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流工程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定位及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3.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夜上海论坛 4.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夜上海论坛 5.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夜上海论坛 6.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7.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夜上海论坛 8.上海大学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为例
夜上海论坛 10.基于自锁理论的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建设的分析研究
夜上海论坛 11.培养全日制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总结与建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夜上海论坛 12.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夜上海论坛 13.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14.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项目化培养模式研究
1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策略分析
16.一种基于仿真的物流工程实验教学改进
17.完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夜上海论坛 18.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夜上海论坛 19.应用Flexsim软件辅助《物流工程》教学
20.论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21.应用于物流工程中的信息技术
22.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与“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23.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24.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初探
夜上海论坛 2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26.地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7.LINGO软件在物流工程运筹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8.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夜上海论坛 29.我国物流工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30.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夜上海论坛 32.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3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夜上海论坛 34.基于快乐教学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夜上海论坛 35.《物流工程》课程“3+5+1”教考模式改革探索——基于台湾大学的经验借鉴
36.物流工程专业物流设备方向人才培养研究
37.物流工程与林业工程学科研究生交叉培养方向探讨
38.《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39.试论物流工程人才的教育
40.煤矿物流工程合理化对策研究
41.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42.物流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夜上海论坛 43.探讨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44.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工程》课程架构体系设计
夜上海论坛 45.面向产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夜上海论坛 46.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47.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夜上海论坛 48.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内容探讨
49.线性规划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50.物流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51.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52.Flexsim在高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3.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5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
55.物流工程实验室MES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夜上海论坛 56.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夜上海论坛 57.探讨分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夜上海论坛 58.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9.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夜上海论坛 60.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原则——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61.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夜上海论坛 62.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
夜上海论坛 63.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64.物流工程项目调度的最小贴现成本方法
65.物流工程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夜上海论坛 66.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67.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68.面向产学研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69.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思路浅述
夜上海论坛 70.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71.物流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与培养体系探索
72.物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的优化设计
夜上海论坛 73.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夜上海论坛 74.基于CDIO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75.高校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研究
76.基于TOPCARES-CDIO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究
77.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78.普通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研
79.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夜上海论坛 80.新形势下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夜上海论坛 81.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协同教学平台
82.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83.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夜上海论坛 84.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85.VR技术在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6.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87.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
夜上海论坛 88.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军事交通学院为例
89.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夜上海论坛 90.发展建材企业物流工程的对策
夜上海论坛 91.浅谈物流工程监理
92.面向社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93.物流工程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94.基于“Kemp模式”《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的设计
9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96.基于分形知识结构的物流工程人才能力生长模型研究
夜上海论坛 97.创新技术在物流工程方面应用的研究
98.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99.中国物流工程发展
100.试论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101.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和工程实践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102.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
夜上海论坛 103.谈谈数学在物流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0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105.现代物流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夜上海论坛 106.案例教学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夜上海论坛 107.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夜上海论坛 108.IE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夜上海论坛 109.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0.物流工程投资中的净现值方法
夜上海论坛 111.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2.着眼综合大学建设目标,加强“物流工程”学科领域建设
夜上海论坛 113.浅谈开放实验室对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
114.基于滨海新区需求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15.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夜上海论坛 116.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7.物流工程实验室优化建设研究
夜上海论坛 118.物流工程专业PCS-CDI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19.浅析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夜上海论坛 120.依托交通的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121.新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22.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夜上海论坛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00
夜上海论坛 摘 要:本文把发展区域经济作为出发点,将开发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实训教材作为中心,在对市场进行调查、对企业进行基本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工作流程”的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教材的开发。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工作流程;中职;物流专业;实训教材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要把学生教育和现实生活进行直接的联系,对他们进行的课程安排也要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为各行业直接提供高技术的操作人员是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因此,对中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就要明确对中职学生进行培育的重点,即对他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中的物流教育这一环节,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不仅要对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进行强化,还要改革他们的实训教材,可以说,改革实训教材是实现操作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1 基于“工作流程”开发实训教材
物流公司的主要工作流程:第一步,接货中转,接货前应该提前联系大概的到车时间,整理出库房准备接货。车到后要求司机把车停在指定的位置,交接运单并办好交接手续。第二步,卸车对货:白班卸货在货急的情况下原则是先卸返京货再卸中转货,而夜班则相反。把运单和货物及时的中转出去是对库房的基本要求。第三步,货物分发:首先根据小票上的电话和票上的提货网点分拣小票。第四步,付货:货物卸完并对货完成后及时通知客户提货。第五步,结算:将付完货的运单结算并以线路区分报账。开发这本教材,主要依据是市场调查,主要开发核心是对企业进行相关调研,在技能大赛、行业内专家的引导、带领之下,把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作为基本契机,制定一套建设校内中职物流实训基地的基本标准,另外,把该区域内企业主要的物流工作流程作为实训材料和实训依据,在校内建设相关实训设施、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对完全吻合于物流行业工作流程的实训教材的开发。物流专业实训教材的核心是对学生物流专业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这样才会有利于专业教育和企业工作需求的完美衔接,真正达到教育目的,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
2 开发实训教材的基本过程
2.1 明确物流岗位 经过一系列的企业调研和市场调查分析得出,在企业的相关岗位之中,物流专业的岗位主要有三个等级,分别为高等岗位、中等岗位、低等岗位这三个相关岗位群。高阶岗位群主要是进行全面的管理工作,这个工作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组织进行的物流管理。中等岗位的群体是对细化的业务分支或者流程进行相对基础的物流管理工作。低等岗位这个群体需要的技术能力比较强,主要工作是对物流的某个阶段进行操作的员工,例如,快递员的工作。按照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对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中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中等物流职业岗位和低等物流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把为企业培养有能力,肯坚持、不断吸收与学习的高素质物流操作人才和相对基础的管理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进行实训教材的确立基础,并把主干岗位进行确定。
夜上海论坛 2.2 学习物流技能 通过分析企业主要的工作流程,在对毕业生就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企业总经理,企业优秀员工的访问调查结果,总结出从事物流职业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相关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力。很多企业的老总认为,企业对踏实、能吃苦的员工会更加青睐,但是物流工作的操作和基础管理者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流工作的工作效率,所以,在物流企业之中,职业素养并重于专业技能,当然,这个职业对员工的语言沟通能力也有相应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对中职院校的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目标,就要在实训教材上加大对员工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对物流实训教程的开展工作,让学生在具备基础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更有利于进入公司之后,员工的物流能力能得到公司的肯定。
夜上海论坛 2.3 基于“工作流程”进行实训项目的开发 在开发实训项目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具体的工作流程,第一步,要确定工作流程,第二步,要分析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第三步,要将实训项目进行拟定,第四步,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任务进行精确的提炼,第五步,就是要将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第六步,要将实训项目确定下来。经过这几个步骤,就形成了完整的实训教材的开发思路。具体的操作项目也有其特定的特点,第一个是,每个项目过程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项目形式,项目和项目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但是,独立之中又有着相应的联系。第二个特点是,同类的完整的教学任务组成的每一个项目的完整形式,第三个提点是,每个项目都重点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对相应知识的应用也十分重视。
夜上海论坛 3 实训教材的开发内容
3.1 任务驱动 在进行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工作之时,项目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遵守,岗位有各自具体的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的不同,任务也产生了更加细致的划分类别,因此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完成实训课程就变成了关键步骤,这就是任务驱动模式进行的关键。
3.2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工作流程,提炼工作内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物流工作的工作环节之中,通过在实训中编排物流工作的基本工作程序,用类似于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对基本物流知识的了解、吸收、应用工作之中。让所学的物流知识能在课堂中就达到实践的效果,对学生提高物流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分析基本的操作案例都具有实际意义。
3.3 技能操作 根据物流的实训课程,对创设的真实工作环境也要提出具体的实训要求,要将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提高,就要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环境差不多的应用工具和应用设备。在具体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岗位特色将学生主动的分成相应的小组,实现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作业,用探索的精神去完成相关任务。例如,在给学生上“堆码作业实训”这节课程之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相应的四个小组,一个小组分配五个人,分别给每一组分配各自的堆码任务,以团队的形式对堆码方式相关的文字叙述进行理解,也可以选出代表进行堆码方式的讲解工作。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步骤完成堆码实训。
内容摘要: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以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为基础,以高效率低污染方式满足分散的社区物流服务需求的新型物流组织方式。由于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运行机制。本文在构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运行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协同决策机制。
关键词:城市社区物流服务 物流共同化 运行机制
引言
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种以高效率低污染方式满足分散的社区物流服务需求的新型物流组织方法。它是各种配送主体以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为前提,在集成社区物流需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发货人的物品进行优化组合,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由特定的社区配送服务人员针对特定社区集中开展配送服务。这种社区物流组织模式可发挥配送作业规模经济性,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运行机制。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运行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协同决策机制。
夜上海论坛 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
在以“厂商中转中心派送网点社区居民”为基本流程的传统城市社区物流服务模式下,不同物流服务商各自独立完成社区配送,从而形成大量物流设施设备资源浪费、运输效率不高、对社区环境造成污染及服务质量不高等弊端。而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见图1)以“厂商城市物流中心社区物流中心社区居民”为基本流程,它突破了单个物流服务商的界限,实现了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首先由城市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平台,在集成社区物流中心需求的基础上,对由干线运输服务商运抵城市物流中心的不同厂商的货物进行优化组合,集中配送至社区物流中心;然后由社区物流中心依据社区居民需求,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由特定的社区配送服务人员针对特定社区开展配送服务。城市社区物流服务的共同化是对传统模式下的中转中心或营业网点的横向整合,变分散配送为集中配送,以实现配送作业的规模化,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混杂和空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组织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是实施物流服务共同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它从性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既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又具备一定的市场性,其供给应该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陈小安,2006)。因此,本文认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推行应采取“行政-市场”两阶段组织模式。
夜上海论坛 在以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设施规划、选址和建设为主的第一阶段,要以政府的行政组织手段为主。因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过程,是城市物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一调整过程势必会影响一部分相关者的利益,只有政府动用行政力量才能保证物流共同化的顺利推行。另外,由于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投资回报期较长,所以政府也应成为主要投资者。
夜上海论坛 在以正式运营为主的第二阶段要坚持使用市场手段。由于准公共产品有政府的行政力量与财政力量作保证,在提供服务时容易出现不注重服务质量的现象,因此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和经济激励措施,避免因垄断产生服务水平下降,从而促使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得到不断优化与提升(张京京、刘嵩,2012)。政府可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将城市社区物流的运营权授给企业,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来经营。
夜上海论坛 两阶段模式的组织机制既保证了社区物流共同化服务的公益性,又引入了市场活力,使其管理与服务不断趋于完善。
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动力来源。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实际上是由物流服务商、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社区居民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供应链合作可以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难度,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获得供应链合作而产生的超额利益(马翠华,2009)。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成员之间良好合作机制的形成有三个关键:
夜上海论坛 第一,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作为社区物流服务的集成商,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要兼顾企业相容性、服务能力、合作承诺三方面标准。企业相容性是指社区物流服务的集成商在选择干线物流服务商时,要考虑双方在战略目标、管理模式、夜上海论坛等方面的适应性。社区物流共同化虽然有政府的参与,但不能强制企业加入共同化体系,必须由双方自愿达成共同化的意愿才能保证正常合作。服务能力是指参与方应具有很强的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并且还要考虑双方能力的互补性。社区物流共同化的推行逐步淘汰一些散、小、弱的物流服务商。合作承诺是指合作企业能为促进长期稳定关系而愿意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社会公益性方面的责任。
夜上海论坛 第二,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是一项长期稳定的项目,合作成员应该选择中长期的合作形式,减少临时合作的情况。有限次数的合作容易引发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破坏合作。而长期的物流服务合作增加了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败德行为。
第三,对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的合作实施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以便及时修正。基于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的社会公益性和盈利性,其评价主体应包括政府和社区物流经营者双方。在评价内容上,政府侧重从交通拥堵缓解程度、噪声及尾气污染减少程度、社区安全保障程度、解决就业人数等指标去跟踪评价;社区物流经营者侧重从车辆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各项作业(进出货作业、储存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盘点作业、订单处理作业、拣货作业、配送作业)操作效率、客户满意度、利润率等指标去跟踪评价。
信息共享机制
夜上海论坛 信息共享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必要支撑。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是对原有分散化的配送服务供给和配送服务需求的整合和集成,这一过程是通过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来实现的。因此,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与从事干线运输的物流服务商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卢冰原等(2011)面向社区提出的双向一体化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eb的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由城市物流中心信息平台和社区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两个二级平台组成。物流服务商、城市物流中心、社区物流中心及社区居民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城市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位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的顶层,包括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后台业务管理模块和智能决策支持模块。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配送预约、退货预约功能。相关企业(主要指干线运输服务商、本区域的商贸企业等)可以通过配送或退货预约功能,委托物流中心进行社区配送或退货回收。后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送货管理、退货管理、车辆管理等功能。智能决策支持模块由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模型库管理系统作为支撑。知识库中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服务站知识、合作企业知识、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等,通过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方式进行访问和共享。模型库中模型涵盖仓储管理、车辆调度优化等众多领域,提供统计、预测、仿真等能力。
夜上海论坛 社区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位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的底层,包括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后台业管理模块以及知识管理模块三部分。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商品订购、退货预约、社区论坛、即时通讯等功能。通过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可以收集社区客户需求信息、配送要求以及退货信息。后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配送管理、退货管理等功能。知识管理模块利用数据挖掘等工具,从各类社区数据库中进行知识发现,经评估后存放在社区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同时通过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的平台。
协同决策机制
夜上海论坛 协同决策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为避免社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双边际效应,提高决策正确性,协同决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张辰彦,2007)。在社区物流服务供应链中,作为集成商的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对其他成员的决策具有很大影响力,比如城市物流中心制定的服务价格直接影响到干线运输商的利润。但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作为独立经济理性人,不会放弃自主决策的权力。在协同决策机制下,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能根据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的决策,选择使自己目标优化的对策;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在选择策略时,也考虑到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可能采取的策略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在尽可能范围内做出整体的最优决策。这种协同决策分为两个层次,即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是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成员之间的一种协同决策,处于决策模型中的最高层。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成员之间是一个跨组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独立又合作的虚拟体,其战略目标与内容必须兼顾所有成员的利益得失,最终目标是达到多赢。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的战略决策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具有重大影响并且指导其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化成员之间的合作模式、共同化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及行为准则、共同化的运作目标及管控方案、共同化利益分配、风险防控机制等。二是每一共同化成员企业内的战略决策内容必须服从共同化的战略目标,不能与其产生冲突。
战术决策的总体目标是在社区物流共同化运行过程中,根据社区物流业务逻辑和工作流程,对战略决策的内容进行总体设计与安排,并同时对战略决策中的不合理内容进行反馈与修改。战术决策内容的重点是对共同化过程的设计、安排、协调、控制与监督,具体内容包括: 订单需求传递设计,货物包装的标准设计、物流条码的标准设计、货物流转过程设计、费用结算过程设计、客户服务过程设计等。
结论
夜上海论坛 在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中,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使其运行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只有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才能实现应有的发展目标。对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顺利推行而言,组织机制是先决条件,合作机制是动力来源,信息共享机制是必要支撑,协同决策机制是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陈小安.我国准公共产品垄断与竞争性供给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5)
2.张京京,刘嵩.公交车理论在准公共产品服务中的启示[J].学理论,2012(23)
3.马翠华.基于能力合作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