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外文化的交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一方面,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又无时无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
夜上海论坛 一、借词反映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首先是物质文化产品的交流。古代中国从西方引入的物产有葡萄、苜蓿、胡瓜、胡桃、胡豆,等等。现代从西方引入的物产更为丰富,如:维他命、吗啡、盘尼西林、布丁、三明治、威士忌、啤酒、芝士(奶酪)、夹克衫,等等。
匈奴(包括北狄、胡)以及西域各国的物产,于汉代时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各种异域物产的借词,便很自然地出现在上古书中。例如:葡萄――《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通西域得葡萄苜蓿于大宛,可见这两种东西都是张骞带回来的。葡萄《史记》《汉书》作“蒲陶”,《后汉书》作“蒲萄”,《三国志》和《北史》作“蒲桃”。最近据杨志玖考证,葡萄一词当由《汉书・西域传》乌戈山离的扑桃国而来。扑桃字应作“扑桃”,它的所在地,照徐松说就是《汉书・大月氏传》的“达”,照沙畹说就是大夏(Bactria)都城Bactra的对音。因为这个地方盛产葡萄,所以后来就用它当作这种水果的名称。
夜上海论坛 二、借词反映文化艺术的交流
文化艺术,包括舞蹈、音乐、体育等方面。早在中古时期,这方面的交流已相当活跃。古代借词,如波罗球(一种马术球戏)、胡琴、琵琶、胡笳,等等;现代借词,如排球踢踏舞(titup)、芭蕾舞、恰恰、桑巴、探戈、扑克、卡拉OK、舞厅等。
柘枝舞――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各种教坊乐舞里有一种叫做“柘枝舞”。唐沈亚之《柘枝舞赋》序说:“今自有土之乐舞堂上者,唯胡部与焉。而柘枝益肆於态,诚足以赋其容也。”晏殊也说这是一种胡舞。《唐书・西域传》云:“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文献通考・四裔考・突厥考》中记有柘羯,当亦石国。凡所谓者舌、赭时、赭支、柘支、柘折以及柘羯,皆波斯语Chaj一字之译音……
夜上海论坛 琵琶――《释名》:“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向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此为名。”它与今天的乐器琵琶的形状似不相同。
三、借词反映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
夜上海论坛 可超越国界,宗教文化更是冲破国界,在世界各地自由传播开来。古代中国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因而汉语中有大量借词源自印度佛教语汇,如“三生有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三灾八难”等。近代汉语借词,如基督教、也里可温、伊甸、耶和华、撒旦、夏娃、亚当、教堂、伊斯兰教、、穆斯林,等等。
袈裟――也译作“迦沙曳”,梵文音译词。唐代《玄应音义》对这个词的字体变化作了介绍,“袈裟”是佛教僧尼的法衣。
夜叉――梵文音译词,也译作“药叉”“夜乞叉”,佛教认为夜叉是一种吃人的恶鬼。不过,夜叉的种类有好几种,有一种夜叉是护佛的天龙八部之一。
夜上海论坛 世界――原使梵文loka,音译为“路迦”。《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法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典上的“世界”本是一个时空概念,后来只有空间概念,成为汉语的习用词。
四、借词反映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便与西方进行过科技文化的交流。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便是一个证明。近代,西方科技知识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这些中外科技文化知识的交流,使近代汉语出现许多过去所没有的近代西方科技新词。如机器、几何、风扇、重心、螺丝、地球、齿轮、比例、起重、测量、曲线、自动、数学、标本、赫兹,等等。
总之,借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记录,它为我们展示中外不同民族交往中,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踪迹。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陶瓷;文化;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63-0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个承前启后、大放异彩的重要时期,陶瓷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一、唐三彩、越窑青瓷对外销售起到的影响
唐代陶制瓷技术非常精甚,有“皓洁如玉”、“红霞满天”之称。销售国外的主要有唐三彩、越窑青瓷。
(一)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工艺美术中成绩最卓著者。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装饰或者釉色等,在陶瓷使上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据考古证明,唐代陶瓷在当时的亚洲各国受到普遍的欢迎,远至非洲的埃及也大量进口中国的陶瓷。输出国外的陶瓷被异域人民大量采用的同时,许多国家开始模仿中国陶瓷生产各类仿制品。例:非洲巨大的制陶瓷中心——埃及的福斯塔特窑场的制陶工匠,模仿中国的唐三彩,制成了多彩釉陶器和多彩刻线纹陶器,福斯塔特窑藏的七十万古陶片,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模仿中国陶器的。八九世纪时,当唐三彩输入波斯之后,在本地很快就出现了多彩彩纹陶器和多彩线刻花纹陶器,人们将这种华贵的陶器形象地称作“波斯三彩”。日本奈良县山道郡都祁村神龟六年(公元729年)墓出土的三彩陶壶残片——即日本陶瓷中上称谓的“奈良三彩”也是学习中国唐三彩的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朝鲜仿唐三彩烧造出“新罗三彩”。在今天的北非、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包括埃及、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有唐三彩。
(二)越窑青瓷
夜上海论坛 越窑青瓷釉色青翠,类冰类玉,在唐代受到了普遍赞誉。如顾况的“舒铁如金之鼎,如泥似玉之瓯”;猛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郑谷的“茶新换越瓯”。这些都反映了越窑的特点,和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也不断提高。1974年在浙江宁波余姚江的唐代出海口打捞出一艘唐代沉船,从中起获数百件瓷器,主要是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彩瓷。据专家考证,这些瓷器是准备销往日本或朝鲜的。
二、唐代陶瓷文化与日本的交流
唐代繁荣的经济,昌明的陶瓷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自630年日本就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学者和僧侣们,把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引进日本,有力的促进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遣唐使是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主要职责是政治上发展与中国唐朝的和睦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产物,文化上积极吸收丰富的文物制度,随使入唐的还有留学生、学僧是一群热情的民间使者,他们为探求新的知识不畏艰险,横渡大海来到长安,如饥如渴的吸收唐代文化,他们在学习中国陶瓷技术的同时,注重将中国陶瓷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结合,在学习与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本传统陶艺的基本格式。
夜上海论坛 外来文化对唐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外来文化使唐代陶瓷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唐代陶瓷艺术家在构思产品、设计器型,总是和使用对象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使用要求以及习惯爱好、欣赏水平等紧密联系起来。和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较,唐代陶瓷造型的明显变化,逐渐趋向实用性如器皿的颈部加长,或安上把手,壶类多加以短嘴,以后短嘴又逐渐加长,为了更适合倒出液体。这些反映了生活方式的进步。造型中也运用较大的弧度的外向曲线,陶器的造型近于球体,造型变得朱圆玉润。
唐代陶瓷艺术家为了适应出口的需要,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在陶器皿上设计出一些社会适合的纹饰,从而使西方文化在陶瓷制品上留下了见证。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青釉风头壶,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壶身堆贴和刻印的联珠,忍冬、葡萄饿身披轻纱,扬手举足做舞状的,也是波斯器常见的纹饰,但配上龙风装饰却融化为中国的风格。长沙窑一些器物的装饰也出现了伊斯兰风格。在扬州出土的黄釉绿背水壶上写了意为“真主伟大”的阿拉伯文。这些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都在唐代陶瓷造型和装饰上表现出来。
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照搬更不是消失自己的艺术特征,唐代艺术家在吸取外来文化营养时,善于把它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使得中国陶瓷艺术不断的推陈出新。这一时期风格很有特色,古朴雅致 朱圆玉滑,光彩润泽,每一件都展示了东方神秘古雅的魅力。充分表现了古人的审美观,美学理念,是瓷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里程碑,是艺术史上的颠峰。
首先,回顾近十年高考试卷,其与本专题有关的主观题如下:
夜上海论坛 1.2002年全国卷第40题:通过呈现“丝绸之路示意图”,考查有关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名、沿路所反映的宗教艺术成就,及西汉和唐政府的管辖机构。
2.2005上海历史卷第34题:通过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进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
3.2008广东单科卷第27题:以启蒙运动时代、后的近代不同阶段,西方对“中国形象”的不同看法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及原因。
夜上海论坛 4.2009海南单科卷第27题:通过简短材料,考查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其评价,从中洞察西方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5.2012年广东文综卷第39题:以“science”“代议制民主”等词语和概念的变化,考查其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6.2012年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12题:以佛教和道教对唐代儒学的影响,考查唐代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特征。
7.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以“冲击—反应”模式,考查对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理解。
8.2012年重庆文综卷第37题:以唐代、近代中国、近代美洲的留学生为切入点,考查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夜上海论坛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从考题数量看,2002年以来,涉及文化交流史的题目共8道,2012年就占了4道。对该内容的考查有增加的趋势。从考题内容看,试题不断加强了对文明交往中的重要人物、关键事件的理解。从命题立意看,试题突出强调了不同文明交往间的认同、融合,互赢共进的文化精神。这些提示我们在复习中外文化交流史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那些人和事。
“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是由普鲁士人李希托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提出来的。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经无数城邦、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道路上的有商队与僧侣、朝圣者与游客、学者与技艺家、奴婢和使节。这一幅幅历史画卷便形成了“丝绸之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唐代的景教、元代的方济各会),以及祆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都是经这条路线传入中国的。中国早期的养蚕术、造纸术和印刷术和自然科学等无数内容也是经由该路传出去的。①研究丝路史,既涉及欧洲大陆,也涉及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以及鹰洋(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那么它还可以包括美洲大陆。它在时间上已持续了近25个世纪,几乎覆盖了世界五大洲。②可见,“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新课程教材、教学都重点强调了新航路的开辟,但并未突出“丝绸之路”,教材只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简略提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高度关注,以下三点尤为不应忽视:
夜上海论坛 一是丝路的开通是路线两端帝国共同推动的结果。《新全球史》记载:古帝国的建立极大地拓展了远距离贸易的范围。汉帝国维持着中国的秩序,使中亚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状态。帕提亚王国在波斯取代了塞琉古王朝,把它的权威扩展到了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帝国给地中海地区带来了秩序。而在印度,贵霜帝国和其他一些小邦国也为远距离商贸活动提供了安全和稳定,尤其是在印度北部地区。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二是丝绸之路的负面影响。《新全球史》记载:同一样,传染性疾病也沿古典世界的商路不断蔓延。附着于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病原体有机会离开它们原初的环境,攻击那些对这种疾病没有遗传免疫力和后天免疫力的人群。这种传染病往往导致人口死亡。公元2世纪至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传染病。最具破坏力的疾病应该是天花和麻疹,淋巴腺鼠疫在这时可能也爆发了。而这一时期,人类没有抵抗力、免疫力和药物对抗这些疾病,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④
三是丝绸之路的兴衰。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明代郑和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顶点,以后逐渐衰落。
为了突出以上内容,我原创了如下试题:
夜上海论坛 [原创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典帝国的建立极大地拓展了远距离贸易的范围,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都处在一个或另一个古典社会的影响范围之内。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连接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非。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因为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而另外一些东西,也利用了丝绸之路所提供的安全、可靠地进行长途旅行的机会。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同时,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旅行者如病菌也穿过丝绸之路,在遇到新的感染人群时引发毁灭性的瘟疫。到古典时代末期,在丝绸之路上蔓延的传染病引起了中国和地中海地区人口的急剧下降,在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也同样导致了人口下降。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所谓“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夜上海论坛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夜上海论坛 材料三:在1400—1800年间,欧洲航海家的一系列杰出的探险之旅将他们带到了世界上除极地以外的各个海域。航海事业是昂贵的事业。然而私人投资者与政府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保险业,并且为船队提供先进的航海技术。探险还带来了额外的好处:欧洲的水手绘制了世界海图,对世界地理状况的认识也更为精确。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商人和水手建立起通信、交通和交流的全球网络,并且从中大大获益。
夜上海论坛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夜上海论坛 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夜上海论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丝绸之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文明交流方式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参考答案:(1)因素:汉代丝织业的兴盛;张骞通西域的促进;古典帝国扩张的推动;远距离贸易的需要;商人和旅行者的利益诉求。
影响:促进了双方经贸、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引发了疾病的扩散性蔓延,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的混乱。
(2)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夜上海论坛 (3)结局:郑和下西洋后,航海事业衰落,丝绸之路不再兴盛;欧洲的探险之旅(或新航路开辟)后,航海事业蒸蒸日上,世界交往不断扩大。
夜上海论坛 衰落的原因: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贸易环境的恶化(如海盗、倭寇等);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
扩大的原因:政府的鼓励;商业动机的驱动;航海技术的保障;航海知识的进步;航海家的探险活动频繁。
命题解析:此题围绕“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这两条文明交往的路径设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两点:一是丝绸之路开通原因的复杂性及其消极影响;二是从文明交往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回答此题,既要仔细阅读并善于归纳材料,还要全面思考。如第(2)问既要考虑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也要兼顾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因素;第(3)问既要答“衰落”也要答“扩大”的原因。这些都是考生容易失分的地方。此内容还可变换角度出题,如将丝绸之路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所倡导的文明平等交往理念,与新航路开辟后的文明扩张思想进行比较设题。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和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受到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①梁启超指出:“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②这两次中外文化大交汇,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我们理应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复习中突出这两个阶段。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学的系统传入,对中国哲学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了巨大的启迪作用。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的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大量的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一“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强劲生命力。①佛教绘画传人中国后,隋唐画匠(如吴道子)迅速地从佛画的绚丽色彩与宗教题材中汲取营养,大大提高了民族绘画的技巧与表现力。魏晋隋唐的雕塑壁画,也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中外文化大交汇的第二次开端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耶稣会士来华。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实验等,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部分。这些西方文化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欧氏几何及其演绎推论对中国思想界来说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火器的使用、望远镜等仪器的介绍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家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②
为了体现以上理解,我原创了如下试题:
夜上海论坛 [原创题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汉末,佛教传入后,最初只被当做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老百姓很少接触……东汉末年,佛教开始流向民间,在社会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进一步发展。外来佛教和各种思潮和典籍以空前的规模涌进内地。可是在它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及传统思想——儒学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在儒、释、道之间迸发了广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论战和斗争。佛教经过不断的中国化而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至宋元时代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明代中叶,罗马教廷配合欧洲殖民势力向世界扩展,在葡萄牙的支持下,通过澳门,派出成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出入京师宫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布天主教。据统计,自1581年至1712年,来华耶稣会士共249人。在早期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欧洲传教士中,有开创之功者,是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随着欧洲传教士的东来,西方的医学、光学、建筑学、美术、工艺、哲学、音乐、语言学等也纷至沓来。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要而言之,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
夜上海论坛 ——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夜上海论坛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宋元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文化领域出现的突出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夜上海论坛 (3)根据材料并结合具体史实,谈谈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点:佛教信仰由上层扩大到民间,再渗透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由最初的宗教生活发展为中国的佛教文化。
原因:佛教教义适合古代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统治阶层的提倡;知识分子的理论加工、改造;佛教内容的不断汉化、儒化。
(2)现象:西学东渐。
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方传教事业的扩大;一批为宗教事业献身的耶稣会士来华;中国开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
夜上海论坛 (3)梁启超认为,晋唐与明末的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这是符合事实的。
晋唐之际,随着佛教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消化了佛学。如:佛学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思想中,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态势,最终导致宋明理学产生;石窟艺术深受佛教影响;隋唐绘画题材多与宗教有关;隋唐乐舞也受印度艺术影响。
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如: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西方天文、地理、火器等知识使中国人开阔了视野;欧洲的水利方法也出现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讲求实证,重视实际的学风影响了明清学者。
夜上海论坛 可见,外来文化的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活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命题解析:晋唐之际佛学对中国的影响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是教材编写者没有强调、教师教学并不注重的两个重要问题。笔者以此设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回答第一问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时,要注意考虑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佛教内容的发展及文化人士的作用三个角度;回答第二问“西学东渐”的原因时要考虑西方与中国两方面的作用;回答第三问时要注意找准史实,并突出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此内容还可变换角度出题。如可单独设题考查佛学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及“西学东渐”的具体概况,或者直接考查晋唐与明清两个阶段的文化特点。
中西文化的交流是通过人实现的,而传教士则充当了其中的重要角色。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影响最大。耶稣会士来华,固然意在传教,却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成为当时“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①他们的传教活动产生了三大影响:一是他们中不乏饱学之士,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启发了中国文化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历程;二是他们为了传教,必须研究中国固有文化,改穿儒服,学习汉语满文、读经赋诗,成为第一批西方汉学家;三是他们将来华见闻和中国古籍介绍给西方,向西方传播中国现行制度、社会状况、礼仪风俗等,起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②
在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欧洲传教士中,有开创之功的是利玛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掀起了“耶稣会士研究热”,利玛窦研究首当其冲。197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吕同六的《沟通中西文化的先驱者——利玛窦》一文。该文认为:利玛窦“为我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在意大利有人称他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粗略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7月,大陆地区出版的有关利玛窦的专著(含编、译著)有30余种;发表的论文达350余篇。世纪之交,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出千年来对中国历史进程及中外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人有4个,利玛窦名列其中(另外3位是马克思、列宁、马可波罗)。③
夜上海论坛 对于近代传教士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抹杀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为了突出以上内容,我原创了如下试题:
[原创题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夜上海论坛 材料一:最初,利玛窦以为和尚是中国人所崇拜的,所以他削发为僧,披袈裟。结果和尚装束不但不受人尊重,反而招来了麻烦。他及时吸取教训,改成儒者装扮,头戴方巾,身穿儒服,自称道人,行秀才礼。他摸准了中国高级官僚的脾气,因此,每到一地,故意赠送或展览陈列当时中国没有或者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西洋物品,打动那些贪财官吏及皇帝的心,从而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找到保护人,站稳脚跟。当时中国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了富国强兵,渴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交往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徒,成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柱石。经过多年努力,利玛窦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用中文撰写文章和著作。万历三十四年(1606),利玛窦在北京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利玛窦首次把古希腊数学名著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利玛窦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八年,写了十六种译著,其中流传最广、史料价值最大的是《中国札记》,后被译成多种文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夜上海论坛 材料二:传教士译介中国情况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中文语法、会话和字典;中国儒家典籍译介;有关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著述,包括会务报告、信件和日记等;中国文学艺术的译介。根据英文《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创办)1849年的书目,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传教士向西方译介的出版物达400余种。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的30余年间曾译介了139部科技书籍和工具书。当时与傅兰雅先后合作翻译和编辑的中国学者有徐寿、徐建寅(徐寿之子)、华衡芳、李善兰、王德均等20多人。在旧中国十几所著名的教会大学里,中国教师的比重远远超过外籍教师。例如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经办的燕京大学,曾重金礼聘一批中国籍教授到该校执教,昊雷川、刘廷芳、陈垣、顾领刚、冯友兰、梁士纯等学者都曾在燕京大学教过书。教会医院的大部分医疗和护理工作是由中国籍医务人员担任的。其中贡献较大的有黄宽、石美玉(女)、颜福庆和张孝赛等著名医生。
夜上海论坛 ——摘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夜上海论坛 材料三: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借以张国威”“借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隔阂),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摘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夜上海论坛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评述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
夜上海论坛 参考答案:(1)原因:了解、遵从中国的风俗民情;拉拢和投靠上层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阶层;熟悉中国语言文字,掌握交往工具。
夜上海论坛 (2)传播基督教文化;译介中国作品;介绍西方科技;创办报刊、教会学校、医疗机构;声援民主运动;进行思想文化侵略。
夜上海论坛 扩大了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有利于中国学习西方,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夜上海论坛 命题解析:此题围绕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设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外来文化在中国成功传播的策略(材料一),及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材料,全面归纳要点;回答第(2)问时先要“述”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再加以全面评论。此内容还可变换角度出题。如选取艾儒略、南怀仁、李提摩太等传教士的相关活动命题。或者关注近代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作的贡献命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32-01
依据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方针,初中的英语教学应该将文化逐步渗透给学生,一般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接受跨文化教学的意识来达到教学目的。怎样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
1 注重渗透中外文化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有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历史。虽然现代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封建观念却在时间的帮助下在人们的脑海中稳稳地驻扎。在人们生存的过程中,形成了注重血缘关系的思想,长久以来强调尊卑有序、注重等级差异。这些在日常称呼中就有所体现。例如从亲疏关系上面看,当孩子称呼父母的爸爸妈妈时,有爷爷和外公、奶奶和外婆之分。这就是基于男方的亲友对于孩子来讲是"里",而女方的则是"外"。并且性别不同,很多称呼也迥然不同。但是在主张平等的西方国家就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截然不同,他们的称谓相对我们而言比较简单,爷爷和外公并没有区分开来,而是统一用"Grandpa"来表示,相同的,奶奶和外婆也用同一个Grandmother来称呼。
夜上海论坛 "尊老爱幼"是我们一直遵行的美德,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不过在西方却与我们国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我国,在公交车上面看到了有老人没有座位,这时候年轻人让座会赢得老人以及旁人的赞扬和肯定。但是在西方如果你让座给老人,他们经常会面对怒色的说:"Don't worry about me , I don't think I am old."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西方很多国家中,他们都不喜欢"老"这个字眼。因为在他们眼中,被别人说自己老,就意味着自己对于社会没有意义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具有强烈的不服老的精神,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已经被社会所抛弃的人。除此之外,中西有较大差异的一点就是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时的表现。受礼于谦逊的传统思想影响,我们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会表现得很谦虚,喜欢贬低自己而非突出自己,经常会说:"哪有,哪有"或者"您过奖了"等。但是西方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受到赞扬的时候会欣然的接受,并对夸赞自己的人说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当教师在讲解"Thank you very much."这句话时,除了对句型和语法进行剖析解释以外,还要将这句话所使用的场合介绍给学生,并做一些情景练习。
2 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展开西方文化渗透教学
我们所接触的英语各种教学内容无论课本中的Reading、Project,还是平时试卷中的听力、单选、阅读、完形填空等无不隐藏着文化底蕴。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拥有大量的这样内容Unit 1 Canada--land of the maple tree介绍了加拿大的地理、文化、人文等,此单元中的project:Is Australia really a sporting nation? 而又侧重介绍了Australia 的体育文化,其它的文章如:The Acropolis now, The Imperial Tombs;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 等都分别以某一物如雅典卫城、帝王之墓、国旗等为载体,揭开了掩盖其在之下的人文、地理等深沉的东西。在平时的试卷中,富含文化的信息的内容也很多,很多阅读理解中引用原著等,如:《Pride and Prejudice》《Tess》等,所有这些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个逐步积累西方文化底蕴的过程。以上我们提到的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西方的文化意识渗透。但本人认为英语教学中除了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外,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我国的事物及概念,从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创造力(陈申,1999)。让我们的学生能用英语清晰的表达中国文化。
3 打开学生的思路,从情景交流中感触真实语境
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创造语境,而如果想要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英语的使用和西方的文化,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打开学生思路,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极强的学习气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像,令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影像资料了解语言交流中应注意的表情、动作以及一些外国文化。影像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英文原版的电影或者歌曲等,这样才不会失去学生与语言和文化交流的真实性。此外,还可以在西方的圣诞节来临之际向学生展示有关其圣诞文化的知识,也可以将其与中国的春节作对比。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交流环境。
4 开展专题介绍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夜上海论坛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夜上海论坛 (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夜上海论坛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夜上海论坛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缺点是笼统思维,强调直觉,轻视分析方法。”这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表现较为突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达礼让心理的引导,我们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表达观,这种思维差异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有体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在完成系列重大科研任务后,返回舱于6月26日顺利返回地面。随后,在中国航天控制中心举行的返回舱开舱点验仪式上,著名军旅书法家李洪海先生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中国梦》在搭载物品中,格外引人瞩目。这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是李洪海先生应中国航天控制中心之邀,专门为“神十”发射而精心创作的,经过层层筛选,严格审查,最终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件寄托了中华民族美好愿望的书法作品,伴随“神十”遨游太空,并与3位航天员乘返回舱一起安全着陆。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洪海的书法曾100多次获奖。2001年10月,在法国巴黎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书法作品展览上,他的一幅书法荣膺金奖。2004年,李洪海荣膺中国书画艺术终身成就奖,并被评选为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2009年,他被评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功勋奖。2010年,应外交部邀请,李洪海赴毛里塔尼亚、法国举办“舞动的中国文化”个人书法作品展,受到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此外,李洪海先生还创作了《毛笔黄金格习字法》、《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李洪海书王羲之兰亭序》等书法专著,《李洪海学录雷锋日记》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3年7月2日荣获首届出版奖图书奖。
夜上海论坛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强烈的民族文化感染力,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洪海先生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书法推广到世界,其书法作品被列为赠送外国国家元首和社会名流的礼品,多次应邀为中央有关部门创作书法作品,使书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赞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书法外交大使”。
李洪海说:“中国书法是世界上一种绚丽和奇特的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根,很多外国人是通过书法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在国际交往中有时能发挥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夜上海论坛 多年来李洪海遵循恩师启功先生的教诲,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做人和工作的准则是:勤于思考,兢兢业业,诚信为本,谦虚谨慎;善解人意,广结善缘。 (本文为节选)
夜上海论坛 摘要:经济全球化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拥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而在国际贸易中,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与发展,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其中媒体、政府以及对外贸易自身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时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品牌文化产品、观念滞后,缺乏创意思维、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等。因此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刻不容缓。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夜上海论坛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夜上海论坛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夜上海论坛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文化外交;文化产业政策;“韩流”文化
[DOI]10.13939/ki.zgsc.2017.09.062
1 引 言
在全世界和谐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作用日益显露,文化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竞争的一大方向。
作为一个在世界上雄踞东方的泱泱大国,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引导世界正确看待中国崛起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拥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但在国际新环境下却显得有些没落。原因主要在于我国文化外交的方式和策略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夜上海论坛 作为我国邻国,并与我国有着一脉相承的韩国,在通过文化外交扩大本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韩流”文化。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韩国文化外交和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梳理,从中总结经验为我国的文化外交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提出建议。
2 韩国文化外交产业政策
2.1 韩国的外交产业发展历程
韩国的文化产业政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夜上海论坛 第一阶段为起步成型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为了恢复经济,金大中总统执政期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并且马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政府规划来扶持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相继推出了《文化产业前景》、《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第二阶段为大力扶持阶段:卢武铉执政时期,韩国文化产业更是因为效果明显而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2005年还制定了在2012年进入世界五大内容产业强国行列并成为东北亚旅游中心的发展目标。效果显著的“3C”战略产生于此时期,韩国政府以“文化立国”为基本战略,以“援助但不干涉”为原则,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予以保护。
第三阶段为成熟进击阶段:李明博总统上台后,韩国政府发表《文化蓝图2012》和《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计划》确定了韩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四大发展目标和五大核心战略,通过政府规划明确地指出了韩国文化外交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
第四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朴槿惠总统在2013年刚一上台就针对韩国文化产业现状提出了“创造经济”的发展思路,非常成功地将“韩流”和韩国的先进的IT结合在一起。韩国文化产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2 韩国文化发展的长处与不足
夜上海论坛 韩国文化势头正旺,各种管理模式已经成型,在文化生成方面属于世界领跑行列。
首先,韩国的文化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韩国文化产业现已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韩国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游戏与影视剧成为其中的龙头产业。
其次,韩国的文化产业政策还有效地促进了韩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韩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其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实质性发展。在2009年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中,韩国的表现极其抢眼。前英国总统布朗举办的晚宴上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的座位紧挨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就是一大佐证。而韩国因为文化产业比重之大,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最小,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但与此同时,韩国政府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隐患。韩国文化大都有政府扶持,虽说以“扶持但不干涉”为原则,但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过分依赖政府保护和扶持的倾向。一旦国家掌控发展方向出现错误,那对韩国文化将是致命的打击。
3 我国目前的文化外交水平以及文化产业政策
3.1 我国的文化外交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现状
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已有巨大进步。我国文化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发展,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约为25829亿元,占GDP比重3.82%。“互联网+文化”在2014年就现增加值2429亿元。近年来提倡的“走出去”政策也得到巨大发展,逐渐重视国内国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良性促进的健康发展模式。
夜上海论坛 但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弊病。
首先,体制上和制度上存在阻碍。因为我国文化产业起步在计划经济时期,地方部门政府为主体,其他行政部门为辅,难免会有地区保护问题。这就使得其间的平衡都有些问题,缺乏公平性。地方差异明显,各自为政,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情况的发生。使得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阻碍,降低创新的积极性。
夜上海论坛 其次,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力度不够。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存在很大问题。对进出口文化保护,金融扶持方面仍匮乏。在国际文化日益复杂的大环境中,国家相应的文化保护政策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最后,我国文化产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严重。文化产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仍受影响与计划经济政策。地方各自为政,虽然文化企业数量剧增,但方向和职能重复却也大有其在。近年来,文化园区大量建设也造成了文化产业资源的极度浪费。
3.2 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建议
夜上海论坛 3.2.1 建立系统完善的法规政策
夜上海论坛 颁布完善的政策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时期的当下,宽松但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就是首选。并且要学习韩国在这方面的基本原则:“援助但不干涉”,要发展文化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主动性,让企业在国家大环境保护的情况下自主发展。要致力于改变国内地区各自为主的消极局面,真正产生百花齐放的局面。
夜上海论坛 3.2.2 经济是文化的根本
夜上海论坛 及时注入大量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家的投入仍是占比最大。我国目前在文化产业的投入相对略显缺失,应该积极去制定包括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和提供贷款等全面完善的经济政策。总体来说,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政府扶持:①政府直接拨款,国家财政还是主流;②完善企业贷款所需程序,尽量简单方便;③在税收中实行优惠政策;④国家主导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走向世界。
3.2.3 政府提供技术支持
夜上海论坛 政府应该及时帮助文化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国家要统筹发展,在必要时支援困难企业。下设相关机构,委派相应技术人才。
3.2.4 后备人才才是未来
作为一个还没有步入大学的高中生,笔者认为国家应在这几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作为:①向中小学生展示完整全面的文化产业现状,引导培养相应人才的可塑性发展;②成立相应机构,整体负责人才的培养和规划,引进优秀人才;③大学院校已经是术业有专攻,国家应该正确建立奖惩制度,激发大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热情。
4 结 论
夜上海论坛 在文化产业日益繁盛的今天,各国都致力于文化的建设。而其中主打文化牌的韩国对中国的发展就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夜上海论坛 本文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外交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介绍了在这方面成绩显著的韩国,以及其相对应的韩流文化。著重阐述韩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发展以及平稳前进的现状。强调了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消极影响。并就韩国在世界舞台上国际形象的变化与其文化产业在世界的发展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做出了基本的优缺点评述,并就借鉴韩国政策后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夜上海论坛 笔者在文章的构建过程中明晰了当下文化发展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对这个科技高度发达、文化繁荣产生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对笔者日后大学专业方向有强烈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翟璐.韩国文化产业政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向勇,权基永.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107-112.
夜上海论坛 [3]何爽.韩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及启示[D].沈阳:东北大学,2014.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夜上海论坛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夜上海论坛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夜上海论坛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夜上海论坛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夜上海论坛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夜上海论坛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夜上海论坛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夜上海论坛 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夜上海论坛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夜上海论坛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关键词:流行文化;渗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夜上海论坛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彭增安和陈光磊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里指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既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文化的作用,离开语言,文化就没有了依附,就成了无本之术,无源之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的日常交际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会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1]
丁迪蒙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技巧》中指出:“作为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心理和习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细密,文化又借助语言得以不断发展。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虽然是相互促进的,但语言形式和文化形式却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2]
夜上海论坛 刘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语言和文化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都是人们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的,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社会性、系统性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语言也同样具备。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去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文化的形成需要语言来表达,文化的保存需要语言,特别是书面语的记载。[3]
因此可知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与文化谁也不能离开谁而单独存活。我们知道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教授母语为非汉语人的汉语,所以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融入文化的因素。文化的种类很多,包括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我们在教授学生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主流文化的因素。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流行文化”也应该融进语言教学中。因为口语课也属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主要是研究“流行文化”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2.“流行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夜上海论坛 2.1流行文化的定义
关于“流行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夜上海论坛 高宣扬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4]
杨帆认为,“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参与,并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况与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它通常借助于这个时代先进的媒介工具传播与消亡,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
夜上海论坛 李兴武认为,“流行文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的世俗的大众日常生活文化。[6]
根据“互动百科”的解释,“流行文化”包括消费文化、休闲文化、物质文化、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通俗文化等概念。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还可以包括头条新闻、政治时事、社会热点,等等。
夜上海论坛 通过以上各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流行文化”理解为大众所喜爱的并热情追求的一种潮流文化。
2.2“流行文化的特征”
夜上海论坛 看完关于流行文化的定义,我们再来看一下“流行文化”的一些特征。
一是前卫、时髦,颠覆传统文化,这样就很容易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具有时尚性;二是比较容易理解,具有通俗性;三是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具有煽动性;四是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五是流行文化存续的周期相对较短,更新换代快,符合青年学生好动而又富有变化的性格特点。六是流行文化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世界性,有些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例如“音乐”、“舞蹈”等等。[7][8][9]
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渗入流行文化的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话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抓到学生的兴奋点,与学生有隔膜的话题,学生就很难表达出来。那么,学生就会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感到无话可说,这就不能完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渗入“流行文化”是一个能帮助学生对口语教学产生兴趣的方法。
3.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原则要求渗入“流行文化”
夜上海论坛 3.1.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法遵循的是“我教你学,我讲你记,我问你答”这种模式;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没有变化的教学法很容易把语言教学搞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致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局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目瞪着两眼茫茫然,或者不停地翻词典,甚至打瞌睡。所以现代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更多地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老师要用趣味教学法,将课堂上训练游戏化,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大部分时间只充当导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性,收到很好的效果。从“流行文化”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把“流行文化”融入口语教学中,学生会很感兴趣,所以会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性。
3.1.2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对外汉语课堂还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紧张和恐惧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结果。“流行文化”的渗入就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夜上海论坛 3.2口语表达的过程需要“流行文化”的渗入
陈昌来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指出:“口语表达是人脑对意义进行编码处理,并由发音器官来执行,最终将意义装换为声音的过程”。[10]
只有当学生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的时候,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材料才会很容易地激活,他们才会有话可说。如果叫他们去讨论一个令他们十分枯燥的话题,那他们可能不去搜索已经储存在他们大脑中的记忆。这样即使想说点什么,也没有语料支撑。那么就会导致口语交际过程的失败。所以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流行文化”是广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文化,我们的留学生也大部分是青年人,所以在口语课上渗入“流行文化”必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夜上海论坛 4.“流行文化”所要涉及的其他方面
“流行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我们了解了,但是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我们要慎重选择,因为有一些所谓的“流行文化”是对青少年有害的,如“流行文化”中的“奢侈文化”我们就应该避免。但当作话题来谈谈好与坏也是可以的,必须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尽量选择一些对他们有益的“流行文化”。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秦汉时期 中国西南地区 对外文化交流
一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概念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的西南地区,古代称之为梁州,在《尚书 》中的《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而且在东汉应劭《地理风俗传》解释道:“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名梁州。”[1]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属于“南夷”和“西夷”的范畴,统称“西南夷。”[]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地域中,它并非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不与秦塞通人烟的与世隔绝,正是在如李白写到的《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 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
三星堆遗址位于距中国四川广汉城西7公里,距南兴镇4公里的鸭子河畔,南距离成都约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连的三个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由于其古域内三个起伏相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年代为前2800年至前800年,分为四期,一期为宝墩文化(前蜀文化),二三期为三星堆文化(古蜀,前1600年以后),四期为十二桥文化(古蜀,主要遗存在金沙遗址),约相当于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目前正在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白剑认为,三星堆整体文明来源于夏王朝有缗氏(蜀族)携带而来。
夜上海论坛 三、西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使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另一件鼻梁上方镶嵌有高达66厘米的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纹,又像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显得无比怪诞诡异,为这类揉合了特点的硕大纵目青铜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和无法破解的含义。从上述的“千里眼”,“顺风耳”的造型,他们不单是中原文化中的传说中的仙人形象,而且大家应该注意到,他们中间有的人物造像,眼眶深凹,眼球突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青铜造像所塑造的“顺风耳”和“千里眼”等仙人形象,这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的思想表现,在《封神演义》中讲到武王灭商是有过这些仙人助阵,可见这是中原文化的传入而影响的,那么这又是怎么从中原地带传入到这个难于上青天的地方呢?对于这个问题童恩正先生在《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讲到的,人们沿着所谓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传入的,在他认为这些传播文化的载体多为羌人,他们在秦献公初立之年公元前384年,秦国的军事行动迫使羌人为避难逃亡而迁徙到西南地区。[3]另外在童恩正先生的《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考古发现及其研究》中指出“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由此开启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及亚欧大陆文化交流新阶段,至此到西汉中期,西南地区的文化较发达地带——巴蜀地区一直处于中原政权的直接统治之下,因此所采用的一些政策如移民实边政策等,对西南地区进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的中原模式改造,并且采用温和诱导型的文化改造,这对当地的文化无疑是一次挑战和有机的融合。”
四、西南地区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立人像面部特征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有发际线。立人像身躯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张,两只手呈抱握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铸造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 大立人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青铜大立人不是一件写实风格的雕像,从人物的骨骼上分析,他的躯体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长有这般躯体的人。
五、结语
笔者通过此篇小文章,从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物和人物造像的外观和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解析,与西方一些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器物进行比较的出了这一观点——早在上周时期巴蜀一带就已经和外界的中原及西方地区在文化上有着一定程度的交流,随着战乱后统一的秦汉时期的统治管理,中原文化进一步对当地原始文化进行了再一次的挑战和融合,而且在战乱和征伐中,甘肃等地的羌人为躲避战祸也迫使沿横断山脉一带迁入巴蜀西南一带,促使当地的文化与羌人带去的文化有一定的交流融合。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商贸的发展,伴随着商贸的步履西南地区的原始文化也在于其外来的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因此可以断定,中国古代的西南地区绝非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绝对封闭独立的一个单元,而是与中原地区及西方区域进行着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霍巍,赵德云.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中医;对外交流;文化输出;翻译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7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48
1 . 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诞生背景
中医翻译在走过漫长的道路之后,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努力,终于在2007年和2008年先后出台了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WHO西太区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主要为中医译名)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WFCMS)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这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是中医翻译和中医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两套方案出台已快六年,反思一下,我们觉得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有两点值得我们研究:一是在两套方案中,都体现了一定的保留中国文化的翻译策略,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中医对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大事。二是两套方案需要优胜劣汰,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最终只能有一套译名方案,得以推广。由于译名的最终统一还需较长的时间,而标准化的译名的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本文只探讨第一个问题,中医对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研究的迫切性。
2 . 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分析
夜上海论坛 从近代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一直处于文化劣势。长期以来,我国汉语译成外语的现状是译文向译入语(target language)和译入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靠拢。也就是说,把汉语译成外语时,尽量使译文和英语等西方语言和文化接近,以便于译入语读者(target language readers)理解和接受。在这种翻译理念的支配下,我们衡量译文优劣,实际上就停留在一个标准――读完译文后,读者是否感觉译文就像译入语读者用母语写的。换言之,只有看不出翻译的痕迹,看不出翻译腔的译文才算是好的译文。这种翻译实践的结果就是:完全只考虑了译入语读者阅读之便和向译入语文化归化,忽略了源语(source language)和源语文化(source language culture)的影响;加强了优势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影响;在一定程度客观导致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文化优劣观念。其实,正像语言没有优劣性一样,世界上的文化也无优劣之分。中国曾经创造了人类辉煌的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只靠经济等硬实力,还要看文化等软实力。然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恰恰有不足。党和政府早已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文化输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十报告再次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截止2012年,我国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宗旨就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夜上海论坛 当今的世界,强大的文化意味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综合国力。
夜上海论坛 3 . 中医翻译与文化负载词
夜上海论坛 3 . 1 中医文化背景知识
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之上的,集中国文化之大成。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宗教,特别是儒、道、佛,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中医语言高度文学化,采用了许多文学语言中的修辞格等。这些都是中医科学中的中国文化特色。
3 . 2 翻译是文化输出的有力载体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文化 冲突与调和 广告 运用
中外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广告的运用中,会呈现出相应的表现形式,在注重广告宣传中中外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在广告中的整体运用都将有很大的效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要在本国传播,而且还要跨出国界,融入世界经济文化的大潮中。广告传播中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还是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文化交流,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夜上海论坛 1 阐述在广告传播中跨文化带来的相关影响
1.1 文化传播的精髓运用
在广告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广告作为一项重要的传播载体,在整个运用过程中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加速商业的流通,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一些广告也承载着对本土文化传播的需求性,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就会给整个文化的差异性带来影响,广告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对于价值观的影响有很大帮助。
夜上海论坛 1.2 国外广告的创意性运用
在中外文化背景差异的作用下,中外广告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并在整个过程中收到本国文化的相关影响,从国外广告的整体表现来看,主要包括有原版广告与进版广告两版本,这些广告在不同文化载体的体现中,呈现出相应的文化气息,在文字翻译、创意、图像以及音乐配乐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也能保持好一份独有的原汁韵味的广告味道,因此,对于整个广告商品的文化特质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内容。
2 分析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
2.1 冲突一: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中外文化的一些表现中,有些跨国的广告文化,在广告策划者的自我认知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广告中传递的一些内容与采用的形式与当前的一些现象相违背,不能符合其他国家在整个消费上的需求,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整个广告的运用中,对于广告图像的语言、图像、文字等在突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基础上,抛却一些世俗的东西,在广告中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出来。
2.2 冲突二:与广告过文化背景与特征的差异性
在中外广告的宣传中,跨国广告的应用会在实际的运用中带来不同的文化情绪,在结合本土习俗、民情与习惯的基础上,也要增强与整个商品文化的融合度,如果脱离这样的氛围,就会带来相应的广告冲突。从立邦漆这个广告策划的本意讲,也许很有创意,但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不应当拿龙来作文章。因为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自誉为龙的传人。拿中华民族象征的东西来做广告,甚至滑落成一堆,将其任意解构,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夜上海论坛 2.3 冲突三:广告传播在引领世界潮流中接受当代强势文化
如“摇滚文化”、“追星文化”、“怪异文化”、“我的地盘听我的”等,传递了异类的文化信息。西方MTV音乐频道入主中国,使附着在音乐背后的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极为明显。一些年轻人努力追求的“酷”装束时尚、半土半洋的的口语交流,都表现着外来文化对中国当前社会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全球化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难以自主地被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碰撞。
夜上海论坛 2.4 冲突四:广播传播方式中的文化差异性
从中外文化的整体发展来看,在广告的技术控制中,作为有强大影响力的广告艺术,这些都能从文化的差异中体现出来。从当前电视娱乐文化的整体来看,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电视节目的出现,在中外文化吸收融合的过程中,这些广告效应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中外表现中也呈现出相应的误差,这些冲突主要是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文明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广告方式,在中国文化元素中,更好的体现出一种强大的文化动力模式,并在广告的植入中,侧重于对中国地域文化与汉字文化的融入,形成与中国民众心理相吻合的广告模式,并能在软广告的效应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3 探讨中外文化在广告运用中的交流
夜上海论坛 3.1 先进文化产业的整体融合
夜上海论坛 产业与广告文化的融合,是中外文化调和中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在各自的广告中形成文化背景的运用,体现出对先进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许多能与国际文化接轨,在一些发达国际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将一些创新的、开放式的广告理念融入到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经济呈现出来的发展态势,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也给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播带来更多的元素。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在广告中穿插文化的运用,主要是突出对本土文化的引领效果。譬如,在万宝路的广告策划过程中,通过融入中国元素的广告形态,将一些传统的锣鼓比赛、舞狮比赛等融入到广告之中,与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形成链条方式,并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展示出来,形成一股喜气洋洋的氛围,这种广告艺术的运用,在融入更多的中国古朴元素,将中国特有的诗词、民歌俗语、地域性歌舞等,展示出一种独特的广告艺术,通过这样的传播模式,既能展示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这些文化魅力,并在广告中让全世界进行了解,形成整体的认知与接受。
3.2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与融入
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需要形成一种强大的广告支撑。在中外文化与广告的综合运行中,加强文化领域的调和,在综合各种文化气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国家在文化品位的展现上,形成―种有强大魅力的广告声音。这些整体融入的方式,主要是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将这些文化元素在整个广告产品的宣传中形成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入,才能形成彼此相互交融的广告文化气质,在这种气质的带动下,形成更多的文化体制创新,并将―些在国际市场中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进行广告效益的形成。譬如,在一些广告的整体形成中,将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包括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形成整体的品质宣传,将厚德载物、在这种跨国际的广告文化调和中,形成内外兼容的文化精神,并在相互碰触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内生力量。
3.3 克服思维定势,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
夜上海论坛 文化的传播是通过多种综合媒介的,在这个国际化的经济潮流中,中国要通过自身文化品位的宣传,不但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在加强文化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在广告宣传中植入更多的中华文化,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中华特色。当然,这种文化特色应该是具备有正能量的,是能够代表文化凝聚的整体力量的,也是能为整个文化融合做出更大的贡献的。譬如,在可口可乐的文化广告宣传中,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作为广告词,当然这种暗含民族排外的广告词,要是在国际市场中的广告宣传,那应该是行不通的。相反,国际品牌可口可乐却形成“泥娃娃阿福”的广告系列贺岁形式,能紧紧抓住消费者的心,也能体现出一种跨国文化的宣传,在整个广告的技术处理中将文化韵味巧妙的调和进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广告气场。
结语
夜上海论坛 中外文化的不同,在广告宣传中就会形成一定的冲突,这种冲突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对于整个经济的共融,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外文化的对接,并在广告艺术的创作中形成有全面内容的创新模式,增强中外文化在广告运用中的交流与完善,将有很大作用。在全面推动中外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表现形式中,形成文化渗透与综合管理的有效方式,在扩大中外经济交流的同时,在建立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加强广告传递信恩的能力,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优质一面展示在广告中,增强广告带来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姚艳梅.从广告语言透析中西文化的差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杨伟明.中西文化融汇的创意[J].广东建材,2007年11期.
[3]华佳.冲突与融合的边界――关于设计的文化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01期.
[4]张娟,云双庆.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夜上海论坛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化交融的结果之一。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在学习方面也不止只限于书面知识,更多的外国学生因为学习汉语,所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不止注重衣食住行,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大多对佛教文化比较感兴趣。本文就将从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来看中外文化交流进行论述。我们知道,印度佛经传入中国内地经由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即由中亚、西亚地区传入我国新疆地区,然后再深入中原地区。史书上记载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等以白马驮经到达洛阳,就是经由陆路而来的;稍后的安世高和支娄伽谶也是通过这条路线来到中原的。另一条是海路,大约到南北朝时才有著名的译经大师从海路来到中国传教,如禅宗祖师达摩就是经海路到达广州,然后才逐渐北上,进入少林寺修行的。丝绸之路的发展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的作用是相互的。
夜上海论坛 由于科技的发展,所以实习方式多元化,可以简单概括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因为实习是跟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工作。在平时讲课时就接触到了外国学生。学生为印尼学员,信教,所以在讲课前会进行祷告。这也是本文来源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有多方面的。例如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等等。宗教间的交流为其中一个方面。本文将从宗教方面,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去研究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本文主要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并且结合Chinlingo平台的实习经历,研究在宗教方面,中国与外国之间,怎样进行文化交流。很多书籍介绍的主要为佛教东传的过程,忽视了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活动。其实,在印度佛教东传的同时,中国的僧人兴起了西行求法活动。西行求法活动,可以追溯于西晋时期。据统计,西晋时,已有三人西行求法,东晋已多达37人,六朝时达百人以上。因为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推动了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
夜上海论坛 可以看出,宗教的传播与交流,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的重要渠道。由于宗教哲学涉及人生领域的许多课题,触及民族文化的内核,因此,它的影响深远、巨大。其影响不止体现在宗教文化方面,也体现在文学、医学等各个方面。在文学方面,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例如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等其他僧人的作品的出现,保留了中国文字学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医学方面,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各种印度医学观念也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文献研究方法,针对在宗教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同之处,进行对比,看中外文化如何在宗教方面体现出来交融,并且通过宗教,与其它文化方面的事件进行联系。其最终目的是:在宗教文化中,看出中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国文化的,即包容性。
一、主持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答辩人:目的:因为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单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特别细微的阐述。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本文欲从这两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阐述,从而得出论文结论。
夜上海论坛 二、主持人:本篇论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答辩人:本文欲从六个方面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即:
夜上海论坛 第一章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的结果;
第二章是有关这两件事情发生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第三是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第四章我主要写了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这两件事情的异同;
夜上海论坛 第五章我针对这两件事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了一个概述。
最后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概括,也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应该是怎样一个态度。我的论文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就是这样。
三、主持人:在你研究的课题方面,你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答辩人:我运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文献研究法:针对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产生的影响,翻阅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比如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以及法显的《佛国记》等,种类有许多,在论文撰写初期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夜上海论坛 2、对比法:对中国以及外国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又与“一带一路”进行结合,产生现实意义。并得出我们针对此现象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得出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对现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50-02
夜上海论坛 从宋元时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一方面,以中国瓷器、丝绸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播四海;另一方面,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也在此慢慢发展起来。由此可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是那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一)泉州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经济交往为依托的社会历史活动。宋元时期,作为海上重要城市,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泉州的经济社会繁荣是分不开的。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交往情况看,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往海外,海外的产品也进入中国,而从事商贸的主体是以中国生产的产品为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产品主要是丝织品、茶叶、瓷器,其中瓷器处于重要位置。瓷器的供货主要是依靠泉州来完成的,如泉州的“德化陶瓷”。最近几年考古发现在泉州有宋代古窑22处,都出土了精美的瓷器。也就是说,泉州充足的货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外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夜上海论坛 (二)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夜上海论坛 中外文化的自由交流氛围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社会环境,也为中外文化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不管是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长期的发展,这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保障。二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最终建立,中世纪一些封建国家发展稳健,封建文化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历史阶段,宗教文化的发展尤为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开始形成,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这对社会风俗、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政教合一”国家的出现和教会统治的,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世界上主要封建国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虽然日益频繁,但是并没有建立明确的国际关系概念,也没有真正建立约束机制和强化管理制度,各个国家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就能实现自由交往。这为海上丝绸之路能实现经贸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
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互动交流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活动的文化属性
夜上海论坛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与资本主义商贸活动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的商贸活动,是将赢利作为唯一目的,采用商品倾销的模式,这实际上体现出其掠夺的本质;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商贸互动,采用自由、平等、尊重的原则,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质的商贸活动。二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是主导方,商贸活动主要是瓷器、丝绸与茶叶,海外输入的产品是其辅助。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其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性质也非常明显,奉行儒家仁、义、礼、让精神的商贸活动,是以商贸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形态,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交流活动。
夜上海论坛 (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
夜上海论坛 其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倾向,从内容方面来说,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其载体本身决定的。载体本身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文化。作为商品来讲,能赢利,是商品的有效载体;但是作为文化传播来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商贸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文化方面的特点,重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情况。这一文化特点可以表述为有形的物质文化,是以瓷器、丝绸为代表的高技术实体文化,是集实用型与欣赏型为一体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的物质文化倾向较为广泛,除了上面谈到的主要代表以外,还包含生活日用品(如漆器)、金属制品(如金银器)、文化艺术品(如笔墨纸砚),这些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内容,比如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形成主要倾向,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在华侨聚集地区传播。再如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播也十分有限,道教虽然在少数几个国家得到了传播,比如韩国,但是也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其二,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中国是主动方,从交往的经济本质来看,中国必须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文化方面的实力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被动方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具备文化实力或者经济实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从主观方面来说,海外从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国家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虽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重点是经济交往,但是却呈现出了文化交流为主的形式。从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外文化在我国传播的价值比经济交往产生的价值要多。这是因为进行海外文化交往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交往还没有出现,整体经济实力与中国相比还比较低,也不能像中国那样有许多产品可以进行交流。不管是宝石,还是香料,海外文化都没有实力和中国生产的陶瓷制品、丝绸品等相抗衡。但是,海外国家的文化却非常地丰富与成熟,特别是宗教文化,比我国要发达。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来自南亚与西亚,这些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往国家。所以,海外国家虽然在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并不占据优势,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宗教文化尤其是三大宗教在精神形态上表现出软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方向。
三、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长远影响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的经典手工业产品输出到海外,使海外贵族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从社会意义背景层面来看,中国输出的产品不管是在文化形态,还是在经济形态上,在满足了当地贵族的需要后,并没有动摇社会存在的重要基础,也很难影响到历史的进程。从物质形态方面来看,没有精神文化与政治因素,只是一些单纯的艺术品或者是生活用品,缺少产生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另外,虽然具有物质形态,但是不存在蕴含社会变革的内部驱动力,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再次,通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产品,包含文化的输出,都以儒家精神为载体,也没有出现侵略性或者挑战性的趋势。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产品输出的过程中,华侨对当地的社会建设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文化产品,并没有扮演历史变革者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是浅层次的,主要是集中在艺术领域与生活范畴,不能在整个社会产生长期影响,也很难改变人们的思想理念,难以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海外文化传入我国,虽然未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以宗教文化为导向的精神文化对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生活习惯等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传入使人们的信仰空间进一步扩大。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大局,因为自由信仰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促进了人们包容品格的形成。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外来性的物质文化,特别是珍贵物质的传入,都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对精神文化的传入,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有些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这一情况并没有在泉州出现,而是在泉州自由发展,相互吸收、融合与渗透,形成和睦繁荣的景象。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为泉州包容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和谐的历史环境。
综上所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文化属性,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物质文化产品,而国外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产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陈玉霞,高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J].兰台世界,2011,(5).
[2]张一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J].新东方,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