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青少年犯罪研究范文

青少年犯罪研究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青少年犯罪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青少年犯罪研究

第1篇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责任重于泰山

夜上海论坛 论少年法的基本原理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夜上海论坛 贵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证研究

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比较与借鉴

夜上海论坛 在帮教中司法——以海淀法院少年审判为样本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从合适成年人参与看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完善

侵财类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监督制约机制探讨

犯罪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变化轨迹的纵向分布描述

夜上海论坛 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平等保障

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

法制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探析

权威主义人格分析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关情况的介绍

夜上海论坛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阶层差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个层次论

夜上海论坛 影视媒介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

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的动向与对策

夜上海论坛 我国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重构与福利治理之可能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夜上海论坛 初犯与重犯犯罪特征比较研究

夜上海论坛 实体法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遇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支持体系研究

夜上海论坛 试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需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夜上海论坛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印证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夜上海论坛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制度分析与配套设计

夜上海论坛 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制度

夜上海论坛 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需求

夜上海论坛 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刑释人员再犯罪预防的新探索

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的预防研究

犯罪学相关期刊及犯罪学论文介评

夜上海论坛 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探讨

夜上海论坛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同伴教育

夜上海论坛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少年司法规律探寻

夜上海论坛 社区服务令: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首选

夜上海论坛 我国部分地区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之提倡——以上海地区为例

论儿童保护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与强化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客体特征 青少年犯罪

夜上海论坛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的70年代迄今为止,青少年犯罪约占整个刑事犯罪案犯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可见,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道难题。青少年犯罪特征在新时代呈现新动向,对青少年犯罪特征的研究应从犯罪客体特征、行为特征、心里特征三大方面综合进行分析。

夜上海论坛 一、犯罪客体特征

犯罪客体即为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青少年犯罪所侵犯的犯罪客体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五章中侵犯公民的财产罪、第四章中的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罪、第六章规定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其次为《刑法》第三章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第四章规定的侵犯公民民利罪,至于《刑法》规定的则因为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几乎为没有。

青少年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以侵犯公民财产罪中的盗窃罪和抢劫罪为主,据统计,这两项罪排在青少年各类犯罪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其次为故意伤害和罪,位居青少年各类犯罪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寻衅滋事罪也占了很大比重,约排在青少年犯罪的第五位。

二、犯罪行为特征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征是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青少年按年龄可以分为未成年人和25岁以下成年人,未成年人因其心智尚未成熟,对世界的认识定格在理想化和片面化的境地中,容易导致突发性犯罪,进而出现反复性和传导性的犯罪现象,出现犯罪低龄化的趋势。25岁以下成年人相比于未成年人在心智上和经验上都要丰富和成熟,但因没有丰厚的实践体验,也容易导致暴力型犯罪和团体性犯罪。

1.反复性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犯罪的反复性主要表现在犯罪屡教不改,容易重复犯罪。这是因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因其所在的客观环境容易被煽动而实施犯罪,犯罪后很难认清犯罪事实,又因受利益心理和报复心态的驱使,实施多次犯罪。

2.突发性

青少年犯罪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因其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目的单一,随意性强,较少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这也是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相切合的,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特征。

3.传导性

青少年犯罪的传导性是指青少年犯罪容易传染。青少年因其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薄弱,自我认识不够透彻,易受诱导,相互传染,导致犯罪的团体化,从而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重视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传导性。

4.暴力化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犯罪由软性犯罪逐渐走向硬性犯罪,暴力化程度有所增强。青少年由以往的侵犯财产罪扩大到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随之而来的是犯罪手段的暴力化倾向。

5.团体化

青少年倾向于团体犯罪,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人。单独实施犯罪的比例并不高。这是因为青少年犯罪大多是受别人影响实施犯罪行为,进而组成团体犯罪。另一方面,青少年思虑不深,体格力量、犯罪技巧未强大到单独实施犯罪的地步,这也是青少年犯罪团体化的原因。

6.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是出现了犯罪低龄化,指的是青少年犯罪年龄降低, 从以往的14周岁降低到12、13周岁之间。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一大重点,阻止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成为各国的一项首要任务。

三、心理特征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实施犯罪表现的心理方面的特征。青少年的心理意识总的特征是缺乏成熟稳度、缺少考量,容易导致激情犯罪、冲动犯罪;犯罪动机简单,犯罪目的通常是出于报复。青少年犯罪心理方面的特征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趋利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以盗窃罪、抢劫罪为主,有时为了小利而不惜歪曲事实、虚构事实,用极端语言讽刺、侮辱他人,不择手段。这可以反映青少年犯罪通常是受了物质利益的驱使。

2.报复性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犯罪带有强烈的报复性,是其寻求发泄的手段,也是符合其年龄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特别是其中的未成年人,都不会主动犯罪,但是因为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者由于利益的驱使,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实施犯罪。

3.幼稚性

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这是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一大特点。青少年的优幼稚本身不能导致犯罪,但是在遭受一系列刺激或者打击下,丧失对是非能力的认识,在他人怂恿下实施犯罪。

4.冲动性

青少年易于冲动而实施犯罪。在不少的法庭案例中,青少年都是因为一时性格冲动而实施犯罪,比如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在其犯罪后,却后悔不已。

5.模仿性

青少年的模仿性集中体现在未成年人当中。未成年人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模仿他人的犯罪行为,受到不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又遭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诱使,从而实施犯罪。

四、结语

青少年犯罪的三大特征,心理特征是其内在因素,行为特征是其表现形式,犯罪客体特征是其在法律上的表现。国内外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浩如烟海,本文对青少年犯罪特征加以探讨,定格于青少年犯罪特征这一点,从青少年犯罪特征的三大特征进行论述,力求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以独特的视觉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做理论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小虎,康树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2]鞠青,中国青少年犯罪演进的定量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J].2007-09-30

第3篇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50-1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夜上海论坛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从年龄上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界定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年龄。就其词意而言青少年犯罪应该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群体,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说,青少年时期指的是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少年期是11到14岁,正处于初中阶段,青年早期指的是14到18岁,正处于高中阶段。青年还包括青年中期和晚期。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条上,对犯罪主体的界定中,还都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称谓,而只有未成年人之说。所以,青少年犯罪不应是青年犯罪和少年犯罪的简单相加。所以笔者认为青少年犯罪主要指的是11-18岁的初高中生,也就是未成年人的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1.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冲击,青少年越来越早熟。近年来,我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年龄逐年在降低,一般是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多就走上犯罪,14~17周岁成为犯罪的高峰年龄。2.青少年犯罪团伙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团伙犯罪比个人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在团伙内每个人分工明显,共同分赃。社会上一些抢劫,偷盗,等重大案件都是由团伙进行的。一旦形成稳定的关系,这个团伙就很难解散,并会是累犯和惯犯。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动机。1.“物质型犯罪”:青少年因为没有收入来源,只能找父母要钱,并且他们沉溺于抽烟,酗酒,或者网络等物质享受中,形成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钱不够以后就开始出现偷盗,勒索同学,抢劫等,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刺激型犯罪”:很多青少年由于无知,生活空虚寂寞,想寻求刺激,把偷盗,杀人,抢劫等看成是一场“游戏”,他们不同与物质型犯罪,只是想寻求和刺激。

夜上海论坛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的变化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青少年身体外形上的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的一切,获得新的社会角色,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于是,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长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状态中。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减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情绪和行动密切关注,多给与他们情感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他们多交流,以免孩子遇到困难和不解时被不良少年所迷惑。

(二)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由于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复杂变化,相互影响的社会系统中,因此诸多因素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除了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外,个人的性格特征,气质,智力等内部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外部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等也会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下面主要阐述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有关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项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Hirschi1969年提出的社会控制理论,七八十年代由社会控制理论转向亲子依恋理论,班杜拉在这一时期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很有影响力。Jessor,1977年提出了一个综合的模型―问题行为理论,可用来全面系统地解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在这些犯罪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一开始,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青少年犯罪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成长在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家庭的青少年比在完整结构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虽然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的,但家庭的破裂,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夜上海论坛 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犯罪也有很强的预测力,很多犯罪的青少年都来自于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都是低收入者并且自己也很失败。上文在描述青少年犯罪动机的时候提到很多青少年是“物质型犯罪”。正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不能很好地满足青少年的物质要求,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的就只好在外部寻求帮助,于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也不能给孩子提供特别好的教育环境和社区环境,接触不良同伴的可能性也会增大,所以他们从事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夜上海论坛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发展有实质性的联系。父母对孩子的支持度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呈负相关,父母的温暖和理解与低水平的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呈正相关。青少年如果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并且给予他们积极的情感关注出现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下降。但对于那种溺爱,粗暴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犯罪行为关系的研究历史悠久,结论也比较一致。但随着之后的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中存在着一个中介变量就是青少年的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394-400.

[2]卢莉,李建平,张敏,等.少年犯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54-55.

[3]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