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资料文库 农业与技术范文

农业与技术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农业与技术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农业与技术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1篇

1.1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特别是基层村级干部将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开展农业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而做为培训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员从业水平并不高,对农业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接纳吸收农业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识,部分农民缺乏培训兴趣,决定了培训组织难度增大,成效不明显。

1.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

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夜上海论坛 1.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

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1.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

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培训的经费投入。

夜上海论坛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夜上海论坛 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4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效果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划,展开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合作社、农民创业等培训,要以农民看得到、学得会,实效强的内容为主,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何更好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收入,因此要注重针对轻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等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夜上海论坛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2篇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区域性差异

夜上海论坛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1.2持续时间长

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1.3传递需求信息不畅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夜上海论坛 1.4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

夜上海论坛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1.5农民素质低

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

1.6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

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1.7技术扩散较为复杂

夜上海论坛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2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不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2.2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2.3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夜上海论坛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夜上海论坛 2.4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结语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3篇

夜上海论坛 一、推广具有长期性

夜上海论坛 与其他任何一项农业新技术推广一样,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可能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既要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又要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目前所处的阶段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作为一种农业生产装备,现代物理农业设备在应用中被农民认识需要一个更为缓慢的过程,原因在于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使用的效果往往需要一个农业生产季节才能显现出来,或者是通过改善环境助长农业发展,创出间接的效益。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在作业中的效果立竿见影,农民能看到,比如,播种作业,播种机前行一段距离,种子就被施播入土,完成其工作任务;收获机作业时,我们可以随时目睹农作物被收获的场景。而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作用,往往是不能随即显现的,如种子磁化,磁化后的种子需要在出苗,甚至收获之后才能显现出效果;再如声频助长,声波仪每天2~3小时的使用,但肉眼很难观察到农作物生长的差异,只能在历经一段作用时间之后(技术效果的显现往往需要一个周期的生产实践才能充分展示),与比对试验田植株的测量之后才能得出结果。其中,很多结果是要在收获之后才能得以确认。所以,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具有长期性。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推广,必须遵循技术推广的阶段演进规律,即试验、示范和推广的三阶段性,切不可操之过急。要选好试验点,制定周密的试验方案,与本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有机结合开展试验;在取得一定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小规模的示范工作,在示范阶段重点解决技术规程的成熟性;通过示范将技术规程定型之后,再开展更大规模的推广。

二、推广需要强化宣传

夜上海论坛 宣传是技术推广必可少的手段。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推广,加强对公众宣传引导很重要。因为该技术的应用效果,经常是一种延后或以“隐秘”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更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政府部门、科技推广部门应充分发挥在政策导向、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利用各种媒体及时环境污染状况,让公众认识到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向农民宣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和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通过宣传新的科技知识来改变农民传统的观念,增强农民发展物理农业的信心。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毕竟是新技术,因此,宣传要到位,及时贴切,增加可信度,既有说服力还要保持原汁原味,不能随意夸大其词,真正发挥宣传的导向作用。

夜上海论坛 三、推广要注重方式方法

夜上海论坛 搞好基础技术试验和研究是做好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用事实说话,用大量的试验对比结果打消农民心头的疑虑,才能在农民接受新事物时产生巨大的说服力。

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推广过程中,良好的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点、线、面结合进行示范、推广是基本的方式方法。一是要突出抓“点”,即培育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示范户,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扶持;二是要突出抓“线”,即成立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服务机构、组织,发挥指导、推动作用;三是要突出抓“面”,即建立较大规模应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示范园区。在整个工作进程中,典型示范应用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和重中之重,要从典型试验、示范中不断总结经验,验证技术规程和方法,力求将该技术深入而广泛地推广应用。

夜上海论坛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除上述推广方式上的点、线、面结合外,还有工作流程中的点、线、面结合。所谓流程中的点,就是科技项目的立项、培训、现场推动、总结等项目节点。所谓线,就是随时间的推移,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使整个推广工作循序发展,而不是孤立的几个时间点或项目管理点,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水线。所谓面,就是在整个推广项目的进程中,加强宣传和信息传播,使项目呈现整体或立体的推进,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间隔而使项目有所停顿,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穿透性来宣传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经验,实现项目的全面推动。

四、推广要注重协调性

夜上海论坛 一方面,技术推广中还要充分注重各方面要素的协调性。

夜上海论坛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项目实施中,先是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并不断总结区域性典型技术模式再大力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本身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因此,要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逐步由单一演进到体系进行推广;其二,在推广应用中还必须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与其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其三,将技术的实施深化到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上,建立新型的物理农业生产模式。

夜上海论坛 在现代物理农业生产模式定型之后,即总结提升现有成熟的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筛选出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生态类型的实用技术体系及其生产模式,同时树立起一批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规划、建设。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4篇

对于技术推广人员来说,推广人员通常不会深入了解农民的技术产品需求,这使得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以反馈到科研开发部门,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果。对于农业科研部门来说,依然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即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等,这种管理模式直接把农民孤立出去,农民的意愿不能被采纳,导致许多科研项目表面上有明显的生产实践导向,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获得科研经费、晋升和奖项的目的。教育部门方面,在高中院校中不存在推广人才的专业;入职后的相关培训也严重匮乏,致使许多推广人员缺乏相关的推广理论,入户调查的沟通能力低,农民需求信息反馈不完整。这种推广、科研、教育三个系统之间在工作中与服务对象农民彼此分离的状况,造成了农业生产资料脱离实际需求,不仅市场无法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技术并没有真正符合农民群体的需求意愿,从而在推广中农民对农业技术满意度会很低,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也相应的会减少。

夜上海论坛 2解决对策——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产品

夜上海论坛 图2表示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这一目标,应以农民为中心,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渠道,收集、存储、整理和处置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关信息需求,进而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调控和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检查农技推广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期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对农业技术、产品的需要可以及时的反馈到相关研发部门。因此,建立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形成农民与技术、产品生产推广主体的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是带动农民对创新农业技术、产品应用积极性的前提,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效果。如图3所示。

2.1入户交流

一线农业推广人员或专家定期入户调查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实地走访,了解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再向上级部门或是研发人员反馈具体情况,并且要把农民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化,以推动农民需求信息的反馈规范化管理。这样的目的是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利用制定系统化的计划和安排,最终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是以农民为导向,最终服务农民生产活动。

夜上海论坛 2.2设立村级服务站

定时邀请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到站里“坐诊”,及时了解农民技术问题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农民在使用新生产资料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到村里的服务站当面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同时,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当地农民提供便捷的方式去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这样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用创新成果的动机就会更大。

夜上海论坛 2.3举办交流座谈会

夜上海论坛 由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的多个主体参加,听取农民对技术、产品的需求。走进农户、贴近农民,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把农民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效地展开活动,研发生产农民急需的技术、产品,并通过高效的推广服务,满足农民对生产技术、产品的需求。

2.4网络、电话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比如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网”、“农业局官网”等网站,及时刊登相关新技术、产品的信息,使农民直接了解新技术、产品的情况。同时,农民可以登入这些网站与专家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技术、产品需求及时的反馈给专家,由专家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下阶段的农技创新提供依据。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收集与反馈农民需求信息,确保农民需求信息全面准确地传递到农业技术推广有关部门,从而这些部门就可以根据农民需求为导向,研发生产相应的农业技术、产品。发挥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构建“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平台为依托,多方沟通交流”的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模式,这是激发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先决条件。

3总结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5篇

夜上海论坛 农地流转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农业资源禀赋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对其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农地流转意愿会增强;农业技术进步则会降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对河南省永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

关键词

夜上海论坛 农地流转;农业资源;农业技术进步;教育水平;Logistic模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进一步制度改进,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之必需。陈锡文等(2002)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就已经开始自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1]。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73万hm2,占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的26%,比2012年底增长22.5%[2]。土地流转的增长速度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针对农地流转及动因的研究文献众多,钱忠好等(2008)认为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有助于加快农地流转[3]。江淑斌等(2012)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增加会推动流转[4]。何京蓉等(2011)[5]、易小燕(2010)等[6]综合考量了多种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诸多因素包括: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情况、宏观政策因素、农户年龄、耕种土地面积、流转租金、流转年限、区域因素等。更多的学者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冀县卿等(2010)[7]、王家庭等(2011)[8]、周海灯(2010)[9]、刘洋等(2011)等[10]。但是目前从农业技术进步角度研究农地流转问题的仍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农业资源禀赋出发,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受教育程度角度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夜上海论坛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经营农地需要投入多种要素,在此我们考虑两种最主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农地经营规模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量,其中农业劳动者素质以其受教育水平(包含学历教育和其他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等)体现,农业资本投入量主要考虑农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普遍较低,即农业资源禀赋处于低水平,此时分田到户,实行小规模经营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特点,实践也证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地效果明显,整个80年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迅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国家对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等。如此均要求农地经营规模与之适应,由家庭为单位小规模散碎经营向专业农民为主的农场化规模经营模式转变,即农地经营权需要由农民家庭所有向专业农民过渡,农地经营权发生流转。

1.1.1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地流转农户是否愿意转让农地,取决于农业生产收益和非农收益的大小比较。如果其非农收益高,农业生产收益低,他会转出农地,成为农地供给者;反之,则保留原有农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非农收益包含两部分:非农就业收益和农地租金收益。非农就业收益取决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农地租金收益保持不变。如果把农地生产收益作为农户非农收益的机会成本,则可以推出,在农地生产收益和农地租金既定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转出土地,从而成为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供给方。图1中的坐标系横轴表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纵轴表示农户的收益水平。农户拥有的农地面积一定,单位面积农地收益不变,则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既定,在图中表现为一条水平线。而非农收益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而增加,因而在图中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即非农收益1),非农收益线1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1点,E1点对应农民的受教育水平C1,即对拥有既定面积农地的农民而言,其所受教育水平超过C1,他的非农收益将大于农业生产收益,那么他将选择外出务工,从而转出农地。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相同教育水平的农民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从而外出务工收益开始增加,如图1,非农收益线1将以农地租金收益点为圆点发生逆时针旋转至非农收益线2,即在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地的供给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渐减少。非农收益线2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2点,即做出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由原来的C1降低至C2,也即农村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成为农地的供给者。考虑到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另外,随着农地供给者转出其农地,农业生产者将会耕种更多农地,如此都将会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线平行向上移动,只要农业生产收益增加的幅度低于C1与非农收益线2相交的点E3,农户仍然会转出其承包农地,从事非农生产。所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转出农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数量将会减少。

夜上海论坛 1.1.2农业技术进步与农地流转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化的集体主义,以全体社员(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为特征,社员劳动没有激励,加之当时集体对农业资本投入较少,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分地,责任到人,在“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鉴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非常低,同时受户籍政策所限,农民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此时农民的劳动相对于稀缺的农业技术投入来说,价格更为低廉。为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农户在生产中减少对农业技术投入(或不投入),代之以大量的劳动投入。单位面积农地上劳动投入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迅速增加。故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很快解决温饱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城市的。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开始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弃农从商、弃农从工,以获取更高收益;而对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则希望通过耕种更多农地来增加收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民能够耕种更多土地提供保障。于是,该部分农民对农地的租入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可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图2(农业技术水平与农地面积、劳动力的关系)所示,在农户耕种土地面积给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收益不变,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农业技术的价格相比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是高的,在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既定时,农民会投入较多的劳动(N1),而投入较少的农业技术(T1);但是,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价格相对农业劳动力价格变的相对便宜,农民为获得相同收益,投入的劳动量相对减少至N2,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农业机械投入至T2,即以农业技术替代劳动,增加的农业技术投入量△T(△T=T2-T1)替代的劳动投入量为△N(△N=N2-N1)。农户如不进行非农就业转移,家庭将出现△N的剩余劳动。农户为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在农业技术投入量既定为T2时,他们将增加农地耕种面积(农地面积L2曲线),其中△L=L2-L1即为农业技术进步以后,农民对农地的需求增加量。综合,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大以及农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农村中更多具有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的农民选择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同时转出农地;而越来越多受教育水平更低的农民则留在了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并耕种更多的农地。

1.2研究假设为进一步分析,我们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农民的非农就业收益与其所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非农就业收益也越高,其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假设2:农业技术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农业技术越发展,农户可以耕种更多农地,也更可能在农地流转中成为农地转入者。

2农业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对河南省永城市3镇15个自然村的随机调研所获,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永城市的顺和镇(轩村、赵营村、朱庄村、西街村、朱庄村),芒山乡(郑楼村、山城村、刘厂村、柿园村、后尧村),演集乡(时庄村、李楼村、柒坊村、武庄村、陈楼村);通过在农地随机选取调研对象,每村发放问卷40份,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15份。在这515户中,有448户参与土地流转,其中,转出土地农户335户、转入土地农户113户;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67户。从参与流转的土地面积看,转出土地面积为1787.9hm2,转入土地面积为810.5hm2,参与土地流转总面积为2598.4hm2,占样本农户土地面积的62.65%,在所有受访农户中,有203户农民参与农民合作组织。

2.2变量设定在借鉴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调研数据,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影响农地流转选择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资源禀赋变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结论,我们重点论证农户的受教育情况与农业技术进步对其农地流转影响,在实证分析中,农户的受教育情况用农户接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主要用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量来反映。具体分析变量选择有:农户基本信息(包括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与合作组织等),农户非农收益信息(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非农收益、自营收益等),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信息(人均土地面积、可否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农业机械作业面积、农业劳动人数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区域农地流转价格和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等四部分共计12个变量信息。表1中详细描述了各变量的赋值及统计情况。

2.3模型选择模型选择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和农地转出行为为因变量,即2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不符合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对于因变量的连续性要求,故选用BinaryLogistic定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将模型进行对数转换,得到关于因变量的发生概率函数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2.4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地转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夜上海论坛 2.4.1模型分析以农户的农地转出与否为因变量,以所选择的上述12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模型结果中的常数项不显著,故将其去掉,建立不含常数项的模型式,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4.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结果分析得出,农户基本信息中有2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户主受教育程度(10%显著性水平)和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5%显著性水平)。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转出农地,与上述理论分析结论及假设一致。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对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也为正,说明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另外,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中有3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人均土地面积(10%显著性水平)、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5%显著性水平)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5%显著性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对农户的土地转出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农户的人均土地面积越多,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农地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农地单位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经营农地数量越多,其收益也将越大,其转出农地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故其转出意愿越低。其次,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指标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的系数均呈负,说明农户在农业耕作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机械作业面积越多,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越弱。这与我们在实际调研中所获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便于机械作业的地块,农户则更多的自己耕作,而不转出土地使用权,即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不愿放弃耕种农地,而是选择在农忙时请假回家耕种,以增加自己总收益。

2.5农户机械投入对农地转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5.1模型分析我们仍然使用上述12个自变量来分析农户的机械投入量对其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变量代表农户是否转入农地,2表示转入农地,0表示没有参与农地流转;自变量为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12个自变量,通过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将回归分析中对不显著的变量和常数项剔除以后,其分析结果如表3.

夜上海论坛 2.5.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影响因素中仅有1项(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即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户的非农就业经验越少,农户越倾向于转入农地,反之,非农就业经验丰富的农户则越不倾向于转入农地。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变量在统计水平上均不显著,但从其回归系数的正负判断,两变量均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即可以进行机械作业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农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越大的农户也越倾向于转入农地。

3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对农户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地的转出影响比较明显,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部分及假设1保持一致,表明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地流转。但是,农户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与农地流转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也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部分的假设不符。其原因可能有二:

(1)农地转入的相关数据量有限,仅有113户;

(2)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还很高,而普通农民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又很差,耕种越多风险越大,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个人转入农地进行经营者就少,绝大部分农地都转入农业合作组织内,故农户个人的农地流转行为受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限。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农地流转。

(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量的增长。

夜上海论坛 (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整个生产过程持续时间长,受到自然、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出台有《农业保险条例》,但仍然很不完善,需要财政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健全相关制度措施,以使农户的耕种风险降低,农户才愿意耕种更多农地。

(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农地向合作组织内部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并通过规模化生产规避农业产品销售中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加快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有效规避农业技术风险。

(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虽然从分析的结论看,农业机械化提高无助于农地流转,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3):35-37.

[2]农业部经管总站体系与信息处.2013年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J].农村经营管理,2014(5):42.

[3]钱忠好,张骏.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实证分析——来自江苏省的数据检验及其政策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08(9):4-9.

夜上海论坛 [4]江淑斌,苏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2(2):110-114.

夜上海论坛 [5]何京蓉,李炯光,李庆.农户转入土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峡库区42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经济问题,2011(8):77-81.

夜上海论坛 [6]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2-10.

[7]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73-79.

[8]王家庭,张换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即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11(3):31-35.

[9]周海灯.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约理论解释[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8):118-124.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6篇

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技术的选择影响着农业的前进轨迹。对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因素,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情况给出相应建议,以便为农民增产增收,改变现有的贫穷状态,实现我县农业大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农民;农业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及农业技术的使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县农民的技术选择已经由最初温饱型的技术选择逐步转向了科学化的技术选择。然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在广大农民的生产劳动中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农业技术接受者的农民,在采用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主要从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概述、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夜上海论坛 1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概述

夜上海论坛 1.1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内涵

农业技术选择行为是指农民对农业技术了解、认识和掌握,并将农业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用的过程。通常是指农民对某项农业技术的选择和接收的行为。

夜上海论坛 1.2农业技术选择行为的特点

农民在选择农业技术上,会受到时间、地域的影响。总体来说,农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会对技术有比较强的渴求,但是在接收程度和使用效果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农民周围环境的纷繁复杂,会对农民技术的选择产生多样的结果。

1.3农业技术获取的来源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的农业技术。邻居、亲朋、媒体、报刊、互联网等都是农民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发达地区的农民非常希望得到农业技术的指导,而落后的地方则受到渠道的限制,好在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业科技不断进行推广。

夜上海论坛 2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农民素质、推广工作、技术难度等,下面主要就农民素质、农民心理、信息传播三方面进行分析:

夜上海论坛 2.1农民素质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

农民素质的高低,对是否能够选择有利于生产的农业技术有着关键的作用。调查显示,高素质的农民更易于接受新技术,对新技术的掌握也比低素质的农民更加熟练。

2.2农民心理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民的心理有一定影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民更愿意吸收更有优势的技术。而贫困地区的农民,长期受制于贫穷,在新技术的采用上相对保守。内心的自卑使他们对新技术的作用不是非常信任,他们希望能够短期内获得成效,否则宁愿选择安于现状。

夜上海论坛 2.3信息传播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

信息的传播帮助农民获得想要的信息和知识,这也决定了农业技术在当地的使用和推广情况。地区的贫富差距,也给农民通过信息传播获取技能带来差异。通讯环境越便利,农民获得技术信息快,吸收转化的速度也相对比较快。

3政策建议

夜上海论坛 根据文章对于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结合我县现阶段发展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夜上海论坛 3.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提高农民的素质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是最优先的,因此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一是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工作,并对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开展对农民的科学文化培训,聘请优秀的老师来宣讲。三是大力宣传农村的新风貌,吸引在外打工的人员回乡。四是建立相应的农业项目基地,与教育机构合作。

3.2改变农民思想观念

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制约着农民致富和农业的发展,要从思想上进行渗透和改变,进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实现农业的大力发展。一是改变农民安分守旧的观念,培养农民敢于接收新事物的意识。二是普及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开展科学文化的宣传活动。三是传播市场经济的知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3.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夜上海论坛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使农民快速的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并逐步转化到他们的生产劳作中。一是农业技术非曲直推广工作要基于当地的发展情况及农民素质水平。二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做好科研部门和农民的桥梁,积极反馈沟通农业技术的扩散和使用情况。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保障推广工作的有序进行。四是建立农业技术风险机制,降低新技术使用的风险。解决农民使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

4结语

夜上海论坛 农民选择合适有效的农业技术,将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推动我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让农民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益处,进而接纳新技术并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陈超,周宁.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技术选择渠道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33-38.

夜上海论坛 [2]肖焰恒.我县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差异[J].科技导报,2005(05):47-50.

夜上海论坛 [3]罗大贤.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55-59.

[4]朱明芬,李南田.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行为差异及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02):26-29.

[5]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27-29.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7篇

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农业技术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含量,促进我国农业的科学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使用、新技术的掌握和新技术的推广等内容。农业科技创新要以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为基础,不断更新科学理论,研究技术方法,以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袁隆平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的水稻杂交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6年,袁隆平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选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后,又开始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并在1995年获得成功,得到推广应用。现在他正在研究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一超级杂交稻。袁隆平的三系、二系杂交水稻不但可以提高质量,还可以增加产量,具有竞争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土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

2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夜上海论坛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按照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运行,它的过程包括供给、交流、采用子过程。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农业由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技术为基础,在技术的发展方向上,由常规品种演进为杂交品种。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区域性差异

夜上海论坛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对于品种的要求也就不同。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推广过程必须要经过试点,符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才可以进行推广。

2.2持续时间长

以水稻为例,选育新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最终推广需要4~8a的时间,品种更新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农业技术扩散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2.3传递需求信息不畅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报纸、电台等传媒较少,传播渠道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信息设备人均拥有量较少;信息传递的成本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息的传递。

夜上海论坛 2.4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不灵活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运转存在以下现象:农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相互分离;农业和其他涉及农业的部门分割开来,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生产资料公司在农业生产上难以达到同步、配套,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农业推广的队伍人员配备不充足,专业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总体质量显得单薄。此外,推广站的经费不足,福利相对较差,推广站没有办法进行其他的经营创收活动。

2.5农民素质低

农业技术员出现了断层的现象。现在的农村,年轻、有文化的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文化基础较差,对新技术知识接受的能力不强,并且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新技术推广的困难。

2.6农户技术的应用障碍

夜上海论坛 在农村,要想使农民接受并且运用农业技术,要克服许多环境因素。主要有:信息传播的渠道不畅通应用技术的成本不断上涨;拥有的资金较为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应用风险较大。

2.7技术扩散较为复杂

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较为复杂,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接受、技术应用、技术作用效果。它和一般的技术扩散有很大的不同。农业技术要成功推广,需要经过技术采用、技术应用、技术评价3个环节,这3个阶段顺利进行,还需要内外环境因素的有机配合。

3农业技术扩散的方法

夜上海论坛 要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速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农业资金仅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因此,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经费。银行应该在新技术贷款上放松条件,在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增加一定的技术补贴,以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3.2完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

农村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应该是高效、灵活、渠道多种、形式多样的系统。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便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样的系统对加强交流、应对竞争是有力因素。农民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中买到比较先进、实用、价格低廉的技术,农民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及时与外界交流,可以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扩散。

3.3降低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夜上海论坛 自然条件、市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为减少这种风险,在推广技术项目时,注重推广实用性较强、操作方便、效果明显、风险较小的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选取适宜的技术类型。政府发放技术应用风险补贴,并定时相关的信息,使农民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3.4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民素质较低影响农民技术进步,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结合具体情况对农民进行短期的技术培训,使生产者能够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采取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做好职业技术中学的相关工作,为农村培养新型的技术人才;通过科技兴办农业,切实做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结语

农业与技术范文第8篇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对自然的统治的规模,在工业中比在农业中大得多,直到今天,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列宁也指出,“一般说来,人的劳动是无法代替自然力的,就像普特不能代替俄尺一样。无论在工业或农业中,人只能在认识到自然力的作用以后利用这种作用,并借助机器和工具等等以减少利用中的困难”。马克思对社会兴建大规模工程来控制自然所起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肯定,并且认为兴建水利工程实施人工灌溉,是东方农业的基础。我国的农业也是以水利灌溉为基础的农业,古代史书就有不少重视水利与农业的关系以及兴修水利工程的记载,早在秦代就兴建了大面积灌溉成都平原的世界著名的都江堰。明确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夜上海论坛 2、科学技术变革是发展农业的推动力

夜上海论坛 他对农业化学新的发展非常关注,在写作资本论地租问题时很留意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在同恩格斯通信时说,“德国的新农业化学,特别是李比希和申拜因,对这件事情比所有经济学家加起来还更重要”。这里顺便纠正一下有些人对这句话的误解。笔者认为,如果从信的前后文看,马克思是请恩格斯为他提供德国的新农业化学方面的、特别是李比希等人的材料,他强调提供李比希等人的材料,“比所有经济学家加起来还更重要”。但是,在发达国家,农业之所以落后于工业,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和农业的科学基础不同,后者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机械学,特别是它的应用,同发展较晚而且部分地还十分幼稚的化学、地质学和生理学,特别是同它们在农业上的应用比较起来,发展得比较早,而且比较快。邓小平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夜上海论坛 3、农业科技的应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现代农业是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夜上海论坛 列宁专门论述了机器对于改造农业和农民的重要作用。他说:“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是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农”。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斯大林和都谈得很多。

夜上海论坛 4、农业如果违反客观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友情链接