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学史作用
1物理学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难就难在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太抽象、太深奥,物理知识点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十分紧密。要解决“物理难学”这一课题,有效提高同学们物理学的学习效果,首要的问题必须想办法提高同学们物理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们物理学的学习动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同学们讲授物理学发展历程,给他们讲述著名物理学家的物理研究历史故事,历史上人们是如何研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其实是学习生活中一项其乐无穷的工作,这样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维持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教学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并且这种观点在历史上一直统治人类思想有一千多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意大利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伽利略敢于大胆质疑,假设了理想斜面实验,提出用理想化方法可以推断:运动物体在没有摩擦的光滑的水平面上,就会以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以推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后来由此他又提出了惯性原理。上课时物理教师既传授物理知识,又有意识地穿插真实的生活化的物理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对生活化的物理学发展史感兴趣,听课的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这样学生既十分轻松自然就理解了“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这一命题,又学会了一种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理想化方法。
夜上海论坛 2物理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夜上海论坛 物理教学过程中讲清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历史过程,有利于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物理理论知识的历史渊源,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开展物理科学创造和发展物理科学的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学习光的本性问题,通过串讲十七世纪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两种观点:以牛顿为代表的一些物理学家,从“光的直线传播”这一基本事实,认为光是一种“实体’,主张光的微粒说;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另一批物理学家则从“光束在传播过程中互相交叉时并不彼此妨碍”这一基本事实,认为光是一种“作用”,主张光的波动说。两种观点一提出就会给学生产生一个悬念:光的本性究竟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落到“光的本性”问题上。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光具有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得出光是一种波;又通过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跟光速相同”这一事实,学生就能自觉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接着组织学生学习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准确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是一种光子”。这样学生认识到光既具有波动性(它是电磁波),又具有粒子性(它是光子),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
3物理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会物理学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动地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又要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学习知识可以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学生才真正受益终身。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历史上人们是如何研究物理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物理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会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相关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比如,学习“天体是怎样运动的”这一问题,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根据前人资料和自己多年的天文观测及潜心研究,吸收地球运动思想,敢于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提出了符合科学的“日心说”,直接挑战神学;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还因为主张和宣传“日心说”而遭受基督教教会的残酷迫害;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伽利略也因为宣传“日心说”受到教会的审讯和囚禁。通过这一段关于行星运动观察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物理学史学习,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家始终坚持科学真理的科学态度,始终坚持和捍卫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始终坚持科学真理来源于实践的的科学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一、思想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这种德育优先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从思想品德上去评价。“主忠信”(《论语・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告诉我们,人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忠”,最主要的品德就是“信”,“忠”和“信”都包含在“仁”之中,“仁”是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境界。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看其是否忠于祖国,是否热爱人民,是否追求正义,是否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邓世昌卫国抗倭,虽死犹生;袁世凯卖国复辟,遗臭万年。
二、民本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孔子家语・五帝德》),“博施厚利,不于其身”(同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孔子这种“民本”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看他是否以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为本;看其对人民的态度如何,是否急人民大众之所急;看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否都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能顺应人民大众的要求。另外,还要看人民大众是否对他的态度如何,是否信任、爱戴他。
夜上海论坛 “民”是称量历史人物的一杆秤,可以准确地称出历史人物的历史重量;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民”的立场去评价。在阶级社会里,“民”带有阶级性,应该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例如,评价唐太宗,就可以用这一原则来评定他的历史地位。
“爱之则存,恶之则亡”(《孔子家语・入官》),“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这两句话也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但其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担当、实现历史任务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三、发展性原则
“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孔子家语・五帝德》)。孔子这种“顺义”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发展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看其是否顺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例如,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就要抓住商鞅变法实现了秦朝富国强兵的重大历史贡献来评价他,抓住他顺应秦国人民发展生产的要求和顺应当时中国历史封建化发展趋势进行改革来评价他,这样才能凸显出他封建改革家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历史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孔子这种学是基础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学”就是学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即学习史实,它是“问、思、辨、行”的基础;“问”就是问其为什么会有如此作为,“思”就是思考其如此作为的前因后果;“辨”就是分辨其作为的历史功过,“行”就是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这种评价原则要求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价。不能用评价今人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把后人才能做到的事要求前人做到,不能用后人的成就去类比前人,更不能把今人做不到的事苛求前人去做到。
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决定的。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英雄促时势”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则是偶然的。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受历史发展趋势所推动,更受所属的阶级所决定;可是,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和自身素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去分析。
五、两点性原则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都要兼顾到,不走极端。孔子这种“中庸”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点性原则,既不能极端肯定,也不能极端否定;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历史贡献,也要看到其历史过失。评定要恰到好处,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例如,评价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兴办洋务运动的积极一面;也要否定他不积极抵抗外敌入侵,签订卖国条约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一面。
夜上海论坛 六、全面性原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言行思的教育思想。“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前后一致的思想。前者是横向,后者是纵向,二者结合就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全面性原则。例如,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既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经常做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夜上海论坛 另外,孔子全面评论历史人物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评论历史人物时,是从大处着手,兼顾道德修养和历史成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价。例如,孔子评价管仲时,认为他心胸狭窄“管仲之器小哉”(杨伯峻《论语译注》);然而在评价管仲的历史成就时,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杨伯峻《论语译注》)。
夜上海论坛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既应横观其不同方面重大历史作为,也应纵观其一生中不同阶段的重大历史作为。一句话,评价应观其一生的不同方面,不能只围绕他的一时一事进行。
七、客观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这种“毋我”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时,切记主观臆断,切记推理猜测,切记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史料为基础,以史实为依据,要讲史学道德;不可把客观历史不存在的事强加给历史人物,不能搞,不可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多借鉴他人评价意见,评语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万不可以自我好恶为标准进行评价,也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去评价。
八、求疑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对于众人都厌恶或都喜欢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孔子这种“必察”的思想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求疑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要受他人(前人)评价结论的左右,对他人的评语要善于求疑发问,在借鉴的基础上,必察。每个人评价历史人物的立场、视角、选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评价结论也应有所不同。因此,“众恶”或“众好”一定是“众”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和左右,而不去求疑的结果。例如,对武则天的评价,就不能受封建史书的迷惑而否定之;要有怀疑史家的精神,广泛占有史料,分析史料,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生物进化论 历史哲学 影响
夜上海论坛 生物进化论作为自然科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对世界各国的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由于广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生物进化论在结合各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成熟,并对世界各国的各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它使人们放弃了某些他们最重视的信念,诸如静止的世界观、神创论、绝对人类中心论等,从而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的问题。文章致力于探讨生物进化论对中国历史哲学的影响,以折射出生物进化论对社会领域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一、生物进化论的由来和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一)进化论的提出
进化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中国和希腊古代哲学家的著作中就早已孕育了朴素的进化思想。我国古代早期的唯物主义者管仲就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无独有偶,古希腊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中,也都含有一些进化思想。众所周知,进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拉马克、达尔文等知名学者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修正。这些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在进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提出系统进化论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拉马克进化理论。他认为生命具有向上发展的必然趋向,并且强调动物意志、器官用进废退及获得性状遗传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代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学者达尔文,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则是科学进化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他认为进化的动力在自然界内部,并把进化的机制归结为自然的原因。这就科学的说明了生命自然界发展的主要过程。
(二)进化论的发展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许多重要论点,很多论点至今仍是进化论不可动摇的基石。但在达尔文时代,人们并不能全面地理解进化论的思想。达尔文自己也说过:“我们对变异法则是深深地无知,我们能指出这部分或那部分为什么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的,在一百个例子中还找不到一个。”因此,达尔文在阐述他的进化论时,只能以既有的变异为出发点,着重于找出一种能够使变异的作用固定下来,并获得久远意义的形式,而对引起变异的原因则研究得不够透彻。
夜上海论坛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独立分离和自由组合的遗传法则,为遗传的粒子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起初他的成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00年,其他学者做了大量的植物杂交实验后,得出了与孟德尔相同的结论,这一理论才真正被人们所接受,并在生物学理论中引起了巨大的革命,而且带来了遗传学的大发展和促成了综合进化论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遗传学发展迅猛。遗传物质结构、遗传密码以及D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相继被“攻破”,把进化论的研究推向一个定量研究的新阶段。
二、生物进化论对中国历史哲学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历史哲学观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传统的历史观,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十分繁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否定人类社会文明和儒家的称颂尧舜、讴歌“三代”的退化历史观;二是以“五德终始”说和“一治一乱”说为代表的循环历史观;三是主张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变易进化历史观。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是儒家烦扬“三代”的退化史观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
1.倒退历史观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认为,“小国寡民”的封闭式的原始村社是人类生存最理想的社会,而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破坏了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了种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道家学派认为这是社会退化的表现,他们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和“绝巧弃利”的思想。总而言之,道家学派主张要毁弃人类在脱离原始社会后所获得的文明,返回原始村社那种素朴的生活。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获得更多的利益。
2.循环历史观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的循环史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即“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孟子最先提出这一观点,他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孟子・膝文公下》)。意思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变化无非就是一治一乱,即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循环往复。朱熹解释孟子这句话时就发挥说:“孟子这段话是讲人类社会生活的一治一乱,不断循环,是“理之常”,即是一种历史规律。关于这一理论,他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气运丛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因而人类社会也便是“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一治”(《朱子语类》卷一)。经过他的阐述,孟子所谓的“一治一乱”便被明确地规定为人类社会历史变化的基本规律了。
3.变易进化历史观
中国传统的变易史观中,变易进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变化是今胜于昔的”。社会大变动的先秦时代,是变易进化史观发展的一个高涨期。儒家和法家都曾提出过关于变易进化的历史观点,如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因革;荀子提倡“法后王”等。特别是反映儒家观点的《易传》,更是提出了变化、更革、日新等思想,并且强调了“自强还息”和“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突出了人在社会变易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进化史观对史学转型的促进与影响
夜上海论坛 1.进化史观与“史界革命”
用进化史观来审视中国的传统史学,使得人们对史学有了新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指出了旧史学的种种弊端、重视“民史”、对史学功能的探讨等方面。进化史观成为猛烈批判旧史学的思想武器,中国史坛由此提出了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口号和主张。梁启超是积极倡导进化史观、提出“史界革命”的重要代表人物。梁启超用进化论认识和解释历史,由此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历史撰述有了全新的看法。进化史观构成了梁启超前期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他从此特别关注史学、提出建立“新史学”的内在原因之一。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第二年,他又发表《新史学》。在《新史学》中,他从三个层次对新史学的内容性质加以界定,即“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并把史学研究认定为寻求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并求得其公理公例,这样明确的认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夜上海论坛 梁启超所提倡的“史界革命”和建立“新史学”的主张,都是建立在进化史观的基础上,对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史学转型的序幕。
2.“五四”先驱投向专制主义的长矛
夜上海论坛 作为新文化运动初期激进民主主义者主要代表的陈独秀和等人在对中国前途的探索中,将民主革命和进化论联系起来,他们前期的历史观也深受进化论的影响。陈独秀认为进化论是现代最能够变古之道的重要理论,民主与科学则是世界历史发展进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他极力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他宣称:“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他认为,欧洲资本主义之所以比较发达,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在政治、文化、伦理等各方面的资产阶级“革命之赐”,他得出的结论是:社会“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
同样坚信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他说:“由宇宙自然之真实本体所生之一切现象,乃循此自然法则而自然的、因果的、机械的以渐次发生、渐次进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发达,是“冲决一切陈腐之历史,破坏一切固有之文明”,顺应历史进化潮流的产物。因此,他激励青年们要“以破坏与创造”的革命精神“觅新国家,拓新世界”。
不过,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所不同的是,陈独秀、的进化论思想很快孕育出无产阶级革命因子。陈独秀认为,“真正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全体人民”,而世界进化的前途就是“真正的民主政治”即社会主义。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断定“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明确地表达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化理想。他们认为只有革命民主主义才能符合20世纪社会进化的需要,呼吁中国只有彻底地抛弃封建君主专制,粉碎当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并且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3.进化史观对史书的编纂有重大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进化论中的“适应”思想便于反映历史进化,传播历史知识,唤起国人的民族感情的需要。国人渴求编纂篇幅较小、文字浅显明快的史书。由于前所编纂的史书存在很多漏洞和错误,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社会的悠久历史,于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就提议要重新编撰适应中国实际的史书,但是由于当时封建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的呼声很快就被时代淹没了。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在“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和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众多文人学士在进化论思想的指导下,开始编撰新的适应时代的史书。他们编纂史书是以提高民族自尊、自信为目的,注重乡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知识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在新史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史书的编撰开始注意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表述历史发展的进化情况,表明中国史书已经冲破传统史学的藩篱,具有创新意义。
三、结语
进化论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的新看法,这有助于人们挣脱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从而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并把这些新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新。在和辛亥革命中化论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提倡变法和革命的理论依据;在初期新文化运动中,进化论为激进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条件;生物进化论使得中国史书的编撰开始注意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表述历史发展的进化情况。总而言之,进化论始终与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结合,适应着革命实践需要不断发展,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成为从变易史观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张牛,马文昊.进化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巨大影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9).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98
夜上海论坛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在内的事件及其价值的描述,初中作为历史教育的始端,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客观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深入、独立地认识并且评价历史,同时也应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养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提供科学的引导。
人文精神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积淀以及以历史和实践为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真实水平的重要风向标。人文精神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学科包括世界和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相关内容,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对全面的概括,以丰富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整体世界的认知水平。从内容上看,初中历史包括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军事史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历史课程的特点以及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契机,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以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完成学生素质层面的引导。
夜上海论坛 一、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对初中生开展三观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作为人格的重要内容,指导着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对其潜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先进人物,其作为与态度对历史的进步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教师可向学生充分开展相应的人生观教育。例如在《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商鞅、孙武、屈原、扁鹊、老子、孔子、韩非等人物展开素质教学。首先,教师要注意确保学生对具体人物的认知程度,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影响等进行全面陈述。在陈述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带有主观的评价色彩,使学生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各类历史人物,并以自身知识体系为基础展开思考。其次,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令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具体人物加以讨论,并从中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比如在教学《孔子的发展与成就》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会,使学生分别针对孔子的教育成就进行分析与总结。由于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均未成熟,在人物认识和评价等方面难免存在不够正确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应适当地加以引导,以保证以培养正确人生观为内容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性。
夜上海论坛 二、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来对初中生开展三观教育
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对学生人生观加以正确引导,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充分认识自身与世界的矛盾与联系。初中历史作为世界发展的简要陈述者,既承担着向学生展示较为充分的社会历程的责任,也应起到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我等联系的积极作用,从而完成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目标。首先,全面、详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发展的过程、重大事件及其影响,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价值观培养为重要目标的课堂活动的重要基础。例如,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另外,在事实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课件的相关视频或文件资料,使学生在事件的认识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使学生最终形成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独立看法,具体可通过创作、演讲等形式完成价值观培养教学的任务。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开端,不仅是其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契机。教师应充分把握历史的客观性、系统性及特殊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人文素质教学,以先进历史人物的光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历史的严谨推动学生完整世界观的建立进程。
[参考文献]
[1]聂翔雁.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4).
夜上海论坛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重大领域。但就历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而言,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历史教育学科要用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来矫正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讲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其从历史中悟出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促进社会意识向健康方向发展。
夜上海论坛 历史教师的责任不应只局限于历史内容的传承,必须拓展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德,可能左右其几乎终身的性格和品德。这个时期他们崇尚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可能终身会做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人,这个时期他们激发不出对历史奸佞人物的鄙视,长大之后其可能会曲意逢迎,颠倒黑白,见风使舵,成为一个败坏社会风气的人。曾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里且不论证这句话的真理性,只想套用这句话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较量的历史。”翻开历史教材,在历史事件所表现的历史人物中,几乎是非君子即小人、非正义即邪恶、非美即丑,中间状态的人只是无奈地选择和适应着这两种状态,以维持生存。如果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保护自己,谁来做君子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保护自己,谁来和小人作斗争从而净化社会风气?这些都要从历史学中寻找正确答案。翻开《易经》,卦辞中满篇都是君子如何,小人如何。君子与小人构成了《易经》所阐述的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翻开《道德经》、《论语》,也多涉及到君子与小人的评判。诸葛亮的“远小人,近贤臣,此先汉所以兴也,近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欧阳修的《朋党论》中说:“君子以义为朋,小人以利为朋”,讲出了君子与小人的特征。历史贤达人物的着述中几乎都涉及到君子和小人。而重大的历史事件,活跃在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以及宫廷中的各类官吏,也是君子与小人的聚合与集结。讲历史离不开事件,讲事件离不开人物,讲人物离不开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话题,这些是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不应回避的话题。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和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褒贬时弊,臧否人物,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思考中寻找社会发展的正确主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过程中给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一个泾渭分明的进步与倒退、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四把尺子的评判意识,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用四把尺子衡量自己、评判别人,减少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的丑恶现象。最近王立群教授讲《史记》中,公开批评了司马相如的不良品行,就具有很好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背诵历史年表、历史事件和朝代的更替,而在于知道朝代为什么会有更替,人物为什么会遭褒贬,社会为什么会前进或后退。在历史教学中,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比历史知识教育更重要,思考历史人物优劣的教育比记住历史事件更重要。知道历史及其人物,就是为了思考历史及其人物,思考历史及其人物就是为了思考现实,思考现实就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历史是现在的过去,历史也是过去的现在。过去的历史与现在书写的历史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照、比对,会大大有利于现实社会。历史在社会意识上,在社会事件上,在社会人物上,不断地演化着,有时候又惊人相似地重复着。好的历史重复推动社会进步,坏的历史重复阻碍社会发展。历史教育要促进好的社会重复,避免坏的社会循坏。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借鉴历史,避免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恶作剧、悲剧、滑稽剧以形形的形式在现代社会重演:抨击形形的邪恶、丑陋小人活跃在权力舞台、政治舞台鱼肉百姓;大力宣扬历史进步人物、正面人物的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激浊扬清,以期建设中央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量子物理;物理学史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是20世纪初在大量实验事实和旧量子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微观世界的基础。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成就使得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物理学,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基础。量子力学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量子物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另外,量子物理是处于发展中的理论,怎样将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引力作用)统一起来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弦理论”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希望,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横、纵向思维和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因此,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量子物理的教学内容。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叫人无法理解,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 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好量子物理呢?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学生掌握其核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实现启发式教学,而非纯粹的概念和公式的教学。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阐述物理学史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一、非物理专业大学生学习量子物理的需要
即使是物理专业的学生,多数人在学习量子物理时一直如在云里雾里,虽然知道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也知道不确定原理,了解原子的轨道理论,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这一方面是由于量子物理里好多概念、思想和宏观世界里的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一些教材对这部分的介绍也较少。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入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理解量子物理的概念和思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场史诗般壮丽的革命,深刻体会量子论的伟大,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与物理专业的学生相比,在学习量子物理时难度更大。这是由于物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许多物理专业课,如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学史等课程,为量子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的掌握难度增大。如果能适当加入量子发展史的介绍,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就更突显出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介绍量子物理的发展史可以使学生掌握量子物理的核心,从整体上把握量子物理的基石,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2]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两者摧毁了经典世界的因果性理论,互补原理和不确定原理又合力捣毁了世界的客观性和客观实在性理论。一些实验和理论斗争的介绍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好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建成,后辈的工作只是做些细枝末节的修补和完善。但当时物理学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一朵是“以太的绝对参考系”,另一朵是“黑体辐射的紫外线灾难”。前者导致了相对论的建立,后者导致了量子物理的建立。
对量子物理三大基石的掌握,即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是量子物理的三大支柱。大学所学的量子物理学是基于这三个支柱的。这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对于大学生而言不能去讨论为什么,只能是是什么。
夜上海论坛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物理的量子部分教学不同于物理专业学生的量子物理教学。大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等素质教育,重在方法而非纯理论教学。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介绍和讲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关于光的本性的争论持续了300年,光的波动理论和微粒理论艰苦卓绝地斗争了300年。量子论就是在这种斗争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菲涅尔的圆盘衍射等实验形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体会到光的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实验、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实验等实验的介绍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光的粒子性;德布罗意电子波及实物粒子波理论的介绍及戴维逊和革末关于电子的实验,电子通过镍块时展现了X射线衍射图案,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由此人们认识到了光及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这部分的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看似毫不相干的量实际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波动性和粒子性原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就像漫画中教皇善与恶的两面,虽然在每个确定的时刻只有一面能够体现出来,但它们确实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从中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人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这部分历史的简单介绍还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长期的斗争过程。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实验的描述或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演示实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康普顿实验的讲解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康普顿的分析过程,而非纯理论上的推导分析。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散射出来的X射线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和原来的入射射线波长相同,而另一部分却比原来的射线波长要长,具体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着函数关系。如果运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散射应该不会改变入射光的波长才对。但是怎么解释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呢?康普顿苦苦思索,试图从经典理论中寻找答案,却撞得头破血流。终于有一天,他作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引入光量子的假设,把X射线看作能量为hν的光子束的集合。这个假定马上让他看到了曙光,眼前豁然开朗:那一部分波长变长的射线是因为光子和电子碰撞所引起的。光子像普通的小球那样,不仅带有能量,还具有动量。当它和电子相撞,便将自己的能量交换一部分给电子。这样一来,光子的能量下降,根据公式E=hν,E下降导致ν下降,频率变小,便是波长变大。这样,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的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然后再进行理论推导,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解决该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还锻炼了物理思维能力。
3.求实精神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通过大学物理量子史部分的教学,介绍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4.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量子发展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如玻尔的互补原理的提出过程。当海森堡完成“不确定原理”后向玻尔请教,两人就“不确定原理”是从粒子性而来还是波动性而来展开了论战,从而提出了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一在一起,作为电子的两面性被纳入一个整体概念中。这就是玻尔的“互补原理”。它连同波恩的概率解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量子论“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人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终极认识。讲解过程中应形象生动地描述海森堡和玻尔的讨论过程及他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思维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分析能力。如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过程就借助了思维实验及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EPR思维实验等。
5.创新意识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通过学习大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如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提出体现了敢于向旧观念、权威学家挑战的精神。而创新意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的。
6.科学美感的培养
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例,描述麦氏方程所表现出的深刻、对称、优美,使得每一个科学家都陶醉在其中,玻尔兹曼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诗句“难道是上帝写的这些吗?”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美。一直到今天,麦氏方程组仍然被公认为科学美的典范。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为它的魅力折服,并受它深深的影响,有着对于科学美的坚定信仰,甚至认为: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简洁优美要比实验数据的准确来得更为重要。依此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能力。
7.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在追求着大统一。许多科学家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比如弦理论的提出。讲述其发展过程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科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原子物理;物理学史;教学;科学思维
1引言
夜上海论坛 原子物理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其他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不同,原子物理课程介绍的对象为微观结构,微观体系具有其特定的规律而且不能直接观测,所以不具有宏观物体运动的直观性,必须借助实验手段,因此教学中有大量的实验介绍。与其他学科一样,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并遵从“实验—理论—实验”的发展原则。在原子物理的教学中一直以来侧重于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发展理论模型,揭示原子结构及运动规律,揭示其微观结构及本质运动规律。通过物理学史的引入,介绍物理学家的实验构想,实验结果与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看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更多新信息归纳总结推测修正理论然后再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实际教学中结合物理学史的讲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从中看到实验与理论是怎样相互推进完善我们对原子世界的认知。诺奖辈出的近代物理发展史贯穿整个原子物理学,本文将着重以α粒子散射实验、玻尔氢原子模型和康普顿散射实验为例讨论原子物理教学与物理学史的结合并分析其优势。
夜上海论坛 2α粒子散射实验教学过程与物理学史的结合
夜上海论坛 原子物理学发展处于经典物理完善与量子概念提出的这段革命性时期,具有丰富的史料,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学史,将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本课程的教学,也将对学科乃至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将原子物理学发展史融入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1-2]前分析当时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原子是中性,不带电,汤姆孙(J.J.Thomson)发现了电子并由此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然后此处,电子的发现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科学发展过程。早在1811年阿伏伽德罗(A.Avogadrao)提出的假说中隐含常数NA,联系到电荷存在最小单位,到1833年法拉第(M.Fara-day)提出电解定律并推得1mol任何原子单价离子永远带有相同电量,直至1874年,斯通尼(G.J.Stoney)才明确提出“电子”这一名词来命名电荷最小单位。由实验现象到理论推测,这只是微观世界探索路上的一小步。23年以后,1897年,汤姆孙通过放电管阴极射线偏转真正从实验上确定了电子的存在,成为“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然而,这“理所当然”的结果也不是唾手可得的。首先,人们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由于真空度不高,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类似的实验中并未发现阴极射线的偏转,错误地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真理被掩盖在射线管的低真空环境中。另一方面,在1890年,休斯脱(A.Schuster)研究氢放电管中阴极射线偏转时算得荷质比是千倍以上,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测量结果,认为这是荒谬的,真理又一次败给“固有”观念。在与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同年,德国考夫曼(W.Kaufman)在类似的实验中测得比汤姆孙还要精确的荷质比,但他没有勇气发表这些结果。这些都是真理都碰到鼻子尖上还没有得到真理的人。可见,科学探索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这些扩展和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要严谨,忠于客观事实,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接下来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汤姆孙葡萄干布丁模型的失败、核式结构的成功,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到实验与理论两手并行,设计实验验证理论,新的实验现象修正理论,原子物理这一门学科的发展,充满了对固有观念的颠覆,带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进一步验证,由此一步一步接近真理,学生们可以真切地体会科学家们通过用客观事实来修正和进一步完善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除了对知识点本身的介绍,结合物理学史的讲授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和牵动更多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3玻尔氢原子模型教学过程与物理学史的结合
夜上海论坛 在玻尔模型的讲解中也可以通过对著名物理学家们对“量子”概念的认识理解过程以及介绍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很好地让学生了解近代物理发展的精彩一幕。这样可以有效避开传统的灌输逻辑思维方法的教学,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认知过程、思想斗争、学术辩论,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构建过程,更加深刻领悟物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如1900年普朗克(M.Planck)“勉强”地发表了著名的量子假说,作为经典物理的大师,普朗克不得不抛弃能量是连续的传统经典物理概念,导出了与实验完全符合的黑体辐射经验公式。并且因为量子理论的创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本人是如此地不喜欢自己提出的量子概念,很想把量子说纳入经典轨道,但十余年的斗争终败,最后在各种经典解释一一碰壁后他才真正理解量子的深刻含义。由此可以再次让学生看到,科学研究确实不仅需要勇气挑战经典,还要学会改变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物理理论的萌芽、发展和完善,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其中的曲折艰辛。在介绍玻尔氢原子模型的部分,可以引入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世纪之争。玻尔1885年出生于丹麦,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期间发展和完善了汤姆孙和洛伦兹的研究方法,并且创造性地把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应用于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困惑物理学家们近30年的光谱实验。玻尔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不仅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还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在玻尔成立的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还诞生了大量杰出优秀的物理学家,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世纪之争因为对物理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被载入史册。在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中,爱因斯坦质疑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并抛出了“上帝不会掷骰子”的观点,而玻尔反驳“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爱因斯坦对测不准关系和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极为不满,认为量子力学不完备,并提出一个思想实验来反驳测不准关系。但这正好被玻尔用分析场的可测性证明了量子场论的无矛盾条件。爱因斯坦提出了很多问题,找到很多矛盾,但都被玻尔一一攻破,反而更加全面地证明自己的正确性,阐明了量子力学的原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直在争斗,但玻尔十分尊重爱因斯坦的挑战,爱因斯坦的批评和挑战也促进了大家对微观理论的认识。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索尔维会议上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世纪争辩的介绍不仅更能提升学生对物理研究过程的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同时有利于正确看待学术讨论、争议、合作,培养学术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介绍以玻尔为中心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工作,可以展开极为丰富的信息,这对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以启迪、联系专业学科可以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由玻尔理论到索末菲理论再到第三章介绍的量子理论电子云概念的提出,从介绍氢原子到类氢离子再到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碱金属,单电子原子到双电子原子再到多电子原子,每一个部分都是物理学发展坚实的脚印,让学生看到,实际上现有的物理知识无一不是通过无数的曲折反复由简到繁升华高度概括得到的精华,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更有益于渗透物理思想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
夜上海论坛 4康普顿散射实验教学过程与物理学史的结合
科学发展实验与理论两手并行,例如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pton)在研究X射线与物质散射的实验中证明了X射线的粒子性,完满地解释了光量子说,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在实验中完满。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从17世纪末开始,牛顿提出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而惠更斯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波动说”,人们对光的认识局限在当时所能观测的有限的实验现象中,加之牛顿崇高的威望使得“微粒说”一度占领统治地位。一百年后,托马斯•杨通过光的干涉实验验证了惠更斯原理,“波动说”开始充满生机。到了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说”,由此光的波动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但很快因为波动理论认为光的传播需要介质,这难以解释宇宙中光的传播,“波动说”又身陷囹圄,而且“波动说”在光电效应面前苍白而无力。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这样几经曲折,康普顿散射实验终结了人们对于“光量子说”的怀疑,最终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与波动完美统一。康普顿散射实验这个漂亮的句号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总存在历史局限性,前人们经历了从无知到多角度多方面看实物,从相对真理到越来越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5小结
在原子物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满了革命性创新性的故事,联系物理学史开放性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不拘泥思维,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原子物理课程教学中扒开死气沉沉的公式,充分利用物理学史资料,呈现真实的历史不仅可以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对专业学科展开立体的联系,知识不再是单一的点,还可以连成线,展开为面,知识是立体的,充满生命力的,向各方面生长的。综上,原子物理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科学事例的历史,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索实验现象,积极动脑思考物理本质,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的多寡不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探索精神的培养,对物理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有活力的教学。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杨福家.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褚圣麟.原子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一、运用语言与情感,营造氛围
语言描述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调节。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描述、善于表达,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学生们一起投入到历史情景中。比如《》中的“公车上书”,就可以进行一场面描述:1895年的春天,京城热热闹闹,举人来来往往,正是举人进京赶考殿试的日子。但是这个春天并不美好,京城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因为清政府刚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悲痛。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更是痛苦流涕。早已主张变法的康有为一呼百应,号召1300多个举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拒签和约、迁都再战。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个场面描述可以把师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景当中,感受中国的苦难、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从而更好地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
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结合起来。创设乐教乐学的情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融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展示直观教具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促其想象,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再现情景
多媒体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它从视觉、听觉等刺激了学生的大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多媒体演示要灵活机动,可以演示历史场面、历史事件、历史活动的进程。下面就教学实际谈谈多媒体的演示。比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黄海大战的节选片,就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而且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也展现出来了,自然会吸引学生,自然会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即首先让学生看到历史事件,再进入历史事件,最后走出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旁观者评价和认识历史事件。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充分地看到了历史事件,并以其展现的生动性、丰富性吸引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这为学生走出历史事件,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做了最好的准备。
夜上海论坛 四、扮演角色进行情景教学
夜上海论坛 角色扮演是历史情景创设的一种新方法。历史情景的创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通过角色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
夜上海论坛 1.单角色进入。戊戌前的9月18日的深夜,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一段对话情景,可由学生表演。学生进入角色时,一会儿是谭嗣同,一会儿是袁世凯,分别在不同历史人物的立场上,领会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通过二人的对话,学生可充分体验谭嗣同的天真豪爽,袁世凯的阴险狡诈。
夜上海论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对推动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对高三历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教学难点也就能化难变易了。本文仅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理对《中国古代史(选修)》的一些难点进行解析,供参考。
一、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剖析历史现象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而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如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这种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其“贤与能”的标准以什么来定位?在已经出现私有财产的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到底谁最“贤能”呢?这是学习“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后,学生产生的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扣结”。
夜上海论坛 如果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前夜着手,贫富开始分化、阶级逐渐产生,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谁最有威慑性的实力,谁就能迫使大家把他说成是最贤能者了。“尧的比较富有,舜有储粮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保护自己的财产”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样一来,似乎民主公正的禅让制,其背后就存在着以经济实力夺位的真相。用《韩非子·说疑》的话来说,就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正是在这种凭借实力参与争位的禅让制下,也就必然会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舜逐共工夺尧位,禹放虞舜继其位,启杀伯益夺其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而王位世袭制则把这个参与争位的范围限制到王家子孙这一圈子内,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而造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历史唯物主义又认为社会意识不仅仅以如实地反映社会存在为己任,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功能,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又表现为在新观念指导下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这是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高表现,特别是经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之后,社会意识就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如东汉末年张角利用“太平道”的宗教意识,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有准备、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地发动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基本瓦解了东汉王朝,使其名存实亡。
夜上海论坛 利用宗教意识进行斗争,是农民政治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为后世农民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宗教毕竟是麻醉人的鸦片,又有着其消极的腐蚀作用。它会束缚人民思想,削弱人民战斗力,使农民分不清敌我。如青州黄巾军由于曹操摧毁过寺庙,便错误地认为他是自己的同盟者,结果被曹操瓦解和镇压。
二、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观点,解释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而政治结构即政治法律制度等则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各阶级经济地位及其利益的体现而已。如对周灭商后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它和井田制的关系怎样?学生对此感到很难理解。如从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依存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疑难就会化解。周灭商后,为了有效地统治地域广袤的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以周族的血缘关系为依据,逐次分封,建立起以逐级臣属和纳贡为条件的家族系统,而周天子就是这个以天下为家的家族系统的总族长。
夜上海论坛 这样,政权族权合一,各个在血缘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家族,同时就是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不同环节,西周的国家结构就是姬姓家族的扩大。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结的家长家庭公社关系的国家化,是西周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整套宗法制度。与这套宗法制度相适应的就是当时的井田制这一经济制度。用生产关系三要素来分析,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即为周天子所有)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奴隶主(诸侯臣下)强迫奴隶集体从事劳动是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而奴隶主(贵族阶层)完全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则是产品的分配方式。这三点就是井田制的本质。至于“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而已。由于分封制的政治结构适应了井田制的经济结构,西周的农作物品种增多,手工业门类更细(号称“百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成为地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使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又如宋与汉唐相比,统一没有完成,社会矛盾从建立初期就甚为尖锐,统治者也较为腐朽,为什么商品经济却得以繁荣?如果从生产力发展迫使生产关系作了一定的调整来解析,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其一是北宋虽未统一全国,但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其二,“杯酒释兵权”的交换条件是“多择良田美宅”,使北宋土地兼并甚于前代,造成政府财政困难,因此大力鼓励发展工商业,城镇出现,都市繁华,交子使用,使商品经济得以繁荣,这样工商业增加的税收就弥补了财政收入的不足。而南宋统治者虽占半壁河山,但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局面的最后完成,临安商业的发展又大大超过了北宋的东京,其对工商业收入的依赖程度更大;其三,城镇商品市场的扩大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的发展,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又为海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使得宋代统治者从海外贸易的收入中获得了巨利;其四,汉唐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矗再如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稀疏地出现,与此同时中国明朝的中后期也有相同情况发生。
夜上海论坛 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欧国家。但在此以后,为什么中国没有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呢?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放弃海外活动良机,固守传统的农业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对新生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扼杀了资本主义向前发展。由此,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对农业经济国家的决定性优势。这一对比优势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反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仗着这种优势进行扩张,采用“舰炮政策”打开经济落后国家的门户,使其日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就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其中的历史教训不仅极其深刻,而且又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夜上海论坛 三、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点,阐述重大的历史事变。 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才能对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一句话,一切历史事变的结局只有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才会成效显著。
如商秧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的上层建筑。商秧变法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互动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又如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为什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呢?如果能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来剖析,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秦始皇北击匈奴是在刚刚统一六国之后进行,连年征战使本已遭受严重破坏的生产力又雪上加霜,役使百姓,民不堪命,埋下了秦朝覆亡的种子;而汉武帝是在休养生息60多年后国力强盛的情况下反击匈奴,有利于北部边疆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秦始皇役使百姓主要是为一己之私利修宫室和建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田地荒芜,社会生产力又受到很大摧残;而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发展社会经济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于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采劝焚书坑儒”的残暴手段,对知识分子进行野蛮的镇压,造成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果;而汉武帝则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简言之,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兴才勃也;否则,其亡也忽焉!这一点表现在元清两朝的统治上,也甚为分明。
二者同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元朝仅存在了90年,清朝统治却长达268年,何以会形成如此差异?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来解析,一是元朝君位继承不稳定,在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成宗铁穆耳之后,争夺皇位和权利的斗争持续不断,仅从1308年到1333年的25年间就先后更换了八位皇帝,这种夺权斗争往往把整个统治集团的成员都裹胁进去,造成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清朝之初就以“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奠定了稳固的统治基础;二是元代的黑暗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特别低下。相传元代社会把人分为十等,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沦为平民的文人学士因废科举而缺乏正常的入仕之途,只有写作杂剧、小说以维生了;而清于入关第二年的1645年就开科取士,为汉族知识分子广开仕进之门,吸引他们加入维护清朝统治的营垒。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新课程 物理学史 物理教学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维度
1.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利用适当相关的、概括性的,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物理学史可以提供比较性的组织者或说明性的组织者。在讲述电磁感应规律时,我以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得的成果为主线,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夜上海论坛 2.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
物理学是整体向前推动发展的,但物理的各个分支是交错发展的,将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发展网络进行系统的介绍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比如对力发展史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落体运动,发展到阿基米德的杠杆理论、重心测量,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力学从基础到前沿,完整的框架可以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容易记忆。当然,各个板块的发展史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只有在系统了解后才能牢固地把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适当的补充。
二、 “过程与方法 ”维度
夜上海论坛 1.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在探究过程中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机会自主地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变压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寻找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和变流规律。这样可使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的一些探究方法,丰富自己的思路。所以这样的探索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夜上海论坛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传授与学习,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才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有声有色的活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发展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从中去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正是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评论中所说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夜上海论坛 3.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首先是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从而创新,使得原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家质疑、批判、创新的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赫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是处于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开拓、去探索,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很多真实的故事、趣闻和材料。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介绍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单摆时可介绍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的吊灯的摆动进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介绍浮力定律时可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等等。
2.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为探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对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人造卫星时教师就可讲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总之,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去从中吸取营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任用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研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物理学史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作用,分别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 “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三方面展开。
一、 “知识与技能”维度
夜上海论坛 1.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利用适当相关的、概括性的,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物理学史可以提供比较性的组织者或说明性的组织者。在讲述电磁感应规律时,我以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得的成果为主线,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2.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
物理学是整体向前推动发展的,但物理的各个分支是交错发展的,将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发展网络进行系统的介绍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比如对力发展史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落体运动,发展到阿基米德的杠杆理论、重心测量,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力学从基础到前沿,完整的框架可以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容易记忆。当然,各个板块的发展史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只有在系统了解后才能牢固地把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适当的补充。
二、 “过程与方法 ”维度
夜上海论坛 1.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在探究过程中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着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机会自主地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变压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寻找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和变流规律。这样可使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的一些探究方法,丰富自己的思路。所以这样的探索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夜上海论坛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传授与学习,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才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有声有色的活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发展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从中去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正是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评论中所说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首先是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从而创新,使得原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家质疑、批判、创新的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夜上海论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夜上海论坛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驱动力。
夜上海论坛 心理学家赫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是处于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开拓、去探索,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很多真实的故事、趣闻和材料。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介绍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单摆时可介绍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的吊灯的摆动进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介绍浮力定律时可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等等。
2.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布鲁诺为扞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为探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对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人造卫星时教师就可讲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总之,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去从中吸取营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任用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研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物理学史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作用,分别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 “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三方面展开。
夜上海论坛 一、 “知识与技能”维度
1.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利用适当相关的、概括性的,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物理学史可以提供比较性的组织者或说明性的组织者。在讲述电磁感应规律时,我以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得的成果为主线,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夜上海论坛 2.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是整体向前推动发展的,但物理的各个分支是交错发展的,将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发展网络进行系统的介绍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比如对力发展史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落体运动,发展到阿基米德的杠杆理论、重心测量,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力学从基础到前沿,完整的框架可以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容易记忆。当然,各个板块的发展史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只有在系统了解后才能牢固地把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适当的补充。
夜上海论坛 二、 “过程与方法 ”维度
1.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在探究过程中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着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机会自主地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变压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寻找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和变流规律。这样可使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的一些探究方法,丰富自己的思路。所以这样的探索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传授与学习,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才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有声有色的活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发展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从中去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正是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评论中所说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首先是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从而创新,使得原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家质疑、批判、创新的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驱动力。
夜上海论坛 心理学家赫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是处于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开拓、去探索,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很多真实的故事、趣闻和材料。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介绍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单摆时可介绍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的吊灯的摆动进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介绍浮力定律时可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等等。
夜上海论坛 2.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布鲁诺为扞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为探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对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人造卫星时教师就可讲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 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总之,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去从中吸取营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任用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研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物理学史 重要作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夜上海论坛 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史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一份值得挖掘的教育财富。
一、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看物理学史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物理学史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研究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理学概念和思想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研究物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怎样不断开拓新领域,怎样产生新飞跃,它的各个分支怎样互相渗透、怎样综合又怎样分化。怎样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怎样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物理学史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宏伟壮观,更深刻地感悟物理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更深刻地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进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热情,激发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再者,物理学史的很多内容本就是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如在“万有定律”这一部分要求:“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在“物理实验专题”中也明确要求:“通过典型事例,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本是由高中物理教学的具体目标决定的。
夜上海论坛 二、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看物理学史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史可以提供丰富的物理科学发展的史料,将物理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在物理学研究中运用许多科学的方法,例如:观察、假设、实验、类比、代替、微元、模型、推理、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数学方法和控制论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理想斜面实验等揭示出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观察猜想、假设实验验证修正推广,用到了观察、假设、实验、代替、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诸多科学思维方法。哥白尼坚信宇宙与自然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一定是简单与和谐的,他的眼光超越了地球,提出了行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月亮环绕地球运行,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革,为开普勒三大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从电生磁到磁生电,从粒子到反粒子,从物质到反物质,从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到能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科学家追求简单、对称、和谐的结果。学生在学习物理学史过程中不断体验科学发现、发展的过程、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看物理学史的重要作用
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明智”的意思是启迪、开发智慧。物理学史不仅记述了物理实验和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且记述了物理学家的活动,还反映了他们对待科学的兴趣和态度,以及方法上的创新和思维上的突破。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目的是想证实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却成了否定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由此我们看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看到了科学家批判的头脑、质疑的精神、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胡克、哈雷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长达20年的探索才得以完成的,使我们看到,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和财富,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每一个科学定律的建立,所有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许多人的艰苦努力,汇聚和利用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完成的。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经过了曲折和磨炼的,科学家需要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需要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东汉王充是世界上最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潮汐现象的人,北宋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准确论述磁偏角的人,我国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于1946年在巴黎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些又给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而当今我国与世界科技发展还有着巨大差距,更可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
综上,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如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说:“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如果我们都能重视这块宝地,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从中吸取营养,获得效益,我相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都会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高中生物 遗传学史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感觉和反应。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此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1]。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已、对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做事情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2]。在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中引入遗传学发展史的介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今后促进我国遗传学的进步提供生力军。
一、 情感教育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1.调节课堂气氛,是新课导入的有效手段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课堂教学相对比较沉闷,如果没有一个适当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会导致整个堂课显得沉闷,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情感教育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不仅在遗传学教学上主题明了,生动有趣,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新课中,让他们积极地投身到我国遗传学事业的发展中去[3]。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还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认知优化和促进对知识认知深化。积极的认知也会反过来引发积极的情感;消极的认知会导致消极的情感。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生的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实证,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性地思考,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科学精神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影响人类发展进步。科学素养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积极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发展。
夜上海论坛 3.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仅能引起教师对自身专业情感的关注,还能以积极的情感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仅仅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时展和新课标对教师要求,还必须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 遗传学在高中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必修2教学时间长,内容的抽象和繁琐,重难点相对集中,题目中对知识点的运用灵活多变,造成了学生学习难度大。纵观必修2,遗传学部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新课标对本册教学的要求主要有:第一,要求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第二、让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第三、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相关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三、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史
遗传学(Genetics)―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时期:
夜上海论坛 1.遗传学的诞生时期
1865年孟德尔研究表明生物遗传性状的传递和表达上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单位,首次把生物的性状和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即基因联系起来,并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经典遗传学的基础;1900年剑桥大学的遗传学教授贝特森(Bateson)等人重新发现孟德尔法则并创立了遗传学、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等概念;1909年丹麦的科学家约翰逊(Johannsen)创用了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遗传学概念,这一时期称为遗传学的诞生时期。
2.遗传学的发展时期
夜上海论坛 遗传学的发展时期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细胞遗传学时期(1900-1940),1910年摩尔根及其学生创立连锁定律,1927年Muller X-射线诱发突变,说明了基因是一个抽象的遗传因子,既是功能单位,又是重组单位和突变单位。第二阶段:微生物遗传和生化遗传时期(1941―1960年),1941年Beadle和To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1944年Avery确定遗传物质为DNA;1951年McClintock B.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子;1953年Watson和Crick建立双螺旋模型;1958年Kornberg发现DNA合成酶;在此期遗传的基本单位是顺反子(Cis―trons)。第三阶段:分子遗传时期(1961~1985年),1961年Jacob和Monod建立乳糖操纵子模型;1962、1968年Arber,1978 Smith发现限制性酶;1964-1965年Nirenberg,Khorana破译遗传密码;1972年Berg建立重组技术;1975年Temin发现反转录酶;1977年Sanger&Gilbert 建立测序方法;1977年Sharp 和Roberts发现内含子;1980年Shapiro发现转座子;1981 Cech和Altman 发现核酶;1985 Mullis K. 建立了PCR体外扩增技术,此期基因的概念是一段可以转录为具有功能性RNA的DNA,它可以重迭、断裂的形式存在,并可转座。第四阶段: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时期(1986~至今),90年代,随着全球性基因组计划尤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规模空前、速度惊人的推进,人类对生命世界的理性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但是,人们在欢呼基因组计划辉煌业绩之时,亦愈来愈清醒地意识到一项更艰巨、更宏大的任务即基因组功能的阐明已经摆在面前,生命科学几乎在转瞬之间开始了新的征程―蛋白质组研究,进入了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era)[4]。
四、遗传学发展史具有的情感教育价值
1.遗传学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每门功课的基础,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物遗传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演绎推断能力要求极高,尤其是在解答遗传学相关计算的试题中。因此,遗传学史的介绍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有很好的认知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科学态度。除此之外,对整个遗传学发展历史的认识还能够增加学生对遗传学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对科学发展进步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更加尊重科学和热爱科学;重温先人的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理论,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 的求索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5]。思想的改变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思想的进一步升华,这不仅指生物学,其他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意识的更新。遗传学史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这些科学事实客观存在,但由于受当时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制约,很大程度地阻碍了科学真理的揭示,这要求研究者打破传统的思想方法。因此,对遗传学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对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领悟科学精神和认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习遗传学史对于学生认识生命科学各个学科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学习遗传学史能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比如基因与表型的联系;遗传在育种中的应用,能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价值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将来去追求真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衍生出了分支学科,比如发育、进化、分子等,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物学有促进作用。
夜上海论坛 3.遗传学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遗传学知识是科学家对前人的结论不断质疑,不断证实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通过了解遗传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历程,对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能加深学习者正确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事实中提高哲学素养[6]。另外,在遗传学在育种和生物制药方面的发展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在对世界各国科学研究者的科学事件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世界观;遗传学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还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五、全文总结
遗传学史是科学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史,它是研究遗传变异的客观规律及利用规律改变生物性状的历史,其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曲折,凝聚了几代科学研究者的智慧和汗水,其科研成果举世瞩目,取得了辉煌成就,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带动和催生了其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为线索,使学生遵循历史发展的迹来学习遗传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科学世界观,科学道德观和科学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人类的每一项科学成果和科技进步过程的过程中,都包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作用。因此,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加强遗传学史的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晓星,陈家麟.情感教育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6(1):32
[2]刘长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分类及表述[J].大连教育学院报,2009,25(3):15
夜上海论坛 [3]吴雪芳.遗传学史与遗传学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NO.07:166-177
[4]贺福初.蛋白质组(proteome)研究―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力军[J].生物学通报,1999,44(2):113-120
[5]李明晖.遗传学史在遗传学教学中的作用[J].遗传学教学,2006,28(8):989-992
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书面,轻实践”的弊端,授课的基本模式是,复习旧课――引出新课――推导公式――证明定理――得出结论――题海训练――应付考试。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但很难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把物理知识、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物理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物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着如下的意义:开发物理史中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物理史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种能力、强调物理史教学实践意义为教师课程观实现提供了一条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强调物理史的教学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物理史教学的价值还体现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物理学有其很强的学科特点:物理概念的提出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物理规律和物理学说的得出总会发现物理现象,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物理学史,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系统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可以让学生学习研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把物理学史当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讲给学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史以其独特的内容及丰富的教育因素,在素质教育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把物理学史融入到物理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科学素养,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例如,初中学生也可以了解,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笔者就很好地结合了物理学史。为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笔者先重点给学生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让一个小球从一个光滑的斜面上滚下,然后滚上另一个光滑的斜面,小球将在第二个斜面不动,调节第二个斜面,使第二个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减小,这样小球将还是上升到与滚下时差不多等高的高度,这样小球就在第二个斜面上走过了更长的距离;笔者让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继续减小,结果小球还是上升到与滚下时差不多等高的高度,这样小球就在第二个斜面上走过了还要长的距离。然后伽利略就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推导:如果让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继续减小下去,直到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为零,即让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这样小球就会在第二个斜面(水平面)上一直滚动下去,永远也不会达到小球滚下时的高度。小球在水平面上滚动时,沿水平方向上并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而小球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背景,又让学生掌握了物理学说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一种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
夜上海论坛 又如在原子的结构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让学生记住几个结论和物理模型,也是花费了好长时间去讲清相应的物理学史。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又是可变的,从英文角度讲,原子的含义就是不可再分的物质的意思。直到19世纪后期,随着X射线、放射性、电子、粒子的发现,这种传统的看法才被动摇。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讲述,学生普遍认识到了学习的基本道理:学习不但要努力掌握新知识,还要大胆怀疑传统的知识,传统的知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只有大胆怀疑,才能提出新问题,人类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才能有所进步。然后,笔者又给学生介绍了汤姆生的枣糕式模型,同时还介绍了它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虽然他能够解释原子是由正负电荷构成的,但是他不能解释X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试验,这又促进了新的学说的发展和完善,于是人们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同时也介绍了它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他能够很好的解释X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试验,但是他不能解释氢原子的发光的问题,这又促进了原子结构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了波尔的量子化模型,这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原子结构模型。
夜上海论坛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巧妙结合了物理学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结论容易记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了物理知识体系的结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不再零碎,同时还学习了研究学习物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