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因子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夜上海论坛 1993年,欧洲环境署(EEA)为了综合分析和描述环境问题及其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了PSR框架及DSR框架的优点,提出了DPSIR概念模型,该模型包含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响应(R)及影响(I)五个要素,并架构了五个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形成生态安全作用的路径网络。本文基于该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构建中国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每一个维度下观测变量的选取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生态安全评价的经典、高频指标[11-13]为基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14-17]的研究指标来确定。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由25个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夜上海论坛 2基于SEM模型的沿海城市生态安全作用机理分析2.1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综合考虑沿海城市的区位、海域特色、经济发展
夜上海论坛 2.3数据及模型检验
2.3.1数据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及合成信度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a作为衡量指标,一般要求a的数值大于0.6[22];合成信度采用Composite Reliability(CR)作为衡量指标,通常要求CR的数值大于0.7[23]。沿海城市生态安全DPSIR评价指标体系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指标体系中DPSIR五个因子夜上海论坛的Cronbach’a值从0.633到0.892,均大于0.6,各个因子的CR值均大于0.7,该结果表明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
本文采用内敛效度和判别效度对各个因子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和差异程度进行检验。内敛效度检验要求每个因子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的临界值大于0.5;判别效度检验要求因子的AVE值的平方根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本研究中DPSIR五个因子的AVE值分别为0.573、0.584、0.628、0.624和0.812,均高于临界值05,该结果表明各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内敛效度。各个因子之间的判别效度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AVE的平方根(矩阵对角线数值)均大于该因子与对应的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对角线左下角数值),表明沿海城市生态安全DPSIR概念夜上海论坛模型的框架中各个因子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2.4沿海城市生态安全作用机理分析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翻转课堂;概念图解;生态学;教学改革
夜上海论坛 1翻转课堂、概念图解的特征及优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采取先自学后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视频,布置课前任务,提出课前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通过浏览视频,解决教师在课前提出的问题,凸显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3-4].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教师不再为了教而教,学生不再为了学而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5].概念图解主要是围绕核心概念进行逐级分解,形成一种具有一个核心概念和多个普通概念的图示[6-7].概念图解通过圆圈、方框、线条和箭头等符号直观、形象、简练地反映特定知识内容的递进、分解和分级等逻辑关系.概念图解可将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对比、类比、分解和融合,有利于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透彻理解已学知识,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8].
夜上海论坛 2翻转课堂和概念图解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以生态因子的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为例,阐述翻转课堂和概念图解教学方式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2.1教师绘制概念图,启迪学生课前思考
教师首先根据生态因子的作用以及生物适应的重难点,选取该章节的关键概念生态因子,再由生态因子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讨论.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中,主要讨论4种生态因子(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和土壤因子)的特征及生态作用,针对每一种生态因子提出相对应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然后绘制成概念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此外,引导学生积极制作课件.视频、动画要比文字更让人印象深刻,往往一章节的教学重点,还不如几分钟的小动画让人记忆犹新[9].
2.2小组讨论,改进概念图
夜上海论坛 教师做出本章节的概念图时,同时会相应地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或概念,但仍会有一些知识碎片没有被总结进来.这时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完善概念图,查找难理解的知识点或相关的知识片段,并积极主动地通过查阅资料去解决.也可以在课堂中或课下向教师提出,教师可以针对本章节的重点,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微信平台和QQ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
2.3选取部分知识点让学生主讲,教师点评
选取生物适应光环境的变化一节,让学生尝试从光强、光质和光周期等方面收集资料,讲解光对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和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适应光环境变化的方式.在学生主讲前,引导他们关注几个关键概念,如光的补偿点和光的饱和点,光质的波长、吸收、有效辐射等.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精心准备和细致观察,详细地分析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方式和概念图解的优缺点.若课堂有剩余时间,指导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对话和讨论,讲解课堂中学生未能正确解释或解释不够清晰的概念,结合每名学生的教学特点,给出改进建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夜上海论坛 2.4师生共同讨论,因材施教
在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时,总会遗留各种短期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新知识,也可能是以前的旧知识.每名学生不理解的概念或知识点也是因人而异,通过微信平台和QQ平台,让组长汇总这些没掌握的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逐步分解,达到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目的[10-11].
夜上海论坛 2.5效果评价与改进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使用一段时间翻转课堂与概念图解教学法后,通过设计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主要包括预习效果(学生预习状况、重难点的分解状况、课件制作效果和概念图的分解状况等)、课堂组织(关键概念的提出与分解、概念逻辑关系的构建和授课的方式与方法等)、学生交流与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的组织方式和组织过程满意度等)及成绩评价(学习成绩状况、随堂考评满意度和小组内分层打分满意度等)等4个方面.通过效果评价,改进翻转课堂与概念图解教学方式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实践发现,学生为主导的课前准备,简单易懂的概念图,以及引人深思的课堂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 信息素养结构模型
夜上海论坛 分类号 G254.97
夜上海论坛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1.008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Eco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夜上海论坛 Zhang Bilan, Wu Shixi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del of social complex ecosystem, and referring to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structure mod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co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its major components are expounded.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of compon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help to integrally grasp the impact facto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夜上海论坛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ecosystem. Information literacy structure model.
夜上海论坛 信息行为主体,即强调信息属性的自然人,简称信息人。他的信息素养成长根植于由信息人自身的禀赋因子和信息人所处的环境因子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里。信息素养的成长,是这个系统里内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要素
1.1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概念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信息人与信息环境所具有的对信息人信息素养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夜上海论坛 基于上述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借鉴马世骏等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ion system,即SENCE)模型[1]和周承聪提出的社会-信息-信息服崭春仙态系统模型[2],本研究建立了一个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体系。
夜上海论坛 该模型中,核心圈的信息人为信息素养生态核;信息人所具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称为信息素养生态基,提供信息人进行信息活动的内能量;第二圈是对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有直接影响的信息环境,提供信息人进行信息活动的直接外能量,称为信息素养生态质;第三圈是外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称为信息素养生态膜,提供信息人进行信息活动的最终能量源泉。
1.2 信息素养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1.2.1 信息人
信息人是信息素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素养成长主体,也即强调信息属性的自然人。
1.2.2 信息素养影响内因子
信息人所具有的一切对其信息素养的成长及信息实践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信息人的禀赋因子。信息素养成长禀赋因子非常多,包括学历、年龄等。禀赋因子的共同作用形成信息人一定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构成影响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因子。
1.2.3 信息环境因子
信息环境是指信息人可能接触的信息资源以及特定信息活动的影响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信息生存与发展环境。同生态学上任何环境的概念一样,它也是相对于某个中心的概念,这个中心就是信息人,同时,信息人也不能脱离信息环境而独立存在。信息环境中一切对信息人信息素养的成长及其信息实践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为信息素养成长的信息环境因子(外因子)。信息环境因子多种多样,主要由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信息制度、信息氛围等组成。
1.2.4 社会与自然环境因子
信息人都是群体或者社会中的一员,处于一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社会影响之中,自然人正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因此,信息人的信息观念、信息行为潜移默化之中必然受到周围群体(特别是最密切的生活、工作小圈子群体)的观念、行为模式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居住模式、社交群、职业等与信息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可归为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文化和法律等社会环境因素。
夜上海论坛 2 信息影响内因子对信息素养成长起主导作用
信息人的禀赋因子,既包括先天形成的因子,如性别、年龄、血型等,也包括后天形成的因子,如学历、经济收入水平、社会阅历等。这些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了信息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信息人的禀赋因子及其形成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构成了信息素养成长的内环境,信息素养的成长首先是根植于这个小环境里的。信息人既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构成信息活动的起点,也为信息活动提供思维工具与活动框架。良好的个人认知结构是个人信息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信息素养本身也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中重要的因素,信息人不断吸收新信息并丰富、重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信息素养成长和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在于对外部环境信息的不断吸收,在于不断与外界信息交换,而这需要信息人不断激发对信息的需要并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积极利用一切内外条件进行信息活动。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成长的根本在于信息活动驱动力推动下的信息实践活动。
3.3.3 信息人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作用
夜上海论坛 信息人是信息基础设施的现实或潜在消费者,信息人的信息素养培育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效果、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有着重要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的先进性、普及性和易用性对信息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并深刻影响着信息人参与信息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
3.3.4 信息人和信息服务的相互作用
信息用户与信息服务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共生互惠关系。对于信息需求表达、获取、吸收等能力较低的信息弱势群体,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社区服务组织等机构的信息服务,是满足信息弱势群体基本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信息弱势群体通过信息需要的满足感受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从而提高信息意识、信息活动驱动力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素养成长主体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消费群体,同时,信息消费者也会对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反馈,对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有重要的价值。
夜上海论坛 3.3.5 信息人和信息氛围的相互作用
信息人是信息氛围的重要创造者。群体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等是由各个个体共同作用形成的。同时,个体与群体之间也处于不断地相互影响的过程中,社交圈、工作圈的群体信息意识、信息行为模式等,都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信息环境中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主要靠经济支撑,那么作为软件的信息氛围则主要靠信息人的整体素质支撑,信息氛围直接影响着信息人对其它信息环境因子的利用。
3.3.6 信息人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信息人及信息人所处的信息环境都处于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这个大的外部环境之中,这个大环境既为信息环境的建设提供人财物保障,也为信息人的信息活动提供活动对象。同时,信息环境的建设、信息人的信息活动也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生态系统的发展与信息时代、信息环境和社会体制的变化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信息素养生态系统中,内因子对信息素养的成长起着积极的、能动的主导作用,而环境因素对信息素B的成长也起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制度激励成长,信息氛围引领成长,信息服务牵引成长,信息资源推动成长,信息基础设施助力成长,外部信息环境保障成长。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 1 ]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8.
[ 2 ]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 3 ] 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 4 ] 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的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研究成果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2):19-20.
[ 5 ] 陈海涛,马艳丽,陈博.信息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回顾[J].情报科学,2014(2):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