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代经济学思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3-0026-05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自然旅游资源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利用。1998年中国人和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100个自然保护区调查时,就有82个自然保护区已经开展了旅游经营。当我们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消息也接踵而至,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此,我们必须发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经验与伦理智慧,找到一种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规范。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环境伦理学正是一门关于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类行为道德的最基本准则就是尊重生命、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通过对自然的道德关怀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1994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近年来环境伦理学成为应用伦理学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许多学者开始发掘我国古代哲学、宗教作品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1-5],但对我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却很少有人问津。事实上,昭示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古代游记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们之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以致有人将我国古代游记定义为是“一种揭示和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文体”[6],并指出它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比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7]。本文拟对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做一初步探讨。
1、中国古代游记中环境伦理学思想的内容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游记开始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8],到今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概括起来,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内容主要包括:
夜上海论坛 1.1爱护自然,珍惜资源――人类应是自然保护者的思想
环境伦理学关注人对自然的道德态度。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掠夺与征服成为现代社会对待自然的主要方式。所以环境伦理学说倡导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道德态度。而我国古人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流露出的人类是自然保护者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合。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的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9],植树造林、爱护自然的行为得到了徐霞客的大力赞扬。他在粤西登叠彩山时,发现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广盘曲,亦多垂柱,界窍分岐,而土人以为马厩,数马散卧于其中,令人气阻[9]。自然美景被糟蹋为饲养场,令人扼腕不已!在桂林猫儿山的白岩洞,当徐霞客看到“出洞而东,有庵两重,庵后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栏猪笠于中”,不由得发出“此中之点缀名胜者如此!”[9]的愤慨,表现出对破坏自然美景的不满。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游记一直备受推崇,在其游记作品《齐云》中,他不但对肆意毁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严厉谴责,“青山白石,有何罪过,无故黥其面,裂其肤?吁,亦不仁哉”,而且希望立律令来保护自然环境,“俗士毁污山灵,而律不禁,何也[10]一种对生态环境的仁爱之心,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之情油然而生。从赞美、惋惜、不满、谴责到要求立法,充分表达了人类作为自然保护者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夜上海论坛 1.2回归自然,与景为友――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夜上海论坛 环境伦理学试图把人之外的自然界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倡导在深刻的伦理关怀和道德情感指导下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游记中也早有涉及,许多游记通过将自然景观拟人化,以朋友甚至自然之子的身份来关怀自然、回归自然,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江水注》中盛赞三峡美景,日“其迭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他与自然山水是知己良朋的关系。唐代诗人独孤及游虎丘山时“抚云山为我辈”[11],把云山胜景作为我们人类志同道合的知交。徐霞客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陈菡辉曾如此评价他:“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游山玩水对徐霞客而言就像走访老朋友一样。在其作品《徐霞客游记》中也常常流露出他以景为友的思想,当他出发“为人闽登陆道。十五里,出石门街”,结果途中“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9],与自然景观的再见恍如老朋友再聚,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甚至因爱美景,而“恋恋不能去”,安居在大自然中,返璞归真,建成庐山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装饰也很朴素:墙壁只涂泥土,不刷白垩,砌台阶用石块,糊窗户用纸张,一切再普通不过,按今天的说法是简朴环保的,美国著名的环境伦理思想家梭罗是在一千年后才在瓦尔登湖畔过上这种生活,白公在这种草庐中“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发出“庐山以灵胜待我”,我“又何求焉”的感叹![12]回归自然的举动充分体现和实践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1.3融入自然,天人合――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
环境伦理学的基础在于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及人在其中地位的认识[13]。古代中国和西方哲学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在西方哲学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分开的(apart from nature),“自然界是理性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被科学所操纵和掠夺来最大限度服务于人的工具[14]。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a part of nature)。我国古代游记是中国哲学土壤中生发的奇葩,也蕴含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5]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人不是地球的统治者与征服者,自然也不是孤立和封闭的,人与自然之间是水融的关系。东晋文学家 孙绰在畅游天台山时,面对自然美景,感到“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11],人与自然不知不觉的融为了一体。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和四年秋(809年)游览法华寺时,见到西山美景,尽收眼底,不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12],诗人在美景中心神安定,形体舒适,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清代诗人方苞在游雁荡山时,面对秀丽明媚的山川河流,发出“万感绝,百虑瞑,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8]的感触,天人合一之情油然而生。
夜上海论坛 1.4尊敬自然,关爱生命――人类与自然生而平等的思想
夜上海论坛 人类是否真的可以站在其他生命之上,对天地万物为所欲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生命来自其他生命,其他生命来自我们的生命,这一生物学上的事实在精神上特别重要”[16]。我们人类并不是掌控地球万物的霸主,卡尔逊也曾把这种企图控制自然的野心称为“妄自尊大的想像产物[17]。环境伦理学将生命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把尊重生态系统和基本生态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宝贵,人类与自然是生而平等的。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游记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中国古代游记强调人类不仅要尊敬自然,而且要像关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关爱其他的生命。唐代独孤及和朋友们在虎丘山聚会游玩时特别注意“不乱行于鸥鸟者”[11],不让自己的举动惊扰了鸥鸟们。宋代秦少游和辨才法师观龙井,盛赞“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之使迁;壮如涮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8]把龙井泉水和人放在一起对比,结果泉水的美德甚至超过古代有道德的人。这样尊敬自然之情,使人们不再觉得自己是自然的统治者,而是平等视之。《西游记》中,唐僧就是一个“行路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18]的典型的生命关爱者。唐僧的原型是唐玄奘,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对关爱动物的行为都特别加以记述,如西游到达千泉时,看到“中有群鹿,驯狎于人……下令群属,敢加杀害,有诛无赦,故此鹿群得终其寿[9];到北印度时,当地国君规定:百姓不准吃荤,谁若杀生,格杀勿论。[19]这些均体现出众生平等、仁爱万物的思想。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二十七日霁,乃散步藏经阁,观丁香花。其花娇艳,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间,滇中最多,而鸡山最盛。折插御风毯。时毯下小截,为驼夫肩负而笋,与上截处稍解。余故垂之墙阴,以遂其性”[9],徐霞客对一株小小的折地丁香花也倍加关注,表现出他对植物生命的人文关怀。
2、中国古代游记中环境伦理学思想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历经近二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游记中所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在东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大背景下,有其自身的内涵特色。
夜上海论坛 2.1 哲学基础――整体的自然观
夜上海论坛 我国古代游记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整体自然观。游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11],人和天地万物不知不觉的、鬼斧神工的合而为一。看到山水风光时人们觉得“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20],超越纷然杂陈的万物囿别,达到个体与万物融合为一的生命境界。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我国古代游记中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才能茁壮成长,也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才指导人们在对待自然万物时,不是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徐霞客游记》中谈到旅游景观规划的要点――“点缀得宜,不掩其胜”,就是要求人工景点的建设应与自然风光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实际上这就是遵循“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整体协调理论在风景区的体现[21]。所以整体性的自然观在我国古代游记环境伦理学思想中起到了了理论支柱的作用,引导人们形成热爱自然、尊敬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职责。
2.2价值取向――和谐的人地观
夜上海论坛 怎样的人地关系才是最理想的呢?什么才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呢?通过与自然景观的频繁接触,我国古代游记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和谐的人地观,以对自然的道德关怀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和谐相处的境界。这既不是人对自然的卑恭臣服,也不是人对自然的狂妄征服,而是推崇一种最和谐的人地关系。在唐代诗人权德舆的《许氏吴兴溪亭记》中就描述了这一幕和谐的场景,当他游观吴兴郡溪亭时,看到“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人在自然风景中惬意徜徉,鱼儿鸟儿在人周围闲适自在,人没有伤害鱼鸟之心,鱼鸟也不畏人,当地人置身其中更是心情“陶然,心与境冥”[11],这既是自然之幸,同样是人类之福,其乐融融的景象尽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以这种和谐的人地观作为人类的价值取向,将成为提升人们道德人格的内在动力,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更为根本。
2.3实践途径――人化的伦理观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环境伦理思想确确实实在实践中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其特色在于将自然人伦化。承认自然是我们的母亲,人类是自然之子。明代诗人袁宏道游天目山时就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12],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也属于子孙辈。所以不管人类发展成什么样,人与自然之间都是母子亲情关系,人类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应该是永恒不变的。把自然景观当成我们人类的知心好友,以朋友的方式对之,徐霞客认为“下至一涧一阿,禽鱼草木,亦贤人君子”[9],所以人类应该爱护一草一木,珍惜一景一观。正是人与自然在冷冰冰的功利关系之外有了一种亲情、友情的关系,才能人伦化地相处,游客对待自然时才能有一种道德责任感。在湖南郴县游乳仙宫时,徐霞客由于“足袜淋漓,恐污宫内”而退避,后至中观,又因“观门甚雅,中有书室,花竹悠然,乃王氏者,亦以足污末入”[9]。正是徐霞客有了一颗和自然人伦化相处的心,他才能过风景名胜却不入,细微的举动典型表现出他爱景护景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中国古代游记中环境伦理学思想的旅游学价值
当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重,当旅游业“无烟产业”的光环日趋黯淡时,我们从我国古代游记中挖 掘到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对今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3.1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旅游环境问题的解决
夜上海论坛 现代环境伦理学还在形成与建设中。要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尽快接受这种环境伦理思想并体现在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上,就必须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如果这种伦理观点与各种文化传统相容的话,它被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而一旦被接受,它也会迅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22]。而由我国古代游记中提炼出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以其鲜明的东方传统特色,成为一个桥梁,使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找到支持,非常有助于人们尽快接受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价值观念,使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蔚然成风,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旅游环境问题的解决。
夜上海论坛 3.2有益于引导和规范当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提高审美情趣和道德责任
夜上海论坛 我国古代游人在旅游中更注重审美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人与自然的交融。在春天“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在夏夜“吾爱其泉ss,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11]大自然不知不觉间给人的熏陶和感染,哪里说得尽呢!游人与自然美景的关系是那样的亲近,是朋友,是母子,而不是对立的敌人。这种道德伦理的关系会很好发挥出力量,正如刘湘溶先生说的:“道德手段在调控人类行为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取代的”[23]。通过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教化,人们无限膨胀的欲望才会维系上心灵的秩序。只有这样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意识才会提高,并落实在自觉的行动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范旅游者的行为,使人们在旅游中自觉地善待自然世界,保护旅游资源。
3.3有助于提升旅游开发商的道义责任,确保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对待旅游资源的态度上,人类一直以自己的利益作为惟一的出发点和动力,视自然为自己的对立物,以技术为中介,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自身旅游享受[24]。正是这种观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天平开始倾斜,出现了很多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以满足人类各种欲望为目的的经营运作与规划开发。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还是为了更合理的保护旅游资源?是一味地满足眼前的利益,还是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思想使我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最美的风景。事实上,我国古代游记作者中不乏为旅游资源的规划者、开发者。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就提出“宜其与山水……智以谋之,仁以居之”[11],要用智慧来谋划山山水水,同时也用仁爱来保守自然风光。在白居易的《冷泉亭记》中称在余杭郡“从山复湖,易为形胜”,前人已建五亭,他认为这“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白公充分认识到这里山水与亭阁的特点,聪慧理性的“故吾继之,述而不作”。独孤及在慧山“深源因地势以顺水性,始双垦袤丈之沼,疏为悬流,使瀑布下钟”[11],依据山水自然的特点来创造自然美,开发资源,也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吗!
夜上海论坛 3.4有裨于开阔旅游理论研究人员的思路,为旅游伦理学的形成提供养分
夜上海论坛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未竟的科学,需要丰富与完善。国外的学者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环境伦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施韦兹就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是“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并“伦理的肯定了世界和人生”[25]。我国近两千年来的古代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中枝繁叶茂的一簇,是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有益参照和养分。近十年来,一门新兴的学科――旅游伦理学在悄然孕育,其中旅游的环境伦理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理论到实践这种思想会如一股澄澈的山间清泉,使旅游相关理论的研究者开阔思路、融会贯通。在它融入现代环境伦理学后,将会为环境伦理学的完善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6-11-06;[修订日期]2007-01-10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现代景观设计
引言:从时展需求上来看,现代景观设计在国内虽然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却不能盲目照搬西方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而是要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同时,拓展设计思路,对我国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与美学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将古典园林的各种造景手法、空间布局形式等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这样才能够使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一)自然观的影响
自商周时期“苑”、“囿”等形式的园林开始出现,我国古典园林创作就一直坚持以“师法自然”作为核心设计原则,希望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来将自然美的精华呈现出来。无论是铺张华丽、多人工造景的皇家园林,还是讲求趣味、具有诗画意境的文人园林,都会将自然美作为古典园林的核心内涵所在。为了更好的对自然美进行展现,园林设计者们还会选择游览各地美景,深入接触、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提取出合适的自然元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起来后,这种“师法自然”的园林美学思想也给很多设计师带来了巨大启发,并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规划、动态自然等理念提供了补充[1]。例如在生态规划方面,很多现代景观设计作品就借鉴了古典园林自然观中的“因地制宜”造园原则,通过“依山傍水”的方式对原始自然景观进行充分利用,之后再借助各种建筑、小品、花卉植物来对其进行修饰,这样既可以呈现出最为真实的自然美,同时也能够使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意境观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经常会由文人参与其中,甚至在整个园林设计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不仅为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同时也使意境营造成为了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对待自然美的态度上,很多西方园林都会将设计重心集中在形式上,希望通过完美的构图设计来使园林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相比之下,我国古典园林却更加追求园林整体意境与自身情感、艺术思想乃至价值观念间的契合。例如在植物景观的设置上,古典园林就比较习惯于运用乔灌木、藤木、地被植物、花卉及草皮来组成多样景观。不同种类植物也需要根据园林整体意境进行选用,如松、竹、梅多用于营造清雅、淡泊的意境,而芍药、牡丹、荷花则多见于皇家园林或达官显贵之家的园林,以营造尊贵富华的意境。受这种意境观的影响,很多中国人在审美活动中同样比较偏爱各类景观的氛围。而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国内现代景观设计也同样呈现出了追求意境的特点,例如在住宅建筑的室外景观设计中就经常会选用线条、色彩、体量类似或一致的多种植物来构建植物景观,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使居住者能够产生心灵上的舒适感。
(三)情景交融思想的影响
古典园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同样来源于古代文人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即借助景物来表达自身情感。虽然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与现代人存在着很大差异,很多古典园林景观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都显得难以理解,但在联系古代各个时期的艺术价值取向及传统文化后,古典园林中的情景交融思想仍然可以得到充分体现[3]。例如在对园林内植物景观的选用上,文人们常常会将不同植物赋予不同的寓意,并希望通过各类植物的设置来表达出人的一定情感。其中松、柏四季常青,常用来表达自身坚定不移的信念;海棠为棠棣之华,多象征兄弟和睦;梅花、兰草则大多用于表现自身高洁的志趣。而在这种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即便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了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对各种植物、景观象征意义的运用,仍然经常会出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作品中。
夜上海论坛 (四)动态布局思想的影响
动态布局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动态化的景观序列设置来凸显某类型自然景观的特点,进而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多种类型自然景观呈现出来,使园林空间能够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4]。例如在很多古典园林中,无论园林规模如何,都会利用水池、山石、廊道等将园林的主景遮挡起来,给观赏者带来若隐若现之感,待越过这些遮挡物后,才能够随着刻意设计出的路线来逐渐观赏到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并在游览过程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独特视觉感受。同时,园林中水池、山石、廊道不仅可以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其本身也同样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这使得动态布局下的景观序列虽然各具特色,但从整体上来看,却能够融为一体,形成毫无突兀感的完整园林景观。而在城市用地紧张问题的影响下,这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同样在中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了体现,如北京植物园在对温室沙漠景观的设计上,就按照将巨人柱、沙漠“河流”、大金琥等极具沙漠景观特色的微型景观整合起来,通过动态布局的方式建立了完整的景观序列,即便整个温室沙漠景观的展览面积仅有数百平米,但配合曲折蜿蜒的道路设计,仍然对沙漠景观进行了完美呈现。
(五)出世思想的影响
出世思想实际上是古代部分文人在面对封建社会黑暗时的价值观体现,即希望通过“出世”的方式来远离世间的污浊与黑暗,或是表达自己对求仙问道的期盼。而当这种思想被寄托于园林设计中时,以营造自然意境乃至“仙境”为主要目的园林美学思想也就随之形成。例如在秦朝时,始皇帝晚年曾多次派人前往东海仙山求取不老仙药。为了表达自己对“长生不老”的强烈愿望,便在兰池宫中模仿蓬莱仙境修建了园林。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消极“避世”思想盛行于文人阶层,因此当时的园林风格也充分体现了“出世”的美学思想,无论园林规模大小,都会有大量的植物及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充斥其中,仅适合三五人观赏。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造园方法并不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但其贴近自然、远离城市喧嚣的意境,却被广泛应用到了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园林景观之中。
二、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坚持适度应用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很多美学思想虽然能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但由于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因此在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还需严格遵循适度应用原则,根据景观的功能用途、周边环境等特征来适当融入古典园林美学思想,而不可为了凸显古典园林特色而盲目“仿古”[5]。例如在情景交融思想的应用中,就需要在充分考虑景观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对各种具有特殊寓意的植物进行选用,以免使植物寓意与景观功能出现冲突。
(二)准确把握设计切入點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非是对各种美学思想的简单复刻,或是对美学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的直接融合,而是要以赋予设计要求、设计作品为目的,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进行合理化应用。因此在对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还需准确把握好各种美学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作品间的联系点与切入点,通过美学思想的运用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所存在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例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常常会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导致设计作品的设计思想缺失。而通过对古典园林意境观及情景交融思想的运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夜上海论坛 (三)灵活运用现代科技
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应用中,设计师应避免局限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造景技巧与设计方法,而是要突破思维常规,从思想层面将景观整体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确定下来,之后再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来完成具体的景观设计。例如在喷泉、叠泉等水景的设计上,就可以利用现代机械来对景观效果进行夸张,以进一步凸显其自然韵味,使观赏者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直观的视觉感受。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思想史;经济;范式规定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26-02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经济思想史要提升科学品质,研究方法上必须要有范式规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综合各位名家及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可从理论和操作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理论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遵循的指导思想、研究体系、研究方法及服务目标
(一)以为指导思想
作为最先运用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第一人,胡寄窗先生笃信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并应用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实践,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过程中,……如果不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正确地运用思想,许多的历史事件就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亲身经历验证并加深了其对这一点的认识,比如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认识就是依据的基本原理解决了一直困扰的问题。
而另一位名家叶世昌先生则提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要以为主导”。
夜上海论坛 赵靖先生则具体明确地提出:“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方法,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研究经济思想史中的运用。”
夜上海论坛 在老一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者之后近些年来也涌现了一股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分析古代经济思想的思潮。资本主义思想也在逐步影响着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夜上海论坛 (二)迥异的研究体系
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采取何种体系有两种迥异的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编写中国经济思想史时不要以不适合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西方经济学说史的框框来套中国经济思想史,摈弃传统的受西方经济思想史影响的“商品―资本”研究模式,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地产―地租、赋税”的研究模式;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体系则必须以各种经济范畴如生产、分配、财富等为基础,编写经济思想史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应是通过现代的经济术语来分析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
胡寄窗先生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以现代的经济术语为基础构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体系带来的好处。比如在正确用词方面,他提出了“必须以近代经济范畴为基础并兼顾旧有特点的体系来编写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方法,即用现代语言诠释古代语言,使两个时空连接在一起。
(三)理论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1.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
胡寄窗先生指出:“所谓对比分析,以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来说,就是把各种经济观点在可能范围内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并加以分析批判。”他认为各类经济范畴进行对比是可能和必要的,同时,对比分析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必然要求。他最终得出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这样做,有时甚至必须这样做。”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政治经济学前史》就是运用此法的实例。
夜上海论坛 叶世昌先生也指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要参照西方经济学。但不要用所学得的经济学知识硬套中国的经济思想,不应对前人的经济思想做出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要从中国社会的特点出发,从研究对象的实际理论和主张出发,而不是从相承的某种模式出发。”
夜上海论坛 香港树仁学院宋叙五教授提出的两个时空完全不同的社会如果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会产生相近似的经济思想的观点,则把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与西方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紧密联系起来。这又是一种推崇比较分析的观点。
夜上海论坛 现今又出现了通过中西经济思想的比较从中找出中国经济思想史与西方经济学差距的文章,并且这种现象几乎成了潮流。也有学者认为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分析古代经济思想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2.与现代经济理论的融合
一种意见应将古人的思想停留在原有水平,用古人的语言来解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将古人的思想拔高到现代水平,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来考察和分析,即“古人思想现代化”。
胡寄窗先生提出“古人思想现代化”,一方面遵循严格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科学观点、概念、术语和语言准确论述古人在他的历史地位上应有的思想和行动,而不能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他指出,真正正确而恰当地将“古人思想现代化”至少要经过三个必需的过程:一是“转译”;二是“对口径”;三是“加工”。他的这一观点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研究的总指导方向。
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界的许多学者在努力使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融入现代经济理论之中,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历史基础。比如,北京大学的石世奇教授提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概念欲望和稀缺与先秦各家的经济思想的基础相联系,山西财经大学的毕世宏认为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产业经济思想促进中国目前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等。
(四)服务目标
夜上海论坛 经济思想史研究必须为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事业服务,这是中国思想史界的共识。
武汉大学的郭笑撰博士主张引进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数量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以及运用最新的研究手段特别是网络资源。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也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成为宏观经济的理论支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以史为鉴。
安徽师范大学戴家龙副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中国经济思想研究”》的文章中认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在本质上是不断对中国经济思想典籍进行的理解和解释。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要真正融入现代经济科学之中、在现代经济理论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今天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影响能力。”
当前将古代经济思想与现实经济结合起来考察的“古为今用”之作不断涌现。
夜上海论坛 二、从操作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具体方法
(一)以人物来编排
编撰经济思想史的通常方法是根据时间、年代顺序整理研究人物思想,据此编排章节结构,另外附以点评。在分析人物时可结合多种因素,如人物的其他思想、观点,其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经济思想的源泉与影响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了解经济思想发展进程,但也有一些缺点:首先,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比如理论的延续性、观点的持续变化、结论未完结、经济学者有待历史考验;其次,由于人物数量、思想素材很少,经济理论发展的面貌难以全面反映;再次,由于能够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学派数量极少,历史的完整性难以依靠此方法获得。
(二)根据热点(或重点)问题编排
即按时间顺序以某些热点(或重点)问题为专题,然后归纳综合与此相关的探讨观点,据此编排章节结构。
其优点是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量大,较为客观。但最大的缺点是不能从庞杂的思想素材中梳理出有价值的理论与科学研究成果。
夜上海论坛 (三)因循发展的线索,展现发展的过程
“写经济思想史,不能偏重于技术性的观点综述,而应着重梳理有价值的思想形成和演变的轨迹。”我们要从浩渺的思想资料中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整理、合理表现出理论史的线索,并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作理论分析和评判。
夜上海论坛 赵靖先生认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分期,必须也只能按照自身的特殊矛盾性来划分,而不能机械地搬用其他历史学科的分析方法。”按照中国经济思想史本身的特殊矛盾性和具体历史特点,他认为可以把中国经济思想史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三大阶段。其中,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阶段可分为中国封建经济思想形成的时期、中国封建经济思想支配的时期;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又可分为近代初期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倾向的经济思想和中国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没落两个时期。
夜上海论坛 这种方法要把握两点:一要“还原历史”,而非“制造历史”。即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客观地反映考察对象的历史内容,而不能主观臆断;其二,要史、论结合。不能仅仅限于整理历史资料和描述发展流程,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评价阐释。
“历史的方法是通过总体考察、归纳和类比分析,从诸多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范性。如果从这一方法论要求看,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材料和研究内容就有一定的限制,思想材料必须能够提炼出理论要素,可以归入一种理论线索或理论体系。”
夜上海论坛 总之,虽然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学界长期存在着众多研究者及相应数目的理论和观点,但在这个领域,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显示着蓬勃的生命力,研究领域在不断延伸,愈加呈现出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多学科交叉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特征。我们深信,作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研究方法、理论范式、学术体裁等方面会有更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程霖,刘甲朋.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思想[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7).
[2] 叶世昌.谈谈学习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J].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1).
[3] 赵晓雷.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史论纲[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2).
夜上海论坛 [4]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歧见[J].学术学刊,1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