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河洛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河洛大鼓的发展
河洛大鼓起源于20世纪初,是以洛阳方言为载体,以说唱为表演形式的兼顾视觉与听觉的民间艺术。在表演的过程中一边说唱、一边表演,观众不仅可以得到一场视觉盛宴,而且可以收获听觉享受。可以说河洛大鼓是洛阳琴书和南阳鼓儿词的结合体,它不仅具有洛阳琴书的优雅,同时融入了南阳鼓儿词的通俗,因此,河洛大鼓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河洛大鼓表演所需的设备极其简单,舞台布置也少了现代表演中所饱含的奢华。一张桌子、一把折扇、一个钢板、一面书鼓便构成了一个简单的舞台,并不需要太多的现代化乐器伴奏,可以没有伴奏直接开始表演,也可以简单地以秦琴、三弦作为伴奏,质朴的舞台设置、简洁的伴奏、通俗易懂的说唱、熟悉而又亲切的腔调都传递着一种劳动人们的质朴,透露出洛阳人民的直爽。河洛大鼓主要通过说唱的方式讲述人们生活中的小事,也讲述古人历史,更多的且最受人们欢迎的是讲述历史发展中的那些英雄豪杰的历史传奇。不仅可以娱乐大众,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渗透美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赶上时代的步伐,逐渐摒弃了家乡方言,遗忘了此类古老的民间艺术,使得河洛大鼓跟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逐渐被世人遗忘,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河洛大鼓的文化价值
河洛大鼓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就在于河洛大鼓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诸如民族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语言学价值等,并且其传承已经受到威胁。首先,河洛大鼓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价值。河洛大鼓以说唱的形式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述,而讲述的故事大多数传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好德行。举例而言,河洛大鼓中有一个叫作《慈母经》的曲目,用生动形象的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再比如一名为《酒色财气与名利》的曲目,用质朴的语言向人们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康的人生追求。其次,河洛大鼓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所谓的民俗是指民间风俗,包括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河洛大鼓中的《朱买臣休妻》曲目,讲述的是朱买臣的妻子嫌贫爱富,强迫朱买臣休掉自己,然后再转嫁给一个比较富有的石匠的故事。故事生动形象,使人们在听表演者说唱的过程中既能够对该地区嫁娶方面的一些风俗有所了解,还能向人们传递传统嫁娶观念。又比如《兰老汉拾钱》曲目,这个尤为简短的故事包含了当地关于丧礼的一些风俗习惯。由上述例子可以得知,河洛大鼓的民俗价值不可小觑。除此之外,河洛大鼓还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价值。河洛大鼓说唱时以洛阳方言为主要载体,而洛阳方言中的诸多词汇存在着古音的痕迹,腔调与众不同,语法也不同于现在的普通话。因此,河洛大鼓一方面使听众在欣赏该艺术时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洛阳民俗的质朴,另一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二、河洛大鼓的生存现状
河洛大鼓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该时期较为有名的河洛大鼓大师,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有些表演者只要上台,无需多讲便能使现场观众欢呼雀跃。当时由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落后、经济欠发达,河洛大鼓是人们少有的娱乐方式之一,所以受到追捧,还有些地区办丧事或者喜事都请大师来进行河洛大鼓的表演。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趋于多样化,人们被眼花缭乱的各种表演所吸引,逐渐开始追求奢华的表演,从目前河洛大鼓的发展来看,其生存环境令人担忧。河洛大鼓的发展和传承之所以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原因大体涉及三方面:其一,缺乏优秀的领军人物;其二,缺乏优秀的传承人选;其三,缺乏变化和创新。河洛大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到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当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说唱表演者,如今这些表演者大多已经年迈,无法再继续登台表演。而近年来,学习河洛大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数量无法保障,人员的表演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河洛大鼓缺乏优秀的继承人。河洛大鼓是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不仅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记录了河南洛阳的一些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河洛大鼓以洛阳方言为载体,以生动形象的故事为讲述内容,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听众倍感亲切,这是河洛大鼓受到人们喜爱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娱乐方式单一,部分人因单纯的喜欢而选择学习河洛大鼓的表演,部分人因河洛大鼓表演可为其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而参与学习。现如今,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喜欢这种传统艺术的人越来越少。河洛大鼓简单的道具和单一的表演方式决定了要想切实学好河洛大鼓,务必要靠勤奋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而有天分又肯努力学习河洛大鼓的年轻人则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在当今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岗位可供年轻人选择,这些岗位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比靠表演河洛大鼓带来的经济效益多得多,种种原因导致学习河洛大鼓的人逐渐减少,而现在能够欣赏河洛大鼓这门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使得河洛大鼓的表演者缺乏表演机会,无法获得丰富的表演经验,这些因素造成的结果就是河洛大鼓缺少优秀的继承人,使这门艺术濒临失传。河洛大鼓缺乏变化和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不被社会淘汰,人们只能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河洛大鼓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娱乐诉求,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无法使其喜欢上这门艺术。如果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促使他们去了解河洛大鼓进而喜欢上河洛大鼓,就必须改变河洛大鼓的传统表演模式与表演内容,使其蕴含现代气息,实现河洛大鼓的传承与发扬。
三、河洛大鼓的保护和发展
首先,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政府是进行河洛大鼓艺术保护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中流砥柱,在河洛大鼓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政府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因此,可以利用政府这一特性,制定一些针对河洛大鼓这门民间艺术保护、发展和继承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得对河洛大鼓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提升自愿保护的层面,而是提升到法律的层面,对河洛大鼓艺术实施强制性保护。现如今媒体行业迅速发展,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对河洛大鼓予以宣传,使人们逐渐了解这门艺术。还可以通过组织诸如河洛大鼓的历史发展、河洛大鼓的文化内涵等有奖竞猜活动,举行大型免费表演的形式,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关于河洛大鼓这门艺术的知识。另外,政府需要加大对河洛大鼓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河洛大鼓大型表演竞赛,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河洛大鼓,又可以为新一代河洛大鼓传承人提供表演机会,使他们积累更多表演经验,为传承人的培养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来奖励那些在河洛大鼓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政府对河洛大鼓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以此提高大众对河洛大鼓艺术的保护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河洛大鼓艺术的传承及发展事业。
中国移动拥有全球最多的移动电话用户,网络规模极其庞大,过去主要发展GSM,当前重点是TD,其间也会有一些补充性无线技术,三五年之后可能是LTE,未来甚至是我们现在未知的技术。无线技术作为一种接入手段,总是在推陈出新,但无论引入什么无线技术,网络整体架构向全IP融合架构演进的方向不会改变。从现在入手,搭建一种顺应潮流、适应未来的网络架构,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身处3G时代,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网络IP化后多业务融合带给电信网的积极影响。IP化在降低电信运营商成本的同时,也将大大增加他们的选择性。现在IP化的网络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几乎所有被市场认可的应用,都可以用IP接入来实现,显然IP化是网络演进的终极方向。融合后的多业务网络便于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并降低综合造价。传统的电信网采用分层次接入、分层次管理的设计思路,一次通信的发起到建立连接,需要穿过许多层次,网络显得很“厚”。实现网络融合后,终端与应用之间的距离明显缩小,网络需要维护的环节大大减少,通信服务的质量更便于控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IP融合业务网络从投资和收益两端都有突出的贡献: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便于推出创新性业务。长期以来,中国移动一直致力于产业链建设,从移动梦网、手机定制乃至今天的上网本,都非常重视合作伙伴的利益,也乐于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探讨、共享先进的理念。作为领先的互联网设备提供商,思科与中国移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往合作主要集中在数据产品特别是IP产品层面,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以及网络安全产品等。3G时代来临,网络IP化日益深入,从整个网络架构体系演进的角度出发,IP产品几乎可以应用到中国移动任何一个网络单元中。思科对IP技术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与中国移动的合作空间非常大。例如,移动核心网引入软交换技术后,需要一个巨大的承载平台;实现全业务解决方案,需要无线侧的传输和接入IP化,等等。
在3G网络建设中,基站之间的承载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由于它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因此IP化的进程会比较快。从某种意义上说,TD网络建设,可以引申为一个庞大的IP接入网建设。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从原来传输网的角度去演进,实现基站的接入能力,如PTN;二是直接采用IP接入方式,就是所谓的IPRAN。从技术角度看,PTN更多在第二层上实现IP化,而IPRAN则在提供二层传送功能的同时,还提供三层功能。IPRAN的最大优势在于,众多基于IP的应用可以直接承载,而不需要再叠加三层网络。这样一来,“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变成了支持多业务应用的直接接入。现在电信业已经步入全业务时代,应用的种类越来越多,而且普遍基于IP技术,因此需要“更加彻底的IP化”。不少人片面地将IP化理解为只是提供以太网接口和分组传送功能。试想,LTE和企业L3VPN等诸多应用需要网络提供三层及更高层的功能,随着应用的增加,需要在二层网络之上再叠加三层网络,并考虑在多层叠加网络间协同部署;网络中层级复杂,不仅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还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IP化后的全业务融合网络包含IP化与网络融合两个平行的方向,需要运营商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夜上海论坛 全业务运营时代的来临,也赋予中国移动这样的传统移动运营商新机遇,尤其是在互联网中的IDC领域。尽管这一市场存在竞争,但中国移动拥有众多服务提供商合作伙伴,在移动互联网的多个领域都很活跃,其业务常常出现爆炸式增长,由这些合作伙伴自身建设数据中心既不好规划也缺乏规模性。中国移动正在着力推广的IDC业务,为这些下游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联网设备托管平台,可以让合作伙伴将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发展,这同时也给中国移动的业务拓展以及与思科的深度合作带来了新空间。
夜上海论坛 一、网络文化的简要概述
(一)网络文化内涵
所谓网络文化,主要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在虚拟的空间中实现信息传递,如传播和猎取等,进而达到文化信息交流的目的。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关键部分,能够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共同进行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还能成为高校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的方式,网络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网络文化特征
首先网络文化主要借助电子的高科技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的丰富多样性和广泛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它不受任何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空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再次是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空间上,由于网络空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网络文化就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得到广泛传播。最后是网络文化的交互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文化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夜上海论坛 二、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关系
由于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关键组成体,一旦形成网络文化,它不仅是一种挑战,还是学习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机遇。而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文化,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文化能够为网络文化提供补充和引导,而网络文化能够为图书馆文化提供更加广泛的阅读空间。所以,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是缺一不可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之间的融合补充,推动了高校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三、如何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互融互补
夜上海论坛 (一)充分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
夜上海论坛 通常情况下,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性,能够和图书馆文化协作发展。所以,要充分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就要先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中的精华,为图书馆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然后要充分发展网络文化的有利之处,建立相应的图书馆文化数据库,从而将图书馆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传播并发扬光大,实现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良性互动。最后要时刻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从而使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夜上海论坛 (二)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缺一不可
不少人会片面的认为,互联网的搜索和导引能够直接代替图书馆的各项功能。然而,事实上,网络文化始终替代不了图书馆文化,这主要因为网络文化仅仅是一种网络工具,而图书馆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占有主导作用。所以,网络文化的兴起能够直接促使图书馆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实现世界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使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交融互补成为热点。
夜上海论坛 (三)不断建设优秀的网络文化
夜上海论坛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十分复杂性,且发展不平衡,甚至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产生诸多冲击和挑战。另外,网络上常常出现不少盗版信息或者虚假信息等,使得网络文化的健康性受到诸多威胁,对此,人们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从而使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由于国内外图书馆相继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站,使得图书馆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强化对网络空间信息资源的管理,满足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优秀的信息文化资源,从而将不良文化剔除在萌芽状态,甚至用先进的优秀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不断建立起优秀的网络文化,推动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发展。
夜上海论坛 四、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互融互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