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青少年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夜上海论坛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1靖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文成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青龙帮”等。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夜上海论坛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_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夜上海论坛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拿大日益重视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相关机构从课程改革、师资支持、项目发起、推进与评估等方面多措并举,形成了其独特的实施路径。加拿大财经素养教育具有课程的多样性、教育功能的延伸性、组织合作的全方位性、教育的可持续性等特点。我国应加大对财经素养教育的政策引导,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进一步促进各相关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以科研机构为源、金融机构为辅、学校为主的财经素养教育模式。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加拿大;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中小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公民财经素养对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已经逐渐成为各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而我国财经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零花钱越来越多,挥霍浪费现象日益普遍,更加凸显出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继英美等国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之后,加拿大也积极致力于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2015年,加拿大7个省首次参加了PISA财经素养测试[1],测试结果表明,加拿大学生财经素养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较高水平①。本文借鉴加拿大中小学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正在开展的财经素养教育实践带来一定启发。
一、实施背景及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拿大政府日益重视财经素养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大范围调查与公众咨询的基础上,对经济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2001年创建了国家金融消费者署(FinancialConsumerAgencyofCanada,FCAC),以培养具有财经知识与决策能力的消费者。至今,FCAC已经举办了五次全国财经素养会议。其中,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并从对全体消费者进行财经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分化出来,其实施背景与教育目标具有独特意义。
夜上海论坛 (一)实施背景加拿大实施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一个背景是该国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现状堪忧。一方面,青少年面临的金融环境日趋复杂:青少年普遍拥有比以往更多的零花钱,且初次接触金钱的年龄越来越小,可供选择的财经产品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正确的财经知识和技能,这些财经产品可能会给青少年引来难以偿还的债务;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日益“无现金”的社会,使用信用卡、借记卡进行在线交易等财务活动越来越常见,需要进行的财务决策日益复杂,在财务决策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在增大;同时,很多人在高中毕业时就面临是否申请高等教育贷款等重要财务决策[2]。另一方面,青少年所具备的财经知识与技能有限,难以应对日常的财经需要,更难以适应当前复杂的金融环境。2009年,投资者教育基金委托加拿大调研机构“青年图解”(Youthography)进行的调查发现,5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财经知识水平较低,认为学校应该向他们提供更多有关金钱管理与个人财务的信息;只有28%的学生认为他们了解金钱,且能够进行明智的消费决策;仅有38%的学生认为他们已经为毕业后管理自身钱财做好了准备。加拿大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是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财经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的。2011年,在FCAC举办的第三次全国会议上,财经素养工作组提出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全国的学校课程体系,并认为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升加拿大年轻一代财经素养的最有效方式[3]。2010年,安大略省财经素养工作组对该省进行的大规模调研发现,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商业机构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都认为财经素养是一项基本的终身技能,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有助于学生在当前乃至一生中做出合理的财务决策,并都支持增加该省课程中的财经素养内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每个学生获得连续的、与年龄相符的财经知识和技能。此外,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入现有的必修课程,也将有助于学生发展与财务决策相关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基于国内青少年财经素养落后于财经需求的现状,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呼吁,加拿大教育和财政部门日益重视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
夜上海论坛 (二)目标加拿大实行教育分权制,国家层面没有明确、统一的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目标。因此,笔者以安大略省为例分析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获得特定的财经知识,比如有关储蓄、消费、借款、投资等领域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将财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比如与财务问题有关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决策能力等;第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财经观念与理解力,比如有关财务问题的批判性思维等,其中包括三个层次的理解力,一是提高学生对与自身相关的复杂财经问题的理解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对全球经济形势对当地以及全球影响的理解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做财经决策将会带来的社会与环境影响及其伦理内涵的理解能力。[4]
二、实施举措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几个方面对青少年科学教育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虽是综合性的,但科学教师大多数都是主课(语文、数学)教师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综合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小学科学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视,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亟待更新。首先,要更新我国科学课程中的不足:科学课程过分注重学科的逻辑性,忽视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我国科学课程带有精英主义的性质,不利于科学的普及,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提要:当今,中关两国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都既重视面向全体,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的理念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理念
夜上海论坛 当今,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K-12)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atndads,NSES)。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认识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川1994年,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与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
随着全球科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原来的《自然》课程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我国新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不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还是中学科学教育目标,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也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从新科学目标上看,我国与美国差距不大,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科学教育的理念上:
夜上海论坛 1.课程的综合性
在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早就是综合性的。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学课程的数量,而是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的概念变得更加统一”。这是当今科学技术的整合性对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以我国当前的中学理科为例,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完整统一的客观世界;从价值观上看,分科课程实际上只是为少数未来科学精英准备的,不能一味地为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因而,课程的综合化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虽是综合性的,但科学教师大多数都是主课(语文、数学)教师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综合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小学科学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视。
2.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㈠舞蹈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夜上海论坛 舞蹈艺术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载体,沟通着身体与灵魂,感情与智慧之间的联系。它既体现着人性的本质,又连接着人类的世代传承。它不仅使人得以充实和完美,而且催人奋进和创新。它能够培养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并依次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与此同时,它还能够强化青少年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使他们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在广大青少年中组织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活动,一方面能够使他们理解人类历史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运用非语言的方式交流思想感情,同时,学习借鉴以艺术的方式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对于青少年个体来说,无论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协调发展,还是满足人对美的高层次感知和鉴赏追求,通过舞蹈艺术教育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而对于青少年的群体来说,由于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传达着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情感,因此,其教育活动能够以美的载体传播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信息,表达学生对于真、善、美的共同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和完善。
㈡舞蹈艺术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夜上海论坛 舞蹈艺术的美是由各种因素综合构建而成的。对于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审美为核心,启发青少年学生调动各自的审美经验,积极投身审美体验,深入进行审美感知,勇于进行审美创造、展现,在对美的体验、探求、创造、构建中,不断提高他们感知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正如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所说:“艺术洗尽世俗生活蒙在灵魂上的烟尘。”艺术作品的生命,往往取决于揭示了多少人间真情。舞蹈艺术教育通常大多以某一舞蹈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激发受教者即青少年的审美情感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从上面我们已经了解舞蹈艺术教育在对青少年教育中具有极其广泛的教育功能和十分明显的效应性。它是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的综合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通过接受舞蹈艺术教育,能够陶冶其性情,进化其心灵,提升其真、善、美的精神境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美的追求,从一个角度和一个方面实现美育的教育目的。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在自由欣赏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定起为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毕生精力的决心。通过舞蹈艺术的体验,青少年能够了解到艺术创造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发展他们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爱美知心人皆有之”,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的心理和创造美的天性。而舞蹈艺术正是通过典型化、概括化的人体动作语言。表现着人类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对于青少年借助舞蹈艺术能够获得健康、活泼、向上的旺盛生命力;并且可以看到充实、高雅、丰富的人生。正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生不息的舞蹈艺术活动,启迪着人类,启迪着我们青少年对于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激励着人类不断焕发出超越自我的坚强决心。这些都肯定了艺术是人类的情感和思得青想。要求通过艺术与个人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运用艺术的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使其达到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效果。
舞蹈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同时,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功效,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此外,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通过接受舞蹈艺术教育还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通过舞蹈交际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优化人际关系,使个性的自由发展同集体或他人的意愿、利益保持某种协调。就舞蹈教育而言,它在教育媒介、教育形式、教育效益、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舞蹈教育是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形成素质教育功效的良好途径之一。
一、青少年体质问题的严峻性和长期性
青少年体质问题的长期性,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是20多年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增强青少年体质需要长期坚持。另外,在政府三令五申要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以及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情况下,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依然突出,改善缓慢,在超重和肥胖、近视率等方面反而愈发严重。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缺乏相关责任人,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环节[7]1-5。也有学者指出,主要原因是政府管理体制不畅和政策执行力不强[8]。此后,为确保政策能落实下去,教育部和国务院都分别再发文(见表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和问责。例如,2011年教育部颁发教体艺[2011]2号文件,围绕“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建立了详细的问责制度、科学评价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9]。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办发[2012]53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从2005年以后政府频发的10多项政府文件,就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态度和重视程度,青少年体质自1985年以来连续下降,但改善甚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的严峻性。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因素造成,是我国应试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根本目的以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各方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认识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夜上海论坛 二、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阻碍因素分析
青少年体质下降,说到底是因为体育锻炼不足。从2005年开始,国家就国家三令五申,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结果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首先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应试背景下,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对体育不重视。其次,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不清楚。
夜上海论坛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对体育不重视
在保证升学率的压力下,各中小学校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文化课成绩,甚至挤占体育课时间。放学后,本该是学生玩耍的时间,都用来补课了,这就是中国青少年学生的现实。即使国家再三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但最后也流于形式,结果收效甚微。1.“升学至上”在我国中小学校中,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来追求升学率,甚至下达升学指标,这已经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不争的事实。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影响层面极广,首先对于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而言,不再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升学至上”,一切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直接管理者的校长,对体育不重视,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导致学校的日常管理都是以文化课为主,甚至去挤占体育课等。相应地是,迫于升学率的压力,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也是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主,不仅不重视不关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而且以种种理由强制学生多参加各种辅导或补习活动,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要上“重点中学”、要考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的社会风气下,家长也变得唯考试成绩最重要,课外强迫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各种补习班的火爆,究其原因,就是我国应试教育异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久而久之,在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对体育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体质下降也是理所当然的,同时还伴随着各种“高分低能”的产生,学生在心理素质、品格等方面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2.很多学校体育课程被挤占2014年3—5月,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了《2014年6岁至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简称《2014抽测调查》),结果显示,6岁至19岁儿童青少年“每周两天有体育课的比例为51.6%,3天有体育课的比例为28.9%”,而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小学1—2年级体育课程每周为4课时,3—6年级和初中体育课程每周为3课时,高中体育课程每周为2课时,按每周最低2课时的标准,仅有51.6%中小学校,这说明至少有近一半中小学校还存在挤占体育课程的现象。这次调查还显示,“每周达到3次及以上1小时大强度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仅有8.9%”,这充分说明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的执行结果是差强人意的[11]。张绰庵教授(2014)对河北省部分中小学进行的调研与访谈发现,“中小学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现象严重,达到了67%”,“90%的学校每周安排1—2次体育课,每次40—45分钟”,而且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量、运动时间等都无法保证[7]1-5。
(二)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无法保障
目前,中小学生在课外开展体育活动的软硬件都不足。国家体育总局《2014抽测调查》显示,首先,中小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指导,6岁至19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自己练”,占总人数的78.1%。其次,适合中小学生锻炼的场所和设施也极度缺乏。国家体育总局通过这次调查指出,符合青少年身体特点的锻炼场所和设施、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缺失,导致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一般为适于老年人健身的社区健身场所或者适于成人锻炼的公共体育馆[11]。张绰庵教授(2014)对河北省部分中小学进行的调研也发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存在条件不足,主要是没有锻炼场所、锻炼设备,87%的学校没有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7]1-15。国家和政府再三强调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根据现有教学安排,各中小学校每周只有2—3次45分钟左右的体育课,而且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运动量。在没有体育课的其他天数里,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而目前中小学生课外参加体育活动的软硬件都不足。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很难落到实处,必须从根本改善阻碍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不利因素,比如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引起重视,以及成立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等。鉴于10多年国家和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但是收效甚微。尽管青少年体质问题非常严峻,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各中小学校迫于升学率或者升学指标等压力,对学校体育依然不重视。这说明不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仅从政策层面监督,是起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夜上海论坛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当前大教育观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国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仍然有一定问题,对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甚至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首先介绍了大教育观的概念,然后对在当前大教育观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青少年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教育观;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研究
1大教育观的概念阐述
夜上海论坛 在当前新世纪时代,教育有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及学会求知4个要求,这也是大教育观形成的根基。其主要是以大科学为内容核心,将大经济当做发展根基,并把为大生产提供更为优质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一种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乃至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大教育观的核心内容主要为: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更为广泛的内容教学,在使学生文化知识储备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行为理念,使其为人处世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其主要有广泛性及持续性两个明显的特征,代表了人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才能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进一步增强。总的来说,大教育观属于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其要求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接受优秀的教育。因此,展开基于大教育观的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2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夜上海论坛 2.1体育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占比较低
夜上海论坛 青少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体育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技能与技巧的练习,青少年只需要通过锻炼提升自身的身体健康就可以了;并没有意识到体育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这种片面而错误的理解和认知造成了体育文化教育在教学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较少。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更多地将自身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身体训练上,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夜上海论坛 2.2评价考核体系不符合科学性的需要
《青年发展论坛》2018年第2期
[摘要]在社会大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可搭建家校合作平台,融通教育主体交流不畅;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三方教育合力;建构以探索“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为目标的基础教育创新平台。最后,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体系角度将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丰富教育资源,扩充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形式,促进“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的形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要求将教育一体化作为终身教育的中心议题,其实现需要打破传统学校教育封闭式的办学模式。社区,作为孵化和整合教育资源的平台,承载着传递、运作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用转化的功能,是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三者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最有效桥梁。社区教育通过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纳入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中,既可以解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耦合程度低、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困惑,也可以弥补基础教育之不足。在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深入探讨社区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都有积极影响,能为其提供可借鉴之处。
一、“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
夜上海论坛 (一)搭建家校合作平台,融通教育主体交流不畅
夜上海论坛 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在研究中提出场域的概念。他指出:“场域即是各种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1]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家庭和学校可视为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最重要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两者对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发展有着独特且相互关联的影响。在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虽已达成共识,但具体考察家校合作的效果时,我们发现依然存在以下困境和挑战:家校合作理念的争议———教育需求的差异化、合作内容的不一致、合作组织上的单向度等[2][3];家校合作中权利和地位关系不均等———家校关系的商品化、“1+1≥2?”等[4];家校合作过程形式化———教育主体实质性缺席、沟通方式狭窄、活动低效等[5][6];家校合作保障机制的匮乏———资源联结的脆弱、家庭社会资本的侵蚀等[7][8]。基于此,“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试图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搭建有效的第三方合作平台,让社区扮演调节者、领导者的行动主体角色,多渠道、多层面动员与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从而调节这种以“学校为本”或“家庭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所造成的失衡,融通家庭与学校的交流渠道。
夜上海论坛 (二)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三方教育合力
一、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自1972年6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到今日,已经经历了40年的环境变迁,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从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到逐渐认识到要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主要归功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已经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那么,我们国家的青少年环境教育情况如何呢?从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在环境知识普及、环境意识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校的环境教育主要还是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在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面对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将环境教育正式纳人中小学课程。这一决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夜上海论坛 二、国内环保形势的严峻
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以及以往一些政策上的问题,我国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森林被砍伐和植被被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不断加剧,生物物种灭绝在加速,水体污染在加剧,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噪音扰民,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等等。可以说,现在我国是以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非常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决定了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夜上海论坛 三、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实施
(一)营造氛围,美化校园
进行环境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学校应积极进行校园环境改造,把校园与文化、环境与艺术作为校园建设的主题,使青少年置身于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诱发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校园内有花有草,修建名人园、浮雕壁画;悬挂树立讲究卫生、爱护花草等内容的提示牌等;学校的走廊、楼梯口悬挂学生的环保手抄报、环保绘画作品等;班级内开设绿色植物角、卫生角等。学校要尽量利用青少年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浓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