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外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古已有之,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约束着教学形式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占主导,课外实践活动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外实践活动才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从中国到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宇宙,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可是地理课结业了,学生真的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吗?其实不然,有不少学生学得太死,不会运用,不会创新,不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极差,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没有实践的基础。资料表明,我国的地理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更表现出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地理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环节。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治理。它是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新教学体系。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一、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这种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题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使课本知识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些地理知识是空间现象,并有一定的抽象的涵义。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概念和内容,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则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地壳运动是在漫长的地质史中的深化过程,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涵义,学生只能一知半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贝丘遗址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海陆变迁的真实存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多种相关事物直观地、生动地观察和联系,而使知识变得透明、易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能力都不断提高。又如,有地理园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气温、湿度、降水等观测,进行校内“天气预报”;在乡土地理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等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效果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可以说,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夜上海论坛 三、培养志趣,树立理想,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在东莞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莞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变”的社会调查,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东莞改革开放之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课外实践活动又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助、互学,密切同学、师生友情,也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乐于助人的热情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是地理教学全面实施组织教育的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抛开课堂教学的约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活跃、主动、积极。
夜上海论坛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学生参与面较广,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工作(苏教高〔2012〕16号)。我校的计算机类(包含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专业)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苏教高〔2012〕23号),并与2012年8月启动了该项目。为了响应本次计算机类综合专业的改革,我们有必要探索面向计算机类专业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方案,本次改革方案的重点不涉及编译原理课程的新教学模式、新方法及教材建设,而是强调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重视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学生掌握编译技术这一核心的目标。
夜上海论坛 一、研究现状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学从编译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等多个方面对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编译原理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国内编译原理课程的权威专家何炎祥教授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新模式[1],它指的是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即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浙江大学的王强[2]提出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复杂的算法过程。重庆理工大学的刘洁[3]把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编译原理课程中,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和实验模式实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首都师范大学的衷璐洁[4]以实例化的真实的编译器GCC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与“概念-理论-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思路是“案例-理论-概念”。理工大学的贺汛[5]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从调动内驱力、提倡发散思维、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给出了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通过跟踪最新的国内外有关编译技术教学改革的成果发现当前编译课程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上已经实现了“学生轻松学,教师轻松教”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却普遍反映当前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掌握了编译原理应试的技巧,却没有使他们真正理解编译技术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他们仍然不会编写一个编译器系统。编译技术对他们而言,仍然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这正是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
夜上海论坛 二、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图1所示,为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按照编译原理教学的五个阶段,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的,最终,通过课程设计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去实现一个小型的编译系统。该体系从多个维度系统地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得学生不会再有“编译是门难学、易忘,学后无用的课程”的感觉。
图1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了瓶颈,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论述。当前的课程改革只重视编译原理教学的前三个阶段:基本认知、基本理论和应用认知;实践教学中的第一个层次:上机实验。整体上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是编译原理课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空中楼阁、遥不可及的感觉的本质原因。而如果能在当前的改革维度上进行扩展,将编译原理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五个阶段,把实践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三个层次。通过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方法相结合完成编译器这一综合课程设计,从而实现编译课程学习由知识点到知识平面,由知识平面到三维立体专业技能。也就是说,通过本次教学改革(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教给学生的不再是能够解题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而是他们将来能够到社会上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夜上海论坛 三、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改革中的实施方案及效果
夜上海论坛 1.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首先,编写编译课程综合实验指导书。编写原则是实验目标要适中,不要定的太高。任务和要求要明确,而实现方法不固定,为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如下:
(1)实验目的
《编译原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其实验课要综合运用一、二年级所学的多门课程的内容,用来完成一个小型编译系统。从而巩固和加强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报错处理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完整系统的独立分析和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
夜上海论坛 (2)实验任务和要求
夜上海论坛 ①词法分析器的作用是划词功能,产生的单词序列;
②语法分析器的作用是识别测试用例的语法是否正确,使用的算法可以是:预测分析法、递归下降分析法、算符优先分析法、LR分析法等;
③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器的作用是分析测试用例的语义并生成中间代码(四元式序列)。
夜上海论坛 然后,将学生分为五到六人一组,每组设置一个项目组长(ProjectManager,PM)。由PM负责为期一周半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项目分工、项目实施、进度规划和组员间的协调等工作。
最后,每个小组提交可供演示的编译器系统、课程设计论文及答辩PPT。每个小组由PM用10分钟时间陈述课程设计期间的工作,之后,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
2.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图2为一名同学所完成的编译课程设计中语义分析的效果图。这里的语义分析采用了语法制导生成四元式,语法分析用的是自底向上的SLR文法。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对这两个专业的124名学生进行了匿名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编译教学中重视课程设计明显要好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的编译教学改革模式。表1从熟练掌握编译课程中的各知识点、理解编译课程中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重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方面,9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
四、结语
文章针对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文章重点论述了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以及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之后,给出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编译原理教学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特别是他们不再感到编译原理是空洞的理论课、缺乏实用价值且学之无用。教师们也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匿名调查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然而,匿名式的问卷调查也发现我们提出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存在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产生的来龙去脉这一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将在理论课中要加入一些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作为引子,之后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使得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知识点产生的出处,这将是下一步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炎祥,伍春香.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46-49.
[2]王强,冯雁.编译原理算法的形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3):30-32.
[3]刘洁,黄贤英,王柯柯等.软件工程专业中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6):56-58.
夜上海论坛 全科医师团队的建立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但是慢性病的管理决不是一个全科医师在诊室里就可以管理好的。因此,建立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团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全科医师团队的组建由一名团队长负责,组员有数名全科医生、护士、防保人员组成。团队成员根据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分工不同,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全科医师团队的主要任务主要向辖区内居民提供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包括门诊医疗,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肓技术指导及基本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衔接等。
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夜上海论坛 目前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为例,说明全科医师团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目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有效地对高血压、糖尿病人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有害事件的发生率。全科医师团队通过制定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制度,团队成员按照各自分工落实,全科医师负责新发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筛查,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指导,公卫医师负责健康档案信息统计、分析,护士负责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采集健康教育。胡隽等[1]报道,以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纳入高血压管理的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管理与以往线条分割式管理相比较,全科医师团队可以对患者提供从家庭到社区,从门诊到住院的全程环-线型个性化管理,使其与团队的全科医师感情较深,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方式有所改变,进而使高血压的患病率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降低。
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误区[2]
把慢性病管理等同于对现在患有慢性病病人的门诊管理,而忽视了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由于传统的卫生服务观念,社区医生往往是在诊所座等病人上门看病、求医,对病人的处理,多是满足于药物治疗,而慢性病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应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社区医生对现症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地健康干预。
慢性病管理将疾病和病人割裂开来:慢性病病人往往是一个人身患多种疾病,如果仅仅是以“病”为中心来进行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甚至相互矛盾、顾此失彼的误区。仍以高血压患者为例,人群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病人是很常见的,如果以“病”为中心进行管理,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这3个疾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恰恰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仅仅强调某一疾病的防治,都不能达到降低事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夜上海论坛 重视药物干预,忽略心理、社会干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模式的主流,对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病人群多是老年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变异,对慢性病人群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慢性病很多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而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医护人员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与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要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并通过他们在慢性病管理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要了解并帮助慢性病患者解除心理障碍,要尽可能地结合患者的社会因素,进行个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