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资料文库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

中医文化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医文化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医文化教育

中医人文精神传承教育探讨

夜上海论坛摘要】在现代医学教育新常态下迫切需要构建当代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系。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时代意义、传承中医人文精神的教育方案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更好地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医德人文理念的精华,发挥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价值。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中医;人文精神;传承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发生变化,医学教育本身的系统构成也在发生变化,新时期迫切需要构建当代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医德医风建设。如何汲取中医人文精神的精华,重新认识中医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赋予中医人文精神以新的内涵和具体的教育模式,是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1]。

1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

夜上海论坛 近30年来,我国通过海外合作办学、医疗、科研、文化交流等途径,已使中医药及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的人文理念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文化国际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得主围绕“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会议提出要建立和谐世界,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世界文化[3]。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涉及到医疗卫生领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医德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医德文化引导和规范医德建设[4]。在我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实践上却缺乏有效的行动,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比,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覆盖面上都远远落后。如今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的状态下,传统中医人文理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医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并逐渐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中医药的人文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5]。例如,在中医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及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在中国传统医德人文理念里医德和医术是融为一体的,在医疗实践中强调“仁”的人文关怀理念,“医者仁心”是中国传统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德对人的关爱有利于突破现代医学纯技术主义的框架,构建起新的人文医疗理念。

夜上海论坛 2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的时代意义

在现代科技文明下,西医的医疗模式似乎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多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概念及科学模式进行教学。医学专业往往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使命,将现代医学教育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医德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领医德文化建设。传统中医的人文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华,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发展。中医历来推崇“医者仁术”“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的道德思想。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传承中医人文精神就是传承古圣先贤的高尚品质。教师在对医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医的人文理念,使医学生熟悉中医的文化渊源、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道德精神,进而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发扬“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文精神,使其通过对传统中医医德的继承,在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突出中医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通过专业知识教学与中医人文理念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医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医人文精神教育的融合,形成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以技育人、以德养人、以文化人的新时期特色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传统,着眼未来,打造“杏林”文化特色,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理念,使医学生能够适应新常态下的国情、社情和生存发展状况,有效解决当代医学生因缺乏传统文化教育而出现人格养成方面的问题,加强对现代医学生人格精神的重塑,为社会培养出意志品质坚定、人文素质优秀、人格健全完善,并能在医疗工作中发挥传统中医人文精神的新型人才。

3传承中医人文精神的教育方案

继续阅读

文化教育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一、中医药留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夜上海论坛 1.1中医文化理解障碍,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夜上海论坛 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陌生,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根据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授课教师反映,来自东南亚如新加坡的留学生对中医文化的理解情况尚可,而来自非洲、欧美的留学生则完全是不知所云。同时,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5%的留学生在通过汉语语言关后,面临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习,仍然苦不堪言,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死记硬背,难以领悟精髓。究其原因,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例如,给留学生授课时如果未讲清一些理论来源的历史背景,留学生就会感到很迷惑。如气的概念,留学生对气究竟是什么东西总感到不理解,若讲清气的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归纳总结,他们的理解状况就能好一些。因此,对于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医文化内涵,是留学生解读中医药学的有效途径,是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必要前提。要学好中医药就必须夯实文化基础。

夜上海论坛 1.2留学生中医思维缺失,临床实践技能不扎实

夜上海论坛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模式。西医理论大多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强调精密的数据,而中医理论更注重宏观整体的把握,具有重神轻形、重合轻分、重悟轻测等特征,集中表现为直观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直觉体悟。留学生长期处于重视分析还原思维的文化环境中,习惯逻辑思维模式,擅长精确描绘和严密推理,对于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整体把握缺乏想象的空间。因此,知识结构的反差和思维模式的冲突在留学生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中难免发生碰撞,导致留学生中医理解上的偏差,临床实践技能功底不扎实。

夜上海论坛 1.3中医文化底蕴匮乏,留学生职业认同感下降

国外对中医的接受程度不同,受多元价值体系的冲击,以及中医药社会职位供需短缺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2008至2011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留学生中,有37%的留学生毕业归国后放弃从医。另外,少数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就由于兴趣丧失、学业困扰、职业定位转变、中医认同感下降、环境不适应等多方面因素而主动退学。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复杂,但不排除留学生中医文化底蕴的因素。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哲学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共同孕育了中医文化,它是集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但对于留学生来讲,面对古老而陌生的语言、知识、文化、思维模式等,他们常常陷入迷茫。面对同一事物或病症,中医理论和他们常识性的西医认识相互碰撞,不免令留学生质疑中医的科学性,而怀疑的心理会使留学生失去对中医的兴趣,思想的不稳固又使其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下降。

二、中医文化教育是中医药留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石

继续阅读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教学探究(3篇)

第一篇: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成为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在从事旅游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科学掌握语言形式的重要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以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为讨论对象,对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高职;旅游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根据可靠数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跻身世界四大旅游客源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目前,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大批旅游专业毕业人员在旅游业中从事相关工作,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来到中国进行旅游,国内旅游业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以培养旅游专业高端英语人才为目标,重视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承担旅游专业英语人才培养的艰巨责任,为中国旅游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1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夜上海论坛 在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是旅游管理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旅游英语教学及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在旅游业从业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的旅游专业人才。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仍然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继续阅读

中药学传统文化教学

夜上海论坛摘要:传统文化进课堂对药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将先进人物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生能更加全面的去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中经久不衰的思想与精髓,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中药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是现在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潮流冲击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民众对中医中药的信心和认识比较欠缺。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学》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鉴定学》作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西化”、“废医存药”、“废除中医”等思潮抬头的情况下,做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与广大杏林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任何一名大学生,尤其是中医药学专业大学生,认识世界需要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中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备的素质,专业技能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培养起来,但是学生素养中的诚信、负责、协作、包容、耐挫等素质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1]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从中药学发展史上进行渗透中药发展历史悠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药食同源”,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已经开始在寻找药物。比如山药的历史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弱国军队人马所剩无几,只好逃进了一座大山。强国部队攻到山下将这座山团团包围,坐等弱国投降。弱国人马被困山中近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非但没有饿死,反而兵强马壮,为什么呢?原来山中处处生长着一种草,夏天开白花或淡绿色花,地下的根茎似圆柱状或棒状。士兵们以它充饥,而马则吃树叶和这种草的藤与叶子。弱国人马在山中休整了近一年时间,重整旗鼓,趁强国不备时,黑夜杀下山去,大获全胜。为了感谢并能记住这种草,人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山遇”,即在山里正缺粮的时候遇到了它。“山遇”就这样逐渐被人们作为食物而用。后来人们发现,它不仅能充饥,而且还有健脾胃、补肺肾的药用功效,吃了它还可以治疗脾虚消渴等病,于是就将“山遇”更名为山药了。这样的故事对于中药而言,生动,又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主要功能及作用。

(二)从重要历史人物身上挖掘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有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并且在中医药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从中列举一些人物,如孙思邈、徐大椿、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物的事迹,从这些人物自身的医者仁心、医者仁术的优良品德,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李时珍身背药囊、手持药锄、踏遍山野、嚼得草根的清瘦老神医的形象。历时三十年,多次修改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为了什么?为了名?当时他已是名医;为了利,行医过程中没收或者少收很多穷苦老百姓的医药钱。他心系苍生,造福一方百姓。真正体会著名医学家、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的内涵。[2]孙思邈少时体弱多病,为看病几乎耗尽家产。于是他就立志学医,要为百姓救死扶伤,使百姓摆脱病魔的折磨。他不仅吸取和运用了张仲景、华佗等几十位名医的名方,还搜集、整理了来自民间、名士、各族、各宗教界及外国传人的药方,最终著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得到广泛赞许,取得成功。医药专业的最终目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的痛苦,因此,古人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随时随地贯彻孙思邈先生《大医精诚》的准则,同时也要思考我们从事医药行业的目的是什么,当物质利益达到某种程度之后,我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指向他人,归于奉献。

继续阅读

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推广调查研究

1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现状调查

在调查对象中,4.8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62.97%的学生认为自己还算了解,27.9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很了解,4.29%的学生认为非常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是否受高中文理分科影响方面,12.69%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相对较多,24.63%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对传统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而27.61%的学生认为理科教学中也渗透着传统文化,35.07%的学生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知晓与个人喜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对于谈到传统文化首先联想到的内容,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作品和儒家思想居前三名,分别为27.61%、23.36%和21.10%,而传统美食和传统建筑仅占8.83%和19.10%。21.92%的学生对手工艺类型的传统文化较感兴趣,38.32%的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较感兴趣,25.54%的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戏剧、诗歌、小说等较感兴趣,14.22%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的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11.43%的学生通过教材,34.64%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19.82%的学生通过老师,21.34%的学生通过父母长辈,11.70%的学生通过朋友,还有1.07%学生通过展览等。被调查者中,有12.12%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37.61%的学生完整读过两部,10.16%的学生完整读过三部,9.62%的学生完整读过四部,还有30.49%的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一部,仅有所涉猎。此外,25.27%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6.22%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32.57%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5.94%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落后和封建。

2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当问及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时,39.00%的学生认为在义务教育及中学教育中已经缺失,过度重视升学考试;28.35%学生认为是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9.10%的学生认为义务教育教材编排不合理;8.3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还有15.16%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当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时,14.3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他文化无法与其相媲美;76.41%的学生认为各国文化均有优势,可相互借鉴;4.79%的学生认为外国文化更加优秀。17.10%的学生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4.53%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7.00%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9.10%学生认为日常生活离不开。对于当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的现象,10.38%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35.3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纠正;29.29%的学生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力;25.03%的学生认为这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对于高考降低英语考试比例的说法,20.50%的学生表示十分赞成,43.88%的学生表示反对,29.73%的学生无所谓,5.89%的学生表示愿意服从政策安排。对于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与学位挂钩的现象,19.54%的学生表示赞成,36.81%的学生表示反对,29.7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86%的学生表示服从学习安排。当问及可以选择语言考试种类,27.72%的学生选择了英语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21.23%的学生选择了日语,32.46%的学生选择了医古文,18.5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当问到更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还是圣诞、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活动时,65.68%的学生倾向于传统节日,34.32%更倾向于西方节日。当问及对“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说法的看法时,4.2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5.8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受冷落;19.15%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可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70.74%的学生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庆祝西方的节日进行娱乐、宣泄情绪,其实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

4高校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情况

夜上海论坛 52.11%的学生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开展了四届传统文化节;40.71%的学生知道有传统文化节,但不知道已经开展了几届;还有7.18%的学生不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传统文化节。被调查的学生中,29.2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节中的经典诵读活动,24.39%的学生参加了汉字听写大赛,17.69%的学生参加了相关社团体验感悟活动,10.37%的学生参加了誊写大赛,13.5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状元榜知识竞赛活动,还有4.71%的学生未参加任何活动。当问及本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时,15.99%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58.9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9.52%的学生感到收效甚微,5.57%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8.00%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经常讲解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74.09%的学生表示只有个别科目教师讲解,12.23%的学生表示教师很少讲解,5.68%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讲解。当问及所在的大学进行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时,17.46%的学生表示接受所在大学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31.26%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各类活动,39.93%的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还有11.35%的学生认为所在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对于是否希望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7.31%的学生表示不希望,理由是担心增加课业负担;20.91%的学生希望开展一些校内外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67.07%的学生希望所在大学能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书法选修课、国画选修课等;还有4.7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不同的体验活动以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当问及中医药院校是否应该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57.4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19.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3.92%的学生无所谓,还有8.35%的学生表示服从学校安排。在对30名相关课程和辅导员教师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十分必要,10%的教师认为服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对于所在的学校是否专门开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49.1%的学生肯定开设了相关课程,而50.9%的学生否认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于现行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份量方面,5%的学生认为过多,不能完全接受;28.35%的学生认为尚可,基本能够理解;32.85%的学生认为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还有33.8%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当问及哪些课程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21.16%的学生认为是语文科目,26.67%的学生认为是哲学科目,7.2%的学生认为是外语科目,20.85%的学生认为是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24.12%的学生认为是历史科目。8.29%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效果最佳,29.34%学生认为实践课程效果较佳,28.4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效果较佳,22.2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较佳,11.68%的学生认为相关竞赛活动效果较佳。对于何时应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17.71%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幼儿园开始,25.28%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小学开始,7.93%的学生认为从初中开始,5.54%的学生认为应大学开始,23.24%的学生认为应当从研究生开始,10.2%的学生认为应当贯穿教育全过程,还有10.10%的学生认为应凭个人兴趣爱好自学,无需纳入教育体系。当问及中国是否应该加强外国人士申请在中国求学或工作,对其中文语言等级考试要求,类似中国人出国考托福、GRE和雅思考试,53.1%的学生赞成,24.9%反对,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继续阅读

小议古代医学教育兴盛的重要因素

夜上海论坛1经济因素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北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频繁,规模与种类也更多更细,社会上各种职业之间原本难以逾越的界限有所打破,士、农、工、商四民之间的职业转变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一些医官主动开设自家药店招揽生意,一些平民文士也凭借知医这一技之长赚取些许收入,医学市场相当繁荣。在时人张择端的反映宋代经济文化状况的画作《清明上河图》中,作者描绘了至少三家中医药店铺,分别是“赵太丞家”“刘家药店”“杨家诊所”。在拥挤的街道中出现密度如此之高的药铺和诊所,正是当时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宋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医学教育的普及和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文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世医、师传、自学、上官方医学校等不同的方式接受医学教育,以此加入商品经济的浪潮中,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赚取满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本,还可以借此实现他们“格物致知”的治学目的和“济世救人”的人生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行为还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因此,文人对医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医学教育也日益兴盛起来,宋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出一专多能的整体特征。

夜上海论坛 2科技因素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大量的科学发明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辉煌呈现都集中于此。李约瑟在其著作中指出:“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运用的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的科学方面都是如此”[2]。政府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进行奖励和积极推广,在众多的科技发明和运用中,天文学、数学、化学中的某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教育的发展,铜器制造业和活字印刷业等手工业的繁荣为中医教学辅助手段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炼铜工艺水平的提高,为铜的冶炼提供了高效方法,而铜器的加工又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精良的针具和针灸铜人,使得针灸传承的工具和方法得以改善,对中医针灸学的兴盛发展和学习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化传播包括医学知识的普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个门类的书籍大量出现,如个人专著、医药方剂、笔记杂谈等内容无所不包,并且价格低廉。这样,普通百姓和贫困的读书人也有机会买到书籍。宋代的造纸业、印刷业、制墨业的繁荣发展不仅为书籍出版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还使得校订、梳理、注释、整理古医籍的工作蓬勃展开,大量的医籍得以印刷发行,为中医教育的发展扫除了技术障碍。医书被广泛传播于民间,扩大了民众接触和学习医学的机会,有利于医学教育的普及。

3文化因素理学兴起于北宋初期,它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北宋时期,随着佛教理论的日趋衰落,产生了日益广泛的新儒学运动,在新儒学运动中又融合了佛教的某些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潮,即理学。南宋的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为一体,统一了当时的文化思想。理学也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长达数百年,支配着宋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理学家们在传播理学思想的同时,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文化教育创造了健康的氛围,带来了有益的实践活动。宋学家重视自然科学,关心生活实践,提出许多救治社会的方法和学说,其中就涉及到医学。理学家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盖血气周流亡所鬲阂,虽一发肤之末,无不切诸心,关节脉理一不通焉,四支之大且若无与于我者也”。他们认同了“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的说法,认为这个观点与“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的儒家观点相近。因此“医家言四体不仁最能体仁之名也”。这无疑是对医学的高度赞扬。医学的社会功能在宋代的凸显,使得很多文人主动接触和传播医学,如刘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巫易业,俗通变”;罗适“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药,因以药施,人多愈。遂以方书召医参校方书,刻石以救迷俗。”朱熹也曾带病与王汉、方士繇一起细致观摩医书,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吩咐王、方二人雠正刊补,并为书题跋并推介。这些理学家的言论和行为深刻影响着宋代文人的思想,他们主动接触医学,通过编著医书来推广医学知识,发展医药事业。

4继承创新因素两宋时期的医学教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宋代继承了隋唐的太医署医学教育制度,并且更完善了医学教育机构和医学考试制度,创设了不同职能的医政机构,广授医官,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还专门设立了翰林医官局管理医政,逐渐使太医局的医学教育职能明确化;同时,宋代不断改革医学教育,在宋朝的几次“兴学”过程中,医学教育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也与兴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北宋嘉佑二年,政府设立了校正医书局,这一机构通过儒臣和医者系统地整理校正了一批医学典籍刊印并颁行于天下,普及了医书文本,扩大了医书的流传范围和影响。一般的文人和医者都能研习经典医籍,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有所依据。可以说,金元时期的医学门派的出现就是受到宋代医学教育形式变化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宋代医学的发展和辉煌成就,离不开医学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宋代医学教育的兴盛,又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可以说,宋代医学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越条件。伴随着医学的发展,宋代的医学教育进入到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特别是政府对医学及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整个社会对医学的关注都与前代大不相同,这对后世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制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周蓉薛芳芸李俊连杨继红冯丽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基础部

继续阅读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论文

夜上海论坛一、重视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夜上海论坛 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医学教育会议提出“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得到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重视并制定专门政策,鼓励其他学科支持中医学科的发展”。并要求中医药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要保证开设“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比例应当适合中医学科的发展、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卫生保健需求。”善待、关爱、敬畏生命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则是为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人本医疗”应该成为医务工作者技术实践、职业活动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因其不仅能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关心、尊重患者,使得患者就诊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增强,并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从而为提高医疗效果奠定基础。所以,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的教育是现代中医药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到的七种核心能力中,四项皆与人文素质相关,足见哲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生救死扶伤只是基本,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拥有的权利、患者对死亡采取的态度及患者活着的尊严等问题更为重要,这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所以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疾病知识、诊疗技术,还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以此能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思想、情感等。医学教育中,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是基础,培养人文素质与健全人格是升华,通过这两个“培养”才能促进人格健全、知识广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成长。

3.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俨然成为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学模式一去不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即要求医生诊断与治疗应建立在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从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综合观察分析健康人群、病人和疾病,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社会化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学模式,将“病”和“人”割裂开来,更侧重于人的生物属性,轻视患者的客观感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及关怀都没有体现出来。医学科学融入更多人文科学与心理学,使得其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补充,是医学社会化的体现。教导、培养未来的医生不仅要重视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还要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不仅要重视患者个体,还要重视人类健康和社会利益,应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医师道德的重要标准,这是现代医学必须遵循的发展趋势。

二、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夜上海论坛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普通的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同,重点是习惯性与持续性教育,学生自己感悟和领会将是教育的重点,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理解为只是在医学课程表里增加几门人文课程。因此学校可以把传授实践技能和科学知识与传递人类伦理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掌握医学知识的医护人员,从而达到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人文精神完善的目的。

夜上海论坛 1.加强医学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的融合在国外,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践中,将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在医学教育中,其基本医学课程包括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三部分,其中心理学、社会医学、社会学理论、伦理学、医学法律学、行为医学等被列为学校医学学科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我国中医药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原有课程的结构,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并且加强医学史、心理学、医学与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面向未来,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夜上海论坛 2.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教学的融合德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保证,而“两课”教学则是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干道。在人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世界中,德育“两课”无法涵盖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化遗产,所以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提供读书目录、课程选修、举办人文讲座、电视和网络等形式,加大学生的知性训练,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质。因此,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两课”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继续阅读

儿科护理教学改革研讨

夜上海论坛一、教材的创新与特色,使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有机结合

我校使用的《儿科护理学》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王雁主编的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为目标,突出实用性与理论知识“够用”的特点,教材内容既包含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又与护理临床实际密切配合;把“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在对患儿实施护理的同时,对其健康史、发病机制和身体状况能够正确认识,并适当介绍本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进展。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该教材突出了婴儿抚触、中药外敷、推拿按摩、拔罐等中医特色护理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实现了中西医护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特色,填补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实用护理教材的空白,使中西医护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全面的护理理念与思路。该教材一经使用,反响强烈,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病案讨论、角色扮演、PBL、学生讲课、课间见习、教学实习、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媒体配合使用,如PowerPoint、CAI课件、VCD、录像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模拟医院、教学基地、网络平台建立课堂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巩固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以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的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护理文化内涵的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始终坚持“用爱心领航,用责任护航”,并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是生存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赢得生存竞争;二是文化教育,其目的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意义。护理教育显然属于后者。因此,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应该偏重人文知识传播和人文精神养成,而不仅以人文学术的专深为目标。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者真正树立育人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实行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