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

急诊科护士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急诊科护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急诊科护士论文

第1篇

1.1研究工具

1.1.1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

夜上海论坛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护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情绪转移、工作暴力因素及工作倦怠)。

1.1.2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量表

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量表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大量阅读中外文献并结合急诊科护士的基本情况汇编而成。根据情绪管理的内涵将其分为情绪觉察(条目1~5)、情绪表达(条目6~9)、情绪调整(条目10~13)和情绪运用(条目14~18)4个维度,共18个条目,以涵盖情绪管理理论的完整性和外延性。问卷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分别赋值1~4分(1分=非常不符合、2分=不符合、3分=符合、4分=非常符合),总分为18~72分,分值越高表示护士情绪管理能力越强。问卷形成后,由6位临床护理专家对各条目进行评判,测得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886;抽取3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预实验,得出该问卷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35,于两周后重测,其重测信度为0.743,说明该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经各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同意后,由研究者统一发放问卷。发放问卷时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让急诊科护士以不记名方式作答,完成后统一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0%。

1.3统计学分析

夜上海论坛 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录入,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推断。

2结果

2.1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

本研究调查的182名急诊科护士中,男性10名(5.5%)、女性172名(94.5%);年龄25岁及以下87名(47.8%)、26~30岁64名(35.2%)、31~40岁25名(13.7%)、41岁及以上6名(3.3%);已婚60名(33.0%)、未婚122名(67.0%);中专学历2名(1.1%)、大专学历83名(46.2%)、本科学历92名(50.1%)、研究生学历5名(2.7%);护龄1~5年142名(78.1%)、6~10年22名(12.1%)、10年以上18名(9.9%);初级职称170名(93.4%)、中级职称6名(3.3%)、高级职称6名(3.3%)。

2.2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情况

本调查中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总分为(49.59±4.83)分,均分为(2.78±0.27)分,4个维度均分及排序见表1。

夜上海论坛 2.3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的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的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职称、是否遭遇过工作暴力、工作倦怠及情绪转移情况的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夜上海论坛 2.4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夜上海论坛 以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能力为因变量,护龄(≥10年=0、<10年=1);职称(初级职称=0、中高级职称=1);暴力因素(未遭受过=0、遭受过暴力=1);情绪转移[以有过情绪转移为参照设置哑变量,X1=可能有过情绪转移(0,1)、X2=没有过(0,1)];工作倦怠[以很有价值为参照设置哑变量,X1=没什么特别的感觉(0,1)、X2=变得麻木(0,1)、X3=没有成就感(0,1)、X4=感觉压抑(0,1)]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情绪转移与工作倦怠两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3讨论

3.1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状况分析

夜上海论坛 情绪管理是个体面对一系列情绪发展变化时,依照社会认同或容忍的方式,采纳的一种灵活的反应或根据具体情境而做出的延迟反应。急诊科的工作以急为特点,面对诸多繁杂的护理工作及各色各样的就诊患者,要求急诊科护士要采取更快、更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驾驭好自己的情绪,从而不被情绪左右。本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总分为(49.93±4.87)分,各维度均分为(2.78±0.27)分,结果表明急诊科护士自我报告的情绪管理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张磊等的研究结果相似。从各维度排序来看,情绪调整、情绪觉察及情绪运用3个维度得分较高,提示在日常护理工作或生活中,急诊科护士对自身及他人的情绪都能做到很好地察觉与运用,这可能与急诊科护理队伍中以女性居多,而女性的情感相对细腻,对自身及周围的变化较为敏感有关;但情绪表达这一维度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目前急诊科护士在对自身及引导他人情绪表达方面能力有所欠缺;徐睿峰等在对情绪表达与情绪认知一文中提出了基于“刺激认知-反射输出”的机制,主要认为个体如果负性情绪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表达或区分管理,将会产生个体冲突。由此可见,急诊科护士的情绪管理仍有足够的提升空间,护理管理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其正性情绪体验,学会理性地管理情绪和表达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夜上海论坛 3.2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夜上海论坛 3.2.1工作倦怠影响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

夜上海论坛 工作倦怠是个体在工作中伴有长期的情感和压力源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国内学者研究显示:急诊科的护士的工作倦怠水平较高。本研究发现,通过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自评,变得麻木和没有成就感两项得分较低,这可能和急诊科护士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状况相差甚远有关。从一般资料可以看出急诊科护士的主力军多在30岁以下,其中25岁以下的护士约占总人数的47.8%,这些年轻的护士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进入工作岗位,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开始感受到角色与期望间大相径庭,极易对工作失去热情,对患者漠不关心;而相对于资历年浅的护士来讲,本研究也发现护龄超过10年,以及中高级职称的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得分要高于低龄和低职称的护士,可能是由于其生活、社会阅历不断积累以及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在紧张的工作中通过自我调节、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来维持身心平衡;也可能因为职称较高的护士多在科里担任着行政职务,其个人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好,个人成就感往往高于低龄、低职称的护士,因此,发生工作倦怠感的情况要相对低一些。

夜上海论坛 3.2.2情绪转移影响急诊科护士情绪管理

夜上海论坛 本研究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急诊科护士情绪转移对情绪管理有着负向预测作用,它随情绪管理能力的增强而减弱,或许是急诊科护士长期处在充满压力源的工作环境中,精神高度紧张,既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护理各种患者,又要面对家属的不理解与责难,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此时若不能管理好情绪,易产生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将负面情绪转移到患者或家人身上,影响到工作甚至家庭和睦。本研究还发现,在工作中遭遇过暴力行为的急诊科护士其情绪管理能力得分水平要略低于没有遭遇过暴力行为的护士,而急诊科作为暴力行为的高发科室也得到了众多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支持。因此,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夜上海论坛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岁;学历分布:大专20例,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6例。纳入护士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学历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科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即对新进院的护士对真空采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16项基础性操作及护理常识进行培训,护士长集中授课、演示,后期无再设培训课程;观察组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来展开培训,按照护龄设置年级授教,方法内容如下:培训内容。(1)一年级时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为重要目标,包括内容有用药禁忌、常规输液异常排查、环境卫生消毒、真空采血技能、安全护理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强化护士岗位责任意识,旨在培养出拥有严谨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护理人才。(2)二年级目标逐渐从辅助治疗再深入配合抢救,开始熟悉急诊室环境、设备、急诊程序操作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档案书写,并慢慢强化团队协作。③再次强化急诊专业技能,能全面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到能协调组织、指挥抢救的重要能力,该阶段还着重培养其沟通技能、应急预案等[1]。教学培训方式,授课老师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共同担任,满足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要求。培训中护士长先一对一带教,再根据学习进度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基础安排可行的课程,每月定期授课不少于1次,为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可实施不限次数的小课堂、一对一再示范、分小组谈论等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每季度授课后由班主任和带教护士长组织理论与实际双重考试,考试成绩与实际工作质量及态度来一起评定护士是否完成一学年培训目标,合格者,升级再造;不合格者留在本年级再学习。1.3效果评定标准。培训后对两组护士均实施技能客观评价,由培训班主任与1名深资质护士长共同展开评定工作,评定技能包括基本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专业操作技能、临床分析及沟通应变能力等8项内容,统计每项技能掌握良好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例数越多表示对应培训模式应用效果越好。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8项技能得到良好掌握的情况对比结果,基本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四项技能良好掌握比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急诊科护士培训一般主要针对对象为刚毕业入职人员,教授内容多和操作技能、常规护理理论等基础性技能有关,第一护龄过去后几乎不再设培训课程。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方法不仅重视基础技能、理论的夯实,第二三年时还继续层层深入,设置专业性更强、提升护士综合能力的培训课程,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批拥有扎实基本操作技能,急诊应变能力强,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的护士队伍[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的护理培训方法后,临床分析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能力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提高的结论。

作者:吴庆荣 叶芳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夜上海论坛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夜上海论坛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夜上海论坛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夜上海论坛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