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社交媒体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的影响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交媒体的影响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交媒体的影响

第1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已经渐渐地转化为人才的竞争。招聘工作作为企业补充优质人才的主要渠道,不但是组织实现人力资源整合的手段,更是组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目前,企业招聘人员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招聘量大和预算有限的情况下,用最快的时间、通过最有效的渠道找到合适的候选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及与之带来的社交媒体应用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夜上海论坛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快速建立人脉关系的理念和行为为招聘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首先通过社交媒体的举例,对其范围进行了界定,并且介绍了社交媒体作为招聘渠道与传统招聘渠道存在的差异。然后,通过列举招聘工作通过社交媒体LinkedIn及微信的实现,说明社交媒体除了职位之外对企业雇主品牌的推广做出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此外,由于社交媒体的应用与传统招聘渠道的方法不同,企业对于招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社交媒体成为高效招聘渠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带来的风险和潜在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人力资源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专业知识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招聘渠道 招聘渠道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式是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然后通过信件的方式收集候选人投递的纸质简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等招聘网站成为各家雇主竞争候选人的主要招聘渠道,我们称之为招聘的Web 1.0时代;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在微信、微博上建立专属的招聘账号来吸引更多的主动和被动求职者。2014年初,随着国际职业社交媒体LinkedIn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社交媒体作为招聘的重要渠道引起了所有招聘人员的重视,从而开启了招聘的Web 2.0时代。

夜上海论坛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等,它具备人数众多、自发传播的两大重要特点。与传统的招聘渠道(例如各类招聘网站、招聘会、猎头等)相比,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招聘具有辐射范围广、调动被动候选人、增加雇主和雇员的直接沟通机会的明显优势,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使得困扰招聘人员的招聘信息传播有限、求职者数量不足、招聘渠道费用高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帮助招聘人员能够主动地接触到目标候选人群,并最终将他们吸引和融入到公司之中。

与传统招聘渠道一致,社交媒体的招聘也是以空缺职位并且完成招聘任务为最终目标。然而社交媒体对于企业的贡献和附加值在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社交媒体可以向目标人群有效地宣传企业的雇主价值主张。相比传统招聘渠道呈现方式的死板和定式,社交媒体的宣传方法则更加活泼、个性化和具有生命力。通过定制化并且结合夜上海论坛的精心设计,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区别才能得以展现。企业雇主品牌的展示和推广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被动求职者的求职行为,通过企业历史、文化、活动、薪酬福利的介绍,可以调动被动求职者的求职兴趣和热情,最终增加职位的有效投递数量。

夜上海论坛 2014年,国际职业社交媒体LinkedIn进驻中国市场,取名“领英”。充分利用“六度空间理论”,领英的个人会员可以免费建立自己的职业档案,并且联系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会员,以充实自己的职业人脉。据统计,领英的会员数量每秒钟都在增加,这使得这个职业社交媒体已成为巨大的招聘人才库。所以,领英为企业账户的招聘和雇主品牌推广定制了不同的方案。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建立免费的公司账户,定期推送公司的新闻和活动用于积累关注者。还可以建立职业界面,用于推广企业方的雇主价值主张,介绍目标候选人的标准,空缺职位。同时企业可以购买招聘人员账号,以直接搜寻被动候选人的方式进行招聘。

夜上海论坛 鉴于巨大的微信使用群体,招聘在微信平台上的应用比领英显得更加高效。企业方可以用较低的价格申请公共号,无论是第三方或者公司本身都可以进行对官方账号的设计和运维。微信招聘的最大优势在于使用简单方便,无论文章、活动、职位都可以非常快速的发至朋友圈进行传播,从而达到最广泛的传播范围。然而,搭载在手机平台上,受屏幕大小的制约,微信推广的内容则以精简和优质为快速获得关注者和求职者的关键因素。通过从系统后台抓取的关注者和求职者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企业方很容易得到目标人群的联系方式,从而进一步增加招聘的成功率。

与被动的等待求职者投递相比,社交媒体下的招聘环境要求企业的招聘人员具备主动寻找和接触候选人(特别是被动候选人)的能力,与之产生互动,激发他们的求职热情,最终达成聘用上岗的目标。面对竞争对手之间激烈的人才争夺,招聘人员需要具备优异的沟通能力,这里的沟通是具有社交式的沟通特点,它的方法根据沟通对象和沟通渠道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地差异。例如,目标人群是大学生或者应届毕业生,与之沟通的语言和方式多数是年轻化的,并且主题多结合当下的流行话题,以这种方式来吸引他们对雇主的关注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种沟通在网络上(如微博和微信),使用时髦的网络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是在官方的严肃渠道上(如官网和LinkedIn),语言的使用需要符合企业的文化和公关部沟通指南要求。新环境下的招聘可以比喻成产品的营销过程,所有的候选者即为顾客,运用营销的理念和技能,将手中的职位即商品,以合理地方式销售给目标人群,使顾客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有良好的购物体验,最终达成双赢的局面。所以,除了已经得到企业认可的招聘人员胜任力模型之外,社交媒体下的招聘要求招聘人员同时具备营销人员的部门胜任力,充分理解并实践,才能更好的应用社交媒体为招聘带来的便利。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媒体融合 社交媒体 电视 大数据 全媒体 互联网思维

所谓社交媒体是人们之间用来分享意见、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及平台,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APP、博客、论坛、直播平台等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沃土上蓬勃发展,2016年更以井喷态势融入人们的生活,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借助社交媒体,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一类又一类推广渠道、产业模式正在日新月异地从理念变为现实。电视媒体争相与社交媒体融合并进,社交媒体也在推动着电视媒介生态及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一、传播效果: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多维度延伸,全媒介评估图景应运而生

夜上海论坛 在移动互联网力量的推动下,社交媒体与电视行业的联姻正在爆发巨大的产业红利:社交媒体一方面从电视节目中不断寻觅内容消费热点,另一方面也为电视的革新提供数据支持;而电视行业则利用社交媒体的数据推动自身采编制播模式的创新。电视与社交媒体“牵手”,已成为媒介融合的一股新势力。

电视借助社交媒体各类终端将传播效果多维度延伸,社交媒体成为电视内容预告与宣传中强有力的信息推手,海量的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内容,增加了电视节目的曝光率和影响力。2016年“辽视春晚”预热推广过程中,六小龄童《金猴闹春》的精彩视频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使全国观众对“美猴王”的经典情怀喷薄而出,好评如潮,微博讨论量突破两亿余次,直接助力“2016辽视春晚”成为现象级春晚,创造八项全网第一,成功卫冕“卫视第一春晚”的称号。此外,电视新闻节目记者通过“映客”直播新闻现场,娱乐节目主持人通过“花椒”等平台直播录制花絮,电视正在借助社交媒体将有价值的内容有选择地延展到多个平台,并产生立体传播的宣传效应。

另一方面,传播效果在社交媒体上的延伸,也推动着一系列全媒体评价指数的应运而生。“微博阅读量”、“微信影响力”、“视频点击量”、“全媒体收视”、“百度关注度”等评价指数,作为收视率数据的重要补充,在媒体融合时代全面反映了受众的关注习惯,为电视媒体提供多维度、更公正的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评价数据,在传统收视率基础上描绘出一个全媒介图景,并逐渐向终端、渠道和内容融合,最终,实现跨屏幕多终端的数据融合成为必由之路。

夜上海论坛 二、价值拓展:从借势宣发到多屏开花,打造全媒体影响力IP

顺应互联网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融合从技术与形式的物理变化,转向更为深刻的内容与渠道的化学反应。电视传媒已不再把社交媒体仅仅看成一个渠道、一种通路、一个手段,而是从最初借助社交媒体开展优质节目宣发,到如今发展为各大电视传媒纷纷打通电视屏、PC屏、手机屏、PAD屏等,打造“一云多屏、多屏开花”的新传播生态,不断推动传媒产品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致力于借助社交媒体,形成完整的平台对接与内容分发体系。

辽宁广播电视台主要频道的品牌栏目已实现在电视端和移动端的多屏播出。都市频道的APP客户端“都市频道”日最高互动次数超过1000万人次;2016年初,推出了“瓢虫FM”APP直播互动电台,该产品围绕全台音频产品进行系列化分类布局,并开通视频功能,这是电台频率在移动互联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夜上海论坛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的一大优势是电视台的优质平台和多年形成的粉丝信赖,电视传媒也在借鉴网红模式打造IP经济。辽台内容生产团队结合台内一些知名主持人的个人特点,量身定制每个人的专栏形象,用网红模式打造主持人在新媒体矩阵里的IP效应,如美食专栏“君之味”、旅游专栏“霞客行”、读书专栏“琳琳书屋”等,都是对主持人公益形象的良好拓宽与外展,形成了收视的良性互动与线上的气质提升。每位主持人,每档品牌栏目,每场重点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新媒体产业的网红IP,这些IP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电视传媒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大IP。无论对于产业升级、商业推广还是粉丝黏性,都多有助益。

三、大数据应用:从模糊投放到精准传播,催生新蓝海新模式

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解析用户阅读习惯,找出相关关联,实现信息的智能化生产、传播和匹配,为用户推荐定制化视频、图文、直播,打造精准传播、“千人千面”的手机电视台和全媒体平台,将成为电视传媒的产业方向。

夜上海论坛 大数据将引发新的生产革命,一切将以数据为中心,基于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创造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数据为基础,重新构建电视传媒的内容制作、传播、营销等多个环节的运营模式。在美国,大数据已经运用到电视节目制作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剧《纸牌屋》的拍摄与制作完全依靠大数据展开。《纸牌屋》的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最终,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客观喜好的统计数据决定,从受众洞察、受众定位、受众接触到受众转化,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从而实现“用户需求决定生产”。对大数据的精准运用,使《纸牌屋》制作方、美国流媒体巨头Netflix赚得钵满盆盈,Netflix新增用户数305万人,用户观看的视频总时长超过40亿个小时,股价也随之飙升高位,这是大数据的胜利。

“大数据”技术将为电视媒体的广告投放和数字营销提供坚实基础,催生产业新蓝海。“信息找人”的模式兴起,数据维度得到极大加强,涵盖搜索、电商、视频、地图、社交、应用、游戏等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场景,涵盖百度搜索数据、淘宝天猫的电商数据、高德的出行数据、微博的社交数据、优酷土豆的视频数据等,立体、多样的大数据分析,将使媒体更了解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数据库,目标人群被清晰地结构化,性别、年龄、职业、偏好等等特征逐一统计完善,广告受众便细分到了某类人群,广告的精准投放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伴随数字营销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T2O理念的跨屏互动营销成为可能,通过酷云互动、微信摇一摇、特色APP等工具,创造了“收视伴随”的新体验,也将实现“边看边买”的电视入口营销新模式。收视数据和消费数据完成同源采集,观众与消费者实现统一,基于“观众+消费者”的“总和受众”数据得以完美呈现。湖南广电旗下的芒果生活正在进行T2O互动营销实践。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打开手机直接扫节目LOGO,就能立刻购买节目同款定制产品,此外,用户在任何场合,只要有节目LOGO,就能拿出手机扫码购买。未来的电视内容将从单屏播放过渡到全媒体平台,全媒体分发即是电视屏幕上发出内容,在社交化小屏上做生活解决方案。所以,内容就是广告,广告引导流量,流量产生分发,分发引导内容,社交媒体的大数据最终改变了电视传媒的运营模式。

四、体制改革:从单向闭合到互联网思维的顶层设计,重构全媒体生态

媒体融合的关键是顶层设计,社交媒体的发展,将推动电视传媒从组织架构和流程改造入手进行全媒体建构,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

从服务观众向服务用户转型:树立用户思维,去中心化,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到产品设计在云端,一云多屏,多屏开花,产品多样化、渠道多样化、平台规模化。

变内容产品为IP资源:树立产品导向战略,使传统媒体品牌成为吸引用户的入口,围绕自有IP 产品进行衍生开发;实现内容产品细分与聚合,满足精准传播与定制;渠道平台化,通过全媒体;市场线上与线下打通,即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用户收视和消费行为的打通及互动。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向市场生态转变:全力打造全媒体产业航母,使之成为市场主体,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一体化融合,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市场之路。打破体制内外的壁垒,使人才、资本合理涌入,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重组融合媒体的架构。设立四个业务流程体系与机构,即内容制作中心、渠道运营中心、技术中心、整合营销中心。在场景媒体时代,对传媒产品的价值进行深度开掘,实现价值拓展和产业增值。

第3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 受众 媒介依赖 碎片化生存

对许多人而言,Facebook,Twitter,Yo-

uTube等社交媒体及SNS社交网络,正成为他们踏进互联网世界的新入口。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互动沟通的方式因社交媒体而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社交媒体相互分享时事新闻,与他们身处地球另一端的亲朋好友保持沟通联络。

夜上海论坛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SNS(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化媒体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体。

纵观传播学发展史,从最初的拉斯维尔的5W理论到后来施拉姆提出大众传播模式,再到赖利夫妇的系统论,传播模式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再到社会系统模式,体现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多样化,广泛性。信息必然会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媒介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Web 2.0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带来的是一场变革,影响的是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社交媒体的诞生更是为“地球村”这一概念佐证,瞬间让整个世界缩小。

夜上海论坛 一、社交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的全新突破

从传播学最初的5W模来看:使用社交媒体的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传播者为主导,受众逐渐掌握了话语权。web2.0时代的到来,技术上的创新,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同时反馈也更加及时。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从理论上说,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仍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但其传播者、受众、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夜上海论坛 1、传播媒介的改变

夜上海论坛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而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形成新的标准和新的人类生活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是不受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2、传播信息的改变

夜上海论坛 社交型媒体由于内容简短,不用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接将所见所闻以简短的信息及时制作出来。同时,信息可以通过网页、客户端、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实时。所以,社交型媒体从信息生产到所用时间非常短,甚至可以说是即时播报。对受众来说,对即时信息的需要超过了对信息深度挖掘的需求,更注重新闻的连续性报道和滚动性报道,强调信息的更新速度。社交媒体的信息系统(如微博)由于容量有限,可以让信息者更注重信息的选择加工,让受众更容易在这短短的140字当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提要式的新闻越来越精炼,同时更加强调新闻价值。社交媒体信息言简意赅的特性,使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一读,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3、传播方式的改变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型媒体的出现,让人际传播找到了和大众传播的结合点。其独特的“节点―广播”传播模式,开拓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用户习惯以“短消息”的形式记录与分享观点,新鲜事,这种使用习惯的培育与形成,反过来也会对信息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促成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到节点互动模式的转变。这种理念也必将对今后的新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例如当前“短讯式新闻”和“交流式新闻”的产生表明了受众正在适应并创造了新的新闻生产和方式。

夜上海论坛 4、传播效果的改变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微观上,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基于真实的好友身份进行信息传递,受众的反馈及时。社区群体的崛起,使这一个群体内部的粘性增强,在群体内部,一条信息传播速度会异常迅速。同时,社交媒体的人际交往更倾向于形成“弱链接”的人际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的强势”假设。他认为,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充当了沟通不同群体的“关系桥”,容易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宏观上,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②

现如今,移动媒体的植入,让受众在接触社交媒体方面变得更加便捷,这又从无形中加大了社交媒体受众的粘性,使信息的传播更快速。如下图所示:

二、社交媒体对受众的表层影响――受众的媒介依附

1、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媒介依附症

夜上海论坛 对比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即时性、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对它愈加青睐,从而也加剧了大众对它的依赖。

夜上海论坛 社交网络不仅改变着全球的互联网市场,还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有数据表示,在中国,每天有45%以上的人有阅读BLOG的习惯,而33%的人群则坚持更新自己的blog。6年以来,中国网民的上网时间增加了一倍,不管是网络基础的应用,还是在获取信息这一功能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数据表明:“从各类媒体的消费者平均接触时间来看,除互联网外,其余媒体的周接触时间均在缓慢下降,其中电视的平均接触时间下降最厉害。例如,报纸的周接触时间由5.9小时下降到4.8小时;广播由10小时下降到8.4小时;电视从25.3小时跌至22.8小时;而消费者在网络上花的时间从10.2小时增长到16.4小时。”③

夜上海论坛 2、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

(1)信息方式加剧了受众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社交媒体基于群体和圈子的信息范围,再加上信息不受时空制约,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以“短消息”的形式来记录和,社交媒介更多地成为了社交工具平台上的信息工具,信息是为社交服务。显然,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会加剧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

(2)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迎合了受众的媒介期待。社交媒体的优势显著:首先,社交媒体融合了所有媒介的传播优势,不仅可进行文字、图像、声音等传播,还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储存、交互沟通、发送信息。其次,传播形态由点对点或点对面转变为面对面,同时再反馈回受众本身。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不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媒体,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向受方传送信息。再次,容易形成二次或多次传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3)社交媒体适应了现代受众的心理。“在原子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和文化图景显得支离破碎,社会关系网络不足使得孤独感成为一种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孤立的个体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困惑和归属感的缺失。”④因此,受众会把内心复杂交错的恐惧感转化成对媒介的依赖,把媒介当作一个精神放松的舞台来缓解内心的压力。社交媒体的各种传播优势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他们通过使用社交媒体获得信息,获得与人交流、社交的机会,获得娱乐消遣,获得话语权,提高了大众参与的主动性。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技术筑成的虚拟的堡垒,自由倘佯、释放烦忧。多方位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渗透到他们心理之中,给他们提供了可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从而依赖并推崇。

夜上海论坛 三、社交媒体的深度影响――受众碎片化生存

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了社交的平台,社交媒体是根据受众现实的关系来构建的信息传播模式,它的诞生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改变,信息获取具有便捷性,媒体结合新的技术平台,再加之社交网络的关联性,助推了受众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媒介依赖程度。

夜上海论坛 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以及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加深造成了社交媒体对受众最本质的影响――生存空间的碎片化。比如说,知晓或描述一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了,而是获取其中一个有趣的点,一个片段。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只获取受众自己觉得对其有用的部分。

很多人在不断描述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岂止是读书,足球这样的消遣也变得“碎片化”了,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钟的比赛。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多个层面。未来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介对受众影响的实证研究,关注社交媒体新的应用和新的技术平台对受众的影响。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①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夜上海论坛 ②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③唐山居人,《传媒“碎片季”》[N].《中国经营报》,2010.1.30

④樊葵:《媒介崇拜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