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青少年教育政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一、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综合保障体系
学校应当努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尽快完成德育保障体系的建设,使网络能够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积极改善德育工作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保障德育工作的与时代的发展协调一致,从而将网络在传播信息上具备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促进德育保障体系的现代化的实现。[6]此外,我们还应从法律法规的完善、资金的投入、研究的深入等不同方面共同入手,来确保德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使现代化的德育保障体系得以顺利运转,进而实现决策的制定、运行的监管、战略方针的制定、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在德育信息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各个学校责任制的管理,切实做到德育责任、权利、效益相统一,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覆盖全面的德育保障体系。
此外,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良网站的诱惑,社会中有关部门应创建更多的健康网页,扩大德育保障体系的范围,用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进行网络宣传。大力推动健康、向上的思想、信息的传播,使网络信息内容与青少年的成长、生活紧密相关。另外,还应当注意信息传播的形式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构建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网络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学生上网,除了网吧外,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家庭电脑。有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家上网,以免在网吧学坏,特意为孩子购置了上网的专用电脑,他们认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有的家长甚至是电脑文盲,家长从未陪同孩子一起上过网。据了解,在家上网的学生只有30-40%是在学习或查资料。作为父母当然对孩子上网不宜堵,而宜引,既要从正面对子女讲清楚上网浏览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也要从反面向子女道出某些网页的消极作用,充当子女上网的知心朋友,引领他们走正途。父母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尽量陪孩子一起在家或网吧上网,并对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作相应的规定,利用IE浏览器上的安全系统或分级系统来设置计算机安全级别,帮助子女控制上网看到的Internet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利用有效的时间从网上获取有益信息。
二、重视学生上网行为的引导教育,做学生的网络文化导航人
夜上海论坛 网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利因素,学生在遨游网络的过程中,不仅面对着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面对着对教育教学毫无意义的信息资源,通常这些东西更容易吸引学生、对教育教学产生干扰,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堵,而应该疏。[7]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上网,而且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让网络为我们造福。在引导教育方面,特别应该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还应当包括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些内容,像网络游戏这样一些文化产品的评论和指导,现在这方面几乎是一个空白。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中,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一一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转向以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学校也应开设有关网络文化和网络应用的讲座,重点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让学生在现实和虚拟之中取得均衡,以健全的心态进入网络,对网络游戏及各种网络信息应抱有正确的态度,增强防范意识,抵御网上的各种不良诱惑。应该认识到,网瘾并非洪水猛兽,重要的是对网瘾进行适当引导,并为其赋予新的内涵,使青少年的精力和才华能在恰当的领域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其实,许多中学生沉溺于网络,除了它们本身的吸引力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真正了解电脑和网络,对电脑及网络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强青少年对电脑、网络知识的系统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引导青少年对网络的利弊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认清信息垃圾、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懂得要实现人生理想必须学会对欲望的克制,明白在网络虚拟世界获得的满足越多,离现实生活中成功的目标就越远。学会一些基本的应对措施,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免疫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要做到对学生的引导,学校、教师得先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给学生生活带来的利弊。对任何问题的认识都应该从辩证角度去分析,不能否定一切。就象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关键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8]同样,计算机网络在信息领域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变革,只要我们能睁大眼睛,吸取网络资源的有用信息,让计算机网络在服务于我们学习、生活方面发挥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忠实地成为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实时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风云的有力工具,就能充实我们的生活内容,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学习、生活质量,切实地做到做好读学生上网的引导教育,尽可能地杜绝学生的网络成瘾。
夜上海论坛 三、创建具有较高质量的网络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在新时代中,对老师的要求不但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管理者,而且还应当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社会,新的观念,新的发明。既要能够将现有知识进行充分利用,又能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此外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对不良信息进行辨别,从而对学生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习、人格的健全。因此,有关管理部门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对人才进行选拔,使高素质的人才得以被重用,不断扩大教育工作者队伍的规模。使教育工作者不但具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而且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差,容易受误导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将教育工作者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9]首先,教师能够对新的观点进行接受,能够对当前的网络技术加以利用,从而寻找合适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推动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自制能力的提升。另外,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利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对不良信息进行识别。
总之,网络时代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机遇和条件。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当前情况,对现有技术加以利用,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断地分析、探讨,选取适当的方式,才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效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应当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努力建造好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为当今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为祖国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高水平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N].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关键词 美术馆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美术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有效途径,通过美术教育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鲁迅曾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当代美术馆的美术教育功能和德育教育功能正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怎样在美术馆中通过美术活动载体创新性的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现代美术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课题。
夜上海论坛 一、美术教育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内容上的相通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广大青少年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美术教育则是通过推动人的内
夜上海论坛 心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厌恶,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美与善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
2所承担任务的相似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努力培养广大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各类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广泛汲取美的灵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物质、精神文明。这些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相吻合的。
夜上海论坛 3目标的一致性。美术教育寓教于乐,形象直观,因而对人的影响更自然、更持久,对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特殊的功效,使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对人的道德风貌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美术馆的美术教育
夜上海论坛 美术馆是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为社会发展而服务、面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文化事业机构,担负对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推动当代艺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馆的教育、服务功能也越来越明晰,在当今已被视为一种公共教育机构,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场所。美术馆的相关美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在开放的环境中为青少年们提供直接欣赏与学习机会的教育活动。通过自由参观及工作人员的解说,帮助大家有效地了解美术作品,并帮助大家学习艺术相关的知识,提高大家的审美素养。所以,通过引导青少年对美术馆各种艺术品的欣赏、领悟、学习,并组织大家积极参与其他的各种美术活动,能够方便直接的对青少年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美术馆通过多种美术活动载体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
夜上海论坛 美术馆里的艺术作品是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物品,是通过美术活动载体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美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道具。比起学校里的教科书和学习资料,它们更直观、鲜活,更具有感染力和审美教育功能。而且,美术馆的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学校力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单一、说教的传统形式,将传统的封闭教育式机制引向现代开放式教育机制,使学生能够在美术馆活泼、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学习和思想熏陶。另外,美术馆的相关美术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是多样,例如陈列、讲座、艺术家公丌制作表演、开放的工作室、公演会、与学校协同进行的美术鉴赏教学、提供图书资料及互联网络资料等。所以,通过组织青少年参与美术馆的相关美术活动,能够创新性的对大家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1)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审美感受力。通过观摩欣赏,提高青少年对艺术形式及其内涵的感受能力,让美的思想融入到大家的思维中,对大家的思想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从而有力促进大家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2)促进对艺术作品相关背景的了解。通过组织大家对作品产生的地域、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学习,了解艺术家生存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道德背景和思想背景等,引起青少年们的思索和感悟,从而提高大家的思想和政治意识水平;(3)通过对各种艺术品的鉴赏,理解和对各种艺术形态的综合把握,获得多样审美享受,并提高对艺术品的理解力,提升审美修养,提升道德意识水平。
总结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和提高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美术馆美术教育的形式,积极利用各种美术活动的相关载体对青少年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美术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手段和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大力对美术馆的相关美术教育活动进行进行推广和实践,以便更好的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昊东粱,樊学川.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马列波.芙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14-15..
夜上海论坛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05年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约13.2%,另有约13%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7.1%,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为13.7%;同时,初中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群体中的网瘾比例高达23.2%(注: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既做到维护青少年上网的权利,又要保障青少年免受网瘾伤害,这个问题给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赋予了其新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一、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凸显
1.青少年网瘾的含义
夜上海论坛 “网瘾”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所谓青少年网瘾,就是指11、12岁至24、25岁的青少年由于过度依赖和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乃至生理等功能受损。
2.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突出
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其中,15岁以下用户占0.3%,16岁至20岁用户占5.3%,21岁至25岁用户占36.3%(注: 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那么,我国当时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上网用户的比例大约是41.9%,人数大约25.97万。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17.2%,18岁至24岁的网民占35.2%(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那么,我国当前24岁以下青少年上网用户的比例大约是52.4%,人数大约7178.80万。
夜上海论坛 从1997年到2007年,仅十年左右的时间,我国青少年的上网比例增长了10.5%,青少年上网用户数增长了约276倍,大约增长了7152.83万人。由此可见,青少年是我国上网的主要群体,并且增长速度飞快。
利用以上数据,并根据200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所显示的数据,即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13.2%的人上网成瘾,另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07.),我们可以计算出,我国当前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有947.60万,另有933.24万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须知,我国在1997年时,“网瘾”这一词汇对大家来讲还很陌生。现实告诉我们,青少年网瘾问题已经凸显为当今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二、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表现及消极影响
1.青少年网瘾症状的表现
夜上海论坛 根据医学观察,青少年网瘾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1)戒断症状。网瘾青少年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一旦脱离网络后便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波动、无所适从、焦虑烦躁等戒断反应。
夜上海论坛 (2)生理症状。青少年网瘾症患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引发视力下降、眼痛、困乏、无食欲等。
夜上海论坛 (3)心理症状。青少年患网瘾症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情绪情感易变,记忆力衰退,逻辑思维迟钝,自制力差,自我封闭,胆小沉默,为人冷漠,甚至出现人格异化。
(4)社会症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缺乏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和热情,不合群,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长期的上网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引发患者各种心理障碍,使其更加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从而使正常的社会功能退化。
夜上海论坛 2.青少年网瘾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网瘾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1)青少年网瘾阻碍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人们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努力促进个人的需要、能力、素质、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长能力和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又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个性逐渐形成的时期,因而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青少年网络成瘾则必然会阻碍个人的健康协调发展。网瘾不仅使自身的生理、心理、社会素质与功能受损,而且容易诱使他产生异化,走上畸形发展的歧路。这不仅损害了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青少年网瘾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狭义上来讲,就是社会成员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伦常有序的社会。没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根本无法建成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社会。而青少年网瘾已经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构成愈来愈严重的损害。首先,青少年网瘾有损于家庭关系和睦。网瘾不仅诱使青少年不惜欺骗、偷窃父母长辈们的钱,而且惹父母们普遍动怒、焦灼甚至义愤。其次,青少年网瘾有损于校园关系和谐。正处于求学阶段的青少年会因网瘾而逃离学习,逃避教师管教,给其他同学亦带来直接的消极影响。最后,青少年网瘾也有损于社会交往的和洽。网瘾会导致青少年逃避现实交往,造成孤僻、冷漠、易怒的人格,阻碍和损害着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
(3)青少年网瘾引发犯罪行为,破坏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应该是依法治国、正义伸张、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网瘾作为一种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瘾症,总会诱使人为满足自己的欲而不择手段,甚至犯下诈骗、偷盗、抢劫、的罪行,严重地破坏社会的安定和祥和。现实中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其犯罪诱因就是网瘾。据报道,济南在押的1500名少年犯中,70%是“网瘾”造成的,北京更是有90%的青少年犯罪案与“网瘾”有关。青少年网瘾已经作为一种犯罪诱因而潜在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夜上海论坛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对策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网络化境遇下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突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培养青少年成为网络主体
夜上海论坛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既是现实社会的主体,也应是网络社会的主体。然而,网络社会既可能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和提升提供新的广阔空间和客观条件,也可能“反客为主”,诱发人产生异化,阻碍和损害人的主体性发展,使人沦落为网络的奴隶。青少年,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中,主体性和自觉意识尚不够高,在充塞着鱼龙混杂的信息且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网络空间里,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就难以把握和主宰自己,随着信息浪潮的迭起而随波逐流,逐渐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模糊了目标,消减了意志,甚至患上了难以自拔的“网瘾症”,危害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而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国家的兴旺强盛、社会的和谐安定、祖国的未来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培养青少年成才和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主体性水平,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和创造者,已经必然地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2.促进青少年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落脚点最终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我们党的最终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取向决定了当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着眼于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协调,也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正处于人生剧变的矛盾凸显期,青少年的身心、才德、人际关系、个性以及需要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因而 ,在当前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在网络对青少年和谐发展造成潜在威胁的情况下,在网瘾青少年不断增加并造成多重危害的情况下,在青少年对和谐发展内在呼唤和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努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已经必然地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
3.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
夜上海论坛 所谓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就是青少年在使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信息素质不仅是青少年成才和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需的素质,也是青少年防治网瘾和成为网络社会主体的内在素质。因而,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青少年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流动青少年 流动青少年犯罪 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村人口涌现了大城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在“漂”一族中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少年有77864971人。他们不仅可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可能是破坏者,通过抽样调查流动青少年犯罪比例占到青少年犯罪总量的67.8%。而流动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夜上海论坛 一、流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经济条件的窘迫是根本原因
根据全国普查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收入与本地人口的收入又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上海为例,本地人口的收入高于流动人口39%。工资相对较低的同时,流入地的消费水平却较高,这就造成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生活更加的拮据。
不仅如此,流动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制度以及文化程度等原因流动青少年相对于本地人工作机会较小,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经济上的拮据造成了流动青少年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家庭教养的缺失
都市生活和工业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家庭教养,在物质关系铸造的城市中更多的不是关注于道德教育,而是知识教育或者说是效率。与农村生活不同,家长进城务工,其生活的目的成为了努力挣钱,而农村生活则以生活为目的进行农作,价值取向的变化致使许多流动青少年的家长疲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教导,若是青少年单独进城务工那么家庭教育则更无从谈起。据调查,犯罪的流动青少年的家长47%并不清楚子女的行踪,26.3%的家长并不十分清楚。
夜上海论坛 家庭教养中另一重要因素是邻里教育。但这与农村中的邻里关系不同,农村的邻里关系一般是以同姓或是长期共同居住为基础,而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相对较淡。根据“破窗理论”在不良的邻里环境或冷淡的邻里关系中生活也容易滋生犯罪。
(三)学校教育的世俗化
夜上海论坛 学校教育是支援社会控制的主要依托,它不仅可以给予青少年知识,也可以控制青少年过早的进入社会。可以说学校是隔绝青少年和社会不良影响的一道屏障,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流动青少年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为有限。据统计,犯罪的流动青少年中,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占62.9%。同时,应试教育下学校教育对于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极端忽视,一个好学生也有可能是一个道德或者是法制文盲。而这种学校教育的世俗化对于流动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本地青少年。
学校教育的失败不仅会使青少年产生挫败感而,也会使青少年游荡于社会结识不良人群,而且低学历也会影响日后工作机会的获得,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四)亚文化对于流动青少年的影响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的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进入城市的流动青年面对陡然增加的信息群无法正确的加以区别对待,特别是近些年大众传媒对于黄色、暴力等信息的无区别传播影响更为严重,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
除了不良的文化传播以外,流动青少年之间形成的亚文化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据统计,78.2%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共同犯罪,其中68.3%的人是与同伴或者是哥们共同犯罪的,并且26%的流动青少年犯罪是为了朋友,流动青少年在本地人群中没有归属感,并且父母子女关系也很容易弱化,此时很多人就会与自己同龄的流动青少年结识,拉帮结派,并且在相互鼓动中实施犯罪行为。
夜上海论坛 二、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夜上海论坛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且成本最小的教育方式。在传统文化丰富的中国,家庭教育更具优势。但是家庭教育方式必须科学,在粗暴的教育方式中成长的青少年容易模仿类似的暴力行为并且减损父母子女关系,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夜上海论坛 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当青少年进行传统活动时例如学习、运动等时,其产加其他非传统活动例如打驾、犯罪等的精力就会减少。因此家长应当设法督促子女进行传统活动,并且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
(二)强化学校教育的支援作用
夜上海论坛 学校教育具有支援家庭教育和社会控制的作用,它与家庭教育不同,其成本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制度体系。在这种体系化、集中式的教育制度下不仅应当为青少年提供知识,同时也应当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流动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大公共政策的保障作用
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社会政策如果不尽合理,那么只会激化一部分人的犯罪“积极性”。二元的城乡结构阻碍了流动青少年融入城市的道路,首先户籍制度不仅减少了流动青少年学习就业的机会,也使流动青少年得不到与本地青少年同等的社会保障。虽然现阶段可以采用居住证替代暂住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青少年在城市的尴尬身份,但这一措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与此同时应当注重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学习就业制度的跟进,消除流动青少年的诸多歧视待遇,真正为其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关键词】义务教育;青少年足球;问题;对策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问题
夜上海论坛 当前我国正加强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足球,在2015年,国家教育部开始第一次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共8627所,对这些特色校园足球学校提出了每周一节足球体育课的要求,让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学踢足球,并以此进行推广,逐步扩大踢足球的人数。而教育部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足球教学活动进行了系列的投入,例如进行足球师资的培训,从国外引进足球课程教师,并编制系列的足球课程教学指南,以此建设义务教育的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逐渐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教学工作开展开来。当前,在全国的校园足球教师已经达到了14200名,并从国外的一线足球教师中又引进了120多名足球教师到国内学校教学。根据教育部的计算,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按照每周一节足球课,每年50周的量来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会接受450堂足球课的教育。在2016年,国家教育部将开展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希望以此推广普及校园足球运动,并进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与试点单位的建设。然而我国现今的义务教育青少年校园足球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夜上海论坛 (1)缺乏严重的师资。国家教育部只是将青少年校园足球进行试点推广,只在部分学校进行特色的足球体育课教育,面对如此多的中小学来讲,这些试点是极少数的,但也看出了国家对青少年的足球教育有了充分的重视。在全国的足球课教师还是非常缺乏,很多学校的足球教师只是临时的教练员,不具备专业的足球教育知识与技能,很难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和训练,导致了学生在上足球体育课时不能系统、全面地接受足球教育与训练,由此使得青少年的足球教育与训练的效果极差,水平较低。
(2)资金缺乏。中小学可以用于足球场地的天然草场以及人工草场仅仅占到40% ,足球场地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践调查,我国中小学中的足球场一般都以中小足球场为主,不包括郊区的边远的学校,即使在城区具有标准足球场的中小学也不多,且足球场内会掺杂有很多其他设施,很多足球场地较为落后,不仅地面较为粗糙设施还较为陈旧,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的损伤,这归根结底都是资金不足造成的。
(3)社会对足球认识不足。通过调查大约占一半多的家长支持青少年的足球活动,但是几乎全部的家长支持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动机是锻炼孩子的身体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支持孩子成为足球预备队员的家长聊聊无几,并且这些家长多来自于足球世家。几乎占到一半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校园足球活动,因而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社会、家长对足球活动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4)相关政策缺失。自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以来,很多积极的政策被提出但是鲜有落实,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政策本身的问题,我国青少年足球活动的政策中对青少年足球活动有很多积极的方面, 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要将是否参加培训和是否具有教练证作为重要的一个限定条件,对于参加我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也要作为运动员等级评定一个重要的条件。
夜上海论坛 二、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校园足球的对策
夜上海论坛 (1)积极引进师资。目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基层教练员不仅少且不专业,因而首要要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协调好充分调动现有的资源。另外要将我国体育院校教师以及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在中小学建立体育专业类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可以为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另外也要在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中选拔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将其作为基层教练员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在中小学开展足球培训工作,并积极协调调整相关政策解决该专业教师编制的问题。
(2)足球场地建设。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出台意见将中小学附近的足球场开放,为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或者是培训提供场所,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通过提供足球场地的方式促进中小学足球活动的发展。可以结合目前的条件,积极的同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建立一批专业化的足球场,将奥运战略深入人心, 并且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拖过多方位的筹集资金来促进青少年足球所依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保证校园足球能够普及开来。
夜上海论坛 (3)宣传改变意识。青少年足球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校园足球立足的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足球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和路径,因而足球教育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足球的乐趣,体验足球带给他们的,而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业,将社会对足球运动的错误思想进行纠正,彻底概念足球学习没有作用,参加足球活动就是耽误学习的看法。
(4)奖惩制度。对于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是个人都要给予积极的奖励,且可以将其作为主管领导或者部门的政绩之一。教练员训练的工作量可以作为职称评审重要的参照标准,并且要形成文件并落实。针对校园足球建立学习足球的特聘人员,并帮助其解决职称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的运动员直接到中心工作。
三、结语
我国足球水平近些年一直停滞不前甚至还有所倒退,这与我国足球的后备人才具有直接的关系,目前青少年校园足球面临着师资、资金、社会认识与政策方方面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师资、场地、意识与奖惩制度措施来预防出现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常志利.发展校园足球背景下的体育教师价值与素养现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04)
夜上海论坛 [2]刘伟东.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6)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归因;预防政策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如言语侮辱或谩骂他人、身体攻击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不良影响。对此,有关部门人员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探寻校园暴力的归因,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作者同样从该视角着手,对青少年校园暴力做进一步探析。
一、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校园暴力是当前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就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而言,其原因相对较多,主要受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较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各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17%、20%、17%、16%、23%,有7%的因素属于其它。
(一)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社会中存在诸多不良风气,可能对校园文化产生侵蚀影响,对青少年行为方式有不良影响,甚至导致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其次,暴力文化在社会中得以传播,以互联网为传播土壤,使暴力文化盛行,而青少年可能观看暴力影像等,其崇拜心理引导青少年刻意去模仿,使校园暴力行为产生。再次,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未能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而做出明确规定和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法制教育力度相对较小,导致学生人格教育的不完善。
(二)学校因素
夜上海论坛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校园暴力有重要影响。首先,校园环境因素相对较多,如若校园周边有诸多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学校未能针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人格教育等活动,导致学生人生路上缺乏正确导向。再次,学校未能针对预防校园暴力而构建完善的预防体系,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最后,学校针对校园暴力的管理能力不足。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如若教师未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案,则校园暴力行为可能增多[1]。
(三)教师因素
夜上海论坛 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教师因素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导火索。首先,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性作用,才能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然而,部分教师的心理素质可能相对较差,将负面情绪带给学生。其次,尤其对于班主任而言,在管理班级时,未能对学生加以充分了解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活动,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因素
校园暴力属于社会性的问题,学生作为被害者,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也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诱因。在青少年校园暴力中,受防卫过当、报复等影响,加害者与被害者可实现角色互换。就学生的被害性因素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被害学生的身份、地位等是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的重要诱因,其被害程度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其次,条件因素的影响。在校园暴力中,被害人可能对加害者进行言语激怒等,引发校园暴力事件[2]。
(五)家庭因素
夜上海论坛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家庭环境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如若青少年成长中,父母双方经常吵架或大打出手,则对青少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成为青少年校园暴力的诱因。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许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时常教导青少年在校园中,如若受同学欺负,必须反抗,只要自己不受伤的结果便是最佳。如此,青少年长期受该思想观念的影响,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主动参与者。可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校园暴力有影响。
(六)网络因素
夜上海论坛 网络暴力不像普通我们所说的暴力那么的简单,精神上的侮辱往往比肉体伤的来的更加的痛苦。网络暴力是什么,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其实就是以一种相对匿名的方式在社交网站上面自由的发表言论,一般都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不同的言论发表自己的过激的观点,从而导当事人受到伤害。
夜上海论坛 你们有没有想过,可能只是你在微博上无意中评论转发的一条微博,或者是在看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事情上面就认为自己是道德士,想尽一切办法来反驳他的观点。这种暴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也没有任何的条约或者限制说不能发表自由言论,可是往往就是这种言论造成的伤害才是无法挽回的。
二、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的政策
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和谐校园建设,同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分析,有关人员应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规避校园暴力事件。对此,从社会、校园、教师、学生自身、家庭等视角着手具有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对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有关部门人员应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首先,立法部门加强法制建设,针对校园暴力管理而推出系列有效的文件,为规避校园暴力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条件。法律是解决或规避校园暴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有助于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暴力的管理,尤其针对加害者与被害者而言,对双方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排解其负面情绪,为预防校园暴力提供保障。再次,社会各界人士应坚决抵制暴力文化传播,尤其互联网运营商应加力信息管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环境,避免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发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最后,社会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监督和管理,以更好处理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校园构建安全体系
校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只有通过积极构建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抵制校园暴力。对此,校园负责人应注重采取以下政策:首先,设立专门的校园暴力预防机构,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积极采取系列预防策略,如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教育或心理疏导等工作,从根本上控制或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其次,针对校园暴力事件而加强事前预防管理,如改善校园环境、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等。在某种程度讲,事前预防管理较事后处理更为重要,能够将青少年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里,有利于维护校园安全。再次,针对校园暴力而加强事后处理。如若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则校方必须在第一时间加以处理和解决,与双方家长及时沟通,并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规避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再次校园暴力事件。最后,学校应构建安全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如预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化处理机制等,有利于对校园暴力做出快速反应[3]。总之,只有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体系,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对其健康成长发挥着指导性作用,同时能够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
(三)从教师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夜上海论坛 教师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导向作用。对此,在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并将其传授于学生,尤其注重与被害人之间的沟通。通常,校园暴力之初,加害者可能未采取暴力手段,但在被害者言语激怒等条件下,加剧双方矛盾,使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一发不可收拾。其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安全设备,并将校园暴力事件及时上报。再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学生建立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对规避或减少校园暴力有利。最后,为规避师生间或教师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学校方面有必要针对教师而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对其行为方式加以规范和约束,并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阶段,教师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教师积极应对人与事,才能逐渐提高学生泰然自若的境界,使学生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有利于减少或规避青少年校园暴力。
夜上海论坛 (四)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
学生是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从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尤为重要。首先,针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人格教育,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能够积极排解不良情绪。其次,学生应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及时对自身心中的疑惑等加以咨询,在心理健康导师的辅助下,走出阴霾,享受阳光。最后,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其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知,规避“法盲”问题,对规避校园暴力事件有利[4]。
(五)基于家庭的预防政策
夜上海论坛 家庭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家庭因素的分析可知,父母双方应对青少年加以正确引导,并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予青少年以温暖。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应创设夫妻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的家庭环境,并关爱孩子,使青少年接受和谐家庭生活氛围的积极影响。其次,父母对青少年加强正确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校园生活中,可以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消除校园暴力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论
受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教师与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对校园有着较大的危害性,尤其对青少年心理产生阴影,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对此,有关人员应针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归因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预防政策,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校园安全体系、从教师和学生视角而预防校园暴力等,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胡花花,张国华,雷雳.学生对教师的暴力:现状、解释及干预[J].心理研究,2014(06):7-18+24.
夜上海论坛 [2]朱晓玉.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03):38-42.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就进入了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这个集中精力搞建设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也在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立法手段、设立专门的青少年组织和加强青少年儿童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的推行,我国取得了在世纪之交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男女受教育差距在逐步缩小,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得以实现等成就。但就我国目前青少年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现实与理想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问题,不断改善,这是在青少年发展问题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存在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社会转型在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同时还表现为人们在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由此,青少年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总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一)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问题
夜上海论坛 根据《宪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发展权的主要内容包括受教育权、生存权、受保护权、参与权,但在现实中,青少年的平等发展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由于地区不平衡、城乡差别、家庭经济差别等原因产生的青少年受教育权、生存权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还表现为青少年殊群体保护不力问题。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即孤残青少年、不在学、无职业青少年及女童等遭受不公正待遇以及女青年遭遇就业歧视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二)青少年人身伤害问题
近些年来,青少年儿童所受到的校园人身伤害和家庭暴力伤害有增加的趋势,如何保护青少年儿童的人身权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网络伤害问题
网络带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网络成瘾,青少年接触不良信息增多而增加其心理人格受到伤害的机会,并可能由此而引发校园暴力、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二是使用电脑时间过长可能会给青少年身体造成伤害,如近视、肌肉劳损、脊椎病等。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呈现低龄化、智能化、恶性化特征,且“好学生”犯罪现象增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较为严峻。
(五)青少年权利救济缺失问题
现实中各种侵害青少年权利的行为没有受到有效干预,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也是一个需要立法加以改善的问题。
二、青少年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转型时期开放的社会环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成长,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每一方面又有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下面分别就政治、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夜上海论坛 1. 政治方面。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法制及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导致官僚主义和各种特权现象以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难以制约等等,影响甚至毒害着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
2. 经济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增多,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及法律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他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自身也产生了嫉妒、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对于贫困青少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外,社会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加大,是青少年发展权不平等问题的主要成因;同时,由于贫困导致的思想文化落后,家长缺乏法律意识也是家庭暴力伤害的成因之一,如去年媒体报道的贵州虐童案就是贫穷而愚昧无知的家长对女儿施暴的典型案例;另外,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某些厂家、社会组织漠视对青少年的保护而兜售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些校园伤害事件则源于此。
3. 文化方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是,不良网络行为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青少年的网络沉溺行为、校园暴力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是受了不良网络游戏、不良文化制品的熏染而引发的。
(二)学校及教育体制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弊端得不到很好解决,尤其是应试教育使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个性不能协调统一,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权利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校刑事案件近年就发生多起,2004年马加爵案,去年4月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者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三)家庭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随着社会变迁出现的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教养方式、父母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例如,现代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使许多青少年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机会减少,这就使得某些本来应由家长灌输给青少年的必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失去了传递的机会;一些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或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过于溺爱孩子而包庇纵容其不良行为,易使孩子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等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外,父母或监护人网络知识缺乏或者疏于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引导、监控,是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的主要成因。
夜上海论坛 (四)青少年发展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督措施不到位
夜上海论坛 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在青少年发展方面的工作缺乏联动互补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这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殊群体保护不力问题和青少年权利救济缺失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夜上海论坛 三、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对策
青少年是的祖国未来、民族的希望,针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善,从根本上消除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不利因素,培养高素质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建设人才。
夜上海论坛 (一)完善青少年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维护青少年平等发展权
首先,应从保障青少年发展权出发,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从重点保护的角度制定和完善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政策法律。
夜上海论坛 其次,实施均衡发展的教育,维护青少年平等发展权。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工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要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儿童青少年享有相同质量要求的教育,不但要解决儿童青少年都有学上的问题,还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夜上海论坛 (二)明确政府、学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相关社会组织对于青少年发展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对于青少年发展而言,政府、学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相关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必须在政策及立法中予以明确。
1. 明确政府职责。在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网络安全和身心健康、保护青少年受教育权方面,政府应当发挥起主导作用,应当强化行政监管力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的义务,建立健全青少年保护相关制度,改变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应负的法律责任作明确规定,加大执法力度。
2. 强化学校责任。学校的职能,除了“教书”以外,还要发挥“育人”功能,应该积极保护学生免受各方面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重视实施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网络教育,鼓励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加强与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促进父母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第三,转变观念,从根本上纠正区别对待学生、侵害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行为。
3. 强化父母或监护人责任。父母或监护人应对青少年尽到教育和监管义务。首先,父母或监护人应当适时接受相关的教育,包括对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其次,父母或监护人应积极履行抚养、教育和监督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促使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第三,强化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实施暴力行为或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
夜上海论坛 4. 明确相关社会组织的责任。首先,应明确相关社会组织的义务,规范相关社会组织的行为,是青少年保护的重要内容。其次,明确相关社会组织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在适用处罚种类上,除了行为罚,还应当酌情考虑适用财产罚和人身罚。同时,针对一些累犯不改或情节严重者,还应在刑法体系中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
(三)进一步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法治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应当加强青少年犯罪改造的力度,注重改造效果以及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的青少年予以妥善安置,预防再次犯罪,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夜上海论坛 (四)创新青少年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政府、学校、家庭促进青少年发展工作联动互补的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对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青少年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将相关工作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其次,应加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在为青少年发展服务方面的相互监督,以此环环相扣,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夜上海论坛 在青少年科教工作者透过大赛,反思本省、地区、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成功与缺憾,思考依据社会需求,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思路、方法之际,或许能够从江苏的成功经验与工作模式中获得启发。
需求导向,抓关键定思路
面对举办创新大赛的机遇与挑战,省中心根据省委、省政府、省科协的要求,经调研,总结了近年来江苏省有效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的经验,明确了社会各界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分析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抓住关键问题,明确了工作方向。
夜上海论坛 变化的需求:伴随着江苏省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以及青少年对科技教育的需求发生着变化:青少年需要以人为本、充满特色吸引力、益智养德的科技教育,引领其健康成长;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需要面向全体青少年、与时俱进、卓有成效的科技教育,为教育改革、后备人才培养等提供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奠定人力基础,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制约发展的关键:一是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基础性系统工程,一项不可能立竿见影、立见成效的软任务,受到升学率指挥棒、急功近利等社会风气的影响,受到了人民团体履职尽责时执行力、协调能力及财力方面的困扰。二是工作体系。科教工作者隶属不同的系统、部门与单位,阅历与岗位、科学文化水平与业务能力的差异,构成与需求、工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各自为战的状态,统一协调、互补联动的工作体系尚未形成。
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省中心深化对“十二五”规划“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推进科技教育工作体系,构建加强科技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政策保障有力的科技教育新格局;实现科普主题活动全覆盖,城市、农村中学生科技活动参与率分别达到100%和85%以上”目标的理解,形成了“发展青少年科教事业,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科技教育功能的准确认知与共识,共同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团体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建设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科教工作者队伍,形成有效、畅通的工作体系”的共识,确定了“宣传开路、政策导向、理念更新、示范引领、重在突破”的工作思路。
营造环境、夯实基础、推进发展
夜上海论坛 省中心着力研究科教理论与有关政策,宣传推介科技教育益智养德功能与作用,赢取社会共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江苏省教育、财政、人社等政府有关政府部门协调沟通,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努力营造落实“十二五”目标,推进科教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
落实《省教育厅、省科协、省人社厅关于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采取了一突破、二搭建等有效措施。一突破,分解科教工作者任务与岗位设置、聘任与招募程序、业务培训与工作待遇、绩效考核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任务,重点在科教工作者业务培训纳入中小学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健全科教工作者省、市、县分级培训体系,以开设科技教育专业院校、培训机构为依托,开发培训课程、资料与专业教材等方面实现突破。二搭建,搭建科教工作者业务培训平台、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表彰奖励四大平台。如,以提升科教工作者专业能力为目标的业务培训平台,采取了专家授课与典型介绍、观摩与组织实施相结合等方法,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省级、区域创新大赛骨干教师与校外场馆科技教师的业务综合培训与专业培训,对形成、完善科教工作者的培养、培训体系,拓展、健全科技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为科教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落实《关于举办省青少年科技竞赛系列活动的通知》,将第二十届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第五届青少年普及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纳入省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范省内科技竞赛的同时,采取了全力支持各地科协、教育部门开展科技教师专业培训与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市县区申办省分区赛等措施,体现出省中心服务、引领职能,调动了申办地科协、教育局的积极性,扩大了科技竞赛活动的覆盖面,提高了申办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水平。
落实《关于开展2013年度省科学教育特色校、省优秀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标兵评选工作的通知》,确立了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工作目标,“引领地区,示范省市”的工作定位,“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重在普及,兼顾提高”的工作理念;纳入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工作方式以及年度考核动态排序的管理措施等,形成了示范导向,引导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管理规范化、活动主题化、内容系列化、方法多样化,推动了科教工作体系、资源的健全与完善。
变化巨大、任重道远
在省委、省政府、省科协领导下,省中心采取营造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完善科教工作者培育体系、健全工作体系,培育示范性、导向性青少年科教品牌活动、特色学校和示范基地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即使江苏在创新大赛上异军突起,亦使江苏省科技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江苏,科技教育功能作用逐步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所认知,成为共识;以人为本,科技教育与思想道德、人文艺术教育互为补充相融合,科技教育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互为补充相融合等科教理念在逐步深化、发展;符合需求的工作机制、工作体系、科教资源在逐步完善、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活动内容在逐步丰富、拓展,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科教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科技教育的工作格局,青少年科技教育呈现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校内,兴趣小组、科技社团的科技教育活动百花齐放;校外,科技创新等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引人入胜,高校科学营等普及性科技活动丰富多彩,机器人竞赛分区赛等科技竞赛精彩纷呈。
夜上海论坛 配套政策,健全机制
万州区是重庆市率先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的区县之一,这项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5年。为促进这项独具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并不断推陈出新,区科协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健全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在区科协的努力争取下,区政府在原有 “区长奖”奖金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奖金额度,总奖金金额由每年5万元提高到今年的7万元,同时万州 “区长奖”单项奖金额度达到“区长奖”奖金5000元/人、“提名奖”奖金3000元/人,在重庆市各区(县)表彰中,单项奖励金额最高。此外区科协还提议区政府,增设了“培育奖”,专门奖励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辅导老师,使更多的学校和老师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与之相呼应,区科协联合区教委、区人社局制定印发了《万州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园丁奖评选办法》,表彰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进一步调动了全区广大教师辅导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万州各中小学不但学生踊跃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而且辅导老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从而推动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提升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夜上海论坛 发动宣传,营造氛围
万州区科协在实践中发现,全面、周密的社会、媒体宣传对促进和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区科协更加重视媒介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电视、科普电子屏、科普画廊、科普展板等媒介资源,宣传报道好每一场青少年科技活动。区科协与三峡都市报、万州区电视台签订宣传报道协议,由以上两家万州主要媒体派遣资深记者对重大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例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颁奖活动等进行深入报道,并择优上报重庆电视台。在开展媒介报道的同时,万州区科协也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宣传。区科协利用政协组成单位的优势,发挥政协参政议政的平台作用,通过政协科协界别,向社会各界介绍、宣传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相关情况,在万州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年万州两会期间,许多政协委员通过提案、社情民意、委员访谈等形式积极为推广青少年科技活动鼓与呼。在万州区科协的不断努力下,青少年科技活动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所认知并支持,从而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完善硬件,推广普及
夜上海论坛 万州区科协十分注重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硬件建设,努力提升现有青少年科技教育场所科普展教水平。区科协在抓好现有的10个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万州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积极发展动员社会力量举办科普教育基地,不断发展新的科普基地供全区广大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例如,在区科协的引导下,区气象台、区水产研究所、三峡农科院等著名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与万州中小学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定期组织师生到各类基地现场互动学习。目前一批颇具实力的科普教育基地如三峡医专生命科普馆、太安雷达站等正在打造中。同时,区科协利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共建共享项目,面向全区青少年开设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的校外教育基地,开辟青少年科技创新与实践的科普场所。区科协利用共建共享基地(工作室)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送科技下乡、“筑梦”培训活动等,通过送科技下乡、送培训下乡、开展应急避险训练等,为万州区的孩子们打开了热爱科学的大门,有利于青少年开拓视野,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景德镇学院,景德镇333000)
摘要: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工作,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采取许多相应的策略,从而使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得到真正提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 景德镇;青少年;陶瓷历史文化;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76-02
夜上海论坛 基金项目:提高青少年对景德镇历史及陶瓷文化认知度的途径研究(市级课题)。
夜上海论坛 作者简介:汪万鹏(1982-),男,浙江宁波人,副科级组织员,助教,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和摄影艺术;魏媛鹤(1982-),女,江西九江人,助教,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设计。
0 引言
夜上海论坛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千年不息,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亦做出重要贡献和产生深刻影响。然而,在景德镇日益加快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景德镇本土璀璨的陶瓷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作为景德镇未来希望的青少年,应成为维系和传承景德镇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然而因种种原因,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远未得到普及,流于形式或者是处在最低层面,以致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度偏低,这显然不利于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血脉延续。本文试从青少年教育的角度和立场为出发点,对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夜上海论坛 1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必要性
首先,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有利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景德镇陶瓷历史源于汉世,至北宋时已经震动朝野,蜚声海内外,并被宋真宗赐年号“景德”为镇名。在皇家荣耀的庇护下,景德镇在其后的元、明、清三代成为封建皇家用瓷的所在地,生产着为世界所瞩目的当时世界上最精致的瓷器,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均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无比辉煌的陶瓷文化高峰。然而,在清代末年以后,随着国力衰微和西方国家掌握制瓷秘密,景德镇瓷业出现迅速衰退,至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解放以后,景德镇陶瓷业进入复兴之路,特别是在近年来,景德镇以陶瓷文化艺术为核心迅速繁荣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之路还很长,景德镇青少年将是未来承担复兴使命的主体,而在青少年时期使其充分认识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并以此为豪是使之在未来参与到陶瓷文化复兴事业中的关键,因而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是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包括西方现代陶艺在内的各种西方艺术以种种途径涌入景德镇,并对传统陶瓷文化艺术产生显著冲击,如何使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继续屹立于世界陶艺之林成为当前景德镇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青少年是最易于受到文化影响的人群,如果放弃这一阵地,则有可能使西方艺术思想在青少年当中泛滥,而只有使其接受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教育,才能使之热爱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最后,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是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本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是千年绵延不息的文化,是活的文化而并非所谓的“遗产”,仍然在许多本土手中得到鲜活演绎与升华,与其他久已失传的历史文化相比,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仍然在不断发展,也因此,必须不断找到“依附体”才能使之继续活跃而不至于成为“遗产”供人瞻仰。因而,为了景德镇本土陶瓷文化历史得以传承、发展与创新,按照其自身规律前行,也需要培养新生代。
2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宏观策略
在现代陶瓷艺术日益发展的景德镇,继承和发扬传统本土陶瓷历史文化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培养新生代的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应该成为景德镇当前工作的重点,而这种工作的培养策略应当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各有关部门、学校和青少年主体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做到对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不断提升。
从宏观层面的策略来看,景德镇市政府有关部门是这一策略制定的决策者,特别是教育系统,掌握着制定这些策略总方案的权力,应当尽职尽责地从宏观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以推动各级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的教育与学习。
首先,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需要转变观念。其一,转变传统文化观念。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并非仅仅在于保存文物和史料的博物馆式展示,而应更加注重其内在的景德镇精神的传承,使之脱离物的层面而真正地得到继承与发展;其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景德镇各学校不应只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要将培养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工作。
其次,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制定政策中,青少年的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提升工作应予以明确规定,并写入相应的课程标准当中,并在教育软硬件条件和师资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定,各相关部门则应当予以贯彻、支持和配合。这些政策涉及到各个文化教育部门和单位,彼此间需要相互协调和互通,以使彼此所制定的政策不相矛盾,并尽可能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以利于政策的广泛实施。
最后,景德镇各级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在制定政策以后,还必须建立长效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评价,一方面对政策本身的合理性进行评议和调整,另一方面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认定,从而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不断修订,使其趋于合理,更易于实践工作,而在评价中则需要多听取各方意见,以避免其教条化、形式化。
夜上海论坛 3 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微观策略
夜上海论坛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景德镇每所大、中、小学校内部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个体,其在响应上级部门所制定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采取具有校本特色的方式方法,制定各校实施细则来有的放矢地、具有针对性地提升本校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而各个学校的教师、学生是具体的实施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则构成了更具微观性的联系,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一,各校在提升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度的过程中应当形成自身文化个性。大多数青少年集中在学校当中,学校是进行青少年陶瓷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各校有自身的历史和特色,特别是与陶瓷文化结合的紧密程度随其地域性而产生较大差异。陶瓷文化资源丰富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积极与周边陶瓷文化单位横向联系,形成互动关系。陶瓷文化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也应尽量向先进学校学习和借鉴经验,并尽力在学校内部营造氛围。各校可制定各种课程进行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的学习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课堂讲座、参观访问、多媒体等等。
夜上海论坛 第二,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景德镇青少年本土陶瓷历史文化认知方面的主导与核心作用。这里所指是具有一定景德镇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知识的师资力量,各校应积极培养这方面的教师人才。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应尽力做到:其一,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疏理,也需要树立批判继承的思想;其二,转变旧有的教学方式,采取更具有趣味性、生动性、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式。
夜上海论坛 第三,学生应根据自身对陶瓷历史文化的兴趣爱好结成各种兴趣小组以及社团,在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中不断地提升对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认知。学校和教师因给予兴趣小组或社团以充分的自由,包括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安排,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当然,学校和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有关活动予以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以引导其能够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并使之处于法律、法规允许的范畴之内。
4 结语
夜上海论坛 加强景德镇青少年对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的认知度是继承和发展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之一,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景德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市政府有关部门、学校、教师以及青少年学生,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需要制定和采取相关策略,从而使青少年真正获得本土陶瓷历史文化知识,使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陈雨前.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2]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美日青少年 公益活动 启示
公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对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中国青少年的公益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公益活动,形成开展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国外发达国家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为我国的青少年公益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夜上海论坛 一、美日青少年的公益活动现状美国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优秀公民,其公益教育不仅纳入了美国的教育体系,而且有法律和社会机制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参与公益活动成为青少年的一种习惯,很多小学、初、高中学校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参与社会服务的经历,有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并以此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开设专门的社会公益的监管机构,如公益学习协会、公益学习信息中心等,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指导与评价。还有很多的机构接受和指导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如基金会、社区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很多大学会把申请者的社会公益经历看做是一条“隐形”的录取标准,一些用人企业或机构更会把应聘者大学期间甚至小学、初中时期的社会公益经历作为是否聘用的重要参考标准。日本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重视青少年素质的培养。校内外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日本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政府的重视,从教育、经济等领域给予大力支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把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理念,把公益精神划入校内教育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思想品德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完备的公益活动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举办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二是完整的公益法律法规体系,凡涉及公益事业发展、机构组织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法律体系详细而明确,保障了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青少年公益精神的传播。美、日等国高度重视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发展,一是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经济上给予保障,三是制定相对完善的公益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至把青少年公益活动纳入了国家课程教育体系。那么,我国的青少年公益活动开展如何?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是青少年对公益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二是青少年公益意识淡薄,对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参加的;三是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四是相关部门对青少年公益活动重视不够,缺少宣传和监管;五是青少年对公益活动满怀期望,希望公益活动的组织形式再丰富一些,活动内容可考虑一下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
二、美日等国青少年公益活动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夜上海论坛 1.加强政策支持与经济扶持要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首先,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借鉴先进国家把公益活动纳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针对我国国情制定青少年公益活动在校内的实施方案。其次,增强经济扶持,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经费是校外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公益活动面临的首要问题,公益活动要做大做实,活动中心的服务对象就要扩大,特别是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外来农民工子弟等需要服务。增加财政的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的建设和活动经费,是确保青少年活动场所、青少年活动开展根本性改观的重要保障。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规范与推动。完善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法规体系,一是政府应对青少年公益活动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社会组织等参与到青少年公益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应鼓励地方积极出台促进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的多层次法规政策体系。三是政府应出台一批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法规,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组织及相关组织团体的行为不规范和公开透明机制不明确等相关问题。
夜上海论坛 3.培育公益意识,树立公益诚信青少年对公益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出现了认识上的不足和理念上的偏差,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有青少年认为公益服务就是义务劳动,有青少年认为参与公益活动就是为了做秀。这些理解误区严重挫伤了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为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意识产生了障碍。还有受助者的“假托”和施助者的“伪慈善”在青少年公益活动中的出现,造成了青少年公益组织的价值观失落、诚信缺失等。培育青少年公益意识、树立公益诚信需要校内外和家庭等社会大环境的宣传渗透。学校普及公益知识,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家长正确引导价值观,社会营造公益成长环境,共同促进公益文化精神的传播发扬。
4.搭建公益平台,丰富活动形式
一是学校搭建平台,建立常规的校园公益活动。二是校外活动中心搭建平台,开展可持续的综合实践活动。三是社会爱心人士搭建平台,整合社会力量传承公益精神。借鉴国外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形式,创建多元化的公益活动形式是我国青少年宫和活动中心的服务内涵。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积极组织公益讲座,涉及安全、环保、心理健康等知识普及;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安全体验、环保动员、科技探索、文艺义演、参观学习、职业体验等活动。围绕青少年品德、文化与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尊老助残慰问帮扶的手拉手、传承与交流民间传统文化等活动;积极开展能力拓展训练营,文艺特长比赛等活动。针对贫困、留守及特殊青少年儿童,积极开展兴趣特长培训、文艺社团体验等活动,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圆梦活动。
夜上海论坛 5.完善公益监管和服务体系
夜上海论坛 加强青少年公益监管体系,一是推行公益活动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完善活动的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适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公益活动体系,定期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报告。三是推动形成监督有力、规范有序的公益监管机制,努力为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制定法律监督、行政监管、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等监督体系。完善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服务体系,推动青少年公益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一是加强从事青少年公益活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推动活动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二是加强规范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流程,设置完整的活动体系课程,不断丰富活动的服务内容,努力提升活动的服务技能。三是建立健全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权益保障制度,根据青少年成长需求建立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研究和实施中心,推动社会购买服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作用。
青少年犯罪及其治理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与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公共政策取向密切相关。虽然发端于1899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少年法院法》的少年司法制度,被著名法学家庞德称为是“英国大以来,司法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但我们却无法否认制度表象背后社会价值观变迁和政策理念博弈对少年司法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福利主义也好,严罚主义也罢,它们才真正是青少年犯罪治理事业“活的灵魂”。“政策治国”在中国有久远传统,虽然过度强调无形的政策而忽视有形的规则总是或多或少地和“人治”联系在一起,导致“政策治国”屡遭法学家诟病,但我们又不能否认,政策的价值往往又是法律规则本身不能完全取代的。在告别动荡战乱的常态、稳定的社会生活中,作为国家进行公共秩序调节和社会治理的“活的规则”,政策常常包含了最稳定、最基本的公共价值思潮和利益取舍标准,并在制度变革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刑事政策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它不仅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策略价值,而且对实际工作有着权威的直接指导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关注。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是刑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刑事政策“试验田”和“先驱者”的基础作用。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以青少年为本位,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只不过是这一政策的初层目的而非最终目标,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个体和群体的青少年实现正常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而从根本上降低整个社会的犯罪发生几率。从这一意义上看,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与普通刑事政策相比,实际上又具有二元分立的特点,它是一种特别的刑事政策。我国大陆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刑事政策问题由来已久,对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研讨近年来也开始活跃,但关于这一特别刑事政策的系统、专门阐述,却并不多见。
对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研讨,需要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合作与互动,需要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参与。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检察院是多年的“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司法实践及其对策思考方面进行了不懈尝试。早在2004年,余姚市人民检察院便以青少年案件业务骨干们为主体,与华东政法大学的同仁们合作研讨课题“检察视野中的青少年维权”,并于同年11月出版著作。[1]但著作的出版显然并没有减轻检察官们的困惑和疑虑,多年的实践本已启发了人们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复杂性的思索,而集中研讨过程中的思想碰撞与视野拓展,又更明确无误地告诉了大家:一个单位自发的道义理念与实践热忱,虽然自有其价值,但对于从根源上治理青少年犯罪而言,却终如杯水车薪。面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的全方位关注和国家的全方位干预,以及由此引发的系统深入的理论探索、政策升华和所带来的法律制度、社会干预模式的成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正是基于这一感悟,以检察长张利兆博士为首的余姚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不满足于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浅尝辄止,而是与华东政法学院的同仁们再度携手,展开了对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系统求索。殚精竭虑之后,眼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2]一书终得面世,并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它应当是目前在独立、系统、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问题方面有视野、有见地、有深度的一部力作。
作为近年来我国大陆司法机关唯一一部专门、系统研究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著作,《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不止一二,颇可圈点:
从内容和观点体系上看,本书有所突破的难点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一是在对国外及我国“两岸四地”各法域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和对我国青少年犯罪治理历程进行历史分析后,对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犯罪治理实践和刑事政策进行了客观评价与定位,包括正确认识我国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历史功绩,其在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治理政策格局中的地位和积极影响,以及目前面临的矛盾和困惑。明确指出我国当代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其价值观上的依附性、规范渊源上的非独立性和执行机制上的虚置性,因此需要从根本上颠覆旧式思维,实现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独立发展。二是科学界定了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内容体系,实现了对传统上将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等同于“缩小了的成年人犯罪普通刑事政策”旧式思维的超越。普通刑事政策多被理解为包括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行刑政策,但本书特别提出,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除了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政策外,应当包含专门的刑事矫正政策和特殊的刑事社会政策,同时应当排除行刑政策。因为“矫正”与“行刑”在青少年犯罪语境中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基于青少年的犯罪成因以及其身心特点,对青少年一般不轻易判处刑罚,而多强调进行非刑罚的教育矫正政策,所以狭隘的行刑政策不应包含在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中。行刑至多应看作是矫正的内容之一,强调因材施教以实现“浪子回头”的矫正政策和注重从根本上改善青少年生存发展环境的社会政策,才应当是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核心内容。三是联系青少年犯罪治理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具体深入地阐述了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各个领域的发展思路,包括:立法政策方面,正确理解青少年犯罪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问题,合理界定青少年犯罪圈的最佳范围,突出青少年刑事立法在价值和渊源上的独立性,实现立法体系的完整性和衔接功能,建青少年司法过程中以“社会调查”和“心理治疗和教育”为载体,以“宽容”为核心理念,建立人文主义的案件处理模式;矫正政策上,厘清矫正政策与其他刑事政策的关系,对青少年非刑罚矫正措施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发展完善路径,在缓刑、非刑罚处理、社区矫正、心理测试、恢复性司法与刑事和解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社会政策方面,从社会发展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索通过完善保障青少年生存的早期福利制度、优化青少年的发展环境(如改革教育模式、实行媒体产品分级、治理少年帮派、鼓励青少年社会参与等)、改善归正青少年的再社会化条件等,直接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同时提出通过调整国家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纠正人口出生性别比例失衡、治理城市“贫民窟”等控制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间接地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政策建议。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的特色与建树主要体现在它除了运用历史、比较、实证等常规方法之外,还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等视角出发,借鉴吸收了“文化冲突理论”、“社会紧张理论”、“社会生态学”、“社会排斥理论”、“亚文化理论”等犯罪学研究方法和法律功能、法律控制等法社会学研究路径,用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与演变机理(比较典型的是本书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社会政策”一部分的分析阐述),并提出宏观与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犯罪治理策略,令读者不禁眼睛一亮。
当然,不足之处也不是没有。如本书建议制定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程序法,但不容忽视的是,犯罪只是未成年人不应有的行为的一部分,发生在他们身上更多的却是有潜在危险倾向但又不是犯罪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自然无法依照处理犯罪行为的刑事诉讼程序法处理,在当前其他教育纠正方式乏力的情况下,这些行为应当纳入何种治理渠道?而本书同时建议制定的矫正法虽然涉及到这一问题,却似乎还有待深入。因此究竟是制定分立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法和矫正法,还是借鉴域外经验制定少年犯罪处理与不良行为矫正一体化的完整的“少年事件处理法”,也许还可以进一步商榷。另如本书倡导以“宽容”为核心理念建立人文主义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模式,应当说这是没错的,但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形势日益严峻,且许多国家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亦向“严罚主义”有所回归的潮流中,过于强调“宽容”是否与当前民意合拍,或与现实需要相左,也许还值得探讨。再如本书最后一章阐述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社会政策问题,虽然其视角独到、鲜活、全面,也系统阐述了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发生和演变的社会根源因素及其改善路径,并将许多看似无关、易被忽视的社会发展矛盾问题令人信服地纳入到了未成年人犯罪治理视野中,但如何将这些社会矛盾的解决路径更加有机地、更加具体地连接到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工作机制中,实现从“可见、可知”到“可用、可行”,恐怕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展开。然而瑕不掩瑜,即便有上述些许遗憾,本书的价值仍然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正如作者谦言,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的呕心沥血,非求学术闻达,只为抛砖引玉,乃是期待引起更多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今天看来,作者的心血应当是没有白费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策略
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发挥作用,校外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同样重要。在某些方面,校外教育甚至具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条件,因此,为了青少年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展校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校外教育阵地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外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在市场化背景下趋向营利的转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校外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一、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
夜上海论坛 1.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的校外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建立了各种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诸如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但是从社会重视程度来看,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偏差,认为校外教育不过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校外教育日益边缘化。
2.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在建立之初,多是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外教育的各种基础设施变得陈旧,出现老化的现象,基本面临淘汰。然而,校外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更别说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了。基础设施缺失的校外教育阵地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要求。很多对青少年校外教育有显著作用的校外教育场所因为资金的制约而被迫关停,这对于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校外教育的教育内容单一化
夜上海论坛 校外教育由于受到资金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只能维持耗资相对较少的单一教育内容,使得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的现象严重。另外,校外教育的理念发展相对落后,对数值教育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各种艺术特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外教育的内容大多是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对于那些能够拓宽青少年视野,健全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则严重缺失。
4.校外教育营利化现象普遍
校外教育受到资金制约较为严重,各种校外教育场所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由公益性转变为营利性。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迎合市场的需求,开办各种谋求利益的学习班,培训班。针对应试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大量的数学辅导班、英语辅导班等。更有甚者,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将教学场地进行招商出租,收取商业活动租金。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校外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实际教育效果。
二、推动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策略
1.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夜上海论坛 推动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校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各有所长,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校外教育具有很多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校外教育能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提高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利用校外教育的资源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加大校外教育的投资,提供政策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在转变对校外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向校外教育调拨更多的活动经费,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并提供政策上的优厚条件,支持校外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拓宽校外教育资金的来源,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财政向校外教育拨款,另一方面,要开辟多种渠道为校外教育筹集经费。通过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对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M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的要求。
3.把握校外教育的本质,提供公益
夜上海论坛 现阶段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普遍,这偏离了校外教育的本质,不利于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把握校外教育的教育本质,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的教育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要立足于公益性的原则,杜绝营利化的各种经营活动,回归校外教育的本质,增强为青少年进行教育服务的能力,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4.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对于校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过于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淘汰以往的培训班教育模式,采取各种形式新颖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夜上海论坛 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裴正晓. 新时期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现状与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7):128-128.
夜上海论坛 P键词:青少年离家出走;社会回应;青少年出走心理
根据多方的调查,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背景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因为监护人疏于管教,导致青少年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也没有办法适应社会的生活,而青少年都是处于叛逆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充足的判断,所以好奇的心理让青少年对社会更加的向往,从而引起了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想法。
夜上海论坛 一、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的原因分析
夜上海论坛 (一)学习压力与自我效能之间的矛盾
在针对大量离家出走青少年的研究中表明,他们都存在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的情况,而他们的家长也往往都对其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从而给这些青少年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学习上不能够达到家长的要求,导致家长对其进行了责骂,学校的老师又不会给予重视,同学对其也会出现漠视的现象,这些情况让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看不到鼓励与支持的目光,也不能够受到外人的表扬,让其对自己的能力出现了认知的偏差,没有自信,也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这样矛盾的心理让青少年产生远离现状的心理,也出现了离家出走的想法。
夜上海论坛 (二)亲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我国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中国多数的人员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样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疼爱以及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再者是因为父母的工作时间比较紧,缺少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独处的时间多于家庭相处的时间,而父母因为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使这些孩子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甚至是没有好感[1]。还有很多父母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的严格,让孩子没有自由的时间,甚至是禁止他们外出、只能够待在家中学习,导致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比较少,当孩子到了叛逆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体罚或是责骂,使他们的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恶化,孩子就会选择极端的离家出走方式来远离家庭。
(三)内心孤独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渴望得到家庭、教师、同学、朋友的理解,渴望建立友谊和亲情,但是因为家庭的疏远以及同学的歧视,让他们在沟通的时候出现了隔阂。再者,因为这些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在学习上往往成绩比较落后,家长会经常的责骂,同学也会因此而疏远他们,导致他们的内心十分的空虚和孤独,在缺少朋友、家庭的关心和支持的时候,这些青少年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无法顺利进行化解,导致他们产生了离家出走的想法。
夜上海论坛 (四)对新鲜事物的追求
因为青少年的年纪都比较小,对社会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且自控的能力比较弱,让其在新鲜事物面前无法抵挡其诱惑。例如,当青少年在看小说或是电视剧的时候,从中获得了自身没有的信息,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冲动,让其有了丰富的想象力,长此以往,青少年在虚幻与现实面前出现了模糊的意识。使其自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一切的事情,并将更多的感情和经历投放在了小说人物以及电视人物的揣摩中,从而影响了学业,这种幻想的快乐,让青少年迷失了方向,让青少年误入歧途,导致离家出走。
夜上海论坛 (五)强烈的独立意识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意识的出现就开始对社会充满了好奇,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但是在溺爱或是缺爱的成长历程中,青少年则会拥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也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家人和其他人所累。但是现实的生活确实需要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学校的严格规定下度过的,这样长期的自我压制必然加剧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这也让青少年极力的想成为大人,并拥有自己的生活环境,面对自己这样的情绪,现实生活是无法满足的,所以青少年选择了离开家里,独立的到社会中去闯荡。
二、从社会回应模式看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
(一)媒体覆盖
我国自90年代到现在,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报道逐年增加,而且没有消退的迹象。而且出走的情况从单人的出走逐渐变成了团体形式的出走,这些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反响,社会媒体也在不断的加大对青少年离家出走信息的报告。例如:山东电视台曾经播出一档节目《明天,你的孩子会不会离家出走?》,在报道的过程中,记者走访了离家出走孩子的家庭,并接触了更多的案例,从而向公众提出了这个课题,这个导报引发了社会对孩子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热论。在记者报道的过程中,曾发放了1000份的调查问卷,问题中包括对青少年和家长的提问。在问卷回收和总结中看出,85%以上的青少年曾经想过要离家出走,而70%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存在非常严厉的情况,也没有过多的去了解孩子的想法[2]。综上所述,媒体的报道在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事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充分的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回应。
(二)公众回应
在媒体进行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报道之后,公众很快就进行了回应。在我国公众对了解青少年出走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媒体,而广大群众的热心回应,也让媒体的报道进展的更加迅速。现在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通过网络客户端或是手机客户端对事件的进展进行关注,也能够通过网络上传当地离家出走的青少年,这样就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回到家,也能够让更多的离家出走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家。与此同时,孩子的家长、学校都在反省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在不断的寻找改进的建议,以此让孩子感受到社会以及家庭的温暖。网络上也成立了青少年离家出走的网站,方便公众对其即时查看和翻阅,在网站中详细的介绍了青少年的具体情况以及生活情况,若是公众发现孩子的父母则通过相应地区的公安局就能够找到孩子的位置,这样也推进了事件的进展,让更多的孩子回归家庭。
夜上海论坛 (三)政策制定和实施
夜上海论坛 我国针对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情况非常重视,而且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照顾政策,为那些还没有找到家的孩子提供帮助。而政策出台之后,需要的则是实施。虽然国家针对青少年流浪有了明确的规定,也提出了需要事先进行预防,也事后进行干涉,但是国家的政策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青少年离家出走之后,大多都是在社会中流浪,为了能够将他们送回家中,避免受到伤害,则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也建议当地政府成立青少年流浪收养所,让街头流浪的青少年有安身之所;在收养所中提供衣食住行,直到他们能够被送回家中。
结语: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离家出走的情况,因为青少年的感情和家庭的缘故,让青少年产生了对家庭环境以及自身周围环境的厌烦,为了能够躲避这样的情况,青少年选择了离家;而社会人士通过媒体、网络、以及政策的完善,不断的帮助青少年回归自己的家,并通过社会的回应加大家庭和学校的管制。
参考文献:
然而,目前很多青少年活动中心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和特色,有的办成了假期培训集中营,有的办成了完完全全的游乐场,这与其“促进青少年完成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实践”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共青团广西区委在今年初完成的“广西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研”数据显示,校外图书馆、公共体育场、电影院等是青少年课外较为青睐的场所,而去过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的比例却只有328%,而且这仅仅是“去过”。这也反映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整顿和建设工作,使其恢复青少年社会教育主阵地的功能。
加大资金的投入。财政投入不足是青少年活动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引发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活动场地和相应设施缺乏等弊端。为了勉强支撑日常的运营,某些活动中心不得不将场地出租给一些培训机构,并渐渐丧失了主导权,活动中心也变了味。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本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其不仅能维持日常的管理支出,还能将资金用于发展特色项目,以更好地服务青少年的成长。对于青少年活动中心而言,除了争取财政投入,还需要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如吸引企业等社会资源,创新运营模式,共同开发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而这同样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
加强师资的引入和培养。除了场地和设施建设的诸多困难,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专业人才队伍现状也不容乐观,很多活动中心专业技术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较普遍。对此,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调动现有在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人才”的良好环境。教育部门也应制定激励政策,让更多的专业教师服务于青少年社会教育,提升活动中心的教育水平。另外,充分发挥社会兼职人员的力量也是可行之路。
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活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和家长缺乏吸引力,很大程度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及其承载的活动形式已经非常陈旧,满足不了青少年的需求。对此,各青少年活动中心要致力于创新活动形式,相关人员要做好调研和反馈工作,以确保活动中心组织的活动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气息,能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持续关注。各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与附近的学校、社区合作,开展一系列如声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主题活动,如组织与时事贴近的航空航天知识、3D电影等科技活动,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学校、社区、乡镇等地开展科普推广活动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免费培训、科普讲座、书画比赛等活动,邀请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逢节日时积极进入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展现精品主题项目,扩大自身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