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夜上海论坛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夜上海论坛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夜上海论坛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夜上海论坛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夜上海论坛 近几年来,人类和世界各地连续遭遇了海啸、地震、飓风、暴风雪、大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同时,还遭遇了SARS、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等全球大面积传染病的危害和侵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自然灾难普遍爆发时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过度消耗正在不断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毁灭,也造成了生态灾害和灾难的不断发生。自然灾变的频临将成为今后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全世界都将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解决或寻求人类面临环境危机中――求其长久生存以及寻求另外一种生存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更是令人担忧,除了上述的灾难和危害曾经出现,且有的危害还在不断发生外,在我国还存在以下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①环境污染严重。水、大气、土壤等污染十分突出。2006年,七大水系197条河流、408个断面中,四、五类水体占28%,劣五类占26%;全国38%的城市环境空气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城市中的居民健康不断遭受到大气污染的侵害,有些城市近几年还出现了非常恶劣的空气污染危害,一遇到大雾或沙尘暴天气城市居民就已经到了窗户不敢开、门也不敢出的地步,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污染呈现加重趋势;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发生较重酸雨城市的比例已有所增加。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造成农村环境安全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②生态破坏问题突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地流失依然严峻,生态功能不足;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地200万公顷;有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物种资源流失严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1200亿元经济损失。海洋生态破坏严重,物种急剧减少,赤潮灾害频发;以江河断流、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水生态失衡问题仍未解决并呈扩大趋势。③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仍呈蔓延趋势。④环境风险居高不下。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环境事件引发的重要原因,一个是安全生产事故,另外一个就是企业违法排污。这既是一个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的问题,又是一个认识问题。一些地方忽视环境安全问题,甚至急功近利,项目建设中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石化、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江河沿岸、城市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和人群密集地区,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⑤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严重影响社会稳定。⑥经济结构建设不合理,重要战略资源短缺。经济结构的内在缺陷可能直接导致对国家环境安全的威胁。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入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特别是天然气和石油供给不足,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环境安全。四、公众参与维护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为了实现和维护环境安全,国外有的学者提出了“环境公共财产论”和“环境公共委托论”。“环境公共财产论”认为:空气、水、阳光等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环境要素,不能象古典经济学的观点那样,认为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因而是一种“自由财产”,任何人无需支付代价即可任意占有和处置。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环境要素,在当今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再视为“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她应该是人类的“共享资源”,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将环境的产权(所有权)赋予国家,由国家作为环境的所有权人将环境分配给各个利益主体,在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有序的关系,从而克服市场失灵和“公地的悲剧”,之所以不直接将环境的产权授予各个利益主体,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有些环境要素如大气产权难以界定;二是让国家持有产权可以使国家保留调控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权力。另外,环境安全按照覆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地方环境安全和国家环境安全,如果一种环境安全的效应外溢到到其他地方比较少,就可以将它视为地方环境安全。地方环境安全主要为当地居民提供环境利益,可以由地方政府来营造和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为全体民众提供环境利益如大的湖泊或者森林,政府就应承担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环境安全建设中的作用。公民和社会组织所起的作用应理解为帮助和监督政府履行职责,也就是民主机制的一部分,具体表现为公民组成社会团体、公民和社会团体参与政府决策、公民和社会团体监督政府。政府应当在建设环境安全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公民和社会团体起的是辅助的作用。但是,社会自治在国家之外扮演独立角色,在现阶段起到补充作用;同时,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全国民众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因而又不能滥用委托权。针对政府失灵,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来解决,而应该发挥社会和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监督来避免。这就是公众参与维护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总之,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安全现状,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社会团体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有序的参与维护我国的环境安全,这也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履行应尽的职责,企业和相关人士履行应尽的义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否则,维护环境安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环境安全意志上升为国家环境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可以通过公民自己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广泛积极参与,依法监督和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事务,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有序的积极主动参与维护环境安全,还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现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程舸,李冬梅.环境安全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2]谢有奎,陈灌春,李永青,谯华,敖漉.环境安全概念探讨.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6,(02).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安全;皖北地区;评价;监控
夜上海论坛 1 生态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
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是人类最根本的基本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心经济安全,目前,在人类面临的全球各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规模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下,生态安全的概念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扩大,形成了包括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在内的初步的生态安全科学体系。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自然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和群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而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影响层面的广泛性。一旦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生存条件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2)生态危机后果的严重性。生态过程一旦超过“临界值”就不可逆,资源枯竭、环境退化造成的生态危机,通常很难在一代人或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手里挽回。(3)生态效应的“代际”转移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影响到目前的这一代,而且还会影响到后代人。(4)生态安全与民众联系的广泛性。环境污染会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不利影响,而资源短缺会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严重的甚至导致国家动荡。
2 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控的重要性
城镇化使资源配置更合理、集约,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不断发展,会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生活废物与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还有,城镇规划会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上种种最终导致生态日益恶化,生态安全问题愈来愈严峻。因此,要使城镇化顺利推进,就要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应把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的位置。方法之一就是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评估与监控。通过生态安全评估,帮助管理部门了解城镇化活动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生态变化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有关决策的制定,因此建立生态安全评估监测体系,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3 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夜上海论坛 3.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夜上海论坛 3.1.1 导向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指标体系要体现与生态系统安全总体战略目标一致的策略,且对实现目标有导向作用。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在于其结果可为城镇化生态监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从而规范和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3.1.2 可测性原则
夜上海论坛 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3.1.3 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综合地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内容,评价时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夜上海论坛 3.1.4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既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内涵,又能较好地量度生态系统安全主要目标实现的程度。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
3.2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就当前来说,城镇化过程主要对从以下方面对生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3.2.1 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对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84.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2.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7.6%;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0.5亿吨,仅占废水排放总量的0.1%。
夜上海论坛 3.2.2 城镇化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污染物等的任意堆放,都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皖北六市中,除宿州市外,其余五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87%)其中,淮北:0.78%,亳州:0.15%,蚌埠:0,阜阳:0.03%,淮南:9.66%。
从全国范围来看,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不久前联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3.2.3 城镇化对大气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城镇化导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大幅上升严重威胁着空气质量,并且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采暖、建筑施工、汽车尾气等排放出的气体也在大量增加,使得近年来许多城市空气质量逐年下降。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2013年1月12日21时更新的数据,全国74个被监测城市中,PM2.5值超过300者竟达33个之多,其中首都北京PM2.5浓度高达786微克/立方米,石家庄更高达960微克/立方米。按照WHO的指标,PM2.5值低于250微克/立方米是可接受的空气质量,超过300已是重度污染,超过500则会对户外活动者的健康构成损害,由此可见,在中国最繁华的东部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3.2.4 城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如房地产开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建设等。在这些建设活动中,地貌植被将遭受到大面积的毁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安全及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可能对所有的功能变化都作出定量评价,因而应根据主要功能的分析和筛选,有选择地评价。根据区域环境特点、敏感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安全及功能的要求、主要限制因子和主要的生态问题进行筛选,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安全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
夜上海论坛 4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
夜上海论坛 当前对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地理信息系统)、主成分分析法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由于生态安全变化时空规律具有模糊性,为全面、合理地评判生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采取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态因素(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集,确立各因素的评价因子,通过综合各单因素中各因子的评价结果,得出单因素的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因子权重进行单生态安全因素综合评价。综合生态安全各单因素评价结果得到总体环境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环境因素权重进行总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 完善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及监控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5.1 地方政府应重视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
近年来,城镇化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轻环境,在招商引资中降低环保门槛,违法违规审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有的地方政府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不顾,出台土政策,阻碍正常环保执法,导致环保部门无法正常履行监管职能,更谈不上开展生态安全评价工作了。
5.2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当前各地区环境监测能力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二级站人员编制、监测用房不足,三级站人员结构不达标,部分市(县)基本仪器配置不够的现象。根据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205334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7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己超过百万家。就安徽省来说,据2012年统计数据,安徽全省共有环保机构450个,环保人员为5816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仅有2070人。据统计,全国只有1/3的县设有环境保护局,有近10%的县尚无环境保护机构,每个县级环境保护局不足9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测站不足11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理站不足7人,每个县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总价值不足3.3万元,特别是在广大小城镇一级基本上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很多污染严重的乡镇也没有环境保护机构,甚至相当数量污染严重的乡镇没有一个环境保护人员。
5.3 在环境监测中贯彻优先监测原则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污染物加以监测。所谓优先监测物主要是指以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污染物;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③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5.4 加强生态承载力的预断评价
预断评价也称为影响评价或未来评价,是对计划兴建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从而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或改善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预断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一个地区或生产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与预断相对应的是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以便了解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例如有些部门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找出施工噪声危害及中华鲟过坝等许多主要影响项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地不仅要注重现状评价,更加要重视预断评价,通过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预断评价,预测当前的生态环境是否能承载人们的城镇化活动,从而实现超前预防和超前控制,并努力将这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 植物检疫;重要性;工作措施;陕西西安;长安区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 S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25-01
西安市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临西安,气候温和,植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物流频繁,多条高速、快速干道通过秦岭山区,给秦岭的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为了有效管控秦岭生态安全,长安区森防站将检疫工作列为森防工作重中之重,始终将植物检疫工作作为阻止病虫害传入和蔓延的有效手段,多年来,积极探索有效提高植物检疫工作水平的方法。
夜上海论坛 1 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
植物检疫即防止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本地造成危害,防止本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保护林业生产安全,服务于植物、植物产品贸易。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1.1 植物检疫是林业生产安全的保障
夜上海论坛 通过开展植物检疫,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使用、运输带病虫苗木和疫木及其产品等行为,重点检疫检查公(铁)路建设、水电建设、电网改造、摩托车经营等涉及的松木及其松木设备包装材料,严查主要造林工程外调苗木,确保引种和调运植物、植物产品的安全,防止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保护秦岭生态安全[1]。
1.2 植物检疫是保护本国贸易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植物检疫机构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植物检疫安全水平,保障出口森林植物及农产品符合进口国家的植物检疫要求,确保顺利出口。植物检疫也是控制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有效手段,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给农林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害。因此,植物检疫境检疫工作必须长期、严格坚持执行。
1.3 植物检疫是生态安全的保障
通过预防和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避免了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未发生区植被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作用,是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松树是秦岭林区的主要森林资源,也是长安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目前长安区松林面积约1万hm2,在维护生态安全和改善气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除治,而且发生区将被强制划为疫区,限制松木及其制品的流通,将给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对长安区秦岭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提前预防松材线虫病发生既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2 工作措施
2.1 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形成社会共识
夜上海论坛 采取在全区主要交通干道、集市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问卷;在企业开展森防知识竞赛;在校园开展昆虫及植物标本巡展等活动普及森防知识。将有关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技术要求、预防知识印制成宣传册向社会广泛宣传,针对性地加强管理苗圃技术人员检疫知识宣传培训,提高社会各界的植物检疫意识、安全意识、森林保护意识,增强公众检疫意识和社会共同参与意识,为检疫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2]。
夜上海论坛 2.2 强化检疫员素质,规范检疫行为
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检疫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全区进行主要病虫害现场识别培训,并根据其生活习性讨论有效的预防及防治方法,建立专门档案。严格按照《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检疫执法行为规范》的规定,规范检疫执法程序,植物检疫人员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亮证执法、着装执法,落实执法责任制度,强化服务意识,热情服务及时纠正违规检疫行为,树立良好的检疫执法队伍形象。
2.3 完善服务措施,提高产地检疫率
夜上海论坛 2.3.1 推行检疫办证值班制度。为方便群众办理植物检疫证书,制定了检疫办证值班制度,每周安排1名检疫员值班并公布值班人员电话,做到不论节假日还是下班后,只要群众需要,做到时刻服务群众,并及时办理。
2.3.2 实施病虫害举报落实制度。森防人员从接到举报电话到病虫害发生现场,平原地区不超过2 h,山区不超过4 h,做到快速、及时、准确,并对举报内容及处置情况进行登记。
夜上海论坛 2.3.3 检疫手续现场办公制度。对交通不便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办理检疫手续的群众,实行上门服务,简化办理程序[3-4]。
夜上海论坛 2.3.4 产地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根本途径。可督促生产地生产合格的苗木及产品,货主可在检疫人员的指导下及时控制病虫害,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在调运检疫中,由于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受取样数量、取样方法及检疫时间的限制,难免漏检,实行产地检疫,货主可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换取《植物检疫证书》,简化了调运手续,提高了效率。
3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李艳华,马亚楠.植物检疫中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J].植物检疫,2014(6):19-26.
[2] 陈乃中,张凡华,刘涛,等.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关系及其研究技术概述[J].植物检疫,2015(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