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药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不仅要教授课本中的内容,还要注重新知识、新信息的收集和讲解。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迅速、准确获取临床药理学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将临床药理学的最新进展、研究方向及时地传授给学生[1]。在教授调血脂药物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他汀类)时,禁忌症是“对本类药物过敏者、活动性肝病者或血转氨酶持续显著增高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其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中即没有他汀类药物可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现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糖尿病血糖控制恶化等的描述,也没有他汀类药物与HIV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服用,可能会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加包括横纹肌溶解在内的严重不良反应风险等项的提示。2012年11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警惕他汀类药品血糖异常不良反应及与HIV蛋白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2]。在授课时,应把这些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他汀类药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医疗事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需要不断的观察、探索、总结、提高。
2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要与时展、形势变化、政策法规“相关联”
在教学的同时,教学者要注重临床药理学教学与时展和形势变化相关联,要把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与贯彻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在教授抗感染药物这一章时,会提到:“60多年前人类发现了抗生素,此后的十年间耐多药细菌引起的问题就开始显现。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的上市,我国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多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最终我们将‘无药品可用’。”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从2011年起,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活动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使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大大下降。在讲授抗菌药物的同时,我们将这些法规、政策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执业的同时树立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规的意识。
3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要明确教学者与学生的定位
夜上海论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者是引导者,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而不应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填充”。教学者需要有过硬的知识水平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变“学”为“教”,变“教”为“引”,这是临床药理学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思路。我们在教授药物相互作用一章时,在对“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弱,也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甚至出现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危害用药者”进行阐述时,会列举一些药物相互作用的实例,特别要用近年来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头孢曲松钠与含钙溶液配伍使用发生不良事件并导致死亡的病例,左氧氟沙星注射剂与茶碱同时使用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等,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在药物相互作用中有争议的问题,即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者需根据临床药理学的教学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增加学生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的时间。
4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要渗透药物经济学的概念与观点
关键词:危重病人镇静镇痛
一、危重病人镇痛镇静的必要性
1.1危重病人对镇静的需求
近来,围术期危重病人应激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危重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恐惧和躁动等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及其临床调控程度直接关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对ICU病人的调查表明:焦虑和疼痛是其所经历的最常见的不愉快的记忆。对此类病人给予必要的镇静治疗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适程度;②减少病人的应激反应;③便于进行特殊治疗操作。镇静的指征包括:①机械通气;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动综合征;④诱导睡眠等。
夜上海论坛 1.2危重病人对镇痛的需求
夜上海论坛 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工作环境的条件所限,在危重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强调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对病人的舒适性重视不够。然而,此类病人在诊治期间的疼痛不适往往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如疼痛可引起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因此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②疼痛使胃肠道动力减弱,甚至引起胃肠道并发症;③疼痛尚可限制咳嗽和深呼吸并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在胸部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时常遇有不同程度肺不张和缺氧的情况。
在危重病人倡导和进行镇痛治疗,除了人道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之外,其临床意义尚在于:①调节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儿茶酚胺和神经肽水平,尽早使组织、心肌氧耗和高交感活性引起的生命重要器官的高负荷状态(这些对危重病人往往难以耐受)恢复正常;②改善损伤后的继发性分解代谢亢进,促进机体有氧合成代谢及创伤愈合,维持免疫功能;⑧减少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④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深部血栓和有关肺并发症和肺梗塞的发生率。
二、危重病人镇静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夜上海论坛 危重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常常是同时采用5~10种药物,由于机体组织血供下降及生命重要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药物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改变。此外,此类病人CNS对镇静镇痛药的敏感性可能增高。许多因素可能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夜上海论坛 镇静药尤其是异丙酚、苯二氮革类以及镇痛药(通常是阿片类药)是主要用于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药物。
2.1异丙酚
近年来在危重病人采用异丙酚镇静日益普及,但在这类病人长时间连续输注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资料尚不充分。Bailie等在12例ICU病人以2.6mg·kg-1·h-1的速率连续输注平均达86h,并对其清除参数进行了观察研究。停止输注后,血浆异丙酚浓度在初始的10min平均下降50%。其他报道表明24d连续用药后无快速耐药或蓄积。然而,异丙酚在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苯二氮革类
其中咪唑安定是半衰期较短的苯二氮革类药,最常用于危重病人的镇静。然而,有报道在高龄病人反复应用咪唑安定可引起清除过程的延迟和蓄积作用。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危重病人药代动力学特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表现在①病人对输注速率需求方面;②一定水平镇静程度的稳态血药浓度;③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在一些危重病人长时间镇静后咪唑安定的蓄积作用的观察包括感染性休克、低心排、低蛋白血症、肾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腹部大手术后病人。这种蓄积现象可能的解释为:由于咪唑安定具有非常高的肝脏排泄指数,而肝血流的下降造成该药一定程度的蓄积。
2.3阿片类镇痛药
夜上海论坛 静脉吗啡是ICU病人常用的药物,但在危重病人吗啡的体内清除过程可能发生明显的改变。Macnab等对休克病人的观察表明吗啡的清除半衰期明显延迟(为13h),而非休克病人仅为6h。在危重病人常见的因素(如肝血流减少、感染性休克、高龄、近期手术、低蛋白血症、肝外代谢途径即胃肠道排泄减慢)均可能影响吗啡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在危重病人硬膜外吗啡或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夜上海论坛 三、镇静镇痛药物选择原则和特点
用药原则应根据不同疾患的危重病人镇静镇痛的特点选择用药(如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病人、心脏手术后病人、肝肾功能不全病人、中枢神经损害病人、创伤病人等)。此外,应考虑药物作用的维持时间,根据单次静脉注射后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的不同,可将镇静镇痛药物分为超短效(作用时间<5min,如异丙酚),短效(<15min,如咪唑安定、阿芬太尼),中效(<30min,如chlormethiazole)和长效(>30min,如安定、吗啡和度冷丁等)。应强调在一些病人,药物的作用时间可能明显延长。各类药物在危重病人的镇静镇痛治疗中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对于数天之久的镇静镇痛,可采用长效药物,而在最后的24h改为超短效药物以便长效药物的预期从体内清除。
可在采用长效药物后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采用拮抗药,然而,在危重病人采用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可因疼痛、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导致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采用苯二氮革类受体拮抗药氟吗泽尼(flumazenil)较为安全,其适应证包括:①机械通气需脱机的病人;②单纯苯二氮革类药物过量;③脑亡测试;④昏迷的临床诊断;⑤肝性脑病等。
夜上海论坛 总之,在危重病人、创伤和手术诱发的机体应激反应,特征性地表现为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对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恐惧、焦虑和疼痛可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研究表明适当的镇静和镇痛治疗有利于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危重病人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应当强调在危重病人镇静药和镇痛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因此,必须注意给药剂量个体化,对镇静、镇痛强度进行经常性的监测。
参考文献
[1]WoodhouseAetal.Anaesthesia,1997;52(10):949.
夜上海论坛 [2]ThorpeSJetal.Anaesthesia,1997;52(12):1144.
1.1教学准备
1.1.1培训师资队伍在实施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通常将教师比喻为“灯塔”,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所以,教师具有关键的引领作用。本教研室的师资长期以来习惯了讲授式教学方式,虽然部分教师也参加过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但对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尚较为陌生,甚至心存疑虑。为此,本教研室采取了送出去、请进来2种方式培养师资。送出去即选送骨干教师到有成功经验的院校实地学习、考察,理解PBL教学模式的精髓和实质,学习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回来后交流学习收获,带动并影响更多的教师;而请进来即由学校教务部门请外校优秀的PBL教师来本校进行PBL教学模式的培训。通过以上方式,使所有参与PBL教学模式的教师对PBL教学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任务等有了正确的理解。
夜上海论坛 1.1.2准备教学资料药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分为6个模块,即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内脏系统药理学(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等)、内分泌系统药理学、化学治疗药物药理学等。本研究决定将上述内容重新整合,75%学时采取PBL教学模式,仅保留25%学时采用传统讲授方式教学模式,主要涉及药理学基本框架知识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药理学总论、抗心律失常药等。其中对采取PBL教学模式的内容,打乱原有教学顺序,突破原有章节界限,将不同章节有机结合起来,如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和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综合在一起,而将镇痛药与解热镇痛抗炎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现行的教材均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编写的,不适合PBL教学模式使用。确定PBL教学模式的内容后,本教研室群策群力组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分头编写符合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料和病例,每一病例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2个版本,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病例的内容从易至难,并很好地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生理、生化、微生物等基础知识衔接。编写完毕,再经过反复论证,才定稿。
1.1.3建设硬件设施规范的PBL专用教室内布局应与圆桌会议室类似,四周有足够的黑板或白板供学生使用,墙上的挂钟让学生能自行掌控讨论节奏和进程。由于改建教室花费较大,本教研室采取了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办法,定做了几块移动式白板,置于教室周围,满足了PBL教学模式的需要。
1.2教学实施
1.2.1分组开课前要求课代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以不超过4人为宜。在每个学生小组中选1名组长,每次上课前1周,教师将病例交给学生,由组长分配给组员,有重点地分头收集相关资料。
1.2.2课堂讨论首先组织学生归纳病例中的重要信息,罗列与药物使用相关的知识点及拟讨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准备情况就相关问题进行重点发言。涉及的知识点和关键论点要求学生写在白板上,每次课结束前,由教师或学生以白板上归纳的内容进行总结。
2PBL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