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地理课的收获范文

地理课的收获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课的收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课的收获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地理教学 生活

夜上海论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 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地理新课标中就已经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而且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与生活相连、与社会联系的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下面是我从几个教学案例中得到的教学反思。

【案例一】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近我们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的区位选择》时,讲到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了如果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并且在黑板上作图讲解了化工厂在三种情况下的布局位置,学生听完后也都直点头,看来是听懂了,我正想说“同学们,看看我们生活周围有没有什么因为环境问题布局不合理的例子呢?”,话还没说出口,突然有一个男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垃圾场为什么要在这里啊,气味难闻死了?学生们也都笑了,表示点头。(情况是这样的:在我们的学校东北方向有一个垃圾场,当吹偏北风的时候,垃圾场的臭味就会影响学校的空气,学校也已经向相关部门反映。)

于是我就问:那请某某同学来思考一下,这个垃圾场为什么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一个行政部门的策划人,你会把这个垃圾场布局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叫了一个同学回答:“我们这里是季风气候区,冬半年主要是吹偏北风,这样垃圾场就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了,所以污染物被风带到了学校。”“回答的太好了!”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不错把刚刚学习的知识已经与实际相连,好多同学都说应该把它搬迁到垂直郊外。。。。。。在一片议论声中,下课铃响了,看到学生满足的表情,我知道这堂课已经成功了。

【反思】   课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学生之所以这么兴奋,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觉得很有成就感。因此我想只要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日常生活,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案例二】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夜上海论坛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夜上海论坛    与活动课程相比较,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则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管研究什么课题,不论哪个年龄段,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去年,有几位学生选择了《芦墟镇的水质现状及解决方案》这个研究性学习题目。开始他们不知该怎样着手,于是我给他们进行了点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也就是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目前芦墟镇的水质现状,也就是你们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即寻找原因?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你们的方案,最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展示你们的成果。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勘察、走访、查阅资料等各种途径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夜上海论坛 【反思】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思考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进行思想表达或成果交流。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而且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还会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团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案例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这里受到了台风的影响,全市学生都停课一天。于是我想,台风这种自然灾害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何不趁现在这个机会讲一下台风的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会感兴趣。于是我们通过观看台风的登陆以及对登陆以后对沿途造成的破坏的录象资料,让同学讨论台风发生的季节,台风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减轻台风的危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提出多种方案。如加强防灾意识,尽量在家,危险区转移人口;组建防灾救灾精干队伍,灾前充分估计灾情,灾后及时救援;在沿海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参加保险,使灾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在台风经常危害区尽量不要建重要的经济部门;台风是热带气旋发育而成,能否通过施放大量制冷剂来降低台风强度甚至消灭台风;能否改变台风的路径,不让台风登陆等等。另外还进行了发散,如果遇到其他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等等。

     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的活跃,虽然我没有按照我的教学计划来上这节课,可是却让学生获得了台风的相关知识。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  为什么学生会对这节课非常的感兴趣?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坚定了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信心。我们得改变传统的一味讲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事例,应该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来引导、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夜上海论坛 【启示】教材再新,并不能及时将刚发生的地理事件写进来。可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我们的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让我们来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

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对策

生活化地理教学,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而运用生活化的手段构建地理课堂的教学无疑是一种能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快速、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夜上海论坛 我所在学校属城郊的薄弱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理性认知能力较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但他们纯朴、活泼、热情。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的情景。例如,在气候的地区差异中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由此现象顺势引导,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实践证明,只有学生感到自己学的懂地理,才会形成对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巧用生活常识,突破地理课堂教学疑难。

夜上海论坛 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讲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如把热水比做暖流,冷水比做寒流,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则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三、让地理贴近生活,为生活服务

夜上海论坛 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尽量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到自然灾害时,有的学生亲身经历过,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但是也能从新闻媒体上了解一些。

夜上海论坛 而在讲到地震时,学生马上联想到汶川地震,同时有学生提到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在分析地震形成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我国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地震?这样更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动机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才有可能被用于现实生活中,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以致用。

四、精心创设生活化情景,促使学生新知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充分挖掘,精心预设课堂,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新知生成。

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让学生明确蓝色是冷色调,说明温度较低、较冷,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说明温度较高、较热,发生在夏季。根据生活经验阐述冬夏季风的吹向,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含量少,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温度较高,容易带来降水。凭自身体验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嘴唇变干、脸颊干裂、容易口渴。还可引用生活中的谚语:“好吃懒做,只能喝西北风”。“为什么喝的是西北风,而不喝东南风呢?”因为东南风舒服。在教师引导、调控下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它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活跃课堂,开拓思路,提高能力。

夜上海论坛 五、突破传统习惯,从科学角度分析地理

生活中有许多事是我们认为合理的,但是从地理角度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划分方法不同,中国以阴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为四季的起点,而欧美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那么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在讲解时,不是很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讲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的还是过阳历的?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过阴历的。然后我随便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九月初二。接着我做了一个设问:我们都知道今年闰七月,那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了多长时间?学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个月。很明显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得出结论:四季的划分还是欧美国家更准确一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更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真正的掌握知识。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地理、爱上地理、学会地理,这是地理教学的一种策略。让生活走进地理,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有用,受到实惠。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突破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陈翠兰,周申立,李菲菲.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生活化初探.考试周刊.2011(56).

[3]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4]丁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研究,2009,4:10

夜上海论坛 [5]杜海霞,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教育战线》,2009,第4期

第3篇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的一些现象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例如: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在饮食、住房等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北方的“四合院和胡同”以及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等等。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学校的教学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国庆以前下午2:45开始上课,而现在为什么改为2:00开始上课?”;寒暑假放假时间我国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南方暑假放假早,开学迟,北方寒假放假早,开学迟;为什么我们平时期中、期末考试上午开考的时间为8:00,而全国性考试开考时间为9:00?再有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方面,农村开发利用沼气(谈我们关中农村地区的优势),城乡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措施能大量减少矿产能源的利用和CO2的排放。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切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