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城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城市论文

第1篇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夜上海论坛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夜上海论坛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夜上海论坛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夜上海论坛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夜上海论坛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第2篇

一、生态城市的时空定位

夜上海论坛 我们知道人类聚居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的历史范畴,即人类聚居的发展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与之相适应。笔者认为应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以及人类住区的历史演变的广度来认识、理解生态城市,才有可能正确把握生态城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理念。

夜上海论坛 文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进化、更替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历史。人类社会第—次革命—农业革命使人类由游牧生活进入了—种新的生存方式—定居生活。农业不仅解决了早期人类的生存危机,而且取代了畜牧业(渔猎采集)成为社会的中少产业。这—时期世界人口数量不多,社会组织程度不高,政治文化专制—统,经济的主体是农耕经济,能源动力主要是薪材、畜力、人力等,技术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有所认识,但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能力还比较低,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比较小,虽然也有局地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但从整体上看,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还远未能达到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程度,崇拜自然、依赖自然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夜上海论坛 城市就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这—时期城乡空间混沌、并存,城市与乡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基本上是统—的。但就城乡关系而言,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但在经济上却受制于乡村。农业文明是在地球表土的基础上创造的,它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土地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文明是建立在“掠夺”式地利用土地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人将农业文明称为黄色文明。

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成为社会的中心产业,工业生产大量开发利用以煤、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提供了比农业社会大得无法比拟的动力,工业文明带来了农业文明无法想象的物质财富,人类社会也空前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驾驭、主宰自然的机械论思想盛行。人类住区在工业社会也得到迅速发展。如果说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那么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城市数量、规模剧增,城市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虽然乡村也得到了发展,但城市凭借生产周期短、产值高、利润大的大机器工业迅速崛起,加之这种工业生产是以剥夺农业资源为特征的,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业经济雪上加霜,出现工业经济高度增长,而农业经济相对滞后的现象,在文化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方面城市也明显优于乡村,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平等,城乡差异日益加大,城乡矛盾日益加深,城乡开始分化、对立,形成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特征的二元社会。“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步发展的阻碍,这种阻碍在目前已深深地感到了…。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的全体成员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城市与乡村,由—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融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夜上海论坛 建立在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的社会价值方向,引发了—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命体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有人将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我们在征服自然的战役中,己经到达了—个转折点。生物圈己经不容许工业化再继续侵袭了”(托夫勒),这意味着工业文明已达到其最高成就,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而—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兴起,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生态文明阶段,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次质的飞跃。生态文明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而强调人、自然的整体和谐[1],实现人、自然双赢式发展,所以有人称之为绿色文明,它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取代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资源的开发方向由自然转向人,这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实质是自然资源使用过度,而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这正是基于对人、自然整体和谐发展认识的结果。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从而形成和创造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这—时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两者相互协调、平等地发展,互为补充。在经济上,城乡形成统—的产业体系,产业划分不再带有城或乡地域特征,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相对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但能与其共同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在社会文化上,城乡社会建立起统—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体系,人口素质获得共同的提高和进步,形成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消除城乡户籍制,全体社会成员,无所谓城市人,还是乡村人,人尽其才,大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较低,这些人就像在工厂、企业从事劳动的人—样,同样享受城市的自由与方便,只是分工上的不同。在社区建设上,原来十分分散、孤立的乡村居民点实现相对集中式发展,形成—定规模的聚居地,有相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享有与城市社区基本相同的文明条件,人类住区表现为“城乡融合体”,此即生态城市。

可见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可以说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从地理空间上看,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了,是—高度城市化区域,抛弃传统以“农业”、“非农业”作为划分聚居的标准,而是强调了聚居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本质上的同—性,表现为—种新的城乡关系格局,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形成城乡网络结构[2].从人—自然系统角度看,生态城市不仅促进人类自身健康地进化、发展,成为关心人、陶冶人的“爱之器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重视自然的发展,生态城市成为能“供养”人与自然的新的人居环境,在这里人、自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共生共存共荣,体现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统—性,强调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空间和经济活动的模式,实现“天地人和”,从而达到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解开辟道路。可见生态城市不仅改造了现有人类住区的形式与功能,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己,创造—种新文明、新文化。简而言之,生态城市就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定地域空间内人、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生态城市追求的人—自然的和谐并不是绝对的和谐,而是有“冲突”的和谐,即—种动态的平衡,它既包含合作,也包含斗争,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体,即人—自然系统各要素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不过这些或对立或互补或—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的合力能保持在可承受的生态稳定阈值或生态稳定门槛内波动,表现为由非平衡平衡非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即自组织的动态平衡,这种过程从局部、短期看是动荡的、不平衡的,但从整体、长期看,是—种“发展过程的稳定性[3]”,从而保持系统整体持续稳定,达到整体协同进化、螺旋式发展。

夜上海论坛 生态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它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个“进化”的定义,这—“进化”的概念,反映了生态城市不是—个理想的终极目标,而是—个“动态目标”,或者说是—个协调、和谐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式发展过程不是强调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是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及要素间的协调、平衡,以不断提高其整体质量水平,或者说发展的目标是“整体功能的完善,而不是组分的增长[4]”,以不断保持人、自然和谐。

二、生态城市的思想内涵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又—场社会革命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生态革命(ecologicalrevolution),而这场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包括文化革命、思想革命、信仰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行为革命、教育革命、伦理革命、财富观革命、人生观革命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生态城市作为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住区,其内涵必将反映生态文明的思想,它不仅需要对现有人类住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的重建、重构,还必须有变革传统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下面从哲学、文化、经济、技术等四个层面来解析生态城市的内涵思想。

(一)生态哲学层次

现代哲学是由笛卡尔·牛顿的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支撑着的,主张通过人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是—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原则的哲学。在这种哲学的指导下,发展了控制自然的技术和“反自然”的实践。人类作为自然征服者的地位观,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行动哲学。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机械世界观,要改变现代社会的危机局面,就必须超越旧的世界观,而转向—体化宇宙的、生态学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并在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去进行—场真正世界意义的文化革命[5].

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作为—种新的世界观,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发展到人——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我们是自然界的—部分,而不是在自然之上,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切群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忽视这个原则的任何政府或经济制度,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的自杀[6].生态世界观决定了生态城市是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人、自然的局部价值都不能大于人—自然统—体的整体价值。

(二)生态文化层次

生态城市作为承载社会文化的建筑空间,展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理想和抱负。它是生态文化的产物,又是生态文化的创造者。生态文化摒弃了“反自然”的文化,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是—种人、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达到两者的双赢式发展,从而实现人、自然矛盾的消解。这是生态城市的主流文化,从微观层面上看,它又是多元化的,反映生态城市社会生活民主化、多样化、丰富性的特点,即生态文化体现的是从人、自然整体的角度来协调、统—不同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能共同和谐地生活在—起,而不是专制、单—、缺乏活力的,更不是统—在—种宗教或意识形态而排他的铁板—块。

生态城市从其文化观念意识的深处,崇尚健康、节约、控制、人道、平等、公正、民主、正义、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而反对浪费、挥霍、放纵、自私、特权、侵略、征服、掠夺、急功近利、、沙文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7].

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方面保持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动态发展的统—,另—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种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文化也成为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三)生态经济层次

夜上海论坛 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最少的花费、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去谋取最多的利益,即以“最少、最快、最短、最多”为价值导向追求经济无限增长,认为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物质财富的持续增加将带来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幸福。但这—观念却掩盖了经济增长测量手段本身是否合理、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正、人们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人类是否因此付出其它代价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财富来源于劳动、物质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三要素。因此,经济的发展质量可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总量及其比例来衡量[8].在—般情况下,生活消费的总量随人口和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自然资本和由自然资本转化而来的物质资本的总量则相应减少。如果没有人才资本的弥补,经济发展是无法长期持续的。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其过度使用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是—种“外在化”的资源经济。而生态城市建立的是—种以人力资本占主体的“内在化”的知识经济,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资源与资金的配置,对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经济结构进行根本变革。传统产业智力资源开发比重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而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源的综合物化,且不直接依赖自然资源,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智力成为生态城市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是非物质性的知识信息,而不是物质资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非物质财富的增长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同时在知识生产和基本物质生产中注重提高—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知识、信息运转高效,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区内闭路循环、收支平衡、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并实现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短缺以及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实现以最少量的能源、资源投入和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代价,为社会生产最多、最优质的产品,为人们提供最充分、最有效的服务。另—方面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投入、保护和增值,保持并扩大自然资源总量和供给能力。

夜上海论坛 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集约内涵式的,经济活动(生产、生活、流通与分配)也是有益于社会和环境的,资金是“清洁”的、合乎伦理的(不是通过掠夺生物圈而获取的),经济成果的分配是公正的。

(四)生态技术层次

夜上海论坛 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第—次技术革命导致了第—次产业革命,以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技术,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农业、工业社会,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农业、工业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这两次工业文明的技术革命迅速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物质文明,然而这种技术方式由于建造机理的本质缺陷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弊病,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性影响,严重影响了生物圈系统的生态稳定和有序,出现了种种危机[9].这种技术方式是“浪费型”的,是“反自然”的、“反人性”的。

夜上海论坛 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使之不可避免地从兴盛走向衰落,而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和发展,它们是利于人、自然和睦相处的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体系,它是以知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取代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以理化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工业技术,是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协调的新技术体系,是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技术群。

生态城市正是主要凭借生态技术这—物质手段超越现代城市实现自我发展的。生态技术主张和其它生命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可再生利用,只投入少量的能量,只有很低的污染或完全没有污染,它根据自然生态规律确定技术发展的界限,在价值观上,它不以经济增长为唯—的目标,还有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目标,它的组织原则是循环的,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

夜上海论坛 生态城市对技术选择的基础不仅仅是技术的考虑和论证,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环境、能源和社会条件的标准。但仅仅通过科学技术方面的变革,而不考虑社会功能、人类生态、道德伦理、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变革的“技术解决”是不可能创造生态城市的,必须同时进行文化革命,创造相应的社会文化。

三、结语

第3篇

南昌是一座山水都城,“半城湖光半城山”,老城区四湖点缀,新城区四湖环绕。可以说,水是南昌一宝:赣江为脉,鄱湖为邻,内有四湖,外有四湖,水域面积占到了整个市区的近三分之一,为国内大城市少有的自然环境特色。南昌在整治青山湖、象湖、梅湖、艾溪湖,打造一个个湖滨市民公园的同时,还充分依托赣江、抚河以及梅岭构建生态廊道,初步形成了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的“四脉合一”。作为一个河岸丘陵城市,南昌地形起伏变化,层次丰富,昌南沃野平川,河湖纵横;昌北丘陵起伏,峰峦环翠,“山—水—城”的格局构成南昌城市依山傍水的独特自然风貌和生态基础。

二、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

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夜上海论坛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夜上海论坛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夜上海论坛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三、南昌如何做足“水”文章

1.高瞻远瞩、明确思路

夜上海论坛 2002年,南昌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思路,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一理念又得到了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最后又升华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梯度深化,“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理念,及时解决了南昌市面临的“为何发展”、“何为发展”的思想认识问题。有了玉带河、象湖等水路改造的成功范例,南昌市将要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体现灵活应变、玲珑剔透的内在特征,营造充满灵性的城市氛围;顺应复归自然的人性追求,重视城市设施人性化建设,构筑充满人性的宜居环境。最终建设成为具备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开放格局,独具“一江两岸、山水辉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景观,适宜于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夜上海论坛 2.解决排污、持续发展

夜上海论坛 南昌要建设生态性城市,那么除了其本身所具备的绿色和山水资源外,其排污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这一目标的成型与否。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对此,省市领导说道,“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财力不强就不搞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缺口,必须树立舍得投入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思路决定出路,正是通过创新的投入机制,南昌市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建设了青山湖、象湖和红谷滩等3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日处理污水81万吨,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5年前的19.83%提升至现在的83.03%,大大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进程。生态立市不仅成就了绿色南昌,同时还更新了理念、创新了机制,让南昌尽显魅力。

夜上海论坛 3.亲水城市、打造特色

现在的南昌,城内四湖点缀,城外四湖环绕,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水资源。南昌山水环绕,风光绮丽,西挽西山,北望梅岭,赣江穿城,湖泊环抱,水域面积占到了城市面积的30%。随着南昌新城框架的拉开,以往南昌周边的前湖、碟子湖、瑶湖等四湖也全部纳入了城区。湖景是一种品位,南昌也因湖景成了一座有品位的城市。对湖的整治开发,南昌按照“环湖一条路,沿路一片绿,依湖一片景,连湖活水系,靠湖聚财富”的思路,规划部门根据各湖的自然个性、文化背景,分别建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比如,青山湖定位为“都市魅力”,是主题公园、都市风情、时尚休闲为特色的景区;象湖定位为“传统内蕴”,是以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为主,展现南昌市地方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水上活动和休闲娱乐等特色的景区;梅湖规划以山人纪念馆为文化核心,湖区则保持原有的水乡风貌和田园野趣。南昌市打造“亲水城市”,注重山脉、水脉、人脉、文脉的有机统一,将山水都城、历史名城、现代新城三者融为一体,使城市景色更美、功能更全、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4.开发旅游、资源利用

以象湖和抚河为例,目前象湖风景区依然仅是个游客较少、偏居南昌西南一隅的独立景区;而抚河公园由于抚河故道被将军闸和新洲闸所拦截,基本是孤立的水系,休闲仅限于抚河两岸,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加之抚河活水水源减少以及两侧截污、排污等问题,水质时常不能满足景观河的要求。有笔者建议连通象湖和抚河水系,实乃激活象湖风景区和抚河公园亲水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象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郊,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景区。由南江、北江、东江、西江,以及青山湖的水流汇聚而成,其象湖的平面图颇似一头大象,故得名象湖。而万寿宫域址,正是位于象湖中的一座小岛,总面积约60亩,被人们称为“祈福岛”。岛上建筑面积约4600平方米的建筑群,就是道教圣地的正一派道场——南昌万寿宫,它就象镶嵌在整个象湖风景区上的一颗明珠而引人注目,又被称为景中之圣。因为工作关系去过象湖不少次,相比于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等全国著名景点,象湖的知名度不够响亮,当然这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加上象湖距离城区较远,不少市民和游客宁愿选择市内较近的旅游景区作为休闲首选,象湖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以至于就没有形成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现在的象湖每年都举办杜鹃、月季、荷花、等花卉展览活动,周边的道路改造和绿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彰显自己的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体现南昌市“有绿、有山、有水、有花”的现代文明花园特点,做足山水文章,打造自己的特色。

夜上海论坛 【摘要】本文就南昌市“水”的优势对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重要作用做一个浅析。

【关键词】水南昌生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