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童美术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撕纸课 留守儿童 动手能力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52-01
夜上海论坛 1 撕纸的定义
夜上海论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撕纸画是以纸张为材料,用撕,通过拼摆、组合和粘贴构成的一种造型艺术活动,以双手为工具,辅以思维感官的配合,利用双手手指的运动撕出所需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美感[1,2]。
夜上海论坛 撕纸按照撕纸方式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碎纸添画为例:
(1)起稿:用铅笔在底稿纸(宜选用较硬材质纸张)绘出草稿图,比如一个小白兔轮廓图案;
夜上海论坛 (2)撕纸:利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纸张撕出不同大小的碎纸;
夜上海论坛 (3)粘贴:根据草稿所绘图案将不同碎纸粘贴到底稿纸上完成图案样式;
(4)添图:用铅笔对粘贴图案进一步优化完善,例如在小白兔图案附近绘出胡萝卜、草地等装饰物,并涂以相应颜色。
2 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庞大。据全国妇联统计数据[3],2015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其中0-11岁占70.38%(0-5岁学前阶段占38.37%,6-11岁小学阶段占32.01%)。显然,农村留守儿童呈现严重低龄化趋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信任,对周围的事物存在戒备和敬畏心理,表现在美术课堂上就是缺少自信和动手能力。
夜上海论坛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监护人只能给他们的生活上的照顾,对于孩子的深层次要求往往无法满足,譬如一起动手做游戏或者完成家庭作业。作为照看留守儿童的老年人认为照顾好孩子只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这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动手能力,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儿童的思维里滋长惰性,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衰退[4]。
夜上海论坛 大多数留守儿童渴望成功,想感受成功体验所带来的喜悦,从而提升学习自信心和动手能力。撕纸课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可以随意撕,对自己所撕纸张图形进行想象、加工,借助眼手脑三者相互配合拼添出富有新意的作品,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树立了信心和动手能力[5]。
夜上海论坛 3 撕纸课的优点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夜上海论坛 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儿童喜欢手工、绘画,就如同喜欢游戏一样,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所不能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时间,制造一种能激起他们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和平台,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审美能力、创造型人格就能够在美术课的撕纸活动中得到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
夜上海论坛 因此,通过美术撕纸课教育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机械临摹等方式来学习美术,掌握技法,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这样的做法做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也能积累相当的经验,但是,很容易造成儿童学习思维的死板化、公式化和模式化,影响儿童天性的发展,扼杀他们的童真和童趣。故此,儿童美术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创新[6]。
4 结语
夜上海论坛 撕纸课将复杂的美术技法课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手工课,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再者,撕纸课所用材料简单易找到,无需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更能贴近农村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冰.谈撕纸画创作及其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1996,1:12.
夜上海论坛 [2] 金王芳.在游戏中体验撕纸画学习的快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151.
夜上海论坛 [3] 李静,刘畅,侯福妍,等.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28-30,38.
夜上海论坛 [4] 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3):125-128.
[5] 龚婷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47.
鉴于此,在特殊教育专业的艺术技能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艺术疗育知识,能更好地提升师范生儿童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促进特殊教育人才、全纳教育人才的培养。从“以美术技能入手,以美术教育为依托,以特殊教育为导向,融入美术治疗”的思路,完善美术技能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朝兼具美术教育能力和美术康复能力的特殊教育、全纳教育的方向发展。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程,以儿童美术技能为基础,以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治疗为补充,结合其他本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及实践案例,充分提升学生在特殊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中开展艺术疗育的美术课程开发、教学、康复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更好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美术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夜上海论坛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借用一定的美术媒介物进行感知与表达,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能起到协调全身器官的增进作用,也就是能起到一定的疗育作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Paletta认为带有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课程可达成的目标有:“(1)发展手部操作技能;(2)发展动作的模式;(3)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4)能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
1.1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优化内容,聚焦核心结合特殊教育特点、学前儿童特点,重新审视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删去与儿童美术教育、儿童教学环境创设无关的内容,如素描;强化简笔画的默画能力、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理念进行补充强化,简笔画只能作为教学工具,杜绝教儿童简笔画这一损害幼儿自我表达及创造力的弊病;优化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儿童绘画技法,如在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画种(中国画、水彩画等)中,弱化“技术、技法”,而是在领略其材料特性后进行变通,突显游戏体验式、趣味性的教育方式;玩具、教具制作要遵循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弱化复杂的纯手工内容,同时结合玩具、教具的设计,梳理其教育、康复功用,思考一物多用的路径,强化提炼设计思路,使之聚焦核心,更好地符合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1.2融入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内容,使学之技知其源
夜上海论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美术技能最终是为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帮助发现特殊儿童在同龄儿童中的差距与问题。运用图文并茂并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为其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充分了解对象做准备。
夜上海论坛 扩充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表明,色彩喜好与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孩子的心理、情绪往往能从他绘画的色彩中发现一定的端倪。色彩是发现儿童深层个性与心理特征的途径,能无形中帮助特殊教育从业者通过色彩了解儿童的内心,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或康复指导。
1.3纳入美术治疗案例与作用在美术技能教学中,使学之技知其用
在美术技能课程中结合相关艺术疗育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充分掌握美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结合的方式,使得“美术技能”课程内容更贴合专业。
(1)涂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涂鸦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涂鸦痕迹的产生、结果及其发展,可用于诊断特殊儿童,并作为干预治疗方法。结合涂鸦技术的特性、操作形式、案例等使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进行连接。
(2)儿童版画技术、陶艺、手工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运用儿童版画、陶艺、手工等不同材料肌理的可触性,结合视障儿童的触觉灵敏性,开展视障儿童的心理疏导疗育,结合特殊儿童激发触知觉的发展,促进内外联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从单纯美术技能的狭隘视角跳出,进入美术与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的广阔视角。
夜上海论坛 (3)在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特殊儿童的作品。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运用,能使职前教师以“美术技能、儿童美术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治疗技术与案例”多重融合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夜上海论坛 充分将资源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并动态化地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使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得以更好地突显。
夜上海论坛 2.1资源积累与整合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兼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要将美术等技能课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儿童康复等相关课程结合,才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在积累中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中吸收教学案例、环境创设资料。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兼任幼儿园、特殊学校的教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职业需求。另外,可结合校内的模拟课堂、校外见习期的见习笔记等,增加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
2.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人才培养的深度
夜上海论坛 依托“美术技能”课程,从美术技能入手,使学生会绘画、会手工、懂绘画、懂手工材料,进而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案例,结合儿童美术教案书写、模拟儿童美术教学,使之能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拾阶而上,融合美术治疗技术与技术运用、配合案例分析,使之懂得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最后结合见习、实习、研习的“三阶递进”,使课程的运用层层深入,提升康复教育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
另外,为满足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可增设与美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传统工艺”“创意美工”等,在学习基础美术技能之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强化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差异教学能力。
2.3契合专业定位开发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夜上海论坛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一方面应区别于学前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应定位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实际上,参考各类教材,创造条件,编著与之契合且实用的教材,完善教材建设,更好地突出我校的特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笔者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合作开发的艺术治疗实训项目,已纳入笔者编著、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美术技能——绘画》中,使之更好地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际,并借鉴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多年经验,使其更符合专业需求。教材的模块一“美术鉴赏与儿童美术教育”、模块八“拓展美术治疗”两个章节,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相关美术教育理念及美术治疗的应用,弥补了其他教材“重技能、轻理论,重技术、轻专业应用”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职后需求。
2.4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课程建设的全循环
夜上海论坛 结合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对职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访与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职后教师的能力测评及反馈用于课程建设与修正,以此深入了解职后需求,从而不断完善课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夜上海论坛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更具有引导、激励学生及诊断教学的作用。美术技能课程是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有优劣无对错、具有审美技能多样性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评价方式要打破终结性的评价,而采用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夜上海论坛 结合我校专业《基于反思的形成性课程评价工作指引》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框架,从本课程特点出发,从实施层面推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将学习成果评估与反思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推动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信息反馈,强化联系性反思,将各层级学习目标要素纳入反思过程,并使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评价贯穿全程。多方位的综合性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实际理论、实践、运用得到了全面体现,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终结性评价又是教师检测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来说,是“锦”上添“花”。
考核方式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方式,同时穿插其他相关学科教师评价等多形式、多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内容根据螺旋式上升的梯形难度有序开展,以美术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以多样化内容为辅。
夜上海论坛 4加强美术、教育、康复学科之间的衔接
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最终是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的,因此,在与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实践的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培养职后教师在岗位的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结合课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中艺术治疗、心理学理论与美术治疗、儿童绘画心理,强化特殊儿童康复理论基础。美术技能中的涂鸦技术、儿童版画、儿童手工结合课程“融合教育活动设计”“康复活动设计”进行教育、康复活动设计,由两门课程教师共同拟定作业要求、评定标准,并共同指导,以符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教育、康复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色彩心理、绘画心理分析结合,更是心理学与美术学的碰撞。另外,美术技能课中的音画转换项目设计,将音乐听觉的节奏、情绪转化为视觉的节奏、情绪,也是拓宽特殊儿童联觉感知的康复手段。
特殊儿童的康复,它需要知识的互通和融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知识衔接,多学科间的共同协作,有利于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5校企联合共同培育,增加实战经验
夜上海论坛 增强与校外的紧密合作,增设共同培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幼儿园、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等建立“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等方式将美术技能、美术治疗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特殊儿童康复的实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5.1学生入企,强化实践实战能力
增加以美术技能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康复实践课时,浸透到学前保教见习、特殊教育见习、跟岗实习、教育研习、毕业实习各个环节,与教育、康复、医学机构进行共同培养,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教育研习与反思”的循环中,提升职前特教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合作企业从单纯的幼儿园、培智学校、培康学校到民政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再到医院儿童康复科,使学生能多角度地熟悉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美术教育、康复模式,并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结合“入企实训,校企共育、共评”的校企共育模式,使校、企、生三者合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接触到教育、康复一线的专业知识,又能逐步地提高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在儿童教育、康复领域里的实战技能。
另外,通过其他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美术教育契机并进行随机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变为特殊教育理念,反之又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夜上海论坛 5.2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强化教学师资合作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儿童医院)的技术骨干均是从事教育与康复的富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对岗位的技能、能力需求最为熟悉,他们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与专业岗位相衔接。同时,也能更好地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指导、评估学生在其单位的实践活动。企业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更是促进校企相互发展的一种形式,实现校企共赢。如我校与康复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开发的儿童艺术治疗等模拟实训项目,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夜上海论坛 5.3校企合作开发服务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在服务活动中学习、发展
夜上海论坛 根据社区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相整合开发服务学习课堂,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协商并组织学生在服务学习课堂中学习、发展。
在我校所在社区的X幼儿园,每个年级中或多或少都有特殊儿童,X幼儿园协同我校开展“趣学堂”课程。此服务学习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职前特教教师)运用美术教育康复课、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为幼儿园创设融合、接纳的氛围,并开展一定的教育康复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国画、陶艺、手工饰品的教学课堂由学生(职前特教教师)团队设计形成,并完成服务学习课堂的执教。职前特教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得到学校、园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其儿童美术教育及美术教育康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培康学校的特殊儿童更具多样性,能更好地让职前特教教师接触并熟悉其特性与康复形式。我校与Y学校共同开发的“爱生活——特殊儿童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前特教教师通过花艺师、陶艺师、扎染师等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借手工技艺促进特殊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提高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样的服务学习课堂中,职前特教教师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通过服务活动使美术专业技能、特教教育技能充分融合并投入实践。
6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特殊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学科知识水平
夜上海论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惑”才能解“惑”。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石。
夜上海论坛 6.1依托企业共建名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艺术疗育实践能力
夜上海论坛 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仅具备美术技能和素养是不够的,学习掌握特殊儿童特点、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与康复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走进幼儿园、培智学校,开展特殊儿童一线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康复的教学研究,提升自身实战能力,防止纸上谈兵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如我校教师参与A学校的“星月萌”选择性课程“游艺康复”模块课程建设,参与B机构的自闭症儿童的陶艺治疗教学等,直接参与教学,积累教学案例,推动合作学校融合教育的同时,反馈于我校教学。
夜上海论坛 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应具备带有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技能的艺术疗育能力,通过美术、绘画、手工以促进某些特殊需求儿童的成长与疗愈,能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6.2通过海内外研修进一步理解美术治疗理念与方法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美术治疗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相对较晚,学习此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也颇为重要。2019年8月,我校选派教师到美国加州长滩大学参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项目”并研修14天,同时参访美国各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融合教育、美术治疗实务等内容。参加如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治疗国际论坛等,吸收更多先进理念。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并组建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总之,融入美术治疗相关背景的美术教育对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借美术形式增进感知力,促进情感表达、调试情绪,传达支持性信息推进联觉产生,促进生理机能与心理发展,实现肌体训练或心理干预。让特殊儿童在美的感知中体验世界,将内心的情感物化成作品,进而使其能与作品、与他人沟通。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它是运用美术创作过程对特殊儿童起到治疗、康复作用,这也是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新趋势。
夜上海论坛 中韩两国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美术课程性质大同小异,都是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教学的。稍有不同的是,韩国儿童美术课程更侧重实践部分,而中国儿童美术课程在理论课时安排上更显优势。幼儿美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能力,了解现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和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等。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既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过程,也要重视儿童美术学习的结果,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张,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过度关注美术作品本身和美术活动结果,从而忽视儿童创作过程的问题。作为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了解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表达需求。例如,处于涂鸦期、前图式期的幼儿,可以侧重于保护幼儿艺术天性,提高幼儿创作的兴趣,尊重幼儿大胆想象、情感释放以及自我表达的本能;处于图式期、写实萌芽期的儿童,过度让儿童自由散漫、无基本技能支撑的创作,显然是不可取的。作为教育机构,幼儿创作结果失真的展示与宣传,也不利于儿童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自然发展。因此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加强了课程价值取向;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性质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发展取向。韩国在美术与儿童的两者之间,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艺术素养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将儿童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韩国儿童美术教育在理念上强调通过儿童创作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把艺术作为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作为一个目标。韩国重视儿童美术发展的价值,尤其在幼儿涂鸦期得到体现,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由前图式期向图式期的过渡,长期处于无技能指导和支撑的自发状态,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1)中国学前儿童教育以学科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夜上海论坛 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活动内容设计上是偏重于技能训练的,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为主要依据来设计该课程。其优点是:能够使幼儿相对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育者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幼儿作品得到一定标准的评价。其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幼儿创作兴趣大跌,导致幼儿脱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过度技能的训练还导致幼儿逐渐丧失艺术创造力。学科取向的不足现象已经被多数教育者所知晓,从而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加以弥补。混合取向的美术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取向,能够取长补短。
夜上海论坛 (2)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发展取向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充分满足幼儿创作的兴趣,让儿童成为创作的真正主人,主张把一定学科的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使儿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过分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偶发创作,过分放纵幼儿,让美术活动极具游戏性,其实会丧失儿童应有发展机会,造成有效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韩国走访了多所幼儿园,跟韩国相关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讨,探究韩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突出专业性质,专业课程集中细致;了解多元化教育的理念,强调授者的功能;强调学生制作手工作品,定期进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课程设置突出心理教育,如美术欣赏与心理教育、游戏与心理指导。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内容上也有着诸多的相同点: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在理论课程设置上都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包括。如儿童美术及其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等。二是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都包括作品欣赏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实践操作又分为绘画和手工两大类。中韩两国在实践课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主要以技能训练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对教材的大量临摹和再现,刻板的涂色等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技能专业化教学。绘画内容一般包括简笔画、水粉画、版画、国画、装饰画等,手工包括泥工和纸工等。其中简笔画教学被称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能够达到应物象形,却失去了美术的创造力;水粉画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水粉基本的表现技法,但不能转化到实际的幼儿美术教学中;版画教学过于重视传统知识和技能,没能与幼儿实际能力相联系;儿童水墨画教学,注重本民族绘画的传播与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装饰画教学,过于注重临摹和再现,儿童创作力得不到体现。其次,韩国儿童美术实践课程内容一般以主题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主题呈现课程内容,把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初步感受和欣赏、对各种基本操作方法和表现技能的探索学习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课题的需要,自然地渗透到每一次具体的活动当中。手工操作的类型很多,如撕贴、剪贴、染纸、折纸、厚纸制作等纸工,以及泥工、综合材料制作等手工类型。这样,每一次美术活动都与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连,同时包含一定的美术技能。这些操作类型以及其中涉及的技能技巧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作循序渐进式安排。同时,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同一类绘画或手工类型的操作又可以在不同学期反复出现。幼儿在这种感受、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地积累相关知识,获得有关技能,得到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生活化和情感性贯穿于每一个主题中,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保持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三、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组织与实施比较
中韩两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都非常注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在课程组织中都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多样的操作实践,如加强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安排学生去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过程,参观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等。首先中韩两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韩国《幼儿教育法》等都有所体现,各自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幼儿园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条件,制定出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韩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课时计划,有效保证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克服了美术教学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其次,韩国非常重视儿童美术课程教案的编写。课前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体现,是重要的教学准备。教案因人而异,但都应写得明确、具体、实用。教案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纲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韩国在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了解幼儿园的节日装饰和日常环境布置,熟悉幼儿园美术教学过程,增加学生对美术运用的感性认识。从而把课堂学习过程直接与就业上岗工作、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评价上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师生共评、作品展评、作业批改等,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类似。
夜上海论坛 四、结语
夜上海论坛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夜上海论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夜上海论坛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夜上海论坛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夜上海论坛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夜上海论坛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夜上海论坛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夜上海论坛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夜上海论坛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夜上海论坛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夜上海论坛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夜上海论坛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夜上海论坛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夜上海论坛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夜上海论坛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美术心育策略研究
夜上海论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夜上海论坛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夜上海论坛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夜上海论坛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夜上海论坛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夜上海论坛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夜上海论坛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夜上海论坛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夜上海论坛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夜上海论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儿童画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地说儿童画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只有儿童创作出来的才叫儿童画,成人画的就不是了。因为儿童作画的特征是自然、不规律、幼稚、发自内心的感受,画出来的东西有趣、不造作。而成人思想成熟,绘画作品反而无法达到儿童那种天真无邪的纯朴境界。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儿童画也成为广大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
一、学习儿童画的目的
学习儿童画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其次是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耐心。前提是要对儿童画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早期的儿童美术教育,多将提高审美修养、激发绘画潜能、培养绘画人才作为培训宗旨,即“为画而学”的教育观。近年来,随着国外儿童美术教育观的渗入、影响,随着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为画而学”的教育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教育界、美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绘画技巧、绘画形式不应是儿童培训的主要目的,儿童画培训应将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根本宗旨。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要求教学者必须改变培养小画家的教学思维,要求教学者将过去的重画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重训练过程,要求教学者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多种素材和多种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在训练形式上,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力求多样性、新颖性,让孩子在培训的全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教于玩的乐趣。
夜上海论坛 二、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夜上海论坛 想象力是发自儿童心灵的闪光,不可因为天真幼稚、不合常理而责怪。儿童画中的想象力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儿童画中的观察生活可以想象,内容情节可以想象,物体形象可以想象,图案可以想象,色彩也可以想象。
1、生活与想象
儿童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特点和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这是生活与想象。
2、形象与想象
夜上海论坛 儿童画中的物体形象并不和生活中的一个样子,而是把生活中的形象根据想象,画成自己喜欢的艺术形象来表达。
夜上海论坛 3、内容与想象
儿童画是有内容、有故事情节的。这个故事是可以自由想象发挥的,而且想象得越新奇越好。
4、色彩与想象
夜上海论坛 儿童画中的色彩也可以想象,它走出写实色彩的范畴,你想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这就是创造性颜色。
5、图案与想象
儿童画中要添加美丽的装饰图案,这个图案也要发挥儿童的想象。开发想象力的方法是认识生活心灵的方法。具体的方法也是运用“问号”这把金钥匙。对着儿童的心灵,进行定时、定向、定量的启发引导。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心灵的觉醒,达到想象无限、创意无限的艺术效果,而表现儿童巨大的潜能。
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也富有情感。他们有强烈的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并以各种自发的方法作画,编故事、画画是孩子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三、描绘形式和训练方法
按照一般绘画的规律,绘制一幅画,在明确主题后,必须考虑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以及表现方法(包括工具材料),上述四点构成绘画的基本要求。但当我们走进儿童画的世界,却发现在这里不需要求构图形式的变化,强调的是儿童随心所欲、大胆任意的挥笔;不需要求色彩配置的完美,强调的是儿童想象之翅自由自在地飞翔;不需担心造型处理得可笑,强调的是儿童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不需担心表现方法的稚拙,强调的是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地玩耍。总之,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发挥、信手涂鸦,而不必按照绘画的要求来处理画面艺术形式。
【关 键 词】美国;媒体政策;儿童保护;启示。
夜上海论坛 【作者简介】张钢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
夜上海论坛 根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享有接近媒介、参与媒介的权利、通过媒介获取有益信息的权利以及免受成人世界侵害的权利。美国的传媒规制中保护儿童免受媒体负面内容侵害的政策是较为完善的。本文试图对美国媒体监管中的儿童保护政策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对我国儿童媒体保护政策的启示。
夜上海论坛 一、美国儿童媒体保护政策分析
夜上海论坛 总体上看来,美国的儿童媒体保护政策是在家长、社会团体、政府、媒体行业以及研究机构等各种力量的相互博弈过程中产生并丰富起来的。具体来讲,美国的儿童媒体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夜上海论坛 1.法律保护。在保护儿童利益不受侵害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尽最大努力协调各种利益,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对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的节目、内容、播出时段以及播出方式等进行严格规范。
针对广播电视的儿童保护法案主要有:1990年的《儿童电视法案》、1992年《有线电视法》、1996年的《电信法案》《通讯内容端正法案》,1997年的“三小时法令”以及2006年的《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等。针对互联网的儿童保护法案主要有:1998年的《儿童在线保护法案》、1999年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规则》、2000年的《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等。
夜上海论坛 这些法案的出台,较为有效地保障了儿童在接触媒体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健康、安全的播出内容,避免有害信息的负面影响,儿童的个人隐私权也得到尊重。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通过出台法案,要求媒体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儿童类节目,并对节目的质量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了防止媒体追逐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儿童类节目的制作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媒体接触权和有益信息的知晓权,在相关法案中对于媒体儿童类节目的时长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例如,《儿童电视法案》就要求商业广播站为儿童增加教育类节目。“三小时法令”规定商业广播站每周要播放最少三个小时的教育类节目,并且每周定期播出,每次播出时间不得少于三十分钟。与此同时,“三小时法令”还规定此类节目的播出时间应在上午七点到晚上十点之间,因为在其他时段儿童很少看电视[1]。除了内容数量以外,对于什么样的节目是“儿童教育类节目”也提出了详细的标准。“三小时法令”中就规定,“儿童教育类节目”是“所有能够促进十六岁以下儿童的教育信息需求的电视节目,包括促进儿童的智力(感知)及社会(情感)需要的核心节目”[2]。联邦通讯委员会把是否遵守以上规则和电视台换发许可证联系起来,履行了相关职责的电视台才能获得更新的许可证。(2)对“儿童不宜”的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的播出限制和收看资格认证。考虑到广播电视节目在播出时的“不可回避性”,美国政府在相关法案的制定过程中对于“成人化”尤其是内容进行了严苛的规定。《净化广播电视内容执行法案》中规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任何时间都不能播出节目,特别是早六时至晚十时青少年观众活动频繁的时段,更不得播出不健康的内容[3]。随着网络的发展,政府对于网络媒体的内容也做了相关规定。《儿童在线保护法案》(COPA)规定:“商业性的不得提供十七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浏览‘缺乏严肃文学、艺术、政治、科学价值的与影像及文字’有害身心的网站内容。”[4]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将儿童与不健康的媒体内容隔绝开来,保护了儿童的权益,但是政府难免会被指责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为了保护儿童而又不损害成年人的利益,政府要求媒体对于收看者的年龄进行严格的认定。这样,成年人可以自由选择和收看“成人内容”,同时又避免儿童通过网络接触到有害信息。《儿童在线隐私保护规则》(COPPA)就要求的经营者必须通过信用卡付款及账号密码等技术手段,对于未满十八岁的青少年进行限制进入措施[5]。(3)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保护儿童的隐私权不受侵犯。儿童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儿童隐私权的保护成为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儿童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或家庭地址等)泄露而被非法使用,给儿童和家长造成危害,《儿童在线保护法案》规定,任何网站泄露了某个儿童的个人数据,而这些数据又用于涉及对该儿童的犯罪活动,那么该网站将被。《儿童在线隐私保护规则》要求与儿童有关的商业网站经营者或有意向儿童搜集个人资料的网站经营者必须获得家长的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的用途。如果家长拒绝,网站必须停止搜集并删除之前搜集的所有信息[6]。
2.制定行业规范进行自律。传媒业通过制定相关的行规来进行自律,也是美国儿童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政府严格的管控压力下传媒行业的自觉行为。美国的行业协会能自行制定各种行业规则,进行媒体内容方面的自我规范。如全国广播协会在1929年制定了第一部无线电广播规则,在1952年又制定了电视规则,1990年又出台了一套针对儿童电视、下流与言行、暴力和吸毒等四方面内容的节目设计原则[7]。
夜上海论坛 电视分级制度是美国媒体行业自律的主要方式。这种电视分级办法是以适合受众的年龄为标准将电视节目分为六个等级。电视分级制度是模仿美国电影分级制确定的。不同的是,电视节目分级由节目生产商自我定级,而不是像电影分级一样交给“分级委员会”这样的专门机构进行分级。这主要是因为电视节目制作速度快、数量庞大,只好由节目生产机构进行自我定级。
夜上海论坛 电视节目分级制降低了低俗电视节目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家长根据节目级别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这样突出了家长的重要作用。不过,就算进行了内容上的分级,也还是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节目生产机构自己为节目定级,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客观性和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一些节目生产商为了商业利益,在定级时对于某些暴力或者色情的场面会有所保留。
除了电视以外,针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分级标准目前主要有:万维网联盟1996年提出的PICS(网络内容选择平台)方案、国际内容分级协会提出的RSCAI方案、安全冲浪组织的Safe Surf方案等。和电视内容分级一样,在实践中这种技术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毕竟还是提供了一种基础性质的内容分级框架”[8]。
在美国儿童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安全”原则是一个最大的共识。一方面许多大型的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增加了大量适合儿童浏览的高质量的网络内容,另一方面有责任感的网站通过严苛的自律保护儿童的网络使用安全。著名的企鹅俱乐部网站在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它被授予了儿童隐私保护的认证。该网站采用一种称作“高安全聊天模式”的设置,儿童进行线上交流时不能直接输入词汇,只能从列表中选取网站提供的短语和句子进行聊天。在网站上说了脏话的会员,会被系统自动禁止入内二十四小时。企鹅俱乐部安排专人从事网络巡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恰当行为[9]。虽然完全杜绝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还不现实,但是美国儿童网站的很多做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尤其是当相关法案的颁布还需论证和等待的过程中,行业自律是一种非常有用且高效的保护方式。
3.社会监管。社会监管是美国广播电视及网络内容监管的重要一环。它一般表现为民众、市民团体(社团)或研究机构的意见或看法。在美国儿童媒体保护政策的体系中,社会监督通常分为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监督两种。
市民团体能够帮助形成广播电视行业的立法及政策环境,同时可以和媒体行业直接交流,对行业的自我规范施加影响。美国《儿童电视法案》就是在“改进儿童电视节目行动”组织、“家长与教师联合行动委员会”、联邦工会委员会以及一些黑人社团、宗教团体等的压力下由联邦通讯委员会和国会进行调研与听证后出台的。美国有一些类似家长协会的组织为保护孩子们不受色情、暴力情节的影响,通过收集电视节目中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信息,年度报告,以此对电视内容进行监督。
夜上海论坛 在美国有很多研究机构对广播电视的内容和社会影响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对商业性的广播电视内容起着间接的监督作用。研究机构或社团通过研究,公开发表自己对节目内容的意见,对广播电视媒体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以达到监管的目的。美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研究机构对儿童网络安全的领域进行研究。例如,《为电脑空间的儿童而行动》(1996)研究报告就得到美国贸易委员会的支持[10]。这些研究一方面为各种儿童网络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在激发儿童网络安全保护的社会意识上起到显著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4.宣传教育。美国尤为重视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家长能够有意识和有能力对儿童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美国联邦调查局这样的机构也出台了专门的《互联网安全父母指南》。
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也强调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指导未成年人了解并理解媒介,从而学会辨别内容,在接触媒体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保护”意识是美国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保护”是指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抗拒不良媒介内容影响的途径。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学生免于受到不良媒介(酗酒、吸毒、暴力、色情等)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媒介对自己的意义,排除不良干扰,才能合理利用媒介。他人保护与自我保护相结合可以更为有效的净化儿童的成长环境。
二、美国媒体监管中的儿童保护
夜上海论坛 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儿童媒体政策形成了一个由政府、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儿童本身参与其中的,包括法规、行规、社会舆论和教育体系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虽然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对我国的儿童媒体保护体系的建构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完善儿童媒体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执法力度。我国的法律法规当中也有一系列针对儿童权益保护的媒体政策。比如,《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八条也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互联网出版内容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以及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等[12]。
但是,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标准和处罚力度弹性较大,有些甚至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约束力。同时,单纯依靠各级行政机关对数量庞大的媒体内容进行监管,显然难以收到理想的监管效果,而阶段性、运动式的治理方式更缺乏长远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2.重视利用技术手段对媒体内容进行“过滤”。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当中规定:“推广绿色上网软件,为家长监管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各有关部门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远程通信工具和群发通信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13]实际上,由于家长本身的文化层次差异,推广遭遇了很大的阻碍,需要更为强有力的技术和监管手段才能儿童上网环境的安全性。
3.社会团体和科研组织的监督缺位,不能很好的对政府监管进行补充。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政府部门可以适当鼓励和借助社会力量,与社会团体或者家长群体进行合作,委托相关的科研机构定期媒体监测报告,以便对儿童保护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探索的空间。
4.增强社会责任感,媒体行业应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完善儿童媒体的相关法律制度,在法治的框架下,敦促媒体行业尽快出台行业自律标准,这需要引起学界和政府的检讨与重视。在当前相关法律的颁布还需时日,一味等待并不能解决问题。制定行业规定进行媒体自律是一种较为灵活,且高效的保护方式。
夜上海论坛 5.加强宣传,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各种渠道面向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群体进行儿童媒体保护的宣传,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儿童媒体保护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适当增加媒介素养类的课程,提倡自我保护。
注释:
[1][2]汪 露:《析美国传媒政策中对少年儿童的保护》,载《电视研究》2007年第4期。
[3]张天蔚:《北青时评:美国为何立法整顿"电视节目色情"》,载《北京青年报》2006年6月18日。
夜上海论坛 [4]据http:///commission/original.shtml[DB/OL]。
[5]据http:///thelaw.htm[DB/OL]。
[6]于 珍:《美国儿童媒体政策的演进述评》,载《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第4期。
夜上海论坛 [7]黄春平:《五管齐下 正本清源——美国商业广播电视内容监管》,载《传媒》2010年第6期。
夜上海论坛 [8][10]何恩基:《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分析》,载《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夜上海论坛 [9]葛 甲:《美国儿童网站 安全第一》,载《网络传播》2010年第12期。
夜上海论坛 [11]中国法制出版社编:《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定——法律及其配套规定丛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在原方案环节二中,当幼儿发现“碎蛋壳”花纹“弯弯曲曲”时,教师不妨顺势引导他们说一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线条,以使他们对这些线条产生熟稔感,相信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动手作画一定会容易许多。
夜上海论坛 在原方案的“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的引导更多落在对色彩运用的评价上,而忽略了对幼儿线条运用的评价。建议教师在评价时增加有关线条运用的内容,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优化细节 提升活动质量
丁丽娟
原方案设计的灵感可能来自于宋代有开片花纹(冰裂纹)的瓷器。教师能敏感地捕捉其中的教育价值,非常难得。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优化细节,提升活动质量。
1 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在引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环节中,教师可利用收集到的实物、图片,把一些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冰裂纹花瓶、碗、盆等展示给幼儿看,使之初步感受其花纹、色彩之美。
2 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首先,可引导幼儿观察、想象这些花纹像什么(玻璃碎片、地面裂纹、钻石纹理等),寻找花纹中有些什么样的线条(折线、弧线、直线,有长有短),呈什么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角形等),这些花纹在大小、疏密、色彩、分布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帮助幼儿学会布局及选择合适的颜色)。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拿仿制的冰裂纹茶杯浸泡普洱茶,让幼儿看裂纹变清晰的过程,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示范画出纵横交错的裂纹。帮助幼儿了解这些花纹设计的方法。最后,教师可提供花瓶、茶杯、盘子等造型各不相同的物件,让幼儿进行装饰表现,从而体验到作画的乐趣和创作的成就感。
夜上海论坛 基于儿童知识把握教学活动
吕耀坚
以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视域来看,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儿童知识以及教育情境知识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方案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一个好的教学方案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授怎样的内容以及如何教授,更应该考虑的是其能否为儿童所接受以及乐于接受,教师能否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支持,能否为儿童的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据此,我觉得原方案设计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
第一,关于“碎蛋壳”花纹。原方案将“碎蛋壳”花纹归结为是由折线组成的。但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在“碎蛋壳”花纹中既有折线,也有长、短不一的直线甚至于弧线。因此,这一活动的关键不是教师要告诉幼儿那些花纹中的线条是什么,而是需要引导幼儿发现“碎蛋壳”花纹是由不同线条相互交错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
【关键词】儿童化;艺术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夜上海论坛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花蓝”在历代都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含义。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青花蓝”,其审美意蕴与鲜明的视觉符号已成为民间艺术品设计的发掘点之一。在诸多民间工艺品中,蓝底白花或是白底蓝花的青花布、青花瓷(瓶、盘)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它们以素净的、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富有艺术性的装饰美,吸引大众的眼球,深受大家的喜爱。孩子们对这种蓝白对比的色彩也非常敏感,他们常常围在一起欣赏从家里收集来的蓝印花布、青花瓷的酒瓶、盆子,相互交流其颜色与图案花纹,并能充分地想象蓝色代表什么、白色代表什么,用稚拙的语言表达出心中对美的感受。“中国蓝”这一特色主题活动也就在幼儿的兴趣中应运而生了。在“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中,我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问题,关注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以儿童化的理念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等进行再设计、再构建,使原有的主题活动更具特色、更适宜幼儿,引导幼儿愉快、自主地认同、接纳并获得相关的民间艺术经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从幼儿的立场确立课程目标
夜上海论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目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及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渗透。在《纲要》理念指引下,我们对“中国蓝”特色主题活动进行了再审议,发现以往在主题活动目标的确立中,虽然考虑到了幼儿的生活水平与认知经验,考虑到了民间艺术的特性,但往往偏向于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学”的角度思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考虑不周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儿童化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不断明晰园本课程目标、完善主题实施目标、构建特色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感知、体验。(一)明晰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对课程的实施起着统领作用。“中国蓝”是一个民间艺术特色主题,我们将课程目标的侧重点放在艺术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首先,通过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论知识,增强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7.10度,统一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在讲座、研讨、反思中使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目标在课程中的作用、目标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其次,我们在一次次研讨互动中逐步修正完善了民间艺术课程目标。另外,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艺术篇,进一步明晰民间艺术课程目标。(二)修正主题目标。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我们不断思考主题实施目标的适切性,努力完善主题目标。通过课程审议引领教师分析原有目标,提出更切合主题、更具针对性、更能清楚表述幼儿发展水平的目标。在“中国蓝”主题活动中,我们注重考虑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参照《指南》艺术领域中的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来确定目标。同时兼顾语言、社会、健康、科学等其他领域目标,全面、综合地确定主题活动目标:(1)愿意欣赏并喜爱民间工艺品,认识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青花工艺品,了解其制作过程。(2)通过欣赏,感知青花工艺品蓝白对比的色彩美,图案的装饰美,并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3)探索运用折、剪、印染等方法来进行装饰、制作简单的青花作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4)用制作的青花作品进行艺术表演活动、讲述活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三)细化活动目标。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因此我们注重活动目标的研究。引导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力求每个活动都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并确立。在“青花瓷”活动中,我们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青花瓷器展销会的内容设计线索,通过参观、收集、交流、欣赏、绘制等方式,学习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及情节画等不同装饰方法,简单了解青花纹样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感受青花饰品独特的韵味。如在“青花瓷瓶”活动中,我们细化了活动目标:(1)欣赏青花瓷,初步感受到白底青花的古朴简约美。(2)知道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尝试用多种线条、图案绘制青花,装饰废旧瓶子。(3)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功快乐。通过不断细化具体的活动目标,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二、以幼儿的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夜上海论坛 (一)幼儿为本,合理选择资源。民间资源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幼儿园的孩子。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的教育意义来甄别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一方面将成人化的民间传统艺术儿童化。如,将操作烦琐的蜡染改为简便的宣纸印染;将精细的丝线刺绣变为比较安全且容易掌握的毛线刺绣;将高要求的编织技巧简化为幼儿穿线、编玩小玩意的游戏性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改编传统的童谣、游戏玩法,以贴近幼儿生活的经验,使幼儿感兴趣。如,晨间活动时,踢毽子、抬轿子、跳竹竿、斗鸡等民间体育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玩得开心、投入;活动区角,织布、编网、撕纸、剪纸、印染、陶泥等民间工艺操作活动更是吸引着幼儿参与。(二)面向家长,灵活拓展资源。家长有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采用“嘉宾有约”的形式把家长请进幼儿园,协助幼儿做活动调查、收集民间游戏资料。同时请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民间特色活动中来,如,“青花瓶制作”“青花布时装表演”“青花扇展演”等活动。这不仅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使课程活动更贴近幼儿。(三)立足教师,挖掘特长资源。教师是园本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自身就是实施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注重培养教师自身实施民间艺术园本课程所需要的技能技巧、教学素养、民间艺术素养。根据各人的特长、爱好,成立了教师学习培训小组:民间乐器培训、民间技艺培训、民间戏曲培训等,为实施民间艺术课程提供保障。同时,积极利用教师的特长,鼓励教师自己设计班级特色,力求使编织、剪纸、印染等民间艺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幼儿身上得到传承。
三、从幼儿的视角设计课程内容
夜上海论坛 一些实践性强和可操作的民间游戏材料,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本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与幼儿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传统民俗节日等资源都是民间艺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可选择内容。在建构“中国蓝”这一主题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抓住青花布、青花瓷蓝白对比的色彩,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发现美、感受美的情趣;抓住青花布、青花瓷上图案排列的规律性、装饰性,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不同装饰的方法,提高表现美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主题目标确定后,我们主要采用小组研讨、课程审议等方式来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特色主题的活动内容,为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整个研讨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抒己见,从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及材料的收集、家长工作、环境创设等方面一一进行商讨。(一)布置凸显“中国蓝”特色的环境。环境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为了能更好地落实主题目标,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制订主题计划时,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创设与布置,形成“人墙对话”和“人物对话”。如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各种青花的物品和材料,教室内以展览的形式布置蓝印花布、青花瓷盘、瓶展览会,让幼儿随时与这些物品和材料形成互动、对话,让他们置身于“青花”似的清新脱俗环境中。各班还创设了“中国蓝”的主题墙和作品展示区,充分反映这一主题活动实施的轨迹与过程,这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操作与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我们的课程实施情况以及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活动区游戏中,将自制好的白底蓝花的肚兜、旗袍、围裙;扇子、伞、头巾等提供在表演区让幼儿自主选择。提供蓝白颜料、硬纸板、背心袋、蓝色手工纸等,让幼儿在动手区自主创意。将各类民间工艺品图片布置在语言区,让幼儿自主讲述和欣赏。(二)设计体现“中国蓝”特色的内容。在“青花布”的活动中,有收集活动“青花布”,利用一些网络资源,播放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视频,使孩子进一步了解、熟悉蓝印花布;有欣赏活动“蓝印花布”,通过欣赏蓝印花布的色彩——图案——图案的排列——图案的组成,使孩子充分认识与感受蓝印花布的色彩美与图案美,初步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对蓝印花布产生喜爱之情;有制作活动“漂亮的围裙、肚兜真漂亮”,让幼儿来大胆设计蓝印花布的花纹,运用剪纸、蔬菜拓印等方法装饰在旗袍、肚兜等服饰上;有展示活动“青花时装表演”,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来设计蓝印花布的服装,配上音乐,让孩子穿着自制的蓝底白花的衣服进行时装表演,体验制作与表演的乐趣。在“青花伞”的活动中,我们围绕“感知青花伞的图案美与花纹美、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尝试运用中心对称的方法装饰青花伞”等活动目标,设计了多个主题活动内容。如在收集活动中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青花伞的图片、实物、视频;把师幼共同收集的物品布置在活动区域,供幼儿欣赏游戏。通过收集活动让幼儿对青花伞有初步的认识和喜爱。“欣赏伞面”活动中,欣赏PPT感知青花图案的特点,让幼儿了解青花花纹的题材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初步了解牡丹、鱼、婴戏纹所表达的吉祥寓意;观察不同装饰方法的伞面,了解单独纹样、中心对称、边缘连续花纹等装饰方法;感知青花伞的美,喜欢青花伞。“设计青花伞”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同伴讨论、自由创意等途径设计装饰青花伞,体验创作的乐趣,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青花伞展示”活动中,幼儿拿着自己设计的青花伞在“青花瓷”音乐背景下表演展示,提升艺术表现力。民间艺术课程实施不仅是课改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不仅丰富了课程建设的内涵,同时也营造了课程的本土创新文化,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育竞争力。
夜上海论坛 作者:钱琴 单位:无锡市甘露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夜上海论坛 [2]叶芝明.民间艺术教育“儿童化的探索”[J].早期教育.2011,(07/08).
[3]赵玉兰.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课程开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南京市;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已整整十年,其倡导的先进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是否已得到体现?十年来,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很少涉及;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儿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量化或质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考察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并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南京的幼儿教育质量包括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水平更为突出。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考察这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总结近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进展,也有利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夜上海论坛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研究素材。研究者先后观察并记录了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案例,在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环境、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夜上海论坛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师确立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涉及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等。
通过分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我们发现,所有的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此外,有46个活动涉及情感目标,有39个活动涉及认知目标。从中可知,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已打破了以往单纯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的局面,逐渐关注起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来。然而,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则显示,在46个确立了情感目标的活动中,正式实施时只有31个活动真正关注并基本达成了情感目标;而技能目标则大多(60个活动中的51个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可见,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如,一次“花瓶装饰与设计”活动,教学目标被设计为:(1)能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根据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瓶。(2)能用吉祥的图案装饰花瓶,并均匀涂色。很显然,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并不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二)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确定艺术教育内容有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两种思路。学科本位即以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等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儿童本位则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心理逻辑和发展特点等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在我们收集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内容选择完全是学科本位的,占20%;另外48个活动兼顾了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技能,又考虑了儿童的经验、情感。可见,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结合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选择,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
通常而言,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以欣赏为主、以操作为主以及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三种类型。统计表明,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活动案例有6个,占10%;以操作为主的活动案例有24个,占40%;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案例有30个,占50%。可见,艺术欣赏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内容的综合程度来看,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又可分为分科教育活动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分科教育活动主要是单纯的音乐或美术教育活动,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则有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艺术和其他领域内容综合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见表1),分科教育活动在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占主流,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也占有一定比例。观察发现,在21例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有9个活动虽然在设计时顾及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艺术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但在实施时并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互补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程度等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四种(统计结果见表2)。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仍没有脱离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尝试将其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运用。
夜上海论坛 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方法和以传授为主的方法。在60例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仅有16例,而采取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44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意识到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意识到应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理解和想象。然而,仍有部分教师重视灌输训练,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重视模仿,忽视创造。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时,有的教师会直接替幼儿画好,或者扶着幼儿的手帮他画好,或者请其他幼儿帮他画等。
根据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程度,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预成的活动和生成的活动两种类型。预成的活动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生成的活动则是随着活动的进行随机生成的,教师事先并无预设。理想的教学活动应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转换和渗透的。然而,在我们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7个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多数活动的实施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以教师和教案为主导。可见,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考虑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对出现在幼儿身上的不符合预设方案要求的语言、行为、理解、想象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制止,无视师幼之间的相互激发及幼儿的兴趣指向、创造,从而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美美相框”,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利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探索如何便捷地用间隔式的图案来装饰相框。在活动前,教师在相框上贴了双面胶,活动中,幼儿只需把纽扣粘贴上去即可。教师一一请幼儿上来尝试,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使装饰速度又快、又有规律。她一连请了4名幼儿却发现他们都是把纽扣一个一个贴上去的,都想不出其他“又快又有规律”的办法。教师于是提示:“这边有相同颜色的纽扣,可以一起怎么样?”但没有幼儿能回答上来,教师只好自己回答:“可以先把一种颜色的纽扣找出来一起摆上去,然后再摆另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是二二间隔,就先空出两个纽扣的距离……”教师边说边示范操作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显然是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组织活动的,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或适宜,也没有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策略,以启发幼儿继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恪守活动设计方案,坚持原先的设计思路,使教学活动陷入了“死胡同”,也使原本的探索和发现演变成了模仿和练习。
夜上海论坛 (四)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夜上海论坛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师对幼儿的控制程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教师控制程度很高,教师有一定的控制,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由表3可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以全面掌控整个活动过程;少数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同时能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由表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
夜上海论坛 下面是音乐活动“玛丽摘香蕉”的一个片段。
教师:(带着小老虎手偶,向幼儿挥手。)看看是谁来了?
夜上海论坛 幼儿:小老虎!
(教师给幼儿讲“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夜上海论坛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描绘的也是“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夜上海论坛 (教师播放音乐,在音乐伴随下用手偶做动作。)
夜上海论坛 教师: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夜上海论坛 幼儿:(摇头,不明白教师所问是什么。)
教师:等下我们听到“Hailaidei”(歌词中重复的一部分)就一起拍手为小老虎加油。
夜上海论坛 这一活动片段内容看起来很丰富,既有故事,又有音乐,师幼之间也有互动,可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整个活动过程是教师的独白,见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教师即使有提问,但要么所提问题太容易,要么问得幼儿不知所云,这种问答自然谈不上是“平等对话”。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关键。在教师控制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更多地会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在教师控制程度稍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者、领导者等角色意识有所弱化,而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研究者、记录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意识会有所显现;在师幼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意识更加凸显。当前,“非对称相倚型”〔1〕仍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型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尽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但要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夜上海论坛 (五)儿童艺术教育环境
儿童艺术教育环境既指精神环境也指物质环境,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即教师为幼儿所提供或创设的艺术教育材料、设备及活动空间等。基于对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美术教育活动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图片、纸(如卡纸、蜡光纸、皱纹纸)、笔(如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毛笔)、油泥、颜料以及各种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木头、竹筒)和废旧材料(如玻璃瓶、纸盒);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音乐磁带或光盘、头饰、玩偶、图片以及乐器(如铃鼓、铃铛、教师自制的乐器)。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26个运用了多媒体,占总数的43.3%。多媒体主要用于展示图片、美术作品,播放音乐、视频以及演示文稿等。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只有6个活动提供的材料不甚充分。
夜上海论坛 活动室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在我们所观察的60个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提供的场地较小,空间比较拥挤,9个活动提供的材料或设备不太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有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例如,座位编排方式就暗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价值取向,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艺术教育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多数是“月牙形”或“马蹄形”,少数是圆形。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月牙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时,幼儿必须面向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体现的仍是“教师中心”思想,它暗示的是幼儿必须“坐着静静地听讲”。相比之下,“圆桌型”和自由组合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交往。
夜上海论坛 我们所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可以说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空间基本局限于室内。此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班级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不用说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园外交流学习了。可以说,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家庭资源等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夜上海论坛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教师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加强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等。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缺乏有机整合,教育过程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师幼关系尚不够民主平等,环境相对单一封闭等。
夜上海论坛 四、讨论与建议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目标,然而,儿童艺术教育虽说并不排斥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不应将其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2〕儿童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知识和技能取向,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充分地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激发其创作欲望,鼓励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上,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3〕当前,许多教师在确立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时已能够考虑到情感目标,但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急于要求幼儿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忽略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有的教师所确立的情感目标不合适,无法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加以实现;也有的教师由于对先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念支配。当然,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儿童艺术教育重在对儿童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只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短视”的教育,只有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感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
夜上海论坛 人类最初的艺术其实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出各种艺术门类。根据人类艺术发生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宜更多地以综合的方式进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反映的不只是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它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并据此形成积极探索、表现和创造的能力。〔4〕综合艺术教育主张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要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已能够考虑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者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各艺术门类或各领域生硬相加、简单拼凑的现象。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综合,以为在一个艺术教育活动中既有美术活动内容又有音乐活动内容,或者既有艺术活动又有科学活动等就是综合;有的教师虽然了解综合的涵义,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智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有的教师则处于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过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夜上海论坛 (三)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表面看来,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如能让幼儿较好地掌握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作品也更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等;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相对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且幼儿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然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各种材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时,可以是独立探索,也可以是与同伴或教师的共同探索。探究、体验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幼儿正是在思考、行动中,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生命自然而然的成长。与教师的直接告诉相比,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原有经验也更易得到提升。
(四)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夜上海论坛 幼儿与教师一样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瑞吉欧人喜欢的一种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来形容,其含义即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倾听、关注,并且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幼儿对话”。〔5〕教师与幼儿彼此是作为独特的个体而相遇的,师幼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虽然教师与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但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6〕对话是双方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得双方精神得到提升,生命得到丰润。“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的交谈。”〔7〕如果教师仍然是活动室里的权威,主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控制者、管理者等角色,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创设了宽松、自由、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观察、倾听、支持、帮助幼儿,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多是教师“隐性控制”之下的互动,这样的“互动”看似平等,然而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对话应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8〕如果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那么将会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夜上海论坛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宽容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资源。活动室应是开放的,应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或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应走出活动室,与其他班级充分互动或充分利用其他班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应走出幼儿园,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社区的资源。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应为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2〕STEVE SEIDEL,SHARI TISHMAN,ELLEN WINNER,et al.The qualities of quality: 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21.
〔3〕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58.
夜上海论坛 〔4〕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255(3):8-9.
夜上海论坛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6〕金生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关键词】美育 审美教育 德育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61-0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夜上海论坛 美育历来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现在这个大众文化 时代,作为能够促使人类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的审美教育, 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高发现美、鉴赏水平的教育活动,审美 教育成了建构全面、和谐人格的一项社会文化工程。有学者预言: 伦理与审美将是 21 世纪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重大问题,而 且伦理将彻底走向审美,美学将成为未来的伦理学。任何一个有 远见的政治家和国家的职能部门,都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整个社 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美育有陶冶情性、塑造心灵的基 本功能。美育对人的身心陶冶具体表现在把人塑造成理性、完整 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让人能享受到人之为人的乐趣。其次美 育引导人走向对审美对象形式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人的感受 力、想象力、理解力。
二、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通过美的熏陶和艺术实践,使孩子的审美意识得到启蒙,审 美感觉逐渐灵敏。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学习增长多方面的知 识,包括粗浅的文艺理论知识和初步的艺术素养。通过教师的引 导、启发,使孩子初步认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并通过艺 术创作和表现使孩子得到审美愉悦和体验,情感得到陶冶。
三、实施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1.主要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1)文献法:查找有关儿童美育实践的有关资料,根据儿童 心理学基本理论,确定儿童不同发展期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活 动。
(2)案例研究法:收集在美术教学中典型的和个别的案例, 通过对不同类型案例的分析,提出儿童美育的解决方法,进行个 别指导。
夜上海论坛 (3)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种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不同儿童 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2.实施过程
夜上海论坛 (1)在分领域课程中,丰富情感体验。 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如果感知不充分,其它
夜上海论坛 审美的心理功能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因此审美感知的首要目的, 是要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现实生活和自然界,发现隐 藏的活生生的力的运动模式及情感表现性。形成愉悦的情感体 验。为了使其成为儿童审美表现、创造的催生素,引发儿童创作 灵感的动力,我们主要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两方面 进行愉悦性审美感知的培养。
(2)在大自然、生活中进行愉悦性审美的感知(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生活中丰富的色彩、绚丽的景色,奇妙的声音等,是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最直接的源泉。从日常生 活中获取愉悦感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醒儿童注意倾听身边 发出的声音,启发儿童运用不同的感官,在听听、看看、说说、 玩玩的愉悦情感体验中去发现、听辨许多不同的声音。这是儿童 对声音的一种全新的感受与发现,使儿童感受到艺术是无处不在 的,更乐于发现美。
(3)创设审美愉悦的欣赏情境,开阔审美感知视野(艺术经 验)。
审美艺术欣赏教育是培养儿童艺术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作品,开阔儿童眼界,丰富审美经验,具有 美的知觉和选择的敏感性。因此,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审美艺术欣 赏活动,并积极为儿童创设宽松愉悦的艺术氛围,经常让儿童聆 听名曲,阅读童话名著,欣赏名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 儿童多种感官通道的参与及游戏化的方法,使视听器官进行有距 离的感知和心灵交融的活动,以无距离促进情感交融,深化对作 品的理解,积累和丰富儿童的艺术经验。我们在墙饰中创设了名 画廊,定期布置大师的名画,在周围放置一些空画框,用来随时 张贴儿童所画的作品,形成互动墙饰,使艺术就在儿童身边,拉 近距离,有助于建立儿童绘画的自信心。
(4)在小课题活动中,注重儿童愉悦性审美的感知,不断丰 富艺术经验。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又得到了许多有 益的启示,教学应指向儿童的最近发展期,找准儿童的起点, 估计他们可能出现的不同落点,将审美艺术教育的目标进行分 层,将终极目标逐层分解为若干小目标,针对儿童的实际水平, 通过小课题的艺术活动来实现。教师根据艺术内容和形式,以 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制定目标,围绕一定的艺术要素,按单元组 织起来,每个单元按其复杂程度,由易到难,有顺序,螺旋式 加以推进,这种形式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学习一个单元序 列,较容易取得成效。
例如,以年龄较小儿童美术活动的水粉色彩单元为例。通过 色彩游戏、学习,使用水粉笔涂刷游戏、儿童尝试画点与面的练 习、儿童尝试画块与面的练习等内容的学习,儿童认识了基本色, 掌握了一些进入水粉画之门的基本的操作技能,激发了儿童对画 水粉画兴趣。 将艺术的基本要素等按单元组织起来,通过集体 教学的教育形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不同艺术内容的特 点,鼓励、启发儿童发现探索地学习,通过游戏化的审美感知活 动,使技能在表达意象中提高,使个体在自我尝试中得到享受, 得到满足。
3.教学手段现代化
通过课件、图片、影视音乐等方面多媒体教学展示。具有较 强的视觉冲激力和感受力。孩子可以很容易,并且很快接受掌握 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开扩视野,增强创作表现欲,拓展思维 想象空间。
四、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儿童的审美能力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儿童的心灵播种了一颗美的种子,使美成 为儿童未来人生永恒的追求,怎样找到美,把审美作为一种趣味, 为孩子接近美德做准备。因此,美育同时就是健康的世界观、人 生观教育,良好的行为品德和优良道德风范教育。
在各种美术小课题活动过程中,许多孩子的实践活动作品在 各种级别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有许多作品被《中国儿 童美术集粹》 收录其中。桑桂荣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三大儿童 美术教育专家”称号,并出版了《七彩路》儿童绘画指导专著, 总结了儿童美术教育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受到儿童美术教育 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好评。
五、存在的问题、前景与希望
由于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有时候没兴趣不愿画了,这要求教师要尽一切可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此时可以多设置一些手工、趣味课。教学过程更需情境化,教师 要用风趣的语言吸引打动孩子。同时要求家长要配合老师,共同 努力,鼓励孩子走出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 确保孩子自然健康发展。
美育主要是一种非智力的情感领域,其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使 受教育者掌握某种知识及技能,而是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 观。从儿童开始重视美育,体现了对人的真正素质的重视。提高 人的审美能力,使现代精神危机的人们精神有寄托、感情纯正, 免受刺激和污染,这是现代人的内在要求,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的客观需要,也是审美教育在这个时代肩负的使命。它是借助自 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 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 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英]科林伍德著. 艺术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2[美]阿恩海姆著. 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剪纸;特色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7-02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作为传统的民间技艺,它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我校社团活动――剪纸兴趣小组把剪纸活动作为校级特色来进行研究,是因为剪纸既能培养儿童动作及小肌肉的发展,又能促进儿童多种智慧潜能的开发,尤其是想象力、创作力的形成,为儿童具有创新意识打下基础。通过剪纸学习活动,把剪纸作为表达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表现形式,从而起到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作用,剪纸活动还适合于个别化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真正体现出针对每一位儿童的教育理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的确,动手动脑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儿童的创造性。现在儿童正处于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剪纸活动抓住了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大有益处,因此,我校特色教育中开展了剪纸活动。
1.激发儿童剪纸的兴趣
要想使儿童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想、去动脑、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那怎样才能激发儿童剪纸的兴趣呢?
夜上海论坛 1.1布置"民间剪纸墙",激发儿童剪纸的兴趣。由于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剪纸氛围,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我便在教室墙面上布置了一幅典型的剪纸画,在窗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而墙体上也有学生自己动手剪的花样;平时,经常带领儿童欣赏一些我国著名剪纸艺人的作品,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1.2收集一些常见的剪纸作品,培养剪纸兴趣。平时孩子们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圆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他们也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发动儿童收集了这些"喜"字和窗花,带来后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纷纷都要求我能够教他们剪这些"喜"字,于是我便让他们跟我学习了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活动后,每个儿童都拿着他们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从这开始,他们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区域角剪各种各样的窗花。剪纸虽然是以儿童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儿童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儿童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剪纸活动中还要为儿童创设一些必要的准备。
2.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好地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必要的物质准备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在儿童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儿童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胶水、毛笔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儿童的创造兴趣,丰富主题情节,并引导儿童剪出最高水平。如:儿童根据需要选择适宜作品的染纸图案,经精心折叠后巧妙地利用原来的图案色彩,将它剪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图案别致的剪纸作品,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的配置和对种种技法的掌握,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剪纸活动中,我还经常鼓励儿童拼贴和老师范例不一样的作品。如在练习剪三角形、正方形时,当儿童能说出三角形、正方形能拼成小房子后,还应激发并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3.教师如何开展剪纸活动
3.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当儿童在创作剪纸时,首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儿童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我进行第一次创作剪纸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画一种小动物,这看似简单的活动,却引发了许多问题,很多学生画出来的小动物都没有典型的特征,这也充分说明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缺乏观察。因此,我留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在生活中找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之后再进行创作。第二次,学生的作品着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尽管线条上还不够流畅,但是他们都能够很准确地表现出动物的主要特征,从这次活动中,学生意识到只有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创作出出色的作品。
3.2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剪纸的教学中,我先教学生剪直线和曲线,练习最基本的线条。等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他们学习剪简单的图形,从圆形开始。在剪的过程中,我逐渐教一些技巧。例如,在剪圆的时候可以将正方形的纸对折,然后剪出半圆,打开后即成为一个圆形。通过多次的折纸,剪一刀就可以剪成五角星等。整个教学进程的难度逐渐增加,十分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他们已经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了。
关键词:剪纸教学;美术教学;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82-01
夜上海论坛 作为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丰富多彩,具有久远的历史。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剪纸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手变得更灵活,能够让学生的全脑得到开发,促成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剪纸教学”的课程构建指向美术素养的核心地带――“美”与“术”的和谐统一。在“剪纸教学”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
夜上海论坛 一、剪纸“博课程”,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
剪纸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能够在儿童时期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进行欣赏和认同,将会对儿童的美学素养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有很大的提升。在剪纸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儿童感知、欣赏剪纸之美,从儿童生活中积极寻找丰富的素材。例如,在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教师让孩子们搜集身边的艺术化剪纸,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又如在教学“剪纸(一)”(苏少儿版三年级上第17课)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代的“金箔太阳鸟”图案,让儿童领略祖国图案艺术与文化的久远历史。教学“剪纸(二)”(同上),教师让儿童欣赏丰富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大师的创造,有的来自于普通民间艺人,有的则是源自孩子自己的双手。在欣赏中,孩子们找到美的本真感觉,欣赏到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剪纸艺术,不断发出惊异的赞叹――“真美啊”“太漂亮了”“剪得真巧”等。这是孩子们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
二、剪纸“乐课程”,发展儿童的美术兴趣
儿童的美术创作动力,来自于儿童绵延不绝的美术兴趣。在剪纸教学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重点是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的自觉追求。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儿童身边的、生活中的剪纸素材。因为生活是儿童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蕴藏着丰富的剪纸资源。在儿童生活中,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事物都可以通过儿童的剪纸艺术加以表现。例如在阳春时节,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郊外踏青,引领儿童观察农家小院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带领孩子们走进民艺坊,对剪纸专家进行访问、求教等。通过多媒体,向儿童展示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吐鲁番地区的最早剪纸,展示唐代的剪纸艺术,展示明清以来不同风格的剪纸,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各式各样的剪纸等。对剪纸史的真切了解,能够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
三、剪纸“技课程”,提升儿童的剪纸技艺
剪纸技艺是儿童能够接受的美术技艺。一般情况下,儿童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会熟练运用。在剪纸技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多实践,在实践中自主形成剪纸技艺。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教给儿童一些基本功,让儿童理解剪纸的最基本特点――相连和镂空。在理解花纹线条的相互连接关系基础之上,传授一些剪纸技巧。如折叠剪纸法(将一张纸对折或多折叠起,然后剪开)、插剪法(直接将剪去掏着剪,随意穿插,注意安全)、掏剪法(剪眼睛或圆形、任意挖洞等,不将纸剪破)、对剪法(水滴、柳叶剪方法,剪一得二,剪一半得全部)、阴阳综合剪法(阴剪、阳剪相结合)等。同时教学一些构图的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层层垒高法、隔物观景法等。在孩子们的剪纸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儿童进行组合创新。
四、剪纸“润课程”,润泽儿童的剪纸生命
美术课堂要成为儿童“润泽的教室”,儿童在剪纸过程中剪出了心灵的快乐。在剪纸教学中,可以成立剪纸社团,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剪刀布置教室、美化生活。不仅如此,还可以成立剪纸广场,让儿童的剪纸作品得到展示,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主体生命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在剪纸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鼓励儿童的实践创新,丰厚儿童的生命底色。不仅如此,还应将剪纸教学贯穿到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学中,让剪纸真正成为一门课程。例如教学“有表情的面具”(苏少儿版五年级上第9课)时,教师让孩子们运用剪纸技艺创作面具;教学“纸柱造型”(苏少儿版六年级上第18课)时,利用儿童掌握的剪纸技艺结合翻转、卷曲等方法对纸柱进行造型。现在剪纸已经融入到日常美术常态教学之中,并且将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一直“剪下去”。
五、结束语
剪纸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儿童立场,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剪纸教学中要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让儿童成为一个个“美术创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搭台,给儿童的剪纸创设空间。同时,要积极评价儿童的作品,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的剪纸艺术进行对接,使之圆融、和谐。唯其如此,儿童才能“妙剪生花”,剪纸也才能成为儿童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参考文献:
[1]程冬容.剪纸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教育,2009(04).
[2]沈卫良.剪纸教学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2011(04).
一、准确定位,亲近童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美术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历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应主动从多角度了解儿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方法,创设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儿童是靠着形象来思维的,所以教师应怀揣一颗童心,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能够让自己的课堂香气四溢。这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各式各样的椅子》的时候,若提问:“这些椅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很木然。教师可以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样启发学生:“这些椅子身上都长了些什么呀?”这下学生可来劲儿了,有的说椅子长了翅膀(扶手)和腿脚,有的说椅子长了脖子(靠背)……学生自己画椅子的时候表现欲很强,都想把椅子画得漂亮些。于是枯燥的课堂多了几许亮色。
教师应尊重孩子,争取当学生的大朋友,蹲下身子,带着未泯的童心,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交流讨论,完成手工制作。对于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师生之间产生默契。例如在教学《自行车的故事》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操场上骑一骑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构造,探讨为什么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倒下。孩子的脸蛋儿像盛开的花儿一样,甜蜜蜜的。和学生同游戏同欢乐,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敢想、敢说,其乐融融。
二、机动处理,呵护童心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一味地执行教学预案“教”教材,而应“用”好教材。教师解读美术文本时,可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思考,对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让教与学真正成为富有个性的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多元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未来建筑》时,除了站在课程的高度,考虑编者的意图,更应该考虑学生本身的儿童视角。这应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立场,避免教学烙上太多的成人思维。未来建筑是什么样儿的呢?孩子们的想象如天马行空,他们眼中的未来建筑不仅仅只是造型奇特,样子美妙,而且充满着神秘色彩:海底城市、太空建筑、冰淇淋房屋、不断长大的建筑……让人眼花缭乱。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构想。有人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是必然的。当有价值的“意外的智慧”闪现时,教师应从儿童的认知上去分析,及时捕捉,点燃孩子的“创造之火”,恰当引导,巧妙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演绎高潮迭起的美术课堂。
三、激活童趣,放飞童心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确,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兴趣是进行美术创作的原动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自我体验。“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教学中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这样才能把握制作材料的性能、使用工具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穿穿编编》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好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己揣摩、尝试,选用适合的材料,大胆地将自己设计的造型用不同的“穿编方法”表现出来。学生在尝试与合作中,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动手后的愉悦。学生穿编出的图案、造型各具特色,生动传神。
夜上海论坛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小学生天玩,教师可以牢牢抓住这个特点,“投其所好”,把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发展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把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游戏中教学,在玩中创作。如在教学《卡通卡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美羊羊、百变小樱等面具,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面具,戴上并尽情表演。当学生完成作品后,还可以让他们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参加班级化妆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