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分析诗词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分析诗词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细读 言 象 意 文本分析 学术价值

什么样的研究才算真正的文学研究?愚以为一要看文本在研究者心中的地位,二要看学术走向的归宿点。由此不难看出,考证的方法是从史实出发解释文本中所反映的历史情状,文本不过是第二种史料;评论的方法虽从文本始,但其读文本只是为了说明和印证理论,最终不是走向文本而是走向理论。可见,在这两种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中,文本本身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鉴于此,一种以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依托于文本,最终回到文本的文学研究途径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这就是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文本,顾名思义,“乃文学作品之‘本’,它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运载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是创作、阅读、欣赏和批评等文学活动的中心。”[1]文本分析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形成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其实际含义可以简单表述为细读作品。”[2]

“细读”批评这一术语最早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在其代表人物韦勒克、沃伦的《文学原理》一书中,将文学文本划分为四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他们认为只有依次对这四个层面进行细读,才能把握和领会文本之意。一直以来,细读批评都被当作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读文本的法宝,实际上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既包含了英美细读批评的内在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本文即拟以古诗词为例,通过言、象、意三个层面的细读,来窥探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夜上海论坛的艺术魅力与学术价值。

一、言

积字成句,积句成篇。读古人诗文,须先明字句,本不待言。但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又与一般说明文字不同,而较多运用比兴、夸张、寄托、象征等手法。因此,对文本进行修辞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修辞是语言“诗化”的重要艺术手段。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生动的美人画,荷叶像罗裙那样好像是裁出来的,人面如荷花一样正在盛开,诗中运用两个比喻,将采莲女的形象描写的生动、优美而又清新别致。而《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天生丽质”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因为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乐感,而且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也描绘的非常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正是各种修辞手法的利用,使这些诗句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体验。

中国传统诗学向来讲究“炼字’,但所炼之字终究好在何处却不肯道破,而且一个语词往往有多重意蕴,这就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因此显示出了这种修辞追寻的积极效果。我们不妨来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夜上海论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更”字尤值得注意,在这里用的极妙,至少可表达出如下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复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逐层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的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若用“再”“又”等来替换,则只道出了“重复上楼”这一动作,未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炼字的目的还是在炼意,要“言简意深”,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那么,如何从语词的多重意义中确定其更真实的某种意义,从表层语义中寻找其深层意蕴呢?这就要上升到“象”的层次来探析。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见,“言”的职能是“明象”“尽象”,语词并不直接表意,而是借助“象”这一中介来表情达意。

夜上海论坛 二、象

夜上海论坛 “象”即形象,是语言能指所指称的具体物象。“象”在文学语言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与人们对语言意指功能的不信任有关的,正是由于“象”的存在,人们才得以克服语言能指与事物所指的不一致性,达到“义”的彼岸。那么,线性的“言”如何能够编织一幅面状的“象”的图画来呢?

夜上海论坛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具体特定的语境作用,语言作为抽象符号的具象性是可以被大大强化的。比如诗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出现了十个名词,它们分别代表十种事物,每个词都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是同类无数事物的代表性符号。但是,当把它们组织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时,语词的具象性便得到升值,抽象性反而降低,构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可见,语言冲破自身特性的围困而造景描摹画面图象,是完全可能也是更加成功的。可以这样说,“‘言语的力量’就是‘有限工具的无限运用’”[3]。

语言的这种成象功能更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所成之象来确定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词或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真实涵义。即以“明月”而论。这一意象单独来看,可表示多种意蕴:月光轻柔,表情则偏于阴柔;月光清冷,表情则偏于伤感;月有阴晴圆缺,则宜于表现缺失性体验与盼望心态;月虽亦可表现出尘之想,更多则是表现一种乡土伦理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若我们把它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在形成的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其含义就被固定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集晶,是全诗的点睛揭题之笔,并将思乡之情反染于全诗的每字每句,“思乡的明月”意象也随之诞生。在这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中,明月引动思乡之感,显然被赋予了浓郁乡思带来的孤寂凄冷的情怀。

“言”是有能力描摹出“象”的。文学语言不仅以区别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艺术技巧克服自身的线性和抽象性的局限,努力向“象”的平面性和具象性靠拢,而且在“诗画交融”的状态效果中我们得以明确“言”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经由“言――象”的过程转化,意义将会在形象的图式化基础上被更直观的解读。

夜上海论坛 三、意

虽然语言可以经由自身的一定技巧手法实现从线性、概念性到面状、具象性的转换,但由于二者的性质毕竟不同,在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

夜上海论坛 相对于“言”来说,“文学文本中‘象’这个层次是内隐的、潜在的……‘意’是文本结构中最内在、最隐蔽的层次……‘意’的这种高度内隐性和潜在性决定了它必然是文本结构中最不确定、最不稳定、最含糊的一个层次。……文学文本整个结构就体现为以线状之‘言’标示面状之‘象’,以面状之‘象’标示体状之‘意’,从‘言’到‘象’再到‘意’,呈现出一种由一维向多维不断发散和泛

化的趋向。”[4]换言之,文字诚然要为表情达意服务,然而,“言”与“意”的关系仅仅就是有多少文字就有多少情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夜上海论坛 其实,古人对此问题早有涉及。如《易传》提出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分析具有“隐”的特点的文章时说:“隐之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至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赌文字”和司空图的“四外”说则更加明确更加全面。因此,到了“意”这一环节,情况就显得复杂了。“意”不仅有文内意,更有文外意,还有基于文外意所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即意境。

夜上海论坛 “所谓‘文内意’,是指存在于一部作品文字以内的意义,亦可称作品的‘表层意义’或‘字面意义’,是作品通过文字向读者直接展示的,读者凭借文字可以直接求得的。所谓‘文外意’,是指‘文内意‘吸附的超出作品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外的意义,是’表层意义‘吸附的’深层意义‘,是‘有限意义’吸附的‘无限意义’。” [5]如果说前文所述由“言”到“象”,可因所成之“象”而确定所达之“意”的话,则无疑是“可以言传”的文内意了。那么,如何从“可以言传”的“意”中窥探到 “不可言传”的“意”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的分析来领略“意”的多层次韵味。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夜上海论坛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夜上海论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夜上海论坛 此诗写的是作者访友游园的一个生活片断:初春里,诗人穿着木屐想到友人(或谓非其友人)的花园里去观赏春色,但“柴扉”紧闭,轻扣良久,不见人开,他亦漫不经意,只在门外寻思:想必是主人担心“屐齿”踏坏了苍苔,破坏了园中的自然美;他无意间抬头一望,偶然见到一枝红杏露出墙头,遂大彻大悟:既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不就意味着“春色满园关不住”么?诗人心情遂由扫兴变为高兴。在这首诗中,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是可直接由文字求得的。而诗人不得进门的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愉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由于红杏的探头墙外,紧闭的园门与联想中的满园春色,又构成了新的矛盾关系,从而把人引入哲理的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这两层审美想象的空间,便是虚境,是由文外意所产生的余味不尽的艺术空白。

可见,要真正探明文学作品的“意”,要运用诗学的综合观照。我们之所以强调多重意蕴分析,意在避免诗词文本分析的简单化与浮泛化,仅讲出描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感情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到生命体验,甚至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这并不等于说,读者可以不顾文本原意对作者意图进行随意发挥、改写,将文学解读活动完全看作读者主观臆想的过程。任何绕过语言、形象这前两个环节去理解文本意义的行为都如空中楼阁一般是不存在的。意义始终以语言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为基础和前提。

总之,由语言摹绘形象,由形象生发意义,文学语言通过自身的“言――象――意”三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辞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矛盾,在有效表达作者意图与情感的同时,也达到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效果,这正是文学作品作为一门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态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与闪光之处。

夜上海论坛 进一步来看,通过对“言、象、意”三重结构的分析与审视,我们亦可从中见出三者互证互补的紧密联系。由“言”经“象”到“意”的转化过程自不必说,前文所讲“言”的修辞运用实际上多是作者用来表现“文外意”或者说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强调修辞分析;而在我们试图通过“象”来固定化某一语词意义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包含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探求“意”的内在要求,由此我们才得以一维到多维不断发散和升华。可见,“言、象、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不可割裂开来。从纵向上观察,三者呈现层层深入的模型外观;从横向上考量,三者又是文学语言文学审美路途上的线性排列、前后相继的三家驿站,把文学欣赏者最终引领到艺术和美的目的地。

本文通过对几首古诗词“言、象、意”三个层面的分析,试图展现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优越性。虽仅是择取某一角度大致梳理,缺少严密而详尽的论证,但希望将这种以研究文学文本为本位的意识放大,也许对中国文学研究路向与方法的探寻是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夜上海论坛 [2] 单正平.中国语境中的文本分析――兼论一种新的批评倾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37

[3] 赵奎英.混沌的秩序[M].花城出版社,2003

第2篇

一、古典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归纳

总结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目的不外乎两个,即言志与抒情。为实现创作目的,诗人往往借助多种创作手法,常见的有托物、借景、叙事、咏史、自陈等。无论是哪种手法,几乎都与人物形象脱离不了关系。这种人物形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能是作者本人,也可能是其他艺术形象;可能出现在诗词所拟的情景之中,也可能隐于情景内外;诗作可能对人物进行旁观描述,也可能以人物的口吻对景、事、物进行叙说。但是总而言之,诗词创作是诗人的意识活动,诗词作品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识,故而很难脱诗人的形象。

正因如此,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品鉴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在诗词鉴赏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有法可循的。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可以实现对诗词人物形象较深入全面的品鉴:

(一)文本解读 鉴赏诗词,首先要查证诗词中的字、词、典故的含义,把诗作译成白话文,初步掌握诗词文本的意思。然后找到诗词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确立分析目标。

(二)知人论世 作者塑造形象是为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故而必须要对作者之身世生平与时代背景进行探究,才能溯源而上,知其所以然。

(三)推物及人 诗词创作惜字如金,作品中出现的任何物象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分析人物形象还要顾及诗中出现的具体事物与景物的意义,理解这些物象承载着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观其法度 即对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品鉴诗人用怎样的方法技巧突出人物形象的。

夜上海论坛 (五)归纳总结 即将诗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进行归纳梳理。

二、引例分析

为便于理解和应用,笔者以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词为例,应用以上分析方法,对该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品鉴。全词如下:

夜上海论坛 应用上述方法,可对该词做如下评析:

(一)文本解读 ,衣蔽前也,为系在衣前的围裙,锦应为锦制战袍。燕兵,北方燕地的士兵,此处应代指金兵。,整理。胡,即箭室,藏失的囊筒一类器具。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平戎策,即抗金策略,作者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种树书,关于树木种植的指导性书籍。全词大意为:年轻时候的我曾带着数以万计的士兵,身着锦袍驾驭骏马横渡长江。那时与金人交兵昼夜不息,双方常以箭互射,通宵达旦。追忆当年的情景,感叹现在的自己,就算是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那长达万言的抗金策略,还不如跟东边的人家换成种树的书来的有用呢。该词主要人物形象即为作者本人形象。

夜上海论坛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军事将领。辛弃疾一生抗金收夏失地的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还有一部分抒发壮志难酬的压抑与苦闷心情,人称“稼轩体”。

(三)推物及人 上阕之中“旌旗”、“锦”为作者壮岁为将之时所用之物,“银胡”、“金仆姑”尤言战事激烈。彼时诗人雄姿英发,踌躇满志,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登高一呼,云集响应,当为诗人人生中最辉煌之时刻,也是诗人一生每每怀念之时刻。诗人一生力主抗金,老来犹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由此可见作者的一腔报国之志和尚武精神。而下阕的“白髭须”却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不我与,英雄迟暮。有人感叹“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然而一生抱负不得施展,郁郁块垒难平的心情又有几人能够真正体会。每每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忽然就“可怜白发生了”,个中滋味,“长使英雄泪满襟”。“平戎策”、“种树书”的鲜明对比,则道出了作者心中的压抑与苦闷。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是不甘于终老林泉的,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好生无奈,“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于是只能“栏杆拍遍”,故作反语。

夜上海论坛 (四)观其法度 诗人在本词中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上阙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出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阙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上下两阙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感人。从修辞上来看上阕多用互文,前后交织,充分体现出战场的紧张之感;下阕故作反语,貌似达观,实为愤懑,表现出作者复杂难言的心情。整首词工整精炼,刻画传神。

夜上海论坛 (五)归纳总结 本词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刻画了诗人年轻之时的意气风发、英勇无匹和后来的英雄迟暮,闲置田园,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沉感慨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无奈。

三、常见的诗词人物形象总结

上例具体剖析了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对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较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整首诗词的品鉴和理解。笔者从中抽取出了一些较常见的人物形象,以供参考。

(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夜上海论坛 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等。

(二)豪放不羁、浪漫洒脱

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

(三)归隐林泉、寄情山水

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

夜上海论坛 (四)归园田居,耕读为乐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夜上海论坛 (五)壮志未酬、英雄迟暮

夜上海论坛 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如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六)怀才不遇,无人赏识

如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如刘长卿,“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如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如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夜上海论坛 (七)慷慨奋进,精忠报国

如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送别情深、思乡情切

如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投身边塞、保家卫国

如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如王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夜上海论坛 (十)怜民疾苦,反对征伐

如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如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如李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夜上海论坛 (十一)生离死别,儿女情长

如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二)深宫寂寞,侯门似海

夜上海论坛 如司马扎,“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如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如朱庆余,“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如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崔郊,“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等。

(十三)刺贪刺虐,怜悯辛劳

夜上海论坛 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如白居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两千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如秦韬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等。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分散试次功能分析;经典功能分析;挑战;问题行为

分类号B841.4

夜上海论坛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8.0011引言

夜上海论坛 在行为矫正领域,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偏离常态并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昝飞, 谢奥琳, 2007)。在积极行为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用“挑战”这一名称来指代问题行为。Emerson(2005)认为,挑战就是行为的强度、频率或者持续的时间偏离社会常态,使得个体或者他人的身体安全处于严重危险之中的行为,或者是可能严重限制、剥夺个体接触日常社区设施的行为。

夜上海论坛 人们的行为都具有功能性,即使是挑战也有其功能。行为的功能就是行为服务的目的或原因,比如,小明在课堂上大声叫嚷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关注。而当干预方法与挑战的功能一致时,效果最佳。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简称FA)是确定挑战功能的一种方法,在实证研究中已经受到极大关注(Hanley, Iwata, & Mccord, 2003)。功能分析分为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和实验性分析 (experimental analysis)两部分(Kratochwill & McGivern, 1996)。描述性分析包括功能访谈与自然情境下的直接观察;实验性分析是操纵不同的实验情境,对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如经典功能分析(Traditional Functional Analysis, 简称TFA)、分散试次功能分析(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简称DTFA)。行为功能实质上就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实验性分析则通过对环境变量的操纵来确定行为的功能。

1982年,Iwata等人发表的具有里程碑作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首次采用经典功能分析程序来鉴定9名发展障碍儿童的自伤行为的功能。结果表明,基于功能分析结果的干预比随意选择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然而,这种程序较为冗长,需要密集的劳动力和时间,且一些一线人员(如教师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很难掌握这门技术,所以在应用情境的实施和推广上遇到了阻碍(Iwata, Dorsey, Slifer, Bauman, & Richman, 1982)。

为适应更多类型的挑战和应用情境,在过去的30年间,功能分析程序的变式在不断地发展并被评估。这些变式包括回合长度的修改(Mueller, Nkosi, & Hine, 2011)、条件的修改(Rispoli, Camargo, Machalicek, Lang, & Sigafoos, 2013a)、情境的变换(Lang, Davis, Oeilly, Machalicek, Rispoli, Sigafoos, et al., 2010)、实施者的变换(ThomasonSassi, Iwata, & Fritz, 2013)和前量的修改(Fahmie, Iwata, Harper, & Querim, 2013)。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经典功能分析程序的另一种变式,即把评估条件构建到单个试次里,然后这些试次由实施者分散在日常生活中,这个程序被称为分散试次功能分析,也可叫作基于试次功能分析(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Sigafoos & Saggers, 1995)。如同TFA一样,在DTFA中,前事(antecedents)和后果(consequences)都被系统地操纵,但这些操纵会嵌入到被试日常生活的情境中。

DTFA近几年在研究中越来越受大家欢迎,与之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其操作方便又不失严格的评估特点正好符合应用情境的需要,因而受到大量临床实践者的关注。通过采用一般的文献搜索手段,目前未找到国内有关分散试次的研究和实践。DTFA出于TFA,又不同于TFA,下面将在与TFA的比较中介绍DTFA的特点和优势。

21TFA的具体操作

在TFA中,研究者把模拟的情境放置在回合里,并以事先规定的程序重复地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情境,从而确定行为的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具体界定靶行为。对靶行为下一个可观察、可量化的操作定义,是实施所有功能分析首要且必需的环节。

第二步,因变量的测量。常用事件记录和时距记录两种方法来收集行为数据,之后转换为靶行为发生的次数或靶行为发生时距数的百分比。

第三步,收集描述性分析资料。可通过访谈、功能评估量表和直接观察这三种手段在较短时间内收集与靶行为有关的信息。

第四,评估喜爱物。此步为可选环节,即研究者若选择了得到实物条件,则需在第五步之前鉴定被试的喜爱物。可通过观察法、问卷法和有限选择法确定喜爱物(黄伟合,贺荟中,2013)。在随后的得到实物条件中,可通过给予和移除喜爱物来观察靶行为是否发生。

第五步,设置评估条件。TFA最初的程序包含4个条件:(1)关注(Attention),旨在评估靶行为是否由正强化即关注的形式维持;(2)任务要求(Demand或Escape),旨在评估靶行为是否由负强化即逃离厌恶的任务或要求的形式维持;(3)独自一人(Alone或Ignore),旨在评估靶行为是否由自我强化维持;(4)自由游戏(Play),为控制条件。经后续的发展,又增加了一个实验条件――得到实物(Tangible),即评估靶行为是否由喜爱的实物(如食物、玩具)而维持,也是一种正强化功能。条件的具体设置可详见相关书籍(黄伟合, 贺荟中, 2013; 昝飞, 2013)。

夜上海论坛 第六步,实施评估。研究者需选取一个房间作为评估点。评估一般每天安排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小时,其中又被分为4个为时15分钟的回合,来分别测试4种不同的条件,每个条件评估10次(黄伟合, 贺荟中, 2013)。

夜上海论坛 第七步,分析评估数据。根据收集数据的类型,绘制成曲线图或柱状图。分析图表资料时,主要进行几类条件间的比较,详见相关书籍(杜正治, 2006)。

22DTFA的具体操作

DTFA最先由Sigafoos和Saggers(1995)提出,它把TFA中的回合化为更简便的试次,分散在日常生活中。单个试次大多数会被分成测试阶段和控制阶段两个部分,测试阶段呈现建立操作,如不给被试关注,而控制阶段撤除建立操作,如给予被试关注,然后分析刺激事件对行为产生的影响(LaRue , Lenard, Weiss, Bamond, Palmieri, & Kelley, 2010)。换言之,DTFA由许多个试次组成,而试次又被分为测试和控制两个阶段,这些试次以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为背景,操纵特定的前事和后果,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具体界定靶行为。同TFA。

第二步,因变量的测量。常用时距记录法或时间抽样记录法来收集靶行为资料,之后转换成靶行为发生试次数的百分比。

第三步,收集描述性分析资料。同TFA。

夜上海论坛 第四步,评估喜爱物。在实施试次前应评估被试的喜爱物,找到有效的强化物。如在得到实物试次中可放置最喜爱的项目,控制试次中放置第二喜爱的项目;而最不喜爱的项目放置在关注试次里(Kodak, Fisher, Paden, & Dickes, 2013)。评估步骤同TFA。

第五步,设计试次程序。试次分为实验试次(关注、得到实物、任务和独自一人)和控制试次(自由游戏),实验试次又分为测试阶段和控制阶段两部分。依据上述资料,选择需评估的试次,并确定试次在何时何地嵌入进去。如,被试的父母和老师报告其经常因喜爱的玩具受到限制而发生靶行为,所以在游戏时间嵌入了得到实物试次(Kodak, Fisher, Paden, & Dickes, 2013)。

第六,实施程序。如若实施者非专业的行为分析师,则需在实施前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在如何培训方面,可借鉴现有的一些成果(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Bloom, Kunnavatana, Collins, & Clay, 2013; Rispoli,Ninci, Burke, Zaini, Hatton, & Sanchez, 2015a, b)。单个试次的持续时间为1~6分钟,每个条件中包含的试次数为3~20次(Rispoli, 2014)。Kodak, Fisher, Paden和Dickes(2013)认为在评估期间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标准是,在这个阶段最后两个回合中测试和控制试次之间靶行为水平已产生差异,抑或在测试和控制试次中至少有3个回合有同样的靶行为水平。

夜上海论坛 第七,分析评估数据。以试次的类型为横坐标,挑战发生试次数的百分比为纵坐标,绘制成柱状图。分析图表资料时,主要进行试次内的比较和试次间的比较,详见相关书籍(杜正治, 2006)。

从两种行为分析的具体操作步骤中可以看出,DTFA与TFA的最关键区别在于第五步设置评估条件和第六步实施分析的过程。前者利用成对设计的方法把评估条件改编为试次的测试和控制阶段,并分散在生活中进行实施。

夜上海论坛 3DTFA与TFA相比,效果上无显著差异DTFA在操作上有所改变,那么它的行为分析效果又会如何呢?有研究者采用这两种范式对同一个被试进行功能分析,由此来比较它们分析效果的差异。如,Wallace和Knights(2003)的研究中,共3个被试,2个被试鉴定的行为功能完全一致,还有1个被试结果只是部分一致;LaRue等人(2010)的研究中,共5个被试,4个被试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还有1个被试由于挑战被多种功能控制,只有部分一致;Bloom等人(2011)的研究中,共10个被试,6个被试鉴定结果完全一致,1个被试部分一致,3个被试完全不一致。

这些结果表明,两种范式的分析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对于那些结果不一致的个案,可能是因为在TFA或DTFA中没有抓住相关的建立操作(Bloom, Iwata, Fritz, Roscoe, & Carreau, 2011; Rispoli, Davis, Goodwyn, & Camargo, 2013b)。这意味着由TFA改编而来的DTFA仍能有效地评估挑战的功能。

4DTFA与TFA相比,临床情境上更具生态性由于操作的设置不同,使得DTFA与TFA相比产生了以下四点独特优势,其中生态性是因操作不同而衍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夜上海论坛 第一,评估过程更分散、更简便。TFA整个过程平均需要花费6个半小时的时间,其中还不包括分析之前访谈所需时间、回合之间的间隔时间、训练人员所需时间(Iwata, Dorsey, Slifer, Bauman, & Richman, 1994);而DTFA创造性地把连续长时间收集数据的过程分为许多小的试次,分散在日常生活事件进程中。

第二,对实施者专业要求更低。为成功实施程序,对实施者专业程度要求之高也是TFA的一大弊处(Northup, Wacker, Sasso, Steege, Cigrand, Cook, & DeRaad, 1991);而DTFA可以由非专业一线人员(如父母或老师)操作,对实施者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程度要求较低,大大突破了功能评估(Functinal Behavior Assessment, 简称FBA)需要专业人员实施的限制,这也是该程序的实施者大多数是教师的原因(Bloom, Lambert, Dayton, & Samaha, 2013; 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Bloom, & Irvin, 2012; LaRue et al., 2010; Rispol, Dawis, Goodwyn, & Camango, 2013b; Sigafoos & Saggers, 1995)。

第三,需要的资源更少。TFA经常需要额外的训练和资源,加之评估程序的繁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很多应用情境里都否定它的可行性(LaRue et al., 2010);而DTFA只需要最小限度的时间和劳动力,每个儿童少于两小时(Sigafoos & Saggers, 1995)。

夜上海论坛 第四,评估更具生态性。TFA人为模拟的操纵方式不同于自然环境下的操作方式,不一定会导致挑战的发生(Van Camp, Lerman, & Kelley, 2001),生态效度较差;而DTFA摆脱高控制的临床情境,与现实生活匹配更紧密,提供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性,从而更为容易地进入到教室和其他应用情境,生态效度较高。

5DTFA的生态性在临床实践中的展现DTFA生态性上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在实践应用中更具拓展性,如,从一般挑战拓展到高频高危行为,从特殊教育教室情境拓展到普通学校,从近程见面评估拓展到远程视频评估等。

TFA的研究和实践中,分析的挑战类型有很多,比如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异食癖、不正当言语行为、刻板行为、发脾气行为以及潜逃行为等;但TFA可能对某些类型的挑战是不适用的,如高频发生的、伤己伤人的,或是那些除非制造更进一步的反应时机否则在一个回合里只发生一次的行为(ThomasonSass, Iwata, & Fritz, 2011)。相较而言,DTFA更为简洁,因重复的暴露而带来的影响也更少,所以,更加适用于高危或低频的挑战。

夜上海论坛 以往DTFA研究大多数都是在特殊教育教室情境实施的,被试都是特殊障碍儿童。然而,也有研究把范围拓展到普通学校,Austin, Groves Reynich和Francis(2015)对3名普通小学儿童的分心行为和大声叫嚷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延伸,越来越多发展中的儿童需要个性化的干预,而指向这个群体的功能分析却相对缺乏(Beavers, Iwata, & Lerman, 2013)。Austin等人(2005)指出,那些发展中的儿童可能对功能分析中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特别是当那些变化看起来不那么自然的时候。而DTFA的独特优势恰好能解决普通学校教师、父母作为实施者缺乏行为分析专业知识的一大难题,同时又能尽量地减少对被试日常生活的干扰。因此,未来更多的实践者可以将DTFA运用于不同的应用情境或是不同类型的挑战上。

夜上海论坛 此外,社工和教师在接受分散试次方法培训后的实践操作结果具有良好的保真度,与专业人员并无显著差异(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 et al., 2013; Rispoli et al., 2015a, b),这为更进一步的远程指导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未来的研究者也可深入地探讨远程指导分散试次方法的保真度和有效性。虽然DTFA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但真正开始发展却始于近五年。为指导最佳的实践,接下来以Sigafoos和Saggers(1995)的研究为例,直观地展现DTFA的实际操作情况。

Albert,12岁,被诊断为自闭症,且存在严重智力障碍,在一家自闭症学校接受康复。Albert表现出严重的攻击行为,包括打、推、咬、抓、掐、拉扯头发,向他人吐口水或扔东西。

夜上海论坛 研究者分别设置了关注、得到实物和任务要求三种试次。在连续5天里,每种试次类型实施20个试次,每天采取混合顺序各实施4个,共60个试次。这些试次分散在学校的课堂常规活动中,在吃点心时间嵌入试次去评估可能的得到实物功能;在做各种学业任务时嵌入试次去评估可能的逃避任务功能;在与老师一对一的情景时嵌入试次去评估可能的得到关注功能。单个试次时间为2分钟,每个阶段1分钟。如在任务要求试次中,测试阶段教师要求Albert完成学习任务,如若他不参与,每隔10s用言语或身体的方式进行引导,如此持续1分钟。如果在这1分钟内表现出攻击行为,教师停止任务,进入到控制阶段,观察他在下一个1分钟的行为表现。

试次的测试和控制阶段都应记录攻击行为出现与否,在所有试次结束后计算攻击行为发生试次数的百分比,并绘制柱状图(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Albert的行为功能是为了得到关注。

6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目前DTFA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三大主题(Austin, Groves, Reynish, & Francis, 2015):第一大主题是DTFA的验证,主要是比较DTFA与其他分析方法之间结果的一致性;第二大主题是处理DTFA对干预的有效性问题;第三大主题是评估教师和其他人员能被训练去掌握DTFA的程度。

DTFA为应用情境尤其是教室情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除了以上三大主题,还有一些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DTFA在分析不同类型的挑战时是否也能取得一致的效果,这点还未可知。分散试次研究大都集中于分析发展障碍(包括自闭症)或感官受损个体的挑战。Rispoli(2014)认为,虽然DTFA直观地假设这些程序对其他群体、其他类型的行为同样有效,但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核实这个假设,更重要的是,去确定任何可能有必要的,程序上的调整。

夜上海论坛 第二,DTFA在试次数量(范围:3~20次)和持续时间上(范围:1~6分钟)还没达成统一意见。试次的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有1分钟 (LaRue et al., 2010; McDonald, Moore, & Anderson, 2012; Rispoli et al., 2013b; Sigafoos & Meikle, 1996; Sigafoos & Saggers, 1995)、2分钟(Bloom et al., 2011, 2013; 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et al., 2012)、3分钟(Schmidt, Drasgow, Halle, Martin, & Bliss, 2014),甚至还有30s(Kodak et al., 2013)。那么,每个试次至少要实施多长时间,一个条件至少要包含多少个试次才能如实地、有效地收集行为数据,程序上的标准化是未来研究的命题之一。

第三,大部分文献把实验试次分裂成两个阶段(控制和测试),但这些阶段顺序的不统一会带来潜在的问题。测试―控制序列可能会产生滞后效应,在控制阶段的评估中易产生假阳性结果,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采用控制―测试序列,或者是拉大测试和控制条件之间的时间间隔(Rispoli, 2014)。

第四,国内研究奉行“拿来主义”的同时又要兼顾DTFA的本土化。通过文献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只有部分研究使用功能分析方法来评估挑战(万蓓, 2007; 孙立双, 2008; 李艳, 2009; 杨娟, 朱宗顺, 曹漱芹, 2012; 谷昭丹, 2013; 肖君凤, 2015),而采用分散试次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还未见到。程序精简而功效不减的分散试次方法非常适合在教室情境或家庭环境中开展,这正好能解国内特殊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的燃眉之急。然而,不同的文化规范会影响大人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也会影响他们对儿童行为的期待(Lynch & Hanson, 2011)。比如,在一个环境里儿童的行为可能是适当的;相反,在另一个环境里也可能是破坏性或是不适当的。理解一个人的文化或语言背景对他们行为的影响,是执行一次周密的功能分析的一种手段(Hayes & Toarmino, 1995)。因此,未来的国内研究在借鉴外来研究成果的同时应探索更具中国特色的分散试次方法。

参考文献

杜正治(2006). 单一受试研究法. 台北: 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黄伟合, 贺荟中(2013). 功能评估――如何应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行为问题. 北京: 华夏出版社.

谷昭丹(2013).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积极干预的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李艳(2009). 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积极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夜上海论坛 孙立双(2008). 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的功能评估及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夜上海论坛 万蓓(2007). 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夜上海论坛 肖君凤(2015). 积极行为支持对自闭症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

杨娟, 朱宗顺, 曹漱芹(2012). 基于功能评估的幼儿课堂离座行为个案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1, 18-24.

昝飞, 谢奥琳(2007). 自闭症儿童行为功能评估的个案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5, 62-67.

夜上海论坛 昝飞(2013). 积极行为支持――基于功能评估的问题行为干预.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Austin, J. L., Groves, E. A., Reynish, L. C., & Francis, L. L.(2015). Validating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in mainstream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8, 1-15.

Beavers, G. A., Iwata, B. A., & Lerman, D. C. (2013).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1-21.

Bloom, S. E., Iwata, B. A., Fritz, J. N., Roscoe, E. M., & Carreau, A. B.(2011). Classroom application of a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19-32.

Bloom, S. E., Lambert, J. M., Dayton, E., & Samaha, A. L.(2013). Teacherconducted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as the basis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208-218.

夜上海论坛 Emerson, E.(2005).Challenging behavior: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in people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hmie, T. A., Iwata, B. A., Harper, J. M., & Querim, A. C.(2013). Evaluation of the divided attention condition during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71-78.

Hanley, G. P., Iwata, B. A., & Mccord, B. E. (2003).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 behavior: A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 147-185.

夜上海论坛 Hayes, S. C., & Toarmino, D. (1995). If behavior principles are generally applicable, why is it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cultural disversity? The Behavior Therapist, 18, 21-23.

夜上海论坛 Iwata, B. A., Dorsey, K. F., Slifer, K. J., Bauman, K. J., & Richman, G. S.(1982). Toward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elfinjury.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 3-20.

夜上海论坛 Iwata, B. A., Dorsey, K. F., Slifer, K. J., Bauman, K. J., & Richman, G. S.(1994). Toward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elfinju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7, 197-209.

夜上海论坛 Kodak, T., Fisher, W. W., Paden, A., & Dickes, N.(2013). Evaluation of the utility of a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in early intervention classroo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301-306.

Kunnavatana, S. S., Bloom, S. E., Samaha, A. L., & Dayton, E.(2013a). Training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37, 707-722.

夜上海论坛 Kunnavatana, S. S., Bloom, S. E., Samaha, A. L., Lignugaris, B., Dayton, E., & Harris, S. K.(2013b). Using a modified pyramidal training model to teach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36, 267-285.

夜上海论坛 Kratochwill, T. R., & McGivern, J. E.(1996). Clinical diagnosis, behavior assessment,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5, 342-355.

夜上海论坛 Lambert, J. M., Bloom, S. E., & Irvin, J.(2012).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a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5, 579-584.

Lambert, J. M., Bloom, S. E., Kunnavatana, S. S., Collins, S. D., & Clay, C. J.(2013). Training residential staff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296-300.

Lang, R., Davis, T., Oeilly, M. F., Machalicek, W., Rispoli, M. J., Sigafoos, J., Lancioni, G., & Regester, A.(2010).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elopement across two school set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3, 113-118.

夜上海论坛 LaRue, R. H., Lenard, K., Weiss, M. J., Bamond, M., Palmieri, M., & Kelley, M. E.(2010).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and trialbased methodologies for conducting functional analys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 480-487.

Lynch, E. W., & Hanson, M. J. Jr. (2011).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competence: A guide for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4th.ed.). Baltimore Brookes.

夜上海论坛 McDonald, J., Moore, D. W., & Anderson, A.(2012).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targeting aggressive and stereotypic behavior in a child with autism.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29, 52-65.

夜上海论坛 Mueller, M. M., Nkosi, A., & Hine, J.(2011). Functional analysis in public schools: A summary of 90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807-818.

夜上海论坛 Northup, J., Wacker, D., Sasso, G., Steege, M., Cigrand, K., Cook, J., & DeRaad, A.(1991). A brief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ggressive and alternative behavior in an out clinic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 509-522.

Rispoli, M. J., Camargo, S., Machalicek, W., Lang, R., & Sigafoos, J. (2013a).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roblem behavior maintained by access to ritual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7, 580-593.

Rispoli, M. J., Davis, H. S., Goodwyn, F. D., & Camargo, S.(2013b). The use of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in public school classrooms for two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5, 180-189.

Rispoli, M. J.(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6, 271-283.

Rispoli, M. J., Ninci, J., Burke, M. D., Zaini, S., Hatton, H., & Sanchez, L.(2015a).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of results for teacher implemented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1-27.

Rispoli, M. J., Ninci, J., Burke, M. D., Zaini, S., Hatton, H., & Sanchez, L.(2015b). Training head start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10.

Schmidt, J. D., Drasgow, E., Halle, J. W., Martin, C. A., & Bliss, S. A.(2014).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with three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and severe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6, 44-55.

夜上海论坛 Sigafoos, J., & Meikle, B.(1996).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y determined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two boys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 60-84.

Sigafoos, J., & Saggers, E.(1995). A discretetrial approach to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wo boys with autism. Australia & New Zealand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 287-297.

ThomasonSassi, J. L., Iwata, B. A., & Fritz, J. N. (2013). Therapist and setting influences on functional analysis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79-87.

Van Camp, C. M., Lerman, D. C., & Kelley, M. E.(2001). A method for analyzing changes in response efficienc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4, 487-490.

夜上海论坛 Wallace, M. D., & Knights, D. J.(2003). An evaluation of a brief functional analysis format within a voca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 125-128.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A More Ecological Behavior Analysis StrategyZHANG JingYANG DanXIONG Hongxing

夜上海论坛 (College of Psych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China)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