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资料文库 探究唐传奇集盛期文人之桃源情结范文

探究唐传奇集盛期文人之桃源情结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究唐传奇集盛期文人之桃源情结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究唐传奇集盛期文人之桃源情结

《民间传奇夜上海论坛故事》2017年第12期

摘要:唐传奇集盛期之胜境描绘折射着文人的桃源情结,对壶中天地的追寻即是为了寻求另一理想天地,对桃源胜境之向往即是对无奈现实之否定。桃源仙境是可遇不可求的,第二次寻找时总是无路而返,亦可看作是文人希望的破灭。

夜上海论坛关键词:唐传奇;桃源胜境;文人群体;避世心态

“唐传奇中期”指大和二年至乾符末(828—879年),凡52年,为唐传奇发展第三阶段①。相对其它三个阶段②,此期传奇集兴盛,表现在传奇集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③。而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史,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唐传奇分成发轫期、兴盛期、衰落期,只提到《续玄怪录》《甘泽谣》等几部传奇集[1]424,并贬低其内容和艺术成就[1]424,将它们归入衰落期。学界虽然对同时期的诗歌中的文人心态研究较多,如李贺、李商隐所反映的厌世思想、神怪倾向,但是对中期唐传奇中的文人心态研究较少。李宗为的《唐人传奇》认为唐传奇中期作品更多地“用以叙志,用以反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理”,“对黑暗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作出了越来越深刻的讽刺和抨击”[2]164,但没有将桃源情结与黑暗现实进行对比。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认为“《续玄怪录》较多地表现出佛、道思想”[3]111、112。卞孝萱《唐传奇新探》分析了22篇传奇的现实影射性,仅《续玄怪录•辛公平上仙》和《纂异记•喷玉泉幽魂》两篇属于唐传奇中期,且与桃源情结无涉[4]105-111、140-162。程国赋《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一文以《玄怪录•裴谌》为例论述了中晚唐士子的归隐心态,但论述过简[5]121-124。拙文主要通过唐传奇中期的文本分析此期的文人心态,并以诗文、史料佐证。

夜上海论坛一、仙境描绘折射桃源情结

牛僧孺《玄怪录•古元之》中的“和神国”最为典型,寄托着作者的桃花源理想。它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山石清泉如同仙境:“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石际生青彩簵筱,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山顶皆平正如砥,清泉迸下者,三二百道。”[6]3057繁花争艳,百果竞生,葫芦甘甜,十分诱人:“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每果树花卉俱发,实色鲜红,翠叶于香丛之下,纷错满树,四时不改。唯一岁一度暗换花实,更生新嫩,人不知觉。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粱可比。”[6]3057自然资源丰富,不须耕种,人皆足食:“一年一度,树木枝干间,悉生五色丝纩,人得随色收取,任意纴织。异锦纤罗,不假蚕杼。”[6]3057气候也宜人:“四时之气,常熙熙和淑,如中国二三月。”“人无私积囷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无灌园鬻蔬,野菜皆足人食。十亩有一酒泉,味甘而香。”[6]3057就像一座经过修剪的花园:“原隰滋茂,莸秽不生。”[6]3057一切讨厌之物都不存在,“无蚊虻蟆蚁虱蜂蝎蛇虺守宫蜈蚣蛛蠓之虫,又无枭鸱鸦鹞鸲鹆蝙蝠之属,及无虎狼豺豹狐狸蓦驳之兽,又无猫鼠猪犬扰害之类。”[6]3057“和神国”不仅自然环境宜人,而且有着美好的人文环境。人同妍媸,均年寿,“其人长短妍蚩皆等,无有嗜欲爱憎之者”,“人寿一百二十,中无夭折疾病喑聋跛躄之患”[6]3057。近邻亲睦:“人生二男二女,为邻则世世为婚姻,笄年而嫁,二十而娶。”[6]3057虽非仙境,但无痛忧:“百岁已下,皆自记忆。百岁已外,不知其寿几何。寿尽则歘然失其所在,虽亲族子孙,皆忘其人,故常无忧戚。”[6]3057餐果饮浆,了无俗累:“每日午时一食,中间唯食酒浆果实耳。餐亦不知所化,不置溷所。”[6]3057屋室随意,无不壮丽。淡泊自守,怡然自得,“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6]3057。仆从亦可人意,“自然谨慎,知人所要,不烦促使”[6]3057。马亦“驯极而骏,不用刍秣,自食野草,不近积聚。人要乘则乘,乘讫而却放,亦无主守”[6]。

君民无贵贱之分,仕宦无升沉之感,“千官皆足,而仕官不知身之在事,杂于下人,以无职事操断也。”[6]3058。民风淳朴,“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各各明惠。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6]3058。“和神国”理想既有思想渊源,也有时代原因。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认为《玄怪录•古元之》一文“构想描画了作者的理想世界”,但分析过简,并认为“此篇可能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3]111、112。我认为“和神国”理想主要源于道家隐逸思想。老子《道德经》描绘了“小国寡民”[7]183,嵇康《难自然好学论》提出了“洪荒之世”[8]1336,当然影响最大、最为人知晓的还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初唐王绩嗜酒,能饮五斗,其《五斗先生传》似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又作《醉乡记》,学刘伶、阮籍以酒解愁。中唐顾况《仙游记》叙温州人李庭入山砍樵,发现良田、清泉、修竹、果药、农舍三百余家,似太古时代,象耕燕耘,礼乐相处。时值晚唐,世风日益浇薄,桃花源愈为士人所向往,这些都对“和神国”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卢肇《逸史》中《李虞》篇之福地洞天极似桃源,“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6]267,情节结构与《桃花源记》颇为接近。李复言《续玄怪录•柳归舜》叙述柳归舜乘舟被风吹至鹦鹉仙岛,景色优美宜人:忽道傍有一大石。表里洞彻。圆而砥平,周匝六七亩。其外尽生翠竹。圆大如盎。高百馀尺。叶曳白云,森罗映天。清风徐吹。戞为丝竹音。石中央又生一树。高百尺。条干偃阴为五色,翠叶如盘。花径尺馀。色深碧。蘂深红。异香成烟,著物霏霏。[6]123、124皇甫氏《原化记•采药民》与《桃花源记》内容与情节都很相似。

二、向往桃源即是否定现实

夜上海论坛唐传奇中很多作品向往仙境都是对现实的曲折批判。《古元之》中“和神国”“虽非神仙,风俗不恶”[6]3058,君臣平等,官吏无忧④,是想象中的乌托邦。它作为现实恶俗的对立面出现,隐含了作者劝世情怀:“汝回,当为世人说之”;“自是元之疏逸人事,都忘宦情,游行山水,自号知和子。后竟不知其所终也”[6]3058亦表达了作者的避世思想。卢肇《逸史》中更多讽世之作,《李林甫》讽刺宰相李林甫贪权痴迷,《太阴夫人》讽刺宰相卢杞的宰相梦,二人为做宰相竟然宁可放弃成仙的机会。《卢李二生》以热衷功名之李生与专心学道之卢生对比,对美好仙境的咏赞即是对丑恶现实的嘲讽。从卢肇诗文与身世,不难看出其厌恶权贵并由此滋生的出世心态。卢肇于会昌三年状元及第,其《进海潮赋状》云:“臣于会昌三年应进士举,故山南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起擢臣为进士状头。”⑤但他在考中进士之前,却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的体验。《唐摭言》卷三载录较详:卢肇,袁州宜春人,与同郡黄颇齐名。颇富于产,肇幼贫乏。与颇赴举,同日遵路,郡牧于离亭饯颇而已。时乐作酒酣,肇策蹇邮亭侧而过。出郭十余里,驻程俟颇为侣。明年,肇状元及第而归,刺史已下接之,大惭恚。会延肇看竞渡,于席上赋诗曰:“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9]40郡牧只为极富家产的黄颇饯行,家境贫困的卢肇只能避席绕行。卢肇高中状元后,郡牧大为惭愧,可谓前倨后恭。卢肇排斥权贵的性格,又使他与官场格格不入,屡遭贬斥,如《谪后再书一绝》慨叹自己“不知何事犯星官”[10]6385。遭到贬斥又更加促使了他排斥权贵,厌恶官场,如《李林甫》《太阴夫人》都曲折讽刺当代权贵,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仙境的向往。李复言《续玄怪录》中多篇以仙境美好反衬现实丑恶。如《张老》叙梁天监时扬州六合县园叟神仙张老娶邻家扬州曹掾韦絮女事。韦絮大儿子义方探亲,快至张老住处时,“景色渐异,不与人间同。忽下一山,其水北,朱户甲第,楼阁参差。花木繁荣,烟云鲜媚。鸾鹤孔雀徊翔其间,歌管廖亮耳目。”[6]113妻兄义方离开时,张老劝慰道:“人世劳苦,若在火中,身未清凉,愁焰又炽,而无斯须泰时。兄久客寄,何以自娱?”[6]113且奉赠黄金二十镒。可见传奇中对仙境的向往常常伴随着对现实的厌恶。《裴谌》中裴谌同情昔日的道友:“怜其为俗所迷,自投汤火,以智自烧,以明自贼,将沉浮于生死海中,求岸不得”[6]118,在尘世做官就像吃了腥味欲吐,欲火烧心,甚为煎熬[6]117,路远难行,困苦不堪,劝其退隐,努力自爱[6]118。仙界的向往意味着作者对现实的绝望。作者李复言早年曾以《续玄怪录》行卷,却遭斥责⑥,滋生了浓厚的出世思想。

三、壶中之天多胜境

“壶天”一词源自《后汉书•费长房传》:东汉时,市中老翁悬壶于店铺,集市将终,跳入壶中。费长房在楼上看见,知道他是非常之人。第二天到老翁那里,老翁与他同入壶中,只见华屋俨然,美酒佳肴溢满其中,食饮完毕又一同从壶中出来。⑦相对桃花源的平实来说,壶天境界多了一份魔幻色彩。在单篇传奇文盛期,《枕中记》《南柯太守传》均述梦游事,前者发生于邸舍,后者发生在槐穴。在传奇中期(传奇集盛期),《胡媚儿》叙述乞丐胡媚儿瓶中自有天地⑧:一旦怀中出一琉璃瓶子,可受半升。表里烘明,如不隔物,遂置于席上。初谓观者曰:“有人施与满此瓶子,则足矣。”瓶口刚如苇管大。有人与之百钱,投之,琤然有声,则见瓶间大如粟粒,众皆异之。复有人与之千钱,投之如前。又有与万钱者,亦如之。俄有好事人,与之十万二十万,皆如之。或有以马驴入之瓶中,见人马皆如蝇大,动行如故。须臾,有度支两税纲,自扬子院,部轻货数十车至。驻观之,以其一时入,或终不能致将他物往,且谓官物不足疑者。乃谓媚儿曰:“尔能令诸车皆入此中乎?”媚儿曰:“许之则可。”纲曰:“且试之。”媚儿乃微侧瓶口,大喝,诸车辂辂相继,悉入瓶,瓶中历历如行蚁然。有顷,渐不见,媚儿即跳身入瓶中。纲乃大惊,遽取扑破,求之一无所有。从此失媚儿所在。[6]2278瓶中天地变幻莫测。《玄怪录•侯遹》中老翁书笈能容纳妓妾十余人,而不觉其窄;负之而趋,而不觉其轻,走如飞鸟。《玄怪录•巴邛人》叙橘中二老叟相对下棋。壶天之中存胜境,令人神往。《玄怪录•张佐》薛君胄耳中走出二童,一童耳中有兜玄国,童子邀薛君胄同游其中:一童因倾耳示君胄,君胄觇之,乃别有天地,花卉繁茂,甍栋连接。清泉萦绕,岩岫杳冥……已至一都会,城池楼堞,穷极壮丽……墙垣阶陛,尽饰以金碧,垂翠帘帷帐……因暇登楼远望,忽有归思,赋诗曰:“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6]533-534兜玄国中风景优美,极富诗意,不是桃源,胜似桃源,薛君胄游历其中可长生,“或能便留。则君离生死苦矣”[6]533。郑还古《博异志•阴隐客》之仙境在深井之下:其山傍向万仞,千岩万壑,莫非灵景,石尽碧琉璃色,每岩壑中,皆有金银宫阙,有大树,身如竹有节,叶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盘。五色蛱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间。五色鸟大如鹤,翱翔树杪。每岩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镜;白泉一眼,白如乳。

为什么创设壶天胜境?这是为了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之举。现实如壶一样逼仄,想象如“天”一样广袤。诗文中“壶天”意象更为密集。从历代游仙诗即可看出,如屈原《远游》“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11]667。又如曹植许多游仙诗表明了现实逼仄,须游历八荒的念头,如《仙人篇》“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韩终与王乔,要(邀)我于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陵太虚”、《五游咏》“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12]263、400、401等句。唐诗亦然,李白有“蹉跎人间世,寥落壶中天”⑨之感喟,慨叹“行路难”“多岐(歧)路”,幻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⑩。中唐文人有人生局促之感慨,但除了孟郊“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⑪外,一般文人还是能自我调适,在栖息的狭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元稹《幽栖》诗慨叹壶中自有天地乾坤,梦里身名短暂虚无[10]4560,与《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一样,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虚无感。白居易是随遇而安的典范,能够很自然地将逼仄的“市南地”转化成寥廓的“壶中天”⑫。唐传奇中期(传奇集盛期)时值晚唐,现实处境日渐逼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交织在一起。诗文中壶天意象遽增,韩偓“壶中日月将何用,借与闲人试一窥”(《赠易卜崔江处士(袁州)》)[10]7814;陆龟蒙“壶中行坐可携天,何况林间息万缘”(《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次韵》)[10]7174;韦庄“壶中醉卧日月明,世上长游天地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13]352;郑遨“一壶天上有名物,两个世间无事人”(《与罗隐之联句》)[10]8941;张乔“洞水流花早,壶天闭雪春”(《题古观》)[10]7320。南汉钟允章“白犬吠而壶天昼永”(《碧落洞天云华御室记》)[14]9316。现实如同“壶”“瓶”狭窄,想象如同“天地”宽阔,这是作者对逼仄现实的精神超越。壶天意象之密集是文人逃避险恶现实、向往世外桃源的反映。

四、仙境之可遇不可求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者疏忽了一点——桃花源都是有缘者在不经意中误入,而非刻意寻觅,所以去后复寻都是无果而终。《桃花源记并诗》中武陵人离开时,按来时之路处处标记,到达郡中,把事情来源本末都告诉太守。太守派人随着武陵人,寻找旧时标记,迷不知路。[15]166唐传奇中大量运用此种叙事模式,动机、效果之两歧折射仙境的难遇。《玄怪录•古元之》中,古元之因过度饮酒昏醉,被误认为死亡,入殓三日,后长辈怜悯,斫棺醒来,“和神国”乃其生死弥留之际的幻觉,因而不可探寻。在《续玄怪录》中,这种叙事篇目更多,《裴谌》篇末敬伯辞别道友裴谌,五天之后返还重寻,“其门不复有宅,乃荒凉之地,烟草极目,惆怅而返”[6]118。《张老》中韦恕思念女儿,遣送大儿子义方“往天坛南寻之。到即千山万水,不复有路。时逢樵人,亦无知张老庄者,悲思浩然而归。举家以为仙俗路殊,无相见期”[6]114。《柳归舜》中柳归舜乘舟被风吹至鹦鹉仙岛,被道士送回,后泊舟寻觅,不复再见。《逸史•李虞》:“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李公终亦流荡,真仙灵境,非所实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6]267《博异志•阴隐客》:“出后,询阴隐客家,时人云:‘已三四世矣。’开井之由,皆不能知。工人自寻其路,唯见一巨坑,乃崩井之所为也。”[6]135《原化记•采药民》叙述药民得了仙药,服食进山,后不知他去向,可能归洞天去了。[6]135仙境的可遇不可求,反映了文人理想的破灭。唐传奇中期(传奇集盛期)时值唐代晚期,中兴希望破灭。而现实极端黑暗,甘露之变的血腥一幕不时回荡在文人脑海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以及种种弊政相互纠缠,唐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人们普遍地存在着避世心态,对桃源仙境的描绘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梦中天地或壶中天地即为摆脱现实的苦闷而创设。而事实上,这种桃源胜境是虚构的,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到的,第二次寻找即是为了以实证虚,当然只能是徒劳的。

作者:陈际斌 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