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内涵
班级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社会学角度看,班级是社会的缩影,要使班级这个微型社会真正成为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就必须注重学生在班级教育活动尤其是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我们所要构建的主体性班级德育,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现代学生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观为导向,改革传统班级德育中教师主宰、着重说教及靠外压式环境控制等弊端,通过优化的教育途径、策略及民主、开放、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强调激励、参与、内化的教育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班级德育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班级德育活动中,由此强化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实现道德内化,开发创造潜能,体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共享,从而为日后道德品质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每个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都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这个原则要求班级德育活动的参与者并非仅是教师及少数班队干部,而是全体学生,包括各层次学生。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德育活动中,去体验各种角色,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自理自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才能体现现代德育的本质特征,才符合构建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二)全方位激励原则
期望学生追求并获得自主发展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而只有通过全方位激励,把这一价值取向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之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重视激励手段,通过期待激励、目标激励、赏识激励、表彰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及他励、自励和互励等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欲望及自信,使之奋发进取,自觉去实现道德内化,开发自我潜能,发展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个性。
(三)双主体互动原则
夜上海论坛 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师生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从“导”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客体。教师作为“导”一方的主体,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也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德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对抗关系,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因此,只有坚持双主体互动原则,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师生双方自主参与热情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班级德育的整体效益。
(四)人境交融原则
实施主体性班级德育,还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其思维,激荡其心灵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身心融入其中,成为活动情境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人境交融,才能使活动内容与活动参与者、师与生、学与用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才能激发起学生乐学心理和自主参与德育活动的内动力。
三、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涉及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夜上海论坛 (一)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
班风是经过全体师生努力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是主体性班级德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有利于班集体形成自强进取、崇善求美、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1.确定班风标准。班风标准通常用几个至10多个字简要而明确地概括出来(跟校风标准相似)。为使全班学生明确、认同班风标准,自觉遵循其要求,班风标准应由全班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参与研究确定。班主任应联系本校的基本要求和本班现状,向学生提出制定班风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体现本班的班风特点和实现本班的价值期望),让各小组学生据此研究有关班风标准的文字表达,然后向班委递交班风标准设计方案。班主任与班委协同对各小组递交的班风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修改或综合,最后概括成本班的班风标准。班风标准确定下来后,以凸体字贴在黑板上方墙壁上,或以统一规格挂在教室门外的墙壁上,作为全班师生共同遵守的思想行为准则。
2.制定个性化班规。所谓个性化班规,即依据本班的班风特点,本班学生总体上的思想行为发展水平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多数学生思想行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对本班建设的价值要求的班级规则。由于班规需要学生认同、接受并遵守,因此必须由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班主任应向学生说明班规的基本内涵、作用及制定班规的基本要求,并指出学生参与班规制定的意义,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分别联系本班现实情况进行研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班委依据各小组意见,逐项逐条研究制定出新的班规(讨论稿),上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和班委把班规讨论稿再加以研究、整理、修改和综合,最后制定出更符合本班实际,更有可行性的班规。
3.强化正确舆论导向。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将班内舆论主流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为此,教师应通过讲授、播放影视、录像、录音、讨论等形式,将有关规范要求深入浅出地教育学生;或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班内舆论冲突的焦点进行思想、理论上的疏导夜上海论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以有关规范要求为判断、评价的标准,努力形成健康的舆论主流,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崇善求美的热情及批评抵制歪风邪气的勇气。
4.参与各级评价。班主任应引导学生依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班规及学校有关管理条例,参与到各级评价活动之中,以发展道德评判能力。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途径有:一是让学生个体、各小组、各班委成员对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二是让学生对小组长、班委成员的表现和工作绩效作出客观评价;三是班委对各小组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四是设置“老师,我对您说”专栏,让学生借此对教师某方面的工作或表现作出客观评价。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德育活动
夜上海论坛 活动是外部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道德素质的中介。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因此,要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仅靠教师的说教灌输,而必须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的各种德育活动中去,使之从中联系生活世界,加强实践体验,实现道德内化,开发主体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主体性班级德育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以下几类班级德育活动中去。
夜上海论坛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①学校团委与少先队大队可协同组织以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让学生从中了解祖国(家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或学习英模人物为国为乡无私奉献的精神。②让学生分别从报刊、画报、图书、网站搜集有关国情及祖国(家乡)新貌的资料和图片,或自拍彩照,由班委、年级组或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加以整理和剪辑,然后登载在校刊、墙报栏或宣传栏里,还可举办“祖国(家乡)新貌图片展”。③让学生参加并组织以歌颂祖国(家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以各种表演形式抒发爱国爱乡情怀。④年级组与学校团委或少年队大队可协同组织并让班级学生参与策划旨在了解国情或考察祖国山河的考察性活动,以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强国信念、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夜上海论坛 2.理想前途教育。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可与校方协同组织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或由年级组或班委组织以“如何走上学业成功之路”、“少年如何当自强”等为主题的讨论或辩论会;或由年级组与学校团体或少先队大队组织以“我的理想”之类为主题的演讲评比活动,授予优胜者“小演说家”的称号,旨在为学生抒情表志、表现自我提供舞台。也可让学生自发组织采访一些失业或下岗工人,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少年期是否自强奋发,刻苦学习,关乎日后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存;或采访在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者,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业还是事业的成功,既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别人赐予,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3.文明规范养成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参与“班风标准”、“个性化班规”的设计和制定及形成正确舆论主流的活动外,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还可组织“文明规范之星”评比活动。学校还可组织文明规范教育主题活动,如“礼仪大比武”、“看谁打扮美、雅、洁”、“角色体验”、“规范案例辩论会”等,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明确要求,明辨是非,获得体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成长导师;导引;有效;精准;灵活
G632.0
夜上海论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新高考模式改革日渐铺开,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化差异;重视全面发展,鼓励培养特长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学生成长导师制,作为一种基于全员德育下的德育新模式,因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精神,更能适合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要而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成长导师在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围绕这个问题,从有效、精准、灵活三个方面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有效导引
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性实质上是体现为学生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导引的有效性,即有效导引。因为学生成长导师参与德育工作是基于全员德育的前提,借助导师结对(一对一般是一个导师与数个学生结对)的模式,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等环节来完成对受授导学生的德育教育的。
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性即有效导引是一种工作的思想、理念,应该贯穿整个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强调、突出学生成长导师“导引工作”的有效性,学生成长导师才会想方设法去思考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导引,千方百计去谋划如何自始至终地保持有效导引。否则,只会得过且过甚至浑浑噩噩地等待指令“被动式”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工作,让有效导引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成长导师的日常培训,帮助学生成长导师深刻认识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效б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有效导引”的观念,让“有效导引”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导师的脑海,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指引他们前行。
二、精准导引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先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扶贫要精准,要扶到点上、根上: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 2014年10月在首个“扶贫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时,第一次提出了扶贫应“注重精准发力”; 2015年1月,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时提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正所谓“治病必须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射箭必须有的放矢,才能箭无虚发”。要有效“根治”贫困,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扶贫工作必须精准,同样学生成长导师工作要有效,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也必须精准。
精准导引是指学生成长导师在开展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还是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都必须讲究工作的针对性。
精确导引首先要解决导引对象的针对性即谁的问题。虽然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法律规定人人平等,教育公平是当今的热点与焦点,但是在学生成长导师的导引中并不是每个受导学生都是必须接受导师的导引。事实上常常是很多的优秀学生非但不需要导师的导引,反而成为导师的助手,协助导师开展有关导引工作,成为其他受导学生的“小导师”。显然,“大水灌满式”的导引是不负责任的,无论对不需要导引的学生,还是对真正需要导引的学生。唯有把真正需要导引的学生确定了,导师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有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才有可能让他们得到有效的帮助。
三、灵活导引
“德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规律可循。德育方法贵在灵活多样,德育之树更易开花结果”。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构建全员德育体系,作为德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其中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也要求突出灵活性或遵循灵活性原则。这不仅是因为学生成长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导引是一种德育行为或德育行动,而且因为“精确导引”中提及的 “导引内容的多样性”“导引方法的针对性”。
灵活导引是指学生成长导师在开展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适时而动、因地制宜依照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有关要求因材施教。
夜上海论坛 灵活导引是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一个基本策略、基本要求。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决定了必须灵活导引。学生成长工作导师的工作内容从宏观上看是固定的,但在微观上即落实到每一个受导学生身上或具体的工作环节上则是不固定的,是变化或者是有差异的。如果面对变化、差异还是一成不变地执行原来的规定,如不看学生具体情况,所有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都是围绕“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基本内容去开展,这样就很容易陷入“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怪圈,甚至出现“吃力不讨好”“不有付出少回报乃至没回报”的尴尬。如一味为了工作的完整性对只需要在精神上予以引导的学生还是不遗余力地在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努力,肯定没有根据实际地侧重精神引导那样的效果好。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流程、工作模式以及方式方法从工作指引角度看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工作思路是有指引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是要变通、有变化的。如关于学业辅导方面,学校是有固定的要求,如时间、地点、场所模式等都有相关规定,你如果墨守成规地为落实有关要求而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地予以调整策略、方式去开展相关工作,要大幅度地提升受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夜上海论坛 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还是心理疏导、精神引导等方面都必须讲究工作的灵活性,即导引方法和导引内容都要因人而异,导引时间、导引场合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影响或制约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但是有效、精准、灵活是其中的关键方面。“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扯鼻子”,解决问题只有抓住关键,自然就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德育工作
夜上海论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明确的问题。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的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自身德育工作水平,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实现路径,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责与角色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第24号教育部令,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的模糊,会导致辅导员陷入各种繁杂事务中,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削弱了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工作力度。因此,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是做好“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的前提。
夜上海论坛 二、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教师,辅导员自身素养及行为表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具备做好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的基本要求。高校应关注辅导员成长,加强培养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是提高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水平的根本保证。
三、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夜上海论坛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制度、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成就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在具体工作中,要适当将教育与事务分离,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专门处理学生相关事务性问题,借助现代化数字办公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让辅导员从各种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而不是充当“保姆”与“消防员”的角色,无暇顾及其最重要的职责。
(二)深入调研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状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受教育群体的特点和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是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划分、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帮助辅导员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管理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同时,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还要培养时代精英。重视多元价值,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夜上海论坛 (三)开拓德育新思路,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从来不是可以通过灌输、说教等简单的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形、灵活性,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高校辅导员应当继承发扬我国德育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建立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道德的内涵,感受道德的力量,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
夜上海论坛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
夜上海论坛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高校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作为高校德育骨干的辅导员老师,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辅导员老师还应当具有全员育人的视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与班主任、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一起,通力合作,营造和维护校园德育氛围。
(五)与时俱进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夜上海论坛 我们国家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80后、90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辅导员要进一步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服务学生意识,提高服务学生本领,树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观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支持、配合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新的德育渠道,合理运用网络,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王晓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加剧凸现了学校德育的不足,即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认识不足;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目标设置和实现中的片面性。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导能力;设置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学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最终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有效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中间地带,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由于教育观念等的系列偏差,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屡有偏差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审慎思考学校德育的不足,加强学校德育以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夜上海论坛 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通常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还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主要可表现为(注:此种分类主要参照了吴铎主编的《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会规范的类型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方法。):其一,违俗行为,即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违德行为,即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奢侈浪费、自私自利。其三,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旷课逃学。其四,违法行为,即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索财、携带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暴露癖、乖僻残忍。其六,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为逐步积累恶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径为:沾染恶习——偏差行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会个体与现存社会规范发生的磨擦和冲突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小到大,逐渐加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首先要预防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切断他们通向犯罪的这一途径。
夜上海论坛 2003年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表明,全国初中2.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性偏差行为,14.2%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性偏差行为。在校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夜上海论坛 第一,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行为偏差” 等同于“品德恶劣”,忽视了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还在形成之中,还缺乏较强的自制能力,其一般性偏差行为大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行为怪异、自我封闭等的精神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偏差行为多发,或是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缺乏与老师和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形成对人际交往的焦虑、自闭甚至暴力反抗。学校德育往往关注教育目标向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行为的有效转化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是德育的必备支撑。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简单地认定为“品德低下”,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不但无益于未成年人长期积聚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加剧其偏差行为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科学认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其或是忽视,或是不能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帮助。教育者简单粗暴的排斥和过激教育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未成年人的心理认同,更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成为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第二,学校德育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传统德育通常是以社会为本,只将受教育者视为被教育客体。传统德育的方向和内容不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价值冲突,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同,忽视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主体地位,容易造就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或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最终导致未成年人厌烦和自动远离道德教育。然而,任何手段也无法割断未成年人和现代社会种种不良因素之间的联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道德灌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使学校德育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疏导作用大为降低。
第三,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实现过程中只注重行为管理,忽视人格培养,无法达到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育人”的目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还要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混在一起,使我们倾向于以政治教育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成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升学或者就业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经常以德育课分数衡量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暇顾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在管理上层层把关,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的管理网中,对照相应的《守则》《规范》,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贴上量化的标准,把培养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乖学生”当作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则很少关注。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管理,忽视人本的道德内化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行为管理,使未成年人往往为了获得某些好处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口是心非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
二
那么,怎样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呢?
夜上海论坛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修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今天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差异,要研究他们的特性,激发其潜能,引导其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养的社会人,教育者就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依据他们智力和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同时,面对频发的导致偏差行为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者新的角色——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健全自身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了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会洞悉其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运用沟通、聆听等心理辅导技巧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制约着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平,以及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发生的几率。而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忽视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缺失了对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关注,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更迫切呼唤以人为本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充实。
夜上海论坛 第二,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德育内容,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大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减少和避免自杀和虐待他人等偏差行为,帮助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其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8-14岁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其三,注重未成年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不用教条的统一目标评价他们,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让他们真实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第三,坚持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我国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改革,但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加之未成年人缺少自主的道德判断和独立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只鼓励其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的积极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只能造成未成年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最终陷于道德困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在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提供道德的“价值引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起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了自我教育才会有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未成年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教育者应把操作性强的合理的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有效切断偏差行为乃至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加剧凸现了学校德育的不足,即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认识不足;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目标设置和实现中的片面性。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导能力;设置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学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最终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有效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中间地带,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由于教育观念等的系列偏差,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屡有偏差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审慎思考学校德育的不足,加强学校德育以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通常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还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主要可表现为(注:此种分类主要参照了吴铎主编的《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会规范的类型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方法。):其一,违俗行为,即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奢侈浪费、自私自利。其三,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旷课逃学。其四,违法行为,即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索财、携带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如暴露癖、乖僻残忍。其六,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为逐步积累恶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径为:沾染恶习——偏差行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会个体与现存社会规范发生的磨擦和冲突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小到大,逐渐加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首先要预防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切断他们通向犯罪的这一途径。
夜上海论坛 2003年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表明,全国初中2.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性偏差行为,14.2%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性偏差行为。在校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夜上海论坛 第一,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行为偏差”等同于“品德恶劣”,忽视了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还在形成之中,还缺乏较强的自制能力,其一般性偏差行为大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行为怪异、自我封闭等的精神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偏差行为多发,或是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缺乏与老师和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形成对人际交往的焦虑、自闭甚至暴力反抗。学校德育往往关注教育目标向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行为的有效转化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是德育的必备支撑。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简单地认定为“品德低下”,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不但无益于未成年人长期积聚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加剧其偏差行为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科学认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其或是忽视,或是不能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帮助。教育者简单粗暴的排斥和过激教育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未成年人的心理认同,更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成为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第二,学校德育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传统德育通常是以社会为本,只将受教育者视为被教育客体。传统德育的方向和内容不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价值冲突,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同,忽视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主体地位,容易造就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或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最终导致未成年人厌烦和自动远离道德教育。然而,任何手段也无法割断未成年人和现代社会种种不良因素之间的联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道德灌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使学校德育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疏导作用大为降低。
第三,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实现过程中只注重行为管理,忽视人格培养,无法达到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育人”的目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还要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但是,
夜上海论坛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混在一起,使我们倾向于以政治教育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成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升学或者就业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经常以德育课分数衡量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暇顾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在管理上层层把关,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的管理网中,对照相应的《守则》《规范》,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贴上量化的标准,把培养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乖学生”当作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则很少关注。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管理,忽视人本的道德内化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行为管理,使未成年人往往为了获得某些好处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口是心非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
二
那么,怎样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呢?
夜上海论坛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修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今天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差异,要研究他们的特性,激发其潜能,引导其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养的社会人,教育者就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依据他们智力和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同时,面对频发的导致偏差行为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者新的角色——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健全自身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了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会洞悉其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运用沟通、聆听等心理辅导技巧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制约着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平,以及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发生的几率。而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忽视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缺失了对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关注,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更迫切呼唤以人为本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充实。
第二,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德育内容,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大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减少和避免自杀和虐待他人等偏差行为,帮助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其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8-14岁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其三,注重未成年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不用教条的统一目标评价他们,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让他们真实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第三,坚持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我国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改革,但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加之未成年人缺少自主的道德判断和独立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只鼓励其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的积极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只能造成未成年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最终陷于道德困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在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提供道德的“价值引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起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了自我教育才会有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未成年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教育者应把操作性强的合理的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有效切断偏差行为乃至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加剧凸现了学校德育的不足,即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认识不足;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目标设置和实现中的片面性。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导能力;设置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学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最终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有效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中间地带,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由于教育观念等的系列偏差,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屡有偏差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审慎思考学校德育的不足,加强学校德育以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通常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还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主要可表现为(注:此种分类主要参照了吴铎主编的《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会规范的类型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方法。):其一,违俗行为,即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奢侈浪费、自私自利。其三,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旷课逃学。其四,违法行为,即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索财、携带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如暴露癖、乖僻残忍。其六,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为逐步积累恶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径为:沾染恶习——偏差行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会个体与现存社会规范发生的磨擦和冲突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小到大,逐渐加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首先要预防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切断他们通向犯罪的这一途径。
2003年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表明,全国初中2.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性偏差行为,14.2%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性偏差行为。在校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夜上海论坛 第一,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行为偏差”等同于“品德恶劣”,忽视了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还在形成之中,还缺乏较强的自制能力,其一般性偏差行为大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行为怪异、自我封闭等的精神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偏差行为多发,或是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缺乏与老师和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形成对人际交往的焦虑、自闭甚至暴力反抗。学校德育往往关注教育目标向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行为的有效转化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是德育的必备支撑。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简单地认定为“品德低下”,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不但无益于未成年人长期积聚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加剧其偏差行为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科学认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其或是忽视,或是不能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帮助。教育者简单粗暴的排斥和过激教育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未成年人的心理认同,更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成为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夜上海论坛 第二,学校德育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传统德育通常是以社会为本,只将受教育者视为被教育客体。传统德育的方向和内容不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价值冲突,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同,忽视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主体地位,容易造就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或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最终导致未成年人厌烦和自动远离道德教育。然而,任何手段也无法割断未成年人和现代社会种种不良因素之间的联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道德灌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使学校德育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疏导作用大为降低。
第三,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实现过程中只注重行为管理,忽视人格培养,无法达到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育人”的目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还要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但是,
夜上海论坛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混在一起,使我们倾向于以政治教育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成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升学或者就业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经常以德育课分数衡量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暇顾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在管理上层层把关,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的管理网中,对照相应的《守则》《规范》,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贴上量化的标准,把培养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乖学生”当作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则很少关注。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管理,忽视人本的道德内化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行为管理,使未成年人往往为了获得某些好处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口是心非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
二
那么,怎样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呢?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修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今天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差异,要研究他们的特性,激发其潜能,引导其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养的社会人,教育者就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依据他们智力和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同时,面对频发的导致偏差行为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者新的角色——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健全自身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了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会洞悉其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运用沟通、聆听等心理辅导技巧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制约着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平,以及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发生的几率。而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忽视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缺失了对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关注,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更迫切呼唤以人为本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充实。
第二,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德育内容,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大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减少和避免自杀和虐待他人等偏差行为,帮助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其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8-14岁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其三,注重未成年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不用教条的统一目标评价他们,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让他们真实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夜上海论坛 第三,坚持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我国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改革,但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加之未成年人缺少自主的道德判断和独立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只鼓励其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的积极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只能造成未成年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最终陷于道德困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在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提供道德的“价值引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起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了自我教育才会有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未成年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教育者应把操作性强的合理的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有效切断偏差行为乃至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政治;德育功能;问题;策略;
引 言: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授课向学生传递思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制约和影响下,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德育教学的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去。在教育教学中,要想圆满的完成课程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正视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途径,密切中学政治课与中学德育的关系,切实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中学政治教育中去,充分挖掘出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的德育功能, 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在中学政治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夜上海论坛 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化,教师授课进行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必须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动机的实现要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德育教育要想成功融入到政治教育中,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媒介,创造一定的气氛,帮助学生在无形之中渐渐地接受心智的启迪、美好情操的熏陶和心灵的感染,进一步确立健全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1.1德育渗透有助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夜上海论坛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还未成熟、正要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德育教育便显得尤为关键。实施怎样的德育教育事关学生当前乃至将来的人生道路怎么走的问题。德育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是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将人的德行教育列于语言教育、政史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前面,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理念由来已久。唯有在中学生的政治课堂中坚持德育渗透,贯彻和谐理念,营造与时代潮流相符合、与中学生心智特点相符合的教育环境,才能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1.2德育渗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所在,并加大了德育渗透的力度,积累了丰富的德育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德育教育手段与德育功能对象、德育教育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和谐,真正体现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1.3德育渗透有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夜上海论坛 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改进和完善中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对于培育互帮互信、相互尊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支柱、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学政治课中德育功能发挥面临的难题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中学政治教育课的内容要求德育教育必须要放在政治课的首位,既是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政治课教学的归宿。然而实际教学中,德育功能实效性普遍较低,一系列难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德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2.1德育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心理状态
夜上海论坛 教师在政治课上实施德育教育时,往往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出发追求德育目标的理性化,而心智年龄还很不成熟的中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想法、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不能从制度层面上接受过于理性化的德育教学目标,使德育教育仅仅存在于表现形式上,极大限制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无法真正发挥出政治课该有的德育功能。
2.2德育教育拘泥于课本 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现实社会中各种、、行贿受贿现象屡禁不止,与政治教材中空洞的理论说教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无法理解、接受政治理论,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照本宣书。政治课逐渐失去说服力和影响力,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挑战,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动摇。
2.3德育教育缺乏纪律约束力
政治课实施德育教育时主要采用的形式是正面教育与心理辅导,进而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境界,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但是脱离了制度的监督与控制,单纯的说教就显得力不从心,缺乏约束力与警示力的教育形式无法保障学生道德素养的实际提升。所以教育必须与评价相挂钩,说服也必须与约束相挂钩,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
夜上海论坛 2.4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正之风、违法现象此起彼伏、屡禁不止,给具有一定分辨能力,却仍未真正走向成熟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和不健康网络信息的影响,逐渐产生认识偏差,蒙生金钱主义、利己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炫富、拼爹、酒驾、郭美美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对中学政治课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
3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中学政治教育中的途径与建议
夜上海论坛 3.1摆脱应试教育束缚 体现政治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束缚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考试分数、提升入学率,对政治课的本质功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想实现政治教学的真正目标,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融入、渗透,就必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授基本理论知识与提升学生修养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学生知识水平与思想认识的共同提高。
3.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密切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夜上海论坛 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营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要控制自己发言的时间,把更多机会留给学生,把学生的感悟和对问题的理解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条件。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与见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知识资源与情感态度。
夜上海论坛 3.3在真实情感中实施德育教学
夜上海论坛 每一个受教对象都是富含感彩的人,因此教育过程充满了情感性。忽略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强制性灌输知识无法保障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人的情感存在并产生于一定的情景,唯有富有人文关怀、愉悦舒畅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因此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努力创造和谐有序、文明健康的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接受美好品德的熏陶与感染。
夜上海论坛 3.4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重视德育体验
德育教学必须摆脱教材课本的限制,让学生进入社会生活进行德育体验,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确定信念、锻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只有将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生活中去接受实践的验证和检阅,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才能减少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夜上海论坛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夜上海论坛 1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性
(1)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学校的课堂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手段。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科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2)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最终要求和评价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在综合素质中,政治思想品德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教学都有其教育性,没有无教育的教学,。物理知识及其发展的本身有着诸多的德育教育因素,但在教学时却又要通过教师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品德所取舍。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为任课教师宣扬他的思想观点的阵地,表现他的思想道德水准的场所。中学时期正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做为物理教师通过物理教学,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
夜上海论坛 2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学提供了进行某些德育教育的条件和方法
夜上海论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夜上海论坛 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物理实验的有趣,物理现象的释疑,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计算的巧妙,物理科技的前景,物理教具的创制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3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的介绍可以修养学生的品德
物理学家们勤奋工作、实事求是,视苦为乐、顽强不屈,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美德,更是使青少年受到教育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说,“他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高度赞扬居里夫人崇高的美德,并认为美德对才智成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
夜上海论坛 4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中进行
夜上海论坛 4.1在问题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夜上海论坛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在现实中。
夜上海论坛 4.2教师参与各小组间的讨论,调节各小组间的矛盾,使各小组间的矛盾得到统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1)教师要将寄感情与问题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会有三种心理障碍,一种是“烦”,另一种是“急”,再一种是“怕”。所谓“烦”主要指的是对一部分学生的印象不好,再加上回答问题不理想,烦上加烦,由于“烦”就会产生急躁情绪。急躁情绪会表现在表情、情感、语言中,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怕”字,是大部分教师都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怕耽误时间”、“怕学生‘顶牛’”、“怕节外生枝”等。
(2)重视各小组间存在的问题矛盾,表扬有创新观点和主动解决问题的小组,鼓励不经常发言的小组。使各小组间到达平衡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
对于“不会答”和“回答错误”的小组,首先要肯定该小组勇于回答的勇气,对于“不会答”的小组可以让他们从新组织语言或着有该小组的成员补充和完善,以达到问题完整性。对于“回答错误的小组”也要加以鼓励,不要打消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错误也代表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各小组间讨论,使问题的到发展,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螺旋式的上升。
对于“不主动解决问题”的小组和“在小组中不积极讨论问题的学生”要分析他们的障碍,主要是心理或生理障碍要及时给以疏导。要慎重调查研究,给他们以鼓励,使其建立自信心。在讨论问题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让他们感到爱的存在。提高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主动给学生一些回答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参与到问题中来,感受讨论问题的乐趣,达到个小组间的平衡发展。
夜上海论坛 五.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广泛的物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道德熏陶。
夜上海论坛 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既教书又育人,应该清除“课内教书,课外育人”、“科任教书,班任育人”、“传授知识技能靠教学,发展能力靠课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靠集中突击”、“只管考分高低,其他一概不管”、“做不做实验一样,会算题就行”等错误认识。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为人师表,人师者必自重。想想看,哪位学生不希望他的物理老师是一位积极上进,为人正派,满腔热情,情绪饱满,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呢?哪一位学生不希望自己在一位师德高尚,学业精湛的物理老师教育和熏陶下健康成长呢?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最好的教育,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PDCA管理循环模式虽然是针对企业而创造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但在办学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德育若引入PDCA模式,实施有效管理,便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Plan——分析现状,
明确学校德育提升追求的目标
今天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中学(以下简称“东中”),曾是全市农村初中的排头兵,但发展到现在,不仅曾经的校舍变了,生源、教师队伍、办学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PDCA模式中P(计划)的要求,学校德育要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漂亮的校舍、先进的教学设备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全面调查和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确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推行新的制度、机制和管理模式,明确学生的德育新目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教育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阶段”。因为任何先进的德育工作目标,只有与师生道德水平、思想状态相适应,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效。因而,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家访等方式,了解师生和家长的思想状态,按照“立足常规、规范管理、追求实效、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确立了“四抓、四促、四提升”的德育工作目标,即抓教育,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抓活动,促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活动的有效性有较大的提升;抓培训,促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使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有较大的提升;抓管理,促德育工作成效的显现,使班级的科学化管理有较大的提升。这样,学校德育就有了目标导向作保障,做到了德育的实事求是。
二、Do——文化引领,
夜上海论坛 明确学校德育提升的实施策略
夜上海论坛 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管理者,提炼、经营、打造学校德育文化是引领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任务,也是PDCA模式D(执行)的要求。为此,笔者在学校德育管理中首先确立“人人有进步、个个能发展”为德育工作愿景,把“为生命的健康成长负责、为学生的亮丽人生奠基”作为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以“换位思考、教在心灵、化为行动”为德育工作方式,以“以爱为本、以严为准、以细为好、以导为主、以行为重”为工作原则,要以三全(全员、全程和全方位)、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为工作策略,努力实现“志向高远、学业有成、体魄强健”的学生发展目标和“有智慧、善管理、能创新、会总结”的班主任成长目标,以此作为东中德育人的工作理念体系和文化引领系统,把全方位开展“礼育”(尚礼教育)和打造文化班级作为学校德育的品牌,着重明晰五条实施策略。
夜上海论坛 一是以校本培训为抓手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执行力。校本培训每周一次,分为经验分享、班会观摩、案例研讨、工作反思四个板块,每月一循环。
夜上海论坛 二是以“尚礼修身进取班评比”为手段,强化执行常规。扎实落实班级的管理考核评比,落实行政管理人员每天分年级巡查课堂制度,将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真正使常规“常”起来。
三是以“尚礼修身伴我行”师生自主活动为载体,增强“礼育”执行效果。以校园为圆心,学生活动范围为半径,以中华传统礼仪美德为核心内容,以知书达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开展“礼育”活动,形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礼仪行为随处可见”的良好氛围。
夜上海论坛 四是以文化启智为目的,实施文化班级建设,打造“礼育”文化班级。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方案,以班名、班训、班旗、班规、班法等为依托,以班会为载体,建设文化班级,争创特色班级。
夜上海论坛 五是以家长学校为平台,营造“礼育”氛围。建立家长学校兼职“讲师团”,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选聘成立“教师辅助工作者”家长义工队,家校合力,扎实落实礼育。
夜上海论坛 三、Check——规范程序,
明确责任落实的过程检查
根据PDCA模式C(检查)的要求,学校德育要强化全员德育,建立三项责任制以检查学生的言行,督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全员德育导师责任制。学校教师都要做学生的导师,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时时处处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全体教师人人能说“十句话”,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的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的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鼓励的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的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的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激励的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的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的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的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的话。二是课堂责任制。每位教师都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提前进入课堂,检查学生出勤情况,确保准时上课;独立处理好课前、课中、课后发生的相关事情,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三是首遇责任制。教职工遇到学生行为失范时,要及时制止、教育并告知班主任或相关部门。
明确了责任后,重要的一环就是必须对岗位人员的履责状态进行考核评价,促使每位教职员工增强岗位责任意识,以推进学校德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Action——监控纠错,
明确总结反思改进的问题
学校德育管理的关键是班主任的评价考核和德育处、年级组等部门的工作效果控制。对于班主任管理考核,完全可以运用PDCA行之有效的监控纠错方式,即定量、定性结合的测评。东中对班主任的工作情况采取多角度、多层次测评,其考评过程包括自我测评、学生测评、教师测评和行政领导测评四个方面的定性评价,每一个方面都由若干考核细则组成,还有班主任工作常规落实、班级学生各学科学习成绩综合排位、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等定量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的依据,从而激励成效卓越的班主任继续努力再创佳绩,促使工作平平的班主任反思不足,寻求改进的策略。对德育处、年级组等德育部门工作则采取内审的方式进行监控,主要由部门内部对照工作目标自我总结、内审座谈了解、梳理汇总存在的问题,部门内部提出整改措施。例如: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出了问题,运用PDCA模式,就应该思考下列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责任人是谁?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在以后重现?责任人及相关班主任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已产生的问题如何在某一时段内有效地弥补纠正?根据问题设计改进措施,并明确责任人跟踪整改。正是这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监控纠错程序,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127-01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有关德育育人的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其智慧通达,震铄古今之论亦如夏夜之星空,星光灿烂。它们启示着教育者欣然而行,而不必再班门弄斧。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班主任,怎样去和一群可爱、纯真而又懵懵懂懂的少年男女相处,怎样引导他们建立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又协助他们打破自己亲手建立的“乌托邦”去面对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真正社会呢?我反复探索,深入研究,任何一种方法绝不是心血来潮,简单粗暴,浅尝辄止,而是精心备案,反复论证,深入浅出,使德育工作不再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
夜上海论坛 一、把握开局,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夜上海论坛 “万事开头难”,一个班集体良好行为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怎样做。开学前两天,我就着手调集学生信息档案,初一刚入学时,大部分学生家长会陪同来报到,我一方面让学生和家长及时填写纸质信息,又一方面与家长一一当面交谈。在交谈中了解这个家庭和这个学生的过去,也包括一些负面的信息。在很快了解了学生情况的同时一下子拉近了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老师与家长的长期沟通打下了基础。开学第一周,实行粗放式管理,这种粗放式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而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不多言语,但也不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而是早到垂范,身体力行,抽出更多精力,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从而开出良方,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一月后,我推行精细化管理。这种管理,是在粗放的基础上的完善和丰富,也是以生为本,使班级能全面发展并使学生个性得到补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成长需要。二个月后,将精细化管理各条款逐一查实,找出需要加强和重视的地方进行完善。比如,值日生打扫制度,尽管每天都有值日生打扫班级,但只要检查一结束,没有几分钟就会出现垃圾,很多学生把果皮纸屑等废弃物随处乱扔,尽管垃圾桶就在教室后边,有学生却视而不见,很少有学生主动捡起别人扔下的垃圾。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多多弯腰,让学生见到你的行动,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公共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使学生们认识到只有道理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具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并养成习惯才是必须的,数月后,学生普遍都融入了这个集体中。
二、民主平等,促进师生良好沟通
作为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必不可少,而有的班主任,常常不加考虑,以一副过于严肃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评论或者批评,不但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且不能很好地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说话带脏、打架等行为时有发生。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兴趣,在对话和娱乐中教化,特邀部分同学召开多次小型集会,设计诸如“你印象中的好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此类问题,引导、激励学生,平等的对话、寓教于乐的方式、朋友式的坦诚问候和希望,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他们认识到我这个老师是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与他商量、沟通,而不是气指颐使、批评他们。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也很乐意与我交心。我从而也分享到他们细腻的情感,与学生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心灵世界,实现了情感的碰撞。
三、适时契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夜上海论坛 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它要求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又要学生不产生压抑感,不产生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把握火候,抓住契机,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并反复过问,跟踪鼓励。而对于好的班级现象则进行赞美与嘉奖,让受者感到自信与荣耀,让美好深入人心。黄杰,上课不爱听讲,作业爱做不做,老师的一次次疏导在他眼里扭曲成了对他个性的压制,以致于和老师、家长都闹起了对立,然后坚决要求退学。差生退学,省却了老师和学校许多麻烦,但这却不是教育目的,不符合育人原则。于是,我与家长一起研究对策。一个星期之后,有学生告诉我说黄杰来学校了,在附近逗留;又过了一周,他终于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找到我,要求复学。我严肃地告诉他,学校不是让他随意进出的地方,不能想走就走,说来就来,若真心悔过,交来认识,作业补齐。原来离校两天,他就出外找工作,但一无所获,而且还因为焦心,吃睡不好而生病,病中头一次举目无亲,想着老师的苦口婆心,想着家人的眼泪,想着自己失学在外,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回校后,该生虽然行为反复,旧毛病时有发作,但我及时地提醒、敲警钟,该生的行为规范多了,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四、爱心滋润,让每个学生昂扬向上
班主任要有大爱,班主任的爱如和煦的春风,如温润的春雨般去滋润学生的心田时,他们情感智慧的大门才会向你敞开。学生正逐步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产生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导致学生行为的分化。作为班主任,要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的变化,及时介入,在无微不至地关爱优生的同时,及时处理好问题学生和“偶发事件”,一般注意有事说事,不掺杂主观,并注意和颜悦色,在谈话时轻抚一下他的头发,在学生心情低落时,拍拍他的肩膀,而这些看似平常的肢体语言,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他们澄清了认识,也助我更多地了解到学生的各种需求,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朝夕相伴的日子越多,越是觉得教师使命之崇高,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重要,而师生的感情就越加深厚。多年来,我是老师,又是慈母;既是严师,又是益友,深得学生信任。
夜上海论坛 五、班级文化,铸造积极、乐观的团队精魂
把一个班级带好,让渴望成才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是我的追求。我在授课时,特别注意从德育环节切入,将学生带进书本的情感世界。在《伤仲永》中,让学生知道天才也要勤奋,后天教育不可缺乏的重要道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启发学生对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与合法维权之间的法律困惑与思考。与此同时,开展读书活动、课外特色兴趣小组活动、课题班会等,使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校园建设、大课间活动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将班集体建设的更加和谐,更加人文。班级成了学生的成长乐园、精神家园、生机勃勃的学园。
1 提高综合素质,五育并举
夜上海论坛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它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掌握劳动本领这五个方面在人一生的全面发展中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其它各育,必然会造成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2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夜上海论坛 中学生的心理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别人,如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岐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矛盾冲突难免,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
夜上海论坛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
3 班级工作重在理解与沟通
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促使老师间、同学间心理上相互认同,情感融洽与信任,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才会愿意接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中学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中学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又有凝聚力的一个中学生群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有利于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的良好发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易产生误解,因误解而心生芥蒂,因误解而离心离德,如果一个班集体人心涣散,那么教化功能便无从谈起。只有班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整个班级才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上的满足,如学懂,会用;达到情感上的满足,如幸福,快乐;达到道德自我实现的满足,如认可,获得成功等。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富有同情心,利群,和谐,积极向上,不仅有利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长远的止光来看,更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
4 爱心
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是让他们拥有一个团结、活泼、友爱、向上的集体,到处充满了热情与真挚。当学生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就会体会到温暖与热情,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因此,活动,使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多看看精彩的世界,开阔眼界,心胸变得开阔些。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有机会为集体贡献力量,而且还能体味到友谊与合作的美妙,而会冲淡心中深藏的自卑。班上每位学生都与我有一份亲情、一份牵挂,爱是老师人格力量的核心。“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是不容易的,有时老师一个粗暴的动作,一个责备的眼神能在师生间隔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有时一句善意的谎言,一道信任的目光,却能融化师生间一堵厚厚的冰墙,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没有创造力,捣蛋调皮并非道德败坏,当班主任不难,可当一个好的班主任却不容易,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应集社会责任感与人间美好感情于一身,有独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不竭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不仅要用情,还要至深,才能无坚不摧。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和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24-2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夜上海论坛 “和”、“谐”两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合,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和合”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段话,是我国古代较早提出和谐思想的例子之一。“以他平他”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所谓“和”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在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事物之间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达到平衡,才能“和”,才能“生物”。
儒家和谐思想实际是一种社会教育,其最高的教育目标是恢复人的本性,其教育的宗旨是认识人生价值,明白人生意义,体会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所以,儒家的教育是启发人性,启发人性中本具有的良知良能。
二、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1.肯定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即通过教育,造就完善的人格,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无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他的继承人孟子和荀子,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治理国家和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名分颠倒、犯上作乱、天下无道的混乱世情,孔子想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以达到他实行德政的政治目的。孔子看到了教育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中的重大作用,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上加以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同时,他也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多少差别,人之所以成为各种不同的人,是由后天的学习和环境造成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和荀子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2.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夜上海论坛 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仁”的境界即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从政”是孔子的教育任务,即“学而优则仕”,他创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培养理想中的“君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理想是要让学生成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于己是一个道德完善、学识广博的人,于社会是一个有能力为臣事上、振国兴邦的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首先对德育予以高度重视,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位置,认为一个人处理事情不能违背道义的原则。孔子提倡“仁政”,他把“仁”看作是从政的最高准则。“仁者”就是要“仁爱”,就是要爱人。按照孔子的标准,“仁人”就是超越人的本能而具有高尚理想、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当他的理想和生命发生冲突,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生命,去殉他的道义原则。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和谐发展”即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道德、才识和科学的统一。新时代“和谐教育”是要通过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才识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
3.通过疏导化解各方面矛盾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有许多主张和内容是从理性的角度阐述如何处理好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它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鲜明的,因而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论语》中涉及的三戒三畏的原则、安贫乐道的原则、宽容不愠的原则、用礼贵和的原则等。三戒三畏原则中的“三戒”是:戒色、戒斗、戒得(即贪)。该原则在承认由人们的生理现象所决定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同时认为教育或教化有可能改变或防止之,因而有针对性地提醒在不同阶段预防的目标。安贫乐道的原则要求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被贫困所吓倒而继续像处在富贵幸福的时候一样仍孜孜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幸福快乐的精神境界、一种极乐境界。宽容不愠原则要求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快乐生活,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前述诸原则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无疑都会起到重要的、有益的教化作用。儒家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具有教化作用的内容,例如诚实守信、言信行果的原则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都是尤为重要的。
夜上海论坛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局面的途径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和谐班级;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9-02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细胞",细胞的优劣直接影响"机体"的健康与活力;班级又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这个家管得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实施者,又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主任工作联系着学校和学生,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和学校的声誉,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良好的班集体是一个平等、民主、团结的集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个性特点鲜明,又如兄弟姐妹般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积极向上的集体。
1.转变工作理念
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决定着其工作方向,更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中学时期,学生们一方面渴望了解世界,正处于价值观的寻找、辨别、选择、实践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对其进行价值观的选择指导。此时,与学生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就有责任来充当引路人这一角色,在思想上解惑、授业、传道。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重点不应该是过去的只抓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老路子,应该是从价值观上引导学生,帮助学校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
夜上海论坛 2.凝聚班级正能量,形成班级良好班风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培养一个有良好班风的班级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班风和班级正能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尤为重要,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和个人智慧,充分调动所教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正面引导,切实发挥班级正能量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首先,加强班级正能量的教育。能量是可以相互传递和相互感知的。著名的"踢猫效应"告诫班主任必须充满正能量,然后才能通过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一个微笑、一句赞美或者一个建议、一句感谢也都会让学生受到感染。以组织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灌输正能量教育,让勤奋、拼搏、顽强、宽容、善良、正直、谦虚等美丽的词汇充满学生内心。用班级舆论释放正能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舆论的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可以触摸到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约束规范着每个人员的言行"。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其次,抓好班级班委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个带有正气的班委。班委使班级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因此,培养一个正气凛然的班委对班级的良好班风起到很大的榜样示范作用。支持班委同学的工作,鼓励他们敢做敢为,最大限度给他们留有独立工作的空间和时间。在班委的带动下,形成了一个其乐融融,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集体。
夜上海论坛 最后,抓纪律、浒喾纭0嘀魅巫ゼ吐桑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抓不良班风带动班级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建立监管体系,制定班级管理条例,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行动上指导学生,自觉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规范,为他们走好今后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定的基石。良好的班级纪律还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的个性影响人际关系和人的心理发展。学生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或身份、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方面相似程度高,彼此间就容易接近,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相似程度低,则容易疏远,或否定的人际关系。作为班主任,应特别重视那些因在消极的因素上有其相近性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因为这种群体有可能产生偏离集体倾向,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来转移他们的兴趣,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并通过有重点地做好部分学生认识转变工作来降低这种群体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的溶入整个班集体中。一般情况,对个性不同的人,可以利用个人需要上的互补性来调节心理上的相容或人际关系的倾向性。如教室座位安排,班主任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把主动与他人来往和期待他人接纳自己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对他人表示亲热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热的人组合在一起;把喜欢支配他人、帮助别人的人与期待人引导帮助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有满足趋向,能相处融洽。这种互补性的心理调适,有利于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稳定班级群体的乐观情绪,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默契,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
夜上海论坛 4.班主任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素质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班主任老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它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智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事的,体育是做人、做事的本钱,美育陶冶人的性情,劳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悟。掌握劳动本领这五个方面在人一生的全面发展中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重视智育,只重视"分数",而忽视其它各育,必然会造成学生身心畸形发展。
夜上海论坛 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在对待老师方面,这一心理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班主任,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其具体的做法是"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在班级生活中,同学间出现分歧或矛盾,在所难免。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己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己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赔不是。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学生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5.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创新;转化
在学校建设中,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彰显学校的生命活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一些学校在打造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一味跟风,模仿继承,而忽视自身的挖潜、提炼、创新,也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认为,打造特色学校,应注重“五个转化”。
一、注重创新,化无为有,彰显特色建设的原创性
夜上海论坛 特色学校的核心是创新,“新”的,人无我有,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因而建设特色学校不能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能只沿袭旧制,萧规陈随;不能一味遵循,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按部就班、平庸仿效,培养不出个性鲜明的创新人才。创新要求打破传统,突破常规,在变革中走出新路;要求善于吸收,为我所用,将他人经验化为自己的成果;要求立足校情,灵活变通,将上级要求化为符合校情的创举。这种变革是创新,是变通、转化也是再创造。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没有个性,鲜见亮点,原因就在于只沿袭模仿,没有创新。
首先,彰显学校特色要不断创新,管理者就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创新需要个性张扬、不拘一格、另类思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利于创新的。传统的“求同”思维偏爱共性、排斥个性;认同常态、反对变异。在人们的心目中,“另类”通常带有贬义。一个人个性张扬,不合常规,被视为“怪人”、“出格”、“越轨”,斥之为“离经叛道”、才被打入“另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檐子先烂。”那些与众不同、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人往往让人看不顺眼,遭到诋毁。只有改变这种状况,营造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创新环境,才有利于教师个性张扬,打破传统,大胆创新。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机制。过去的学校管理,偏重于教师类生活的理性规范,忽视教师个体生活的现实关切;偏重于一般的共性要求与严格约束,忽视教师的自我需要和个性包容。这种只重统一的制度规范,压抑个性,使师生共性化、脸谱化、模式化,爱好兴趣单一化,必然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生活乏味,积极性和创造性焉能调动。在这种制度面前,教师的热忱与喜悦,伤感与痛苦,锋芒与棱角,激情与见解都悄然隐退,个性日益销蚀,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创新思想逐渐泯灭,创新无从谈起,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自然难以显现。第三,要以课改为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只重知识灌输,忽视自主探索的教学。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创新,使学校不断涌现新的作法,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机制,这种化无为有的原创性创新,必然使学校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特色立现。
二、深挖潜能,化隐为显,强化特色建设的内生性
夜上海论坛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所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因而即使是一般学校或薄弱学校,也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只不过是其特色与优势往往处于潜伏状态,还未表现,或虽有表现,但不充分,或尚不成熟,需创造条件才能表现。这种不成熟或表现不充分,使人们对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或难发现,或认识不足,甚至视若无睹,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开发,致使学校特色难以体现。这告诉我们,打造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既需要创新,化无为有,也需要挖潜,化隐为显。特色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发现,并有效开发。茶中学的精细化管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这些特色鲜明的东西,并不都是原始性创新,反而多为对传统教学的发掘与继承,只不过结合自身与时代特点进行了改造,使其更好地落实到位,效果更加明显。这种化隐为显就是学校特色与优势的内源性生长点,它能使原来的薄弱学校变成个性鲜明、优势彰显的特色学校。
如浙江省缙云县的长坑小学,地处偏僻,群山环抱,无论是硬件设施、生源、师资,都说不上好。但该校坚持“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发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营造平安学园、舒心家园、成长乐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誉为“农村学校的典范”、“一朵不凋谢的山花”。又如某山区学校在特色创建中,盲目仿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特色项目,脱离校情,难以取得突破。后在专家指导下,根据自身留守儿童比例很高的校情,将“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特色主打项目。这一改变既满足了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又体现了学校的优势。因为教师是当地人,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有利于学校的举措“接地气”,又便于与当地政府沟通,与村组联系,还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生活关照和物质扶助。这样的项目就切合校情,易于实施,有利于将学校潜在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造学校的特色。这种通过发掘潜能打造特色的作法,不仅对条件差的薄弱学校适用,即便是名校,要更进一步,获得新的突破,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寻找尚处于隐伏状态,过去没有发现,或发现了未引起重视,未能有效开发的潜能与优势,通过积极开发,使其充分展示,学校的特色才会更加鲜明,优势才能进一步彰显。
三、溶释渗透,化点为面,着眼特色建设的全面性
夜上海论坛 特色学校不仅具有独特性、优质性,还具有整体性,这是“特色学校”不同于“学校特色”或“特长学校”之所在。“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某个项目、某些方面形成了特色,而“特色学校”则是指整个学校形成了特色。如在发展对象上,要求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优化;在发展内容上,要求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发展状态上,要求学校的理念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与内化,并外释为行为习惯;在发展目标上,要求通过特色项目提炼独特的办学理念,并渗透到学校各个方面,形成整体风貌。那些仅有极少数学生发展良好,只偏重某些特长发展的学校并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即特色学校不是因少部分学生特别发展而“特”,而是因全校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个性等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不是因极少数学生分数高而“特”,而是所有学生都获得各取所需、适宜进步而“特”。
夜上海论坛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推进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特色建设,既要抓主打项目,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形成优势,又不能“单打一”,只关注某个点,忽视其他,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既要由打造特色项目起步,又不能止步于此,而应着眼于学校特色的整体性,要围绕主打项目,提炼出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为内核,以“特色”为焦点,以“发展”为归宿,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通过理念指导、活动渗透、氛围营造,将提炼的办学理念贯彻于各项工作,形成相应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的行为、组织、课程、环境、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注入特色文化的基因。如江苏省吴江屯村实验小学在总结该校书法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由“立字”到“立人”,提炼出“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各个方面,使学校的制度规范、课程建设、校园环境、主题活动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对这一特色文化的追求。重庆市的金沙街小学是一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20世纪80年代该校开始开展教师集邮活动,然后影响和指导学生也参与集邮活动,并发展成“教学与集邮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该校总结提炼出“方寸修身”的办学理念和“方正育人,寸草春晖”的校训,实施“邮品、学品、人品”的“三品”教育,把集邮教育升华为学校精神,以该项研究来整体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成了“一所邮花飘香”的特色学校。这种溶释渗透,化点为面,使学校某一方面的特色能拓展到其他方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的作法,才符合特色学校的要求,才能将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
四、立足校情,化一般为个别,
凸显特色建设的差异性
特色学校注重独特性与差异性,但也不能封闭自守,坐井观天,束缚在自我的狭窄圈子搞创新。它需要学习,借鉴他人经验;需要指导,得到专家引领;需要遵循一般规律,需要依据基本原则。在遵循一般的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立足于校情,全面把握本校的优势和劣势,精心选择项目,积极开发资源,将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本校的校情、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办学的一般规律、基本要求化为本校的具体举措、有效方式,使学校的特色建设既符合国家政策与办学规律,体现普适性,又切合校情,体现差异性。如湖南省耒阳二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针对过去教师培训一般采取开大会,搞讲座,效益不高,教师不满这一问题,深入研究,通过分层分类,在培训的内容、目标、要求、方式、难度、进度上都有所区别,改过去让教师“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让教师“异步发展”,“异域发展”。如新上岗的教师有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而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又缺乏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搞管理的需要管理知识,从事后勤的需要服务技能。让大家听同一讲座,学习同样的内容,就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即便是分科培训,由于各人的基础不同,需要不同,培训的内容与难度若没有区别,就可能有的索然无味、毫无兴趣,有的颇感吃力、一脸迷茫。而改“齐步走”、“向一个方向走”为分层分类发展,根据教师不同的发展基础、岗位需要、个人能力和学习要求,在培训的目标、内容、要求、难度、时间和方式上都有所区别,就有利于培训取得实效。如教师培训目标,新上岗的是“合格”;基本合格的是成为“骨干”;水平较高的是成为“名师”,成为县、市甚至省学科带头人。在要求上,刚上岗的要求其尽快“入格”,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能根据自身特点向某种风格靠近;有一定经验的要求其注重“立格”,使教学风格成熟化与定型化,打上个性烙印;经验丰富的要求其敢于“破格”,能不拘一格,融不同风格、模式于一体,善于因情因境转换、灵活变通。这种让教师分层分类“异步发展”、“异域发展”的作法,贴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切合教师需要,有利于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在不同层次都得到适宜、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教师队伍建设就有效地把国家的课改要求转化为有特色的具体作法,有利于学校在遵循普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彰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五、提炼升华,化个别为一般,
夜上海论坛 增强特色建设的普适性
夜上海论坛 一直以来,成人在孩子面前,谈性色变,家长闭口不谈,老师支支吾吾。面对“应试教育”,性教育的开展阻力重重,大多数学校仍处于三无状态,无教材无教师无课时。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多数人们依旧认为谈性就是下流,就是龌龊,就是不文明;性,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性教育会把孩子们引入歧途。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们知道得越多,越容易使孩子们变坏。下面笔者就中学生性健康教育谈几点认识。
夜上海论坛 一、物品与性健康教育的区别
有许多人将性知识与书刊黄色影视混为一谈,书刊黄色影视客观上也进行着某些性知识的传播,但它不加选择给人更多的是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性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的教育。性健康教育不仅是性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是一种对人进行性心理、性伦理等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活动。比如让孩子们了解男女身体的生理构造与机能,如何保护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如何维护正常的男女操守和性道德观念等等。性健康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性知识、高尚的性道德、健康的。
二、中学生性问题的现状
1. 性生理成熟提前:据上海科学院研究所一项研究报道,我国目前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3.86岁,比10年前的14.43岁提前了0.57岁;女生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28岁,比10年前13.38岁提前了1.1岁。
2. 性心理成熟加速:10年前,青少年最想知道的是性生理发育、与异往的方法和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现在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关于如何处理、避孕和性病等知识。
3. 性意识更理性和开放:29%的女生表示有了亲密的异性朋友,有19%的女生曾与男孩单独约会过。在对“性”这一问题的回答时,约80%的人认为“性是人皆有之、光明磊落和纯洁快乐的”。
夜上海论坛 4. 性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10年前,青少年回答主要来源于“报纸和医学书籍”等人数占74%,而现在下降为43%。现在的青少年从电脑、光碟和互联网等途径获得的性知识比例大大增加。
三、对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笔者曾对本校初、高中400余名男女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贫乏得惊人。被调查对象中,有许多人不能完整的说出男女性器官,不知道男女第二性征有哪些表现。有许多男生不知道遗精是怎么回事,当出现首次遗精时毫无心理准备;有许多女生不知月经是怎么回事,在月经初潮时非常恐慌。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时期,是决定一个人体格、素质、性格、行为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第二性征的形成和渐趋成熟,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青春期心理不适,如性恐惧、性压抑、异性敏感等。有的因生理发生变化而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有的学生因性能量不能得到合理的排遣染上恶习而神思恍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因不能控制性心理沉溺早恋而无心学习,甚至离家出走;有的学生因不懂性而失身,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葬送了一生幸福。如果这些不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排解,轻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重者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以正面、正确的方式,通过正当的渠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夜上海论坛 1. 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必须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性心理、性道德、法制教育融为一体。性道德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核心,起主导作用。美国在性教育问题上曾有过严重的失误,他们忽视了性道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没收到应有的成效,青少年与性有关的问题不断出现。因此,性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知道科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尊自爱、自我调节、相互尊重和相互体贴的优良品质,从而为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将来正常的婚恋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2. 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原则
夜上海论坛 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理解、尊重、爱护、信任是性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理解是指对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特点必须熟悉,尤其对青少年有性的迷惑、恐惧等心理问题时,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灵深处,循循善诱,耐心引导,让他们产生对教育者的信任感,唤起他们的自我觉悟,帮助他们解决烦恼。这样做就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会造成教育上的心理障碍。
3.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除了依靠专业教师、班主任、团组织的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召开主题班会或进行个别教育,并要注意社会教育的负面性影响。这对减少和避免性犯罪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夜上海论坛 四、对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