夜上海论坛 1、片面理解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夜上海论坛 英语仍旧是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第二外语,这导致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其他国家不甚了解,甚至出现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倾向。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好就是掌握了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忽视了语言背后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发生在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轻视相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沟通;还有的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只涉及使用非中文的情景,其实上即使是使用中文与国外友人交流,仍旧需要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能力。
2、应试教育下的语言能力的缺失
在实际目的语习得过程中,很多高校仍然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人文背景的讲解。以英语为例,很多学校以四、六级通过率来考评英语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级证书为最终目标。结果导致大学生很难用得体的英语与来自他国文化的人士直接交流或深入沟通。
夜上海论坛 3、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轻视
夜上海论坛 翻开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除英语、语言学和新闻传媒等专业有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外,其他专业的课程都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设置,几乎看不到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除了网络资源外,大学生全面、深刻认识世界文化的机会较少。
三、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
1、浸泡式英语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语言能力
夜上海论坛 外语教学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实行“浸泡式”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最大程度上实现“不出国的留学”。全英文授课、英文课件、英文教材、外籍教师等优势条件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英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用英文学习、思考的习惯以及真正的英语思维。浸泡式英语学习通过自然习得的方式获得目标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的同时,也获得产生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学院通过全方位的英语教学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柏林学院不仅能营造出令人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还在课余期间组织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浸泡式英语学习氛围中,充分享受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乐趣。
夜上海论坛 2、重视跨文化交流实践环境与平台的构建
为塑造学生积极、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培养精通中西文化的一流人才,北工大都柏林学院注重通过系列文化讲堂、企业参观实习、与留学生互动等渠道为学生营造中西方文化交融环境。学院每年以奖学金形式资助优秀学生假期到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加深对西方文化习俗、都柏林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认识。同时,学院还为学生提供大量文化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参加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的开放日,出席都柏林大学中国校友会成立仪式、爱尔兰驻华大使馆社交媒体见面会等活动。为了帮助同学们扩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与异同,学院在新生头年教育计划中开设以文化、习俗、节日、法律为主题的西方文化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学院还开设通识教育系列公开课,以超市自选形式,让学生择选自己感兴趣的课堂,真正做知识的主人。
夜上海论坛 3、提高教师队伍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保障
夜上海论坛 北工大都柏林学院努力实现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交叉与融合,在日常知识传授中渗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学院要求外语教师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鼓励非外语类教师加强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招聘外教或具有海归经历、良好英语能力的教师从事学生工作,确保辅导员队伍、学业辅导团队、学术生涯导师团队、课堂助教答疑团队、心理咨询服务团队等,在课堂外仍旧坚持使用英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发展,在知识传授和生活引导中渗透文化,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峰,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大学后继续教育中的培养,继续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林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武汉科技学,第19卷第5期,2006年5月
夜上海论坛 后现代主义自兴起以来,它一直冲击着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之下,翻译活动不再被认为是文本间的语符转换,一种机械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一种对话性活动,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1990年,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马斯奈特(Bassnett)和勒弗维尔(Lefevem)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兴起。既然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那么,译者所肩负的使命就不应仅仅是将原文的语言信息在译文中予以再现,而且还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尤其在处理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时译者更应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来说,译者不仅要向汉语读者介绍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要向外界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化。
二、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任务
美国文化理论家弗德里克·杰姆逊一方面看到后现代、后殖民时期全球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当今世界图景中不同文化系统的冲突和对抗性。第一世界拥有文化输出的主导权,而第三世界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文化的侵略。因此,第三世界文化要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使本土文化展现出新风貌,通过文化对话,进而走向世界。杰姆逊期望第三世界文化真正进入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破除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性,进而在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潮流中,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的风格。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破灭,东方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化,这种另类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正逐步被认识、弘扬,东方文化在学术研究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若使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翻译是一个不可缺步的中介;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背景和桥梁,而这种交流既包含着认同、发挥、重建,也伴随着误读、转义、剥离和解构,形成了一个无止境的变通过程。面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如果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很可能游离于世界文化思潮的发展之外。张岱年认为,文化系统具有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文化要素间具有可离性和可相容性,并主张对文化结构进行重构,创造新的文化系统。在翻译界,对于异质文化的重视随着文化学派兴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关注多元文化及其异质性、扩大文化资本、加强文化的对话,已是国际翻译界涉足开拓的—个重要领域。
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主要涉及到文化态度,即如何看待现代化过程中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问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经过迷人的春天、成熟的夏天、衰退的秋天,现在已进入僵死的冬天了。季羡林先生则认为,现在已经轮到中国来扮演世界文化主角的时候了。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尊重、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
三、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再现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发展就不能不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乏和枯萎,只有交流才会带来生机与发展。韦努蒂认为,在英语中采用异化译法在目前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样可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因此,翻译的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涉及到翻译所承担的神圣使命能否真正得以完成这一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中要把翻译方法与技巧置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其翻译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地》中,由于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尽力中国化,为西方打开了一个了解东方的窗口,使西方第一次看到了实实在在地被感受、思考和表现的中国人。虽然译作里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却为我们现代译者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个外国人尚能如此,我们国人更应该在保护民族特色上有所作为。
随着这种翻译方法的广泛使用,中国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将逐渐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和容纳。龙在东方文化里是势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dran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由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西方人也渐渐明白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表达及含义,dranon也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邪恶和恐怖的象征了。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中药、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在多数情况下则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再加以解释。如果采用归化法或替代,则不能完全传达本土文化的内涵。如:
虽说“萝卜、白菜保平安”是个理儿,但顿顿吃“白菜”,也会受不了的。(愈阳:《大白菜风光不再》)
夜上海论坛 Although“some radish and Chinese cabbage every day keepsthe dcctors away”is onetruth,yet peopletaint't stand repeatedlyeatmg cabbage at every meal.
夜上海论坛 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本土性和排他性,以其特殊性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才能保证文化的多元化,否则就会丧失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夜上海论坛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意识更加增强,交流机会更加增多,交流方式更加便捷,交流频率更加迅速。文化全球化促使各民族的文化冲破国界、意识形态和东西方的壁垒,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渗透、互补和融合。文化交流的加强一方面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还造成先进文化包容落后文化,使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危机。
夜上海论坛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通过国内外的广泛交流,努力实现文化的民族化和全球化,在国内外不断扩大其影响。现在约有16000多名朝鲜族进入祖国沿海城市创办企业,8万多人在那里工作。朝鲜族利用熟悉中国和韩国文化的优势,引进约达4万多家韩国企业,约有10万多名朝鲜族大学毕业生、30余万名朝鲜族国内大城市韩国企业就职,还有几千名朝鲜族大学生和部分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大城市就读。
朝鲜族还利用熟悉韩国文化的优势,大量涌入韩国。现在除几千名朝鲜族在韩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近25万多名在韩国打工。除此之外,还有约8000多名朝鲜族青年在日本语言学院或本科大学读书,还有二万多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5万人在打工,形成约达5.3万人朝鲜族队伍。美国也有约达4.7万余名朝鲜族,除一部分青年攻读学位外,大部分人在那里的韩国企业打工。俄罗斯约有2万名朝鲜族,在世界其他国家约有三万人,他们也在那里的韩国企业打工。
夜上海论坛 这样,约占朝鲜族总人口55%的110万朝鲜族在原聚集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不断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形成家乡派文化新集团;约占25%的50万朝鲜族在国内大城市学习中心文化,形成城市派文化新集团;约占20%的40余万名朝鲜族在韩国、日本、美国和世界20多个国家学习先进文化,形成海外派文化新集团。尽管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国,但是,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逐渐形成崭新的、接近世界先进文化的新资源。
朝鲜族文化作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虽然具有中华文化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双重性,但毕竟与中华文化、朝鲜半岛文化有不同点。因此,在与国内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冲突,这实际上是边缘文化与中心文化之间的矛盾。朝鲜族文化在与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文化发生冲突,这实际上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间的矛盾。在文化交流中,朝鲜族努力学习中华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边缘文化功能,并缩短与先进文化的距离。
二、文化的同质化、异质化与朝鲜族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实际上都是异质同体的文化,世界不同特色的文化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既有依存关系又有竞争关系。这就是人类的文化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继续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同质化是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主要表现在落后文化被先进文化所吸纳,比如:多民族国家的部分少数民族被迫抛弃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直接学习中心文化,这是国内文化同质化表现;部分国家落后文化被发达国家文化所吸纳,这是地域文化同质化表现;西方文化接受东方传统文化,东方文化接受西方先进科技、管理经验以及价值观,这是世界文化同质化的表现。尤其是在很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中,西方(主要是美国)文化凭借其先进性和强大的势力,强行融合弱势文化,迫使部分民族或者对本民族文化采取淡薄的态度,或者有意排斥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后果。结果造成民族文化日益丧失自身的特征,使世界文化丧失多样性的后果。
夜上海论坛 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不同文化的同质化伴随着异质化。文化异质化实际上是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的矛盾,又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文化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输出。因此,文化全球化只能加剧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
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后,朝鲜族利用同时具有中华文化和朝鲜半岛韩民族文化双重性的优势,约占40%人口进出国内外,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国56个民族中远远占据第一位。他们在国内大城市吸纳中心文化,充实中华文化部分,增强其双重性文化中的中华文化部分。有些人认为因此而造成部分朝鲜族忽视民族文化的现象,是朝鲜族丧失民族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化同质化、与民族文化异质化的表现。与此同时,大量朝鲜族在韩国吸纳韩民族文化,努力补充其民族文化部分。有些人认为因此而造成部分人忽视中华文化的现象,是朝鲜族文化与韩民族文化同质化、与中华文化异质化的表现。许多朝鲜族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吸纳先进文化,以此缩短朝鲜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差距,因此,造成部分人忽视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朝鲜族文化偏向世界文化异质化的表现。
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是,朝鲜族文化本来就是韩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始终具有双重性。学习中华文化是加强其文化双重性的表现,不是与中华文化的同质化和民族文化的异质化,同样,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也加强其文化的双重性的表现,也不是与韩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和与中华文化的异质化。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文化,是朝鲜族文化跟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措施,并不是朝鲜族文化的异质化。只要原聚集区、国内新聚集区和居住海外的朝鲜族通过频繁的往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文化交流,就能够形成先进的文化资源。
三、文化全球化时代朝鲜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存在,世界才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因此,任何民族都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一个民族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总和,主要体现民族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内在凝聚力和创造力。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
朝鲜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提高朝鲜族文化软实力,就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朝鲜族社会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夜上海论坛 首先,要有开放的视野,不仅要重视民族文化传统,也要努力掌握中心文化。通过与中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以达到吸纳、补充中心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并充实文化的价值。在掌握祖国中心文化的基础上,在与韩国的文化交流中努力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继续增强双重文化特色。以此在中韩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特色文化优势,继续起到重要的媒体和中介作用。
其次,要有跨文化的眼光。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中,以开阔的胸怀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优点,尤其努力掌握世界先进文化,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充实和发展民族文化。
具有双重文化特色的朝鲜族文化必将充分发挥边缘文化的多钟转换功能优势,在区域不同文化之间的疏通、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努力起到东北亚和谐文化建设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承律:《东北亚时代与朝鲜族》,《图书出版博英》,2007。
[3]李振山:《朝鲜族状况》,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
[关键词]日本;琉璃艺术;东西文化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J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95-03
夜上海论坛 日本的琉璃艺术主要起源于奈良时代(710~784),日本收藏着古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各种琉璃器皿,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从寺院遗址中出土的古代佛教舍利崇拜用的舍利瓶,还有一种是日本宫内厅管辖的正仓院收藏的琉璃器皿。这些琉璃器皿的主要来源是西亚(萨珊玻璃)、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大概产于公元5世纪以后。每个琉璃收藏品所具有的信息如实地展现了历史的变迁,这些珍贵的琉璃收藏品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物。本文以日本玻璃工艺专家由水常雄的《玻璃工艺》①等图书以及一些网站在线资料为参考,以日本收藏的古代琉璃器皿为出发点,分析其来源和特点以及日本琉璃与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
日本的第一本史书《日本书纪》中出现的第一个外国是新罗,日本把新罗看成是宝贝,与新罗有过密切的交流。但是,到了6世纪,以罗马世界进入混乱期为契机,被迫断绝接受新罗、罗马文化,为接受中国文化改变了国家体制,积极接受佛教文化。这个时期是从新罗、罗马文化转变为中国、萨珊文化的激烈转换时期。萨珊文化是指萨珊王朝时代的传统文化。萨珊王朝是指从3世纪上半期到7世纪中期以伊朗为中心的王朝,是这个时期西亚文化的中心势力。②除了西亚以外整个亚洲文化的影响力也非常巨大,经过东方国家7000年历史的变迁,如萨珊王朝时代的波斯湾文化艺术那样对东西两岸文化带来极大影响的时代是绝无仅有的。萨珊时代的玻璃工艺也不例外,从现存的萨珊玻璃品质来看,运用了很高水准的技术和设计,到现在为止也很难达到。萨珊文化经过隋、唐代进入中国,形成了一个结合唐文化和萨珊文化的斩新世界文化。7世纪中期,萨珊王朝灭亡,王族的一部分逃到唐国企图东山再起,但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一时期为唐国带来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中国唐代琉璃艺术的兴起也跟萨珊玻璃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理所当然,日本琉璃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唐代的琉璃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日本的亚洲水晶专卖店,在网页?s?上指出,《琉璃》是中国唐代玻璃工艺、制作法的总称。虽然,这只不过是某些个人的观点或想法,但是恰如其分地说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琉璃艺术对日本琉璃艺术的影响。反过来对日本琉璃艺术的研究对我国琉璃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二、日本流行的舍利瓶
夜上海论坛 7世纪左右,中国和朝鲜流行舍利崇拜,舍利崇拜是指献纳佛舍利的器具埋藏在佛塔中心柱子下了基石的一种佛教方式。这种舍利崇拜用的容器结构一般是:外层为金、铜,中间层为银、金,中心部分就是献纳佛舍利的琉璃坛子或绿色玻璃瓶。这种流行趋势也很快传播到要积极引进外国文化的日本,很多寺院的塔下献纳了舍利瓶。有文献记载,这些舍利瓶当时建寺院时惯例性地被埋在佛塔底下。例如,从日本滋贺县大津的崇福寺塔遗址出土的舍利瓶,以及在奈良法隆寺五重塔下被发现重新埋藏下来的舍利瓶。中国和朝鲜被发现的舍利瓶和上述日本的舍利瓶相比较大部分是吹制的小瓶,在技法和材料的性质方面具有共同性,可能日本的舍利瓶大部分是从中国引进的。在朝鲜和日本除了中国产的舍利瓶以外还流行过产生西亚舍利瓶。例如,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收藏的绿色琉璃舍利瓶,出土于韩国庆州松林寺,大约产于7世纪波斯湾。奈良唐招提寺收藏的传说是鉴真和尚所带来的西国舍利瓶,是从西亚通过丝绸之路舶来到中国,再次从中国输出到日本的。从图案特征来看这个舍利瓶具有西亚的玻璃器特征,可能产于保留萨珊玻璃传统的伊斯兰玻璃产地。以上事实说明,奈良时代同时流行产于中国和西亚的舍利瓶。
三、正仓院收藏的琉璃器皿
夜上海论坛 正仓院是日本宫内厅管辖的位于奈良县奈良市的东大寺大佛殿西北的大规模床架式仓库,主要收藏奈良时代与圣武天皇(724~749)、光明皇后关联的宝物,天平文化(奈良时代)为中心的多数美术工艺品的设施。正仓院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遗产“东大寺”的一部分,被登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
夜上海论坛 据相关资料记载,?t?正仓院收藏的琉璃器皿有六件,通过对它们的形状和技术进行详细分析考证,原生产地分别为波斯湾、西亚、中亚、中国,制作年代是大约从四五世纪到十七八世纪。西亚产的这些琉璃容器通过丝绸之路经过中国最终到了日本,并保护到现在,可以说正仓院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终点站之一。圣武天皇喜欢的各种宝物尤其是琉璃器皿,根据天皇的命令严密保护到现在的事实证明,当时日本的文化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保存这些珍宝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见识和要保护这些宝物的强烈意志和热情。
夜上海论坛 正仓院收藏的六件琉璃器皿分别为:
夜上海论坛 第一件,深蓝色琉璃盘,比8世纪还要古老的年代制作。
夜上海论坛 第二件,白琉璃碗,比8世纪还要古老的年代制作。
第三件,白琉璃高座漆盘,约8世纪左右制作。
第四件,白琉璃水瓶,约9世纪左右制作。
第五件,深蓝色琉璃坛子,约10世纪左右制作(图1)。
夜上海论坛 第六件, 绿色琉璃十二曲长盘,18世纪的乾隆玻璃(图2)。
夜上海论坛 正仓院收藏的琉璃器皿(萨珊玻璃)确实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欧美人谈论萨珊玻璃时常引证正仓院的琉璃器皿,连伊拉克当地人也是把正仓院的琉璃器皿看成萨珊玻璃的代表作。1979年大平正芳首相携带复原的深蓝色琉璃漆盘出席东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日本古代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象征性作品,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u?
萨珊玻璃的装饰特点是利用圆、环纹熔接术,至今为止日本、中国和朝鲜皆无能运用这种技术的玻璃专家,近几年在波斯湾也试做复原但是都以失败告终,来能复原完整的萨珊玻璃,说明这些萨珊玻璃是具有极高度、熟练技术的玻璃容器。
四、平安时代琉璃艺术特点
平安时代(800~1100)的琉璃艺术,与奈良时代的佛教气氛非常浓的舍利瓶等使用方法截然不同,正适合作为王室优雅生活的日用品的玻璃器皿的特点,可以看出琉璃艺术新的发展。
平安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里有描写琉璃的文字,如《源氏物语》、《竹取物语》、《枕草子》和《荣华物语》等作品里都屡次出现琉璃漆盘、瓶子和坛子。所有这些琉璃器皿即具有实用性,还可作为优雅的观赏品。
藤原中期的作品,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中专门记载中国输入商品的贸易品目,琉璃坛子是一个重要的商品,这就证明这些琉璃制品不是日本本土生产的是,而是从中国引进的。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民族文化;影视艺术
【中图分类号】J992【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语境是经济全球化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全球人民公认的语境和思想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繁荣。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成为了目前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一个民族的影视艺术,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影视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各个国家影视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影视艺术
夜上海论坛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有部分国人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化的“忠实粉丝”,这已经是我国在近年来第二次面临文化危机。第一次文化危机是在新思潮时期,国内文人追求新文化、新思潮,发起了,打倒孔孟思想,引进国外民主与科学思潮,这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国人的思想,瓦解了国内封建思想,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进步,但是同时由于过分否定国内的传统文化,导致国内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且有很大一部分优秀文化在这个阶段都被国人遗弃了。现在,我们面临着第二次文化危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怎样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保持我们特有的文化,避免被同化后,丧失了民族文化,失去民族根基,是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所谓全球化语境,不应是全球文化趋同,而是,在保持国家文化交流与进步的基础上,各个国家都应该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就像在一个国家,每个国人都需要遵循相同的制度,需要有统一的语言,方便交流,但是却也要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语言。
夜上海论坛 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需要不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让世人认识我国的民族文化并接纳它。而要让世人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的影视艺术便是很好的宣传手段。相对于普通的报刊、书籍等文化传播媒介,影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甄嬛传》,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受到了人们的热捧。好的民族影视艺术必须具有民族性,富含民族文化的内容,并且要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够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危机。我们发现,近年来国人更热衷于追捧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美国大片在国内影院开播,便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而同期播出的国产剧票房难以得到保障。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国内的影视文化艺术为什么难以超越英美影视文化?当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中华民族的影视艺术又将寻找怎样的出路?这些都值得深思。
夜上海论坛 二、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华民族传统影视文化
夜上海论坛 目前我国的影视文化难以超越英美文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找到我国影视文化的出路,必须利用最新的语言文化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要制作出高质量的民族影视。纵观我国影视文化,会发现有很多内容烂俗、夸张、低级的电影,这些电影给我国的影视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曾经霸占我国影视荧幕的抗日雷剧,虽然抗日作为一种好的影视题材,能够赢得一定的收视率,抗日的艰苦岁月也需要被广大同胞铭记,但是像“手撕鬼子”这样的雷剧就不应该被搬到荧幕上。抗日是我国的重要历史事件,民族同胞们牺牲自己的性命才换来中国的新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不能被遗忘,但是我们也要尊重历史,在影视中,必须要还原历史,尽可能使之真实,要在影视中表现出民族精神,而不是随意地夸大事实。
在全球语境下发展我国的民族影视文化,必须要用最新的全球化的语言风格展示我国最为传统的文化。将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本色。很多导演在全球化语境下一味地追求商业化,而忽视了传统文化艺术。这样的影视作品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票房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实质内涵,缺乏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发现,有的影视作品在新出时票房很高,但是评价却不高,比如郭敬明的《小时代》,而有的影视作品票房不高,却成为了经典,比如《红高粱》《那山、那人、那狗》《秋菊打官司》《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对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进行研究,发现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要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要么侧重于描绘在特定时期的特定事件,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反映了民族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但是,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结合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呢?
在这方面,台湾导演李安的做法值得借鉴。在他的代表作《喜宴》中,将当下的男男恋情与中国传统的父权结合起来,上演了一出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战争戏”,部分国家已经认可同性恋,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沿袭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很多家长过分干涉孩子的婚姻。在这部剧中,以父母的逼婚和孩子的同性恋情为主线,最终以代表传统文化的父权宽容孩子而结束。无论结果如何,这部剧从整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它成功地将传统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中得到发展,去除了文化中的糟粕,并保留文化的精华部分。其实,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华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中华民族相对比较含蓄、保守,重视家庭伦理观念,而西方文化中相对开放一些,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们不能对这两种文化单纯地进行好与坏的评价,而是应当结合地域环境、历史情况以及适宜度来对文化加以评判。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便是文化发展的过程,即使目前有很多不好的现象,但是从长远来说,优秀的文化自然会被保留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让世界人民通过影视艺术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尽可能地使影视符合当下的全球化语境,又不失传统的民族文化。
三、民族影视的国际化
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华民族影视艺术,必须促进民族影视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虽有影视艺术进入了国际化行列,但是却没有真正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相反,美国很多影视剧都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追捧的热剧,甚至泰国、印度等地的影视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我国的影视艺术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得到国际化的认可。目前我国的影视界成功的影视少之又少,大多数影视都是面对国人创作出来的,如各种家庭剧、爱情剧,反映传统文化的影视非常少。虽然有《武媚娘传奇》《霸王别姬》《大秦帝国》等,但是由于国外很多人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尤其是对中国的古代历史了解的很少,即使影片比较成功,也难以打入国际市场,难以让各个国家的人民读懂这些影视中的文化内涵。如果能够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影视的具体情景之中,让外国友人能够很快地发现影视中的中国元素,并且能够读懂影视中的内容,这部影片便成功了一半。拿《卧虎藏龙》来说,这部影片在中国内陆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反响,但是在美国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站在国人的角度上看,这部影片中的内容很一般,并没有很多吸引人的情节;但是很多国际评论家认为这部影片中包含了太多的中国元素,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它通过人类共有的情感打动了国际观影者,并且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可见,民族影视的国际化,必须了解民族文化,更要了解世界文化,只有将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影视的国际化。
夜上海论坛 四、结束语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华民族的影视艺术,必须要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共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展属于我国的民族影视艺术。各个国家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是为了形成一种新型的同化文化,而是要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只有在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发现国内文化的不足,然后剔除文化中的糟粕,发展优秀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民族影视艺术的国际化,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将全球化语境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环境,运用新型语言发展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国内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后假定性”美学的崛起——试论当代影视艺术与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向[J].当代电影,2015,6.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
夜上海论坛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夜上海论坛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夜上海论坛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夜上海论坛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夜上海论坛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夜上海论坛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夜上海论坛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
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夜上海论坛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关键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文化价值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99-01
一、从文化与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关系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一方面,设计与创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创造现象,设计者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文化需求的艺术形象是文化的再创造和创新。它是继绘画、诗歌文学创作等传统文化创作之后的又一种崭新的文化创造性活动,体现了当今文化创造的新特点和内涵。另一方面,这种文化创造的成果(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各种文化元素的高度凝聚和体现,是文化的缩影。大多数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创作者和设计者按照一定的文化规律通过归纳总结、调查访问、及自身的文化体验找到特定文化类型的稳定特征和构成方式,提炼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创造性的把这些元素通过数字技术有机的融合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视觉形象。所以不管是何种数字虚拟艺术形象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
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体会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相传达尔文航行到非洲时,曾经把一块红布送给一个翡及安土著居民。那人不是把布作衣料,而是和同伴一起,把布撕成细条,作为装饰缠在身上。这使达尔文感到大惑不解。布匹可以制作衣服以驱寒遮羞,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在当时非洲的土著居民那里,人们注重装饰却没有着装的习惯。这反映了当时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和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而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已经开始了文化交流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交流日益加深,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部分。而在现代,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继承中国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当今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在文化继承和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大多数都市人的生活中,只要大家一看到带着眼镜打着领结的慈祥的老头――肯德基和一个长着红嘴巴红头发,穿着黄色灯笼裤的麦当劳大叔大家都会想起从欧美带来的快餐文化,正是这些数字虚拟艺术形象引领了我们认识西方文化。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吉祥物更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典范。吉祥物采取了主办国最突出的文化元素创造而成,它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本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它就像一个文化交流传播大使,完全把本国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界面前。在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洪流中,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是一股重要的力量,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数字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它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作用将更加凸显出来。
夜上海论坛 二、从文化的进化和发展中窥视数字虚拟艺术形象的文化价值
文化的进化是指一个特定人类群体中文化特征的发展演变,而数字虚拟艺术形象正是文化发展演变的催化剂,甚至更是新文化的缔造者。我国古代皮影戏、戏曲中的传统虚拟艺术形象到现代电影、电视镜头中艺术形象再到当今网络、电影、电视以及各种传播媒介中的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他们不但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者,更是各种新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衣装、法式、装扮等等都会被人们所模仿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行为习惯;而这些虚拟艺术形象通过各种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深深的同化着他们的受众。1952年,66岁的三德士上校在盐湖城创建了被授权的肯德基餐厅,与此同时,根据三德士上校本人的形象设计的虚拟艺术形象成为全球性的企业形象,在当今肯德基全球推广中,这一虚拟艺术形象被做成数字虚拟艺术形象,以各种视觉表现方式,通过现代传媒在全球挂起了一场红色快餐文化。如今我看到这位勤劳、慈祥、可亲的老人形象,就会想起一家人带着儿子吃汉堡、薯条的情景。
三、结语
夜上海论坛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联系,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从风土民俗到社会制度,从科学技术到文学艺术,一切由人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看着一种文化现象。而由于文化现象包罗范围的广泛性和构成成分的复杂性,加之对他的研究视角、观点和方法的不同。使得对文化的概念界定极不相同。据有关统计,从1871年到现在出现了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300多个。而真正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和一个民族、固定的组织群体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交流;少数民族音乐;发展
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
夜上海论坛 (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优缺点
夜上海论坛 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各个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语言和习惯,因此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就形成了拥有各自不同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例如,传统的民歌、舞蹈以及不同的器乐演唱形式,都极具民族风格特色。例如内蒙古的蒙古族,他们的“呼麦”,还有苗族的山歌,这个民族音乐的形式极具特色,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些音乐大致属于哪个民族,这也就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优点。虽然很多人们能够分辨出不同民族的音乐,这也得益于该音乐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少数民族的音乐都是通过口口相传形式,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来说,很难去学习,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很难能够大量普及,使得传承下去也是一个问题,这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缺点所在。
(二)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的生存环境
随着世界文化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个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机会。可以吸取其他音乐文化的优点来发展充实自己的音乐文化,也可以从其他的音乐中来获得创作灵感。现在是一个物质生活丰富,可以实现人们精神追求的时代,现在各种流行音乐,例如绝食、摇滚、电子音乐都在盛行,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受到人们的冷落,所以要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激发人们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文化交流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少数民族音乐种类多样,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形式,也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随着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多元化趋势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音乐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主流媒体和一些音乐平台宣传少数民族音乐,建立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平台等,都有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文化交流,可能是一个帮助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走出困境的一个契机,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想要得到发展都不可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从其他地方吸取经验,来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得交流更加的流畅,也给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灵感,极大的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
三、文化交流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轨迹探索
夜上海论坛 (一)坚持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播发展中的文化主体性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代表着少数民族的文化,但是本质上少数民族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我们要强调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主体性,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文化的一种附属产品在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忽视了它的主体性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被人们所遗忘,慢慢被新的流行音乐的形式所替代。现在的很多现代民族音乐形式往往只是在音乐中添加一部分民族音乐的元素,而大部分都是被现在流行音乐的元素所替代,所以虽然迎合了观众的需求,但是缺乏的民族音乐特有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二)加强少数民族音乐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期,可以发展它有很强的原生特点,它一般都是在自我体系里面进行发展和完善,缺乏了与其他音乐进行交流的机会,所以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很艰难。所以,应该让少数民族音乐与其他类型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将优点融入自己的音乐体系,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例如,西方的很多音乐体系已经非常完善,我们可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借鉴西方音乐的技巧和理论,促进自己的发展。
(三)构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平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中国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西方一些节庆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年轻的一代在看着日本动漫、吃着美国麦当劳的环境中长大,很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传统节日越发看淡,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为外来文化所淹没。患上“文化焦虑症”的既有精英,也有官员和百姓。
夜上海论坛 传统文化节日的新传承
夜上海论坛 为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力度,让国人,尤其是让我们的下一代接受并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髓,让更多的人重视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都被确定为法定节日。
夜上海论坛 有了假期的“激活”,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文体活动。张扬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改革、不断升华,挖掘出新内涵的传统节日又重返市井,激发了群众的热情,群众成了传统节日的主角。节日内涵越来越丰富,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汇聚的元素越来越新鲜,传统节日既有了文明的传承,又蕴涵了崭新的时代意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焕发出无穷的活力,成了一场场民俗文化的盛会,也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个个新载体。
夜上海论坛 而且随着而来的还有其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文化和谐必须“兼容共生”。各种文体形式,各种文化活动互相包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百花齐放。
人文奥运的文化传承
夜上海论坛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响亮、最成功的口号,也是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核心和灵魂。从奥运会筹办一开始,本届奥运会就打上重重的中国印。从会徽中国印到吉祥物福娃,从篆书的体育标识到祥云火炬,从金镶玉奖牌到各种青花瓷图案礼仪服装……每一个创意,每一个细节,都标识着中国文化元素和浓郁的中国韵味,让2008年奥运会成为世界人民了解和体验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最佳窗口。奥运开幕式上那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四大发明、千人击缶、徐徐展开的画卷、昆剧、太极表演……
1影视艺术传播带来广泛的利润回报
科技的开发演进,影视作品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区。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打破了人们的日常思维。影视艺术的表现和作者的意图能够在科技的帮助下实现超越。难以置信的画面、奇思妙想的场景、古怪奇异的造型都会出现在作品中,由此创造的高额票房及其相关附加值诸如音乐作品、纪念品、拍摄地旅游经济的带动等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泰坦尼克号》除了让人惊心动破的覆船画面,其感人至深,或充满浪漫色彩或悲伤如诉的主题曲和插曲深入人心,其音乐制品曾风靡世界并一度炙手可热;《变形金刚》的放映吸引无数年轻观众购买收集主角模型;《超人》、《美国队长》、《蝙蝠侠》使主人公的服装和道具成了一度令人追捧的收藏品;《阿凡达》给观众带到了令人无限遐想的潘多拉星球,见识了形形的外星球物种,湖南张家界这一取景地也因此迎来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客纷纷摄影留念并购买纪念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作为商品,它的利益来源可以大大超出票房收入的范围,影响力也可以扩散到世界各地,体现出影视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趋势。
2影视作品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呈现出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文化特征除了商业利润,作品中反映出爱与自由、勇敢担当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时代和民族气息。最终引向我们对影视艺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思考。《影视鉴赏》一书中提到:“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为主,因而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影视艺术的国际性是指影视语言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影视艺术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影视艺术必须置身于世界文化氛围中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修辞特色、题材历史性社会性、审美心理等深深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影视作品都饱含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社会、文化元素,不同的历史背景需要不同的精神导向,揭示不同的社会矛盾,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及当下人物特有的性格塑造。我国的电影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特点,《》、《红高粱》、《黄土地》是著名的名族电影代表,“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上,并且成为影视作品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次表现在影视作品形象的传达出了民族的情感和意愿,更在于它进一步追溯到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更加富有思想深度和哲理意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影视艺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向不同国家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面对多元异质文化,我们需要借鉴和发扬。通过电影所处文化背景下的视听语言要素(光线、色彩、构图、音响、画外音、蒙太奇等)、创作思维、方式以及其运用的修辞(象征、隐喻等)在跨文化传播中体现民族影像价值和获得“他者”认同,达到观者情感与作品内在情感的共鸣,最终实现作品潜在价值的认同。当代影视艺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向不同国家展示着自己的文化价值,其中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著名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跨文化空间:作为世界电影的中国电影》中说到:“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土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作为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也谈到:“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结语
(一)抽象雕塑与写实雕塑
夜上海论坛 雕像的抽象表现形式是写实表现形式的基础,写实雕像表现手法来源于抽象雕塑的启发,承载了抽象雕塑的天然美感,并深度刻画出具体的形象,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以及新晋美学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城市雕塑的发展趋势更偏向于抽象化。根据以上分析具体概述抽象雕塑与写实雕塑:
1.抽象雕塑,抽象雕塑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对细节部分的深入刻画,保留了雕刻的原始美感,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思考象征意义。
夜上海论坛 2.写实雕塑,写实雕塑在抽象雕塑的基础之上,对所表达的对象深度刻画,主要表达客观事实。在写实雕塑方面,古罗马人一直是先驱,正因为古罗马人的精益求精,才能将丰富的古代艺术文明流传至今,为后世艺术追求者奠定了基础。
(二)依附雕塑与独立雕塑
依附雕塑即雕塑体或雕塑空间,围绕或者依附与其他空间而存在,一方面为主体物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凸显出雕塑物自身的特点,主体物和雕塑物相互衬托,成为这一空间内的标志。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哥特建筑上的依附雕塑,每一个人物刻画的细致传神,不仅展现出工匠的精湛技艺,更美化了建筑体使之更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独立雕塑是指在独立空间中,通过艺术手法而展现出来的雕刻艺术,独立雕塑的创作一般不受周围环境影响,但要结合特定环境的事物背景拟定创作方向。例如,湖南长沙的雕像,是目前为止最大的雕像,全身高32米、长83米、宽41米,充分表达出的伟岸形象。
夜上海论坛 二、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雕塑属于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集中表现了城市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特点,因此,城市雕塑必学结合当地文化背景,以及城市地域特点而设,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具体来说城市雕塑与环境有以下几点关系:
夜上海论坛 1.在城市空间中设立雕塑作品,起到了为该环境画龙点睛,为环境增添趣味性的作用,是环境与雕塑相互融合的自然空间。
夜上海论坛 2.城市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为雕塑的主题设定和创作奠定了基础和导向,城市雕塑反映了当地民众的集体诉求和精神状态。因此,环境和城市雕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雕塑的创作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建,环境也缺少不了城市雕塑的美化和象征作用。
三、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
>> 有机杂合,和谐共生 有机共生的设计 有机栽培稻鸭共生 基地带动三农和谐共生的有机农牧业园区建设 追寻“简单”与“有效”的和谐共生 强化有效渗透 促进和谐共生 有机食品,倡导绿色和谐 师生有效互动,构建和谐共生美术课堂 和谐共生的城市 城市.自然.和谐.共生 和谐与共生 语境再现和谐共生 绿色中国 和谐共生 与鸟儿和谐共生 唤醒自主,共生和谐 和谐共生,演绎精彩 与自然和谐共生 蔚蓝传承 和谐共生 读写结合,和谐共生 和而不同 和谐共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因此,只有消除全球化中的西方话语一元主宰局面,建立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才能维系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则肩负着在全球意识背景下维护并促进文化多元发展的重任,必须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转换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能动性阐释和传递。从事翻译研究也应超越语言的界限, 从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建设世界和平文化的高度思考翻译的精神和使命。目前中国文化尚处于世界文化多元体系的边缘,理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世界整体文化建构,既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胸襟积极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营养,又要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及精神财富贡献给世界文化生态。中国古典诗歌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心理、品格和智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中国古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传达出去,使之成为世界共同财富?这是古诗翻译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即通过杂合显异的译介途径,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译语文化和谐共生,从而使世界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盛。
夜上海论坛 二生态翻译学对古诗英译的启示
夜上海论坛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近年来,“生态”一词被不断用于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转义泛指自然健康、保持平衡与“和谐共生”的集合。
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就是多样化和异质化的生物体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并存关系,即有机体之间的紧密联合,这种联合往往对每个有机体都是有益的。生物学意义上多样性是指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当其中某个物种过于强大时,就会吞噬其他物种,致使其他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破坏生物多样性。同样,就世界文化生态而言,作为有机体的各民族文化在整体文化生态场内应该以平等互融、共生共荣的方式和谐并存。如果某种或某些民族意识过强,就可能形成恶性膨胀的文化霸权意识,对其他民族进行侵略、改造或者归化,从而损害文化多样性,导致整个世界整体文化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对任何文化的狂热追求都将成为破坏文化生态、造成世界文化生态灾难的根源。
夜上海论坛 民族文化既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又必须依赖整体生态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与其他文化比较与互释的基础上凸现自身价值。正如任何低级生物体的出现或消亡都可能会带来整个生物链的重组或断裂,任何貌似弱小的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以健全的心态对待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解构霸权文化的权威性和普适性,尊重并重构各种异质文化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创造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世界文化”,从而建构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翻译就是要促进异质文化间的互认、互补,使人类文化处于多元化的良性生存状态。有学者提出,“全球化带来的生态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生态,而且涉及语言的生态。要想保持生态平衡,就有必要引入生态翻译这一概念。”[1]生态翻译就是“一种翻译实践,该实践控制着弱势语言的使用者和译者,该译什么,什么时候译,怎么译”。[2](P167)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就是要促进语言和文化地位的平等,保持文化交流的平衡。肇始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种生态学途径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3]其基础理论中提出的“译有所为”,以及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之下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4]对中国古诗英语译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夜上海论坛 译者从事翻译有其特定的主观动因,作为由原作文本到译作文本的重构者的译者,他们所持据的文化理念及译介宗旨直接影响译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中国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译者在英译中如果一味地就范于英语的表达方式, 就会产生文化归化,使原有的中国文化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发生扭曲,淡化原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思想色彩。如加布里埃尔・施瓦布(Gabriele Schwab)所言,“如果没有对另一文化的全面了解,要进行阅读就必需对异域文化他者进行某种‘种族中心主义’的翻译,使之进入自己的言说方式。”[5](P11)因此,从文化维来说,译者必须在承认和肯定不同民族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利哈乔夫的《文化权利宣言》指出“国家负有保存文化价值和文化本身的责任”[6](P478)。承认并尊重差异是保证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良往的必要条件。生态翻译学就是强调用整体、和谐、平衡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来认识翻译问题。就古诗英译而言,就是要强调对差异性和多元文化的尊重,关注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体系间的和谐与共生,以维护世界文化生态的平衡。下文拟从求异与杂合两方面对生态翻译观进行阐释。
三古诗英译的求异原则
夜上海论坛 不同文化之间由于语言结构、文化源流以及思维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具有异质性和差异性。“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文学翻译,如何在跨越文化异质性的同时,充分展示文化相异性,并且表现出兼容并收的文化创造性,这是文学翻译是否能扩展成为文化翻译的关键。”[7](P115)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有责任展现而非遮掩不同的客观存在。从生态翻译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通过传达文化差异性,促进目的语文化和原语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识。中国古诗英译的求异原则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语言文化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
夜上海论坛 “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个人和民族能够表达并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http:///static/files/pact_to_protect_diversity.pdf。语言是表现思想内容和传递文化内涵的载体,句式结构是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中西诗歌无论在语言文字表达、诗行布局形式,还是诗意的凸现方式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求异就是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将原作信息移至译文中,包括不同的表述语言、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汉文化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性, 激发读者的新奇想象, 使其自觉感受原诗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文化精神的传输。
夜上海论坛 语言上的差异,如句法结构与修辞方面的差异,彰显了文化的特异性,而文化多元性的创造是以文化的特殊性为基础。因此,“翻译必须依赖与译入语文化不同的规范和资源”,[8](P28)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影响目的语文化。例如,“中国古典诗中语法的灵活性――不确切定位、关系疑决性、词性模糊和多元功能”,便于读者解读时在物象和物象之间“自由浮动的空间”中进行“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9]中国古诗这种语法关系的弱化特性,若移植到英语诗歌里,对英语诗歌偏重语法逻辑的传统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策略以及对于美国现代诗歌产生的深远影响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译著《神州集》中,庞德大胆摆脱英语固有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有意识模仿中国古典诗歌文法模式和修辞艺术,有时甚至直接照搬源语形式,从中国诗歌中引进本土文化缺少和需要的东西。例如,他将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直译为:“Drawing sword, cu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 Raise c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 这种“直搬中国句法”[10](P256)的译诗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给译入语读者造成一时的理解困惑,然而,他引进的陌生化的句法形式给英诗创作吹进了一股改革的清风。
夜上海论坛 语句形式和意象组合方式所透出的气息,是构成作品意义的有机成分,体现不同文化类型和精神取向对客观事物不同的观感态度。汉诗的意象是“在一种互立并存的空间关系之下,形成一种气氛,一种环境,一种只唤起某种感受但不将之说明的境界”[11],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物方式。如果原诗这种异质特征在翻译中得以保存,西方读者就能更好领略到中华文化特有的诗情画意。通过研究东方学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 1853-1908)的笔记,庞德深谙中国古诗通过意象并置直接体现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奇妙手法,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翻译实践,在《神州集》中,大量使用意象并置的手法,如把“荒城空大漠”(李白《古风》其十四)译成“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将“惊沙乱海日”(李白《古风》其六)的诗句译为“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很明显,庞德正是刻意打破西方严格的语法规范, 拒绝使用任何连词来表明诗句中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采用中国古诗中意象并置的手法,让诗中每一个词都创造出鲜明的意象,凸显出真实事物的瞬间表现。虽然由于理解上的偏误,对于他的译文尚存争议,然而,他通过意象并置所构造的画面和意境却很是传神。尤其可贵的是,由于庞德的大力提倡,意象并置的技巧逐渐被西方诗人在创作中加以承袭。《神州集》也因此成为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大大地推动了意象派诗歌在西方的发展。庞德实际上是通过翻译,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吸取中国古诗中的精髓,为美国诗坛注入清新异样的元素,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
夜上海论坛 语言体现了文化传递性,在古诗英译中尽可能采用保持原文差异性的做法,有助于打破汉英两种文化之间交流不平等的态势,摆脱英语文化审美观、价值观对汉英翻译的制约,使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更好更真实地呈现于人类文化之林。
四古诗英译的杂合策略
“杂合”(hybrid)这一概念最初用于生物学领域,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12](P523)后来也逐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些学科使用。在文学理论界,巴赫金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杂合化(hybridization)问题时,把“杂合化”界定为“单个语句界限之内、语句的范围之内两种社会语言的混合,两种被时代、社会差别或其他因素分开的不同的语言意识之间的混合”,[13](P358)而在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看来,“杂合化”(hybridization)指的是“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14](P118) 翻译活动同时受两种文化的制约,面对两种迥异的语言规范、文化背景和叙述模式时,无论译者如何努力,其译文往往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沙夫娜(Christina Schffner)和阿黛柏(Beverly Adab)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译文都是杂合体”。[15](P325)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翻译是个“杂合的语言与文化认同过程(hybrid identification)”或 “不同文化的混合过程(mixing)”,而不是 “离散文化的整体交换(an interchange between discrete wholes)。”[16](P69)韩子满把杂合的概念引入到中国的文学翻译研究,在充分借鉴翻译界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英语文学汉译中的杂合现象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从多方面证明译文杂合的普遍性。[17](P204)
近年来, “大多数后殖民写作对后殖民文化的杂合性表示关注,并把这种杂合性看作是一种优点而不是弱点”[18](P183)。文努蒂认为,“在殖民和后殖民情境中,由翻译释放出来的杂合的确可以超越霸权主义的价值观,使这些价值观受各种地方变体的影响”[19](P178)。换言之,翻译是一种文化间性(in-betweenness)的行为,这种间性不是简单的将两种文化或语言相加,而是在杂合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文化形式[20]。孙会军等认为,“处于‘杂合’状态的语言文化汇合了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经过吸收与融合过程后,常会获得一些本不曾具有的优点,实现对原来文化的优化与超越”[21]。以庞德的翻译为例,《神州集》翻译之所以被西方文化接纳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使用意象并置的异质手法外,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杂合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庞德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又巧妙地采取适当的杂合策略,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我们不妨以李白《送友人》的译文为例看看其杂合策略的运用。
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庞德译文: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夜上海论坛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夜上海论坛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夜上海论坛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夜上海论坛 在译文第一、二行中,庞德既发挥了英语介词和分词短语的优势,又摆脱英语句法结构的羁绊,将“青山(blue mountains)” “白水(white river)” 两个意象并置突出;第三、四行添加了主语“we”,强调动作主体,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接下来两句又模仿汉语诗歌的句法特点, 省去冠词、动词及连接词,让活生生的意象并列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最后两句根据英语句法要求,借助代词“who”“our”“we”和连接词“as”,将人物时空关系交代清楚,避免英语读者产生理解困惑。可以说,整首译诗通过杂合处理,突破成规,标新立异,既直接传译出原诗的意象,又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正是因为庞德的良苦用心,《神州集》所译介的中国古典诗歌才能为众多的英语读者所接受。
夜上海论坛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林语堂先生可谓是另一位值得称道的“文化使者”。在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时,林语堂先生“两脚踏中西文化”,将中华文化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从而提高了中华文化的生机与力量。他的译介策略,开创了中西杂合互补的成功范例。且看他对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翻译,原诗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林语堂译为:
The light of water sparkles on a sunny day,
夜上海论坛 And misty mountains lend excitement to the rain.
夜上海论坛 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夜上海论坛 原诗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前两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和雨天的山色,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后两句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拿西施来比西湖,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译诗具有明显的杂合痕迹,既保留了中国诗歌的结构,又采用了英语句式,节奏基本上是抑扬格五音步,尾韵为aaba,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很好体现了原诗的形式美和音韵美,从意蕴上讲,译文尽量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尤其是对于中国“西子”这一文化意象的处理更是别出心裁,在直译“West”的基础上加上一个“Miss”,既传达出原诗意象,又填补了译文语境的文化空缺,让西方读者对这个中国古典美人增添了几分熟悉和亲近感,从而产生更进一步“认识”的好奇。于是,这位戴上了“Miss”帽子的“异质”的东方小姐便自然而然地从审美层面进入到西方人文思想建构中,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功能。如果简单地将“西子”直接音译为“Xi Zi”,译文读者将很难理解其中的文化涵义,即使用注释来弥补,也会减少阅读的,毕竟诗歌不是文化读本。这正如孙艺风所说,“如果翻译愿意做到表述充分,使他者性显现于目的文本中,那么自我和他者的混合将在重写文化政治交流的活动中,以更嬉戏式、更富创造性的形式相互对位。”[22]这种杂合的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化借英语的“外壳”进入他乡,与译文读者直接接触,随着英美人士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增多, 他们的文化心态将变得更加宽容和开放, 更加正视并吸收中华文化的异质因素以便丰富自己的文化,而目的语读者视野的变化又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在异国文化交流中的深入。从生态翻译视角看,借助于杂合的力量,可以保持语言的差异性和异质性,促使多元文化和谐共存,有助于改变文化失衡状况。
五结语
多元性发展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文化角度来看, 翻译的最终目的应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共生与融合。翻译使中外文化的衔接与交流出现优势与活力。然而,中国文化在汉译英中的传播一直面临着顺应目的语文化的严峻挑战。我们提倡生态翻译取向就是要从传承与建设中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汉译英问题,通过张扬共生性和多样性来否定强势文化单一的文化取向和狭隘的民族意识,扭转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通过古典诗歌的对外译介,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种子”向世界播撒,使世界整体文化结构更趋多样化、立体化的同时,也进一步促使民族文化自身特质得以保持、发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祖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 [J].中国外语,2007,(6):89-92.
[2]Cronin, Michael.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