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的当代存在形态。在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拥有较多的可供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这些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把这些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积极作用。
2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积极意义的实现途径
夜上海论坛 2.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了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把学校所在地的优良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来,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识别度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新校园,其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掘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把徽州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黄山学院南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其南校区图书馆和教学楼、办公楼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风格建筑,整个校园规划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学院也充分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其校园内部道路命名蕴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属地的特质,通过道路命名,把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优化育人环境。
夜上海论坛 2.2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浓郁德育氛围
Abstract: In China''s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history, all the peoples and regions had formed a colorful, different styles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s. With its unique talent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ea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using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actively guiding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高校;地方传统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传承;创新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sixth meeting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heritag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20-02
0引言
夜上海论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战略基础。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直面的使命。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这其中,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我国在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中,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夺目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人文情结。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地方传统文化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观念、习俗、情感以及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文化资源。因此,高校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1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夜上海论坛 1.1 大学生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在过度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较偏远地区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对西方文化的过度推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地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热情,让他们接受地方传统文化必然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也逐步培养起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传承者,这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上的巨大潜力所在,也是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大学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佳主体。
1.2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高等教育工作者是高层次文化主体,他们生产方式和劳动成果就是在传承和创新文化,因此决定了大学具有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的足够资源和实力。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大学本身就是社会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最集中、技术和科学密集度最高、文化主体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强的重大文化平台之一。高校既是培养高级文化管理及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智力、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业资源聚集地,也天然决定了高校具有发展文化事业的直接关联和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导者、优秀文化的倡导者,也是文化研究的引领者,所以他们具有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优越的条件,因此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力量。
夜上海论坛 1.3 校园文化环境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秀场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传统、环境、氛围、校风、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及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环境同时具有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端正学生地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校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场所。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成分,经过提炼,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宏扬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发创新,让地方传统文化在的校园特色文化中体现新的时代气息。
2高校在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课堂;邯郸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42-02
夜上海论坛 地方文化,是在特定地域内,长期受到多方因素(如历史、地理、文化等)影响,进而形成特有的当地文化,它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的传统地理及人文风貌,是当地人民集体创造出来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它既包括凝聚文化精神的载体,如地方特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方言、地方戏剧等),也涵盖了地方性的人文心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方的优秀文化,并将其引入地方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更为直接有效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对地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然而,针对邯郸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教学情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了诸多问题。此次调查对象为邯郸市的400名学生及100余位教师(分别来自邯郸市6所小学、4所初中、4所高中及3所高校),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问卷涉及邯郸的成语典故、近现代革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个问题,所设问题难度依据不同调查对象而各有差异。从问卷的完成情况看,教师及高校学生较为良好,准确率分别为93%及82%,另外,高中生完成的准确率为75%;初中生为76%,小学生为63%。另外,通过访谈,笔者发现,许多初、高中生对成语理解也仅限于其字面含义,对其背后的典故却知之甚少;对邯郸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等传统音乐并不感兴趣。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邯郸地方文化在学校范围内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文化教育还仍待提升。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校外课程教学资源之中,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得天独厚,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鲜活的教育素材,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立足于地方,合理开发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及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夜上海论坛 一、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地方文化,是该地方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财富,对于该地区的生产力、政治发展都有推动力量。而地方传统文化的流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的,尤其是面对当今中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信息资源及其丰富,地方传统文化很容易在文化的洪流中忽视,如何延续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地方性传统文化已出现断档或濒临消亡,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方戏曲,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之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职能,开发更多直接有效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请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或相关部门专家进入学校课堂,为学生面对面展示或讲解邯郸地方传统文化,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微薄之力。
二、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大部分仍沿袭我国的基础教育统一规定,虽然在教材的选择上各地区不尽相同,但在内容的选择上仍然具有较强的共性,宏观的理论较多,能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实例则甚少,所以往往出现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的理解仅限于课本中的文字记录,只是理论性地了解,泛泛而谈,并不能更深入的体会或体验到,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把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有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资源的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提升学生道德文化素质
夜上海论坛 教育部印发的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进入教材和课堂,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提供直接的素质教育资源,如在邯郸地区:成语典故及广府的太极等文化,均承载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思想精髓,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们自身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在地方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学习,固然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但由于缺乏对当地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及有效地渗透,有时对其认识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纳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以邯郸地区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为例,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在把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也丰富了学校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校课程改革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周雷.浅谈“本土艺术”走进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堂的必要性———以河南省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夜上海论坛 [2]杨国平.安阳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01).
夜上海论坛 [3]欧阳琦.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
[4]曹毓民.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0(06).
[5]白云霜,王春光.保定地方文化进课堂研究———以中学文科教学为例[J].才智,2014(25).
[6]房婷.渗透苏州地方文化激活初中化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夜上海论坛 [7]吴克燕.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探析———以保定地方高校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赞同把知识学习单纯的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来表现,并据此为手段解决学生教学内容抽象性与生活多样性两者的矛盾。[2]大卫•库伯进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3]体验式教学的终极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主体存在,关怀生命主体发展,提升生命主体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发扬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二者都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产生于现实世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里,体验产生了直接的作用。[4]可以说,道德的产生就是人类道德情感体验的结果。[5]所以高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个“知行统一”的教育过程,一方面,我们只有掌握和根据学生认知特性及人格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强化德育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全面素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知识型道德教育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达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充分统一。
夜上海论坛 二、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
体验式学习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鸣,具有真实性、持久性的效果。[6]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转换为德育教育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德育教育教学与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有益探索。将地方文化优秀精华与地方高校体验式德育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可通过创设多元文化情景,如名景、名胜、名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亲历中引起思索,并与个人的修养、修身相联系,从而上升为道德体验,达到建构意义的作用。[7]
(一)地方优秀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特征
“地方文化”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地方文化形成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8]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该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有机统一。[9]以永州地方文化为例,永州地方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个性文化,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可以这样比喻,中华文化是根,区域文化是叶,没有根深蒂固,也就难有枝繁叶茂,没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没有地方文化。可以这样说,没有区域文化之一的永州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少了一份风采。因此,我们在深入解读永州地方文化的同时,更应从地方文化的一般认识,升华到科学探索其他地方文化的特色文化现象中去。
(二)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
夜上海论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0]中国现代德育理论构建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德育的链条,相反它会以这一传统为土壤,吸收其中合理的、先进的因素。因此将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意义重大,也是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要求要把“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1]列为党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夜上海论坛 1.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重在引导和自我修养。如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修养的资源与载体,供大学生学习、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十分必要。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知识智慧的荟萃,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导向作用。
夜上海论坛 2.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实践营造了新环境。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灌输教育,背离了个性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2]干枯的说教不应该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途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吸引学生自发地走进现实,融入生活,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地方文化情境中,或感受历史的厚重,或追寻名人的足迹,在实践中探寻人生的美德与真理,实现育人的目的。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教育一定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在其中感受生活世界的各种关系,践履美德,选择符合个性德性的行为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发生道德体验”。[13]
3.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在当前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如何鉴别腐朽文化与有益文化,不仅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三、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离不开本土化的国情和人情。[14]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本地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挖掘,要推陈出新,创造出立足现实、依托传统、古今融合的德育教育资源。
(一)注重理论挖掘与研究
夜上海论坛 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一是要注重挖掘与整理,要对质朴、粗犷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整合,精选出适合教育教学的内容,提升地方传统文化的引领力、影响力、生命力,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效。二是要深化研究,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途径。要在建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支持师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与解读,可通过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课题立项等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地方传统文化,这也为大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夜上海论坛 (二)加强德育塑造平台打造
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本理念,把握好新时期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二是要完善专兼职德育队伍建设,为德育教育提供人才保证。要在建立好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专职德育教育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以地方文化研究专家、老一辈革命家(后代)、纪念馆讲解员、社区群众等为主体的兼职德育队伍。三是要注重德育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平台,为大学生德育体验提供实在的指导和帮助。[15]
夜上海论坛 (三)推进“三进工程”深入开展
夜上海论坛 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加强大学生体验式德育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地方传统文化教材,为传统文化“三进”工程打基础;二是要将本地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可通过开设“舜孝道研究”、“柳宗元民本思想研究”、“女书与瑶文化”等专题品牌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运用传统文化。三是要突出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可明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入学时可带领学生游览地方传统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初步了解;进入大二可开设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提升人文素养;大三大四则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地方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培养大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四)创设和谐校园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6]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道德体验,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一是可在校园内建立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景观雕塑、悬挂地方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以地方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命名道路等等,通过物化的人文景观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利用地方传统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柳宗元笔下《江雪》的百折不挠;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松树的风格》体现的无私奉献等,通过对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对历史遗址的考察论证,能够起到提升品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三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大学生文明养成。可从“孝悌理家”、“人浊我清”等地方文化思想精髓为突破口,加强大学生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基本行为规范建设,培养锻炼学生“三自”能力,促进学生文明礼仪养成。
(五)突出具体活动体验
不同的专业会形成不同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进而会塑造学生独特的专业气质。专业精神的提炼,无疑会或多或少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同时高职院校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在和当地企业的交流中,也会或多或少受到夜上海论坛、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在专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汲取夜上海论坛、地方传统文化的养料,构建专业精神。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受到专业精神的熏陶,会渐渐具有独特的专业行为,进而养成本专业的独特气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在学生的一言一行里,培育人文的因子,在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的浸润,塑造其专业气质。还有就是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的特色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中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企业的人才需求,除了重视职业技能外,对于员工的团结协作意识、责任意识、诚信的品质也是很重视的。而诚信、负责、团结等品质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所阐述的“仁”,就是去爱别人,不自私,懂团结。儒家讲人无信不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信义是孔子反复对他的学生们讲到的,这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操守。那么在专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去做,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呢?
首先在专业文化的环境建设中,应该有意识地凸显传统文化的因素。比如可以在教学和实验实训场所布置专业历史文化长廊,悬挂专业名人画像、标语,专业精神浓缩为标语形式;还可以设立一些体现专业文化的雕塑、实物模型等,营造一种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师生在这样的专业氛围中,能够耳濡目染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专业文化所辐射的精神力量,久而久之就会提升对专业的认同度。
夜上海论坛 其次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适当增加文化艺术类的课程。高职院校由于实训实践课程较多,理论课课时本来就捉襟见肘,所以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对人文学科的忽视,很多高职院校在大幅砍削文科类课程,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人文学科是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自传,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学习他们。”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还应该使这些人是有责任、感情丰富的职业人。现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渐趋荒漠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非常浅薄,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一方面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又抱怨招聘来的员工缺少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造成这样的现象和学校人文教育的缺位是有关系的。所以,有目的地开设一些文化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课外多组织一些人文知识的竞赛,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第三是通过校企融合,通过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学校与企业人文思想实现对接,专业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优秀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夜上海论坛,夜上海论坛与专业文化在某种层面都有相通的地方。很多企业的“5S”或“7S”管理模式也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学校和企业在双向交流过程中,人文思想的融合与碰撞是必然的。校企之间的交流,除了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外,文化的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夜上海论坛咨询机构,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动,汲取夜上海论坛的优秀元素。同时,通过学校和地方文化机构的双向交流,在学生接受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也得到了丰富。比如现在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必须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和地方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戏曲鉴赏、大学音乐鉴赏等等,地方文化里的地方戏曲、民歌,都是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高职院校可以尝试聘请当地的文化名人,为学生开一些地方文化的讲座,既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的择业,而且会形成一个学校、学生和地方企业多方共赢的好局面。传统文化是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学生由技能型人才转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禚宝斌
尤其关于整合到何种程度,是一个关键问题。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每个阶段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校情、学情,从中研究、提炼出对应的具体操作点。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辽宁省大连市实验小学、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小学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
夜上海论坛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夜上海论坛 找准课程整合关节点,
培养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夜上海论坛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根据“公民素养教育”的特色定位,通过找到多个整合的关节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课程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各个年级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培养学生做“有中华文化根基”的合格小公民。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课程的整合
学校分学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主要与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整合点之经典诵读
充分挖掘语文国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编写国学读本校本教材系列,利用每天的晨诵时间开展经典诵读。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成语典故》,四年级古诗词,五年级《论语》选读,六年级《孟子》《大学》《中庸》选读。让孩子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
整合点之数学文化
夜上海论坛 学校数学教师开发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游戏与实践活动,分别是拼玩七巧板、创作剪纸、了解中国四大发明、领略算盘魅力、走进数学古代名著、挑战数学古题。学生通过阅读、游戏、实践等方式了解数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前人的智慧,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整合点之中华美食
夜上海论坛 饮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重要又富有代表性。三至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开设了中华美食课,和学生一起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绘制重庆美食地图,学做饺子、汤圆、馄饨等传统美食,了解中华饮食文化,掌握简单的烹饪技巧。
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的整合
重庆市教委2012年开始实施课程辅助活动,体育、艺术、科技、手工和书法每周各一节。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入课表,创生了葫芦丝、国画、武术、围棋、书法这些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夜上海论坛 整合点之艺术课程辅助活动
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为基石,艺术课程辅助活动选取了葫芦丝和国画作为切入口。一、三、五年级,初步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感知民乐的表现力。二、四、六年级,则接触和认识国画,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吹奏葫芦丝,会画国画。
整合点之体育课程辅助活动
夜上海论坛 体育辅助活动静动结合,围棋和武术单、双周交替进行。学生学习棋史、棋品、棋道,体验“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了解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学会基本的武术套路,培养勤学苦练、自律守规的民族武德。
整合点之书法课程辅助活动
夜上海论坛 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和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技巧,三至六年级学习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学生稳步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感受汉字和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
夜上海论坛 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夜上海论坛 学校构建了个性素养和公共素养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对传统节日文化和公民知识及礼仪的了解,并在广泛的公民行动中践行“公民素养教育”。
夜上海论坛 整合点之传统节日课程
夜上海论坛 学校重视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精选“春节”“清明”“端午”“乞巧”“中秋”“重阳”这六个富有文化蕴涵的传统节日,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活动,3年一个周期,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喜欢传统节日,主动传承民族美德。
整合点之修身课程
学校创生了校本课程――修身,一周一课时。该课程脱胎于传统蒙学教育的“洒扫应对”,同时也融入现代文明礼仪,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核心课程。一至六年级的修身课选取了“懂礼仪、会合作、知感恩、讲诚信、乐公益、观时政”六个主题,学年落实一个重点,积极宣传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涵养化育功能。
整合点之公民行动课程
据新华社报道,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定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校又如何做好文化传承教育?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现代化和城镇进程的加快,农耕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濒临灭绝。
夜上海论坛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教育部等部门也多次发文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等课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中小学校园。
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不论对学校文化生活、办学特色还是对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通过学习优秀民族文化,使学生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获得民族自尊感、自豪感、认同感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艺,从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设立包括民族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类地方或校本课程,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自然而然相关文化就得到了传承。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全国各地正在努力探索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实践途径,并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承方式。例如,甘肃省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育课程,逐步增设如敦煌舞、秦腔、地方画、砖雕、刻葫芦、皮影、剪纸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将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间艺术等情况纳入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鼓励聘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了切实可行的载体。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要点,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
夜上海论坛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要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
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三、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堂,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转化为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还应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
夜上海论坛 从“教”的方面来讲,如何找到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切入点,打开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素质教育、学科教育相融合的局面,是“教”方的关键。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教”方要改变原有的育人观念,加强文化育人的理念,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尊重历史、关爱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教”方还应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立足本地,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身边的文化,孩子们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其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在孩子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另外,“教”方还应积极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其中哪些内容应该进中小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教”方在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时,应该审慎思考的问题。“教”方应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问题,学校可自编教材,将传统文化教育固化为日常教学的内容。为此,“教”方可将传统文化设置为不同的选修课,同时给予选修课程相应的学分,即将传统文化的课程进行量化处理。再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还应实现不同学习阶段的联动,逐步加深理解课程的内涵,即“教”方应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教”方还应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
夜上海论坛 大力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党的十以来,曾多次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就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以下五点人手。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以文育人。引导和鼓励群众了解地方历史人文知识、传承特色民间工艺,帮助群众学、练地方戏曲艺术等,让百姓在参与、传承和创造中满足自身文化需求,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形成承古惠今的文化发展模式。第二,加强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第三,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第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五,重视文化的现代传播和对外开放,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特色活动、文化精神风貌等角度出发,通过现代服务方式和传播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持续地提升文化内涵,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服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加快数字化建设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科技进步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夜上海论坛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直接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引导学生过好中国节不失为一个落脚点。
夜上海论坛 一、教育内容与途径
夜上海论坛 1.确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容
夜上海论坛 北京市日坛小学重点引导学生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传统节日,使这些节日中所凝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夜上海论坛 2.构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途径
(1)课程育人: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纳入课堂主渠道
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实施“过中国节・育民族情”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在开发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资源中,激发学生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
(2)实践育人: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学生体验活动
开展主题系列创意活动,在学校德育活动体系中突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主题,引导学生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德。
(3)协同育人: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走进家庭
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及家长在良好家风的熏陶感染中养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弘扬中华美德。
二、实施方法
夜上海论坛 1.结合课程特点,融合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1)国家课程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2)地方课程
夜上海论坛 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本校实际,精选优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本土化。
在地方课程的使用中,把吟、听、绘有机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效性。在学习要求上,有弹性、可变动,偏重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3)校本课程
学校《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教材共由五个单元组成,即一个传统节日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设计了“节日习俗”“创新实践”“节日达人秀”三大版块。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中,努力做到符合时代特征,选用学生喜爱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形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思维发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健康有趣的传统游戏,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节日课程,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领会到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夜上海论坛 2.开展系列教育,凸显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特色
学校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夜上海论坛 (1)开展年节活动,传承中华传统
学校在中国五大传统节日到来前夕均要召开隆重的庆典活动,宣传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传统节日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的东西。清明节如今发展到祭扫革命烈士墓、端午节怀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就更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华民族,就是热爱中华民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是师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献资料,研究其文化内涵、意义价值等,拍摄成微课程、微电影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播放。
二是将探究静态习俗和亲身参与实践相结合。如春节、中秋节开展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教实践活动;清明节开展纪念英烈、寻根问祖实践活动;端午节开展追怀先贤、阳光健身实践活动等,在这些节日中让学生去体验、经历、成长。
夜上海论坛 三是采取互配合、相渗透的原则,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传统节日风俗有关的活动。
(2)开展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
夜上海论坛 中华传统游戏走进了学校校园。“抖空竹”“花式足球”“翻花绳”“剪窗花”“推铁环”“跳房子”“踢毽子”等这些我们曾经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觉很陌生的传统游戏,现在成为日坛小荷少年们的新宠。如通过剪窗花的意象、心象和吉祥艺术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使学生们变得心灵手巧,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节日氛围。
夜上海论坛 3.进行家风建设,奠定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基石
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建设,旨在以良好家风的道德示范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践行。
夜上海论坛 (1)开展“家规、家训、家风”箴言征集活动
学校人人参与,内容包括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训、家规”;家长在生活中的治家立身、教育子女等方面好的做法、理念、体会;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制订的今后要努力实现的家风。学校将播放优秀箴言、书法创作、编印“优秀家规家训箴言集”等形式进行宣传。
夜上海论坛 (2)开展“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主题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家风家教”大家谈、大讨论,组织学生采访家长和长辈,梳理各自家庭已有的家规家风或理想的家风;利用升旗仪式、集体校会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说说我家家风”“家风故事”“我理想的家风”“家风助我成长”“父母教会我……”等为内容的班队会,讲述家风小故事,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的正能量。
夜上海论坛 三、教育成效
夜上海论坛 学校整体构建“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素质高、教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特色师资队伍,教育成果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
1.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夜上海论坛 通过节日文化教育实践,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尊重。学生了解中国节、会过中国节、热爱中国节。传统美德、经典文学、民族技艺、节日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并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2.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
(1)学生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夜上海论坛 通过诵读古典诗文,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精美诗词、精彩片段,并能熟读成诵,积累数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对文学领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学生不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还通过他们的生活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历史变革,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历,礼孝忠诚的传统价值观念悄悄改变着学生的言行。
夜上海论坛 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研究与学习,每名学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项传统技艺;通过对民风民俗的亲身体验,浓厚了节日氛围,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中国节。
(2)学生兴趣特长得到了发展
夜上海论坛 学生在《茉莉花》等古典音乐的弹奏中,体会了典雅;在响板操的舞动中,感受到含蓄;在中国结的编织中,承接了传统编织的精神;操场上,回荡着传统游戏的欢快……寓教于乐的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说学逗唱,吹拉弹跳,剪拼捏画,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体现着“小荷绽放,一任天真”的办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3.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1)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文化学习、体验、研究活动,教师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教师们沐浴经典之风,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教育鼻祖孔子到一代伟人,触摸到了民族的血脉灵魂,感受到了优秀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底气。
夜上海论坛 (2)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水平
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得多数教师越来越从容地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渗透,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他们都能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运用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
4.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夜上海论坛 基于学校“荷文化”的大背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又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
(2)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走进校园,就会被学校浓烈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深入其中,更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在民族技艺的学习中,经常可见教师教学生、亲友教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教老师等场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常常利用各种好作品,在学生进步时作为奖品,学生在接受教师鼓励的同时,提高了审美情趣,也激发了对艺术的探究兴趣。
夜上海论坛 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地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优秀的地域文化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芦墟山歌、同里宣卷、太湖渔歌、木偶昆曲、赞神歌等吴歌形式在鲈乡大地展现了无穷魅力。一首首吴歌传唱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为人们带来了大自然赋予的声音。他们传唱的是自己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情感寄寓和生活感悟,寄托了歌手和民众对生活的一种理想和希望,展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动人魅力。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吴江电台)采制的《芦墟山歌韵味长悠悠一曲“五姑娘”》《姚五宝与木偶昆曲》《同里宣卷古韵悠悠》《千年“赞神歌”》《李记阿婆茶》《太湖渔歌传千年》等专题节目,都取材于吴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夜上海论坛 二、发挥广播优势,提升文化品位
无论何时,听众都不会仅仅满足于速食文化,他们需要更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地方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向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歌、曲艺、音乐等都很适合在广播中传播,可以通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表达特点,给听众留下悬念、产生神秘感。通过主持人的描述、传承人的现场演唱和交流,唤起听众丰富的想象,达到听到的比看到的更美的效果。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30分钟的《鲈乡采风》专题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文化为主,用优雅精炼的语言,创造美妙的意境愉悦听众;用激情澎湃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听众,吸引听众。对一些“非遗”项目,比如震泽黑豆腐干、熏豆茶、待帝茶、平望辣油和辣酱等制作技艺,铜罗黄酒酿造技艺,苏南花烛和蚕丝被等传统制作技艺,我们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的起源、制作方式、吃法等娓娓道来,同时把制作过程的照片上传到微信、微博上,让听众分享和参与互动,和网友们一起交流品尝的滋味、制作时的感受和心得。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使广播节目内容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更加突出,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
夜上海论坛 三、拓展传播平台,丰富节目形式
夜上海论坛 网络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广播媒体要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拓展传播平台,通过全方位参与、立体式的传播,扩大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QQ群、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互动方式传播、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网友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参与传播。这样的互动,更多元、更草根、更自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增大。当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入脑、入耳、入心。因此,地方广播媒体要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将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生活的背景之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以时尚、鲜活的形态,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形成特有的吸引力,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每天直播节目中,采取“猜猜猜,大家一起来猜谜”“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形式,设置悬念,让听众和网友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用讲故事、广播短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和文明礼仪小故事。通过对历史典故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要精心打磨选题、内容、结构、包装等节目要素,充分运用好广播的表现手法,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吴江电台采制的“非遗”系列广播专题节目中,有的是通过体验式的采访,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听起来轻松时尚、生动鲜活;有的是用评书的方式来讲述离奇曲折的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则用特殊的音响、画外音,不断设置悬念和疑问。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和感染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量身订制节目内容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广播媒体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个阶层的听众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道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媒体是青少年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他们的爱好、兴趣和发展方向深受媒体的影响。因此,广播节目要用健康的社会审美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去熏陶青少年,引导他们感受、欣赏和追求真善美。针对少年儿童特点,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江村娃经典诵读》专栏,采用小学生参与领读、对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方法,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同时每逢各大传统节日,让小学生们走进电台,专门诵读符合时节的古诗文和现代诗词,并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析,让孩子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吴江电台还在少儿栏目《七色花》中专门设置了“才艺PK台”,从越剧、黄梅戏、京剧、评弹、沪剧、昆曲,到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相声、小品;从讲故事、说笑话、诗朗诵、乐器演奏到“主持秀”“导游秀”,一个个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多才多艺和乐观、自信,体现出广播节目“品德培育、行为引导、文艺熏陶”的功能,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吴江电台还以“文明礼仪,与我同行”为主题,以“八礼四仪”为重点,以各类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争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吴江人。针对中老年人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和爱好曲艺等特点,吴江电台专门设置了《梨园大舞台》《露一手》等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板块,每期都会精选一些名家名段供大家欣赏,并邀请中老年朋友走进电台《露一手》,哼哼唱唱喜爱的经典老歌、熟悉的戏曲唱段,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可听性,拉近了与中老年听众的距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在吴江安家落户。外来人口移居吴江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文化,给吴江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吴江文化。新吴江人要“快乐地居住和生活在吴江”,必须有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城镇化”的核心。针对外来务工者群体,吴江电台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每到传统节日,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走进电台直播室或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介绍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比如在2014年年初的开学报道中,吴江电台请各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说家乡过年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会舞龙舞狮,十分的热闹”,有的说“我们那边的小吃,有枕头馍、芝麻糕什么的”,还有的说“我们过年的方式就是祭拜祖先,最重要的是杀鸡杀鸭。鸡头鸭头都是动物身上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让长辈吃”,等等。通过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反映了各个地方过春节不同的风俗习惯,折射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U-G-S 传统文化 教研团队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引导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核心任务之一。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身文化的魅力,并提升青少年的人格品质,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1]。传统文化育人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中也特别强调要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如果仅仅是各类教学研究成果的单纯消费者,会让他们逐渐丧失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后续的成长空间,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师培养的恶性循环。因此,如果想让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应该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让教育教学研究成为一种生命状态,从研究中获得灵感,提升自我价值感,重塑教学形象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并促进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本文将从“U-G-S”模式的视角探讨如何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以促进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现状
一线教师应该拥有一定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层面,掌握更多、更有力的话语权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工作实然和应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1.缺乏传统文化教研的意识和氛围
“教、学、研”是现代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结合才能构成现代教育的一个完整过程。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体系并不健全,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需要开展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但是中小学教师教研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较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作为教研成果单纯消费者的角色,普遍认为自己只是知识的传输者,教学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师师资队伍不健全,每个学校平均仅有1~2名教师,部分学校由语文、历史或者其他科任教师兼任,缺乏专业教师。再加上对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的认可度不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无力、无心从事传统文化教研工作,无法在各中小学校形成开展传统文化教研的良好氛围。
夜上海论坛 2.缺乏传统文化教研的方法和指导
教学研究如果离开了专业的指导,缺乏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引领,就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研究工作就会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无法像传统的语文、数学等科目,可以在教研过程中得到本校或者邻近学校教学名师的指导。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理解、教学风格、课程意识等方面都还很不成熟,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完成硬性的教学任务上,对于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缺乏关注能力,使得传统文化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停滞不前,效果差强人意。
夜上海论坛 3.缺乏对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开展的支持和保障
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个国家与地区教育的好坏,关键的是政策的引导与法规的保障。”[2]虽然教育部下达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地方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地方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从招生、考核、评价等方面仍以成绩的提升为主要目标,没有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仍以兼任为主,没有专设编制,更没有对传统文化教研工作的配套政策制度及法规的支持。如此以往不仅无法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教师教授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反而阻碍了传统文化教研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U-G-S”模式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仅靠个别教师的努力,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有关力量大力协助,资源共享。而“U-G-S”是由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其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合作开放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合作过程中,三方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优化,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3]。这一模式对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夜上海论坛 1.“U-G-S”模式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培养建立了一个生态系统
教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持续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目前传统文化教学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环境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按照“资源共享、目标一致、统筹管理”的思路建立传统文化教育“U-G-S”合作共同体,建立了“师范院校―政府―中小学校”之间的协同培养关系。政府发挥行政与管理优势和桥梁的作用,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传统文化教师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搭建各种平台,将地方与高校优势资源予以整合,不仅可以资源共享,还可以形成全民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高校发挥自身的研究和理论优势,提升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育研究水准和学科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小学的资源优势开展传统文化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壮大储备力量,实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2.“U-G-S”模式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夜上海论坛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变量,而教师参与高质量的学习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为有效途径[4]。“U-G-S”模式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搭建了一个向专家学者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专家队伍可以帮助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研究、课例研究等,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的校本研究能力;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U-G-S”模式下各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平等协助的关系,它改变传统的以管理为主要职能的教研机构模式,建立以促进传统文化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教研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发挥创造力,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实践,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
三、“U-G-S”模式下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建设的路径
针对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存在的各种问题,在“U-G-S”模式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促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的建设。
1.建立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示范学校
夜上海论坛 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近代传统文化教育全面铺开起步较晚,目前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模式还处于探讨阶段,急需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让其成为区域中其他学校前行的路标和发展的样板。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示范学校具有可借鉴性、启迪性和可仿效性[5]。在示范校建立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工作站,将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具体化、实践化,同时以示范学校为核心影响周边学校,起到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工作站由政府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学校提供专门的场地、人员配置,高校提供指导专家。结合传统文化学科性质制定规章制度、工作计划,设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定期开展辐射周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研讨活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模式。与此同时在示范学校进行传统文化师范生的实习,以便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为传统文化教研团队培养后备力量。
2.开展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
由大学、政府、中小学共同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三大网络教研类型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积极协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6]。政府组建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室,负责网络平台的统筹管理及后台服务工作。网络平台包括以下几个板块:传统文化教育动态信息、专题讨论、问题呈现、在线课程、校本教程分享、传统文化课题申报等。这样可以消弱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开展的影响面,使信息的传递及时化,让更多的人受益。在这个网络平台里,各教研团队可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在线分享,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需求,传统文化教研团队专家队伍根据网络平台中出现的问题,在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培训工作。
夜上海论坛 3.以师徒制的方式组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梯队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队伍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水平的教师组成。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教研能力基础薄弱,教研思路不明确,他们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获得独立教研能力。“U-G-S”模式为传统文化教研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由承担横向或者纵向传统文化教研项目的大学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导者(师父),中小学教师作为协助者(徒弟)参与其中,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教研的思路与方法。其次,大学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师申请相关课题,在课题的申报、实施、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予以指导。最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组建课题小组独立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大学教师辅助指导。经过一系列过程之后,将主导者的角色逐渐下移到中小学校,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逐步发展的传统文化教研梯队,使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工作可以顺利持续地开展。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组建传统文化教师教研团队,并保证其有效地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向的大背景下,“U-G-S”作为共同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一种合作开放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学校的教师在平等互助合作的原则下,以相互探讨、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传统文化教师教学研究团队,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研团队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4(4).
[2] 肖起清.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及建议[J].教育导刊,2006(1).
[3] 苗凤华.“U-G-S”模式实践过程中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夜上海论坛 [4] 王凯.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0(11).
[5] 邹新华.简论示范学校的示范要求[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1(11).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夜上海论坛 文化,来自人类的活动,是人类的记忆和活动的印记。人以民族为单位而存在,民族是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因此,大凡文化,无不具有民族的烙印。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均以民族、民族社会为根基,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为前人所普遍认同,曾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长期地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为今人认同和践行。现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合理的、进步的、有益的营养成分。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夜上海论坛 其一,存史。
建筑、设施、标识、服饰、器物、工艺制品等物质和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显现。物质和非物质的民族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岁月的积淀,其产生与形成具有自然性和原生态性,反映民族的习俗和意识,本身就是记载和保留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大众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富于本民族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就成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方式。通过民族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挖掘及保护,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同时将其中所隐含的民族制度、习俗与心理价值趋向等进行有效的传承,可以达到民族传统保存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其二,资政。
一个为政者如果对治地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其现在并正确地引领其走向未来。“历史是解读现实的第一把钥匙,研究任何社会问题都需要以对历史的透彻了解为基础。”传统是历史的现代解读。为政者只有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并加以挖掘、保护和研究,才能通过保存下来的历史记忆,洞悉其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开辟未来。
夜上海论坛 其三,教化。
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后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后人透过历史记录和保存先人活动的事迹而进行自省,可收到社会教化之功效。文以载道,史以鉴戒。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历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在于延续存留其中的精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着民族认同,是培养、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资源。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勤俭节约、乐观向上、教人向善等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有底蕴、有历史的道德教育更能让受教育者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恪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利益诱惑面前以道德的力量做出正确的评判和选择。没有历史文化背景的道德原则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基本道德观念的培养形成来自对传统美德的继承。
其四,休闲。
夜上海论坛 “休闲”一词从产生时起就已经赋予了与人相关的内涵。皮普尔认为,自人类诞生以来,休闲就成为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一种有效方式。他认为,休闲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民族传统文化中休闲娱乐也一直是节庆民俗中最基本的特征,其意义在于对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民族传统文化的休闲价值主要体现在能为人们提供可资休闲的内容和去处。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提高的今天,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现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西的形式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西的形式
夜上海论坛 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人的意识”即精神,与“物质”相对而存在。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依托于物质而存在。因此,完整意义上的“文化”应包括“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客观实在”和“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的意识”,即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前者是“形而下的”,后者是“形而上的”。对“文化”的完整解读,须将两者合二为一,而不能割裂开来。本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把握即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是伟大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广西的一个缩影。它的存在和传承,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补充和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在广西这片多民族聚居的神奇土地上,居住和生活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沿着自身的生活轨迹,保持和发展着本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他们从一开始就受到民族崇拜、民族心理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这些民族传统都闪烁着广西各民族文明的亮点,既显示出整体性的文化特质,又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既有共同的语汇贯穿着整个文化,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差异。广西各族在八桂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创造了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根据2005年4月1日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有:濒危的民族古文字和语言;记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具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族民间传统生产、制作工艺和其他技艺;集中反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设施、标识、服饰、器物、工艺制品;集中反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并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场所等。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物质,也含精神。
(二)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夜上海论坛 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因此有优秀的内容,也不乏消极的成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既需有汲收,也需有扬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全面了解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见之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路径有:
夜上海论坛 其一,融入教案,展于课堂
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并通过课任教师的讲授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则是“超本不超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强的显著特点。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教学不能“空对空”地宣教,而应将学生身边的情况作为教学资源有机地楔入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资源。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显得质朴,让人觉得真诚,为大学生所熟悉,他们因而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欲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需以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民族传统文化来进行理论解读。教学中,教师一是可结合课程教材,通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录像播放等手段将地方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二是可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电视台、电台或音像部门拍摄录制的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新闻报道或专题片,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
其二,独辟课程,专门讲授
夜上海论坛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和要求,但选修课由各校作出选择和安排。就广西高校而言,可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限定选修课,以借助思政课这个平台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使其精华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同时也为广大学生系统全面认识和了解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一个便捷的窗口。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强烈的人格精神,并随着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而重新显现出其价值。其地方文化特色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定地域的文化积淀与当地文明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是民族本性及其实现方式的浓缩,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因此,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独开辟“民族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给大学生进行专门讲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但必要而且必须。
夜上海论坛 其三,建立基地,课外体验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基本环节,前者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后者重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亲身检验。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和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合力。欲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蕴含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意韵,须结合课堂教学,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引领他们走出课堂下到村寨,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体验。2003年10月,国家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以来,广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诸保护工程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课外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高校可在这些地方挂牌建立“民族传统文化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实行校地共建,在为学生确定固定的学习实践场所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人员的力量,一是对史料做进一步挖掘、考证和整理,丰富其思想文化内涵;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课外实践的开展,组织和指导学生深入农村,走进村寨、农家,采访、搜集、整理民族民间传说和民俗故事,为这些传统文化增添趣味性和可读性。通过这些工作促进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其四,文化之旅,寓教于游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民间文化;校园文化;文化整合
新时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灵活运用和有效链接,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1]研究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民族情怀、养成民族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而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材料来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保障。[2]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的认识,不少中小学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小学特别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以此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打造相得益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实际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夜上海论坛 1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主体地位
夜上海论坛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常见的失误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园文化,他人的传统文化”。让师生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缺位。须知,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享受者也是师生,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的校园文化就仅仅是被悬置的符号,不是有意义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师生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承与意义生成也会失去了“人”这一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都以客观形式存在,如果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必须让其实现从客观到主观转化。为此,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做到四点:第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格化的学校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让校园文化在展示其承载的社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彰显独特性质的办学理念,而这个理念应该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气质修养的精神文化底蕴。我们说,物化的形式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但是思想才是一个人、一种文化能看多广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第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性格。校学生的文化性格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综合涵养的体现,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现的体现。因此,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培养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教师除了担负着教学工作,在校园文化中他们还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基本的要求,还对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挑战,让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建设也是让他们自我提升和实现文化育人的过程。当今的学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剧了对传统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心灵与精神的修养要求,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督促着教育者用毅力、用梦想、用灵魂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递。同时,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学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反过来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塑造也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尊严与信仰。
夜上海论坛 2意义生成:扎根学生生活世界
夜上海论坛 传统文化是人们为了优化和服务自己的生存而创造的,所以从产生之初就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浓缩和符号化之后往往容易给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感觉。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为了影响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的前提下更容易习得知识。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文本内容层面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意义。所以,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过程中,要实现意义生成,需要注意两个个问题。第一、需要关注儿童的视角。一些学校机械照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号,虽然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完全是学生生活世界。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文化现象,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参与。如果学校认为学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建设中来,就忽视或者杜绝学生的参与,那就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关联不大。相反,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专门留有学生专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影子,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文化。我们认为,学校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时空延展和意义再生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以学生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记录民族智慧,发扬文化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也是人生教育,让文化进入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现实和未来。
3横向关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当我们谈及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理解为是国家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包括不同层面,从被分享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在国家层面被分享的国家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4]前者是指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内的各民族各阶层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后者是指是被某一民族或者在某一地域内人们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或者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学校和学生所生活的区域紧密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更大,而且因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地方文化往往与国家传统文化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将,地方文化也是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重视与历史深度的纵向联系,还应该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横向关联。学校始终只是一个连接的纽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才,并输送到社会,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贡献,这是一段从“小家”走向“大家”的必然过程。社会变迁使得很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注重普遍性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社会之间的地域差异性和文化特殊性,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割裂了与地方资源的联系。社会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变迁的社会带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地方文化是属于民族社会的文化也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文化,它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能够平等、和谐地促进学校师生接受现代教育,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地方文化融合,也能够让民族学生、家长逐渐认同并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与此同时,社会中的民族资源的参与还能够为学校提供新鲜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文化将优质的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建设视野,可以极大提升民族师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去,对整个文化教育环境改善起着积极健康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积极努力地改变部分家长传统而保守的淡漠教育的观念,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唤醒、激励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家长、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和关心,从根本上实现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稳步整合。要知道,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一种文化单向地、简单地接受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共荣共生。
夜上海论坛 4潜移默化:重视学生思想陶冶
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但是文化的核心还是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四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统筹共建,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陶冶,让传统文化铸魂育人,[5]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让学生认同文化精神,践行文化精神,这样才能够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与行为方面的相互联结。要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陶冶不能生硬灌输而应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灌输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习得知识而很难改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传统文化生长于过去,当下的学生已经不熟悉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文化解读才更有利学生明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厚重与实用的同事增强文化的认同、内化文化的价值。第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利用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层面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并自觉在改善学习生活习惯,确定人生理想等方面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第三、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学校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让传统文化资源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塑造、陶冶等功能,通过对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基础开始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正力量。第四、让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兼容并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25-29+48.
夜上海论坛 [2]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6-42.
[3]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06):123-128.
[4]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3.
面对我国五千年来文明留下的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日渐萎缩,保护和发扬就更显得迫在眉睫,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高校艺术特色构建应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产学结合三方面提升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把华夏文明弘扬光大。
【关键词】
夜上海论坛 传统文化;高校艺术;传承;发扬
我国五千年来文明的一脉相承,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对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日渐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例如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艺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作为高校理应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的承担起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把华夏文明弘扬光大。
我国很多高校之间的艺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十分雷同,毫无特色可言,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无特色,就业难的现象。面对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从中汲取营养,对那些“口口相传”“手手相传”的地方传统文化加以深入学习就迫在眉睫,然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仅是从理论的研究出发流于文字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把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系统的教学中实际的操作中切实了解、学习、掌握其制作工艺流程最终达到独立操作的目的并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创作中,开发产学合作项目走出高校独有的艺术特色。
一、理论教学方面
认识梳理广博的传统文化资源,理论教学是基础,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变迁现状,探讨制约传统文化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约束、生产创作方式约束、生存环境约束、后继无人的传承约束等。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别、风格流派的分类进行收集整理学习,包括剪纸、风筝、织绣、刺绣、面人、泥塑、木版画、面塑、皮影、陶瓷等。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着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对这些文明瑰宝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夜上海论坛 二、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传承的最佳手段,如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理论与操作的实践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老师只是在教师里讲授理论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技艺才能有所提升。[1]同理,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也要进行亲身的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艺和奥秘。可是高校针对传统文化艺术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料和场地等都相对欠缺和匮乏,面对这些困扰因素我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夜上海论坛 1、举办展览,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将民间艺人请进高校讲堂,言传身教;木版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加强广大师生对木板年画的认识学习我校专门邀请了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在我校进行展览,观看展出的学生络绎不绝,大家在感慨如此精美的年画的同时对木版年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夜上海论坛 2、把专职教师送进传统文化发源地、制作第一现场进行学习获得第一手资料,把最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灌输给学生,使埋没在民间的传统文化技艺生动起来。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景德镇拥有着瓷都的称号,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对于宋代青白瓷制作以及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景德镇陶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产品誉满全球。2013年的假期我系专门选派专职教师赶赴景德镇学习,在景德镇八方工艺瓷画院跟随国家级的工艺师学习陶瓷的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制作方法,学习期间记录了大量资料图片,包括了拉坯、造型、施釉、烧窑、彩绘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我系的教师们还会经常性的前往神垕探访钧瓷的故乡,在那里领略钧瓷之美。产于河南禹州神垕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它位于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始于唐,盛于宋,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盛誉。钧瓷最为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艺术,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纹、图案全是人工着色描绘的,而钧瓷釉色则靠自然窑变而来,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在神垕卢家世代钧窑里老师们学习了钧瓷的传统工艺和现代造型以及现代陶艺制作。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艺术文化,目前我系的陶瓷工作室正在全面筹建过程中。
3、置入课程教学,使传统艺术在后期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贯串其中,为以后学生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学以致用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装饰基础材料与表现技法》课程中,我会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密度板雕刻版画、年画等,利用毛线绳索进行编制或者刺绣,利用废弃的瓷片或布头重新拼贴组织画面等等;在《字体设计》课程中我会以传统节日例如:谷雨、七夕、清明、仲秋、重阳等等为题让学生进行文字创作,要求字体的设计要从图案形式、色彩、内涵等方面来阐释传统的节日艺术;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启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传统工艺品进行包装设计,例如对“河南剪纸”、“朱仙镇年画”、“汴京灯笼张”等等的包装,恰当的包装总是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产品的气息品质,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要求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突出地方特点等等。在《标志设计》、《型录设计》以及其他设计类课程中老师都会有意识的针对传统文化艺术开展作业实践项目,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置入,使得原本遥远、陌生、逐渐被人淡忘的传统艺术重新回到学生的视野里,扎根在学生的心田里。
夜上海论坛 三、产学结合方面
夜上海论坛 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不应只是简单的复制再现过程,以直观的形式封存对历史文化形态的记忆,这样,它将成为死去的“遗产”。如何让传统工艺以鲜活的形态为当代手工生产提供借鉴和参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方式。[2]加强产学结合,加强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市场开发三界的合作努力开拓发扬新的“传统产品”才是传统艺术与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面对许多优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高校应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充分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和生源优势在于市场企业间的合作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例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陶吧、创意手工坊的开设和建立等。
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日渐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状况,尽快构建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特色办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产学结合形式对高校的艺术特色办学提供了新思路,为今后高校学生毕业就业提供了新选择,为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提供了新鲜血液。但是,我们也深知,在继承复兴源远流长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我们也还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还会有很多的因素制约,尤其是经济和人力上的困难,但是我们会排出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勇于探索,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