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范文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

第1篇

一般说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根据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原则,从效益、效率、公正性、回应性、充分性、适当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衡量的。效益是一组数量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方案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既定目标,即其政策的结果和效果,通常可以用数量或货币价值表示。效率是一个或一组比值或比例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效益、效果与投入的资源和努力的比值,一般通过单位成本来衡量。公正性往往与公平通用,是指公共政策关于权利、机会和价值、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配置和分配符合公平、正义、人道等原则,它是衡量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一个关键标准。回应性与社会理性和行政管理理性相联系,是指公共政策对特定群体的意愿和需求的反应和满足程度。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对该政策问题、政策诉求及其目标人群的需要、价值和机会的契合与满足情况,是一种合理性标准。适当性是关于公共政策的综合性标准,它与实质理性相联系,是指政策目标的价值与支持这些政策目标的前提是否可靠,并从总体上判断该公共政策目标和该项政策本身对社会是否适宜。对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在考虑效益、效率、公平、回应性和充分性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是否适当、合理、必要。适当性是一个综合性标准,它往往要在上述几个标准之间权衡取舍,特别是经常要在效率与公平、公平与权利、自由与秩序等几组主要矛盾之间进行选择。

根据上述检验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六个标准,以及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基本原则,我们从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方案规划和决策、执行等几个环节和政策过程,分析公共政策有效性和执政能力问题。

夜上海论坛 在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阶段,如何积极回应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和期待,将社会问题有效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如何确定合理、可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和起点,也是决定政策有效性的首要环节。政策目标的确定,要经得起上述六个标准的检验。如果政策问题不确定,将导致政策目标不明确、不合理,甚至导致政策目标完全扭曲,走向公众期望和政策初衷的反面。

在政策方案设计和规划环节,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政策方案设计、规划和评估,综合考虑各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特别是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通盘筹划和综合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在利益与潜在利益之间的关系,按照六条政策有效性标准设计和规划政策方案,是保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政策规划设计要全面、公正地评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综合比较各方案的收益成本,科学分析评估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预见性。

夜上海论坛 政策决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环节。提高执政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公共政策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者对政策备选方案的决断和“拍板”能力。在现代社会,要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一般要求政策规划与决策两个环节适当分离。政策规划阶段的“多谋”是决策阶段“善断”的基础。“多谋”一般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专家智囊机构,“善断”就构成执政能力的核心。作为核心执政能力的“善断”,就是善于权衡取舍、善于把握公共政策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火候”与“度”,善于统筹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善于果断抉择。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纸面的、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依据法定授权实施方案的执法行为,首先要依法行事。政策执行又是具体的行政行为,无疑要公道、讲理。同时,政策执行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还要讲情、讲人道,要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和宣传工作。所以,有效的政策执行,既要依法行事,又要有情操作。政策执行无疑要贯穿效率效益原则,更要贯彻公平和回应原则。政策对象一般是广大民众,他们是否理解、接受和服从,决定该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也决定该政策效果能否充分实现。换言之,政策执行是否及时准确地回应政策对象的要求,是否公平、公正地协调和分配政策利益,是否始终以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政策顺利执行的关键,也是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考察,我们发现,执政能力和公共政策有效性之间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是基本相通的。从公共政策视角研究提高执政能力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提高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从指导思想上看,提高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是执政能力的重点,而其核心是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领导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工作执行机制是否公平、有效、适当,直接制约和影响执政能力与执政成效。

第2篇

一般说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根据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原则,从效益、效率、公正性、回应性、充分性、适当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衡量的。效益是一组数量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方案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既定目标,即其政策的结果和效果,通常可以用数量或货币价值表示。效率是一个或一组比值或比例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效益、效果与投入的资源和努力的比值,一般通过单位成本来衡量。公正性往往与公平通用,是指公共政策关于权利、机会和价值、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配置和分配符合公平、正义、人道等原则,它是衡量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一个关键标准。回应性与社会理性和行政管理理性相联系,是指公共政策对特定群体的意愿和需求的反应和满足程度。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对该政策问题、政策诉求及其目标人群的需要、价值和机会的契合与满足情况,是一种合理性标准。适当性是关于公共政策的综合性标准,它与实质理性相联系,是指政策目标的价值与支持这些政策目标的前提是否可靠,并从总体上判断该公共政策目标和该项政策本身对社会是否适宜。对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在考虑效益、效率、公平、回应性和充分性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是否适当、合理、必要。适当性是一个综合性标准,它往往要在上述几个标准之间权衡取舍,特别是经常要在效率与公平、公平与权利、自由与秩序等几组主要矛盾之间进行选择。

夜上海论坛 根据上述检验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六个标准,以及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基本原则,我们从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方案规划和决策、执行等几个环节和政策过程,分析公共政策有效性和执政能力问题。

在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阶段,如何积极回应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和期待,将社会问题有效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如何确定合理、可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和起点,也是决定政策有效性的首要环节。政策目标的确定,要经得起上述六个标准的检验。如果政策问题不确定,将导致政策目标不明确、不合理,甚至导致政策目标完全扭曲,走向公众期望和政策初衷的反面。

夜上海论坛 在政策方案设计和规划环节,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政策方案设计、规划和评估,综合考虑各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特别是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通盘筹划和综合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在利益与潜在利益之间的关系,按照六条政策有效性标准设计和规划政策方案,是保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政策规划设计要全面、公正地评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综合比较各方案的收益成本,科学分析评估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预见性。

政策决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环节。提高执政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公共政策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者对政策备选方案的决断和“拍板”能力。在现代社会,要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一般要求政策规划与决策两个环节适当分离。政策规划阶段的“多谋”是决策阶段“善断”的基础。“多谋”一般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专家智囊机构,“善断”就构成执政能力的核心。作为核心执政能力的“善断”,就是善于权衡取舍、善于把握公共政策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火候”与“度”,善于统筹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善于果断抉择。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纸面的、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依据法定授权实施方案的执法行为,首先要依法行事。政策执行又是具体的行政行为,无疑要公道、讲理。同时,政策执行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还要讲情、讲人道,要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和宣传工作。所以,有效的政策执行,既要依法行事,又要有情操作。政策执行无疑要贯穿效率效益原则,更要贯彻公平和回应原则。政策对象一般是广大民众,他们是否理解、接受和服从,决定该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也决定该政策效果能否充分实现。换言之,政策执行是否及时准确地回应政策对象的要求,是否公平、公正地协调和分配政策利益,是否始终以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政策顺利执行的关键,也是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考察,我们发现,执政能力和公共政策有效性之间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是基本相通的。从公共政策视角研究提高执政能力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提高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从指导思想上看,提高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是执政能力的重点,而其核心是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领导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工作执行机制是否公平、有效、适当,直接制约和影响执政能力与执政成效。

第3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目标 内容体系 主要任务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重要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在高校中进一步凸显,各院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看,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原因,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欠缺,教学效果与开设课程的初衷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增强其实效性,有利于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夜上海论坛 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并透过复杂的形势和现象看其内在本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理清对国际国内大是大非、利害问题认识的思路,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和言行。

夜上海论坛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夜上海论坛 高校要合理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基本理论教育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并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提高学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

主要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总体发展趋势;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改革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规等。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教育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热点问题

该部分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关注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解析,不仅要使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课教师在讲授国内外热点问题时,一定要讲清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所处的位置或所产生的影响;要讲透问题的实质,把握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避免采取偏激行为;要讲明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的方法论辩证分析热点问题。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夜上海论坛 形势与政策教育既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时事新闻,更不是简单地讲评国内外大事,而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准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理性思考和分析当前形势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培养大学生的应对问题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与任务是教育与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并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向他们介绍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和热点问题,而是要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学会站在正确的立场、运用正确的方法看问题、想问题,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夜上海论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社会生活正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研究与思考,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夜上海论坛 [2]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