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夜上海论坛融合发展是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现阶段人类社会对媒体的需求。“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符合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发展规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纳入“求同存异”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 :
求同存异 融合 思维 运用
夜上海论坛 中国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41- 02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求同存异”思维横式的提出
夜上海论坛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媒体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既加速整合又相互博弈。“求同存异”思想的提出顺应了现代媒体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把握和运用好媒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着重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关系。研究“求同存异”原则,不但能为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问题提供现实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当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开辟新的解决途径。
(一)“求同”的实质与基本要求
夜上海论坛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它是“求同存异”思想的目的所在。“求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寻求共同利益,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能够融合的基础条件。然而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寻求融合发展的“求同”过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整合阶段,需要媒体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中“求同”要具备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1)在追求共同目标和发展时应做到“求同”。
夜上海论坛 (2)善于打破一些习惯性思维模式,采取多向思维方法,学会创造性、建设性地思考。
夜上海论坛 (3)努力寻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点,把握两者在“求同”过程中的定位和目标,恰当好处地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求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良好的基础条件,努力寻求共同点,使之发挥先进的优势作用。
(二)“存异”的实质与基本要求
夜上海论坛 “存异”就是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彼此之间有些差异或矛盾,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不了,只能“存异”。“存异”是为了达到“求同”的目标,暂时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间一时难以融合的事项搁置起来,留待时机成熟或科技进步以后再来解决。
(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必然存在差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差异性的特点和形式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能“存异”敢于“存异”,努力协调两者的关系,使媒体效应发挥最大的优势。
(2)在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差异或矛盾时,需要具体分析其矛盾的性质,依据其矛盾性质的不同,加以不同的对待。
夜上海论坛 二“求同存异”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运用
夜上海论坛 “求同存异”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与外交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出了处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外交关系的处理思维尽管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思维有所不同,但是方式方法可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运用到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推动媒体产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求同存异”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不仅可以指导媒体发展前进的方向和进度,更对今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存异”是为了“求同”,“求同存异”思维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优势性、一体性、灵活性和科技性的统一。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优势
1传统媒体的优势:
在新兴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传统媒体拥有国家政策的资源,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仍是国家官方正式发布公文的重要途经之一,得到国家很多政策的支持。
(2)传统媒体积累了从报纸诞生至今的信息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见证历史信息可靠的书面凭证。传统媒体报纸的雏形《邸报》是我国在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报》—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报纸在其几百年的传播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人们的规范和体系,其信息的可信性和自身的市场美誉度非常高。社会读者对报纸品牌的认可,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3)传统媒体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张汉文日报,是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外中新报》,至今已有将近2百年的历史。如今,国内众多著名的报纸经历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凝聚了几十年的历史积淀,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品牌影响力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
2新兴媒体的优势:
(1)新兴媒体比较注重互动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信息资源。
(2)新兴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新兴媒体使用者可以相互间共享信息,这些共享信息大大拓展了媒体的广度和深度。
夜上海论坛 (3)新兴媒体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
夜上海论坛 (4)新兴媒体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新兴媒体的传播过程可以和受众一起参与,也可以先将媒体信息发布于一些网络平台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不同时间的观看和查阅。
夜上海论坛 (5)新兴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可以是随时随地传播最近发生的信息事件,甚至可以是同步传播。
夜上海论坛 (6)新兴媒体可以容纳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新兴媒体基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同步传播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等多种数据信息。
夜上海论坛 (7)新兴媒体的信息发布以电子信息为平台,传播过程方便简洁,运营成本较低廉。
以温州“7.23”动车事故的传播为例。市民拍摄了手机照片,微博成为网民及时了解情况的“主阵地”,网友投身现场,人人都成为新闻记者,信息及时更新,在网络博客上以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图片很快进入各大新兴媒体并很快成为新闻的头条。在这次“报道”中,包括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在内的相互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呈现给广大人们,新的媒体形式与工具相结合,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性。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劣势
夜上海论坛 利的存在必须以弊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也一样,既然一事物或者一事情有利的一面,按照矛盾的观点,必然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有优势的一面,必然也有其劣势。
1传统媒体的劣势:
夜上海论坛 (1)传统媒体时效性差、发布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的劣势。
(2)传统媒体思想老化,编制死板,信息加工复杂。
(3)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主要依靠记者,信息采集内容很局限,渠道也单一。
夜上海论坛 (4)传统媒体不具备如:检索信息、定制信息、互动交流等功能,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软肋。
夜上海论坛 传统媒体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其发展至今出现劣势的状态也是在所难免。面对劣势传统媒体要善于抓住自身的优势,同时,与新媒体互动融合,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互动,使其多渠道传播,挖掘新的节目形式,通过整合、开发、取长补短,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2新兴媒体的劣势
夜上海论坛 (1)新兴媒体网络快速传播中的非理性,缺乏严谨性,导致受众无所适从。
夜上海论坛 (2)新兴媒体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导致其缺乏权威的信誉度。
(3)新兴媒体网络传播容易被非法人员利用,导致社会和民众的不安。
(4)新兴媒体主要以网络为主,网络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信息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发展也不断更新换代,在其发展迅猛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劣势,需要依托传统媒体优势,树立新媒体自身的信誉度、权威性和严谨性。
夜上海论坛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模式
夜上海论坛 一体化发展,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标。首先要树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努力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各种媒介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媒体信息的内容、技术、传达、平台、终端和人才的共享互通,形成一体化的思维、构架,传播、管理和模式。传统媒体积极开拓新形式,新平台和新模式;新兴媒体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模式,弥补新兴媒体在广大群众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求同存异”思维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夜上海论坛 (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借力的灵活性发展模式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培鑫表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不是割裂的两部分。”如今不少新兴媒体依靠微信、微博、APP等奠定了影响力,但其也是从传统媒体中延伸而来的。在他看来,技术并不是一个门槛,只是末端表达的一个出路而已,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拥有一批优秀的写作者、评论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将深度融合,并能够形成优势互补。“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巨变,传统媒体战略转型需要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数字时代的规律,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积极构建数字化发展战略,并以此为轴心,寻求未来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突破。”
(五)以最新技术为平台推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合万事万物发展的催化剂。它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起关键性的作用,是“求同存异”思维模式能够发展进行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实际上,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就是网络科技和信息资源相互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1利用高新技术推进媒体硬件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
现代生活科学技术的具体运用和影响比以往都更直接、更迅速和更接近。媒体硬件的形式直接影响受众的关注度。现今,社会中媒体传播的硬件多种多样,并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发展着,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求同存异”融合发展的硬件基础。媒体硬件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为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最佳效果。
2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等终端平台扩大媒体发布的范围。
移动互联网从20世界90年代引入国内后发展迅速。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互联网的客户端是众多移动媒体访问的主要入口,其技术的研发、平台的应用和广泛的普及都日趋成熟和完善。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为了更好地融合发展应积极开发彼此兼容的移动平台,为两者的“求同存异”建立对话的基础条件。要加强媒体平台的建设,丰富信息内容,完善后期维护,着力打造日趋完善的移动媒体接收平台,促使其规范有序发展,扩大在移动平台和终端的覆盖面和它们的延生环境。
3利用新型技术拓宽媒体社会化传播渠道。
新型技术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能够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媒体人要不断推动媒体产业的创新、传播、运用、交互和推广,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体发布和接收平台以及媒体接收产品和人的有效对接,借助新型科技的力量,建立好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利用新型技术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求同存异”的融合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前几年36技术才普遍,如今4G技术已开始推广和应用,5G技术等也快将呼之欲出,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带来新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前提,紧盯其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三 结束语
关键词:同质化;差异化路径;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
早前,都市报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限制了报刊质量的提升和未来的长远发展。而今,新媒体是既报纸、广播、电视外的“第四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动态的主要渠道,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也出现了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探索新媒体时代新闻差异化实现路径值得关注。
夜上海论坛 1新媒体时代新闻同质化现状
夜上海论坛 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的定位、价值标准、新闻内容及编排手法等方面都趋同的现象[1]。由于新媒体的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速传播、全渠道传播等特性,出现各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报道大同小异的情况,独家报道越来越少。而随着技术的革新,某些媒体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板块、栏目设置等也迅速被复制、模仿,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新媒体时代各新闻媒体在各自搜集、整理的信息资源基础上都进行了一定开发利用,但在新闻内容、信息源、播况、加工方式、资源整合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新媒体时代的互动特性还没有得到较深度开发[2],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需要注入一种活力,基于差异化战略,重新开发利用新闻信息资源。
夜上海论坛 2新媒体时代新闻同质化的危害
2.1缺乏深度报道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不断革新,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的获取信息,新媒体不得不通过对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以保障经济效益,维持媒体经营[3]。不同的新媒体间互相抄袭、模仿,一件新闻同时被多家媒体相似报道;新闻报道中只是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堆砌,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深度报道,这样的情况已是泛滥。
2.2浪费人力物力
夜上海论坛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记者赶赴现场,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内容的采访,此类采访无新意,各媒体对事件报道雷同,甚至文内配图都采用极为相似的照片,这种重复性的劳动造成了人力资源、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2.3网络谣言泛滥
夜上海论坛 互联网的强大技术优势使文字、图像、音频、视频都能迅速传播并复制,及时地传播大量信息的同时,许多虚假、不实消息也来不及核实,在追求“快”的传播过程中偏离了真相。此外,网络信息的者在新媒体时代也放松了自身的责任意识,降低了新闻从业者的自我标准,导致谣言肆意传播。发现新媒体时代新闻同质化的危害后,探求新的解决路径刻不容缓。
3探索差异化实现途径
差异化战略,即企业在进行生产营销前,必须考察市场需求,明确本企业针对人群,提供与竞争者存在差异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取优势的战略[4]。随着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现象,各行各业都在寻找解决之道,制定差异化战略,以占据市场领先地位,新闻媒介也不例外。当今新媒体新闻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如何使本媒体优势发展,探索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每个媒体人都该视为己任。
3.1媒体定位差异化
夜上海论坛 细分受众,正确找到媒体市场定位。网络面向社会成员开放,但没有哪家媒体能够满足所有人的信息需求,只可能服务于一部分人。但满足好、留住这部分群体,媒体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受众市场,以及相应的消费市场。因此,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在竞争过程中,必须根据受众的特性定位;根据广告主的情况定为;根据媒介的特点定位;根据信息资源切实做好自身定位[5]。
3.2产品差异化
3.2.1推出个性化新闻产品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媒体需要塑造自己的风格,推出个性产品。独家的新闻报道,特有的新闻产品,能增强媒体的竞争力,吸引目标受众。此外,部分新闻媒体可以保持地方特色,关注当地特有的活动,充分调动、利用自身资源价值。同时,在新媒体传播优势下,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可打造“平台推荐”“个性订阅”模式,受众拥有更强的自主性,使用感更佳。
3.2.2分时段设立新闻栏目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同一网民在一天中上网的时间有所不同,不同网民的上网习惯与偏好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读者也会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兴趣关注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媒体应该分时段设立新闻栏目,利用“大屏”+“小屏”优势,最大限度契合在不同时段、口味不同的受众。
3.3生产方式差异化
3.3.1努力发掘新消息
源新闻媒体为取材便捷,多有在各地设置“线人”的模式,线人提供新闻线索,媒体给付报酬。这一机制就导致了大多数相同的新闻源。由于新媒体传播迅速、传播面广,新闻消息间更相似。努力发掘新线索,打造自己网站的独家新闻,是生产方式差异化的重要举措。
夜上海论坛 3.3.2增加交互性,多与受众互动
夜上海论坛 得益于新媒体传播特性,传播由单向转化为双向,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媒体有更多的机会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一交流的过程可增加用户黏性。在新媒体与受众互动交流的增加中,可能获得新的新闻来源,或是接收到新的观点,这是新媒体差异化战略中新闻来源渠道的拓宽。同时,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互动式新闻,即新闻报道由传者、受众共同完成,如文本与文后的评论、留言等。
夜上海论坛 3.3.3建立数据库,做原创新闻
在新媒体的运作中,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可为往后原创新闻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米尔科•劳伦兹所说,数据新闻,即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数据新闻可被视为一个不断提炼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信息。当把复杂的事实组织成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故事时,公众才能获取更多益处,看到有价值的原创新闻。所以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应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从大量的基础数据中深度挖掘,在加工、重组后发表原创新闻[6]。
3.4品牌差异化
夜上海论坛 无论企业还是媒介都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实现自我转型,打造属于自身的品质。受众能借品牌以辨认新媒体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决定命运、至关重要,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维系客户品牌忠诚度、建立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同时,能够增强媒体自我的标识度,获取更大的竞争空间,使媒介传播获得发展,转过来又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在重大事件或热点话题阶段,受众都希望能迅速了解事件进展,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媒体应该发挥传播速度快和巨大信息量的优势,策划事件行销,把受众的注意力转化为自身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品牌价值。在新媒体与受众进行更为紧密的互动交流时,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受众的品牌忠诚度。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同质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媒体人应该正视这一问题,践行差异化路径是新媒体在同质化竞争中的出路之一。利用差异化路径有效规避同质化,精准定位分析、注重产品差异化、构建生产方式差异化、打造品牌差异化,新闻媒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雷娟,杜海.都市报同质化竞争与对策研究[J].出版广角,2016(18):47-49.
[2]陈未.同质化竞争下新闻网站信息资源经验策略探析[D].汕头:汕头大学,2005:21.
夜上海论坛 [3]尚凌博.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媒体传播规律[J].新媒体研究,2017(21):4-5.
[4]徐恺俐,张云霞,陈矞欣.媒介的差异化传播[J].财经纵览,2013(2):141-142.
[5]张芹.新闻媒介经营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3.
关键词:差异化 现代媒介 同质化 创新 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中国传媒竞争的硝烟亦渐弥厚。虽然一些媒体仍然有部分政策支持,但大多数报刊及广播电视媒体,依然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前行。互相模仿、千报一面、一则新闻在多家电视频道重复播出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信息同质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受众消费行为带有强烈的随机性,因为他们发现接触任何一种媒体,获得的信息几乎没有太大差异。这一特点对于现代媒介尤其是同种媒介形态下的媒体而言,走差异化之路已势在必行。
夜上海论坛 实现媒介差异化,就是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导向,利用差异寻求特色,努力做到与众不同,为受众提供真正的需求和更多的附加值,从而使现代媒介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1.构成媒介差异化的多元因素
事实上,传媒任何一项有价值活动都可能导致媒介差异化的产生。成功的媒介差异化赖以建立的基础是独特的新闻理念、新闻产品本身、信息生产方式、人才、品牌、管理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源于媒体所有活动之间的相互协调。
首先,在内容方面,定位独特的新闻理念和生产具有差异化的新闻产品能使媒介形成鲜明的个性。
差异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选取传媒差异的参照是竞争对手的现有定位的结构。差异化竞争策略就是市场定位的策略。虽然各媒体之间存在着竞争,但这种竞争并不完全是面对面的竞争,它们各有分工,分别有自己的核心读者和广告商,而且相得益彰,可以优势互补。
作为媒介和社会的共同所有物,新闻生产是新闻工作者反映客观事实的一种加工活动,是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生。新闻产品差异化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扩大新闻产品的原创价值。实现新闻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在于通过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优化采编的流程结构激活新闻生产力。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本身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在新闻生产中,运用特定的新闻价值观来选择、取舍、报道事实的某种元素,使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也是多元化的。相似的新闻价值判断使得各家媒体常常将同一事实要素加以报道,尤其是覆盖相同区域的媒体,更是面对大量有报道价值的相同事实。其次,在内容的处理方式与展现形态上,麦克卢汉所谓“媒介即讯息”,亦是对传媒特质赋予不同传媒类型传递相同信息,满足人们不同传播需求的差异性的经典描述。因此,同种媒介形态下的不同媒体应该谋求不同的操作方式和运作规程。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报道上追求独家报道。独家报道就是只有在一种特定媒体上才可看(听)到的报道,它以自己的独特性区别于互相雷同的“大路货报道”。作为回报,受众对此类报道往往情有独钟。他们从这样的报道中不仅可以获取在其他媒体报道中不可能得到的新闻信息,还可以听到媒体自己的声音。随着现代科技提供给人们的信息采集手段效率越来越高,信息搜集渠道越来越多,媒体所能搜集到的信息与其竞争对手会大体相近。因此在竞争中,媒体所能依赖的应是更高明的独家见解和判断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原创性的独特整理和加工。
(2)报道方式独具特色。报道新闻事实,有自己独到新颖的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独到新颖的角度,将受众带入一片新的天地;与众不同的见解,使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夜上海论坛 (3)注重新闻策划。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在承认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这一前提下的策划。它是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实行新闻资源的最佳组合和配置,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一个独家新闻,更在于全面提高了媒体的综合竞争实力,是争得受众的一种有效方法。
(4)增大信息量、做好深度报道是差异化战略的方式之一。媒体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能提高信息含金量的深度报道就显得更为重要。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能满足受众的知晓权,在社会变动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还能有效地平衡受众心理,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最后,在传媒人才、品牌形象、管理服务等等方面环节进行的差异化也能为受众提供满意的需求满足和更多的附加值。最理想的是媒介能够在尽可能多的环节实现价值创造性的差异化,这样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将大大提高,竞争优势也将变得更为明显和有效。
2.实现差异化的实践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聂树斌;舆论监督;异地监督
1994年8月5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孔寨村附近的一块玉米地里发生了一起杀人案,死者为该市液压件厂女工康某,同年10月,原鹿泉市综合职业技校校办工厂工人聂树斌作为嫌疑人被抓获。1995年4月12日,石家庄市中院认定聂树斌杀人罪名成立,判处聂树斌死刑,。1995年4月27日,时年21岁的聂树斌被执行死刑。聂树斌的家人虽然一直对审判结果持质疑的态度,但苦于手中没有证据。但是,10年后,一个人的出现让整个事件有了转机。2005年1月18日,逃犯王书金在河南被抓获,他向警方坦白了曾在河北省杀害妇女的罪行,在他交代的事件中,其中一起就发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的玉米地,且王书金交代的细节与现场高度吻合,换句话说就是王书金承认自己是当年聂树斌案的真正凶手。这起“一案两凶”的事件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自此,聂树斌的家人也走上了为聂树斌洗冤的漫漫长路。他们多次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多个部门提出申诉,但之路步履维艰,一波三折。在随后的8年里,尽管王书金一直承认自己才是“真凶”,但承办案件的检法部门却一直对其置若罔闻,河北公检法机关并没有对其进行提审。在河北官方对外宣称复查期间,聂树斌案的相关证人并没有接受过有关方面的调查。但终于,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聂树斌案在经历了多次搁浅和延期之后,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异地复查聂树斌案。至此,该案件的复查才最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16年12月2日,在聂树斌被枪决的21年之后,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聂树斌故意杀人、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夜上海论坛 虽然历经22年,一个青年的冤死终于被,他的家人也终于不用再为此事奔波,不用再因为此事而受尽煎熬,但聂树斌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21岁。在为聂树斌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聂树斌的父母一直坚持着,同样的,一些法律人士与媒体人士也在坚持着。从1994年到2016年,这22年间,媒体一直在跟进报道此事。在2016年12月2日聂树斌被最高人民法院宣判为无罪的这天,一个名叫“新京报动新闻”的微信公众号了一个视频,该视频记录了22年来《新京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京华时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全国各大媒体的271个版面对聂树斌案进行的相关报道,在这个时长6分钟的视频里,我们看到在这22年间,媒体始终和聂树斌案如影随形。网民@Emily_Qing说“正义虽然迟到,但足以慰藉。致敬一直追踪的记者、编辑”。该网民的评论说明了大众对新闻媒体在聂树斌案中发挥的作用的肯定。可以说,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聂树斌案恐怕难以得到今天的结果。联系与聂树斌案类似的呼格案,在呼格案中,媒体的舆论监督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呼格吉勒图的父母连续多年进行上访,但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真正推动呼格案进展的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记者汤计,他的5篇内参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从而让这起事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内,得到了来自各方关心的目光,呼格吉勒图的冤案才得以。
通过聂树斌案,我们看到媒体舆论监督具有强大的能量,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监督政府的工作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媒体在聂树斌案中的异地监督是推动其被宣判无罪的重要社会力量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现在的传播大环境中,“烂尾新闻”层出不穷,许多事件在事情发生之初吸引了大量的社会目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热点事件会被后来的其他热点事件所代替,人们的目光发生了转移,原来的热点事件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直到被人们遗忘。但在聂树斌案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中,媒体没有遗忘聂树斌,聂树斌案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它一次又一次被媒体重新提及,引发公众的关注兴趣,唤起全社会的思考。《Vista看天下》杂志在关于聂树斌案的报道中提到,2012年入职的记者刘长表示,“《南方周末》每年都在找各种角度想办法报道这个案子”,“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觉得这个事情就是我们报纸的事情,有这个责任感,也都在等着这一天”。同时,聂树斌的家人也表示了对媒体的感谢,在聂树斌案宣判后,聂树斌的父亲面对直播时说:“我感谢你们媒体,尤其是《南方周末》的赵凌,10年前就非常关心这事。”
(一)“一案两凶”,引起媒体高度关注
夜上海论坛 2005年,在聂树斌被强制执行死刑的10年后,王书金在河南被捕后主动向警方坦白自己的罪行。2005年3月15日,《河南商报》的《一案两凶,谁是真凶?》的报道一经发出立刻吸引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法制版也刊登了有关聂树斌案的报道《聂树斌冤杀案悬而未决 防“勾兑”公众吁异地调查》。当月,《南方周末》的记者即奔赴河北进行调查采访,尽可能多地采访与聂树斌案有关的知情人士。在《南方周末》刊发的稿件的编后语中,态度鲜明:将死刑核准权上收至最高法已是当务之急――“保障人权,哪怕再难也要克服!相比生命、中国法治声誉的大是大非问题,法官编制、程序完善等问题似乎都显得小了。”同时,《新京报》也在跟进事件,发表了题为《无辜青年10年前遭错杀》的报道和以《死刑裁判改革事不宜迟》为题的新闻评论,呼吁司法机关重查聂树斌案的真相。
(二)步履维艰,媒体持续跟进
夜上海论坛 因为聂树斌的母亲没有当年的原审判决书,聂树斌案无法进行法律申诉,事件一度停滞,报道也因此而暂停。2006年初,舆论对聂树斌案一度沉寂,《南方周末》仍坚持报道,在2006年1月5日刊发《河北政法界官员谈“聂树斌冤杀案”调查一直在进行,只是难度太大》一文,文中指出,公安部门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聂树斌案结论并未落地,但是由于未能及时提取物证等原因,调查困难重重。2007年,在聂树斌的母亲终于拿到聂树斌案的判决书,可以进行法律申诉之后,2007年11月,《新京报》连续刊发3篇评论《建议尽快启动异地调查“聂树斌案”》《聂树斌案中,正当程序为何失效》《对“聂树斌案”再审程序的四点建议》,呼吁启动异地调查聂树斌案,力促聂树斌案尽快开始再次审理。从2007年到2013年,由于种种原因,聂树斌案的重审陷入停顿,《新京蟆吩傥捶⑸,直至2013年6月刊发评论《聂树斌案,不能再拖了》《二审王书金,要让公众看到真相》。时隔不久,在王书金案被审理之际,《新京报》重启聂树斌案报道,并发表评论《允许查聂案全部卷宗才能消除程序瑕疵》,呼吁公开聂树斌案的全部卷宗。在2015年,经过社会各方的努力,聂树斌案的相关卷宗终于得到了公开。
夜上海论坛 (三)借力岬悖唤回舆论关注
除了着眼于聂树斌案本身进行有关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外,媒体还会利用其他社会热点事件追溯到聂树斌案,唤回社会各界的舆论关注。2014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构建了集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三位一体的司法公开新媒体展示平台。彼时还未正式上线的澎湃新闻网就发表了《河北高院呼吁司法公开,律师讽其9年未公开聂树斌案卷》的报道,让聂树斌案再次进入大众的舆论讨论之中。同年9月,《南方都市报》推出了近半年的报道和评论,帮助聂树斌案重新获得大众的关注。2014年下半年,借助与聂树斌案高度相似的呼格案和山东高院对聂树斌案异地复查的启动的社会热点事件,媒体继续跟踪报道,借助这些热点事件回溯报道或评论聂树斌案。一时之间,有关聂树斌案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正是在媒体对聂树斌案不断地“刷屏”之中,聂树斌案最终等来了“迟到的正义”。
纵观新闻媒体对聂树斌案这11年坚持不懈的报道,可以说,聂树斌案的复查和最后的沉冤昭雪离不开各方媒体在其中所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异地监督的特殊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聂树斌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河南商报》《新京报》和《南方周末》等都是异地媒体,其表现可圈可点,新闻媒体异地监督的功能和作用在聂案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显现。
夜上海论坛 二、我国媒体异地监督的历程及其思考
(一)我国新闻媒体异地监督的变迁
传统的舆论监督活动有三种模式,分别是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平行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指的是上一级媒体对下一级权力主体的舆论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由媒体对上一级权力主体实施的舆论监督,平行监督是监督主体和客体地位相对以及没有隶属关系所开展的舆论监督。异地监督实际上就是一种平行的舆论监督。异地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管理体制之下的产物。异地监督也称跨地区监督,是相对于当地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而言的,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新闻媒体对发生在外地的人和事的监督报道,多指批评和揭露报道。其中包括消息、调查报道、言论等文体。[1]
在2004年之前,我国媒体界掀起了一股异地监督兴盛之风,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没有“偏安一隅”,而是将目光放到了全国,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异地监督的模式,对于监督政府工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2011年的时候,湖北省委常委会明确要求湖北媒体不搞异地监督,不搞跨省监督采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规定也越来越松动,通过观察近年来的媒体监督,我们发现媒体的异地监督依然存在并蓬勃发展。《南方周末》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毒奶粉事件、佘祥林事件以及本文着重探讨的聂树斌案就是媒体异地监督成功的典范。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有些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可能并不适应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活动和舆论监督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新闻媒体异地监督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是符合国家、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需要的有效的舆论监督方式,异地监督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强化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二)新闻媒体开展异地监督有其必要性
我国媒体本地监督的乏力甚至缺失存在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政治因素,另一方面是经济因素。媒体虽然能起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控制舆论和整合社会等功能,但是它却从属于公权力,依附于公权力,经常受制于公权力。[2]我国现行的媒体规制,致使舆论监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从政体设计上看,我国的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但从舆论监督的本义来讲,党和政府的喉舌和人民喉舌存在着法律定位的矛盾。”中国的地方媒体必须接受当地宣传部门的领导和监管,而地方的宣传部门又要受到地方党委的直接领导,而地方党委又是地方的权力机构,在这种权力运行体制之下,本地的媒体部门处于权力链的低端,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舆论监督。异地监督在我国的媒体界屡见不鲜,因为我国传媒界特殊的管理体制,我国媒体实行属地管理模式,地方媒体因为接受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得不看重地方政府的态度和意见。[3]因为本地媒体与本地政府有太多的利益牵扯,本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了政府机关的影响。很多时候本地媒体不得不对本地的权力机关采用“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本地媒体在本地负面事件的报道上会“选择性失明”或者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不能也不敢大张旗鼓地报道。而外地媒体因为与本地的政府机关和党政机关没有相关的利益牵扯,也不存在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更不用担心打击报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相比于本地媒体,外地媒体更容易开展与之相关的报道活动和舆论监督活动。虽然本地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经常受到各方势力的阻挠,但异地媒体的监督行为却很少受到事发地政府的干预与阻拦,这也同时说明了异地监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除了受到政治上的干预,媒体有时也会受到经济上的压力。我国媒体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因其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对于广告和发行的依赖就较大,有时候,媒体因为不敢得罪自己的广告主,就选择了沉默不报道的方式。而外地媒体因为对事发地的广告和发行量的顾忌较少,经济利益上的顾虑比较少,因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报道此事。
此外,媒体的异地监督与本地也并非毫无关系。地方媒体异地监督的并非是完全无关本地的人或事。很多事件虽然发生地是异地,但其中涉及的人员或事件背后所触及的人和事物却事关本地媒体。发生在异地却与本地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的事件,可以认为是具有接近性新闻价值的事件,它们也应该是地方媒体异地监督所关注的。[4]这就为媒体突破异地监督的文件的限定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
夜上海论坛 目前我们没有听说外地媒体在有关聂树斌案的报道中受到河北省有关部门阻挠的消息,整个异地监督的过程算得上比较顺利。这同时也说明了很多时候一些地方的问题需要依靠媒体的异地监督,各个媒体才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事件的解决。
(三)媒体开展异地舆论监督依然有其重要性
在聂树斌案中,河北省的当地各级媒体因为种种原因,其舆论监督的作用缺位。这不是聂树斌案特有的现象,而是在我国特殊的媒介管理体制下的产物。当本地出现了一些负面新闻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和面子着想,其采取的做法往往是压制媒体,不允许其进行报道或者只允许其进行避重就轻的报道,想通过这种方式蒙混过关。但外地媒体并不受到事发之地的行政集团或利益集团的干预,它们可以对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有时候,一些事件经过外地媒体的报道,该事件的影响力反而更加巨大,更容易形成威力更大的舆论场,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异地监督是我国舆论监督的重要部分,异地监督能够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在事件传播的过程中形成巨大的舆论场,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给予相关部门压力,促使事件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异地监督不是简单的媒介现象,而是因为政治力量的推动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地方政府对地方媒体拥有管辖权,异地媒体能够跳脱出当地行政部门的桎梏,能够站在一个较为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保证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一个地方的权力机关对本地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是很容易控制的,但对于外地媒体就不容易控制,所以它可以捂住当地人之口,但只要有跨地区监督存在,就无法捂住世人之口。异地媒体的报道会形成更大的舆论压力,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通常异地监督都是揭露性报道,关注的也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报道的影响力都比较大。
可以说,媒体的异地监督在我国的舆论监督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本地媒体因为某些原因“失声”的时候,正是媒体的异地监督帮助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事件的进展并推动事件的解决。反思近年来的舆论监督事件,无论是首发的媒体还是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媒体,几乎都不是事发之地的新闻媒体,往往是外地的媒体到当地进行异地采访,揭露事件的真相。在聂树斌案中,河北当地媒体虽然保持了沉默的状态,但全国各级媒体都对此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极大的舆论合力,促使了本案的平冤昭雪。
(四)新媒体时代应充分发挥异地监督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这种互联网背景之下,出现了很多“公民记者”。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在当今时代,只要你拥有社交媒体和表达的诉求,你就能够进行舆论监督。比如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就是始于网络,后来媒体跟进做的跨地区监督。在聂树斌案中,作为新媒体的澎湃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监督跳脱了地域的桎梏,挣脱了地方保护主义的枷锁,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级别限制。即使当地政府限制媒体的报道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一旦新闻舆论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那么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舆论场,即使当地的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受到了限制,外地媒体通过网络了解了事件,在媒体之间也会形成接力报道。社交媒体的舆论监督突破了地域局限,不仅可以做到异地监督,还能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我们应该利用好新时代的新技术带给我们的机遇,更好地做好地舆论监督工作,让异地监督能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三、对新闻媒体开展异地监督的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媒体在社会的舆论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媒体的异地监督对于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对于监督政府的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众的公民参与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聂树斌案中,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异地监督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直面社会丑恶现象”,这正是担负着舆论监督责任的媒体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能。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功能决定了舆论监督就是要抓好这两个“直面”,这也是当前和今后舆论工作的核心和关键。[5]有些地方的领导对于媒体的舆论监督始终持有畏惧的态度,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应该的。新闻媒体不仅仅只是舆论监督的载体,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代替社会公民行使监督权。[6]媒体的异地舆论监督工作不是为政府的工作添乱,而是为了保障大众的知情权,同样也是让事件能够更好地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异地监督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淡化了行政因素、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纯属社会性质的异地监督,是新时期以来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繁荣的当然结果,也是从一个舆论监督意识淡薄的人治社会向建立全面舆论监督机制的法治社会所必经的过渡阶段。[7]由此,媒体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手中掌握的媒体发言权,在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社会舆论讨论的同时,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为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我们希望看到媒体的异地监督在未来能够发挥出更加深刻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帅.新闻时评异地监督现象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12:6.
[2]丹尼斯・郎.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8.
[3]代雅静.媒体监督的选择性失语[J].青年记者,2015(5):42.
夜上海论坛 [4]赵乐乐.将“异地舆论监督进行下去”――兼论地方媒体如何做好异地舆论监督[J].青年记者,2015(5):52.
[5]靖鸣,吴星星.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学习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新闻爱好者,2016(9):12.
[6]靖鸣,吴星星.新时期舆论监督的新变局[J].新闻与写作,2016(7):41.
关键字:新媒体;媒介;功能异化;媒介素养;法律;信息
夜上海论坛 作为当代传播技术的主要成果,新媒体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转变了媒体传播的流向,可以使全民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新媒体实现了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大大的提升了媒体的影响力。此外,新媒体还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但是由于受到市场化和商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新媒体媒介功能异化的现象,这就需要提高媒介的素养,推动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夜上海论坛 1 新媒体媒介功能异化
夜上海论坛 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下,新媒体出现功能异化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其民主功能的发挥,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新媒体媒介功能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1.1 成为市场的附庸
夜上海论坛 新媒体本该是独立、中立的,但是受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新媒体逐渐发展为市场的附庸,特别是在市场自由竞争的环境中,新媒体的发展由多元化向着垄断的方向发展,成为了垄断企业追逐利益的工具,呈现出戏剧化、庸俗化和形式化的特征,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1.2 显示出明显的娱乐性
新媒体是为了发挥民众的民利,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动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为了真正发挥新媒体的功能,需要对其发展进行监督和批判,但是由于受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新媒体由批判性向着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最为突出的是硬性新闻减少而软性新闻增多,同时由公证客观走向戏剧娱乐,大大地降低了新闻的严肃性,致使报道缺乏针对性。
1.3 滥用自由现象严重
夜上海论坛 新媒介的作用是充分实现民利,尊重人的自由,让每个人都享有言论自由,但是新媒体由于缺乏有效的权利约束,致使其功能出现异化,从享用自由向着滥用自由的方向发展。近段时间以来,很大一部分不负责任的网络使用者借助新媒体肆意散播虚假信息,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1.4 新媒体信息的异化
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是为人们提供实施民利的平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发展为一种控制和奴役的手段,对人们的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媒体中混杂着一些信息,如暴力犯罪信息、色情信息以及侵犯隐私的信息等。这样新媒体提供的这类信息对人们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也威胁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2 提高媒介素养抑制新媒体媒介功能异化
为了真正的发挥新媒体的民主功能,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性,需要民众提高媒介素养,并对新媒体的发展提供约束和监督,为推动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1 增强对新技术和新媒介认识能力
夜上海论坛 提高媒介素养需要提高对信息技术和媒介功能的认识,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媒介功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对信息技术以及媒介功能的认识和了解。在面对新媒体时,要运用合理的信息处理,保证信息生产和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有效化,将新媒体的媒介融入良性循环。在信息媒介的环节中,要提高媒介素养,还需要认识到传播媒介对知识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运用自己对信息技术和媒介的认识能力去正确的应对媒介的传播,获取真实的有效信息。此外,还需要培养自身的读写能力,有效的应对新媒体中的垄断和行为控制能力。
2.2 培养批判的认知能力
为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需要提高对信息的批判认知能力,真切的解读和利用信息为自己和社会服务。媒体信息的发展为培养个性,树立信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提高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这是培养良好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批判和借鉴,又要对传媒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影响有一个明确的把握,真正的提高受众的主体性。在对新媒体媒介功能进行分析时,重视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力的培养,进而保证在信息轰炸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升个人面对传媒文化的独立性。
夜上海论坛 在批判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无论信息来源多么可靠都要持批判的态度,在大的文化环境下发掘真实有效的信息,正确的解读文化,避免垄断文化的操控,同时对媒介文化的独立性,自觉的对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管理,这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的一个有效方式。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媒介批判立场,不仅要对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媒介弊端进行批判,还要对媒介制度的弊端进行批判,提升公民的批判意识,对媒介功能进行监督和管理。
夜上海论坛 2.3 培养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新媒体的媒介素养强调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因此需要有效的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在受众分享的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交流成为社会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面对媒体信息时,要坚定正确的立场,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为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4 完善新媒体的监督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媒介功能,需要依赖一定的制度对其进行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和落实好行业准则,有效的避免新媒体媒介的功能异化,需要摆脱利益至上的原则,承担起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正确的社会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真正发挥新媒体的理性媒介功能。只有用相应的行业准则对媒体进行约束和规范,才能够使新媒体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新媒体约束的法制性,对于违法法律的新闻传播给与一定的惩罚,为肃清新媒体发展的障碍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媒介从业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媒介素养,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对信息的处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抵制信息传播中的不利因素,为受众提供真实有效地信息,为社会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5 加大宣传,培养理性市民
公民是媒介使用的主体,公民理性强调公民在处理和对待某一具体媒介事件的理性态度和行为,理性公民则是这一理性态度和行为在公民观念上的内化和固化。理性公民的培养是实现公民理性的重要前提。包容的心态和客观的理念是理性公民和公民理性共同具备的基本素养。媒介作为意见的自由市场,其核心理念是求同存异,允许意见的自由发表和独立存在,以及不同意见之间的碰撞、对峙、包容和保留。如果在传播理念上强调唯我独尊,非此即彼,必然在行为和态度上表现出不理智,因此需要加大对受众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其做负责任的理性市民。
3 结束语
总之,市场经济环的发展引发了新媒体的媒介功能异化,对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针对其媒介方式异化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抑制媒介功能的异化,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作为社会公民,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认识和利用,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06)
夜上海论坛 [2]申玲玲.慎言媒介审判,提升自身素养[J].新闻界,2012(11)
关键词:媒介角色;电视媒体维权栏目;异化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27-02
一、什么是异化
夜上海论坛 “异化”(alienation)是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始创于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其主要涵义都认为异化是对象化、物化的延伸,是由人创造他物而他物又束缚了人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事业全面繁荣。所谓媒介角色异化,就是指媒介脱离了其本来应当扮演的社会角色,成为统治和控制人的一种反常力量。维权性电视栏目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新型服务类节目,主要以媒体帮助权益受到侵害的民众“讨回公道”为报道内容,如江苏城市频道的《石头会说话》等。本文主要以电视媒体维权栏目为例,探讨媒介角色在当代激烈竞争中出现的异化现象。
夜上海论坛 二、媒介角色出现异化的原因
(一)媒介自身改革与商业利益的驱动
夜上海论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进一步走向市场,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都市报获得长足发展,形成对电视的直接冲击;互联网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电视的霸主地位。大众媒介与受众构建一种供需关系,受众因素融入到传播过程中,成为大众传媒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此影响下,大众媒介迎合受众的喜好,有意增多了违背常理、违反常规的“黄色新闻”的比重,造成对受众正向引导的缺失。这类丑恶新闻在媒体上的长期现形,也使其成为媒介报道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受众慢慢形成对其“正常化”与“合法化”的印象。
夜上海论坛 (二)受众媒介素养与迅速到来的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存在差距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大众传媒已经织成一个无孔不入的巨大网络覆盖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公众必须学会如何正确理解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夜上海论坛 1.受众与媒介的互动关系与可转化性日益密切。传统传播机制中,受众处于被启蒙者的位置,造成了社会公众为主体的受众在社会事务中参与意识的“惰性状态”。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民生新闻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传播途径的出现,民众有了发表自我言论的自,实现了政府、媒体的议程设置向公众议程设置的转换。民众向媒体提供自己的乃至身边的信息,引起社会的关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媒介素养”在原先的低起点上实现突破,大众媒介日益成为“受众自己的媒介”。
夜上海论坛 2.受众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存在误读的现象。受众的信息解读情况对传播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媒体时代给广大受众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但受众由于思维定势、刻板印象等心理因素,不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媒介传播与信息内容,对新闻信息或传播者产生误解,导致与传播者主观意图相偏离的情况。例如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许多受众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广泛报道中,产生“好事做不得”的投射心理。媒介原本激励公众践行助人为乐等社会公德行为的传播意图与受众反应产生较大差距。
(三)媒体自身专业性不足,职业道德滑坡
大众媒介应当具有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方式和实事求是、通情达理的评论方法。我国新闻传播法律体系目前还不完善,媒介自律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的质量,这样的自律主要是通过记者、编辑、主编等“把关人”的把关活动来实现。一些新闻单位和媒介从业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滑坡,加上利益、人情等因素作怪,纵容和默许了媒介传播中的不正之风。或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报道公众人物隐私及盲目炒作,造成报道的娱乐化、低俗化。这是造成大众媒介角色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媒介角色异化的主要变现
夜上海论坛 (一)媒介由“舆论监督者”向“社会执法者”异化,导致“把关人”权力滥用
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新闻信息,其次是联系相关部门,使之与民众进行有效沟通,扩大事件正面效果,抨击丑恶现象,实现舆论监督。媒体只是负责报道的新闻单位,它反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记者本身也没有维权的职业要求。电视媒体维权栏目,以维权记者帮助民众维护权益的整个过程作为报道的内容,记者则作为推动过程发展的工具而存在,这与媒体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定位产生分歧。采访活动中,维权记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介整体,受众对此也十分认同。这使得记者极容易将自身个体置于媒介集体之中,扩张了自己的权力。这种工具化的存在,超越了本该在社会和职业中扮演的角色,从舆论的“监督者”变成了为百姓解决问题的“执法者”,把职业“权利”意识,转变成个人政治“权力”意识。有时甚至忽视或无视司法的特性和规律,对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正是因为媒介这种“越权行为”的存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找法院不如找媒体”的说法。这对媒介自身、其他社会组织,甚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负面因素。
夜上海论坛 (二)电视媒体维权栏目使“媒体使用权”下移产生异化,造成“舆论霸权平民化”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其本质特征是“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但现代媒体很多情况下凭借其自身优势,通过构筑信息环境和引导公众意见表达,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造成“舆论霸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抵逆的“无冕之王”角色。
夜上海论坛 电视媒体维权栏目实现了媒体“使用权”的下移,公众甚至个人都可以利用媒体来为自己“讨回公道”。正如一个优秀的拳手在拳坛上不见得战无不胜,但和普通人相比时,总是绰绰有余。囿于对法律素养和对事件情况的知晓程度,媒体工作者不能确保每次都做出正确处理。而当媒体的影响力优势可以为个人所使用时,个人诉求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造成“舆论霸权”的平民化。
夜上海论坛 (三)记者的报道角色异化,由信息传递者变为事实发展的推动者,影响媒介公信力
夜上海论坛 作为新闻传播理念和方式在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下,新闻业务领域产生的创新和突破,介入式报道目前在学理上缺乏依据。传统新闻理论认为,为避免受众对报道内容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信任受到损害,记者在事件发生现场理应尽量恪守“职业人”的冷静客观态度,以免介入其中。电视媒体维权栏目以介入式报道为主要方式,记者主导整个维权过程并贯穿始终。这样的介入式报道行为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功利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驾驭和干预新闻事实。记者往往情绪化强烈,先入为主,缺乏对事件的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立场易于倾向投诉方。就会使观众尤其是了解内情的人对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有时由于记者知识水平和经验能力有限,导致介入的效率和质量低下,不但没帮上忙反而添了乱。
夜上海论坛 例如维权栏目中经常报道的市民定购了某物品后,出于各方面原因又不想购买了,便求助媒体想要回定金。根据法律规定,定金是不能要回的,但是在维权记者的“协调”下,最终市民取回了定金。其中原委暂且不论,单就事情的结果来看,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长远看对媒体公信力有害无益。
四、对策建议
夜上海论坛 1.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社会监督。我国目前新闻传播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对新闻采访活动带来不便,同时也为媒介传播和受众之间关系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因此,通过立法来加强和规范媒介的报道显得非常必要。只有在法律的强制下,媒介传播活动才能走上规范的发展之路。对媒介的社会监督亟待成熟。媒介要开辟受众监督渠道,完善受众参与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自觉接受受众的批评监督。大众媒介,即使维权栏目本身,也应当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样有助于媒介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
2.提升媒介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传播能力。新闻从业人员需加强新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养成,明确新闻媒介的职责和功能,把握自身角色扮演,加强对新闻产品的严格“把关”。记者要有法律意识、熟悉法规政策,引导受众建立合法的理性的思维。同时全面报道相关各方的意见,要做到介入而不投入,参与而不包办。作为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增强受众意识,与受众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剖析受众心理认知和心理需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传播策略,贴近受众心理、引导受众,以提升传播效果,防范媒介角色的异化。
3.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媒介素养偏低是当今媒介角色异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理想的受众应该是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当受众具备了独立人格、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就能有效监督媒介,打破媒介对传播权的控制,使媒介更好地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性别、文化、民族、职业等差异,媒介素养的程度不一。我国的受众是媒介信息很好的接受者,但并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应当加强受众对媒介使用、分析和批判的能力,洞悉传播的本质,获得传播的话语权,尽力减少媒介角色的异化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方延明.新闻文学化与文学新闻化的异化现象研究[J].山|大学学报,2009(4).
夜上海论坛 [2] 杨丽.防范传播异化 提升传播效果―从心理学视角探析[J].新闻前哨,2009(8).
夜上海论坛 [3] 孙伟平.论信息时代人的新异化[J].哲学研究,2010(7).
[关键词]社会责任 媒介审判 异化
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满足市场需求、迎合受众口味、利用恶俗新闻吸引眼球,是当下许多媒体的共同诟病。在利益和责任发生冲突时,媒体为了生存,往往无法摆脱利益的诱惑和驱使。针对这种情况,无论政府、受众还是学术界,都大讲媒体的社会责任,认为媒体应扮演好“社会公器”的角色。而在社会责任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新闻界出现了一种现象——媒介审判,并在近几年引起学术界的热烈探讨和争鸣。
一、媒介审判现象
1.媒介审判概念
“媒介审判”源于美国,由“报纸审判”(trial by newspaper)演变而来。是一种不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它起于西方国家法律审判实行的由普通公民组成的大陪审团制度。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夜上海论坛 笔者比较认同学者魏永征关于“媒介审判”的概念。“媒体审判”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媒介审判的报道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失实的。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2.媒介审判现象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媒体行为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几年,新闻界热点话题之一——“媒介审判”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夜上海论坛 早些年郑州的张金柱案(酒后驾车,致使父子俩一死一伤)被视为“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媒体在报道中言辞偏激,《焦点访谈》还播出一期题为《逃不掉的罪责》的节目。最后,“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张金柱被判处死刑。他甚至临刑前哀叹:“我死在你们记者手中”。
夜上海论坛 发生在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更加鲜明地凸显了“媒介审判”。3月20日孙志刚在广州一家收治收容人员的医院死亡,起初官方坚持其是因病正常死亡。但《南方都市报》的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其是遭毒打致死,遂发表了题为《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的文章,舆论哗然,其他媒体相继报道。该事件受到了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该事件还促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终止,公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009年的巴东邓玉娇案是网络“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案件是在被网络曝光后,引起了舆论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网民声援声步步高涨。如果不是迫于各方压力,以及难以控制的舆论风暴,官方或许早将邓玉娇刑拘,巴东法院也不一定会做出对邓玉娇免于刑罚的审判。
此外,还有哈尔滨林松岭案、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贵州省习水嫖宿案、杭州“70码”飙车案、深圳机场女工梁丽拾金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案件中有的是由于传统媒体的言辞激烈和疯狂转载,有的是经由权威媒体的揭露,有的则是网络曝光造成的巨大舆论漩涡。总而言之,这些案件都是由于媒体的介入,声援弱者或者谴责恶者,形成强大舆论反响,引起政府和官方的重视,给相关部门造成舆论压力,从而加速或者改变了案件的审判。
二、媒介审判: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
异化在哲学上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指的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对立方面转化,成为外在的异己力量,主要表现形态有社会责任错位、缺位以及越位。
夜上海论坛 从表面上看,“媒介审判”现象中媒体对司法案件的监督,是信息的公开和民意的传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是扬善抑恶和大快人心的行为。但媒体的这种过度监督行为,其实是利用了公众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薄弱,有违社会责任论的初衷。“媒介审判”实则是媒体社会责任“越位”的表现,是一种责任异化。
1.“媒介审判”的实际操作有违社会责任的“全面、客观”
夜上海论坛 社会责任论要求媒体要“全面、客观、真实”报道新闻。而研究媒介审判案例的操作过程,不难发现媒体往往因为“义愤”或“眼球效应”的驱使,在对案件的大量报道中往往掺杂个人的主观好恶因素,存在刻意迎合公众倾向性意见的冲动,言辞激烈,倾向性地提供信息,利用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进行渲染乃至炒作,力图给有关部门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办案法庭或法官的态度,最终形成“媒介审判”之势。在这一过程中,媒介已经预先设立了自己的立场,在措辞上难免有失偏颇,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会有舍取,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在目标的正义性与过程、手段的非理性之间的冲突上,“媒介审判”选择了后者。
夜上海论坛 2.“媒介审判”不利于新闻界和公众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夜上海论坛 早在1997年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国”就被确立为基本治国方略,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人们的法治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整体水平仍然不高。而近几年众多“媒介审判”案例的“成功”,让媒体看到了自己在此类事件上的重要性,让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了质疑。如果不是媒体的介入,张金柱也许不会被判死刑;如果不是媒体的调查,孙志刚可能死得不明不白;如果不是媒体的曝光,邓玉娇可能不会被免刑等等。而“媒介审判”是无形中放大的司法的不公,长此以往,媒体的“正义感”会泛滥,为了迎合受众、吸引眼球,他们会觉得介入司法审判理所当然;公众对司法的信心会动摇,会将媒体当成“正义的化身”和“救命稻草”。由此可见,“媒介审判”会削弱新闻界和公众的法治意识,不利于正确法治观的树立。
夜上海论坛 3.“媒介审判”会破坏新闻界和司法界的和谐共处
夜上海论坛 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两个支柱,而二者本身又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新闻自由强调通过信息公开来实施对包括司法权在内的社会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司法独立则排斥各种非司法的因素对司法者的指令、干扰和影响。”而“媒介审判”加剧了这种矛盾,导致二者之间的不信任,甚至会破坏新闻界和司法界的和谐共处。
夜上海论坛 普利策就曾明言:“没有最崇高的理想、仗义执言的志向、对所遇问题的精辟见解、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新闻事业便会沦为一个只顾商业利益、图谋私利、以及与公众福祉为敌的行业。”我们承认“媒介审判”做到了“仗义执言”,但其在道德上的真诚还有待考究,至少或多或少存在着为了利益而哗众取宠的意味。“媒介审判”有悖媒体的公信力追求和社会的法治精神,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漠视“媒体责任”。魏永征曾这样说过:“媒介审判是对法院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三、正确理解媒体社会责任,防止责任异化
夜上海论坛 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并不是毫无节制的,社会责任的异化(失语或者越位)不仅会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因此,学术界和新闻界在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时,也应防止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
夜上海论坛 1.有关部门应明确规定媒体的社会责任
由于社会责任论的诞生,新闻界开始将“责任”提到了与“自由”同等地位的高度,在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将媒体视作“社会公器”。而对媒介社会责任的界定,在由哈钦斯和彼得森等人重新描述过后,马上成了争议的焦点,涌现了许多不同的观念,比如约翰·C·梅里尔就指出有三种大众传播的责任理论,一是由政府法定的责任,二是由大众媒介机构自身的专业标准界定的责任,三是由新闻业者个人界定的多元化责任。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一直都没有明确的、细致的规定,只有大的条条框框,让新闻从业者们很难把握和判别。因此,要使媒介更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政府等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或条例,明确媒体的社会责任;同时定位不同的媒体也应结合自身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
夜上海论坛 2.媒体从业人员应正确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者不是无冕之王,而是社会的瞭望者和守望者,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要做到正确履行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首先应明确什么是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媒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体现,是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事实,是公正、公平地进行监督,而不是同情心的泛滥,不是对善或恶的审判、标榜。对待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媒体的责任即是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分析事件,客观地叙述事实,让受众全面地认识事件,而勿需过多掺杂个人情绪与激烈言辞,“公道自在人心”。此外,要正确履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道德素质,明确自己的权利权限,遵守不得公开报道的事项,遵守客观报道的原则,要时刻牢记事事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要避免社会责任的“失误”(如封口费现象),也要避免社会责任的“越位”(如媒介审判现象)。
夜上海论坛 3.受众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性对待媒体信息
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受众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法适从,越来越依赖媒介获得各种信息,他们不经意被媒体牵着鼻子走,他们相信大部分甚至所有新闻。“长期养成的心理习惯使人们对表面意义背后的真相熟视无睹”。人们主动思考的习惯被慢慢磨平,人们沉浸于被动接受,浑然不觉。媒介审判现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受众的道德情感、对权威媒体的信任以及法律意识的淡薄。而要避免受众被媒体牵着鼻子走,避免受众被媒体利用,需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受众更好地选择和理性对待媒体信息,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主动批判的精神,在媒体的信息轰炸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信,不盲从。同时,受众媒介素养的加强,能有效促进和监督媒体正确履行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炒作”、“失语”、“越位”等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现象。
夜上海论坛 不可否认,媒体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信息,要善于体察民意,反映公众心声,要进行舆论监督,引导公众舆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之道。但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出现“媒介审判”这样的干扰司法和操纵舆论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媒介审判”也不利于司法公正、民众法治思想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既不能“失语”也要杜绝“越位”。
参考文献:
[1][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等译:《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夜上海论坛 [3]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夜上海论坛 [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付松聚:《我国“媒介审判”现象流变探析》,《学理论》2011年第10期
[7]张允若:《西方社会责任新闻理论评析》,《新闻大学》1991年夏季号
[8]杨清波、王维芳:《网络“媒介审判”的新特征及其防范对策——以湖北巴东“邓玉娇案”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夜上海论坛 媒介批评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选用什么样的角度,确立何种标准等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鲜有共识。不是偏执于意识形态判断,而疏离其他价值关怀;就是局限于具体、个案的文本解读、视像分析,因表层的议论而放弃对媒介本质的探究。在这一情境下,重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与这一理论血脉同源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当今的媒介批判而言,或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索视角及理论支撑。
一、“异化/物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马克思早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物的异化”与人的“自我异化”的命题。马克思指出:在对象化的劳动中,劳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确证;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消解。马克思还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或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的异化”。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更深入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与物化。他的贡献在于将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结合起来,从理性特别是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效应的视角揭示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并且深刻地指出这种“物化”正在内化,从而成为“物化意识”——这是对异化更深层的揭示。法兰克福学派无论从理论建构还是现实解读方面都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或物化力量都是他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自己创造出的物和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我们的主人,这是马克思所未能预见到的;可是没有什么比下述事实更加突出地证明了他的预见了,在今天全人类都成为他自己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囚犯,心惊胆跳的人类正焦急地盼望知道是否能从自己所创造的物的力量中拯救出来……”(注:《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67-6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他们以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通过对异化力量的彻底批判,追求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今天,异化现象更加突出,成了一种普遍现象。20世纪以后,异化对人的统治已从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转向各种普遍的、异己的文化力量对人的自由的束缚。特别是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媒介在某种意义上,扮演着“异化”的帮凶——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介来了解外界,媒介营造的“仿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媒介真实”代替了“社会真实”,生存在“媒介环境”中的当代人,变得远离“真实”生活,失去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媒介及其产品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与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渐渐迷惑了现代人的“双眼”,他们习惯于轻软的“表层娱乐”,而不再追问“深层意义”。媒介在其间一方面“异化”着他者,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自我异化”。正是因为媒介在当今社会异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这种多重角色,使得研究媒介,不能不关注媒介的“异化”与“自我异化”。而进行媒介批判就必须从“扬弃异化”的立场开始。媒介批判的目的,也正是要找到媒介“异化”他者的方面以及媒介“自我异化”的表现等,以此作为“扬弃异化”的突破口。
夜上海论坛 二、媒介的“异化”问题及媒介批判的内容
异化与异化的扬弃不是一次完成的历史进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进程。对此,马尔库塞具体从对象化活动的特征入手加以分析,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只有通过“否定之否定”,即通过废除他的外化和从他的异化中复归,他才能达到一种普遍的和自由的现实。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要有媒介活动存在,就有因此而生的媒介异化现象;而对于这些异化现象的“扬弃”与“批判”又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随着媒介不断地发展,新的媒介活动、媒介现象产生,媒介异化会有新的内容及新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媒介批判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渐进的、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进程。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的异化”。媒介异化也可以分为“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这些都应是媒介批判的主要内容。
(一)媒介产品的异化
媒介产品通常是指媒介制造出来供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媒介产品的异化,指媒介产品在传者制造过程中或受者使用过程中,背离了初衷,偏离了方向或走向了对立面的状况与情形。媒介产品,这里我们以新闻作品为例——人们对于新闻的要求是“真实地报道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现实中,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常有这样或那样的“假新闻”出现,有的是在传者制造过程中,为了追求新闻的“新奇性”而有意制造的;有的是在受众解读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受传情境及心境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受众自身对新闻的准确理解。媒介产品的这种异化情形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新闻永远只能摹写现实。在这一过程中,“传者——传播渠道——受者——环境”都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本身的建构与解构模式,可以说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新闻(信息)”本身的走向,这其间就存在着新闻(信息)走向异化的可能。其他媒介产品也具有相同的规律,比如媒介娱乐产品、媒介教育产品等,媒介在提供一种娱乐形式,灌输一种教育宗旨时,也意味着剥夺另一种娱乐途径,削弱另一类教育主张。而这种“剥夺”与“削弱”并不总能够接近合理。
(二)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
刘建明教授在其专著《媒介批评通论》中曾将媒介批评定义为“对新闻作品及新闻活动的评价”。(注: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活动是媒介批判的一个基本范畴。媒介活动,粗略地定义为媒介从事的各类活动——具体来讲,主要是指身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重使命的媒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主要是宣传工作)”。媒介活动的异化,就是指媒介在从事“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主要是宣传工作)”过程中,由于媒介自身及外界原因,使这些活动脱离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一种否定、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负面力量。媒介经济活动的异化,较常见的有,具有企业属性与市场要求的媒介组织进行“经济活动”时一味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市场屈服,致使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过份“亲近”市场利益而受到削弱,从而使媒介陷入世俗化的境遇。媒介社会活动(这里主要是指宣传报道)异化较突出的有“宣传报道的泛意识形态化”及“宣传模式的齐一化处理”等——在传播过程中,一味地夸大阶级倾向;一味地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一味地阻挡多元信息输入,采取“单面灌输”的宣传模式等,这样做往往更容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媒介的宣传“充耳不闻”,甚至故意曲解误读。媒介的宣传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媒介活动也因此走向了异化的彼岸。
(三)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
夜上海论坛 依照哈贝马斯的理想,应当有一个“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表达民声民意的场所,但是,这一“公共领域”在当今却面临着一次新的结构转型。对此,哈贝马斯指出:“媒介最初的功能都局限于新闻交流与新闻监督。但是,报刊一旦从新闻报道发展成为思想传播时,当个体文人的新闻写作相互产生竞争时,一种新的因素——广义上的政治因素——就与原来的经济因素结合起来了。对于这样一个发展大势,毕希尔用这样一段话加以概括:
报纸从纯粹消息的机制变成公众舆论的载体和主导,变成政党相互斗争的工具。这就引起报纸行业内部组织的变化……对于报纸发行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从一个贩卖消息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公众舆论的掮客。”(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219页,学林出版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组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已越来越多地背离媒介最初的功能。它在与政治及市场的妥协与同流过程中,不断走向异化,这种异化过程有时甚至影响了媒介真实消息的原生功能。
媒介从业者的异化,表现在他们背离“把关人”的传统职责,或为经济利益,或为政治目的,在新闻的选择取舍时背离新闻标准与新闻价值。比较典型的“有偿新闻”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对事实的知晓权被剥夺,新闻的价值让位于新闻的使用价值——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媒介从业者的信用及“把关人”的权威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丧失。此外,媒介从业者的异化,还表现在媒介人员“角色扮演”上的错位,最为典型的就是媒介人的“光环效应”——即“一些知名主持人因职业原因,长期生活在镁光灯下,从而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错位”——这里媒介职业本身成为媒介人的一种异化力量,媒介从业者在这种异化状态下,逐渐迷失自我,失去了应有的批判精神与警醒意识。
夜上海论坛 (四)媒介与其他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
夜上海论坛 文化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等共同构成了媒介的参照背景。媒介与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这里仅举两例:
夜上海论坛 一例为“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异化。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大众文化为大众媒介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内容;与此同时,大众媒介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他们二者的共生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走向异化:一方面,大众媒介为了取悦受众,取悦市场,大量地传播媚俗文化,迎合受众喜好,从而导致大众文化品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长此以往,这种“低品质”大众文化的大量传播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受众的品味与旨趣,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大众媒介品质的提高。
夜上海论坛 媒介与其他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媒介的“越权”行为。最常见的莫过于“媒介执法者”现象。当今社会,随着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社会各方对大众媒介的依赖因而逐渐加强。媒介获得了往日不曾有的巨大“权力”——与“司法”“立法”“执法”三种权力并行,被称为“第四权力”。其实,如果按照媒介权力的最初规定性,这一权力应该主要集中在“监测环境”,作为第三方,促进公共信息的顺畅流动,及社会意义的共同分享等方面。媒介并没有“裁判是非”“公论对错”,甚至“现身执法”的权力。但是,这种“越权行为”正在成长为新的异化力量,不但对于媒介自身、其他社会组织,甚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因素。媒介在实现“执法”功能方面颇多参与,造成了人们对于媒介角色的一种“变形”期待——此时,媒介在公众眼中已是直接左右事件的权力机构了。这种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公众打官司首选媒体而不是法院的不合理状况,越来越多的案件将会“缠”上媒体,媒介因自己的“越权”行为,将面临许多不必要的负荷。媒介的这种“越权行为”一方面打破了公众对于媒介的“正常期待”;一方面影响了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功能的正常实现。在任何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社会组织都应该“自行其职”,媒介“越权”行为除了破坏社会的合理分工及整体运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越权”使得媒介自身角色混乱,社会含义模糊起来,媒介的社会定位及存在意义因此将受到质疑与挑战。
夜上海论坛 实质上,异化理论为媒介批判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维与立体的视角,媒介批判因此而得以脱离平面化的“意识形态判断”及单纯性“文本解读”的境遇;此外,异化理论还为媒介批判提供了批判方向: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媒介在当今社会中的异化表现,从异化现象出发,找寻“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我以为,媒介批判就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加“关怀的胸襟”,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
②孙伯睽《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
③郑一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
夜上海论坛 ⑤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⑥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
⑦马尔库塞《与文明》,重庆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⑧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重庆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⑨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学林出版社。
⑩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马恩选集》第1卷。
关键词:媒体 融合 新闻 传播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1-01
“媒体融合”自2014年开始,被新闻研究机构和国家层面的众多学者关注,实际上它的前身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即“使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融合多种技术后形成的某种传播技术”。媒体融合不同于媒介融合的是,前者更注重从产业跨界、内容生产、信息资源的集中处理,最终实现精准、个性化传播,当然这也是信息环境下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媒体融合可以实现用户通过APP、客户端等方式对社会信息进行休闲消费、快速阅读、商业活动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从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角度来看,媒体融合也是国家在国际地位上提高话语权的重大战略转变。
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促使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快速融合,务必要遵循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面对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取长补短,通过互联网思维促使二者一体发展。打造现代媒体传播体系,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后盾,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促进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平台、内容、渠道、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最终形成竞争力强、手段先进、形态多样的新型传播媒体。整个过程要管理和融合双管齐下,确保融合发展在正确道路上稳定推进。
一、媒体融合下新闻的发展形态
夜上海论坛 从传播渠道上分析,近几年媒体融合下新闻的发展形态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延伸;二是移动用户端新闻APP的诞生,它也是适应网络媒体发展的时代产物;三是为了满足电脑客户端的网民需求而开发的新闻网站;四是发生在媒体社交平台的新闻推送。
四种发展形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呈现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交叉和不同,内容上无外乎都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合集;而呈现方式则根据各个媒体平台的不同而相异。总而言之,无论任何形式的发展形态,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开发新闻的价值和使用率,这也是媒体融合的宗旨。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差异化传播策略探讨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政治等发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新闻媒体传播的主要阵地,更是引起各种舆论斗争的主要场所,那么,媒体融合到底该怎么发展、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夜上海论坛 媒体融合不单单是媒体自觉,其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上升到国际级战略层面,因此,关于其发展的探索要综合传媒人、社会经济的舆论生态、我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探讨。
首先是针对传统的纸媒,不应将提高纸质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发展重心。关注纸质媒体的多为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应提倡其主动引进新型传播手段来搭建新型媒体传播平台,最终实现纸媒与网络媒体、移动终端、APP等的衔接,同时这也是改善纸媒当前低迷现状,拓宽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提高传统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针对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成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轻松民主氛围。新兴媒体中的自媒体越发普遍,这就意味着每位普通公民都有可能成为当下的意见领袖,每位用户都可以自由发声,发泄自己的不满,陈述自己的见解,新媒体的诞生将舆论自由推向极致。新型媒体的传播互动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方式,传统的互动方式多为单项互动,而新型媒体的诞生则促进了用户和媒体间的双向互动。数据分析,当今社会用户更侧重于个性化表达,对那些严肃的新闻话题热衷度大大降低,八卦、吐槽、狗血类型的新闻话题成为受众的新宠,因此新型媒体可以尝试向这个方向发展。
夜上海论坛 最后,引入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的商业运营模式。通过互联网思维和运营模式,经过大数据分析之后对产品进行定位分析,进而推广、销售,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用户群体的精准传播,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最终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营销模式是结合实体店与网络点铺的整合营销,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的优势在于将营销环节进行详细划分,大大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群体的消费模式。
三、结语
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新闻差异化传播,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劣势和不足,在提高信息流通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价值和使用效率。然而,在互联网的催生下,新闻自媒体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会导致新媒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自媒体的生存发展也就越发困难。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新闻策划 异化 传媒假事件
夜上海论坛 新闻策划异化与传媒假事件
所谓新闻策划包括宏观与微观两部分,即对媒体本身的策划和对媒体内容的策划,前者包括市场定位、受众对象、经销策略等:后者包括专版时段的策划、栏目的策划、具体报道的策划。本文采取孙旭培对狭义新闻策划的限定,即新闻策划就是媒体对新闻报道的策划,不包括对事实的策划。
夜上海论坛 新闻策划异化指新闻报道策划脱离了根据对客观事实的策划而服务新闻本体的主功能,甚至出现干扰、制造新闻本体的现象。新闻策划发生异化原本的出发点是媒体主动发掘新闻价值,初衷是适应时展,但是在衍变过程中,逐渐偏离航道,成了策划而策划的异化趋势。新闻策划异化的表现往往为新闻策划的泛滥化、故意炒作、介入事件、制造新闻等行为。在这些行为下,传媒假事件、伪价值新闻、假新闻等也就此而生。
传媒假事件一说由我国学者陈力丹在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假事件(pseu-do―event)”的基础之上引出。本文所指的“传媒假事件”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活动策划和报道的行为主体都是传媒自身,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传媒假事件具有五个基本特征: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动机隐藏、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
传媒假事件产生的背景
夜上海论坛 传媒假事件在日常新闻报道,尤其是都市报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媒介权力泛化为传媒假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新闻竞争导向同质化则是引发传媒假事件的原因。
媒介权力泛化。媒介通过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受众的多层面互动传播而具有引导控制社会舆论、影响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倾向等权力和作用。媒介权力的泛化一方面显示出媒介的影响力,为新闻策划泛化提供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存在新闻策划与媒介权力之间的度量问题,为新闻策划实际操作推波助澜,助长了传媒假事件的产生,即媒体按照事先的构想与对新闻价值的测定构建好叙事架构,再依靠媒介特有的权力,帮助事件走人这个架构之中将事件填补进预定脚本。
夜上海论坛 新闻同质化竞争加剧,缺乏独家新闻。媒体的剧增,版面、频道扩张,新闻同质化严重,新闻资源短缺,“独家新闻”更是稀缺物,新闻策划成为各大都市报竞争突围的重要手段。“策划意识仍一直在各家都市报内部被强调和提倡,策划能力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普遍被看作一家报纸的真功夫。”在激烈竞争之下。新闻策划逐渐发生衍变,“传媒假事件”的消息来源就是传媒自身,这样自编自导的“独家新闻”可以不受具体情况的限制而批量生产。
夜上海论坛 从传媒假事件透视新闻策划的异化
新闻策划报道过程中,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事实策划时常纠结合一,这不仅脱离了对已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策划的本义。还对新闻事实造成干扰,形成新闻策划异化。而一旦被媒体报道,即形成了传媒假事件。在传媒假事件中,新闻策划的痕迹极为明显,可以说二者间本来就是一种链式关系。传媒假事件处于新闻策划链条下游。是新闻策划异化产物中一个特殊的范例。在传媒假事件视角下,新闻策划所探讨的重点已经不是新闻可不可策划的问题。而是在于新闻能不能由媒体自己策划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媒体职责越位。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把关、传播组织,其责权的限定是新闻策划限定的基础。正是因为媒体动用的是公共权利而具有的复杂性,为求传播的公正客观性,新闻的基本要义才要求媒体保持中立,“进行客观记录”,而传媒假事件的关键正是媒体的主观参与太重,甚至于自导自演地生产新闻,可以视为是媒体职责的越位。
首先,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事件的良性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送孩子回家”、“打假英雄李波”等是《华西都市报》创刊之初一手推出的“传媒假事件”。华西都市报总编亲自牵头组织的送孩子行为成为其他媒体的新闻,“因为当时‘8名被拐川籍儿童在河南无人认领,公安厅打拐办因经费问题无力去河南,孩子们面临被送回原买主家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只‘忠实地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再发表评论绝非更直接的手段’,积极介人其中,在多方联动中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才是一家负责媒体应有的勇气和担当”。
夜上海论坛 其次,媒体对事件的参与、推导或是直接干预事件,其新闻报道形成对私人空间的逼视。“穷人向富豪的求助”一事中,媒体借助穷人名义,通过对事件的全过程的公开,窥视富豪的一举一动。这个新闻报道并不是舆论监督,针对的富翁也许是生活中的强势群体,但并不是事件中的强势群体。富翁也不是公众人物。传媒跨越记录事实的界限,主动逼近富翁们让被求助者身处大众的逼视压力下,造成私人空间的压迫。
再次,媒体非必要性介入,主观引导新闻客观判断。新闻报道中,媒介的角色并不是完全固定,在一些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性报道中,媒体常常扮演的是问责逼视的角色。以“茶水发炎”、“纸馅包子”这样的新闻为例,一方面是新闻媒体越俎代庖成为“检查机构”,更由于其主导性与话语权,舆论偏向将跟着传媒的视角偏向而产生,使得被报道方处于舆论不公正地位:另一方面,这样的报道容易引起社会不必要的恐慌或怀疑,媒体公信力也受到质疑。
新闻真实性降低,传媒公信力受质疑。尽管传媒假事件中,媒体出于对新闻价值的控制与把握和良好的出发点,“送孩子回家”、“打假英雄”等新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仍然要考虑到其双面性。对传媒假事件、对新闻策划异化的担忧,并不仅是对策划性新闻本身,而在于对把关人的担忧。我国台湾学者罗文辉在研究消息来源选择偏向时指出,如果是媒介选择消息来源有明显的偏向。新闻将无法公正,也难以展现社会现实。新闻媒介的功能与可信度都将受到严重的伤害。
夜上海论坛 媒体依据相应原则对新闻进行把关,但当媒体本身作为新闻主体时。“把关”是否有效则是需要探究的问题。新闻策划尺度难以把握控制之下,由于把关者与新闻来源的重合。假新闻、伪价值新闻得不到有效把关。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被画上问号。出于宣传、盈利等多重动机。传媒按照需要导演出事件发展,按照媒体意图牵引事态发展,使事件发生偏转。对传媒来说,容易发生记者主观引导事件,产生把关失效的结果。在“纸馅包子”事件中,记者为了找到一条轰动性的大新闻,一手策划出这个传媒假事件,更是一个假新闻。虽然这只是较为极端的个案,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媒体预设框架前提下发生的传媒假事件,其真实性含糊不清。
提高传媒公信力,限制新闻策划异化
承担社会责任。坚守职业道德。新闻策划必须要有一定限度,要把握住传媒的角色定位,保证事实的真实客观。传媒在新闻策划行为中,首先应该明确,是否能够参与事件中,参与事件后,会不会影响公正客观性?参与事件后,传媒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刻注意社会效益的影响与社会反应以及对新闻当事人负责。同时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修养,以社会利益为重。并注意对新闻当事人私人空间的保护。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校园媒体 新媒体 旧媒体
一、新旧媒体的定义及其特点
夜上海论坛 新媒体指的是以数字传输为基础、可实现信息即时互动的媒体形式,其终端显示为网络链接的电脑、手机、电视,主要代表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当下较流行的新媒体形式主要有:LED显示屏、SNS社交网络如微博和开心网、数字报刊等。
旧媒体即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杂志、广播。此外,还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二、校园新旧媒体差异分析
通过调查得到福建工程学院时下校园旧媒体有: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横幅、海报、宣传手册、校园TV、杂志期刊。新媒体有:LED显示屏、校BBS、SNS社交网络如QQ群、微博、开心网、校内网、校友网等、手机飞信、校园网、校官方网站、校报网络版等。通过分析工院新旧媒体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1、传播内容以及更新速度的差异
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主要传播的是一些生活娱乐信息,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还有生活日常联系交流,当然也提供一些学习参考资料,所以内容范围广,上传信息方便,使用者多,所以更新及时。如LED,工院LED分布在一些办公楼、教学楼和食堂。食堂LED主要是公布菜价还有天气预报等生活服务信息,办公楼和教学楼主要用来宣传标语和欢迎辞。因为提供服务的信息本身就有即时性特征,要求随时更新内容,所以更新速度快。如SNS社交网络平台,在工院使用最多的SNS工具有QQ群,微博,校内网,校友网。工院一般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班级QQ群,一些学生会部门和社团都有自己的QQ群,QQ群的作用是传达上级通知,还有班级和社团部门同学间的互动,同学间的互动是QQ群的最主要功能。微博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一个SNS平台。问卷调查得知,受调查者300人使用微博的占30.23%。而大部分人通过微博来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朋友动态、获取生活生活娱乐信息和表达自己思想,通过微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再如校园网,校园网拥有丰富的资源,工院校园网提供电影和音乐资源下载,还提供软件和学习资料下载的生活服务,而且通过校园网还可以到图书馆阅读大量校购期刊。
而旧媒体传播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学校政策,播报校内外热点新闻,弘扬社会主旋律。如校报主要宣传学校一些政策以及近期一些校内新闻,是学校官方宣传的主要媒体。校园广播每天都定时播报一些校内外新闻,当然也播放一些学生的作品、音乐及娱乐信息。传栏有的是新闻报纸,有的是一些政治性宣传,有的是学校活动宣传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名单。整体来说旧媒体传播的内容较为保守而且不具有即时性。
夜上海论坛 2、媒体分布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旧媒体成本大,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公共场合,如食堂门口的海报栏,校园干道的路边宣传栏以及校园广播。新媒体主要是以现代网络为基础,分布在每一个用户端,如微博,QQ群。旧传播媒体一般是以一对多的直接宣传,但是由于其受欢迎程度低,所以传播速度还是比较慢。在被调查的300人中有86.85%使用微博、QQ群等新媒体,使用最多的为QQ群,占32.88%,其次是微博占30.23%和广播占18.61%。在调查者中广播偶尔听的占绝大多数,为72.09%。所以总体来说传播速度较快的还是新媒体。
3、使用者以及受欢迎程度的差异
旧媒体和新媒体使用者都是所有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区别在于发起人的差别。旧媒体主要发起人是学校些团体组织,而新媒体更多的是个人。而受欢迎程上新媒体比较高,通过对工院300名师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对校园媒体的喜欢,如图一。
夜上海论坛 4、媒体使用动机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学生使用旧媒体主要偏向于获取学校部门和社团的通知和校内新闻,而新媒体主要偏向获得生活娱乐信息以及自我情感表达。如大部分同学阅读海报和横幅是想了解近期一些部门组织了什么活动。而新媒体以微博为例,很多学生在微博上发表了对一些生活问题的见解,也有的转发一些经典语句。
夜上海论坛 5、媒体优劣势的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总的来说,新媒体优势体现在信息量无限和即时共享,互动性强而且较为个性化,受欢迎程度高,然而使用新媒体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使用知识,发展历史较短,普及没旧媒体广。旧媒体拥有大量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持,传播方式易被接受,发展历史久,经验丰富。然而其互动性较弱,个性化不强,受欢迎程度呈下降趋势。
6、新旧校园媒体之间的联系
从调查者中了解到工院的校园新旧媒体之间联系不紧密,而且较为独立。表现在媒体拥有者合作不紧密,同一个信息在各类新旧媒体上不同时,同一个信息关注程度大小差别大。这跟新媒体更新内容速度快、信息内容广以及媒体拥有者合作不紧密有关。当然随着新媒体发展,他们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三、新旧校园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1、工院新旧校园媒体发展问题
夜上海论坛 受欢迎程度日益降低的旧媒体落后性越来越突出,新媒体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随时存在挑战。旧媒体传播信息呆板,人性化不强,成本高,内容更新不及时。新媒体传播信息范围广,使用者多,不好管理,容易触犯道德与法律。同时新媒体发展历史较短,普及程度不及旧媒体,缺少了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持,这些都阻碍新媒体的发展。
但是,伴随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推进,特别是加入WTO后的国内外影响,传媒领域的一些阶段性特征、结构性问题开始显现。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媒存在着“增长与发展的不对称”、非均衡等特征。这就意味着,与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传媒发展在多个层面上表现出了特有的“异质性”,或者说呈现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而今天应特别考虑的问题是,这种“异质性”表现形式与形成机理是什么?这种“异质性”和“中国特色”对新闻传播学的创新和中国特色的传媒“国际化”有何意义?作为对上述诸多问题的一种探索性回答,本文试图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的方法,从“体制转型-结构转化”的视角给出一个对中国新闻传媒事业“异质性”特色的框架分析,并由此说明这种“异质性”特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夜上海论坛 体制转型-结构转化: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的“异质性”
中国新闻传媒宏观的经济背景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转化,宏观的社会背景是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新闻传媒的体制转型、结构转化,明显呈一种依附性,深刻揭示了传媒发展中的某种演化性与动态性特征。这里的体制转型是指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而结构转化则是指媒体的应对变化。借助韦伯的“工具理性”理论,它应当是反映了一种实现传媒发展的动力机制,更多强调了传媒的学科属性及应用性。
夜上海论坛 对于一个正处在体制转型-结构转化双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其新闻传媒发展的“异质性”或者说“中国特色”,应该讲是内生机制并长期存在的。对其理解视角应放在中国特色的大背景下,探究体制转型与结构转化的内在联系。
第一,体制转型-结构转化是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一直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不断进行改革,发展始终沿两条线不断推进。一方面,大的社会背景,是在经济体制的框架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样一种转变的冲击下,传媒结构也跟着发生变化。原来的传媒都是事业单位,事业管理,事业编制。而现在的路径则是循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再后来有些传媒成立集团、改制为企业,全部面向市场。特别是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后,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外部断奶,内部搞活”的激励下,传媒不再依靠政府补贴。这样做,不仅对国家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便于经济独立,取得更多的自。经济上独立,业务上自主,方针上独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体制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三部曲。
夜上海论坛 正是在“外部断奶,内部搞活”的口号下,“事业性质,企业经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等,也注入新的内涵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在“企业经营”、“多种经营”口号下的所作所为,同80年代相比明显有了新的拓展。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在报业体制改革上走出了新的一步。截至2004年,全国经国家批准组建的报业、期刊、广电、出版、发行、电影各类传媒集团共有67个。传媒集团集中人力、资金、信息、物资等多种资源,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而集团管理层对这些资源拥有统一调控和经营的权力,可以进行圈套规模的投资和经营,这是新闻体制改革在当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了。①
第二,体制转型-结构转化,体现为中国传媒发展的持续演进。这种演进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其一,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传媒改革,进入市场。这对传媒来说,是一种被动的体制转型;其二,传媒的改革又推动了传媒市场的完善,这是一种主动应战。从过去的政府推动改革,到传媒主动要求改革,呈现出了一种“市场驱动(影响)-内核变革(自身需求)”的变化态势。而这样一种态势的最终目的是:体制转型-结构转化的依存、交叉、互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关系:结构转化是体制转型中的转化,体制转型是结构转化中的转型。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媒发展的体制转型-结构转化:效果分析
体制转型-结构转化的这种依存演进,构成了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异质性”结构特征,这种特征显然有别于其他国家与地区,这种差异化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层面理解:
其一,在体制转型方面,十四大以来的中国市场经济在市场化程度上已有大幅度提高。由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化改革也将面临政治体制改革等其他因素制约,面临持续深化的内部需求。
其二,在结构转化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些结构性变化,不断呈现一个“总量飞速增长”与“结构问题突出”的两难境地。
中国传媒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的聚焦无疑将转化为传媒总量,从而在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位置。从传媒的运转体制和机制上看,除主流媒体的少数党报以外的传媒,几乎已经全部推向市场,许多都实行事业化编制,企业化管理,已经由党管媒体、用媒体、养媒体,到现在的管媒体、用媒体,不养媒体。受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去的免费信息享用者,成为当下传媒信息的主动消费者,从过去单一的你登我看、你播我听、要我看、要我听,到现在的可看可不看、可听可不听、爱听不听、爱看不看……,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受众已从过去的大众化消费,转变到今天的分众化消费、小众化消费。即时通讯、流媒体、博客与播客、短信、MP3等,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受众的喜好成了决定媒体生存的核心要素,受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上帝。从职能上,传媒已从过去的宣传本位、教育本位,向服务功能转变;从过去的“护”、“褒”,转变到现在的舆论监督。
媒体的经营理念也受到挑战。必须强调本土化理念、集约化理念、民生化理念。本土化的理念是区域特色,失去特色,就失去了生存条件与环境。当今传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集约化这篇文章。以往的传媒经营项目比较单一,缺少一种规模效应、互补效应、集约效应,无法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而民生化理念作为传媒内容的主体,主要打“民生”牌。从长远来看,传媒一定要打“民生牌”,在民生牌方面要有核心栏目、核心队伍(名记者、名编辑、名栏目主持人)、核心内容,形成核心竞争力。
夜上海论坛 中国传媒发展“异质性”研究的理论意义
夜上海论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高速发展,一是源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源于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实现了快速增长,令世界瞩目(见下表)。
夜上海论坛 在现实生活中,体制转型与结构转化是一种非均衡状,不同介质之间不平衡,报纸与报纸、广电与广电,不同区域之间不平衡,东西、南北之间不平衡。还有党对媒体的四个不能变与媒体自身生存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问题;规模发展与效益增长的问题;事业性质与企业运行的矛盾。
夜上海论坛 从发展的层面看,一定要回答中国传媒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这样一个问题,从理念意义上来说,就是落实总书记去年在人民日报讲话中指出的,如何“按新闻规律办事”的问题。从实践意义上,就是如何融入到国际大传播中去,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对中国传媒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归根结底是如何建构一个有自我修补功能的内部机制。这种“异质性”在提出的“国际国内两个统筹”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以为这都是提出“异质性”研究的深层意义,它也是一个中国发展新闻学或中国发展传播学的重大现实问题。
夜上海论坛 如果说,我们可以用体制转型-结构转化,来作为解释中国传媒发展“异质性”问题的一个落脚点,那么当前中国新闻界、学界、业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从长效机制上去研究二者之间的转化和促进问题。体制转型凸现的是市场意义,而结构转化实际上是体制转型在新闻传媒上的实践化问题。离开体制转型,不可能有中国的传媒结构转化;而离开中国传媒的结构转化,则成为一种对市场经济下传媒业的釜底抽薪。这样的解释或许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媒实践与传媒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独有“异质性”特点的传播理论与分析框架。推而广之,这种框架理论,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对于发达国家,也具有原创意义和实践借鉴作用,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凸现一种“中国经验”的原创价值。
结语
夜上海论坛 30年中国传媒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中国传媒的“中国特色”还会长期持久地发展下去。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化的双轮驱动下,这种发展的特点:一是体现了一种中国传媒依附经济发展的共时性;二是体现了一种在不同路径发展过程中的历时性;三是体现了一种在不同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交互性、制约性和共同促进性。
中国传媒发展的这种“异质性”的特色,既反映了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政党对媒体的制约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政党对媒体的一种开放性观照。比如,同志提出的“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一种异于其他国家的原创性的传媒理论、新闻实践。由于有了高层的这种指导思想、政策导向,以及30年来的实践,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未来传媒发展充满信心。此外,中国传媒实践的这种“异质性”内容与实践,也为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理论研究新机制,对这一主体的深入研究,将会为人类传媒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的价值将不会只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世界的传媒事业。■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青年的媒介形象是人们通过媒介长期观察、认识青年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对当代青年的知觉性整体看法、最终印象和综合评价。其产生是媒介刻意塑造和追求的结果;评价者为社会公众;是公众的整体、综合性认识。
夜上海论坛 青年为报道核心的新闻事件在近几年频频发生,传统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如门户网站、手机报),以及自媒体(如社交网络、微博、博客、视频网站)都在以不同方式、多角度呈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媒介形象。
夜上海论坛 在新大众传播时代,媒体对青年媒介形象塑造的途径、方式发生了变化。自媒体平台上最活跃的人群是物质安全时代的80后、90后群体。在双向传播模式中,青年为核心的负面报道,如李双江之子驾车撞人案、李刚之子驾车撞人案、郭美美炫富等近期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无一不是通过自爆或他人爆料,在互联网平台上最先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响应,网友们的言论更是被各大传统媒体和各大新媒体转载引用。青年为核心的许多正面报道也遵循了同一路线,比如最美舍己救人初中生、最美为乞丐撑伞少女、最美一吻救人的19岁少女等,都是记者乃至路人的图拍消息,最先发表于网络,然后引起电视与纸媒的关注。
通过媒体,人们可以感觉到对80后的认识从批判到盛赞的逆转,最初将80后定位于“啃老族、月光族、毕婚族、宅男宅女”等新词汇,并贴上了:责任感不强、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观念弱化、颓废等标签。然而,在奥运会及汶川救灾等事件中,80后获得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如“忘我、奉献、关注国家命运”等。这种逆转的背后,并不是80后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是媒体通过对事件的“选择”和“凸显”,形成一定框架,参与到社会事实的构建过程中。媒体框架的构建和对事物的刻板成见同样反映在90后身上。90后最先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则归功于双向传播的新模式,即由自媒体社交网络等平台上盛传的火星文、90后非主流自拍照、自我爆料等方式,成为网络流行,然后网络传播反哺传统电视与纸媒的传播,媒体反映的词汇也是:非主流、行为另类、自我、性格叛逆等。以上反映了我国大众传媒对80、90后报道的框架构建,同时影响着人们对青年社会形象的定位。“议程设置”理论假说涉及新闻选择的“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新闻媒介通过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设置议题,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认识层面的注意和重视。大众媒介对青年事件的集中性报道,比如马加爵杀人案等一系列青年杀人案件,以及李双江之子、李刚之子等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纨绔行径的密集报道,不管媒介主观上怎样想,但客观上都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并以此引导公众“想什么”。一时之间,造成了青年媒介形象的失衡,民众在媒体上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多是当代青年的负面形象,不禁会产生“这一代人都怎么了”的想法。
报道中存在的特点与问题,一方面是传统问题,即主要源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角的“异质化”,用成人的视角与道德观评判年轻人。另一方面,在新传播时代,追求个性、娱乐和市场导向的民主化、娱乐化和商业化观念,随着web2.0兴起成为对抗传统问题的武器,形成了一轮“反异质化”社会风潮,民众有了自己的表达渠道,无论“奋青”还是“愤青”,青年纷纷活跃于互联网、用恰当或不恰当的方式,积极表达见解、舒展个性;但是,我们看到缺乏规范意识的民主、娱乐与商业化,恰恰造成了青年媒介形象的庸俗,比如对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更使人形成了青年浮夸、脑残的印象;不少正面宣传又由于没有脱离“高大全”的官腔官调,而难以引发深层思考与共鸣。个性引发价值混乱、娱乐导致低俗化、市场又导致什么不少媒体就一窝蜂报道什么,反而造成了青年形象宣传的失衡。
主流价值、个性表达的青年形象塑造
这些都是媒体人需要在思想、调查与表达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首先,牢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能过分夸大光明面,也不能过分追求爆点,而夸大负面社会事件效应。其次,媒体的报道应注意不能漠视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宜粗则粗、宜细则细,把握好面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报道群体的报道分寸;尤其对于青少年的负面新闻或是受害者的新闻,要严守道德底线,避免二次伤害。比如李双江之子案件的报道,我国著名传媒法学者魏永征教授就认为可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再次,在更高层次上,媒体对青年新闻事件的解读不能偏于表面化、模式化,缺乏深度报道,不能一味就事论事,或以大面上的总结归纳就浅尝辄止,应注意引导公众思考事件发生的深层社会原因。最后,比较隐秘却危害很大的问题是,媒体总喜欢做密集型报道,如今媒体人似乎越来越缺少“独立报道和选题”意识,总是转载他人的报道或眼风炒作。这种争先恐后报道同一热点事件,唯恐落人之后,客观上造成了公众无论从电视、报纸还是网络上读到的基本是雷同的新闻。独立选题,或者同样的报道、独立的调查、不同的角度对于新老媒体都很重要;同时,也要慎重对待自媒体选题,一定要经过核实;还要注意选题比例适当,密集地选取负面或正面事件而造成的“议程设置”会对公众无形之中产生强大的影响与误导。
关键词:中外新闻记者 差异
夜上海论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前进,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新闻传媒的话语范式也有共通同化的趋势。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媒介在新闻理论、传播观念、文化环境与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外新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记者在这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
中外新闻记者提问方式差异
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我知道,您的任务是世界上最艰巨,也是最庞杂的。我想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涉及英文字母“T”打头的问题。一个就是问题,我们知道最近在发生了骚乱和暴力事件,有人追究镇压了和平的示威游行,而且达赖也指责中国在进行所谓的“文化灭绝”,您对这样一些说法和指责有何评论?第二个问题是。您也多次说过,中国绝不容忍“”,很快台湾地区将举行选举和公决,如果公决当中的议案被通过。也就是说选民通过选票认为台湾应该以台湾的名义申请加合国的话,中方是否会认为这等同于事实上的“”宣言?中方是否会采取行动来制止这一做法?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您好,我是金融时报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其中只有一个问题的英文字母打头是“T”。上一次我记得中国面临高的通货膨胀压力,差不多是9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采取的对策就是放缓经济的增长。所以这次我们想请教总理,中国面临同样的压力。是否也打算放缓经济的增长?第二个问题是您在开场白当中也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的领导人应该铭记“祖宗不足法”,我记得中国从来没有和达赖喇嘛进行过直接的对话,但我们要看一看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处理类似事务的时候,比如说在南非,比如说在北爱尔兰,当时都是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主动与他们过去的敌人或者是反对者进行对话。所以我想问的是,如果迭赖喇嘛不寻求的话,中国是否有这样的远见卓识邀请他到北京来进行直接对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1982年以来的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人代会已经批准了这个方案。请问总理,下一步政府将如何实施这个方案?特别是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在内,将怎样加强自身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
通过对内地记者、港台记者、外国记者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综合,不仅可以看出中外记者不同的提问方式,还可以看出他们关心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层面,内容也大不相同。内地记者的提问问题紧扣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深化报告内容,补充说明相关问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显然缺乏新意。港台记者的提问涉及突发事件和最新事件,时效性强。而外国记者的问题具体、相对敏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夜上海论坛 中外新闻记者报道角度差异
“9・11'’恐怖袭击这样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无论是对中国新闻传媒还是西方新闻传媒而言,无疑都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但是中外新闻媒体在对其报道上却又有不同的表现。
在“9・11"事件的现场直播中,美国的FOX、CNN等电视台播放了逃难者从高达110层的世贸中心高楼上跳下逃生的镜头。这给所有电视观众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恐怖袭击发生后,许多媒体都作了美国民众昼夜排队献血、全体国会议员在关闭的国会山前齐唱《上帝保佑美国》、警察和消防队员救援受难者和坠毁飞机上乘客与搏斗以保护白宫等非常具有人情味和正面意义的报道。
中国的主流媒体一方面很节制地进行重要的动态新闻和事态发展的报道,另一方面及时报道我国家领导人及外交部发言人就此事的表态(致电布什、朱邦造的简短讲话、对驻美中资机构和学生等深表关心等)。中国主流媒体保持了其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一贯的沉稳和谨慎,不炒作、不渲染,也没有某些西方媒体不负责任的对事实真相、伤亡人数的猜测性报道。同时,中国主流媒体还对美国招致恐怖袭击的深层次原因作了一些分析报道。
中外新闻记者思维特点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职业习惯给记者带来了差异化的思维方式。下面,我们着重对境外记者的思维特点做一介绍。
偏爱怀疑,强调问责。境外记者往往关注事件的阴暗面,具有很强的问责意识,提问富于质疑性和挑战性,目的是考察新闻事实背后政府的运作机制,力图发掘政府及相关利益集团应承担的责任。
夜上海论坛 重视数字,追求精确。境外记者对数字高度敏感,不仅要求获取精确的数字,还经常通过换算、对比等方式解读数字背后的意义。数字意识也源于西方和港澳台媒体的“受众中心意识”,他们认为只有运用数字作出的精确报道才能将重要的事实“以清晰和理智的方式”展示在公众面前,便于人们对事实作出判断。
夜上海论坛 尊重个体,重视细节。境外记者非常关注个体和少数群体的利益,也善于发现细节问题,他们不会因为政府对事件普遍意义上的成功处置就肯定政府的行为。对集体行动中对个体利益的损害也非常敏感。西方社会注重个体差异性、重界限、重分化,这与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和谐性,重全面、重宏观不同。
旁征博引,善用推理。外国记者经常援引其他新闻源的消息和背景资料来对发言人提问,在报道中进行联想和推理。外国记者还常利用其搜集来自民间、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或其他各种新闻源的资料,从中分析出某些趋势性和结论性的东西来求证新闻发言人。可以看出,西方偏重科学理性和逻辑分析。
差异原因浅析
中外新闻记者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中西方媒介在新闻理论、传播观念、文化环境与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在现实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价值取向。新闻不是单纯客观的信息,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然包含着人的理性认知和主观判断,而这种认知和判断又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南于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传播者的社会背景、知识体系、文化品位等个人因素和媒体所代表或追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利益的不同,中西媒体的价值取向必然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认识新闻的“有用性”的价值取向上,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标准与尺度。一方面,西方历来重视灾难新闻的报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迅速、深入、全面、准确。另一方面。西方传媒也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其所标榜的社会责任,既突出“以事为本”的信息传播的价值,也注重宣扬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中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
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舆论导向原则,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流。长期以来,中国新闻报道是以“人”为本位,站在“人”如何与灾难作斗争的角度充分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但“以人为本”的报道仍然在主流媒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媒介性质定位。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媒介对自身性质的定位。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媒体也将追求政治、社会、文化意义作为其价值取向的要素。
夜上海论坛 西方媒体普遍将自己的性质定位于“超党派的、大众化的、独立的社会公器”,这种定位直接反映到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之中。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是把马克思、列宁和等革命领袖的新闻理论作为功能定位的基础和出发点,“喉舌论”在中国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新闻的商品性逐渐为学术界所认同。在这种现实环境之中,中国新闻媒体把性质定位于“党和人民的喉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调控机制。媒介性质定位也影响到调控机制。良好、有效、适当的调控能使新闻传媒成为社会的“减压阀”。任何国家对新闻传媒的调控都从未放松过,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调控机制上也有相当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新闻法制比较完备,因此其调控机制都是以法律调控为主,但其政府调控的影响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虽然美国政府和政党难以直接操纵媒体,但政府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对新闻传播的若干环节施加影响。政府拥有庞大的公关网络,能够控制公务信息,并通过新闻会等形式控制信息的流动。
夜上海论坛 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委主管新闻传媒的调控机制。这种调控机制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防止滥用新闻自由,防止传媒运作陷入无政府状态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有时正常的信息流动也受到影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这种调控机制有望在法制的轨道上更加完善和有效。
文化环境。所谓的西方文明价值观,就是以“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注重个体独立、个性自由、个人权利和个人存在。西方灾难新闻注重灾难到来时使受众正视现实社会,自觉接受灾难的挑战,在奋斗与超越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价值。
中国的文化传统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伦理道德体系。这种道德精神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就是把两个对立、具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事物融合或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在政治文化心理方面,中国长期奉行“家国同构”的政治规范,这种文化传统“使传媒习惯于用同一视角关注同一重大问题,对国之重要便是对家之重要。政治意义之重大便是新闻价值之重大”。
一、新闻自由异化的现象
新闻自由被看做一个国家民主和法制的标志,通过自由地报道新闻,媒体为公共利益呐喊,引导和促进社会向健康方向发展。然而现实却出现了媒体报道新闻为自己谋利益,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甚至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新闻报道偏离理性和正义,色情暴力、庸俗、猎奇煽动充斥其中,大大降低了媒体在大众心中的地位,降低了媒体的品格。
夜上海论坛 对新闻自由的滥用甚至到了超出法律界限的地步。当大众指责媒体侵犯名人隐私、诽谤、新闻造假甚至新闻审判时,媒体往往企图用新闻自由的旗帜为自己辩护。但新闻自由并不能为触犯法律买单,更不能为“代替”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买单。
新闻自由是记者应该享有的权利,作为记者可以获取很多普通人无法获知的信息,可以探究普通人看不到的事件背后的事件。但是有一些记者滥用新闻自由权利,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采访到对一些人不利的信息后,进行敲诈和威胁。焦点访谈曾播出“假记者的真面目”,反映的正是这一问题,事实上不少“真记者”也会这么做。
新闻自由是权利而不是权力,但近些年这种权利却出现了“权力化”倾向,因此出现新闻侵权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新闻自由异化的原因
夜上海论坛 新闻自由的异化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其中,从媒体自身来讲,新闻自由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了从自由至上到社会责任论的修正,意识到媒体自律和限制自由的必要性。历史已经证明,如果媒体不守望正义、肩负责任,必然会导致混乱的自由,最终走向自由的反面。同时,法律制约力量的弱化也导致新闻自由异化的程度逐渐加深,当“表述或出版以一种严重、公开和明显的方式侵害了个人权利或至关重要的社会利益”iii时,法律应当予以制裁。失去法的制约,新闻自由便无法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特殊的媒介制度造成的新闻传播权利的权力化倾向也助长了新闻自由异化。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媒体的自我放纵
新闻从业者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利益的诱惑,一方面遭受着理想化的新闻自由理念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打击。在这样的“利诱”和“威逼”之下,媒体对新闻自由的题中应有之义——担负起为一个自由社会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的责任,越来越疏离,一头扎进了商业的怀抱。新闻的商品化使得很多媒体不考虑社会责任、舆论引导和道德底线,只要能吸引眼球,任何价值观、任何阶层的需要都能被大肆报道。媒体定位从“社会的良心”、“瞭望者”变成了“新闻商人”。错误的定位必然导致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丧失,媒体的自律自然无从谈起。新闻自由异化成了“无节制的,伤害性的”自由。
2、法律法规制约的弱化
任何一种自由,如果不加限制,都必然会造成对其他自由的侵害,新闻自由也不例外。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即使是“无冕之王”的记者,也要严格遵循法律的规范。因此法律可以说是新闻自由最有力的制约。然而在实践中法律的制约力却明显弱化了。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法律的制定具有迟滞性,相对于迅速发展的新闻事业,相关法律不甚健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规范。但笔者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难以做到有“法”必依。
夜上海论坛 在实践中,媒体常常侵犯到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但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的受害者却很少。因为在媒体影响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大多数人不敢跟媒体“结梁子”。再拿媒体审判现象来说,有关部门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iv,但媒体审判的现象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为对媒体来说,报道隐私性或案件信息能够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和攫取利润。往深处说,是因为新闻自由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新闻自由的主要任务:保障公民知情权和进行舆论监督,要求媒体满足公众对案件审理的知情权并监督司法的公正。但监督司法和干涉司法的界限是什么,公众知情的范围该圈定到哪里?单靠秉持着新闻自由的理论设想,显然无法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解的,只有靠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用高尚的新闻准则为指导,自己做出判断。
3、媒体权利的权力化
夜上海论坛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记者是个有极高“地位”的好职业。在我国,尤其是党政机关报纸或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时,经常受到政府部门和地方企业的隆重接待。采访中陪同人员的安排,吃住行方面的花费,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不同级别的媒体记者“标准”不一,其采访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的范围也不一样。每一级记者拥有相匹配的新闻自由权利,高级别的媒体记者享有的特权甚至已经超出了新闻自由的权利范围,采访活动成了变相的上级检查。“上级”记者到“下面”去采访,经常演变为在领导代表的陪同下公款吃喝,各处视察一番,因此很容易造成新闻侵权、有偿新闻等问题。
夜上海论坛 究其原因,几乎所有的中国媒体都依附于党政机关,使媒体也有了不同的级别。媒体本身并没有“权力”,其“权力”是党政机关权力在其身上的体现。媒体在获得不正当“权力”的同时,也丧失了其对上的权利。这是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对媒体的不当定位,在短时间内很难妥善解决。
总之,新闻自由在实践中的运用,俨然为我国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促进社会公平、整治贪污腐败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新闻自由是在权利范围内的自由,它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有效的广泛监督和行业自律。身为媒体人,我们无疑要坚持和争取更广泛的新闻自由,同时更应当对新闻自由的异化保持高度警惕,消除任何异化倾向,保持新闻自由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