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清洁我先行。为民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暨农村清运车受赠及发放仪式农村清洁工程清运车发放仪式,这是我区推进清洁乡村活动的再动员,也是一件惠及民生、造福百姓的好事,标志着我区开展清洁乡村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长期奋战在农村工作一线的各级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广大保洁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清洁乡村活动是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大举措。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既是清洁乡村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也是指导者。目前,我区村容村貌与农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街道、村(社区)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充分认识开展“清洁我先行。为民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次新配发了垃圾转运车,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情系民生,着力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今天举行的受赠发放仪式,就是对这项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我们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在全区迅速掀起活动热潮。为此,我再强调几点:一是要夯实责任。加快垃圾池、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街道、村两级保洁队伍,实行插标亮界,明确责任区段,形成乡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使垃圾清运车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要加强配合。区开展清洁乡村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搞好综合协调,其它各单位也要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责无旁贷地推进清洁乡村工作;三是要广泛动员。各街道、各村(社区)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加强宣传报道,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清洁乡村活动中来,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变“要”为“我要干”,成为优美人居环境的“参与者”、缔造者”,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四是要形成合力。鼓励更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出钱出物出力,共同为建设“美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几乎每周我都会回村看望爷爷,我看到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经济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污染的加剧也变得不容忽视。因此,我就这一问题设立了“治理乡村污染,建设美丽中国”的研究性课题,并利用2016年的暑假完成了对这一课题的初步研究。
调研流程
2016年7月1~20日,我走访了湖南省益阳市多个乡村,实地考察并记录了污染情况。通过这些天的调研,我将乡村污染恶化的原因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一、“白色污染”严重。随着乡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大家在生产生活中贪图便捷、省事,广泛使用塑料袋、农用薄膜和编织袋等。这些一次性用品成本不高,商家通常在顾客购物时用于打包或直接赠送,以致它们通常在用完一次后就被丢弃。然而大量被丢弃的塑料,难以降解,造成了乡村的“白色污染”。
二、化肥与农药的污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乡村美景,已经渐渐远离乡村了。化肥与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稻花依旧,蛙声却稀稀落落了,连沟港湖汊里的鱼、虾、螺、蚌等,也成了“稀有动物”。还记得儿时,爷爷带着我去门前小沟捉虾,不一会儿就能抓满一大筐。而这个暑假,当我再次来到这条小沟时,那里的水体早已严重富营养化,成了黑臭的一潭死水了,更别提什么鱼虾了。
三、工业污染的恶化。为发展经济,各乡镇积极引进工业,建设工业开发园区,甚至连一些村民也办起了工厂。然而,为了节约治理工业污染的巨大成本,在乡村,不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料被偷偷排放或堆放。像7月8日我去的烂泥糊乡撇洪新河,因沿线的工业排污,河水都是“五彩斑斓”的。而泥江口乡的钒厂排放废气时,周边方圆十来里内的人家都不得不紧闭门窗,否则,就会被呛得涕泪俱下、咳嗽不止。
夜上海论坛 四、建筑垃圾的污染。在乡村基础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废旧的建筑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从而形成了不小的污染。就拿我爷爷家的田地来说,在“田园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田中用混凝土、红砖等砌出了大大小小的排水沟、机耕道。然而,三五年过去后,这些“砖混结构”设施慢慢损坏了,形成的建筑垃圾就成了又一大污染。
五、牲畜粪便污染加剧。乡村养猪、牛、羊等很普遍,从前养得少,其粪便被当作肥料处理了。但近些年来,村民们扩大养殖规模,动辄几十上百头(只),随意排放的粪便也成了一些山塘、沟渠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根源。
7月21~31日,我拜访了益阳市环保局、农业局、农业开发办公室等单位,采集到2015年益阳市乡村主要污染源数据(见右表),这些数据也能进一步证明加快整治乡村污染的必要性、紧迫性。
当然,近年来益阳市也为改善乡村环境作了不少的尝试与努力,在建设农村示范生态基地、完善农田基础建设以及创建污水处理试点等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见上图)。
结论
关键词: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必要性;对策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S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502
1 引言
夜上海论坛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全国共批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706处,其中古梯田类国家湿地公园仅有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从江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3处。相对我国多山、多梯田的资源现状,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建设对策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以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浅析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促进古梯田湿地的有效保护。
2 项目区概况及评价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的云和县崇头镇,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公园范围包括云和梯田群及其周边山场林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48″~119°29′56″,北纬27°59′16″~28°04′21″。规划面积2192.4 hm2,其中梯田、河流、沼泽、库塘等湿地面积875.3 hm2,湿地率39.9%。
夜上海论坛 2.1 生态区位重要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处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瓯江的源头区,生态区位重要,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护中山地区稀有的沼泽化草甸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2.2 生态系统典型
夜上海论坛 湿地公园境内以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包括河流、沼泽(沼泽化草甸)、农用池塘等多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的山地、森林、村庄等有机结合,构成自然和谐的“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体,在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夜上海论坛 2.3 生物多样性丰富
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其湿地维管束植物计有70科296种,湿地脊椎动物计有5纲19目35科106种,其中淡水鱼类4目6科13种、两栖类2目7科21种、湿地爬行类3目7科25种、湿地鸟类7目12科36种、湿地哺乳类3目3科11种。分布有野大豆、野荞麦、鸳鸯、虎纹蛙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2.4 景观与文化价值高
夜上海论坛 湿地公园以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为基底,构建了气势恢弘、美轮美奂的梯田特色湿地景观,并与公园内底蕴深厚的梯田文化、畲族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痴迷沉醉,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美学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3 建设必要性分析
3.1 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古梯田是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范例,重要的生态区位使湿地公园境内的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防止滑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加强山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维护区域环境质量、国土生态安全及流域水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3.2 响应湿地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湿地公园珍稀的湿地物种和华东稀缺的中山沼泽化草甸等湿地资源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是积极响应湿地保护行动的需要,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3.3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示范样板的需要
云和梯田开垦历史久远,在与自然共处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生态文化:“樟树亲娘”民俗、“山林―村舍―梯田―河流”和谐的生态格局,特别是利用废弃的银矿遗址改造为梯田,是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及利用的样板。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传承地域生态文化,挖掘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财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示范与生动实践。
3.4 展示国际形象、建设“美丽中国”窗口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云和梯田因其面积广、落差大、形态美等典型少见的湿地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湿地文化频频受到众多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先后被CNN、香港大公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等各大国际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国际艺术家采风创作基地”、“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等称号,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实践基地。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下,加强云和梯田湿地的保护是“美丽中国”国际窗口建设和湿地保护宣传的需要。
3.5 打造山水童话乡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夜上海论坛 湿地公园一方面通过严格保护,为云和“山水童话乡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旅游开展和社区共建,可以为社区居民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夜上海论坛 4 建设对策及重点建设内容探讨
通过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及必要性分析,遵循湿地公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系统性保育、恢复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突出景观与文化优势,对江南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极高的“中国最美梯田”开展可持续性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多维功能和效益,示范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