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人文精神
夜上海论坛 一、高校素描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现状
艺术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语言,它和文字作品一样,可以给予人们精神层面的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人们的心灵,好的素描作品应该通过细致入微的高超技巧传达给观赏者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特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绝大多数素描教学老师都过于注重对素描技巧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学,致使许多作品只是技巧堆叠出的工艺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艺术院校的素描教材普遍缺少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缺乏关于素描历史人物的人文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只注重人物表面的现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过于关注空间构设、轮廓修饰以及写实能力的训练,忽略了人文精神对于作品整体表现张力的提升作用,这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艺术创作的质量提升。学生缺乏对于作品整体文化内涵的思考,过于注重写实,导致艺术成品多了工业制造的感觉,少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其次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素描成品的评价流于形式,多从技巧方面进行打分评估,致使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缺少发展根基,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和发展。素描是绝大多数艺术创作的基础,学生应该通过对笔触、整体画面布局以及光影运用的思考去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作品中表现人文精神的能力,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而非工艺品。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夜上海论坛 在不断普及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中是一门饱含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底蕴的提升意义非凡。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深入人文精神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夜上海论坛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理性内涵和感性内涵两大方面。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被称为理性内涵。而感性内涵则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关怀及爱护,还包括对人的包容和理解。高中语文是一个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向学生传播人文思想的好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情况
夜上海论坛 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了对考试重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又是对学生学习重点的误导。需要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1.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高考已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完全被扭曲。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大家所忘却,高中所学逐渐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学生拼命学,老师拼命教,只是为了高考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
2.考试策略的重要程度超过知识品位
夜上海论坛 语文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枯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和作文已经代替了字形、字义、句子成分、段落结构、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考试,取得高分。而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最关注的焦点。对文章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怀的共鸣等人性深处德与美的探究和领会也被“排除法”、“归纳法”、“删减法”等应试技巧取而代之。
3.学习的主要目的被应试教育代替
虽然应试教育在教育模式中不被认可,可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却依旧热衷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应付考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死记硬背、划重点、做真题、背范文等作为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完全忽视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彻底的沦为了应试的工具。
4.语文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高中语文教育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忽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忽视人文教育特征,从而使语文丧失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使语文逐渐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巧,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人文底蕴。当前,虽然人们在口头上承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实际上仍然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丝毫没有改变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这些机械性的做法,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只看重短期分数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学习标准答案,根本不重视对于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真谛,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文章。转变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根本依据,开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不仅仅要多多阅读,而且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借鉴别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多多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品位。课堂外的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并且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语文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夜上海论坛 3.让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又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小锋.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职校生,2004年S1期.
[2]何益燕.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2期.
[3]蒋恒.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年24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17-05
夜上海论坛 伴随20世纪90年代中国哲学界、文化界产生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同样出现了“体育人文精神危机”的广泛论争。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体育人文精神缺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对人文精神内涵的认识
夜上海论坛 体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关系密切。因此,为了深刻理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就首先要对什么是人文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人文精神的彰显开始于文艺复兴。“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有不同的历史形态、时代内涵,彰显着人性、主体性、人的本质力量不断拓展和强化的历史进程;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精神由混沌到自觉的过程,与人性从自然中剥离、理性从感性中剥离、个体从整体性中剥离、现代性从传统中剥离过程同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潮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个体主义、权利思想、民主观念,以及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等问题。“从当时的历史状况来看,所谓‘人文的’东西主要是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世俗的东西,它既不是关于神的,也不是关于自然的,而是关于人的,是人道而不是神道,也不是自然之道。这里已经有了把人看作主体的含义了,只是当时还没有上升到哲学理论的高度。”而西方近代以来,以科学精神(工具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代表的两条主线进一步将人作为一种对象进行研究。所不同的是前者把人看作一个物质存在物,人的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即真的才是善的。后者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关注人的尊严和意义及人性的善和美,强调人的情感的真,即善的就是真的。各思想学派和人文学科重返“人”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思了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叔本华转变了传统哲学的研究方向,他强调生命意志始终是原始的、第一性的东西,“照例认识总是服服贴贴地为意志服务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人本学就是以人和自然为哲学惟一的最高对象,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罗素、维特根斯坦、柏格森和海德格尔等一批思想家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阐述其哲学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文精神的核心。然而,在时代背景下,也带来了科学精神、物质利益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尖锐冲突和论争。进入现代社会后,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人被上升到“社会本体”,即“使人生活幸福的社会组织所赖以形成的那样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柏拉图等古代哲学家称之为善,马克思发现是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适应的人与人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近几十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杨岚等人提出:“人文精神就是显现在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其‘类本质’的体现,与人性同构,是人的本质的显现。它是人类文化之灵魂、之内核、之生命力、之基本原则、之公理体系;从作用机制来看,它好比人类文明有机体内部的神经元、神经系统,人类文明的每一触角、触须都有其神经末梢,只不过有些活动是有意识的,有些则是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张立文提出:“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人文精神既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也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应该具有超越层面的和终极关怀的性质。”周启朋提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以人之文化存在为本,着重通过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把握来化成天下的一种文化精神。价值内核是根据传统、惯例、民族的历史经验而在民众和社会成员中自然形成的规定,它往往通过历史的经验和社会化而存在于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和深层意识。从价值系统来说,价值内核可以扩展出两个层面:精神理念和道德规范,这种价值内核只能存在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通过以上概述,可以看到人文精神具有十分复杂的内涵,实难给出一个统一而精确的定义。但是,若从其具有的一般社会哲学含义与最普遍的文化原则入手,人文精神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第一,人――社会本体是人文精神关注的主要对象,即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态度和批判精神。在人――自然――社会的多维关系中,人文精神以人为文化发展核心、把人作为社会本体存在。它关注人性的自由和提升,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第二,人文精神彰显着人的生命精神。人文精神以人的生命精神为根基,它并不局限于个体的,或是国家民族精神的心理本能,而是上升到文化哲学本体论层面,突显的是一种思想境界。正如司马云杰认为的,“人的生命精神不是物质的派生物,不是某种心理本能的东西,也不是社会集团利益的辩护书或时代风气的装饰品,而是人凭着虚灵不昧之心,不断地追求法则、秩序及美好的实物,超越自我生命及本能存在,所获得的真理、正义、和谐、美好等思想,或所达到的种种道德境界。因此,精神不是物质的派生物,不是欲望、目的、动机及情感、情绪一类本能心理,而是超越这些所获得的和谐、美好、仁爱、至善、大公、无私等的思想境界。”第三,社会主体的类存在(类意识)构成了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当代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的直接显现,一个重要的标志便是人的类意识以其本来面目凸现,而不像过去或者隐没在自然精神之中,或者带着宗教精神的面具,或者迷失在科学精神的客观性之中,或者被各异的民族文化精神所分割。”第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唯一衡量标准。人文精神以社会本体的精神(类意识)为根基,从根本上反映着人的发展程度。它所关注的是人发展的自然尺度,即人的生存状况的标尺;社会尺度,即人的社会化程度;精神发展尺度,即自我理解和精神外化的能力(知情意平衡,精神结构平衡等)。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到,体育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体育人文精神必然遵循和体现人文精神的本质――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它关注的是体育主体自由发展,最终目标是通过固有的文化范式和价值体系实现体育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度。其次,人文精神是体育人文精神存在和实现的必然载体。体育人文精神存在和构建不能脱离整
个社会系统的支持,尤其是要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根本要求。人文精神所确立的整个社会主体的“类意识”及价值尺度会从更高层面重新审视和确立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最后,体育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时和共时性特征,因此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人文精神内涵。如“公平竞争”是现代体育的核心价值,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之一,它通过有效的社会机制和途径辐射到社会系统中,从而作为整个社会主体的“类意识”而存在。
夜上海论坛 2 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研究的主体思路
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有其特殊的内涵、文化背景、现实基础和构建方式。它的建构与体育文化生存的现实环境是同构的,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发展的现实语境是准确把握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前提。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形成是体育主体精神的理论形式与其外化形式、现实形态的结构――功能调适的过程。转型期的中国体育人文精神存在着复杂的因子,它们不仅随着参与主体身份的变换而分化,而且也可能因为现代社会中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而出现不同方面、层次的分化。这些分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分化因子是进行积极整合的前提,其有利于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因子的培育。此外,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关乎到世界体育的良性发展,因此,仅仅从体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只能看到一些已经变化了的东西,只有站在世界的、未来的、终极关怀的视角上才能看到那些该变或将要变的东西,才能看到变化的整体方向和利弊,而这样的理论才能起到导向的作用,也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更具有总体性、反思性、批判性的哲学特质,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才会强有力地影响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向,才会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整体上看,中国本土文明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生产实践集大成之物。虽然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研究不能脱离传统文明的支持,但是也不能完全从中寻找理论支点。因为长期稳定的农耕文明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如“人性本善”理论的悬设性,使儒家的道德心性论往往流于肤浅的道德说教,形成了时时围绕人却处处忽略人的思维怪囤,使中国传统人文文化在实质上具有“伪人文”的倾向;伦理政治的主导性,使中国的人文文化始终以伦理为核心,缺乏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人始终是五伦关系网络中的虚点,是等级制度中的被动客体;经验化的理性,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严重缺乏自然哲学作为人的哲学的根基,使中国人对人性论的理解往往脱离肉身的物质限定而在浮泛的理想层面虚构,对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个人与社会的研究不能深入;观念的凝滞性,限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继续发展,形成僵化凝滞的格局,无法应付近现代西方强力文化的挑战,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陷入被动局面。这些局限性使我们无法完全从本土文明之中寻找到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观念引导。
夜上海论坛 “抽象地讨论或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系统化有其工具性,当一种生存方式不再适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时,其改变是必然的,否则就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因此,应该辨正地看待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的问题。吸收、保留或改造的关键,是要从“中国体育文化发展”这一特定的理论立场和现实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面对中国体育文化持续发展纷繁复杂的思想资源和观念背景,对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解读要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按照社会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综合研究古今中外的有关思想资料,不断吸收多元文明的思想精华,尤其是要吸收那些在中国本土文化建设进程中萌芽、成长起来的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等,绝不能单纯地从思想资料出发进行纯粹抽象的概念演绎,否则不免会落人空洞的漩涡之中。
3 体育人文精神内涵
这里要讨论的“体育人文精神”不是蕴涵在母体文化或其它文化现象中附属的精神形式,不是外在于人身体的不可捉模的抽象精神泛化,也不是个体参与体育实践时内心孕育的神秘价值符号,而是植根于人身体、生命发展,并在现实体育发展语境中生成和不断完善的“人本关爱”精神。在现代体育文化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并不断融合了各个时期以及不同文明背景的主导思想内涵,尤其是“文艺复兴”作为现代体育复兴的主要思想基础和推动力之一,使其自诞生之日便具备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夜上海论坛 首先,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哲学必然成为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主要思想基础之一。社会哲学从人类活动出发研究社会结构,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透视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寻求人类生存的意义支撑,在与人的本性、本质的关照中探求社会结构的本质、规律、合理性及其可能性。在社会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主体的平等、公正公平参与以及均衡发展成为现代体育文化关注和追求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代体育构筑起了契合时代及人类发展特征的、完整的文化结构,他将单纯的“肢体运动”升华到哲学高度,提出为达到均衡发展而必须为之持续努力和奋斗的主导思想内涵,进而将这一思想通过主体的现实行为传播到整个社会。因此,体育文化体现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怀,也就体现出了鲜明的人文精神特征。实际上,随着体育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让整个世界互动的文化现象,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以及人的哲学共同关注的实质化了的主题,它越来越在已经生成的历史形态和现实状况中展示和发展自我。
其次,体育人文精神以体育精神为根基。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生命所在,它是人类精神和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文化精神,属文化核心范畴,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体育人文精神必然要蕴含体育精神的本质。张岱年认为的:“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作为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体育精神逐渐成为一种世界主流精神。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体育精神,强调尊严、忍耐、互相理解、忠诚、平等、公正、团队合作、规则(规范)等道德品质,并将其内涵的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教育精神上升到生活哲学的高度。这也契合了社会学家认为的,“体育精神就是人类精神,就是公平竞争、运动家风度、团队精神。”而产生于中国传统文明下的体育文化,则注重“仁爱”、“人世、经世、济世”、“人道与天道的契合”、“重生轻死”;“生生死死”;“不生不死”的生存态度和生命精神,其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儒家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整体和谐”、“和合”、“礼”为标准实现“身心一元,天人合一”的伦理精神;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和“性命双修”的坚持实现“性灵”、“神韵”、“风骨”、“形神兼备”、“神完气足”、“气静神动”的艺术精神。这些代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育精神都无
一例外地成为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主体内容。
复次,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体育精神必须要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形态和外显机制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效应。体育人文精神虽然与体育精神内涵为根基。但已经在体育主体的类本性与体育文化之间构筑起一个相对独立的外显体系。“类本性”是任何人文现象的内在根据和本质,它深刻体现出不同主体对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倾向。它经历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积淀,成为确立“体育主体”身份内在根基。在各种利益需求的导向下,体育主体参与体育的动机、认同感,以及秉持的体育发展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经历着混沌――变动――秩序化的过程。在工业文明时期,体育利益最大化占据主导地位,这决定了主体体育活动的性质、方向、方式等的“刚性(极端)竞争”性质。在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空间解放,主体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目的,体育主体的“类本性”也逐渐序化为人性、主体性、和谐性等内在品质。在这一层面上,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主体内在的类本性统一起来,并在“自觉”的高度上外显着体育精神的本质。而体育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既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产物,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育文化是其创造者精神世界的客观反映,这就说明体育文化总是反映着一个时代‘精英’人物的精神世界;体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具有新的内涵,因此,整体上体育文化总是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反映着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体育精神贯穿着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体现在其各个文化层面,如体现在体育文化内涵的竞争、超越、公正、公平等核心价值观念层面,体现在民主、规范、统一等制度文化层面,体现在健身、教育、民族凝聚等物质文化层面。体育精神必须要借助体育这一具体文化形式,通过体育主体的“类存在”外显出来,即在具体的体育生活中,通过体育人文精神构筑起的体育――主体――社会平台,将不同体育主体的态度、价值观,以及内在精神世界的完善提升到整个社会或体育领域的统一要求和存在。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彰显着体育精神,它所倡导的是立足自身发展的现实语境,积极吸取多元文化精神的精华。把完善和升华体育主体的精神世界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它与其他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学派、人文学科等紧密关联,共同推动着“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再次,体育主体的类存在(类意识)构成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主体内容。体育人文精神以个体为出发点,并通过整个实践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它不仅是以个体形式体现整体性,而且是在哲学层面上体现出“实践主体的类意识”。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这种意识是体育具有独立“人文内涵”的标志,是体育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二是这种精神虽然是体育参与主体意识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自然化的产物,它是经过社会熏陶和融合了的意识,是立足于体育文化生存的现实语境,指向“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意识。三是其中所贯穿各种哲学思想的体育精神是鲜活的,是抵制和杜绝体育“异化”和“过度物化”的基础,其外化形式构成体育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存在于各个历史阶段,以及采取怎样的态度选择自身存在和表现的具体形式。四是这种精神并不持久冻结在某种特定的形态、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中,它总是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保持强健的生命力,虽非“大道运行”,但却广泛地彰显于体育文化结构的方方面面。
夜上海论坛 这里所说的“类意识”并非费尔巴哈认为的人本质的“类”存在,即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也并非黑格尔历史哲学体系中抽象演绎的“世界精神”,即认为世界精神是宇宙整体的本质,是决定一切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人只是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的活的工具。而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类活动”中理解的“类本性”,即“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时间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本质的外化”和“抽象普遍物的统治的废除”,而追求“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性”观,马克思将“物本位”的立足点提升为“人本位”,并将其作为一个集合体来研究现实的社会矛盾和探讨人类的发展问题,从这一点看,也超越了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人本主义异化观。随着马克思人的“类本质”观提出,以及现代性观念内涵的不断丰富,类意识的内涵越来越具体化,“类哲学”应运而生。“类哲学的提出,给人的运思指向上体悟到必须超越对象意识的限定,而不能停留在对‘物’的阐释上。总之,应当从哲学中揭示人的理解逻辑、类的本性逻辑,以及时代精神的逻辑。这个哲学的新维度就是要求严格区分人与‘物’的性质,并在此前提下把握人的类规定。”
从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看,在体育产生的原始时期,它隐身于母体的文化精神之中,为获得一些独立的生存空间而努力挣扎,此时的体育文化如同还未出生的婴儿,虽有肌体,但却缺乏精神、思想,严格的说它还没有真正获得文化的身份。在农业文明时期,体育的精神内涵有了雏形,但又被无情地被带上了宗教精神的“神圣面具”,也被“蒙昧主义”和“封建主义”牢牢地桎梏在牢笼之中。而在工业文明时期,它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科学精神成为其长足发展的新鲜动力,在这个时期,体育真正获得了文化身份,也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品质,但受生存背景的影响,它又被过度的“物性精神”所辖制。直到人类文明正在跨入知识经济、生态文明的今天,体育文化才鲜明地体现出人类对体育本质的自觉意识,体现出“运动主体”内在尺度的明晰化,体现出突破以往狭隘利益中心主义的积极价值取向,体育文化也开始朝着关注人本身、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这是体育人文精神成为一种独立文化精神的先决条件。
体育人文精神深刻反映体育文化的特质,因此,在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以征服自然、超越自我(更高、更快、更强)为重心的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其人文精神比较刚性,更多地是体现为运动主体对体育由参与、认知到征服的态度变迁及运动主体自身向主人意识、主体意识的生成,其虽对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有很强的哲学意义,但若生命不再受理性法则的指导,与本体论的存在脱钩的时候,这种生命就会变成非理性的生命,就会充斥占有、征服、吞并等诸多欲望。在以“和谐”、“整体”、“民俗性”为重心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中,其人文精神氛围比较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突出地表现了人与天(自然)、人
与人、运动主体自身内在关系和谐、统一,她追求的是理想人格的实现,体现出明显的现世和现实(出世与入世)精神。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近代以来母体文化受印度佛教哲学及西方近现代自然主义、经验实在论哲学的冲击(以及体育在中国的边缘化地位),使中国的文化(包含体育文化)逐渐成为精神上的无依托者。在深刻积奠了佛教文化精髓的印度体育文化体系中,其人文精神更多地体现出为追逐理想的彼岸、寻求自身精神的归宿而做出不懈努力,有遵守道德规范,外净化为端正的行为习惯,内净化为根绝人性恶习的现实意义。而在受宗教文化影响至深形成的体育文化体系中,其人文精神则更多地体现在强劲的精神凝聚力上,表现出对神灵和自然的敬畏及执着的情性。这些在不同母体文化背景中孕育出的体育文化,各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精神内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人类对体育的“类意识”。尤其是体育正在突破国家、民族的藩篱跨入“世界体育”的关头,在竞技体育政治一体化、科技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态势之中,在各种体育文化在本土文明的交流和冲突空前广泛剧烈的背景下,在体育领域出现空前危机的情况下(这些危机的源头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类应该从根本上构建出趋向体现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共同价值观和取向的现代体育人文精神。
最后,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根本价值取向。文化的发展实质上反映出文化主体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体育人文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体育主体能够实现自由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体育、主体、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体育文化“经济理性”内涵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其人文内涵已经相当弱化。这一趋势带来了诸多消极结果,如体育主体地位日渐弱化,主体性被过度物化,体育发展秩序的失衡和失范等等。工具理性强调手段――目的,各类体育主体为了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无限制的投入到索取的进程中。在这一趋势下,体育文化迅速膨胀,利益空间急速拓展,多元联结和整合成为当代体育的“伟大”能力。而体育主体在各类利益的联结和追求中被“主动或被动地”纳入到当代体育的工具链条中,自身也成为了一种“存在物”。尤其是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大多数)边缘化、大规模的、兴奋剂使用等等都在快速地消解着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人文精神正是基于此种状况,将参与者作为一类社会本体纳入至Ⅱ体育――主体――社会的多元联系中,关注其内在的精神世界,教化其外显的体育行为,最终实现当代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它以体育精神为根基,将参与者作为一类社会本体存在,关注体育主体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其根本价值取向在于实现体育一主体―社会的和谐发展。体育主体作为一类社会主体,其“类意识”构成了体育人文精神的主体内涵:其一,一部分“边缘主体”不断地形成犬齿交错的各类意识,并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融合。这类意识虽不能直接左右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却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间接地影响体育文化生存的社会环境。其二,直接参与体育文化的各类主体形成共同的“类本质”,它体现出各种参与主体共同表达和指向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它是体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内核、生命力。从作用机制上看,它好比人类有机体内部的神经系统,人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有其神经末梢,只不过有些行为是有意识的,有些则是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而从“类本性”上看,则突出地表现为运动主体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对自身需求、权益、价值、尊严、命运、理想等的关注、思考和追求,是运动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人文精神 培育方法
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如果说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的话,人文就是求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彬彬有礼,谈笑风生。”从某种意义说,这就是人文精神,表面是礼仪,内涵是自信,其实是教育的真谛。
2.人文精神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那就是社会主义大学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大学教育的首位,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另外,要做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
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学习的职业性,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大力培养和弘扬他们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有自尊和受人尊敬的劳动者,显得更为重要。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外,不可忽视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夜上海论坛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掌握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我们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8%。另外,先后与20名在校学生和15名毕业学生进行了有关人文精神的调查访谈。
夜上海论坛 1.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一是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够。尽管有许多学生(32%)听说过什么是人文精神,但也有更多(53%)的学生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人文精神。
夜上海论坛 二是对人文精神的把握不准。超过半数(51%)的同学认为图书馆是人文精神体现的代表性地方,但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相当多的学生(46%)基本不去图书馆看书借书。同样,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有助于校园内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全同意者不多(35%),他们甚至说,在校园内要做到相互关怀,不太可能,有时候连老师都难以做到。
夜上海论坛 高达60%的受访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说明对教育存在严重的误解。读大学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不是主要和唯一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学生为什么接受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灌输,尽管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但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把读大学定位于找个好工作。
2.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是现行应试体制缺乏人文精神培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比本科院校学生较为薄弱,人文素养也相对缺乏,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博览人文方面的书籍,学校也没有相应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方面的修养相对欠缺。
二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明确。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自身定位不是十分明确,有相当多的学生(60%)认为读高职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部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也不是很端正,考试中不讲诚信的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近40%的学生有过作弊的经历或者有作弊的企图。
三是高职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可供选择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较少,除了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课程外,美学基础、文学艺术欣赏等高雅的选修课在高等职业院校难觅踪影;即使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中有这些内容,但受课时的限制,很多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做不到有实质性的教育与培养。
夜上海论坛 四是教师的人文精神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素质,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动手能力强,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无关紧要。加之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大学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队伍整体上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偏低。
夜上海论坛 三、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培育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未来国家间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结果,因此,如何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夜上海论坛 1.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夜上海论坛 一是尊重劳动与他人的品质。在校期间,我们作为学生,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家中,作为子女,尊重父母亲的含辛茹苦;走向社会,作为公民,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在高职院校,师生有接触频繁、相处时间更多的有利条件,这对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有帮助,正确处理这种关系,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进入职场,员工(也包括部门)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干好事情。和谐需要包容,包容的前提是尊重。为了避免互不买账的现象,防止沟通障碍,要善于尊重别人,待人恭敬而有礼貌,就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营造更加宽松的人际交往空间。
二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只避免摩擦,更重要的是善于与人合作。企业都强调团队精神,很多项目需要团队的能力合作才能完成。否则,只能被淘汰。协调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这样才会具有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实现信息与智力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三是具有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以培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为基本目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精神、谦虚礼让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等[2]。根据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其应有的责任,做好分内应该做好的事。在学生时代培训这些责任意识,走向社会时为做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径
一是切实重视高职人文教育的地位。学生进入高职后,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到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应在思想上、行动上切实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培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是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应在全校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除了常见的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课程外,还应尽可能地开设美学基础、文学艺术欣赏等高雅的选修课或者开发适合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等。
二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的作用。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就是淡化教育功利性,正确理解成功与幸福,培养良好的情感智慧,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幸福与成功,彻底改变考试、分数等曾经留给他们的阴影,也要彻底改变考试、分数会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决定性影响的观念,以快乐的心态,不断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形成学习的成功体验[3]。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正确对待教育,很重要的方法是多读书,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全校师生都要有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生活的核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文精神上来,而获得人文精神的道路,不外乎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4]”
三是大力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要改变教师以功利性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素质,教师自己就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大学文化建设要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做到文化自觉。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教学(也包括实训)的过程真正当成对话的过程,吸引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掌握技能;师生间的交往不仅仅是双方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还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5],可见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大。同时,教师要强化服务意识,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好伙伴;另外,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训。
四、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短时间的事,也不是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人文精神的培育更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教导,让他们进入职场后,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所有的问题,解决所有的矛盾,真正做到彬彬有礼,谈笑风生,在人生的长河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在三年大学时光里学到的东西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人文精神的培育就算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夜上海论坛 [2]余德刚.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2-31.
夜上海论坛 [3]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
夜上海论坛 [4]叶开.生活的底蕴来自人文精神http:///cms/article.aspx?nrid=3039(2012-12-06).
夜上海论坛 “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天文”一词对举。最先见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创立的后天八卦中,即《周易·彖传》。原文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而见,“天文”是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以礼乐教化为天下之本,建立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公元前5—6世纪,西方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当时的政治家伯里克利首次提出“人是第一重要的”,思想家普鲁戈拉也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一种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观点和主张,集中反映在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希腊文学中,比如《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
夜上海论坛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破宗教神学对人的桎梏束缚,复兴古希腊文化对人的个性和人权的尊重。反对禁欲主义,倡导人道主义,反对神权,争取人权,变“以神为本”为“以人为本”,响亮地提出了“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这个时期的文艺作品蒙上了人文主义的厚重色彩。如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诺的“大卫雕像”等。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延续的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纲领,从而将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文精神延伸到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律、宗教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人文精神”近些年在我国“隆重出场”,始发于上海。1993年至1994年,上海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年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讨论。经过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海纳百川、服务全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之后,他们制定了“城市精神八年行动计划”。今年,他们又从世界级大港“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中总结出一种“洋山精神”,即“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
还应当看到,全国出现培育和提炼“人文精神”的热潮,除了历史的影响、传统的影响、国外的影响、上海的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党和国家的影响。比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及“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及时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起着领航导向的作用。
二、思辩——人文精神的深度透视
夜上海论坛 人文精神演进到今天,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固守精神家园。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动性,一方面由于物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使得许多人的道德失衡,出现了坑蒙拐骗行为和假冒伪劣商品等丑恶现象,甚至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空前的淡漠和复杂。如果长此下去,人类的精神家园就会杂草丛生、凋零破败,甚至轰然坍塌。而人文精神由于是人所派生的、人所向往的、人所期盼的,它可以引导人们去选择理性的行为、健康的情趣、正确的目标、高尚的境界。从而,建立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家园。
(二)人文精神催生物质能量。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说明,人文精神的每一次张扬,都有力地促进了当时当地的经济繁荣。如首倡“人文”的周朝初期,通过礼乐教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重视“人文”的古希腊,由于人的个性和人权得到了尊重,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受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大力倡导的人文主义影响的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使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一大批欧洲国家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上海、江浙等地,由于释放了人文精神的巨大能量,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后劲十足。
夜上海论坛 (三)人文精神引领社会进步。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文精神的足迹前进的,而且人文精神每上一个层次,社会的发展就每上一个台阶。典型的例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巨大影响,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巨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比如,哥白尼、牛顿、哥伦布等。卢梭的“天赋人权”,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是“人文主义”催生的明珠。
(四)人文精神切忌陷入误区。开展人文精神讨论是必要的。但当前有的讨论陷入了误区。突出的是喜欢用历史上的某一把尺子,丈量现在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于是,发现和惊呼某某人文精神“解释有误”,某某人文精神“跑题离轨”,以至各执牛耳、争论不休,难分伯仲、莫衷一是。其实,我们不需要按照历史的原样评判现在的版本、规范现在的版本、仿制现在的版本,只需要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从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只要有地域性、时代性、先进性的版本,就是好的版本;只要能振奋大家精神、规范公众行为、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版本,就是好的版本。
(五)人文精神必须三轮驱动。一是培养。人文精神能在客观的土壤中滋生,也能在主观的培养中成长;人文精神的形成固然不是一朝一夕,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人为的努力能够缩短周期。二是提炼。提炼人文精神,绝对不能陷于纯学术研究的窠臼之中,用许多纯学术的东西束缚我们的手脚,从而举棋不定,久拖不决,丧失机遇。三是弘扬。经过提炼的人文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四言八句,而是事关人的素质的若干项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像上海制定“人文精神八年行动计划”一样,制定弘扬人文精神的总体规划、具体方案、目标任务、责任分解、保障措施,扎实有效地实施,坚持不懈地开展。
(六)人文精神必须与时俱进。无论人文精神提炼多么精当,都不能一劳永逸、恒久不变。重庆当今的人文精神,必须立足于重庆今天的实际,赋予与时代合拍、与实际吻合的新的内涵。
三、假定——人文精神的本土版本
夜上海论坛 我的学习体会是,提炼本土人文精神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夜上海论坛 一是要传承历史精华。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时过境迁,但它毕竟是人文精神的根和源,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我们应恰到好处地“古为今用”。
二是要围绕时代主调。即要与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相结合,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结合,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市委提出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精神相结合。
三是要抓住本土特质。即重庆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两江环抱的山城,是三峡大坝的腹心库区,是中国年轻的直辖市,是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是二元结构突出的特大城市。
四是要善于逆向思维。比如充分看到,重庆人由于“耿直豪爽”,但有口无遮拦、出言不逊的一面;由于“刚烈火爆”,但有易于冲动、行为粗鲁的一面;由于“重情仗义”,但有感情用事、原则性不强的一面;由于“吃苦耐劳”,但有安于现状、不善开拓的一面,等等。而且应当看到,“耿直豪爽”、“刚烈火爆”、“重情仗义”、“吃苦耐劳”与人文精神是有区别的、有距离的,不能简单地引以自豪和固守。又比如我们渝北区,丢掉了长期抬不起头的“江老幺”的帽子,但一些人背上了“江老大”的自满包袱;许多农民进城成了市民,但离市民的素质还有相当的差距,等等。
根据这些原则,拟对重庆人文精神的版本做如下假定:
假定之一:“负重自强、坚毅奋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重庆是地位很高的直辖市,要实现中央设立直辖市的初衷,重庆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自加压力,真抓实干,大胆开拓,以巴渝人固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追赶先进,创造出与直辖市地位相称的业绩。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定位比较准确,用语比较朴实,内容比较严谨,但地域特色不够强,用语也不够新颖。
假定之二:传承刚毅勤劳的巴人性格,弘扬无私无畏的红岩精神,永葆开放包容的两江胸怀,不辱负重自强的直辖使命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刚毅勤劳是巴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磨砺出的优秀品质,我们应当传承;无私无畏是红岩英烈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弘扬;开放包容是长江、嘉陵江在重庆交汇形成的一种博大情怀,我们应当永葆;负重自强是基于重庆特殊的市情和直辖的使命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为之不懈奋斗。
夜上海论坛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抓住了重庆的基本特征,能够较好地凸显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但字数较多、句式较长。
假定之三:居安思危,负重自强,开拓开放,文明和谐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居安思危是重庆人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的一种境界,负重自强是重庆人不辱历史使命的一种精神,开拓开放是重庆人加快发展的一种战略,文明和谐是重庆人共同追求的一种目标。
夜上海论坛 这个假定的自我评价是:紧扣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同志提出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这个主调,时刻警示我们不要为重庆的大好形势而陶醉自满,同时蕴含了中央所要求的、人民所期望的“文明和谐”的这一宏伟目标。但同样有地域性不强的弱点。
假定之四:志气、大气、正气、和气
这个假定的内涵诠释是:重庆人有一种吃苦耐劳、不甘落后的志气,有一种心胸豁达、办事果敢的大气,有一种心地善良、慷慨仗义的正气,有一种为人友好、绝少排外的和气。
[关键词]思政教育;人文科学;辩证统一
夜上海论坛 思政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从促使思政教育正式走向世界开始,思政教育经历了有效化与自觉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的演变历程,并随着不断创新与发展,人文与科学已经成为当下思政教育的核心。人文体现的是人类生存价值,是把“以人为本”的观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科学追求的是理性思维,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摆在首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和密不可分的,深入了解两者真正的内涵,探讨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要求,对我们理解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巨大的帮助。
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和要求
夜上海论坛 1.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精神文化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人文的核心是人,人都具有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长期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在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是具有长期和深远影响的教育内涵,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生存环境以及自身价值、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怀上。中国对“人文”的解释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强调了人文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文就是社会人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方社会则从人的价值进行探索,重点聚焦在对人性的解放。虽然中西方对人文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可以塑造其理想人格、独特文化以及精神世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如果失去完整的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也很难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充分实现。从国家角度来说,如果失去人文精神,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和国家特色文化也就难以形成。人文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人文的内涵深刻影响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参照。2.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要求(1)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前提和原则的,是对人精神生活的关心和关注。“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有力促进。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增加了新的内容,最显著的是对人的个性化及人性化的要求。个性化要求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因人而异的。人性化要求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观察问题,尽可能地尊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和潜在能力。可见,人文精神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发展是需要每一个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2)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始终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坚持人性解放的原则。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人生存价值的正确引导,实现自身价值是人作为主体生存的最重要意义。人文始终呼吁对人性的解放,要求人们在此基础上发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潮流波涛汹涌。如何在各种思潮中坚守自身价值,这就需要长期的人文精神教育。这种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特点,是具有民族传承和国家意志的,是符合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
夜上海论坛 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和要求
1.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其内涵是“对世界、对自然以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并能够遵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我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经指出:“科学精神是支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追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研究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具有非营利性质的“公利性”,这种精神正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包含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等,体现在思政教育中就是对理性的追求,是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2.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要求(1)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梁启超指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作科学”。他强调的是真知识,是创新的前沿,真知识就需要科学精神,“可以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作科学精神”。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精神。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科学精神教育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要求不仅要有顾全大局的视野,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胸襟。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体现,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答案,更重在传授科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2)求实创新、淡泊名利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核心要求。科学精神重在开拓创新,重在求真务实,重在坚持奉献,这些精神都是思政教育所需要的,也是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核心素养。在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把握住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当然,科学精神需要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发展。因此,求实创新、淡泊名利也是思政教育中科学精神的核心要求。
夜上海论坛 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辩证统一
夜上海论坛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传承与科学研究的功能,才能使思政教育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虽然同等重要,但在实践中必须辨清两者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1.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对立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与科学的矛盾冲突从来没有间断过。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人文没有跟上科学进步的步伐,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导致革命战争。可见,两者在发展中是不平等的。一是盲目崇拜科学发展,压制人性解放。科学进步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若把科学技术放在首位,而忽略了人文,发展的不平衡给人类带来战争。二是夸大人文影响,抑制科学进步。过分追求人文,虽然能使人的自由和思想有较大提高,但生存环境却很难得到较大改善。2.思政教育中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关系人文与科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独立存在又密不可分。如果把受教育者看成主体的话,那么人文与科学就是影响主体发展的两个客体,这两个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科学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进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对人文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同时,科学发展的成果也会以文化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科学是人文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保障,对人文发展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人文的发展可以激发人类思维的活力,为科学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科学是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的基础,而人文则是思政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张晗.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555(21).
[2]刘东,刘卫兵,丁文,等.从对的认知误区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以对北京市部分青年的调查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03).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大学使命;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一、解读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
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对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二字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理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通俗的讲,人文精神无非是指人要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人的自律、人的创造力;人与人的关心、关爱、和谐;人对自然怎么样有一种感恩。
二、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现状
夜上海论坛 (一)区域环境的急剧变迁给人文精神带来较大冲击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转型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迅速反馈到校园。市场经济的建立正在不断解构传统价值体系, 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在社会面临价值彷徨的情况下, 纯粹的物质功利主义不断向大学渗透, 超越既得利益的精神诉求在大学里不断失去自己的领地,缺乏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学科倍受冷落。
夜上海论坛 (二)现存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公共决策机制不利于人文精神培育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人文教育的开展,人文精神缺乏生长的土壤。首先, 人文精神难以量化,当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缺乏开展人文教育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其次,高等教育决策及其资源配置过多强调了公共政策部门的价值倾向,大学对于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自主性, 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教育的开展。
三、人文精神的构筑有助于大学使命的实现
(一)大学要以包容的态度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
夜上海论坛 历史证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二者并不存在截然的对立。文化传授和科学研究始终都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在中国这个传统极其深厚的国度,科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科学显示出来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的改善使人们产生了对科学的盲目乐观精神。这反映在大学里,就是理、工科成为显学,人文科学备受冷落, 这直接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困境。今天,大学所要的人文精神是在科学视野下的人文精神;作为实践的存在,人文精神应该关照现实,只有在实践的层面上,我们才能真正解读人文精神。大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而人文精神的培育最终要回归到大学人文教育,这也正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使命。
(二)大学要重建人文学科教育的精神内涵,避免传统形式化
夜上海论坛 当前中国人文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形式化。流于形式的人文教育不仅不能促进人文精神的培育,反而是人文精神的毒害者。为此, 大学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首先,大学人文教育要避免仅仅满足一些硬性指标。大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文、史、哲等学科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内在需求,这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进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次,人文学科应该加强对非人文学科的穿透力。第三,大学要建立开展人文教育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制度保障。人文精神及其人文教育是大学存在的本质要求,必须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进行考量。
(三)大学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恢复其本质特征
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始终保持着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那就是对社会进步的关注、对丑恶的批判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这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核。今天,大学已经开始从社会的边缘向社会的中心迈进,大学被推向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前台。但对于大学而言,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唯有这样,大学才能维系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气质。
四、提升大学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一)推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举的重要理念
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和交叉,形成一种文理相通教育模式。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双翼,只有科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失去了大学的灵魂,大学沦为职业训练的场地;只讲人文教育,没有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大学,称不上大学,只能是政治教化的场所。
(二)自觉形式下的人文教育渗透大学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实施要依托于文化知识的实体之上,通过文化的选择、继承、融合和创造,使知识内化成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大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身处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接受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大学文化的熏陶,身心不断成长,逐步接受民族的、传统的、大众的优秀文化,使外在的、有形的文化载体转变为内在的、无形的精神理念。因此,人文教育成为学生自主、自愿的民主教育,这样才能使人文教育真正体现它应有的人文精神。
(三)挖掘学科专业精髓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在专业课教学中,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本学科的学科精神,这才是学科的基础和精髓,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熏陶和教化的良好效果。如果强制性开设的人文课程不能和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流于形式和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我们的人文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知识的因素被学生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掩了。
夜上海论坛 (四)校园文化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在这样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中得到培养。例如大学校园内开展的晨读早操、演讲辩论比赛、文体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学术性强的学术讲座,处处都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涛;魏朝晖,论人文精神的实质与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南昌高专学报,2012年版。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7)01-0083-03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是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导向, 它是一个人的内在灵魂,其核心是如何做人。艺术专业大学生不仅作为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反映主体之一,更是为社会提供精神文明产品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他们拥有自主自强精神、民主法制意识、开放宽阔视野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大学教育承载着社会的重任,因此,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更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夜上海论坛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的内容,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思想,主要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想素质,即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关注人的道德行为,倡导个体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注人对生死、信仰、幸福、存在价值的终极意义,并追寻人类的终极价值取向。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等。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文精神不断确立和发展的过程。
人文精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社会的关注,把关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尊严和权利作为精神追求,追求人的完善;二是对人类知识、科学和真理的重视与求索,坚持真理,热爱科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三是个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锤炼,文化素养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层面,是个体对包容在基本生活活动中的文化要素的体察和接受能力;四是关注实际与现实,勇于实践探索,人文精神不能仅仅作为知识分子在书斋中苦思冥想出来的纯学术概念,而应成为现实生活中具有操作性的践履规范。
西方的人文理念是自由,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人文理念是仁爱,但它们的本质都是培养和实践人文精神,追求理想人格。人文精神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生命层次、生存状态层次、求善层次、求真层次、求美层次这五个层次。一个具备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在个体层面上,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有正确的信念、信仰、理想和人生目标,能努力做到自爱、自强、自立、自主;在人与人的层面上,他不仅为自己活着,也为他人活着,能做到“心中有他人”,能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友善相处,从观念到行动都能做到“由于我的生存而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善解人意,知情达礼,人际和谐,得到他人的喜爱;在人与社会层面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以社会进步为已任,有奉献精神和行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有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和人类,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活动,不信鬼神不迷信。
夜上海论坛 二、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和问题
艺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不容乐观,不少大学生文化底蕴不够,缺少基本的人文思想素质。由于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而当前市场发育过程中的多元文化良莠不齐,不容割断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逐渐形成了各种意识流派、文化思潮,汇成纷繁复杂、充满交错和碰撞的时代大背景,置身其中,学生极易沉溺于滋生蔓延的各种欲望中而无法自拔,在利益的角逐中容易产生对物质片面地追求,而使人性中最朴素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单向度的、平面的。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重要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不及时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不仅直接影响青年艺术家或艺术大师的孕育和诞生,还可能遗憾地成为迷惘的一代。因此,艺术院校积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人文理想刻不容缓。
目前学生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夜上海论坛 1、人文素养匮乏。中小学教育中,由于升学压力而重视分数高低,更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弱视人文素质教育。到了大学,艺术专业技术课程从课时到排练都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对文艺理论、文学作品及哲学历史等学科的了解涉猎是很少的,相关人文知识非常匮乏。据本人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调查了解,相当部分学生读得很少或没有读过最基本的中外文学名著,而很多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是来自影视作品中已经被艺术加工了的内容,有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较差,连文章的通畅完整都难保证,文笔的优美和深刻的见地更为鲜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传统价值观破灭导致信仰危机。艺术专业学生作为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承者,应该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信念,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但现实是有的学生缺乏科学的价值观,仅仅关注和盲目追逐快餐文化及境外文化,对民族优秀文化和艺术排斥冷落,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潜滋暗长,使得重功利轻理想的思想泛滥,学生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在增长,片面的狂热的追求眼前利益,放弃或消极对艺术事业和理想的追求,价值判断出现严重失衡,精神的东西慢慢被淡化,物质化、实用主义渐渐浸蚀着本身就有待于完善的人格和灵魂。
夜上海论坛 3、道德荣辱感滑坡,集体观念减退,片面追求个性发展,盲目理解仿效西方文化,传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被抛之脑后。有的学生生命感麻木,人际关系冷漠,不思进取,自私自利,随意旷课,考试作弊,甚而违法乱纪乃至受到法律的制裁等,马家爵事件更是令人震惊和反思。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底线的缺失,“道德重建”在高校中应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尤其是思想活跃、情绪敏感的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导向,应是所有教育者及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4、严峻的就业问题引发弃世、颓废思想。从过去认为“艺术殿堂”走出的“未来艺术家”到面临当前的大众化就业,自身及社会心理地位下降,加之严重的供需失衡导致“艺术梦想”的幻灭,毕业后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欢或适合的工作,于是出现厌学情绪,内心空虚,没有理想,更缺少发奋努力的精神支柱,没有激励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个人使命感,稍遇困难挫折就无法解脱,弃世、颓废思想便得以滋生。
关键词:人文精神;美术教育;缺失;重构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31
一、人文精神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所谓人文,《周易•象传》中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观之,在我国古代传统观念中,“人文”是一种与作为自然现象而言的“天文”相对应的人文现象。在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浪潮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人文主义思想家对人文精神做出了重要的阐释和发扬,催生出了以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本学辩证法”以及能够代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为代表的现代人文。现代人文囊括了以“知道”为主要内涵的表示人类对自身文化的了解程度的人文知识,以及表示人类对文化意义和文化的内在价值的自觉程度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质。狭义上的高校美术教育指的是以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而开展的一门具体的科目。而广义上的高校美术教育则是指一系列旨在通过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品格、完善人文学习从而提升人文精神水平的训练活动。其实质上是文化、精神、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抽象思维通过美术的形式所形成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1.过度强调技法的学习,忽视情感体验
夜上海论坛 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已经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教材五花八门,培训机构林林总总,就教材的内容涉及看来,可称得上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存在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就美术教育发展结果看来,大体上都是偏离了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对作品进行了单纯的了解,是一种脱离了人文精神而单独建立起来的机械性记忆。这就直接导致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美术教育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活力。在更深的层面上导致学生的内心情感无法与美术作品建立联系,无法从情感的高度与作品进行沟通。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在内心层面上走进作品的可能。
夜上海论坛 2.急功近利的心态占据上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各方面对于教育的理解和关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聚焦在“升学”“就业”等字眼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美术教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发展。急功近利的心态迫使美术教育不得不去迎合考试升学的需要,入职就业的需要,将原本应该重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本体性价值的美术教育变成了增加分数的工具。消融了美术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的价值,僵化了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原本应该在美术教育中汲取人文精神而自由成长的学生受到了束缚,生命本性的发展被压抑,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彻底丧失。
夜上海论坛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构
1.心态要保持健康
夜上海论坛 人文精神以人格健全与人格自由为重,实现的前提在于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态既包括在浮躁的社会现实面前能够做到从容、冷静,不随波逐流,更不要急功近利;也包括奋发向上的乐观心态,独立开拓的进取心态。以健康的心态为基础,才能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保持冷静分析的态度,醉心于艺术的世界里,尽可能的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夜上海论坛 2.坚持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美术教学中也应该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扬学生的课堂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早日建立起能够深入作品世界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体会和领悟能力。教师要注意运用包括纹理、色彩、形状、明暗等美术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注意培养学生在点、线、面、描绘、摹形等基础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人文精神与美术实践建立联系的时候更加的游刃有余。
夜上海论坛 3.课程设置要凸显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要求
人文精神的内核在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对以人为本有着深刻的理解,既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也尊重美术作品的年代背景和精神内涵,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将二者巧妙结合,从而使学生既能领悟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又能提升自我的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上的双重丰收。
夜上海论坛 四、结束语
夜上海论坛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是学生了解蕴含在社会中的人文意义,掌握人文精神,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人文性的文化学习理念,一方面要坚持诱导性学习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美术知识;更要通过对具体的美术作品内涵的阐发,揭示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介绍作品诞生的人文背景,从而帮助学生能够理解作品所表露出来的感情,在情感的层面上做到与作品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领悟和掌握人文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李碧原.论中学美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2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价值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研究一直就是学术界特别关注的问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文精神,王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当然绝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有人文精神的。例如张汝伦先生把儒家的“仁义”观念与人文精神等同起来,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仁义”;李继凯先生则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集体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家族本位主义、国家本位主义、皇权主义。张立文则提出:“和合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核,“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等等。本文旨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人文精神进行进一步阐发与总结,对传统人文精神进行批判和继承,将富于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当代中国的人文关怀之中,最终发挥人文关怀在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与少年儿童)和社会全面而协调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1.1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外延。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它是通过处理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把握一切的一种文化精神。它是人的一种理性意识、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以此来构建人的主体性。
夜上海论坛 人文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有不同的主题与表现形式。“人文”一词较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词》。人文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扬弃从而达到对自身认识的丰富与深化。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强调人性超越的精神,即对人高于物的本质的肯定;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体现为人类的每一次进步,这种进步表现为人文对反人文的进步,也体现为人文精神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深化,是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对另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扬弃和超越。
夜上海论坛 1.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合理内核。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其涵义包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自然观;刚强有为的人生态度;以人为本,关注现实人生;提倡慈、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推崇勤劳、务实、俭朴、君臣和谐等道德观念。其核心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以民为本”。
夜上海论坛 1.2.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追求。它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超然脱俗的道德精神。它蕴含了宗教、道德、艺术、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精髓。这一精神在几千年里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这一精神促使中国人以一种文化精神凝聚他人与社会,从而促使他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即不是面对征服自然的,而是亲和自然,面对社会和个体自身的。这种人文主义不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是强调天、地、人、物各居其位、和谐共存。这种人文主义植根于中国原始宗教对“天”、“道”的信仰,说人不离天,说道不离性,不排斥宗教,而具有某种宗教性。因此,能给人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可以说,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之特点是内在与超越、自然与文化、道德与宗教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和终极理想,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的灵魂。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根系深植于整个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在中国,儒、道两大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影响和形成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及文人心态。
夜上海论坛 1.2.2“以民为本”君臣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教文明,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是今天“儒学热”的根源所在。我国儒学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他对人的本性的关怀,寻求的是人的自我释放和自由,它将人文的精神和自然的秩序统一于人的仰望之中,展现的是人的本质,这正是人文关怀的本质体现。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自古以来,中国所谓“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是一个集体概念,实际指的是“民”。“以民为本”源于《尚书》所说“民为惟本”,意思是只有民众才是国家的根基和本源。之后经儒、墨两家的大力阐发,将这一思想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孔子首先在《学而》中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爱民及富民思想;先秦时最具有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他在《孟子.尽心章句》中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彻底颠覆了“君主中心说”的权利金字塔。这说明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孟子从战国时代的政治风云和历史经验中深刻地观察和体验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荀子进一步认识到了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王制》中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西汉政治家贾谊深有感触的喟叹道:“闻之于政也,民不为本也”(《大政上》);唐太宗李世民则强调: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薨,君富而国亡。”(《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宋代大儒张载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提出了“民吾胞也,物吾与也”的主张,提倡君臣和谐。
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夜上海论坛 2.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统的儒、墨、道的许多智慧,以其深厚而深刻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天、地、人、我之间相互和谐的资源以及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共存互尊的资源。尽管传统人文精神中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的内容,但它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扬的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对当代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和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并经过严格的道德和伦理规范,升华成为一种爱国、民本和与尊重自然的民族性格。尊重自然,忠君爱民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最高表现。
夜上海论坛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自信、尊严和独立人格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也越来越张扬。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经济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是各项工作的中心要素。因此,我们需要建设一种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命价值的文化平台,把人作为一切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和目标,将人文关怀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推动人与社会共同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
传统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每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都和以前的人文精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为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
夜上海论坛 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一个消化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任务。人文精神是受它产生的时代条件、历史条件所制约的。体现了该时代的主体的精神品格,表达了该时代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因此,首先必须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体会和认识传统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必须将富于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当代中国的人文关怀之中,发挥人文关怀在人与社会全面而协调发展中的推进作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人的巨大潜能的充分挖掘,推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快速健康地发展。
夜上海论坛 其次,在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在小康社会建设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要将经济利益的取得与环境保护相协。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夜上海论坛 2.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夜上海论坛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是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现代人才,应当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的精深精神。在高等学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应当是紧密结合的,当然这是新世纪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的环节。
在高校教育中,我们应教育学生树立高度的、全面的责任感,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具有永不衰竭的强劲动力,推动着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夜上海论坛 具体说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我们应力行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想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整合培养”的理念。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强化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拓宽基础,重视实践。
夜上海论坛 其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多渠道、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框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改革高校课程体系。用涵盖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成多学科交叉的高校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持。
最后,注重学生的品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文和科学知识不等于人文与科学素养,文化素质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使其内化为人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的格调、品位、修养,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在大学生中设立综合素质考核平台,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
夜上海论坛 2.3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少年儿童的初等教育中的渗透。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教育则是关系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古代文明的国家,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中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的。
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应突出传统人文精神的导向作用。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少年儿童的初等教育中家长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对孩子进行引导。笔者提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对孩子的特质进行有必要发掘与针对性培养,而不是像现在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这样毫无针对性的填鸭式教育不仅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适得其反。过重的课业负担会使孩子厌学,在金色的童年中不能体会到美好与放松。
其次,在初等教育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中小学生对古代经典著作的诵读,如《三字经》,《论语》,《庄子》,《资治通鉴》,《史记》,《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学习。
夜上海论坛 最后,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国家应该发挥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不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口号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口号转化为简单的行动。如在节假日对博物馆进行免费开放;各地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传统人文资源,并做好宣传工作,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
3.结语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所蕴含的本质与精髓。对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提倡与弘扬对我们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长期以来,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发展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在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在饱受利益和价值多元化的干扰,导致价值取向的混乱的状态下把人文关怀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每个人的行为之中,以提高国民的全面发展,克服高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作用,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对传统人文精神的批判继承,将富于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当代中国的人文关怀之中,发挥人文关怀在人与社会全面而协调发展中的推进作用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大方向。(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文明,王雅文.刍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1-23.
[2]吴惠红.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极其当代价值[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5(2):38-41.
[3]谢承仁.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渊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
[4]张立文.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J].南昌大学学报,2002,(2):20-24.
夜上海论坛 一、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基本知识,又要培养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从语文教材内容方面着手,因而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人文内涵。就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程度而言,其古诗词的编写具有许多价值,尤其是剖析价值。古诗词中所展现的内涵既能够给予学生以思想启迪,又能够促使学生不断积累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人文精神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并非易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使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序渗透,不断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剖析,深层次的挖掘古诗词中的人文内涵和情怀,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例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饱含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将内心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此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诗。诗人借助此诗传递着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和趣味,用简单的景物描绘,勾勒出一幅唯美的图画。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词内容都相对较为简单,便于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剖析,传递着更多的人文情怀,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夜上海论坛 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夜上海论坛 古诗词教学既是教学难点,又是学习难点。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古诗词有着一定的文本感受,明确古诗词的内涵,有助于教师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了使学生对古诗词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采取两种对策。其一,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逐渐为学生勾勒出一副图画,待到文本内容剖析完毕,一幅完整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其二,教师必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明确诗人的创作心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得以升华。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述了儿童生活,其文字精炼、内容通俗,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此诗着重描写孩童的采莲故事,为读者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副孩童采莲图,进而传递着诗人的情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明确古诗词的内涵,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
夜上海论坛 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美国教育;高等教育;人文精神;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70-01
美国整体发展历史短,又存在多民族融合的特殊情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美国的人文精神得到了长足发展,展现出自身发展的活力与魅力。多样的价值观念,多样的人文精神使得美国的大学教育更注重多元化的融合,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可以说美国先进的人文精神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人文精神
夜上海论坛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更注重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尝试,对于办学模式也进行了定期更新与完善。美国最早的哈佛大学其实就是对英国剑桥大学的借鉴与学习,十九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美国大学在吸取德国大学的自由学术精神基础上,将学术自由与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教育体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美国不仅善于向别国学习,其学习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并不是盲目的接受与学习。在经历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在大力学习德国办学特色的同时,也通过国会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以生动的形式鼓励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农工学院。面向整个工农业发展实际,定向培养专门人员,对于欧洲大学的办学特色有所借鉴也有所舍弃,最重要的是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增地方式是其办理大学的主要方式。美国在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工农业社会的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大众化趋向,其一流大学的拥有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教学质量上更是独具口碑,赢得了世界的肯定与在赞同。而美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美国高等教育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
二、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内涵
美国采用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教育下放到美国的五十个州中,而对五十个州的教育起统领作用的是联邦政府,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教育的总体设计方针与政策,采用多样的形式对各州的教育起到资助作用,而美国州对教育的控制相对减少,美国的教育呈现出极强的自由性。各州将教育下放在区,由区里的教育管理机构进行细化管理,学校自始至终都具有较大的自,这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较多的客观限制与束缚,在更多的层面体现着自由与民主精神。
夜上海论坛 三、普及及自由化的人文精神内涵
在经历了多次战争后的美国,其高等教育呈现着大众化发展的趋势,社区学院与初级学院就是大众教育发展的产物,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趋向。美国的课程改革别强调科技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变高等教育的教学组织结构,强调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功能,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高等教育要明显滞后于欧洲,但是却充分挖掘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办学特色与人文精神精髓,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获得飞速发展。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更注重对学生思维与创新的教育与培养,也可以说此时的美国教学人文精神是以创新与思维为主导的。
夜上海论坛 四、与政治相互独立,专注学术自由的人文精神
夜上海论坛 美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国家与政治关系的分析,使得大学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地位,一方面服务于国家的各项建设,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政府的支配与干涉,在的、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受政治影响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大学更追求学生的自由与思想的发散,自由之风在美国大学中已经根深蒂固。对于美国的高等教育来说,学术自由是美国大学蓬勃发展的动力,学术自由又同时是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美国高等教育中更注重对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的充分肯定。大学关注的是学术,而不是政治,大学的学术自由思想摆脱了国家与政治的限制与束缚。
五、与社会使命感相结合的人文精神内涵
美国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其承担一定的社会发展责任使命上。在1825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教兼政治学家主张州立大学成为各州建设与发展的智囊团,为州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提供智慧支持。1868年创办的康奈尔大学就是直接服务于农业与工业的大学。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教育与职能教育成为美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折射,教育为社会服务,从而获取更多的研究对象,开辟出更多的研究领域与空间,同时其也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与扶助,使得自身的发展充满活力,彰显出其自由的人文精神内涵。
六、尊重个体生命与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美国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对生命个体及个体价值的重视,为生命的自由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美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总结说来,美国的人文精神是政治上的分庭抗礼,是学术上的自由中立,是办学上的兼容并包,是教学目标上的创新与思维发散。美国高等教育充分彰显了美国独特的人文精神及其内涵。
夜上海论坛 结束语:从美国的高等教育足以看出美国人文精神的内涵,美国高等教育就是美国人文精神的折射与反映。通过对美国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价值性分析,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美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涵并以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发展的重要参考,更好的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并体现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
参考文献:
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人文素质的培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前沿课题。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其目标之中。要使我们的语文课走人文化道路,使其处处充满动人的人文景观,首先应当搞清楚人文的内涵。
一、人文精神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宏观意义上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宣扬的是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他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诠释语文教学中提出的人文性。
樊浩博士站在“人──文化──意义──生命”这样的高度对人文精神作了如下阐述: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体、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原理和规律。强调了人文精神以人为基本要素,关注的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生命的独特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作这样一个通俗的描述: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注重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引领学生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中去,感悟到我国灿烂文化的迷人之处,从而享受到精神的愉悦,精神的幸福,精神的自由与快乐,弘扬学生的个性与灵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张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综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
历史是一门贯穿古今的、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的学科,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历史教学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时青少年的膨胀期和青春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日后的为人处事和品格塑造。基于此,在当代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
1.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的榜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本身要不断丰富自己,提升个人魅力,促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法,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奠定基础。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而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两者缺一不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单单注重一方面的教学,而是要将两方面都传授给学生,才能够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
1.转变历史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转变历史教学方法是关键的一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太过死板,学生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而很少真正深入地了解这些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所以,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已是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历史知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环境中体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船体的情感,冲击学生内心的情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例如,教师在讲解商鞅变法这个历史典故时,可以通过网络电脑等一些方法播放关于商鞅的一些音频解说或者电视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自己的讲解方式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充分感受当时商鞅激昂无奈的心情,以此来冲击学生的心灵,感受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思想观。2.注重教材内容的人文内涵。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其独特的人文内涵,教师在教授历史过程中,不能只教授学生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内容中隐藏的内涵,以此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典故、文化背景及历史事件了如指掌,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强烈情感。高中历史从秦皇汉武至今,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最好的养料,例如秦始皇时期建造长城,长城至今还存在,其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足可以激发学生心中的自豪感,但同时,秦始皇的苛政虐民同样能够激起学生心中的气愤。到近代的,八年的离我们仅相隔不到一个世纪,其情其景犹如历历在目,惨烈的景象和胜利的喜悦就像打翻了的调味罐,使得学生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历史都是教师应该抓住的重点,把其中隐藏的人文内涵充分挖掘出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立强烈的责任感。3.历史与实际的结合。历史是过去的记忆,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记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重现当年的情景,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明白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和课堂的范围之中,而是要跳出这个范围,走进历史中,去感受和体会当年的情景。(1)走进历史博物馆,借物意境。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历史博物馆,去接触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借助这些物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引导学生去想象当年的情景,把自己加入到那个场景中,感受那段曾经发生过的历史。(2)课堂演绎,情景再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书本中描述的情景再现出来。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将当时的情景和对话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还原历史,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历史。通过历史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门课程的教学,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其中的力量,将历史的知识和蕴含的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与自我的发展,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综合性人才,为社会持续性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大凤.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5,16(11):71-72.
[2]王能文.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6,30(69):21-22.
关键词:大学数学 教育 人文精神
1.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发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大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摒弃了硬性的教学方式,强调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大学数学,理解大学数学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悟出大学数学中的美感。因此,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发扬人文精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应用它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夜上海论坛 2.大学数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大学数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既强调感性,又强调理性和科学性,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极为有效的工具。它的倡导和发扬,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对大学数学的认识,也使得教学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夜上海论坛 2.1大学数学的学习――勤奋与自强
夜上海论坛 勤奋与自强,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由于数学学习难度比较大,一般性的题目如证明题和求解题普遍比较麻烦,在解题过程中遭到种种挫折是最正常不过了。而如果学生就此放弃并将放弃习以为常的话,就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塑造坚忍不拔的精神。而通过人文精神中勤奋自强精神的发扬,就可以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挑战,战胜难题和自我,锻炼百折不挠的心态,以利于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夜上海论坛 2.2大学数学的抽象――感知与概括
大学中的高等数学不同于初高中的数学,它强调从更深的根源上分析数学问题。而这种求根问底的探究就不免使得高等数学抽象性尽显(相信大家在面对高等数学中多数的定理和公式中,都有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种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是导致学生觉得高数难学的最大的原因之一。而在大学数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有着感知与概括的内涵,通过这种内涵的发挥,学生可以通过分类整理、归纳加工、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深层次上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而这种能力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移植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助于整体能力的提高。
2.3大学数学的精确――敬业与责任
数学强调求根问底和一丝不苟,这种精确性在大学教育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大学数学的精确性表现在定义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无疑与无可争辩性.这种精确性的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及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大学数学的精确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能使人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夜上海论坛 2.4大学数学的规则――理智与自律
大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在很多定理和定义中,基本上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它们在得出某种结论时,会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来约束这个定理或者定义的应用范围。这种约束性讲究科学性和严密性,这就体现出了大学数学另一种人文精神――理智和自律。在这种精神得到倡导和发扬之后,就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夜上海论坛 2.5大学数学的论证――求实与诚信
大学数学证明题和求解题的解答,每一个步骤都讲究有理有据,实实在在。弄虚作假,乱用定理定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只有“老老实实”地、准确的利用数学定理定义,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大学数学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另一种人文精神――求实与诚信的精神。在大学数学学习中,通过这种精神的发扬,就可以塑造求实精神和诚信的品质。
夜上海论坛 2.6大学数学的思维――智慧与创新
大学数学的许多内容是对自然及社会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抽象的结果。这种思维本身就是智慧和创新。大学数学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大学数学中的变换、构造方法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智慧与创新的精神也能够让学生更具活力,在面对困难时不仅能够保持镇定,还能够在新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从而发现新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更加理性和睿智,目光也能够放得更加长远。
夜上海论坛 3.大学数学教育中发扬人文精神的一些思路探讨
夜上海论坛 3.1培养学生严密的解题思路
大学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在所有的大学科目中几乎是最强的。而通过对学生严密解题思路的培养,也是发扬人文精神的一条终南捷径。首先,数学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是,要注意章节之间的衔接性和定理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感受到高等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并自觉在解题中发扬求实和严密的精神;其次,在解答数学题目中,每一个解题步骤都要有充分的依据,并能够将依据顺利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能力;最后,自分析问题是,不要满足于问题的表面,而要从更深层次上看待和分析,从而掌握该题目真实的考察目的,为顺利解答题目理清思路,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人文精神。此外,还应该从新的角度看待题目,尝试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塑造智慧和创新型的自我。
3.2培养学生尽真、尽善、尽美的精神
尽真,即最大限度的为人类提供关于世界的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刻的知识,提供改造世界的精确度更高、质量更好、功能更全、使用更方便、速度更快、造价更低的方法和手段。尽善就是最大限度的为人类造福,消除技术异化,创造一个充满平等、自由、关爱、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道社会。尽美就是最大限度的揭示自然美,展现科学美,拓宽艺术美,塑造心灵美,创造生活美.。在大学数学教育中,通过对这三种精神的综合培养,不仅可以让人文精神全面渗透其中,也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来。
4.结束语
夜上海论坛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把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新的人文精神。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彰显人文精神的社会,也是一富含科技色彩的社会。只有将这两个元素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