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范文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第1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体态语;对比研究

夜上海论坛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使得交际和文化丰富多彩。作为非言语交际中的一项重要交际形式,体态语被广泛、多样地应用到不同文化生活中。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同一肢体动作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目前为止,言语交际研究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非言语交际(尤其是体态语)研究却往往受忽视。而且,已有的关于体态语的研究大多是出于商业或者外语教学角度。纵观以往,关于体态语的对比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含义,提高大家对非言语交际的认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最出名的研究成果是来自美国莱克教授所著的《中国及英语国家的非言语交际对比》。这是第一本比较全面、直观、系统地对比中国及英语国家的非言语交际的书。国内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李杰群于1997年所著的《非语言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对同一种体态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手段的应用以及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意义上的异同作出了独特的对比和分析。其他比较突出的研究作品有:耿二岭在1988年引入的体态语研究经典著作《体态语概说》,刘润清和邓炎昌(1989)的《语言与文化》,贾玉新(1997)所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毕继万于1999年引入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胡文仲(1999)所编译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二、中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对比研究

夜上海论坛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身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受此因素影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1.某种文化中独有的体态语

顾名思义,这种体态语指的是只存在于中国或西方文化中用以表达特定含义的动作。比如,新西兰毛利人传统的最高敬礼――“碰鼻礼”。这是新西兰毛利人的一种独特见面问候方式。如果有客人来访,毛利人必定要为来宾组织专门的欢迎仪式,安排丰盛的宴席。这一切过去以后,一定要举行毛利人传统的最高敬礼――“碰鼻礼”。主人与客人必须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数,碰鼻的次数与时间往往标志着礼遇规格的高低;相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即说明礼遇越高;反之,礼遇就低。再如,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电影里常看到的“脱帽礼”,这一体态语的形成与西方的文明史有关。西方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人类为了维持与发展血缘亲情以外的各种人际关系,避免“格斗”或“战争”,逐步形成了各种与“格斗”“战争”有关的动态礼仪。如除了上述的“脱帽礼”以外,还有为了表示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让对方感觉自己没有恶意而创造出的“举手礼”(后来演进为握手)。在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体态语是磕头。尤其是农村地区,每逢春节晚辈要给长辈磕头以示尊敬和表达新一年的良好祝愿。这一体态语也普遍用于信仰佛教的中国人跪拜他们心目中的神――佛祖。“磕头”这一体态语的形成及所表达的内涵与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在古代,臣子或草民见到帝王时,需要“叩见皇上”,由此逐渐演变成了中华文化中最高级别的跪拜礼――磕头。

夜上海论坛 2.动作相同,含义有别的体态语

这类体态语的典型例子有:用食指在太阳穴旁边画圈这一体态语在中国表示“好好想想”,但是在美国却表示“脑子有问题,疯了”。手捂嘴这一动作在美国文化中只有人说了谎话时才会这样做,但是,中国人却是在打喷嚏时用这一动作来遮挡“飞”出去的唾液,或者闻到臭味时用以捂住嘴和鼻子。如此看来,如果我们中国人当着美国人的面做这一动作就非常容易引起误会。

3.含义相同,动作有别的体态语

在西方国家用以诅咒人的动作是用力握紧拳头并竖起大拇指,但在中国用以表示诅咒的动作却是拇指向下握紧拳头。再如,表达吃饱了这个意思时,中国人会拍拍肚子表示吃饱了,而美国人就会用举到喉咙来并翻向下的手掌表达同一个意思。

夜上海论坛 4.动作含义基本相同,细节有所差别的体态语

这指的是动作表示基本相似但是表现方式或程度有所不同的体态语。此类是最易引起误解也同时是最易被忽略的体态语。如中西方文化中都会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好”,但是竖起大拇指的程度和场合不同则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我们很少竖起两个大拇指,但英国人则通过这样做来加强程度,并且西方人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搭顺风车”或“同意”的意思。

夜上海论坛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迅猛发展,体态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可小觑。不管是对商人、外交官甚至是平常百姓,体态语的系统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我们首先要认清两方文化中的体态语所表达的内涵。这样看来,对比分析两种文化中体态语所表达的含义是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的。建议大家将来可以重点研究具体的某两个国家之间有代表性的体态语;尽量多做一些问卷调查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5.

夜上海论坛 [2]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文化差异 高职 英语教学

地域不同则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为什么西方的笑话不能逗乐中国人?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却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就是文化差异。在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夜上海论坛 然而在高职日常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注意语言的讲授而忽略有关的文化知识,这就造成不少学生虽然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交际中却常会冒犯对方,导致双方的不愉快。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但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沟通。这一切都证明,教师应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融合,首先我们就应该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成因

夜上海论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加深对语言的了解,与此同时,语言则会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我们在地域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差异。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才会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由此可见,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产劳动

夜上海论坛 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语中与水产、航船相关的词语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缘木求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涉及生产劳动方面的词语就特别多,比如英语中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搬或运”这个动作,但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如扛、挑、担、抬、提、挎等。此外,汉语中我们常用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会说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马)呢?原因是中国人一般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这些都体现出生产劳动给两国文化带来的差异。

(三)风俗习惯

夜上海论坛 1.称谓、称呼及敬语谦词

夜上海论坛 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少。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强调等级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从而也产生了权力和义务上的不同,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时候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时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国家人们认为这样是非常得体而又亲切的,但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做法却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夜上海论坛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西方,他们喜爱追求平等,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汝、尔、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语。中国之所以敬语谦词如此多也是源于我们的礼仪制度和中国人传统的等级观念,它要求人们跟长辈、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同时,谈及自己时要用谦词,在我国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如不使用,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

2.个人隐私

夜上海论坛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或家庭情况等问题是不礼貌的,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国家,集体主义观念强,所以中国人很可能会问及这样的问题,以示对别人的友好和关心。例如,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每个月工资多少?”“你家有几个孩子?”等。而因为西方气候易变,所以见面经常讨论一些关于天气的问题,不会问及隐私问题,这些问题会令他们尴尬,难以回答。

(四)历史典故

夜上海论坛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如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就会很难理解对方,很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英美文学作品及神话传说,如莎翁的作品、《圣经》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语法形式完整,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有时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没人管你”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句间关系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夜上海论坛 二、文化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语言学习才会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差异的渗透。

夜上海论坛 (一)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夜上海论坛 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随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政治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为更好地学习英语铺平道路。例如,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推广,国外的节日也越来越被我们国人所接受。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教师可以就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节日讲有关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来历以及这方面的习俗,这样将语言与文化同步进行,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而且能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夜上海论坛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英语电影、图片等,通过直观感受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更为地道的英语。如,带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可以帮学生解决很多问题,学到很多可以随时运用的英语精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1.找出电影台词中最切合实际生活的部分;2.反复听电影片段,并跟着模仿;3.疯练,直至脱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点单词、口语要素和实用句子,举一反三,直至运用自如;5.话剧表演。

夜上海论坛 (三)注重英语俚语(American Idioms)的传授

夜上海论坛 我们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俚语正是这些文化内涵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外国人交谈时,俚语很多时候不容易被理解,导致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随时随堂讲授,要求或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平时积累。此外,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与时间,这样理解会容易些。

(四)开设中西方文化选修课

夜上海论坛 中西方文化选修课向学生提供了中西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教育意义,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不但可以学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分析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到终身学习的本领。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之间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设计者对语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有效的扩展和深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更理解本国的文化,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文化差异的传授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文化教育进行英语语言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真正融会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并能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使英语学习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更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夜上海论坛 [2]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意识 有效渗透

语言是文化载体,对于英语而言也是如此,它承载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如生活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这些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有很大帮助,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增强学生鉴别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穿插文化知识,以渗透文化意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渗透文化意识,笔者从如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指导广泛阅读,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夜上海论坛 在英语阅读中,语言知识是重要因素之一,但语言也需放于一定文化环境中,才可真正理解其内涵。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一定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历史文化、传统风俗、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以充分把握篇章内涵。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适机渗透文化意识。同时,也需指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如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美优秀文学作品,并指导学生积累阅读中的各种文化知识,以拓宽知识面,使其了解英语词汇内涵与外延,理解西方价值观、情感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夜上海论坛 1.1阅读过程中,把握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学习Christmas这一词汇时,需进一步了解其背景知识,可将其与中国的春节加以对比,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夜上海论坛 1.2在词汇中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

夜上海论坛 例如动物词汇:sheep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善良、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sheep有着较差的隐喻形象,比喻愚蠢之人,胆小之人,害羞之人,如a lost sheep,意为“误入歧途之人”;a black sheep,意为“害群之马”。

夜上海论坛 1.3由称呼、称谓、禁忌方面把握文化、民俗内涵

在英语中,一些称呼词汇是比较笼统而模糊的。如aunt,这一词汇在汉语中其称谓是“伯母”、“舅妈”、“姑妈”、“姨妈”等;其次,在英语交谈中,注重个人隐私,如年龄、家庭收入、婚姻、等,在交谈中是需要避免的。另外,西方人也非常忌讳数字“13”,这与其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夜上海论坛 二、强化教学活动,增强文化内涵体验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渗透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内涵,把握其中隐含的文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开巧妙渗透。在英语教材中,其内容十分丰富,选材也较为广泛,许多文章包含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教学,适当穿插文化知识,如饮食习惯、历史文化等,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英美国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1课堂讨论

夜上海论坛 通过交流、讨论,可以进行信息互通,知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书本中的文化内容或者最新的中西文化现象展开自由表达或者小组讨论。例如:学习Unit 5 Going shopping一文时,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的不同购物习惯、不同寒暄方式等,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2角色扮演法

夜上海论坛 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并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如教学Unit 4 Food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场景对话表演、角色扮演。如西方就餐情景,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教室看作西方餐厅,然后让学生展开就餐时的系列表演,如餐桌服务、点菜、付款等。当学生表演后,教师可适时点评,补充与改正学生不足之处,让学生明白中西方的用餐文化差异。这样,通过模拟表演,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到西方文化,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多途径渗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夜上海论坛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电影电视、广播、英语角等,从而活跃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夜上海论坛 3.1在课堂内外引入英语故事、英文歌曲、英语短诗等

例如:学习Unit 6 Detective stories时,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英语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如教学Unit 4 TV programmers,教师可介绍电视产生的背景,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电视节目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积极性。

3.2构建英语学习园地

在制作与编写板报、宣传栏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英语优美语句,英语小故事、英语俚语、习惯语等,通过这些学习园地来介绍英语文化,渗透文化意识。

3.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让学生观看英语电影、英语动画片

例如:《Harry Potter》(哈利波特)《Forrest Gump》(阿甘正传)、《Garfield’s Fun Fest》(加菲猫的狂欢节),让学生了解地道的英语语言,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模式与表达习惯。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教师还可适当提问思考,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