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相亲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调查报告

夜上海论坛 安全,是人类生产、生活永恒的主题,只有安全,家庭才能幸福,只有安全,企业才能创造效益,也只有安全,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给人的教训是沉痛的,给人的启迪是发人深思的,如何才能不让事故重演?中心在安全方面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学习以及《安规》的执行状况究竟如何?充分了解员工安全思想动态,对于今后如何开展安全生产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安全生产月,我中心面向全体员工开展了一次安全思想动态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0份,回收率为98%。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在安全生产方面,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员工对中心一些开展安全学习教育活动及安全生产相关条例的评价

夜上海论坛 调查显示,多数员工对中心开展反事故预案演习工作持肯定的态度,63.8%的员工认为“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有重要意义,应继续坚持进行”,28.5%的员工认为“对提高安全水平有一定作用,但开展方法应进一步改进”。

夜上海论坛 对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认可度一般,16.3%的员工认为落实情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51.6%的员工认为“总体还不错,但也存在脱节的情况”,20.8%的员工认为“基层落实不错,中心层面还不够重视”。为什么会有不少员工认为中心不够重视?在调查中,一些员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是中心层面和基层缺乏沟通所致,管理人员对实际问题了解不够深入,也就很难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在安全学习教育方面,45.2%的员工认为“班组讨论”是比较好的形式,34.5%的员工则选择了“专题讲课辅导”。在围绕安全开展的活动中,员工认同度相对较高的有安规知识竞赛(25.8%)、安全责任区活动(35.6%)和安全监督岗(26.2%)。有52.4%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各类安全学习教育”,另有20.3%的员工认为是“经验积累”。47.8%的员工认为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必须靠“学习教育,”31.8%的员工认为是“制度约束”,只有9.3%的员工认为要靠“经济处罚”。安全学习教育,一直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看出安全学习教育在被员工广泛认可,班组讨论这种形式不受时间限制,工余时间就能开展,而且形式灵活,氛围活跃,并且能联系本班组的实际来进行讨论,就事论事,因此受到员工的欢迎是常见的。

夜上海论坛 对《安规》的掌握程度方面,有42.3%的员工选择了“充分掌握,严格运用”,51.2%的员工选择“了解一部分,需要时还得查”,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影响员工认真执行《安规》要求的主要因素,39.4%的员工认为是“长官意志,违章指挥”,排在首位,另有38.6%的员工认为是“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从中可以看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一言堂”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意见总是绝对正确的,在生产指挥中对员工提出的不同意见冷淡处理。殊不知最了解本岗位安全情况的是基层操作人员,管理人员不听取群众意见,不按《安规》办事,往往就造成违章指挥,因此,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对安全工作非常有必要。另外,不良习惯正是造成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因素,这两方面都值得警惕。

夜上海论坛 二、员工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自我评价

夜上海论坛 从这方面来看,员工们的自我评价让人欣慰。在被问及如何应对因自己违章操作而造成后果时,绝大多数员工表示自己会“积极对待,立刻汇报,讲明经过”,持这种态度的员工占了91.6%,只有1%的员工表示自己会“想尽办法将责任推卸干净”。看到不安全行为时,62.4%的员工选择“果断上前,制止违章”,28.7%的员工选择“提醒一下,听不听由他。对于安全生产面临的自身压力,64.3%的员工认为“自己严格执行《安规》,没有什么压力”,只有11.6%的员工认为自己“对自身工作安全方面心里没底,压力很大”,说明员工心理素质有所增强,对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有足够的信心。

夜上海论坛 当接到半夜三点要求加班的电话时,93.2%的员工会“立刻起床,前往现场”,“找个借口,设法不去”的员工仅占1%。对于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态度,54.6%的员工认为自己“很关心,并经常总结思考,提出好的建议”,38.6%的员工认为自己“很关心,但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建议”。这方面看来,员工的敬业精神非常可喜,多数员工都在工作中都能做到随叫随到,在岗爱岗,说明中心在员工的素质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三、员工对中心在实际安全工作中起的作用的评价

对中心在抓安全生产方面的评价并不乐观,值得大家深思,在调查中,认为“上下重视,但措施还不够有力”的占37.2%,认为“抓虚的多,抓实的少”的占30.3%,持两种看法的人数大致相当。在评价自身所在单位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时,42.3%的员工认为“不错”,41.1%的员工认为“一般”。所在单位在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方面,62.2%的员工认为“贯彻落实得力,要求严格”,认为“没啥动静”的仅占3.2%,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所在单位对待事故态度方面,认为“认真对待,及时上报,做到‘四不放过’”,占据大多数,为68.7%,认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有隐瞒现象,不及时汇报”的只占7.6%和0.7%。近期,中心在安全管理方面已经狠下功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事故隐患查找整改”、“安全大讨论”、“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生产季活动”等等,但员工们认为,活动是开展了,但还不够具体,虚的东西太多,没有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真正投入,甚至对上级的指示理解不进去,活动起来只能应付一番,草草了事。一些好的活动,如“事故隐患查找整改”就很实在,不少班组都能进行认真的查找整改工作,因为这毕竟牵涉到员工自身的安全,还有不少员工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在这方面,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说明员工欢迎的是一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要求或活动。

夜上海论坛 四、员工对不安全现象的看法

调查显示,员工认为目前存在最多的不安全现象依次是:习惯性违章(54.6%)、违章操作(21.3%)、违章指挥(13.8%)和违反劳动纪律(10.3%)。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员工责任心差导致习惯性违章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那么是什么导致员工责任心差呢?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员工认为较高的工作要求与相对较低的待遇挫伤工作积极性,导致责任心较差,不是自己份内的事不愿意去管。

夜上海论坛 五、思考和建议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员工透过问卷对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在很多项的调查中,员工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都能从自身去找原因,而并非找客观原因,这本身就是员工对安全意识的一个提升。毕竟具体的安全操作都是员工们在完成,能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就能在工作更注重安全的操作。

存在问题:从问卷调

查中,不难发现中心上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是高的,对工作还是认真负责的。但从调查中发现,员工对工作中出现突发安全状况时缺乏突击处理能力,在工作中遇到安全状况时,不敢言,甚至忽略不言。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原因分析:目前员工对于自身的安全和企业安全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大家对“只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员工自身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了,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体现”这个概念还缺乏认识,导致对工作中出现的安全状况和隐患不够重视,埋下安全隐患。

夜上海论坛 整改措施:下一步的安全宣传工作中,我们将按照集团和中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监督检查和考核的力度。

1、根据单位和员工的需求,举办安全专题培训,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提升后勤员工在面对安全突发状况时,及时采取措施的能力,并对其进行考核和监督,奖罚分明,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安全工作的过程控制,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思想隐患。

夜上海论坛 2、进一步加大对中心安全工作方面的突出个人和事迹的宣传报道,让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和感染身边人,营造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的浓厚氛围。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初期将面临很大挑战。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可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学会自我管理,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学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学》等课程之后,我们通过对周围同学寝室生活、使用电脑情况现象的观察,运用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和调查方法,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寝室同学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调查目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及其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产生的极大的依赖,面对着电脑屏幕,浏览新闻,看电影、听音乐、聊QQ,一言不发、相安其事、自得其乐,仿佛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在寝室海吹狂侃,无话不说的融洽气氛已经永远定格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寝室内的沉寂和室友之间关系的渐渐疏远。我们不禁要思考:网络的普及是使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亲近了,还是日渐疏远?

本小组成员旨在运用社会学理论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对大学生上网时间,内容及形式,对寝室生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网络对大学生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的影响,并为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增进寝室同学之间交流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寝室生活氛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调查对象

夜上海论坛 考虑到调查的可操作性,课题组从我院本科生中经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取8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夜上海论坛 在实证的基础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电脑网络对大学寝室同学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调查方案及过程

本课题组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和数据,通过简单随机抽样,从我院本科生中抽取80名同学。为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质量,发放自填问卷,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问卷发放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88.75%。问卷设计包含对学生基本上网环境的调查,上网的时长、上网内容以及电脑网络对受调查者本人、室友的影响。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距离的亲疏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来测量,更多地涉及一种心理感受,因此,小组成员通过访谈的形式,以及他们对和室友的关系的亲疏程度的感受,对问卷调查所不能涉及的许多难以量化的指标作一些定性描述,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是研究者获得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

夜上海论坛 在数据统计分析阶段,运用Spass、Execl等数据分析软件,将每份问卷各项内容录入之后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形成统计表格、图形,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验证假设。

调查结果

夜上海论坛 此外,通过对你拥有电脑后,你跟同学、室友相处时间变化如何?一题的统计,42%以上的学生感觉拥有自己的电脑后,寝室的集体活动少了,大多时间用于上网,23.32%的同学感觉不变,6.8%的感觉变长。

调查结果分析

上网时间及内容

此外,通过对比第4、5题的统计结果,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的同学的人数超过了平均每天在寝室1-5小时的人数。虽然这些统计结果需要剔除一些影响因素,但是这一组数据的差距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课余生活,尤其对寝室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网络对大学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源于其以下的几个特点。首先,自主性和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其承载的信息量极大,使用者可以自主选择、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网络具有平等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上,个人身份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人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轻松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此外,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沟通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大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新闻之后的跟帖,各种网络社区、BBS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比现实生活中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通过对上网内容的统计,如图3,相当一部分同学集中在看电影、听音乐、及其他一些娱乐,浏览新闻、查找资料,以及网络交流方面,而这些也正体现了网络的便捷极大地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一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新闻资讯和各种资料、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畅通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夜上海论坛 电脑网络对寝室集体活动的影响

此外,通过对你拥有电脑后,你跟同学、室友相处时间变化如何?一题的统计,42%以上的学生感觉拥有自己的电脑后,寝室的集体活动少了,大多时间用于上网,23.32%的同学感觉不变,6.8%的感觉变长。

通过对一些同学的访谈,他们普遍感觉大一的时候,室友之间经常聊天,聊着自己的高中生活、家乡的风土民情,有的寝室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卧谈,聊着彼此津津乐道的各种话题。同时每个人在寝室的时间也很多,再加上大一时刚来,还是有些不安全的感觉,空间上大家也共同认为寝室是一个让人心理上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时间空间较多重合带来的结果就是公共活动的增多,刚到大学时4个人总是一起结伴活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一起去看电影、聚餐。在聊天、公共活动等互动中,寝室群体关系逐渐形成。这种大环境也对寝室成员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历了生活上的磨合期后,寝室成员相互熟悉,互动频率逐渐增高。

网络提供资料来源和信息沟通渠道

电脑、网络对个人生活有无影响,个人的认知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尽管70%的同学认为自己并非沉迷网络,但是另一组数据却指出遇到学习困难时,有62%的同学选择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网友询问 。

不难看到,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在学习中的选择取向。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并且愿意选择省时省力的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资源却成为了分割观点的存在。当前,同学学习中更倾向于从网上汲取观点,并将之当做自己的想法,缺乏了将观点提出并讨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即使是在寝室中进行的,也会让同学在思维和相互关系这两方面有所获益。

夜上海论坛 而正是这种求便捷的心理不禁对同学个人的思维做了隐性的限制,让每个人都更乐于去搜索而非讨论,减少了思想的交锋,为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交往受着其个人思维模式的影响。可以说,电脑网络将这一过程内化,将其固化为同学们感觉不到的一种共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电脑网络毫无疑问的影响了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通过对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或心理压抑时你会怎么办?一题统计结果可发现,仅有23%的同学会向自己的室友倾诉,寻求其帮助,而70%以上的同学则借助网络媒介来疏通自己的抑郁情结。QQ、MSN、博客等远程通讯手段,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交流空间,很多同学有心情郁闷烦躁的事情都倾向于上网倾诉解决,或者写写自己的博客发泄情绪,电脑网络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情绪低落的调节方式电脑的情感支持越来越凸显出来,寝室同学作为情绪倾诉者的地位降低了。

从数据中可知,电话联系亲友依然占据了最大的比例,32%的比例可以说并不是特别高显然,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介对于传统的电话等媒介有了一定的取代作用。不妨大胆猜测,这样通过电脑屏幕键入自己的想法,利用QQ,飞信等媒介即节省了生活费,同时也比直接在寝室中接电话道明要更保守、含蓄。就这么看来,网络也许赋予了一个同学在与家人联络方面的相对隐私,但这样又是构成了同学之间漠然的基础原因?因为不了解,所以只能选择礼貌的招呼,缺乏了一个宿舍对待同一问题的共同感,也缺乏了同学之间相互的感情交流,扩大了隐私权的范围,从而在心理上制造了无形的隔阂,导致了宿舍同学之间交流不足的状况。室友作为第一选择的只占了23%,不过若将其当做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来看,也许更好理解就像前言所提到的,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宿舍中海吹狂侃、天南地北等现象正是随网络的崛起而消失。

夜上海论坛 此外,时代的差异也造成了这一现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处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价值还是以社会性为重;而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等社会演化进程,个人对家庭的定位有着脱离不开的关联。同时再看一下通过网络与网友分享这条,虽然只占据了13%,但是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宿舍室友之间的交往。这条可以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等实名制网络社区,二是非实名制的论坛和博客。实名制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给宿舍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分明同处一室,却要选择网络留言,留下的文字取代了面对面的沟通,或者是对方失意是一个单纯的鼓励眼神。这给人以一种错觉,仿佛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敞开心扉,只有在网上才能说出真的内容。那么,这又是基于隐私保护原则还是其他原因?(在这里我们不得而知)而另外一种非实名制的论坛和博客,其作用更像是一个树洞我讲我的,反正来看的人又不认识我(或者根本没人看)。诚然这是一种发泄方式,但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回避(和日常生活相关),而这种回避显然会加重人对于舍友的不信任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壁垒。

由此可见,与宿舍同学倾诉烦恼正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它无法取代亲友语言中可感知的关切,也面对着相对私密的网络的挑战。

网络催生虚拟的社群网络

夜上海论坛 人们进入网络,除了要获得信息的满足外,人际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使用诉求。BBS、博客、网络社区的形成,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广阔的观点表达平台,并逐渐形成了以网络为媒介的虚拟社群,在这一社群有形成独特的话语符号、讨论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宿舍为单位的传统社群网络逐渐弱化。

夜上海论坛 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中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在虚拟社区里,我们只能通过网名、 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

结论及建议

第3篇

摘 要 目的:对钦州市钦南区一乡镇中学发生群体心因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病10例学生进行调查,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结果:自述恶心8人,腹痛8人,头痛4人,头晕8人,发热1人。留样食物及水样未检出任何可疑致病菌。结论:患者以自述症状为主,无阳性体征,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

关键词 群体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 心因性疾病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夜上海论坛 Shen Ping,Guo Jichang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in Guangxi,535000

夜上海论坛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Methods:10 cases who had symptoms were investigated.We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ical case.The suspicious food and the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scene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8 cases claimed that they have nausea,8 cases had abdominal pain,4 cases had headache,8 cases had dizziness,1 cases had fever.We did not found any suspected pathogens in food and water samples.Conclusion:The main symptoms of patients are readme symptoms,and there are no positive signs,so this is a group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Key words Group;Food poisoning;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Psychogenic diseases

2012年10月11日2时,钦州市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康熙岭镇卫生院报告,某中学发生一起以恶心、腹痛、头晕、头痛为特征的疑似食物中毒,经临床诊断和流行病调查,证实为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所有住院治疗的学生进行调查,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并进行现场卫生学和实验室调查。对部分住院学生抽血化验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并作心电图检查。

结 果

夜上海论坛 基本情况:某中学是一所国立全日制中学,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25人,学生907人,男507人,女400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分别为319人、321人和267人。学校有学生1个食堂,学生就餐人数最多达872。学校水源采用乡镇水厂供应的自来水,每餐向学生供应的食品都有留样,食堂还向学生供应开水。

首例患者发病经过:患者,女,13岁,初中1年级3班学生。于10月10日22:00下自修课后回宿舍,因自觉腹部闷痛,便用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送服保济丸,但10分钟后,腹痛不但未缓解,反而加重,还出现恶心、头痛、头晕的症状,疑是开水所致,并称在倒开水瓶内的开水出来饮用时,曾发现开水中有白色微小颗粒(即悬浮物),认为有人在开水中投放药粉。在她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因为同宿舍的另9名同班女同学下晚自修课后回到宿舍后也饮过同一开水瓶内的开水,于是,她问同宿舍的另9名女同学是否有不适的症状,结果大家一致回答有类似症状。之后,将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即带10名同学到康熙岭镇卫生院就诊,并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10月11日1:00,卫生院急诊科呼叫120将其中4名自觉症状稍重的学生转钦州市二医院治疗,其余较轻的6名留在卫生院观察治疗。

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强度:全校共发病10例,罹患率1.10%(10/907)。②人群分布:10例患者均为女学生,年龄13~14岁。③班级分布:全部病例分布在初中1年级3班同一宿舍女学生,占全班总人数19.61%(10/51);占宿舍总人数45.45%(10/22)。其他年级无一例发病。④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热1例(体温37.5℃),恶心8例,腹痛8例,头痛4例,头晕8例。根据饮开水至出现症状,潜伏期5~10分钟。其中症状轻度6例,中度4例。全部以自觉症状为主,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阳性体征;对4例症状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的检验未见异常。⑤就餐史及可疑食物追溯:10例患者当天无校外就餐史或自带食物共同进食史。学校食堂供应晚餐的食物有: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等。其中吃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的5例,吃米饭、肉丸、清汤的4例,吃米饭、肉丸的1例。⑥现场卫生学调查:学校食堂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15名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齐全,健康状况良好,食堂卫生硬件设施中等,餐具每餐次均按规定进行消毒,对食堂食品仓库的食品原料进行逐一检查,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均一直使用,未发现过期变质食品。食物原料等采购索证完善,并建立登记台帐。

实验室检查:经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10月10日该校晚餐留样的食物4个(米饭、肉丸、东瓜、清汤)和水样2个(末稍水1个、初中1年级3班女生303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1个)进行检查。结果4个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

讨 论

群体性癔症(癔病),又称群体性心因性疾病或群体性社会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是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多见于情感不稳定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1]。其发生均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体接触某生疏物品或药物、食用某种食物、吸入某种气体、目睹或听说某种恐惧的情景而诱发。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2]。有学者认为群体性癔症发作,其发病机制与癔症有区别,癔症是以个体性格因素占主导地位,而群体性癔症则以环境因素为主[3]。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①症状的多样性:可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肢体麻木、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慌、胸闷、抽搐、呕吐、肢体痉挛等症状;②发作的反复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症状可反复发作,如同演员表演几次的表现完全一样;③主诉与体检的矛盾性: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无病理反射;④发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语或动作、表情示意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可以诱发症状;⑤症状发作的短暂性:大多数患者发作后的持续时间较短,在数小时或2~3天消失,偶尔也有维持时间较长者。在学校发生的群体性癔症中,女生的反应率显著高于男生,尤其是7~14岁的学生[4,5]。同一年龄阶段女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低于男生,情感脆弱,敏感性较强,恐惧胆小,易受到自我或他人的暗示。

夜上海论坛 流行因素分析: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和病原学方面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这起事件是首发病例癔症发作为主因,而诱发的群体性癔症。依据如下:①患者症状相同,主要为恶心、腹痛、头痛、头晕等,但症状轻重不一,同时以主观症状为主,无阳性体征。②存在客观的诱导因素,即是首发病例饮用宿舍的开水时发现开水中有悬浮物,认为开水异常,加上同宿舍的女生心理发育欠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为这次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奠定了心理基础。据文献报道,因饮水引起的群体性癔症约2.5%[4]。③在10例可疑患者均为初1年级3班同一宿舍的女生,无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可疑食物就餐史,其他年级学生无一例发病,排除由学校食堂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④在10例中仅1例出现低热,但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对4例症状为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检验未见异常。4个晚餐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不支持由有机磷或微生物因素引起。⑤临床症状与饮水量的多少不成正比,在4例症状为中度的患者中,饮水量约100ml 2人,30ml 2人,而在症状轻度的6个患者中,饮水量约120ml 2人,100ml 1人,60ml 1人,15ml 2人。⑥症状维持时间短。在卫生院治疗的6个症状轻度的患者,于凌晨4:00已恢复正常出院,在市二医院治疗的4个症状中度的患者,也于第2天早上7:00恢复正常出院。治疗时间5~7小时。综上所述,该事件不支持食物中毒,排除水源性疾病暴发,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突发事件。

夜上海论坛 对策:群体性癔症患者通过隔离、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暗示治疗,均能痊愈,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群体性癔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性癔症的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4]。因此,学校医务人员对群体性癔症要有足够的认识:①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应采取正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恐惧,稳定情绪,配合暗示治疗。②当发生癔病集体发作时,应及时疏散患者,相对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切忌制造紧张氛围,扩大影响。③普及卫生知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轻精神压力,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④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0-263.

2 Jones TF.Mass psychogenic illness:role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ian[J].Am Fam Physician,2000,62(12):2649-2653.

3 庞天鉴,曾淑芳.集团性癔病57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14(1):3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