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美术生活论文范文

美术生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生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术生活论文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直觉 观察 提炼 自然的使用

“直觉”和“设计”这两个词似乎是相对的。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它没有明确的思考步骤,人们对它的思维过程没有清晰的意识,是一种被动式的过程。而设计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专题而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一种逻辑的、有既定的思考步骤的主动式的思维过程。

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是人类最客观、最严谨的活动之一,设计也属于其中。虽然“直觉”和“设计”两者从表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可是还是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直觉才是发现、发明和设计的源泉。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玻恩说:“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

直觉是人们在生活夜上海论坛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小孩亲近或疏远一个人凭的是直觉;男女“一见钟情”凭的是各自的直觉;军事将领在紧急情况下,下达命令首先凭直觉;足球运动员临门一脚,更是毫无思考余地,只能凭直觉。

夜上海论坛 那么,什么是直觉设计呢?

夜上海论坛 我们知道,设计作品都是具有功能性的,无论是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以创造符合人类使用的功能性为目的。所以,直觉设计就是“你不需要用一个说明书去告诉人们怎么使用,它必须很直觉的,让人自然的去使用。”

夜上海论坛 直觉设计经常不被人们所注意,甚至不被人认为是设计,正是因为直觉设计作品是源于生活并融入生活的。wwW.133229.COm

为什么抽屉和柜门会有把手?基本上不会有人去想这个问题。因为人们从习惯上把把手当作了抽屉和柜门的一部分,实际上把手是独立存在的,从功能性的角度来分析,把手只是打开抽屉和柜门的一个辅助工具。现在,人们可以将各式各样的把手安装在不同的抽屉和柜门上,并且很自然的去使用把手,但从来不会有人需要说明书去了解把手的功能。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设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可以说,生活产生了设计,设计又改变了生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设计的作用也是这样。根据我们的坐的需要,我们设计出椅子,可根据椅子的造型不同,椅子反过来又限定了我们的坐的方式。比如方型的椅子面决定了我们坐着的方向;椅背的高度决定了我们向后靠的角度和姿势;椅子的扶手又决定了我们坐时手臂的摆放等等。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顺理成章。实际上,从远古开始人们的那些所谓创造和设计都是从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就是一种直觉的设计。

人类社会的发展,外部的物质环境发生变化,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偏爱理性的和可证实的信息,而不再单纯的依靠直觉和感觉了。思维的变化,结果也很明显,出现了使生活更加方便的设计产品,但同时也人为的创造出了一些束缚人们的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已超出了我们自己的想象,我们最原始的直觉已经被重新整理并且改变了。

正因为如此,能唤醒我们最原始直觉的设计,成为了我们这一代设计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日本的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就是直觉设计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他认为直觉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观察方式,当普通人喝水时,他不会去思考喝水用的玻璃杯,而直觉设计师却能从中发现杯子和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通过不同的喝水方式来设计出更多的杯子。深泽直人为无印良品公司设计了一个cd唱机,外观看上去就像个风扇,正方型的底座中间嵌入圆形的cd碟片,静静的挂在墙上,然后一根线从底座中间悠悠的垂下。人们看到这根线自然的就想去拉它,这是一种直觉,而且人会自觉的想,拉动一下线就应该有风从中间飘出来,不过这一次,转动的cd碟片却跟经验开了个玩笑,飘出来的不是风,而是悠扬的音乐,如此真是仙乐飘飘。

夜上海论坛 街边的窗台上、街头的扶手栏杆上总有人放着空的牛奶瓶或者易拉罐;地铁站和公交站盲道上总是粘着香烟屁股和口香糖;自行车车篮里则往往塞了空饮料瓶和包装袋。这些日常常见的现象能告诉我们什么呢?随手把喝完的牛奶盒放在扶手上,把空的包装袋扔进自行车篮里,这些绝对不是偶然的行为,这是人的一种直觉,因为那些扶手、车篮、盲道,看起来就像是专门给空罐子、包装袋和烟头准备的,而且还非常的适合。在普通人看来,这就是人的素质问题,可在我们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既然人们那么自然的做出这样的行为,说明我们的公共设施的设计没有做到全面,于是就出现了集垃圾箱为一体的街头扶手等新设施。自然,人们用起这些新的设施来也是非常的方便。

由此看来,直觉设计是需要设计师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高度提炼的,关键是观察的方式还有思维的方式,让顺应自然成为生活中的理所当然,这样,设计就无所不在了。比如,在家门口的水泥台阶上有一条缝,如果是下雨天,人的直觉往往是会把伞插在缝里,这其实也是一个设计,积水能从缝里流走,而伞还能被很好的被固定住。人不用太多的思考,直觉让我们合理的去利用,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利用。

夜上海论坛 普通人不去思考,而更多的凭直觉使用产品。设计师要多思考,从专业角度观察普通人的行为,理解普通人的直觉,设计出让普通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又不用费力思考的优秀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彬.直觉设计.生活潮杂志.

第2篇

中职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它的传授方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中职美术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美术工作人才,所以符合行业需求是很关键的。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换代速度,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建筑装潢,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和制作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这些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比较落后,甚至有些知识是错的,所以要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掌握本行业的前沿技术,这样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才能增加学生的竞争力。这逼迫学校不得不调整教学思路,越来越趋于生活化。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小时候,师从雕塑家费罗基俄。学习的第一天,费罗基俄就要求他画鸡蛋,正着画,反着画,横着画,竖着画。画着画着,达芬奇就问老师为什么要他整天画鸡蛋,老师说,每一个鸡蛋都有独特的一面,即使是同一个鸡蛋,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也是不一样的,于是达芬奇在老师的教育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大画家。这就说明了美术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书本的束缚,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

二、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中职美术生活化在社会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现出了很多显著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中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对社会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时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美术鉴赏与画图。而是要求具有独立的设计,实践,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对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增强实践能力,学校应该针对企业所需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组织关于此类的实践活动,即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中职美术教育的开放性是显而易见,因为它的就业是面对社会,这就要求学校和学生都要有一种开放的胸怀,教育要面向社会,必然要开放。中职美术教育既然是面向社会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因为以后的工作还是要自己完成的,没有人会帮助你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的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培养出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中职美术教育生活化的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情景化,教学成果市场化。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讲,现有的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美术行业的发展。而现在的学校一般还在沿用以前的老教材,所以教育部门要加大教材的研发力度,使之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重视教学环节的创新环节,还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企业所需的技术。并且将技术提炼和整合进入课堂。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与真实的工厂中,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环境,了解未来工作的情况。生活化,也并不是仅仅要求面对市场,还不能脱离生活,教学的内容应该从生活中取材,选取一些关于学生身边的事物,还有老师可以带学生去写生,走进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世界上许多的发明都取自于大自然,走进自然,你会发现世界如此美好,会带给学生很多灵感。关于教学过程情景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如同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老师可以去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去上课,设置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去解决,在场景中可以看得出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的场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学习环境学认为:课堂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上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技术,了解到高科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从而对美术表现出更强的兴趣。学习的目的是用,所以一个学生的价值,不是看他的学习成绩是多少,而是看他的作品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仅仅以学生的成果作为评价标准,无疑会大大扼杀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学校还应该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有价值的创意尽快投入市场,这样学生的创新激情将大为增加。

夜上海论坛 三、结语

第3篇

然而,就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态势。教师在课堂上抽象地教学生美术理论,对素描和色彩的教育也只是静态地通过对美术作品的介绍而实现的。即便有实物的介绍,也是机械的无生机的实物。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美术学习一定是机械、呆板、无生气的。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二分状态,与观念、体制及财力等因素紧密关联。其一,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是受到西方社会的艺术(美术)观的影响。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的艺术(美术)观念正逐步影响着国人。西方社会艺术(美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后,就或淹没在对世界本原的执着追求中,或迷失在理性的分析和建构中。这让艺术(美术)走上了与日常生活分离的不归路。艺术(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日常生活无关的理性建构。如塞尚认为要用“锥体、圆柱体来描绘物体”。西方社会中出现的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艺术形态常常被人称为“贫乏的艺术”。这种与生活脱离的“贫乏的艺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传入中国社会,并成为一种时髦而出现在中国美术教育的课堂,不少教师以学生看不懂的美术作品作为有课程水平的标志,这必然会让审美及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其二,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与现有的教育体制相关。尽管在教育问题上强调要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模式一直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据主导地位,高考的指挥棒成为义务教育的无形导向。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高度重视与考试有关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等。诸如美术、音乐等课程仅仅作为素质教育的形式而存在。相对于语、数、外课程而言,课时较少、重视程度不高已经成为现今中国社会美术教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通病。课时少,教师很难带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和观察作品对象的真实的样态。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和教师仅仅满足课堂上的填鸭式灌输。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说教。现有教育体制让美术教育几乎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从美术课堂中感受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更不能通过感受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去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其三,现今中国社会的美术教育之所以与日常生活相分离,与教育投入的不足紧密关联。美术教育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系统工程。受财力和编制等问题的制约,师资缺、财力投入更缺成为不少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真实写照。据相关统计,我国不少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在一些城镇地区,美术课程的开课率仅仅为73%,而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开课率更是不足70%[1]。即便是在开课的很多地区,受编制和财力的影响,很多的美术课程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如很多地方是由语文教师)兼任。而多数兼任教师自身都不能对美术课程及相关的教育规律有很清楚的了解,这就必然使得兼任教师采取依葫芦画瓢的方法应付课堂教学。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一定会脱离日常生活而呈现出涂鸦式的说教模式。

二、让美术教育回归日常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脱轨,使得美术教育成为无关情操陶冶和品质塑造的空洞的说教,美术对人的审美功能和塑造功能也就无法体现。美术课程成为应付素质教育检查的鸡肋课程,这使得教育资源被极大浪费同时,也使得学生丧失了审美能力提高及美好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变现今社会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分离的现状,重新塑造美术课堂的积极功能,已经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改变美术与生活二分的异化状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改变改革开放过程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美术)形式和艺术(美术)作品盲目跟风和无甄别接纳的错误行为。总体而言,西方现代艺术(美术)是建立在理性建构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理性是西方社会摆脱黑暗的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力量。在理性对抗神性的最初时期的确也产生了诸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批具有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美术)作品。但是理性的抽象性无可挽回地将艺术(美术)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分离开来。在理性的作用下,很多艺术(美术)作品成为无关生活的思维建构,艺术(美术)也通常成为少数精英们把玩的对象。这种脱离生活的贫困艺术(美术)无法让人感受到艺术(美术)的美感,更不能陶冶人的情操,已经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批判的对象。因此,我们要从中国社会的现实出发,自觉审视外来艺术(美术)形式和作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尤其是在学校的美术教育过程中,不能过于而否定艺术(美术)与生俱来的现实性和对人的品质的塑造性,让艺术(美术)教育重回日常生活之中。其次,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现阶段美术教育之所以出现师资短缺,美术课程流于形式、美术教育成为脱离生活的空洞说教,正是源于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不合理性。应试教育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美术、音乐等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应试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