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进出口贸易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贸易顺差;平衡转换;人民币汇率
夜上海论坛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从2004年起,中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第一次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从这之后,持续上升的外贸出口业务,投资以及消费都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进出口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得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技术进步。在中国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的同时,国内的贸易顺差也在不断扩大。(见下图)。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09年的进出口总值比08年下降了13.9%,与此同时,贸易顺差也同比下降了30.2%。而在2010年又我过对外贸易总值又获得了重新的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了奖金29727.6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34.7%。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data.mofcom.省略/channel/includes/list.shtml?channel=mysj&visit=A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并没有导致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贸易顺差为1831忆美元,比上一年同比下降了6.4%。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在逐渐减小。在2008年顺差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已经在2009年,2010年,持续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务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发言人沈丹阳称,从2012年,1,2月份的贸易情况来看,属于逆差情况,但是逆差额仅仅是41.5亿美元。这是因为我国进出口第一季度可能出现进口多,出口少的情况,所以逆差不太可能保持下去。2012年全年依旧可能保持贸易顺差,但是顺差会逐步减少,占GDP的比重有望进一步下降。金融危机之后,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是我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总体上来说,对外贸易总体转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
2.中国常年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参加了WTO之后,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但是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也导致了我国外汇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为对冲外汇储备过多而引起的流动性泛滥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常年贸易巨额顺差呢?
国际产业的分工理论表明某个产业在一个国家发展到成熟期之后,都会发生产业外流。比如说,在20实际70年代开始,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选择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国家,这也就形成了亚洲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同样,由于我国具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又开始转向我国。这也是我国出口量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但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对进口的需求却没有同样高速增加。在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1)国家政策具有偏向性
在1978年前,我们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并使之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任务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采取了很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其中有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倾销政策,资本政策,组织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开始发展沿海外向型企业。从广义的角度看,可以将各种出口鼓励措施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直接影响进出口汇率的因素。二是政策不涉及直接影响汇率的变量,但能过间接影响其值。三是政策本身并不对汇率本身产生影响,但能为企业的出口和进口提供便利。比如说,1990年我国取消了直接出口财政补贴,但是逐步在财税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负荷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出口鼓励政策体系,包括出口退税,进口关税以及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1994年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还有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出口发力以及内需不振的情况,国家及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夜上海论坛 (2)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在《就业、理论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是失业和经济危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证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货币不足。从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由于货币的增长率相对总是在低位徘徊,对将近600中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查显示,在1998―2002年间,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年年增加。另外货币服务于整个经济领域内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任何商品供给增长和物价上涨,都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夜上海论坛 (3)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夜上海论坛 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徘徊在世界各地时,2009年11月我国统计局高调宣布09年保八毫无悬念。面对危机,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家电下乡等,将巨大的国内需求拉动起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世界经济复苏现象的出现。中国立马又面临了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通货型膨胀特别是输入型膨胀。面对金融危机,美国光2009年9月向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就达到了1.8万亿美元,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同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都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这个背景下,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加剧了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3.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
2003年起人民币开始升值的问题就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在2005年,我国实行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改革,由以前的盯住美元,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进行浮动汇率制度。将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一美元兑换8.2762元人民币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现在美元已经下降到一美元兑换6.3175人民币元。从贸易角度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中55%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不管是来了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其中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都是进口于国外市场,作为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很有限的加工费,商品增值比例很少。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材料价格更便宜,企业成本下降,会抵消了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
夜上海论坛 (1)从贸易方式分析
如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日益发展与资源的全球流动导致出口国的产品,有可能大部分零件都是进口的,或是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根据传统的统计方法的话,加工贸易出口额都会记载出口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上,这不仅掩盖了出口国的出口规模后的经济关系,且扭曲了国际贸易中实际的利益关系。因此从贸易方式上来看,人民币升值不会对贸易手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2)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生在国家质检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主要是通过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然后是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贸易顺差最大的美国来说,中美之间的产业转移属于垂直型的产业转移方式,根据产品声明周期理论,美国将本国已经处于标准化阶段的制造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中国。国外资企业从本国或地区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后再以中国的名义向欧美出口,导致了贸易顺差。
从以上分析,汇率并不是导致出口顺差的主要原因。
夜上海论坛 4.我国贸易顺差在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
(1)从国内需求来看:国内需求显著高于外需促进进口高速增长
夜上海论坛 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长率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国内需求旺盛,夸大进口效应开始显现。一方面,我过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推进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另外,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其内需处于紧缩状态,我国出口面临的是全球需求紧缩。所以国内需求大于外需是导致贸易顺差减小的主要原因。
(2)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中国主要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进口铁砂6.2亿吨,进口价平均为每顿128.4美元,上涨了60.6%;大豆上涨了28.8%。在2010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为70美元/桶左右,目前上升到130美元/桶左右,上升了85.7%左右。大宗商品价格和数量上涨使得进口金额增加。同时CPI上升也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抑制了出口,从而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减少。
夜上海论坛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夜上海论坛 在2010年全球新启动的15项贸易保护政策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占10项之多。比例高达67%。巴西启动针对中国产鞋类商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针对不同中国商品都实行了贸易措施。加拿大和美国对中国商品进行了严厉的税收报复,欧盟对中国的三聚氰胺和优质涂装纸发起反倾销调查;墨西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更加严峻的出口贸易境况。
参考文献:
[1]张燕生.中国贸易顺差减少是趋势[N].中国证券报,2010-06-05.
夜上海论坛 [2]徐同生.中国贸易顺差可持续的经验分析――基于内生结构突变的单位根及协整检验[J].当代财经,2012年01期.
夜上海论坛 [3]范言慧.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我国的贸易顺差[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一、来进料加工贸易平稳增长,进料加工比重下降
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24.8万吨,出口额1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3.14%,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8.46%,与上年同期持平。和来料加工相比,进料加工贸易自主性更强,利润较高,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进料加工风险较大,市场开拓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其增长受阻,而来料加工则凭借客户和效益都相对稳定的优势获得增长空间。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表现明显好于进料加工,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18.45万吨,出口额8.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0.29%和增加12.72%;来料加工出口量6.35万吨,出口额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82%和14.31%。
二、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养殖产品出口降幅明显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出口额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8%。其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对虾出口量下降33.6%,出口额下降21.9%,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对虾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再加上国内对虾价格高涨,企业难以抢到加工原料,无法完成订单任务。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7%,出口额下降4.8%,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我国罗非鱼出口形势很好,出口大幅增长,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再加上现在罗非鱼货源太充足,价格不高,国外采购商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观望态度,不急于下订单,预计这种形势只有到下半年国外采购商的库存耗尽才能好转。
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产品出口量额均较大。其中,蟹类(含梭子蟹、大闸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3.79万吨,出口额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47.69%,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种类。但捕捞产品作为资源性产品,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夜上海论坛 三、多个市场出口呈现负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降
夜上海论坛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韩国从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出口量额均有增长,东盟和我国台湾地区出口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是出口量额双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降幅继续扩大,预示着欧债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其后续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四、主要省份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福建、浙江出口量大幅下降
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77%。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虽出口额仍保持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五、鱼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稳步增加
加工贸易出口基本持平
夜上海论坛 今年上半年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54.72万吨,出口额25.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3%和增长0.6%。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5.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42.75万吨,出口额18.8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71%和1.04%;来料加工出口量11.98万吨,出口额6.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5%和5.76%。
一般贸易出口略增
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125.17万吨、出口额71.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58%。墨鱼鱿鱼及章鱼、对虾、贝类、鳗鱼、罗非鱼、蟹类、大黄鱼、淡水小龙虾等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之和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65.7%。其中,贝类、罗非鱼、小龙虾出口量额双增,墨鱼、对虾、蟹类、大黄鱼出口量额双降,鳗鱼出口量增额减。由于连续两年养殖病害高发,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下降,同时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成为周边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大国争相抢占的市场,自去年以来,我国已由对虾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今年上半年对虾出口量继续大幅下降。罗非鱼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较一季度明显回落。鳗鱼出口形势较一季度明显好转,出口价格略低于上年。
日美欧韩市场明显复苏,东盟香港市场持续低迷
夜上海论坛 过去几年我国对东盟、香港、台湾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传统的日美欧韩市场出口占比逐年萎缩。但今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我国水产品对其出口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而东盟和香港市场则出现较大波动。其中,美国、韩国市场明显向好,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0.33%和25.82%。对日本出口量增额减,和鳗鱼单价下降有较大关系。欧盟市场持续复苏,出口额已由一季度的小幅下降转为小幅增长。香港和东盟出口量额双降,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5.45%和18.49%。
夜上海论坛 主要省份出口形势向好 多个省份出口额呈两位数增长
受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基数因素影响,水产品出口数据年初呈现下行趋势,3月份以后逐步企稳回升,主要出口省份出口形势也逐月向好。上半年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广西、河北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3.58%。其中,福建省虽然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16.15%和10.37%,但降幅已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山东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44%和3.08%,出口额已和福建省基本持平;广东、广西出口量减额增;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出口量额双增,其中出口额增幅分别达到11.24%、12.65%、21.55%和31.25%。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位列前三。其中,湖北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1.59%和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